一种转向管柱的碰撞吸能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675551阅读:148来源:国知局
一种转向管柱的碰撞吸能组件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的转向管柱,尤其涉及一种转向管柱的碰撞吸能组件。
【背景技术】
[0002]转向管柱是用于连接方向盘和转向器的转向机构。如图1所示,转向管柱受到碰撞力时,现有转向管柱的滑靴P用于吸收第一阶段的碰撞力,转向管柱的内套管2'与外套管3'之间的摩擦力用于吸收第二阶段的碰撞力。但是,由于现有内套管2'与外套管3r之间的摩擦力不够大,因此导致第二阶段的碰撞力不能很好地被吸收。
[0003]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用于吸收第二阶段碰撞力的转向管柱的碰撞吸能组件。
【实用新型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用于吸收第二阶段碰撞力的转向管柱的碰撞吸能组件。
[0005]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提供一种转向管柱的碰撞吸能组件,包括内套管和外套管,所述内套管的一端插入到所述外套管中,所述内套管能够在所述外套管内伸缩调节,所述内套管与所述外套管之间设有塑料套管,所述内套管的外径等于所述塑料套管的内径,所述内套管的另一端上设有向外凸起的吸能结构。
[0006]优选地,所述吸能结构为沿所述内套管的轴线延伸的凸肋。
[0007]优选地,所述凸肋有至少两条,均匀间隔地分布在所述内套管上。
[0008]优选地,所述吸能结构为所述内套管的另一端向外膨胀形成的圆管。
[0009]优选地,所述吸能结构为分布在所述内套管外表面的圆形凸起。
[0010]优选地,所述圆形凸起有多个。
[0011]优选地,所述吸能结构与所述外套管之间留有轴向间距。
[0012]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由于内套管上设有向外凸起的吸能结构,当转向管柱受到碰撞力时,外套管和内套管均会发生变形,外套管在变形过程中碰撞到吸能结构后,碰撞力在此得到较好的吸收,碰撞力减少。
【附图说明】
[0013]图1是现有的转向管柱的结构示意图;
[0014]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转向管柱的碰撞吸能组件的剖视图;
[0015]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转向管柱的碰撞吸能组件的立体图;
[0016]图4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中转向管柱的碰撞吸能组件的立体图。
[0017]附图标记对照表:
[0018]I'-滑靴2'-内套管 3'-外套管
[0019]1-内套管2-外套管3-吸能结构
[0020]4-塑料套管 11-调节区域 12-碰撞区域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下面结合附图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0022]如图2所示,转向管柱的碰撞吸能组件包括内套管I和外套管2,内套管I的一端插入到外套管2中,内套管I能够沿调节区域11的范围内在外套管2内伸缩调节,内套管I与外套管2之间设有塑料套管4,内套管I的外径等于塑料套管4的内径,内套管I的另一端上设有向外凸起的吸能结构3。
[0023]由于内套管I上设有向外凸起的吸能结构3,当转向管柱受到碰撞力时,外套管2和内套管I均会发生变形,变形后的外套管2碰撞到吸能结构3后,碰撞力在此得到较好地吸收,碰撞力迅速减少,增加了第二阶段吸能的稳定性。
[0024]如图2-3所示,吸能结构3可以为沿内套管I的轴线延伸的一条凸肋。当外套管2的边缘碰撞到凸肋时,外套管2和凸肋均发生变形,这种变形能够有效地吸收碰撞力,使碰撞力迅速减小。
[0025]较佳地,凸肋可以有两条,或两条以上,凸肋可以沿内套管I的轴线方向均匀间隔分布O
[0026]如图4所示,吸能结构3可以为内套管I的另一端向外膨胀形成的圆管,圆管的外径大于内套管I的外径。圆管与内套管I为一体。当外套管2的边缘碰撞到圆管时,外套管2与圆管均发生变形,该变形能够有效地吸收碰撞力,使碰撞力迅速减小。
[0027]较佳地,吸能结构3还可以为分布在内套管I外表面的圆形凸起。圆形凸起可以有多个,圆形凸起可以均匀间隔地分布,也可以是不规则的分布在内套管I上。
[0028]此外,吸能结构3还可以为其他形状或不规则的凸起结构,只要与外套管2碰撞后能够起到吸能的作用,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0029]如图2所示,吸能结构3与外套管2之间留有轴向间距,吸能结构3设置在图2中的碰撞区域12内,调节区域11外。调节区域11为内套管I在外套管2内可调节的范围。碰撞区域12为从外套管2的边缘到内套管I的另一端之间的区域,该区域内外套管2会与内套管I之间发生碰撞变形。吸能结构3与外套管2之间留有的轴向间距为从外套管2的边缘到调节区域11的边界之间的距离。由于内套管I和外套管2之间需要调整距离,因此吸能结构3设置在调节区域11外,为内套管I与外套管2之间的调节留出了空间。
[0030]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较佳的实施例。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若干其它变型,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主权项】
1.一种转向管柱的碰撞吸能组件,包括内套管和外套管,所述内套管的一端插入到所述外套管中,所述内套管能够在所述外套管内伸缩调节,所述内套管与所述外套管之间设有塑料套管,所述内套管的外径等于所述塑料套管的内径,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套管的另一端上设有向外凸起的吸能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碰撞吸能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吸能结构为沿所述内套管的轴线延伸的凸肋。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碰撞吸能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肋有至少两条,均匀间隔地分布在所述内套管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碰撞吸能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吸能结构为所述内套管的另一端向外膨胀形成的圆管。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碰撞吸能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吸能结构为分布在所述内套管外表面的圆形凸起。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碰撞吸能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圆形凸起有多个。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碰撞吸能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吸能结构与所述外套管之间留有轴向间距。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转向管柱的碰撞吸能组件,包括内套管和外套管,所述内套管的一端插入到所述外套管中,所述内套管能够在所述外套管内伸缩调节,所述内套管与所述外套管之间设有塑料套管,所述内套管的外径等于所述塑料套管的内径,所述内套管的另一端上设有向外凸起的吸能结构。由于内套管上设有向外凸起的吸能结构,当转向管柱受到碰撞力时,外套管和内套管均会发生变形,外套管在变形过程中碰撞到吸能结构后,碰撞力在此得到较好的吸收,碰撞力减少。
【IPC分类】B62D1-19
【公开号】CN204383547
【申请号】CN201520028127
【发明人】安吉龙·马修, 麦克斯·奥德利, 马蒂亚斯·安瑟林, 薛政杰
【申请人】上海蒂森克虏伯汇众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5年6月10日
【申请日】2015年1月15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