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旋翼无人机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539721阅读:821来源:国知局
多旋翼无人机结构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属于无人机技术领域,特别涉及的是一种多旋翼无人机结构。



背景技术:

无人驾驶飞机简称“无人机”,是利用无线电遥控设备和自备的程序控制装置操纵的不载人飞行器。由于无人机需要在空中飞行,受到的阻力较大,而且还需要频繁经历起落的振动,因而对于无人机机身、机臂的强度性能是有一定的要求的。现有的无人机中,将上机壳和下机壳通过螺钉连接起来,在每次对内部电子电路进行维修时,都需要将上机壳和下机壳拆开来,由于为了机臂的连接强固性能,机臂与机壳一般是一体成型的,因而机壳的拆卸就需要携带着机臂一同拆卸,拆装都较为不便,而且机身和机臂的强度也不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多旋翼无人机结构,机壳整体强度高,拆装都更为方便。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多旋翼无人机结构,包括机身和多个机臂;所述机身包括上机身壳体、下机身壳体和底盖,各所述机臂包括上机臂和下机臂;所述上机身壳体与所述上机臂为一体成型结构,作为上机壳;所述下机身壳体与所述下机臂为一体成型结构,作为下机壳;所述上机壳和下机壳之间不可拆卸连接起来,形成用于容置电子组件的内部机腔;所述下机壳的机身部位上开设有开窗,所述底盖可拆卸连接所述下机壳,以打开或盖合所述开窗。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开窗从机身头部一直开到机身尾部,所述底盖配合所述开窗的窗沿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底盖与开窗窗沿的连接部位在对应机身头部和机身尾部位置呈逐渐向上机壳弯曲的弯曲形状。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底盖在对应机身头部位置开设有镜头通孔,用于内部机腔中的镜头外伸。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底盖与所述下机壳之间通过卡接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底盖的中间部位的两侧均设有向外凸起的卡钩,所述底盖的尾端上设有向内凸起的卡钩;所述下机壳的开窗窗沿对应所述底盖的卡钩处,开设有用于配合连接卡钩的卡孔。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电子组件包括多个电路模块和一个电路板件,多个电路模块模块化地组装在所述一个电路板件上;所述电路板件与上机壳之间通过减振连接件连接,所述电路板件与盖合的底盖之间设置有减振垫。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还包括桨座和桨叶,所述桨座和桨叶相互连接,且安装到所述机臂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还包括保护架,所述保护架包括环抱部位和展开部位,所述环抱部位内侧上设有凸起;所述机臂用来安装桨座和桨叶的部位的侧壁上开设有卡槽;所述保护架的环抱部位抱住所述机臂的侧壁且凸起扣入所述卡槽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还包括折叠起落架,设置在各机臂对应桨座和桨叶的安装部位的下方,可相对机臂的连接部位转动,以收拢或展开。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实用新型相比现有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机臂与机身壳体的一体成型可以保证机臂的连接强固度,又将一体成型的上机壳与一体成型的下机壳不可拆卸连接起来,从而机壳结构整体的强度更高;在下机壳上开设开窗,通过底盖来开合该开窗,从而在内部机腔中装取电子组件时,仅需要打开或闭合底盖即可,无需连带机臂一同拆卸,拆装都更为方便,而且底盖设置在整个机壳底壁上,因而在无人机工作过程中可拆卸连接部位受外力影响较小,更为牢固耐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多旋翼无人机结构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多旋翼无人机结构的X部位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多旋翼无人机结构的整装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多旋翼无人机结构的无底盖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号说明:

1-上机壳,2-下机壳,3-底盖,4-电子组件,6-桨座,7-桨叶,8-折叠起落架,9-保护架,11-竖卡槽,12-横卡槽,21、22-卡孔,31-卡钩,32-散热孔,51-减振连接件,52-减振垫。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推广,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的限制。

参看图1-4,在一个实施例中,多旋翼无人机结构包括机身和多个机臂,图中示出的无人机中,机臂有四个,但不限于此。机身包括上机身壳体、下机身壳体和底盖,各机臂包括上机臂和下机臂。上机身壳体与上机臂为一体成型结构,作为上机壳1。下机身壳体与下机臂为一体成型结构,作为下机壳2。换言之,上机身壳体与上机臂可以通过注塑成型工艺一体制成为上机壳1,下机身壳体与下机臂可以通过注塑成型工艺一体制成为下机壳2,上机壳1和下机壳2是分别制成的。

其中,上机壳1和下机壳2之间不可拆卸连接起来,形成用于容置电子组件4的内部机腔,不可拆卸连接的方式例如可以是将上机壳1和下机壳2通过强力胶粘接起来或者熔接起来等。下机壳2的机身部位上开设有开窗,通过开窗可以在内部机腔中装取电子组件4,底盖3可拆卸连接下机壳2,以打开或盖合开窗。

机臂与机身壳体的一体成型可以保证机臂的连接强固度,又将一体成型的上机壳1与一体成型的下机壳2不可拆卸连接起来,从而机壳结构整体的强度更高;在下机壳2上开设开窗,通过底盖3来开合该开窗,从而在内部机腔中装取电子组件4时,仅需要打开或闭合底盖3即可,无需连带机臂一同拆卸,拆装都更为方便,而且底盖3设置在整个机壳底壁上,因而在无人机工作过程中可拆卸连接部位受外力影响较小,更为牢固耐用。

在一个实施例中,开窗从机身头部一直开到机身尾部,底盖3配合开窗的窗沿连接,从而底盖区域完整的覆盖了整个机壳的底部,使得内部机腔中的电子组件4的装取更为方便,而且可以实现电子组件4的整板装入内部机腔,组装更为方便。

参看图1和图3,在一个实施例中,底盖3与开窗窗沿的连接部位在对应机身头部和机身尾部位置呈逐渐向上机壳弯曲的弯曲形状。底盖3的形状与机身的形状相互匹配,使得底盖3打开时基本上打开了半个内部机腔,拆装电子组件4时阻挡更少,整体线条更为流畅。弯曲形状部位上还可以用来设置镜头安装孔、控制无人机工作的开关通道等。

继续参看图1和图3,在一个实施例中,底盖3在对应机身头部位置开设有镜头通孔,用于内部机腔中的镜头外伸,镜头可以在镜头通孔中转动。

在一个实施例中,底盖3上还可以开设散热孔32,作为内部机腔的电子组件4散热用的通风孔,使得整机散热性能更好。

将镜头通孔、开关通道或通散热孔32设置在底盖上,通常开设的部位会相较于其他部位更脆弱些,则当底盖上的这些部位损坏时,仅需要更换底盖即可,无需更换机壳。

在一个实施例中,底盖3与下机壳2之间通过卡接连接,卡接连接可以免去螺丝安装,在重量上较轻便,且连接方式更方便,便于维护。

参看图1和图2,在一个实施例中,底盖3的中间部位的两侧均设有向外凸起的卡钩31,图1示出的底盖3中间部位在每侧上均有两个向外凸起的卡钩31,但不作为限制,也可以更多;下机壳2的开窗中间部位的窗沿对应底盖向外凸起的卡钩31处,开设有用于配合连接卡钩31的卡孔21,将底盖3的向外凸起的卡钩31卡接起来。底盖3的尾端上设有向内凸起的卡钩(图中未示出),下机壳2的开窗尾端的窗沿对应底盖向内凸起的卡钩处,开设有用于配合连接卡钩的卡孔22,将向内凸起的卡钩卡接起来。在底盖3前端优选不设置卡钩,以便于拆卸。装配时,将中间部位向外凸起的卡钩31先卡入对应卡孔21,再将尾部向内凸起的卡钩卡入对应卡孔22,拆卸则反之,连接更为牢固,拆卸也更为方便。

电子组件4包括多个电路模块和一个电路板件,多个电路模块模块化地组装在一个电路板件上,模块化的组装可以使得电路模块全部组装完之后,再将一个完整的电路板件安装到内部机腔中即可,可以减少内部机腔中的连接件,降低机壳模具复杂度。电路板件与上机壳之间通过减振连接件51连接,电路板件与盖合的底盖之间设置有减振垫52,使得电子组件4更稳定,减小振动干扰。

在一个实施例中,参看图1和图3,多旋翼无人机结构还可以包括桨座6和桨叶7,桨座6和桨叶7相互连接,且安装到机臂上,用于旋转提供起飞的动力。

在一个实施例中,参看图4,多旋翼无人机结构还可以包括保护架9。保护架9包括环抱部位和展开部位,环抱部位内侧上设有凸起。机臂用来安装桨座6和桨叶7的部位的侧壁上开设有卡槽,在图4中,该侧壁上设置有竖卡槽11和横卡槽12,分别用来在横向和竖向上对保护架的环抱部位进行限位。保护架9的环抱部位抱住机臂的侧壁且凸起扣入卡槽连接。展开部位用来阻挡外界与桨叶7的碰撞,展开部位的展开长度小于单侧桨叶7的长度。可以保护选装中的桨叶,防止旋转桨叶7的撞击导致的突然坠落。

在一个实施例中,参看图3和图4,多旋翼无人机结构还可以包括折叠起落架8,设置在各机臂对应桨座6和桨叶7的安装部位的下方,可相对机臂的连接部位转动,以收拢或展开。

本实用新型虽然以较佳实施例公开如上,但其并不是用来限定权利要求,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都可以做出可能的变动和修改,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所界定的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