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液压夹紧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719261阅读:277来源:国知局
一种液压夹紧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液压夹紧装置,属于工程机械领域。



背景技术:

重型货物的起重为工程中经常遇到的问题,起重货物之前第一步先要固定物体,当前固定物体的方法主要是如叉车的托举式,其原理为选择两个托举点使得物体在提升过程中能实现自身的平衡,或者如工厂中常见的行车这种拴绳钩挂的固定方式,将物体用绳子捆好后用行车上的钩子钩住或者直接用行车上的钩子钩住物体上的某个孔再将物体提起来。这两种起重前固定物体的方式都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如叉车的托举式,其使得物体提升过程中保持平衡完全凭叉车司机的经验,且物体底部必须有一定的空隙叉车的货叉才能进入从而托起物体,栓绳钩挂式在起重物体前需要做较长时间的准备工作,且对物体自身有一定的要求,如有没有可以用于钩挂的孔,这就使得起重物体变得困难和不便,工程中因为固定物体的不便,很多重物的搬运仍以人力为主,如园林绿化做路基的长方形石头和袋装水泥的运输的搬运等很多都是以人力来实现,其增加了货物成本且工作效率差,恶劣的工作环境和繁重的体力消耗,一直阻碍着相关行业高效快速的发展。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液压夹紧装置,以解决工程中起重物体前固定物体时所遇到的困难,其通过相关机构的设计将液压的轴向力转化为与其轴向垂直的夹紧力,液压因其轴向强大的输出力在工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其与轴向垂直的受力能力很差且极易损坏其油缸,本发明通过机构的设计将液压的轴向力转化为与其轴向垂直的夹紧力用来实现在重物起重前对物体的固定,将起重一个物体简化为夹紧和提升这两个过程。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液压夹紧装置,包括夹柄ⅰ1、夹柄ⅱ2、圆键ⅰ3、圆键ⅱ4、圆键ⅲ5、连杆6、上底座7、支架8、螺栓9、螺母ⅰ10、螺母ⅱ11、起重臂12、液压顶13、下底座14、孔ⅰ15、孔ⅱ16、孔ⅲ17、孔ⅳ18、孔ⅴ19和孔ⅵ20;

所述液压顶13上端的螺纹处穿过起重臂12中间的孔ⅱ16并用螺母ⅰ10与液压顶13上端螺纹处之间的螺纹连接方式将起重臂12固定在液压顶13上,螺栓9穿过液压顶13底座的孔和下底座14中间位置的孔ⅲ17并用螺母ⅰ10与螺栓9之间的螺纹连接方式将液压顶13固定在下底座14上,支架8的一端穿过位于下底座14四周的孔ⅰ15并用螺母ⅱ11通过支架8端处的螺纹将支架8的一端固定在下底座14上,支架8另一端穿过位于上底座7四周的孔ⅰ15并用螺母ⅱ11通过支架8端处的螺纹将支架8的另一端固定在上底座7上,连杆6的一端通过圆键ⅰ3与起重臂12上的孔ⅳ18连接,连杆6的另一端通过圆键ⅱ4与夹柄ⅰ1或夹柄ⅱ2上的孔ⅴ19连接,夹柄ⅰ1与夹柄ⅱ2通过其中间的孔ⅵ20用圆键ⅲ5连接在下底座14上的孔ⅵ20处;其中夹柄ⅰ1、夹柄ⅱ2分别为两个,连杆6为四根,两根连杆6连接夹柄ⅰ1,两根连杆6连接夹柄ⅱ2。

所述连杆6与夹柄ⅰ1、连杆6与夹柄ⅱ2、连杆6与起重臂12的连接方式均为铰链连接。

所述夹柄ⅰ1与下底座14、夹柄ⅱ2与下底座14的连接方式均为铰链连接。

本发明的工作原理是:

当需要夹紧重物时液压顶13处于加压的升长状态,由于上端通过孔ⅱ16和螺母ⅰ10与起重臂12固定,在液压顶13升长的过程中将会将起重臂12向上推,起重臂12以铰链的形式与连杆6连接,连杆6以铰链的形式与夹柄ⅱ2、夹柄ⅰ1连接,夹柄ⅱ2、夹柄ⅰ1以铰链的形式与下底座14连接,所以当起重臂12在液压顶13的作用下向上上升时将会带着连杆6和夹柄ⅱ2、夹柄ⅰ1一起上升且连杆6、夹柄ⅱ2、夹柄ⅰ1在这个过程中连杆6与起重臂12、连杆6与夹柄ⅰ1、连杆6与夹柄ⅱ2、夹柄ⅰ1与夹柄ⅱ2相对于他们圆键连接的中心,其相对角度处于动态变化中,这样的运动效果将会使的夹柄ⅰ1夹柄ⅱ2末端的夹紧部位彼此靠近从而实现对重体的夹紧过程。

当需要释放重物时液压顶13处于减压的缩短的状态,由于上端通过孔ⅱ16和螺母ⅰ10与起重臂12固定,在液压顶13缩短的过程中将会将起重臂12向下拉,起重臂12以铰链的形式与连杆6连接,连杆6以铰链的形式与夹柄ⅱ2、夹柄ⅰ1连接,夹柄ⅱ2、夹柄ⅰ1以铰链的形式与下底座14连接,所以当起重臂12在液压顶13的作用下向下下降时将会带着连杆6和夹柄ⅱ2、夹柄ⅰ1一起下降且连杆6、夹柄ⅱ2、夹柄ⅰ1在这个过程中连杆6与起重臂12、连杆6与夹柄ⅰ1、连杆6与夹柄ⅱ2、夹柄ⅰ1与夹柄ⅱ2相对于他们圆键连接的中心,其相对角度处于动态变化中,这样的运动效果将会使的夹柄ⅰ1夹柄ⅱ2末端的夹紧部位彼此远离从而实现对重体的释放过程。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通过机构的设计使得液压顶巨大的轴向输出力转化为能够足以夹住重物的横向力,其通过简单的液压顶的加压和释压实现对重物的夹紧和释放,提高了运输重物的效率,减轻了人力劳动的负担。这种夹紧装置通过其上底座可以悬挂和固定的方式与很多起重机器配合使用。

附图说明

图1本发明结构示意图;

图2本发明前视图;

图3本发明夹柄ⅰ结构示意图;

图4本发明夹柄ⅱ结构示意图;

图5本发明连杆结构示意图;

图6本发明上底座结构示意图;

图7本发明起重臂结构示意图;

图8本发明下底座结构示意图;

图9本发明夹紧重物状态一视图;

图10本发明夹紧重物状态二视图;

图11本发明提起重物视图;

图12本发明提起重物等三轴测图;

图中各标号:1-夹柄ⅰ,2-夹柄ⅱ,3-圆键ⅰ,4-圆键ⅱ,5-圆键ⅲ,6-连杆,7-上底座,8-支架,9-螺栓,10-螺母ⅰ,11-螺母ⅱ,12-起重臂,13-液压顶,14-下底座,15-孔ⅰ,16-孔ⅱ,17-孔ⅲ,18-孔ⅳ,19-孔ⅴ,20-孔ⅵ。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如图1-12所示,一种液压夹紧装置,包括夹柄ⅰ1、夹柄ⅱ2、圆键ⅰ3、圆键ⅱ4、圆键ⅲ5、连杆6、上底座7、支架8、螺栓9、螺母ⅰ10、螺母ⅱ11、起重臂12、液压顶13、下底座14、孔ⅰ15、孔ⅱ16、孔ⅲ17、孔ⅳ18、孔ⅴ19和孔ⅵ20;

所述液压顶13上端的螺纹处穿过起重臂12中间的孔ⅱ16并用螺母ⅰ10与液压顶13上端螺纹处之间的螺纹连接方式将起重臂12固定在液压顶13上,螺栓9穿过液压顶13底座的孔和下底座14中间位置的孔ⅲ17并用螺母ⅰ10与螺栓9之间的螺纹连接方式将液压顶13固定在下底座14上,支架8的一端穿过位于下底座14四周的孔ⅰ15并用螺母ⅱ11通过支架8端处的螺纹将支架8的一端固定在下底座14上,支架8另一端穿过位于上底座7四周的孔ⅰ15并用螺母ⅱ11通过支架8端处的螺纹将支架8的另一端固定在上底座7上,连杆6的一端通过圆键ⅰ3与起重臂12上的孔ⅳ18连接,连杆6的另一端通过圆键ⅱ4与夹柄ⅰ1或夹柄ⅱ2上的孔ⅴ19连接,夹柄ⅰ1与夹柄ⅱ2通过其中间的孔ⅵ20用圆键ⅲ5连接在下底座14上的孔ⅵ20处;其中夹柄ⅰ1、夹柄ⅱ2分别为两个,连杆6为四根,两根连杆6连接夹柄ⅰ1,两根连杆6连接夹柄ⅱ2。

所述连杆6与夹柄ⅰ1、连杆6与夹柄ⅱ2、连杆6与起重臂12的连接方式均为铰链连接。

所述夹柄ⅰ1与下底座14、夹柄ⅱ2与下底座14的连接方式均为铰链连接。

实施例2:如图1-12所示,一种液压夹紧装置,包括夹柄ⅰ1、夹柄ⅱ2、圆键ⅰ3、圆键ⅱ4、圆键ⅲ5、连杆6、上底座7、支架8、螺栓9、螺母ⅰ10、螺母ⅱ11、起重臂12、液压顶13、下底座14、孔ⅰ15、孔ⅱ16、孔ⅲ17、孔ⅳ18、孔ⅴ19和孔ⅵ20;

所述液压顶13上端的螺纹处穿过起重臂12中间的孔ⅱ16并用螺母ⅰ10与液压顶13上端螺纹处之间的螺纹连接方式将起重臂12固定在液压顶13上,螺栓9穿过液压顶13底座的孔和下底座14中间位置的孔ⅲ17并用螺母ⅰ10与螺栓9之间的螺纹连接方式将液压顶13固定在下底座14上,支架8的一端穿过位于下底座14四周的孔ⅰ15并用螺母ⅱ11通过支架8端处的螺纹将支架8的一端固定在下底座14上,支架8另一端穿过位于上底座7四周的孔ⅰ15并用螺母ⅱ11通过支架8端处的螺纹将支架8的另一端固定在上底座7上,连杆6的一端通过圆键ⅰ3与起重臂12上的孔ⅳ18连接,连杆6的另一端通过圆键ⅱ4与夹柄ⅰ1或夹柄ⅱ2上的孔ⅴ19连接,夹柄ⅰ1与夹柄ⅱ2通过其中间的孔ⅵ20用圆键ⅲ5连接在下底座14上的孔ⅵ20处;其中夹柄ⅰ1、夹柄ⅱ2分别为两个,连杆6为四根,两根连杆6连接夹柄ⅰ1,两根连杆6连接夹柄ⅱ2。

所述夹柄ⅰ1与下底座14、夹柄ⅱ2与下底座14的连接方式均为铰链连接。

实施例3:如图1-12所示,一种液压夹紧装置,包括夹柄ⅰ1、夹柄ⅱ2、圆键ⅰ3、圆键ⅱ4、圆键ⅲ5、连杆6、上底座7、支架8、螺栓9、螺母ⅰ10、螺母ⅱ11、起重臂12、液压顶13、下底座14、孔ⅰ15、孔ⅱ16、孔ⅲ17、孔ⅳ18、孔ⅴ19和孔ⅵ20;

所述液压顶13上端的螺纹处穿过起重臂12中间的孔ⅱ16并用螺母ⅰ10与液压顶13上端螺纹处之间的螺纹连接方式将起重臂12固定在液压顶13上,螺栓9穿过液压顶13底座的孔和下底座14中间位置的孔ⅲ17并用螺母ⅰ10与螺栓9之间的螺纹连接方式将液压顶13固定在下底座14上,支架8的一端穿过位于下底座14四周的孔ⅰ15并用螺母ⅱ11通过支架8端处的螺纹将支架8的一端固定在下底座14上,支架8另一端穿过位于上底座7四周的孔ⅰ15并用螺母ⅱ11通过支架8端处的螺纹将支架8的另一端固定在上底座7上,连杆6的一端通过圆键ⅰ3与起重臂12上的孔ⅳ18连接,连杆6的另一端通过圆键ⅱ4与夹柄ⅰ1或夹柄ⅱ2上的孔ⅴ19连接,夹柄ⅰ1与夹柄ⅱ2通过其中间的孔ⅵ20用圆键ⅲ5连接在下底座14上的孔ⅵ20处;其中夹柄ⅰ1、夹柄ⅱ2分别为两个,连杆6为四根,两根连杆6连接夹柄ⅰ1,两根连杆6连接夹柄ⅱ2。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宗旨的前提下作出各种变化。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