粘接装置和输送控制单元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601346发布日期:2018-06-05 18:47阅读:113来源:国知局
粘接装置和输送控制单元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粘接装置和输送控制单元。



背景技术:

日本专利公开2011年122262号公报的粘接装置为借助粘接剂将两张片材相互粘接的粘接装置。布粘接装置具备喷嘴、上移送辊、皮带、两布边部用引导构件。喷嘴向下布排出粘接剂。上移送辊一边将涂布了粘接剂的下布与上布按压于该上移送辊与皮带之间一边进行输送。两布边部用引导构件具备下布引导部和上布引导部。下布引导部决定下布的与输送方向正交的方向的一个端部(以下称作下布特定端部)的位置。上布引导部决定上布的与输送方向正交的方向的一个端部(以下称作上布特定端部)的位置。在利用布粘接装置对上布特定端部与下布特定端部进行粘接时,操作者将下布插入到下布引导部,将上布插入到上布引导部。例如在下布特定端部弯曲时,在向输送方向进行输送时下布特定端部相对于喷嘴的位置容易偏移。当喷嘴向位置发生了偏移的下布特定端部排出粘接剂时,存在以下可能性:在下布特定端部出现没能涂布粘接剂的部位;或者粘接剂超出下布特定端部。因此,有时对下布特定端部的涂布精度不稳定。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使向片材端部涂布粘接剂的涂布精度稳定化的粘接装置和输送控制单元。

技术方案1的粘接装置具备:输送机构,其一边借助粘接剂将第一片材与第二片材上下重叠地进行压接,一边沿着与上下方向交叉的输送方向输送该第一片材和第二片材;喷嘴,其具有向所述第一片材排出所述粘接剂的排出口,该喷嘴配置在比所述输送机构靠所述输送方向上游侧的位置,且在所述上下方向上配置在所述第一片材与所述第二片材之间;供给机构,其向所述喷嘴供给所述粘接剂;以及排出输送控制部,其控制所述输送机构和所述供给机构,来一边向所述第一片材的与所述输送方向及所述上下方向正交的特定方向的一侧的特定端部涂布所述粘接剂,一边将所述第一片材与所述第二片材相互压接并进行输送,该粘接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第一检测部,其检测所述第一片材是否处于规定的检测位置,该规定的检测位置位于比所述排出口靠所述输送方向上游侧的位置;移动机构,其在比所述检测位置靠所述输送方向上游侧的位置使所述第一片材沿所述特定方向移动;以及移动控制部,在所述排出输送控制部控制所述输送机构和所述供给机构时,该移动控制部控制所述移动机构,其中,所述移动控制部具备:第一移动控制部,其在所述第一检测部检测出所述第一片材不处于所述检测位置时,控制所述移动机构来使所述第一片材向所述特定方向的一侧移动;以及第二移动控制部,其在所述第一检测部检测出所述第一片材处于所述检测位置时,控制所述移动机构来使所述第一片材向所述特定方向的另一侧移动。在第一片材处于检测位置时,特定端部向处于检测位置的第一片材从检测位置偏离的方向移动。在第一片材不处于检测位置时,特定端部向处于从检测位置偏离的位置的第一片材去向检测位置的方向移动。粘接装置使第一片材向从检测位置偏离的方向或去向检测位置的方向移动,由此能够控制特定端部在特定方向上的位置。粘接装置从排出口向被控制位置的第一片材的特定端部排出粘接剂,由此向第一片材的特定端部涂布粘接剂。因而,粘接装置能够使向第一片材的特定端部涂布粘接剂的涂布精度稳定化。

在技术方案2的粘接装置中,也可以是,所述移动机构具备:第一辊,其能够以与所述输送方向平行地延伸的第一轴线为中心沿第一旋转方向和第二旋转方向往复转动,所述第一旋转方向是使所述第一片材向所述特定方向的一侧移动的方向,所述第二旋转方向是使所述第一片材向所述特定方向的另一侧移动的方向;第一驱动部,其连结于所述第一辊;以及第二辊,其从上方与所述第一辊相对,能够以与所述特定方向平行的第二轴线为中心旋转,其中,所述第二辊在将所述第一片材配置在该第二辊与所述第一辊之间的状态下能够与所述第一片材接触,在所述第一检测部检测出所述第一片材不处于所述检测位置时,所述第一移动控制部控制所述第一驱动部来使所述第一辊沿所述第一旋转方向旋转,在所述第一检测部检测出所述第一片材处于所述检测位置时,所述第二移动控制部控制所述第一驱动部来使所述第一辊沿所述第二旋转方向旋转。粘接装置将第一片材配置在第一辊与第二辊之间。第二辊与第一片材上表面接触,因此第一片材能够以不浮起的方式追随第一辊的转动。粘接装置能够通过使第一辊沿第一旋转方向旋转来使第一片材向特定方向的一侧移动。粘接装置能够通过使第一辊沿第二旋转方向旋转来使第一片材向特定方向的另一侧移动。粘接装置仅通过使第一辊原地旋转就能够控制特定端部在特定方向上的位置。因而,粘接装置无需确保较大的用于设置移动机构的空间,能够抑制移动机构的大型化。

在技术方案3的粘接装置中,也可以是,所述第一辊在外周面具有与所述输送方向平行地延伸的槽。槽与第一轴线平行地延伸,因此在第一辊旋转时,在第一辊与第一片材之间容易产生由槽引起的摩擦。因而,粘接装置能够可靠地使第一片材沿特定方向移动。槽与输送方向平行地延伸,因此在输送机构输送第一片材时,在第一辊与第一片材之间不易产生由槽引起的摩擦。因而,粘接装置能够抑制第一辊妨碍由输送机构进行的第一片材的输送。因而,粘接装置能够可靠地控制特定端部在特定方向上的位置,并且能够可靠地输送第一片材。

在技术方案4~5的粘接装置中,也可以是,所述第二辊的外周面包含相对部,该相对部在所述特定方向上沿着所述第一辊的外形向径向内侧凹陷。第二辊具备相对部,因此能够扩大在将第一片材配置在第二辊与第一辊之间的状态下第一片材与第一辊及第二辊接触的面积。因而,在粘接装置中,第一片材能够以不浮起的方式追随第一辊的转动。

在技术方案6~9的粘接装置中,也可以是,所述移动机构具备:支承轴部,其将所述第二辊支承为能够以所述第二轴线为中心旋转;支承臂,其与所述输送方向平行地延伸,支承所述支承轴部;以及摆动轴部,其与所述支承轴部平行地延伸,并且相对于所述支承轴部设置于所述输送方向上游侧或下游侧,该摆动轴部将所述支承臂支承为能够摆动。摆动轴部使支承臂摆动,由此第二辊沿上下方向位移。即,第二辊能够向相对部靠近第一辊的方向或相对部远离第一辊的方向移动。在将第一片材配置在第二辊与第一辊之间时,第二辊能够根据第一片材的厚度进行位移。因而,粘接装置不论第一片材的厚度如何均能够可靠地控制特定端部在特定方向上的位置。

关于技术方案10的粘接装置,也可以是,粘接装置具备:第一支承部,其处于比所述输送机构靠所述输送方向上游侧且比所述喷嘴靠所述粘接剂的排出方向侧的位置,从下侧支承所述第一片材;第二支承部,其处于比所述输送机构靠所述输送方向上游侧且比所述喷嘴靠所述排出方向的相反方向侧的位置,从下侧支承所述第二片材;喷嘴支承机构,其将所述喷嘴支承为能够在比所述输送机构靠所述输送方向上游侧的位置向靠近或远离所述输送机构的方向移动;以及保持部,其保持所述第一检测部和所述第二辊,其中,所述第二支承部和所述保持部能够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移动,所述第一位置为所述第二支承部及所述第二辊与所述喷嘴在所述输送方向的上游侧排列的位置,所述第二位置为从所述第二支承部及所述第二辊与所述喷嘴在所述输送方向的上游侧排列的位置向所述特定方向的一侧偏移的位置,所述喷嘴支承机构在所述第二支承部和所述保持部处于所述第二位置时能够使所述喷嘴移动。当第二支承部和保持部移动到第二位置时,喷嘴支承机构能够使喷嘴向远离输送机构的方向移动。在喷嘴处于远离输送机构的位置时,例如操作者进行喷嘴的清扫。粘接装置使喷嘴从配置输送机构等构件的位置向远离输送机构的方向移动,由此操作者能够容易地清扫喷嘴。

在技术方案11的粘接装置中,也可以是,所述第一支承部位于比所述第二支承部靠下侧的位置,所述保持部具有卡合部,该卡合部能够从所述特定方向的另一侧与所述第二支承部卡合,所述第二支承部能够相对于所述保持部沿所述特定方向移动,在所述保持部从所述第一位置向所述第二位置移动时,所述卡合部与所述第二支承部卡合来使所述第二支承部向所述第二位置移动,在所述保持部从所述第二位置向所述第一位置移动时,所述卡合部解除其与所述第二支承部之间的卡合,所述第二支承部维持所述第二位置。粘接装置在使喷嘴移动时,需要使保持部和第二支承部移动到第二位置。在保持部从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移动时,卡合部与第二支承部卡合,因此第二支承部从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移动。因而,粘接装置仅通过使保持部向第二位置移动就能够使第二支承部也向第二位置移动,因此能够提高操作效率。在操作者要将第一片材配置在第一辊与第二辊之间且第一支承部时,如果第二支承部处于第一位置则难以配置第一片材。当保持部从第二位置向第一位置移动时,第二支承部维持第二位置。因而,第二支承部不遮挡第一辊与第二辊之间,因此操作者能够容易地将第一片材配置在第一辊与第二辊之间。

关于技术方案12的粘接装置,也可以是,其具备:第一支承部,其处于比所述输送机构靠所述输送方向上游侧且比所述喷嘴靠所述粘接剂的排出方向侧的位置,从下侧支承所述第一片材;第二支承部,其处于比所述输送机构靠所述输送方向上游侧且比所述喷嘴靠所述排出方向的相反方向侧的位置,从下侧支承所述第二片材;喷嘴支承机构,其将所述喷嘴支承为能够在比所述输送机构靠所述输送方向上游侧的位置向靠近或远离所述输送机构的方向移动;以及保持部,其保持所述第一检测部和所述第二辊,其中,所述第一支承部位于比所述第二支承部靠下侧的位置,所述第二支承部和所述保持部能够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移动,所述第一位置为所述第二支承部及所述第二辊与所述喷嘴在所述输送方向的上游侧排列的位置,所述第二位置为从所述第二支承部及所述第二辊与所述喷嘴在所述输送方向的上游侧排列的位置向所述特定方向的一侧偏移的位置,所述喷嘴支承机构在所述第二支承部和所述保持部处于所述第二位置时能够使所述喷嘴摆动,所述保持部具有卡合部,该卡合部能够从所述特定方向的另一侧与所述第二支承部卡合,所述第二支承部能够相对于所述保持部沿所述特定方向移动,在所述保持部从所述第一位置向所述第二位置移动时,所述卡合部与所述第二支承部卡合来使所述第二支承部向所述第二位置移动,在所述保持部从所述第二位置向所述第一位置移动时,所述卡合部解除其与所述第二支承部之间的卡合,所述第二支承部维持所述第二位置,所述第二辊能够随着所述支承臂的摆动在第三位置与第四位置之间位移,该第三位置为所述第二辊从上侧与所述第一辊相对的位置,该第四位置为所述第二辊与所述第三位置时相比远离所述第一辊的位置,所述粘接装置具备:第二驱动部,其使所述保持部移动到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二位置;第三驱动部,其使所述第二辊移动到所述第三位置和所述第四位置;以及驱动控制部,其控制所述第三驱动部和所述第二驱动部,其中,所述驱动控制部在存在对所述第二驱动部的驱动指示时,控制所述第三驱动部来使所述第二辊移动到所述第四位置,之后控制所述第二驱动部来使所述保持部移动到所述第一位置或所述第二位置。在存在对第二驱动部的驱动指示时,粘接装置在保持部向第一位置或第二位置移动前使第二辊移动到第四位置,由此能够抑制第二辊与第一辊的接触。在保持部从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移动时,卡合部与第二支承部卡合,因此第二支承部从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移动。因而,粘接装置仅通过接受对第二驱动部的驱动指示就使保持部和第二支承部向第二位置移动,因此能够提高操作效率。当粘接装置接受对第二驱动部的驱动指示时,使保持部从第二位置向第一位置移动。当保持部从第二位置向第一位置移动时,第二支承部维持第二位置。因而,第二支承部不遮挡第一辊与第二辊之间,因此操作者能够容易地将第一片材配置在第一辊与第二辊之间。

关于技术方案13~15的粘接装置,也可以是,其具备:喷嘴驱动部,其驱动所述喷嘴支承机构,来使所述喷嘴向靠近或远离所述输送机构的方向移动;第二检测部,其检测所述保持部在所述特定方向上的位置;以及移动禁止部,其在存在对所述喷嘴驱动部的驱动指示时且所述第二检测部检测出的所述保持部的位置为所述第一位置时,禁止所述喷嘴驱动部移动所述喷嘴。粘接装置利用喷嘴驱动部的驱动来使喷嘴支承机构向靠近或远离输送机构的方向移动。在存在对喷嘴驱动部的驱动指示时,粘接装置在保持部处于第一位置时禁止喷嘴的移动。因而,粘接装置防止喷嘴与保持部等相干扰。

在技术方案16的粘接装置中,也可以是,所述排出口处于所述喷嘴的比所述输送方向上的中央部靠所述输送方向上游侧的位置。由于排出口处于喷嘴的比输送方向上的中央部靠输送方向上游侧的位置,因此与排出口处于喷嘴的比输送方向上的中央部靠输送方向下游侧的位置相比,排出口与检测位置的距离变短。例如在特定端部弯曲时,粘接装置在排出口的跟前控制特定端部在特定方向上的位置,由此能够提高对特定端部涂布粘接剂的涂布精度。

在技术方案17的粘接装置中,也可以是,具备第二支承部,该第二支承部处于比所述输送机构靠所述输送方向上游侧且比所述喷嘴靠所述粘接剂的排出方向的相反方向侧的位置,从下侧支承所述第二片材,所述第二支承部配置在所述喷嘴的上侧,该第二支承部具有沿从所述输送方向上游侧去向下游侧地向下方倾斜的方向延伸的形状,所述喷嘴包括:第一面,其具有所述排出口,该第一面沿所述输送方向和所述特定方向延伸;第二面,其从所述第一面的所述输送方向上游侧端部向上方延伸;以及倾斜面,其设置于所述第一面的所述相反方向侧且所述第二面的所述输送方向下游侧的位置,从所述输送方向上游侧去向下游侧地向下方倾斜。喷嘴的体积越大则热容量越大,因此容易将粘接剂的温度保持为固定。喷嘴能够与第二面从第一面的输送方向上游侧端部向上方延伸的量相应地确保热容量。第二支承部设置于喷嘴的上侧,从输送方向上游侧去向下游侧地向下方倾斜。倾斜面从输送方向上游侧去向下游侧地向下方倾斜,因此喷嘴能够确保用于配置第二支承部的空间。因而,通过使喷嘴包括第一面、第二面、倾斜面,粘接装置能够确保喷嘴的热容量,并且能够确保用于配置第二支承部的空间。

技术方案18的布粘接装置的输送控制单元是能够搭载于粘接装置的第一片材的输送控制单元,所述粘接装置具备:输送机构,其一边借助粘接剂将所述第一片材与第二片材上下重叠地进行压接,一边沿着与上下方向交叉的输送方向输送该第一片材与第二片材;以及喷嘴,其具有向所述第一片材排出所述粘接剂的排出口,该喷嘴配置在比所述输送机构靠所述输送方向的上游侧的位置,且在所述上下方向上配置在所述第一片材与所述第二片材之间,所述粘接装置一边向所述第一片材的与所述输送方向及所述上下方向正交的特定方向的一侧的特定端部涂布所述粘接剂,一边将所述第一片材与所述第二片材相互压接并输送,所述输送控制单元的特征在于,具备:第一支承部,其处于比所述排出口靠所述输送方向上游侧且比所述喷嘴靠所述排出口排出所述粘接剂的排出方向侧的位置,从下侧支承所述第一片材;第二支承部,其处于比所述排出口靠所述输送方向上游侧且比所述喷嘴靠所述排出方向的相反方向侧的位置,从下侧支承所述第二片材;第一检测部,其检测所述第一片材是否处于规定的检测位置,该规定的检测位置位于比所述排出口靠所述输送方向的上游侧的位置;以及移动机构,其在比所述检测位置靠所述输送方向上游侧的位置使所述第一片材向所述特定方向移动,在所述第一检测部检测出所述第一片材不处于所述检测位置时,所述移动机构使所述第一片材向所述特定方向的一侧移动,在所述第一检测部检测出所述第一片材处于所述检测位置时,所述移动机构使所述第一片材向所述特定方向的另一侧移动。搭载有输送控制单元的粘接装置得到与技术方案1~17相同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粘接装置1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粘接装置1的内部结构的立体图。

图3是粘接装置1的左视图。

图4是喷嘴11的立体图。

图5是喷嘴11的仰视图。

图6是输送控制单元50(除了第二支承部53以外)的俯视图。

图7是第二辊57处于第三位置时的输送控制单元50(除了外罩501以外)的左视图。

图8是保持部54(第一位置)和第二支承部53(第一位置)的立体图。

图9是保持部54(第一位置)和第二支承部53(第二位置)的立体图。

图10是输送控制单元50的后视图。

图11是第二辊57处于第四位置时的输送控制单元50(除了外罩501以外)的左视图。

图12是保持部54(第二位置)和第二支承部53(第二位置)的立体图。

图13是表示粘接装置1的电气结构的框图。

图14是第一处理的流程图。

图15是粘接处理的流程图。

图16是第二处理的流程图。

图17是具备第一传感器241的输送控制单元50的后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以下说明使用在图中以箭头示出的左右、前后、上下。粘接装置1进行利用粘接剂将两张粘接对象物粘接的粘接动作。粘接对象物为具有挠性的片状,例如为下布C1和上布C2(参照图7)。

参照图1~图12来说明粘接装置1的机械结构。如图1所示,粘接装置1具备基座部2、支柱部3、臂部4、头部5。基座部2为长方体状,固定于操作台。支柱部3为柱状,从基座部2上表面向上方延伸。臂部4从支柱部3上端部向左方延伸。头部5从臂部4左端部向左方突出。基座部2支承安装构件31。安装构件31具备固定部32和保持部33。固定部32为延伸至基座部2下侧的左视时的矩形板状,固定于基座部2左表面。固定部32前端上部延伸至基座部2前侧。保持部33为从固定部32下部向左方延伸并且向上方和左方开放的箱状。保持部33保持下气缸121。下气缸121在其上侧具备可动部121A(参照图3)。可动部121A随着下气缸121的驱动来沿上下方向移动。在可动部121A的上端部固定有固定部34。固定部34为矩形板状,与水平面大致平行地延伸,在固定部34的上侧固定有保持部35。保持部35为左视时的三角形状。保持部35上表面为后侧向上方倾斜。保持部35在其上侧保持下输送臂7和下辊驱动机构15。下输送臂7为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箱状,并且上侧为向前方倾斜的臂状。下输送臂7在其顶端部支承下旋转轴211。下旋转轴211沿左右方向延伸,从下输送臂7向左方突出。下旋转轴211左端部支承下辊18。

如图2、图3所示,下辊驱动机构15具备下输送电动机111、第一带轮、同步带(timing belt)、第二带轮。下输送电动机111固定在下输送臂7右侧且固定于保持部35。第一带轮固定于下输送电动机111的输出轴。第二带轮固定在下输送臂7内部且固定于下旋转轴211右端部。同步带架设于第一带轮与第二带轮之间。下输送电动机111的动力经由第一带轮、同步带、第二带轮、下旋转轴211来传递到下辊18。因而,下辊驱动机构15利用下输送电动机111的动力来使下辊18旋转。头部5(参照图1)支承支承臂16、上气缸122(参照图13)、上辊驱动机构21。支承臂16为从头部5后端部向下方延伸并进一步向前方突出的左视时的L字的箱状。支承臂16在其前端部支承轴部5B。轴部5B沿左右方向延伸。轴部5B将上输送臂6支承为能够转动。上输送臂6为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箱状,并且其前侧向前下方倾斜地延伸。上输送臂6后端部设置于支承臂16下端部内部,处于轴部5B后方。上输送臂6在其前端部支承上旋转轴72。上旋转轴72沿左右方向延伸,从上输送臂6向左方突出。上旋转轴72在其左端部支承上辊12。上气缸122以沿着上下方向的姿势设置于支承臂16内部。上气缸122的可动部沿上下方向延伸。上气缸122的可动部连结于上输送臂6后端部。上输送臂6利用上气缸122的驱动以轴部5B为中心摆动。上辊12随着上输送臂6的摆动来靠近或远离下辊18。上辊驱动机构21具备上输送电动机112、第一带轮21A、第一同步带21B、第二带轮、第二同步带、第三带轮。上输送电动机112固定于头部5后侧左上部。第一带轮21A固定于上输送电动机112的输出轴112A。第二带轮设置于上输送臂6内部。第一同步带21B架设于第一带轮21A与第二带轮之间。第三带轮固定在上输送臂6的内部并固定于上旋转轴72右端部。第二同步带架设于第二带轮与第三带轮之间。上输送电动机112的动力经由第一带轮21A、第一同步带21B、第二带轮、第二同步带、第三带轮、上旋转轴72来传递到上辊12。因而,上辊驱动机构21利用上输送电动机112的动力来使上辊12旋转。下辊18与上辊12在上下方向上相对。下辊18和上辊12从上下方向夹持上下重叠的下布C1和上布C2(参照图7)。以下将下辊18和上辊12夹持下布C1和上布C2的位置称作夹持位置P(参照图7),将上辊12和下辊18统称为输送机构14。输送机构14一边在夹持位置P借助粘接剂将下布C1与上布C2相互上下重叠地压接一边进行输送。以下将输送机构14对下布C1和上布C2进行输送的方向称作输送方向(参照图7箭头M)。输送方向与上下方向交叉,从上辊12和下辊18的前侧去向后侧。

头部5具备喷嘴杆9、外罩29、喷嘴杆摆动机构22。喷嘴杆9从头部5内部的左侧向下方延伸。在喷嘴杆9的下端部可拆卸地装设喷嘴支承部10。如图4、图5所示,喷嘴支承部10具备第一部分10A和第二部分10B。第一部分10A为大致棱柱状,其上表面固定于喷嘴杆9。第二部分10B为大致棒状,从第一部分10A下表面向下方延伸。第二部分10B在其下端部支承喷嘴11。喷嘴11为大致棒状,从第二部分10B下端部向右方延伸。喷嘴11的与延伸方向正交的截面形状为三角形状。喷嘴11配置在输送机构14的输送方向上游侧,且在上下方向上配置在下布C1与上布C2之间。喷嘴11具备第一面11A、第二面11B、倾斜面11C。第一面11A朝向下方,沿输送方向和左右方向延伸。第二面11B朝向前方,从第一面11A前端部向上方延伸。倾斜面11C设置于第一面11A上侧且第二面11B后侧,从前方去向后方地向下方倾斜。倾斜面11C将第一面11A后端部与第二面11B上端部连接。第一面11A具有排出口11D。排出口11D为沿左右方向排列的多个贯通孔,设置于喷嘴11的比前后方向中央部靠前侧的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排出口11D设置于第一面11A前端部附近且比左右方向中央部靠右侧的位置。喷嘴11从排出口11D朝向下方向下布C1排出粘接剂。

如图2、图3所示,外罩29为覆盖喷嘴杆9的箱状,外罩29固定于喷嘴杆9。喷嘴杆摆动机构22具备喷嘴电动机113、减速机构23。喷嘴电动机113为脉冲电动机,设置于头部5内部的左侧。喷嘴电动机113的输出轴从喷嘴电动机113向前方延伸。减速机构23具备蜗杆、支承轴26、蜗轮25。蜗杆固定于喷嘴电动机113的输出轴。蜗杆能够以沿输送方向延伸的轴线为中心来与喷嘴电动机113的输出轴一体地旋转。支承轴26为在蜗杆上方沿左右方向延伸的筒状。支承轴26左端部连结于喷嘴杆9上端部。支承轴26左端闭塞,支承轴26右端开放。蜗轮25设置于喷嘴杆9右方。蜗轮25固定于支承轴26,与蜗杆上端部啮合。蜗杆利用喷嘴电动机113的驱动进行转动,由此蜗轮25与支承轴26一体地转动。减速机构23以规定的减速比(在本实施方式中为1:50)将喷嘴电动机113的动力传递到喷嘴杆9。喷嘴杆9利用喷嘴电动机113的驱动以支承轴26为中心摆动。喷嘴11随着喷嘴杆9的摆动在输送机构14前侧向靠近或远离输送机构14的方向移动。喷嘴杆9将喷嘴11支承为能够在接近位置与退避位置之间移动。在喷嘴11处于接近位置时,排出口11D与下辊18外周面隔着间隙地相对。在喷嘴11处于退避位置时,喷嘴11与处于接近位置时相比向前上方远离输送机构14。

头部5具备装设部41和供给机构45。装设部41设置于头部5大致中央部,具备外罩41A(参照图1)、容纳部41B、盖41C、加热器131(参照图13)。外罩41A为大致长方体箱状,从头部5上表面向上方延伸。外罩41A在上下方向上开口。容纳部41B设置于外罩41A内部。容纳部41B为大致长方体箱状,从头部5内部延伸至外罩41A上端。容纳部41B向上方开口。容纳部41B在其内部可拆卸地容纳盒。盖41C可拆卸地设置于容纳部41B上侧,该盖41C用于将容纳部41B上部开口开放和关闭。盒收纳热熔性的粘接剂。粘接剂当加热到规定温度时液化,在比规定温度低的温度下固化。加热器131设置于容纳部41B,对容纳于容纳部41B的盒进行加热。粘接剂利用加热器131的加热熔化从而液化。供给机构45具备泵电动机114和齿轮泵46。泵电动机114设置于臂部4(参照图1)内部。泵电动机114的输出轴114A从泵电动机114向左方延伸。齿轮泵46设置于装设部41前侧,该齿轮泵46连接于支承轴26右端部。输出轴114A经由齿轮46A连结于齿轮泵46。齿轮泵46从容纳于容纳部41B的盒吸引粘接剂,将吸引出的粘接剂供给到喷嘴11。

对粘接剂的流路进行说明。粘接剂在齿轮泵46内部、支承轴26内部、喷嘴杆9内部、喷嘴支承部10内部、喷嘴11内部的各流路中流动来到达排出口11D(参照图5)。在喷嘴杆9的内部的流路附近具备加热器132(参照图13)。加热器132的热经由喷嘴支承部10传递至喷嘴11。加热器132对在喷嘴杆9内部流向排出口11D的粘接剂进行加热。泵电动机114进行驱动,由此齿轮泵46从容纳于容纳部41B的盒吸引粘接剂。在加热器131、132加热粘接剂的同时,粘接剂从盒流到各流路,从排出口11D向下方排出。

参照图1、图2、图6~图12来说明输送控制单元50。图10省略下辊18、喷嘴支承部10、喷嘴11、后述的第一支承部52A等的图示。输送控制单元50控制下布C1右端部(以下称作特定端部F)的左右方向位置(参照图10)。粘接装置1可拆卸地装设输送控制单元50。如图6、图7所示,输送控制单元50具备基部51、外罩501、第二支承部53、保持部54、移动机构55、左右气缸123。基部51为左视时的矩形板状,利用螺钉固定于固定部32左表面的前端部。基部51前端部位于基座部2前侧。操作者通过将基部51固定于固定部32或从固定部32拆下,来对粘接装置1装卸输送控制单元50。基部51支承承受部511、512。承受部511为向上方开口的大致棒状,从基部51前端部上部向左方延伸。在承受部511的左端部具有支承部514。支承部514为从承受部511左端部向后方延伸的大致棒状。如图7所示,承受部512为俯视时的板状,从基部51下部向左方延伸。承受部512支承承受部513。承受部513为主视时的板状,从承受部512前端部向上方延伸。如图1所示,外罩501为向下方、后方、右方开口的箱状,外罩501的上壁部固定于承受部513(参照图7)上端。外罩501上表面为第一支承部52。第一支承部52与水平面平行地延伸,设置于后述的第一辊56(参照图7)及第二辊57前侧。第一支承部52位于比喷嘴11(参照图2)靠下侧的位置。第一支承部52从下侧支承下布C1,将下布C1引导到第一辊56与第二辊57之间。如图2所示,保持部33的前壁部上端面为第一支承部52A。第一支承部52A与水平面平行地延伸,设置于输送机构14的输送方向上游侧且第一辊56及第二辊57的输送方向下游侧的位置。第一支承部52A位于比喷嘴11靠下侧的位置。第一支承部52A从下侧支承下布C1,将下布C1引导到上辊12与下辊18之间。如图6所示,基部51在承受部511后侧支承第一引导构件51A、第二引导构件51B、第三引导构件51C。第一引导构件51A、第二引导构件51B、第三引导构件51C为圆柱状,在基部51左表面与支承部514之间分别沿左右方向延伸。第一引导构件51A、第三引导构件51C、第二引导构件51B依次从前方向后方平行地排列。第一引导构件51A位于第二引导构件51B及第三引导构件51C的上侧。如图7所示,第二支承部53设置于输送机构14前侧且比喷嘴11(参照图8)靠上侧的位置。即,第一支承部52位于第二支承部53下侧。第二支承部53从上侧覆盖保持部54等。第二支承部53从下侧支承上布C2,将上布C2引导到上辊12与下辊18之间。第二支承部53的前侧一半的部位(以下称作第一部位53A)与水平面大致平行地延伸。第二支承部53的后侧一半的部位(以下称作第二部位53B)从第一部位53A后端向后下方倾斜地延伸。第二部位53B后端部位于喷嘴11后端部的上侧。第二部位53B后端部沿着倾斜面11C(参照图4)延伸。第一部位53A在其下表面与连结部60的第一连结部61及第二连结部62连结。第一引导构件51A、第三引导构件51C将连结部60支承为能够沿左右方向移动。连结部60具备第一连结部61、第二连结部62、延伸设置部63。第一连结部61和第二连结部62沿前后方向延伸,并且从后端部向下方延伸。第一引导构件51A将第一连结部61和第二连结部62支承为能够沿左右方向移动。第二连结部62在第一连结部61左侧与第一连结部61平行地排列。延伸设置部63与第一连结部61及第二连结部62连结。延伸设置部63从第一连结部61后端部和第二连结部62下端部向后方延伸,经过第三引导构件51C后延伸至第二引导构件51B附近。第三引导构件51C将延伸设置部63支承为能够沿左右方向移动。第二支承部53能够随着连结部60沿左右方向的移动来在第一位置(参照图8)与第二位置(参照图9)之间沿左右方向移动。在连结部60移动到最左方时,第二支承部53处于第一位置。当连结部60移动到最右方时,第二支承部53处于第二位置。如图8所示,在第二支承部53处于第一位置时,第二部位53B左后端部排列在喷嘴11的输送方向上游侧。即,在第一位置下,第二支承部53处于喷嘴11的移动路径上。如图9所示,在第二支承部53处于第二位置时,第二支承部53从排列在喷嘴11的输送方向上游侧的位置向右侧偏移。即,在第二支承部53处于第二位置时,第二支承部53位于喷嘴11右端部的右侧,退避到喷嘴11的移动路径外。保持部54设置于第一支承部52上侧且第二支承部53下侧,保持后述的第一传感器141、第二辊57等。如图6、图7所示,保持部54具备支承部54A、卡合部54B、第一部位541、第二部位542、第三部位543、第四部位544、第五部位545。如图6所示,支承部54A为俯视时的向前侧开口的大致U字状。第二引导构件51B将支承部54A支承为能够沿左右方向移动。卡合部54B从支承部54A左前端部向前方延伸。第三引导构件51C将卡合部54B支承为能够沿左右方向移动。卡合部54B能够从左侧与延伸设置部63接触并卡合。第一部位541从支承部54A左后端部向左方延伸。第二部位542为俯视时的矩形,从第一部位541前端部左侧向前方延伸。如图6、图7所示,第三部位543为在第一部位541后表面沿左右方向延伸、左端部向后方弯曲地延伸的俯视时的大致L字状。第三部位543固定于第一部位541后表面。第四部位544从第三部位543后端部向下方延伸。第五部位545从第四部位544下端部向左方延伸。保持部54利用第五部位545顶端支承第一传感器141。第一传感器141位于比排出口11D(参照图5)靠前侧且后述的第一辊56及第二辊57的后侧的位置。第一传感器141处于比夹持位置P靠下侧且从第一辊56中心向右侧偏移的位置(参照图10)。第一传感器141是发光部和受光部为一体型的反射型光电传感器。保持部54在第三部位543后端部支承反射板141A。反射板141A从第三部位543后端部向左方延伸至第一传感器141上方(参照图6)。反射板141A下表面为反射面,与上下方向正交。第一传感器141的发光部朝向反射板141A向上方发光。反射板141A将第一传感器141的发光部发出的光朝向第一传感器141的受光部反射。第一传感器141的受光部接受来自反射板141A的反射光。光的行进路径L为在第一传感器141与反射板141A之间延伸的直线状。在下布C1处于第一传感器141的发光部发出的光的行进路径L上时,下布C1遮挡第一传感器141的发光部发出的光。反射板141A无法反射光,第一传感器141的受光部接受不到第一传感器141的发光部发出的光。第一传感器141基于受光部是否接受到发光部发出的光来检测下布C1是否处于规定的检测位置A。检测位置A为第一传感器141的发光部发出的光的行进路径L与下布C1的输送路径的交点,处于排出口11D的输送方向上游侧且后述的第一辊56及第二辊57的输送方向下游侧的位置。检测位置A在后视时位于第一辊56中心与右端部之间(参照图10)。

移动机构55在检测位置A的输送方向上游侧使下布C1沿左右方向移动。移动机构55具备左右输送电动机115、第一辊56、第二辊57、辊摆动机构58。左右输送电动机115固定于从承受部512上表面向上方延伸的托架(省略图示)。左右输送电动机115的输出轴115A从左右输送电动机115向后方延伸。输出轴115A利用左右输送电动机115的驱动来沿后视时的顺时针方向(以下称作第一输出方向)和逆时针方向(以下称作第二输出方向)转动。支承棒115B为圆柱状,设置在输出轴115A上侧。支承棒115B在左右输送电动机115后上方沿前后方向延伸。支承棒115B被托架支承。输出轴115A固定第一齿轮48A。支承棒115B利用其前端部将第二齿轮48B支承为能够转动。第二齿轮48B与第一齿轮48A上端部啮合。第一辊56为在前后方向上具有规定宽度的后视时的圆盘状,设置于检测位置A前侧。第一辊56具备转动轴56A。转动轴56A为具有沿前后方向贯通的贯通孔的筒状,从第一辊56中心向前侧突出。支承棒115B贯穿于转动轴56A的贯通孔。支承棒115B利用其后端部将转动轴56A支承为能够转动。转动轴56A前端部连结于第二齿轮48B。即,输出轴115A经由第一齿轮48A和第二齿轮48B来与第一辊56连结。粘接装置1通过借助第一齿轮48A和第二齿轮48B,能够将输出轴115A配置在比转动轴56A靠下侧的位置。因而,粘接装置1能够在第一支承部52下侧容纳左右输送电动机115。

如图10所示,通过第一辊56中心的轴线(以下称作第一轴线Q1)与输送方向平行地(沿前后方向)延伸。第一辊56能够以第一轴线Q1为中心向后视时的逆时针方向(以下称作第一转动方向R1)和顺时针方向(以下称作第二转动方向R2)往复转动。当输出轴115A利用左右输送电动机115的驱动沿第一输出方向转动时(参照图7),第一辊56经由第一齿轮48A和第二齿轮48B沿第二转动方向R2转动。当输出轴115A利用左右输送电动机115的驱动沿第二输出方向转动时,第一辊56经由第一齿轮48A和第二齿轮48B沿第一转动方向R1转动。如图7所示,第一辊56遍及外周面周向地等间隔地具有多个槽56B。多个槽56B分别与输送方向平行(与第一轴线Q1平行)地延伸。第二辊57从上方与第一辊56相对。第二辊57例如由树脂制成,具有表面光滑的外周面。第二辊57包括相对部57A。关于相对部57A,在左右方向上第二辊57外周面的至少一部分沿着第一辊56的形状向径向(与第二辊57的旋转轴正交的方向)内侧凹陷。即,相对部57A为后视时的以第一轴线Q1为中心的圆弧状。在将下布C1配置在第二辊57与第一辊56之间的状态下,第二辊57的相对部57A能够与下布C1上表面接触。通过第二辊57的中心的轴线(以下称作第二轴线Q2)沿与第一轴线Q1正交的方向(左右方向)延伸。第二辊57能够以第二轴线Q2为中心沿左视时的顺时针方向旋转。第二辊57与下布C1上表面接触,由此防止下布C1从第一辊56浮起,并且随着下布C1的输送进行从动旋转,由此辅助下布C1的输送。

如图6、图7所示,辊摆动机构58具备支承轴部58A、一对支承臂58B、一对摆动轴部58C、施力构件59、摆动气缸124。支承轴部58A沿左右方向延伸,将第二辊57支承为能够旋转。一对支承臂58B与输送方向平行地延伸,彼此在左右方向上远离。一对支承臂58B利用各后端部对支承轴部58A两端部进行支承。一对支承臂58B后端部设置于第一辊56上侧。利用连结臂58D将一对支承臂58B的各后端部附近连结。连结臂58D在第二辊57前方且在一对支承臂58B之间沿左右方向延伸。

如图7、图11所示,一对摆动轴部58C与支承轴部58A平行地延伸,相对于支承轴部58A设置于输送方向上游侧。一对摆动轴部58C将一对支承臂58B中央部支承为能够摆动。一对支承臂58B以摆动轴部58C为中心摆动。随着一对支承臂58B的摆动,第二辊57能够向相对部57A靠近或远离第一辊56的方向位移。施力构件59设置于支承臂58B上侧,且在前后方向上设置于连结臂58D的位置。本实施方式的施力构件59为压缩螺旋弹簧。施力构件59一端固定于固定部59A下表面。固定部59A设置于第一部位541后表面,在一对支承臂58B的左右方向中间位置从第一部位541后端部向后方突出。施力构件59另一端卡合于连结臂58D。施力构件59借助一对支承臂58B对第二辊57向下方施力。施力构件59对第二辊57施力,由此防止下布C1从第一辊56浮起。

如图6所示,摆动气缸124设置于第二部位542上表面。摆动气缸124的可动部连结于支承臂58B。支承臂58B随着摆动气缸124的驱动来沿大致上下方向摆动。第二辊57能够随着支承臂58B的摆动来在第三位置(参照图7)与第四位置(参照图11)之间位移。如图7所示,在第二辊57处于第三位置时,相对部57A从上侧与第一辊56相对,沿着第一辊56外周面与下布C1上表面接触。如图11所示,在第二辊57处于第四位置时,与第二辊57处于第三位置时相比,相对部57A向上方远离第一辊56。此时,第二辊57下端位于第一辊56上端的上侧。左右气缸123在前后方向上设置于第一引导构件51A与第三引导构件51C之间,固定于基部51上端。左右气缸123位于延伸设置部63上侧。左右气缸123的可动部123A的顶端部连结于第二部位542上表面。可动部123A随着左右气缸123的驱动来沿左右方向移动。保持部54能够随着左右气缸123的驱动在第一位置(参照图8、图9)与第二位置(参照图12)之间移动。如图8、图9所示,在保持部54处于第一位置时,第二辊57排列在喷嘴11的输送方向上游侧。即,在第一位置下,第二辊57处于喷嘴11的移动路径上。如图12所示,在保持部54处于第二位置时,第二辊57从排列在喷嘴11的输送方向上游侧的位置向右侧偏移。即,在保持部54处于第二位置时,第二辊57位于喷嘴11右端部的右侧,退避到喷嘴11的移动路径外。第二支承部53能够相对于保持部54沿左右方向移动。在保持部54从第一位置(参照图8)向第二位置(参照图12)移动时,卡合部54B(参照图6)从左侧与延伸设置部63接触并卡合(参照图6)。卡合部54B从左侧与延伸设置部63卡合,由此使第二支承部53从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移动。在保持部54从第二位置(参照图12)向第一位置(参照图9)移动时,卡合部54B向左方远离延伸设置部63,因此解除其与延伸设置部63之间的卡合。因而,第二支承部53维持第二位置(参照图9)。

参照图13来说明粘接装置1的电气结构。粘接装置1具备控制装置100。控制装置100具备CPU 101、ROM 102、RAM 103、存储装置104、驱动电路105、106。CPU 101统一控制粘接装置1的动作。CPU 101与ROM 102、RAM 103、存储装置104、驱动电路105、106、开关19、踏板8、加热器131、132、第一传感器141、第二传感器142、扬声器151连接。ROM 102用于存储执行各种处理的程序。RAM 103用于暂时存储各种信息。存储装置104是非易失性的,用于存储各种设定值等。驱动电路105基于来自CPU 101的指令对下输送电动机111、上输送电动机112、喷嘴电动机113、泵电动机114、左右输送电动机115进行驱动控制。驱动电路106基于来自CPU 101的指令对下气缸121、上气缸122、左右气缸123、摆动气缸124进行驱动控制。在头部5前表面下部设置有多个开关19。开关19将与操作者的操作相应的各种指示输入到CPU 101。踏板8设置于操作台下部,供操作者利用足部进行操作。踏板8根据操作者的操作来向CPU 101指示粘接动作的开始和结束。CPU 101控制加热器131、132的温度。第一传感器141在接受到光时向CPU 101输出接通信号。第一传感器141在没接受到光时向CPU 101输出断开信号。第二传感器142为接近传感器,检测保持部54的左右方向位置。第二传感器142在保持部54处于第一位置时向CPU 101输出接通信号。第二传感器142在保持部54不处于第一位置时向CPU 101输出断开信号。扬声器151输出各种声音。

参照图14来说明第一处理。操作者接通粘接装置1的电源来启动粘接装置1。CPU 101从ROM 102读取程序,来执行第一处理。CPU 101判断是否获取到对左右气缸123进行驱动来使保持部54移动到第二位置(参照图12)的指示(以下称作第一指示)(S21)。第一指示是由操作者操作开关19来输入的。在没有第一指示时(S21:否),CPU 101使处理转移到S31。CPU 101在获取到第一指示时(S21:是),对摆动气缸124进行控制,由此使第二辊57移动到第四位置(参照图11)(S22)。即使保持部54在第一位置(参照图8)与第二位置(参照图12)之间移动,第二辊57也不会与第一辊56相干扰。CPU 101对左右气缸123进行控制,由此使保持部54移动到第二位置(S23)。在保持部54从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移动时,卡合部54B与延伸设置部63卡合从而第二支承部53也向第二位置移动。因而,即使喷嘴11在接近位置(参照图2)与退避位置(参照图3)之间移动也不会与保持部54及第二支承部53相干扰。CPU 101对摆动气缸124进行控制,由此使第二辊57移动到第三位置(参照图7)(S24)。CPU 101使处理转移到S31。CPU 101判断是否获取到对喷嘴电动机113进行驱动来使喷嘴11移动到退避位置(参照图3)的指示(以下称作退避指示)(S31)。退避指示是由操作者操作开关19来输入的。在没有退避指示时(S31:否),CPU 101使处理转移到S41。CPU 101在获取到退避指示时(S31:是),基于来自第二传感器142的信号来判断保持部54是否处于第一位置(参照图8)(S32)。在从第二传感器142接收到接通信号时,CPU 101判断为保持部54处于第一位置(S32:是)。若在保持部54处于第一位置时喷嘴11在接近位置与退避位置之间移动,则存在喷嘴11与第二辊57或第二支承部53相干扰的可能性。CPU 101禁止基于喷嘴电动机113的驱动的喷嘴杆9的摆动,并进行错误通知(S33)。在错误通知时,由CPU 101从扬声器151输出警告音。CPU 101还可以在显示部显示警告。CPU 101使处理转移到S41。操作者在操作开关19来使保持部54移动到第二位置后,再次操作开关19来向粘接装置1输入退避指示。在从第二传感器142接收到断开信号时,CPU 101判断为保持部54不处于第一位置(S32:否)。在保持部54不处于第一位置时,第二支承部53也不处于第一位置(参照图12)。在保持部54和第二支承部53不处于第一位置时,即使喷嘴11在接近位置与退避位置之间移动,喷嘴11也不会与第二辊57及第二支承部53相干扰。CPU 101对喷嘴电动机113进行控制,由此使喷嘴杆9摆动,来使喷嘴11移动到退避位置(S34)。CPU 101使处理转移到S41。在喷嘴11处于退避位置时,操作者进行喷嘴11等的清扫(参照图3)。CPU 101判断是否获取到对喷嘴电动机113进行驱动来使喷嘴11移动到接近位置(参照图2)的指示(以下称作接近指示)(S41)。接近指示是由操作者操作开关19来输入的。在没有接近指示时(S41:否),CPU 101使处理转移到S51。CPU 101在获取到接近指示时(S41:是),基于来自第二传感器142的信号来判断保持部54是否处于第一位置(S42)。在从第二传感器142接收到接通信号时,CPU 101判断为保持部54处于第一位置(S42:是)。CPU 101禁止基于喷嘴电动机113的驱动的喷嘴杆9的摆动,并进行错误通知(S43)。CPU 101使处理转移到S51。操作者在操作开关19来使保持部54移动到第二位置后,再次操作开关19来向粘接装置1输入接近指示。在从第二传感器142接收到断开信号时,CPU 101判断为保持部54不处于第一位置(S42:否)。CPU 101对喷嘴电动机113进行控制,由此使喷嘴杆9摆动,来使喷嘴11移动到接近位置(S44)。CPU 101使处理转移到S51。CPU 101判断是否获取到对左右气缸123进行驱动来使保持部54移动到第一位置(参照图9)的指示(以下称作第二指示)(S51)。第二指示是由操作者操作开关19来输入的。在没有第二指示时(S51:否),CPU 101使处理转移到S61。CPU 101在获取到第二指示时(S51:是),对摆动气缸124进行控制,由此使第二辊57移动到第四位置(S52)。CPU 101对左右气缸123进行控制,由此使保持部54移动到第一位置(S53)。在保持部54从第二位置向第一位置移动时,卡合部54B解除其与延伸设置部63之间的卡合,因此第二支承部53维持第二位置(参照图9)。CPU 101对摆动气缸124进行控制,由此使第二辊57移动到第三位置(S54)。CPU 101使处理转移到S61。在如图9所示的那样第二支承部53不处于第一支承部52左侧上方的状态下,操作者将下布C1配置在第一支承部52上且第一辊56与第二辊57之间。操作者将下布C1的输送方向下游侧端部配置在上辊12与下辊18之间。操作者以手动方式将第二支承部53从第二位置移动到第一位置。操作者将上布C2配置在第二支承部53上。操作者将上布C2的输送方向下游侧端部在上辊12与下辊18之间重叠于下布C1上侧。如图14所示,CPU 101判断是否获取到开始粘接动作的指示(以下称作粘接开始指示)(S61)。粘接开始指示是由操作者操作踏板8来输入的。在没有粘接开始指示时(S61:否),CPU101使处理返回到S21。CPU 101在获取到粘接开始指示时(S61:是),执行粘接处理(S62)。

参照图15来说明粘接处理。在粘接处理中,CPU 101对下输送电动机111、上输送电动机112、泵电动机114进行控制来从排出口11D排出粘接剂。在排出口11D向下布C1的特定端部F涂布粘接剂的同时,粘接装置1利用下输送电动机111、上输送电动机112的驱动将下布C1和上布C2相互压接并进行输送。CPU 101对上气缸122进行控制,由此使上输送臂6向下方摆动(S71)。随着上输送臂6向下方的摆动,上辊12在其与下辊18之间将上布C2重叠于下布C1上侧来进行夹持。CPU 101对泵电动机114进行控制,由此从容纳于容纳部41B的盒向喷嘴11供给粘接剂,从排出口11D向下布C1排出粘接剂(S72)。CPU 101对下输送电动机111和上输送电动机112进行控制,由此使上辊12和下辊18旋转(S73)。上辊12和下辊18通过旋转来一边借助粘接剂将下布C1和上布C2上下重叠地进行压接一边向输送方向输送下布C1和上布C2。通过使下布C1向输送方向移动,第二辊57也从动旋转。CPU 101判断是否获取到结束粘接动作的指示(以下称作粘接结束指示)(S74)。粘接结束指示是由操作者操作踏板8来输入的。在没有粘接结束指示时(S74:否),CPU 101使处理返回到S72,进行粘接动作(S72、S73)。CPU 101在获取到粘接结束指示时(S74:是),结束粘接动作,使处理返回到第一处理的S21(参照图14)。

参照图16来说明第二处理。操作者接通粘接装置1的电源来启动粘接装置1。CPU 101从ROM 102读取程序,来执行第二处理。CPU 101与第一处理(参照图14)并行地执行第二处理。CPU 101判断是否存在开始移动机构55的控制的指示(以下称作输送控制开始指示)(S81)。输送控制开始指示是由操作者操作开关19来输入的。在没有输送控制开始指示时(S81:否),CPU 101重复进行S81。操作者例如在输入粘接开始指示前输入输送控制开始指示。CPU 101在获取到输送控制开始指示时(S81:是),基于来自第一传感器141的信号来判断下布C1是否处于检测位置A(S82)。在从第一传感器141接收到断开信号时,CPU 101判断为下布C1处于检测位置A(S82:是)。CPU 101对左右输送电动机115进行控制,由此使输出轴115A沿第一输出方向旋转(S83)。随着输出轴115A向第一输出方向的旋转,第一辊56沿第二转动方向R2旋转。通过第一辊56沿第二转动方向R2旋转,使被夹持于第一辊56与相对部57A之间的下布C1向左侧移动。CPU 101使处理转移到S85。当从第一传感器141接收到接通信号时,CPU 101判断为下布C1不处于检测位置A(S82:否)。CPU 101对左右输送电动机115进行控制,由此使输出轴115A沿第二输出方向旋转(S84)。随着输出轴115A沿第二输出方向的旋转,第一辊56沿第一转动方向R1旋转。通过第一辊56沿第一转动方向R1旋转,使被夹持于第一辊56与相对部57A之间的下布C1向右侧移动。CPU 101使处理转移到S85。CPU 101判断是否存在结束移动机构55的控制的指示(以下称作输送控制结束指示)(S85)。输送控制结束指示是由操作者操作开关19来输入的。在没有输送控制结束指示时(S85:否),CPU 101使处理返回到S82,以固定周期重复进行S82~S84。操作者例如在输入粘接结束指示后输入输送控制结束指示。CPU 101在获取到输送控制结束指示时(S85:是),停止左右输送电动机115的驱动,使处理返回到S81。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在下布C1处于检测位置A时,特定端部F向处于检测位置A的下布C1从检测位置A偏离的方向(左侧)移动。在下布C1不处于检测位置A时,特定端部F向处于从检测位置A偏离的位置的下布C1去向检测位置A的方向(右侧)移动。粘接装置1通过重复进行S82~S84,来使下布C1反复向从检测位置A偏离的方向或去向检测位置A的方向中的任一方向移动,因此能够控制特定端部F的左右方向位置。粘接装置1并行地执行第一处理和第二处理,因此能够一边控制特定端部F的左右方向位置一边从排出口11D排出粘接剂。即,粘接装置1能够从排出口11D向被控制左右方向位置的下布C1的特定端部F排出粘接剂,由此向特定端部F涂布粘接剂。因而,粘接装置1能够使对下布C1的特定端部F涂布粘接剂的涂布精度稳定化。

粘接装置1将下布C1配置在第一辊56与第二辊57之间。粘接装置1能够通过使第一辊56沿第二转动方向R2旋转来使下布C1向左侧移动。粘接装置1能够通过使第一辊56沿第一转动方向R1旋转来使下布C1向右侧移动。第二辊57与下布C1上表面接触,因此下布C1能够以不浮起的方式追随第一辊56的转动。粘接装置1仅通过使第一辊56原地旋转就能够控制特定端部F的左右方向位置。因而,粘接装置1无需确保较大的用于设置移动机构55的空间,能够抑制移动机构55的大型化。

槽56B与第一轴线Q1平行地延伸,因此在第一辊56旋转时,在第一辊56与下布C1之间容易产生由槽56B引起的摩擦。因而,粘接装置1能够可靠地使下布C1沿左右方向移动。槽56B与输送方向平行地延伸,因此在输送机构14输送下布C1时,在第一辊56与下布C1之间不易产生由槽56B引起的摩擦。因而,粘接装置1能够抑制第一辊56妨碍输送机构14进行的下布C1的输送。因而,粘接装置1能够可靠地控制特定端部F在特定方向上的位置,并且能够可靠地输送下布C1。

相对部57A的外周面在左右方向上沿着第一辊56的外形向径向内侧凹陷。第二辊57具备相对部57A,因此能够扩大在将下布C1配置在第二辊57与第一辊56之间的状态下下布C1与第一辊56及第二辊57接触的面积。因而,在粘接装置1中,下布C1能够以不浮起的方式追随第一辊56的转动。

摆动轴部58C使支承臂58B摆动,由此第二辊57沿上下方向位移。即,第二辊57能够向相对部57A靠近或远离第一辊56的方向移动。在将下布C1配置在第二辊57与第一辊56之间时,第二辊57能够根据下布C1的厚度进行位移。因而,粘接装置1不论下布C1的厚度如何均能够可靠地控制特定端部F的左右方向位置。

当第二支承部53和保持部54移动到第二位置时,喷嘴杆9能够使喷嘴11向远离输送机构14的方向移动。在喷嘴11处于退避位置时,例如操作者进行喷嘴11的清扫。粘接装置1使喷嘴11从配置输送机构14等构件的位置向远离输送机构14的方向移动,由此操作者能够容易地清扫喷嘴11。

粘接装置1在移动喷嘴11时,需要使保持部54和第二支承部53移动到第二位置。在保持部54从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移动时,卡合部54B从左侧与延伸设置部63卡合,因此第二支承部53从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移动。因而,粘接装置1仅通过使保持部54向第二位置移动就能够使第二支承部53也向第二位置移动,从而能够提高操作效率。在操作者要将下布C1配置在第一辊56与第二辊57之间且第一支承部52时,如果第二支承部53处于第一位置则难以配置下布C1。当保持部54从第二位置向第一位置移动时,第二支承部53维持第二位置。因而,第二支承部53不遮挡第一辊56与第二辊57之间,因此操作者能够容易地将下布C1配置在第一辊56与第二辊57之间。

在存在第一指示或第二指示时,粘接装置1在使保持部54向第一位置或第二位置移动之前使第二辊57移动到第四位置,由此能够抑制第二辊57与第一辊56的接触。在保持部54从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移动时,卡合部54B从左侧与延伸设置部63卡合,因此第二支承部53从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移动。因而,粘接装置1仅通过接受第一指示或第二指示就能够使保持部54和第二支承部53向第二位置移动,因此能够提高操作效率。粘接装置1当接收到第二指示时,使保持部54从第二位置移动到第一位置。当保持部54从第二位置向第一位置移动时,第二支承部53维持第二位置。因而,第二支承部53不遮挡第一辊56与第二辊57之间,因此操作者能够容易地将下布C1配置在第一辊56与第二辊57之间。

粘接装置1利用喷嘴电动机113的驱动使喷嘴杆9向靠近或远离输送机构14的方向移动。在存在接近指示或远离指示时,粘接装置1在保持部54处于第一位置时禁止喷嘴11的移动。因而,粘接装置1防止喷嘴11与保持部54等相干扰。

排出口11D处于喷嘴11输送方向中央部的输送方向上游侧。与排出口11D处于该喷嘴11输送方向中央部的输送方向下游侧时相比,此时排出口11D与检测位置A的距离变短。因而,例如在特定端部F弯曲时,粘接装置1在排出口11D的跟前控制特定端部F的左右方向的位置,由此能够提高对特定端部F涂布粘接剂的涂布精度。

喷嘴11的体积越大则热容量越大,因此容易将粘接剂的温度保持为固定。喷嘴11能够与第二面11B从第一面11A输送方向上游侧端部向上方延伸的量相应地确保热容量。第二支承部53设置于喷嘴11上侧。第二部位53B从输送方向上游侧去向下游侧地向下方倾斜。倾斜面11C从输送方向上游侧去向下游侧地向下方倾斜,因此喷嘴11能够确保配置第二部位53B的空间。因而,通过使喷嘴11包括第一面11A、第二面11B、倾斜面11C,粘接装置1能够确保喷嘴11的热容量,并且能够确保配置第二支承部53的空间。

上述实施方式的下布C1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一片材。上布C2相当于第二片材。粘接装置1的左右方向相当于特定方向。粘接装置1右方相当于特定方向的一侧。粘接装置1左方相当于特定方向的另一侧。执行图15的S72和S73的CPU 101相当于排出输送控制部。粘接装置1下方相当于排出方向。粘接装置1上方相当于相反方向。第一传感器141相当于第一检测部。执行图16的S83、S84的CPU 101相当于移动控制部。执行S83的CPU 101相当于第一移动控制部。执行S84的CPU 101相当于第二移动控制部。左右输送电动机115相当于第一驱动部。喷嘴杆9和喷嘴支承部10相当于喷嘴支承机构。左右气缸123相当于第二驱动部。摆动气缸124相当于第三驱动部。执行图14的S22、S23、S52、S53的CPU 101相当于驱动控制部。第一指示和第二指示相当于对第二驱动部的驱动指示。喷嘴电动机113相当于喷嘴驱动部。第二传感器142相当于第二检测部。退避指示和接近指示相当于对喷嘴驱动部的驱动指示。执行图14的S32、S42的CPU 101相当于移动禁止部。

本发明能够基于上述实施方式进行各种变更。例如,在粘接装置1中,可以代替反射型光电传感器的第一传感器141而为透射型光电传感器、CCD相机等。以下参照图17来说明粘接装置1具备透射型光电传感器(以下称作第一传感器241)来代替第一传感器141时的情况。对具有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功能的构件标注相同标记来省略说明。第一传感器241具备发光部241A和受光部241B。发光部241A设置于第一辊56及第二辊57的左侧。发光部241A位于排出口11D前侧且第一辊56及第二辊57的后侧的位置。发光部241A从第一辊56上端部上侧的位置向右方发光。受光部241B设置于第一支承部52A右侧且第一辊56中心与左端部之间的位置。受光部241B位于排出口11D前侧且第一辊56与第二辊57的后侧的位置。第一支承部52A在与受光部241B对应的位置具备受光窗52B。受光窗52B为沿上下方向贯通第一支承部52A的开口。粘接装置1具备反射板241C来代替反射板141A。反射板241C左端部为反射面,反射板241C沿其上侧向左方倾斜的方向延伸。反射面配置在第一辊56中心与左端部之间。

发光部241A朝向反射板241C发光。反射板241C朝向受光部241B向下方反射由发光部241A发出的光。受光部241B经由受光窗52B接受来自反射板241C的反射光。光的行进路径L为从发光部241A延伸至反射板241C后向下方弯折再延伸至受光部241B的L字状。在下布C1处于发光部241A发出的光的行进路径L上时,下布C1遮挡发光部241A发出的光。受光部241B接受不到发光部241A发出的光。第一传感器241基于受光部241B是否接受到发光部241A发出的光来检测下布C1是否处于检测位置A。检测位置A在左右方向上位于第一辊56中心与左端部之间。

在变形例中,特定端部F为下布C1左端部。第一转动方向R1为后视时的顺时针方向。第二转动方向R2为后视时的逆时针方向。第一输出方向为后视时的逆时针方向。第二输出方向为后视时的顺时针方向。即,在下布C1处于检测位置A时,特定端部F向处于检测位置A的下布C1从检测位置A偏离的方向(右侧)移动。在下布C1不处于检测位置A时,特定端部F向处于从检测位置A偏离的位置的下布C1去向检测位置A的方向(左侧)移动。

第一传感器141也可以设置于排出口11D后侧或第一辊56及第二辊57前侧。此时,只要调节光的行进路径L使得第一传感器141的发光部发出的光到达处于排出口11D前侧的检测位置A即可。

第二传感器142也可以检测保持部54是否处于第二位置。CPU 101也可以在S32、S42中基于来自第二传感器142的信号来在保持部54不处于第二位置时执行S33、S43。CPU 101也可以在保持部54处于第二位置时执行S34、S44。第二传感器142不限定为接近传感器,例如也可以为光传感器。

在下布C1不具有伸缩性时,第二辊57也可以不具有相对部57A。即,第二辊57也可以为圆柱状。粘接装置1例如也可以具备弹性构件来代替第二辊57。弹性构件与下布C1上表面接触,即使是厚度不同的下布C1,也能够防止下布C1从第一辊56浮起。弹性构件根据下布C1的厚度来进行弹性变形,因此粘接装置1也可以不具备辊摆动机构58。

喷嘴11的与左右方向正交的截面形状例如也可以为圆形,也可以为多边形。喷嘴11从排出口11D向下布C1排出粘接剂,但也可以向上布C2排出粘接剂。此时,移动机构55只要使上布C2沿左右方向移动即可。即,粘接装置1只要将上布C2配置在第一辊56与第二辊57之间即可。此时,粘接装置1的上方相当于本发明的排出方向。

保持部54也可以不具备卡合部54B。操作者也可以以手动方式将第二支承部53移动到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操作者也可以以手动方式将保持部54移动到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

第一辊56的多个槽56B只要在第一辊56的外周面的一部分上至少具有一个即可。槽56B也可以不与输送方向平行。输送机构14也可以不是上辊12和下辊18而例如是皮带。粘接对象物不限定为布料,例如也可以为长条状的带。喷嘴杆9也可以将喷嘴11支承为能够沿左右方向或前后方向移动。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