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模具吊棒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632450阅读:2602来源:国知局
一种模具吊棒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模具附件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模具吊棒。



背景技术:

为了方便冲压模具的起吊运输,一般大中型冲压模具采用吊棒式的起吊结构。吊棒是活动的起吊结构,吊棒式起吊结构在起吊过程中操作便捷。吊棒多为直筒钢棒,将吊棒从一头插入到待吊的模具的吊耳中,再利用起吊设备吊挂在吊棒上,从而将模具吊起。吊装过程中,吊棒具备止脱机构限制吊棒在吊耳内的窜动,提高安全性,但吊装完成后,需要从吊耳中抽离吊棒,这些止脱机构就成了影响吊棒拆卸效率的机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模具吊棒,便于吊棒从吊耳中迅速抽离,提高了吊棒与吊耳的拆卸效率。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模具吊棒,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模具吊棒,包括:吊棒本体,一端具备凸环,另一端具备中段柱和螺纹段;止脱块,套于中段柱上,且止脱块的内圈直径大于中段柱的直径,止脱块的外圈具备展开时为扇环的第一环锥面;固定螺母,固定螺母外圈具备滑动环,滑动环的内圈具备与止脱块第一环锥面锥度一致的第三环锥面,第三环锥面与滑动环外圈过渡处具备第二环锥面,第二环锥面的锥度大于第三环锥面的锥度。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由于止脱块的内环直径大于吊棒中段柱的直径,止脱块因重力而与吊棒、固定螺母的轴线偏离。第一环锥面起到顺畅塞入吊耳,第二环锥面巨大的开口起到引导止脱块往吊棒、固定螺母的轴线方向靠近,第三环锥面的倾斜角度与第一环锥面的角度相当,第三环锥面能与第一环锥面相互贴合,使得止脱块的轴线与吊棒、固定螺母的轴线保持重合,方便吊棒、止脱块、固定螺母整体脱离吊耳。

滑动环位于固定螺母的外圈上而不是端头,误撞击造成滑动环推动止脱块的概率很低,确保吊棒与吊耳的装配稳固。

推动滑动环,滑动环推动止脱块,滑动环的推动方向与吊棒抽离吊耳时所需的方向一致,使得调整止脱块轴线的步骤与抽离吊棒退出吊耳的步骤一致,提高了拆卸吊棒的效率。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固定螺母上具备向滑动环提供弹性拉力的弹性件。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弹性件对滑动环提供拉力,在人员不推动滑动环时,弹性件处于收缩的状态,滑动环与螺母本体相贴近,在人员不操作的情况下,滑动环不会自主推动止脱块,安全性高。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更进一步改进,吊棒本体、滑动环、止脱块的外圈直径相等。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当吊棒本体与止脱块、滑动环自身轴线重合时,吊棒本体、止脱块、滑动环的外圈轮廓平顺衔接,便于吊棒的抽离。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又进一步改进,凸环、吊棒本体、中段柱、螺纹段的直径依次缩小。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便于吊棒本体的加工,也便于止脱块从吊棒本体上拆卸下来,也给止脱块更长的轴向运动空间,即止脱块可以运动至部分螺纹段所对应的空间,调节固定螺母与螺纹段的互相拧合长度,可以调节固定螺母与凸环之间的距离,即可以调节止脱块与凸环之间的距离,以适应不同轴向长度的吊耳。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又进一步改进,止脱块具备呈同心圆状的凸齿。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同心圆状的凸齿起到了提高止脱块的表面粗糙度,止脱块与吊耳贴合时能提供更稳固的摩擦力,防止作业状态下的止脱块滑动,提高安全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方式的吊棒本体主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方式的止脱块剖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方式的固定螺母剖视图的一种状态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方式的固定螺母剖视图的另一种状态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方式的主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方式的剖视图的一种状态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方式的剖视图的另一种状态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方式的应用立体视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另一种实施方式的止脱块剖视图。

1-吊棒本体;1a-凸环;1b-中段柱;1c-螺纹段;2-止脱块;2a-内环;2b-第一环锥面;2c-凸齿;3-固定螺母;3a-螺母本体;3b-滑动环;3ba-第二环锥面;3bb-第三环锥面;3c-弹性件;4-吊耳。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为了达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一种模具吊棒,包括:吊棒本体1的一端具备凸环1a,另一端具备中段柱1b和螺纹段1c;螺纹段1c位于最外端。止脱块2套于中段柱1b上,且止脱块2的内圈直径大于中段柱1b的直径,止脱块2的外圈具备展开时为扇环的第一环锥面2b;固定螺母3由螺母本体3a和位于外圈的滑动环3b构成,滑动环3b的内圈具备与止脱块2第一环锥面2b锥度一致的第三环锥面3bb,第三环锥面3bb与滑动环3b外圈过渡处具备第二环锥面3ba,第二环锥面3ba的锥度大于第三环锥面3bb的锥度。第二环锥面3ba和第三环锥面3bb构成了一个由大到小的喇叭口。

吊棒塞入吊耳4后止脱块2下垂,止脱块2与凸环1a共同起到限位作用,限制吊棒沿自身轴向方向的双向位移。

随着推动滑动环3b,第三环锥面3bb与第一环锥面2b完全贴合时,此时,吊棒本体1的主体外圆、止脱块2的外圆、固定螺母3的外圆轮廓平顺。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由于止脱块的内环直径大于吊棒中段柱的直径,止脱块因重力而与吊棒、固定螺母的轴线偏离。第一环锥面起到顺畅塞入吊耳,第二环锥面巨大的开口起到引导止脱块往吊棒、固定螺母的轴线方向靠近,第三环锥面的倾斜角度与第一环锥面的角度相当,第三环锥面能与第一环锥面相互贴合,使得止脱块的轴线与吊棒、固定螺母的轴线保持重合,方便吊棒、止脱块、固定螺母整体脱离吊耳。

滑动环位于固定螺母的外圈上而不是端头,误撞击造成滑动环推动止脱块的概率很低,确保吊棒与吊耳的装配稳固。

推动滑动环,滑动环推动止脱块,滑动环的推动方向与吊棒抽离吊耳时所需的方向一致,使得调整止脱块轴线的步骤与抽离吊棒退出吊耳的步骤一致,提高了拆卸吊棒的效率。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实施方式中,固定螺母3上具备向滑动环3b提供弹性拉力的弹性件3c。如图3所示,弹性件3c处于收缩状态,如图4所示,弹性件3c处于伸出状态。弹性件3c连接滑动环3b与螺母本体3a。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弹性件对滑动环提供拉力,在人员不推动滑动环时,弹性件处于收缩的状态,滑动环与螺母本体相贴近,在人员不操作的情况下,滑动环不会自主推动止脱块,安全性高。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实施方式中,如图5、图7所示,吊棒本体1、滑动环3b、止脱块2的外圈直径相等。塞入吊耳4前或准备抽出吊耳4前吊棒本体1、止脱块2的位置关系如图7所示,塞入吊耳4后吊棒本体1、止脱块2的位置关系如图5、图6所示。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当吊棒本体与止脱块、滑动环自身轴线重合时,吊棒本体、止脱块、滑动环的外圈轮廓平顺衔接,便于吊棒的抽离。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凸环1a、吊棒本体1、中段柱1b、螺纹段1c的直径依次缩小。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便于吊棒本体的加工,也便于止脱块从吊棒本体上拆卸下来,也给止脱块更长的轴向运动空间,即止脱块可以运动至部分螺纹段所对应的空间,调节固定螺母与螺纹段的互相拧合长度,可以调节固定螺母与凸环之间的距离,即可以调节止脱块与凸环之间的距离,以适应不同轴向长度的吊耳。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实施方式中,如图9所示,止脱块2具备呈同心圆状的凸齿2c。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同心圆状的凸齿起到了提高止脱块的表面粗糙度,止脱块与吊耳贴合时能提供更稳固的摩擦力,防止作业状态下的止脱块滑动,提高安全性。

上述实施例只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并加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实用新型精神实质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