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机顶盒上盖成型模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790588阅读:489来源:国知局
一种机顶盒上盖成型模具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成型模具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了一种机顶盒上盖成型模具。



背景技术:

机顶盒的壳体一般分为上盖和下壳,在机顶盒壳体的加工过程中,若进胶流道设计不当很容易造成产品成型精度不高、质量较低的现象,甚至会导致产品直接报废,严重影响模具的加工效率和质量,成本投入较高,不利于企业效益的提高。

因此,为了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特提供了一种新的技术方案。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了一种机顶盒上盖成型模具。

本实用新型针对上述技术缺陷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机顶盒上盖成型模具,包括上模座、前模板、后模板和下固定板,所述上模座上安装有导柱,所述后模板上安装有与导柱相适配的导套,所述后模板和下固定板之间上下间隔安装有推板和推杆固定板,所述推杆固定板上安装有推杆,且在推板上安装有用于推杆限位的限位柱,所述前模板和后模板上分别安装有相互适配的前侧精定位组件和后侧精定位组件,所述前模板包括模板本体和模板框架,所述模板本体上安装有模具安装槽、拉杆和进胶流道,其中模具安装槽的两个侧边向外侧移动1mm,且进胶流道的数量为4个,其中三个进胶流道的一端集中在模板本体的中心位置,且三个进胶流道的另一端分别延伸指向与模板本体相对应的3个边的方向。

进一步地,4个进胶流道中的另外一个进胶流道的一端延伸指向模板本体的另一边的方向,且该进胶流道的另一端与模板本体的中心位置间隔有预留流道。

进一步地,进胶流道靠近模板本体的阶段的深度为0.04-0.05cm,进胶流道远离模板本体的阶段的深度为0.1-0.2cm。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结构设计合理,在前模板上设置预留流道增加R角,用于防止模具应力集中的现象,显著提高模具的使用寿命,也方便模具的加工成型,方便实用,成本低。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述前模板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上模座,2、前模板,3、后模板,4、下固定板,5、导柱,6、导套,7、推板,8、推杆固定板,9、推杆,10、限位柱, 11、前侧精定位件,12、后侧精定位件,13、模板本体,14、模板框架,15、模具安装槽,16、拉杆,17、进胶流道,18、预留流道。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加深对本实用新型的理解,下面将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述,该实施例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的限定。

如图1和图2所示的一种机顶盒上盖成型模具,包括上模座1、前模板2、后模板3和下固定板4,上模座1上安装有导柱5,后模板3上安装有与导柱5相适配的导套6,后模板3和下固定板4之间上下间隔安装有推板7和推杆固定板8,推杆固定板8上安装有推杆9,且在推板7上安装有用于推杆9限位的限位柱10,前模板2和后模板3上分别安装有相互适配的前侧精定位组件11和后侧精定位组件12,前模板2包括模板本体13和模板框架14,模板本体13上安装有模具安装槽15、拉杆16和进胶流道17,其中模具安装槽15的两个侧边向外侧移动1mm,且进胶流道17的数量为4个,其中三个进胶流道17的一端集中在模板本体13的中心位置,且三个进胶流道17的另一端分别延伸指向与模板本体13相对应的3个边的方向。

在本实施例中,4个进胶流道17中的另外一个进胶流道17的一端延伸指向模板本体13的另一边的方向,且该进胶流道17的另一端与模板本体13的中心位置间隔有预留流道18,增加R角,防止模具应力集中的现象。

在本实施例中,进胶流道17靠近模板本体13的阶段的深度为0.04-0.05cm,优选的深度为0.05cm,进胶流道17远离模板本体13的阶段的深度为0.1-0.2cm,优选的深度为0.2cm,通过在进胶流道17的不同阶段设置不同深度的方式来调节胶液的流量,保证模具的成型精度。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结构设计合理,在前模板上设置预留流道增加R角,显著提高模具的使用寿命,方便模具的加工成型,方便实用,成本低。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任何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情况下,都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方法和技术内容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做出许多可能的变动和修饰,或修改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故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之形状、构造及原理所作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