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磁炉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403613阅读:239来源:国知局
电磁炉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家用电器,特别涉及一种电磁炉。



背景技术:

电磁炉是一种广泛使用的烹饪器具,由于其产品的节能、清洁、加热速度快等优势获得广大消费者的认可,其中,电磁炉使用过程中线圈盘会产生大量的热量,为了保证电磁炉自身零件不因过热而失效,电磁炉内会设置风扇进行散热。

目前,专利(CN201110578Y)公开一种超薄电磁炉,具体公开(参见图1和图2):包括面板1和底盘2,在底盘2内安装有电磁线圈盘、散热器板、主电路板、面板控制电路板和风扇,在底盘2上设有风扇吸风口3,在底盘2的侧壁设有出风口4和出风口6,在底盘2上还设有风道,风道由风道隔板7和风道阻风板5构成,风扇吸风口3设在风道的一端,风道的另一端是出风口4和出风口6,电磁炉加热过程中,由风扇吸风口3进风,经过风扇吹向底盘2内的电磁线圈盘、主电路板和面板控制电路板,最终由侧壁的出风口4和出风口6出风。

然而,当出风口4和出风口6设置在底盘2的侧壁时,电磁炉使用过程中,若锅内的水或汤汁等液体溢出时,液体会通过位于侧壁的出风口4或出风口6直接渗入底壳内部,而液体进入电磁炉内会对内部的器件造成损害,甚至发生短路,极大地影响了电磁炉的使用性能。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背景技术中提到的涉及电磁炉内的器件因液体渗入而发生损坏的至少一个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有效防止液体渗入的电磁炉。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磁炉,包括:底壳以及设置在所述底壳内的线圈盘、控制板和风机,其中,所述底壳的底壁开设有进风口,其中,所述底壳的至少一侧壁向所述底壳内弯折形成弯折部,且所述弯折部上开设有与所述底壳内部连通的出风口。

通过在底壳的至少一侧壁上形成弯折部,且弯折部上开设有出风口,这样电磁炉加热过程中,当锅内的水或汤汁溢出锅后流到电磁炉底壳侧壁上时,由于侧壁上有向壳体内弯折的弯折部,这样水或汤汁流到侧壁与弯折部的连接处时会在重力作用下直接滴落到工作台面,而不会像现有电磁炉中顺着侧壁的出风口渗入到底座内部,因此,本实施例中防止液体通过出风口渗入底壳内对底壳内设置的元器件造成损坏,确保了底壳内元器件的安全。

可选的,所述弯折部为两端分别与所述侧壁和所述底壁相连的凹面。

可选的,所述凹面为弧形凹面。

可选的,所述凹面由垂直于所述侧壁的顶面和垂直于所述底壁的侧面相连构成。

可选的,所述弯折部为凹槽。

可选的,所述凹槽为半圆形凹槽;或者,所述凹槽为方形凹槽。

可选的,所述弯折部为两端分别与所述侧壁和所述底壁相连的倾斜面。

可选的,所述控制板设置在所述进风口之上,所述风机设置在所述控制板上,且所述进风口与所述风机的进风口相连通;

所述风机的出风口朝向所述线圈盘。

通过将风机的出风口朝向线圈盘,这样风机可以同时对控制板和线圈盘进行散热,避免了线圈盘和控制板相互之间的热量辐射。

可选的,所述控制板上设置散热片,所述风机设置在所述散热片上,且所述散热片上开设有散热孔,所述风机的进风口通过所述散热孔与所述进风口相连通。

可选的,所述风机、所述散热片和所述进风口在竖直方向上同轴设置。

通过将风机、所述散热片和所述进风口在竖直方向上同轴设置,使得更容易进风。

本实用新型的构造以及它的其他实用新型目的及有益效果将会通过结合附图而对优选实施例的描述而更加明显易懂。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的电磁炉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现有的电磁炉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电磁炉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电磁炉中底壳背面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a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电磁炉的主视示意图;

图5b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电磁炉的左视示意图;

图5c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电磁炉的右视示意图;

图6a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电磁炉中弯折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6b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电磁炉中弯折部的又一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电磁炉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7中A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图9a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电磁炉中弯折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9b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电磁炉中弯折部的又一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提供的电磁炉中弯折部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底壳 10;

侧壁-11;

底壁-12;

弯折部-111;

顶面-111a;

侧面-111b;

进风口-102;

出风口-101;

线圈盘-20;

控制板-30;

散热片-301;

风机 40。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电磁炉的装配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电磁炉中底壳背面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5a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电磁炉的主视示意图,图5b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电磁炉的左视示意图,图5c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电磁炉的右视示意图,如图3-5c所示,电磁炉包括:底壳10以及设置在底壳10内的线圈盘20、控制板30和风机40,其中,风机40用于对线圈盘20和控制板30进行散热,底壳10的前端还设有操作显示板,用户通过操作显示板对电磁炉进行相应的操作,底壳10上盖设有面板,使用时,锅具放置在面板上进行加,其中,电磁炉的其他结构可以参考现有电磁炉的结构,本实施例中不再赘述。

其中,为了便于对电磁炉进行散热,本实施例中,底壳10的底壁12上开设有进风口102,底壳10外的空气通过进风口102进入底壳10内,且进入底壳10内的空气在风机40的旋转驱动下风压和流速不断增大,并由风机40的出风口吹向底壳10内设置的器件以进行冷却,最终从底壳10上的出风口101向外吹出。

其中,为了防止电磁炉使用过程中液体从底壳10上的出风口101渗入底壳10内,本实施例中,具体的,在底壳10的至少一侧壁11向底壳10内弯折形成弯折部111,弯折部111上开设有与底壳10内部连通的出风口101,即出风口101不是直接开设在底壳10的侧壁11上,而是通过在底壳10的侧壁11上向内弯折形成弯折部111,在弯折部111上开设出风口101,这样电磁炉加热过程中,当锅内的水或汤汁溢出锅后流到电磁炉边沿时,由于出风口101位于弯折部111上,当水或汤汁流到底壳10侧壁11上时,水或汤汁流到弯折部111与侧壁11的连接处时,由于弯折部111向内弯折,这样水或汤汁在重力的作用会直接滴落到工作台面,而不会像现有电磁炉中顺着侧壁11的出风口101渗入到底座内部,因此,本申请通过将出风口101设置在弯折部111上防止水滴渗入底壳10内对底壳10内设置的元器件造成损坏,确保了底壳10内元器件的安全。

其中,本实施例中,底壳10的侧壁11上设置弯折部111时,具体可以在底壳10的一个侧壁11上设置弯折部111,例如在底壳10的后端侧壁上,或者也可以在底壳10的左右两个侧壁11上设置弯折部111,还可以在底壳10的左侧壁、右侧壁、前端侧壁和后端侧壁四个侧壁11上均设置弯折部111,这样出风口101在底壳10的侧壁11上设置一圈,从而更加有利于散热。其中,本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出风口101具体设置在底壳10的左侧壁、右侧壁和后侧壁上,其中为了使得电磁炉外观更加美观,在弯折部111上设置出风口101时,可以将出风口101设置在弯折部111靠近侧壁11顶端的一侧上,这样从电磁炉侧壁11的四个方向上均看不到出风口101(如图5b-5c所示)。同时,本实施例中,电磁炉加热中,底壳10内的空气经元器件加热会上浮,这样当出风口101设置在弯折部111靠近侧壁11顶端的一侧时,能够更大程度的使底壳10内的热量散发出去,有利于内部的热量散发。

其中,弯折部111具体可以凹槽,也可以为凹面,也可以为倾斜面,本本实施例中,如图5a所示,本实施例中,弯折部111具体为两端分别与侧壁11和底壁12相连的凹面,即弯折部111一端与侧壁11相连,另一端与底壁12相连,其中,为了确保水或汤汁在侧壁11与弯折部11上端的连接处通过重力直接滴落到工作台面上,可以将侧壁11与弯折部111上端的连接处弯折幅度增大,例如可以将弯折部111上端与侧壁11之间弯折为直角,这样水或汤汁沿着侧壁11往下流时,流到弯折部111与侧壁11的连接处时,由于连接处为直角,水或汤汁在重力作用下直接滴落到工作台面上,而且即使有小部分水或汤汁流到弯折部111的上端处,由于弯折部111上端与侧壁11垂直,水或汤汁也无法从出风口101进入壳体10内。

图6a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电磁炉中弯折部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当弯折部111为凹面时,具体的,如图6a所示,该凹面可以为弧形凹面,且弧形凹面的弧度具体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只要保证水或汤汁流到侧壁11与凹面连接处时可以直接滴落到工作台面上即可。

图6b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电磁炉中弯折部的又一结构示意图,与图6a不同的是,图6b中,弯折部111为凹面时,该凹面具体由垂直于侧壁11的顶面111a和垂直于底壁12的侧面111b相连构成,即凹面由顶面111a和侧面111b垂直构成,凹面为方形凹面,出风口101可以开设在顶面111a或/和侧面111b上,这样由于顶面111a与侧壁11之间垂直,水或汤汁流到顶面111a与侧壁11连接处时在重力作用下滴落到工作台面上。

其中,本实施例中,为了对底壳10内的控制板30进行散热,本实施例中,控制板30设置在进风口102之上,具体将控制板30设置在进风口102的正上方,风机40设置在控制板30上,且进风口102与风机40的进风口相连通,这样风机40在运行时,底壳10外的空气从进风口102抽入风机40时,风机40吹出的风可以对控制板30进行散热,且控制板30和风机40叠层设置,保证了风机40第一时间内把控制板30上的热量带走,避免控制板30元器件长期工作在高温环境中,同时风机40设置在控制板30上,节省了风机40在底壳10内的占用空间,其中,本实施例中,风机40具体为涡流风机。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电磁炉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8是图7中A部分的放大示意图,其中,由于控制板30上会设置大功率的元件,为了保证大功率元件的散热,控制板30上设置散热片301,且将大功率的元件设置在散热片301的背面,本实施例中,如图7-8所示,当控制板30上设置散热片301时,为了对散热片301进行散热,将风机40设置在散热片301上,且散热片301上开设有散热孔,风机40的进风口通过散热孔与进风口102相连通,风机40运行时,吹出的风将散热片301的热量带走从而实现对控制板30的散热。

其中,为了更容易进风,本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风机40、散热片301和进风口102在竖直方向上同轴设置,即风机40、散热片301和进风口102的中心位于同一竖直的直线上,这样进风口102进风后直接通过散热孔进入风机40中,使得进风更加容易。

其中,为了避免风机40吹出的风对控制板30冷却后再对线圈盘20进行冷却,本实施例中,将风机40设置在散热片301上时,具体将风机40的出风口朝向线圈盘20,这样,风机40吹出的风可以同时对散热片301和线圈盘20进行冷却,具体为,风机40出风口底端吹出的风对散热片301进行散热,风机40出风口顶端吹出的风对线圈盘20进行散热,这样避免了线圈盘20和控制板30之间相互的热量辐射。

其中,为了保证风机40吹出的风最大程度地对线圈盘20进行散热,本实施例中,将风机40的扇叶与线圈盘20位于同一水平面上,具体将扇叶的上端与线圈盘20的上端保持在同一水平面上,这样保证风机40能够最大量的给线圈盘20进行散热。

实施例二

图9a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电磁炉中弯折部的结构示意图,图9b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电磁炉中弯折部的又一结构示意图,与上述实施例不同的是,本实施例中,弯折部111具体为凹槽,该凹槽的两端可以均与侧壁11相连,如图9a所示,该凹槽可以为半圆形凹槽;或者如图9b所示,该凹槽为方形凹槽,其中,出风口101可以开设在凹槽的各个面上。

实施例三

图1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提供的电磁炉中弯折部的结构示意图,与上述实施例不同的是,本实施例中,如图10所示,该弯折部111具体为两端分别与侧壁11和底壁12相连的倾斜面,且为了保证水或汤汁不易进入底壳10内,本实施例中,将出风口101沿着竖直方向开设在倾斜面上,这样即使到水或汤汁沿着侧壁11流到倾斜面上,但由于该出风口101在倾斜面上竖直开设,水或汤汁不易流入壳体10内。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倾斜面的倾斜角越大,则侧壁11弯折形成倾斜面时弯折的幅度越小,这样水或汤汁更易顺着倾斜面往下流,从而使得水或汤易进入到壳体10内,所以,本实施例中,将倾斜面的倾斜角尽量设置较小,这样侧壁弯折形成倾斜面时弯折幅度较大,水或汤汁在重力作用下更易滴落到工作台面上。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