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缸发动机的冷却装置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9277981阅读:295来源:国知局
多缸发动机的冷却装置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汽车等的多缸发动机的冷却装置,尤其涉及通过冷却液冷却气缸盖及气缸体的发动机的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0002]自以往,在汽车等中采用如下的冷却装置:通过使冷却液在发动机内流动来冷却发动机,以使发动机处于合适的温度。
[0003]例如,专利文献I中公开了在气缸体的水套内设置隔套的技术。在该隔套的冷却液导入侧,设有将冷却液引导到气缸盖侧的引导倾斜部,在该引导倾斜部的上端部,连续地设置有形成水套的上部流路的流路分离部件。由此,使在水套的上部流路中流动的冷却液的流量及流速增加并使其呈U状流动,从而抑制气缸的上下方向的温度差。
[0004]现有技术文献
[0005]专利文献
[0006]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4845620号
[0007]然而,在发动机的冷机时,使发动机早期暖机的做法,在燃烧性能及排气净化性能方面有利。因此,希望发动机的冷却装置能够有效地实现发动机冷机时的暖机促进。
[0008]此外,由于气缸盖接触高温的排气气体,因此在发动机的冷机时也需要冷却。因此,也希望发动机的冷却装置在发动机的冷机时能够有效地实现气缸盖的冷却。

【发明内容】

[0009]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发动机冷机时能够有效地实现气缸盖的冷却及发动机的暖机促进的用于多缸发动机的冷却装置。
[0010]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是一种冷却装置,用于多缸发动机,其包括:缸体侧水套,以围着直列设置的多个气缸的缸孔的方式设于气缸体;缸盖侧水套,设于气缸盖;冷却液路径,通过水泵使冷却液经由所述的水套及散热器而循环;其中,所述气缸体包括:导入部,设于气缸列的一端侧,使冷却液导入到所述缸体侧水套;节流部,设于所述导入部的近傍,限制从所述导入部导入的冷却液流往所述缸体侧水套的进气侧流路;倾斜部,设于所述导入部的近傍,使从所述导入部导入的冷却液朝向气缸盖侧;所述气缸盖包括:缸盖侧排出部,设于气缸列的另一端侧,使冷却液从所述缸盖侧水套排出;在所述倾斜部的气缸盖侧设有使所述缸体侧水套与所述缸盖侧水套彼此连通的连通路。
[0011]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及其他的目的、特征以及优点,基于以下的详细记载和附图图不得以明了。
【附图说明】
[0012]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冷却装置的简略结构的框图。
[0013]图2是所述冷却装置的气缸体的分解立体图。
[0014]图3是所述气缸体的俯视图。
[0015]图4是所述气缸体的第二气缸的垂直剖面图。
[0016]图5是所述气缸体的第四气缸的垂直剖面图。
[0017]图6是所述气缸体的立体图。
[0018]图7是隔套的进气侧的立体图。
[0019]图8是所述隔套的排气侧的立体图。
[0020]图9是所述隔套的俯视图。
[0021]图10是所述隔套的进气侧的正视图。
[0022]图11是所述隔套的排气侧的后视图。
[0023]图12是所述隔套的倾斜部侧(一端侧)的侧视图。
[0024]图13是所述隔套的引导部侧(另一端侧)的侧视图。
[0025]图14是表示基于所述冷却装置的冷却回路控制部的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0026]图15是表示基于所述冷却装置的根据发动机温度的冷却方法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7]以下,参照图1至图15说明本发明所涉及的用于多缸发动机的冷却装置的实施方式。
[0028]图1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用于多缸发动机2的冷却装置I的简略结构。该多缸发动机2(以下简称为“发动机”)是所谓的横流式直列四缸柴油发动机,其中,四个气缸沿未图示的曲轴方向(在图1中为左右方向)直列设置,进气系统与排气系统彼此设置在气缸盖4的相反侧。该发动机2以气缸列朝车宽方向而其排气系统位于车辆前后方向的后侧I各气缸的气缸轴线朝上下方向的方式搭载在车辆前部所设的发动机室(未图示)内。
[0029]发动机2作为其主要构成要素而具有气缸体3、设置在该气缸体3的上侧的气缸盖4。
[0030]图1所示的气缸体3是从上方观察时的气缸体,气缸盖4是从下方观察时的气缸盖。因此,气缸体3与气缸盖4之间,进气侧(以“IN”表示)与排气侧(以“EX”)的位置关系互为相反。
[0031]气缸体3中设有缸体侧水套33、冷却水(冷却液)W的导入孔(导入部)36、以及缸体侧排出孔(缸体侧排出部)37。气缸盖4中设有缸盖侧水套61、以及缸盖侧排出孔(缸盖侧排出部)62。如后所述,从导入孔36被导入到缸体侧水套33内的冷却水W,从缸体侧排出孔37被排出,从导入孔36被导入到缸盖侧水套61内的冷却水W,从缸盖侧排出孔62被排出。
[0032]导入孔36中设有用于将冷却水W供应到所述的缸体侧水套33及缸盖侧水套61内的水泵(WP) 5。该水泵5是基于发动机2的旋转而从动地被驱动的泵。
[0033]冷却装置I具备冷却水路径(冷却液路径)10,该冷却水路径10用于使冷却水W恰当地经由散热器7等而循环到缸体侧水套33及缸盖侧水套61。冷却水路径10具有第一至第四通道11至14。通过使冷却水W循环到这些第一至第四通道11至14中的任一者来切换冷却水路径10。该冷却水路径10的切换通过ECU100的冷却回路控制部101控制冷却回路切换部6来进行。冷却回路切换部6具有节温器阀6a、以及第一至第三控制阀6b至6d。下面,详细说明这些第一至第四通道11至14。
[0034]第一通道11将缸盖侧排出孔62与导入孔36连结。该第一通道11绕过散热器7,另一方面依次经由检测冷却水W的温度的水温传感器102及节温器阀6a。节温器阀6a在第一至第三控制阀6b至6d出了故障而冷却水W的水温为指定值以上时开阀。基于该节温器阀6a,在正常时冷却水W仅循环于第一通道11,而在异常时变为冷却水W还循环于第二通道12的状态,以保护发动机2。水温传感器102设置在缸盖侧排出孔62的近傍。
[0035]第二通道12将缸盖侧排出孔62与导入孔36连结。该第二通道12绕过散热器7,另一方面依次经由怠速停止用水泵_)21、空调用加热器芯22461?冷却器(EGR/C)23、EGR阀(EGR/V) 24、以及第一控制阀6b。怠速停止用水泵21在怠速时且发动机2暂时停止之际使冷却水W流往空调用加热器芯22。EGR冷却器23及EGR阀24彼此并列地设置于第二通道12。
[0036]第三通道13将缸体侧排出孔37与导入孔36连结。该第三通道13绕过散热器7,另一方面依次经由发动机油冷却器(0/025、自动变速器油的热交换器(ATF/W)26、以及第二控制阀6c。发动机机油冷却器25设置于缸体侧排出孔37。
[0037]第四通道14将缸盖侧排出孔62与导入孔36连结。该第四通道14依次经由水温传感器102、散热器7、以及第三控制阀6d。
[0038]冷却回路控制部101是E⑶100内所设的控制部之一。该冷却回路控制部101从水温传感器102、发动机转速传感器103、以及燃料喷射量传感器104输入检测信号,并根据基于发动机转速和燃料喷射量而被判定的发动机2的负荷状态,预测发动机2的缸盖燃烧室壁面温度亦即缸盖温度T,且按照所预测的缸盖温度T来控制第一至第三控制阀6b至6d。有关此点,在后面叙述(参照图14及图15)。
[0039]图2是气缸体3的分解立体图,图3是气缸体3的俯视图。气缸体3作为其主要构成要素而具有气缸体主体30和隔套40。衬垫50虽然不是气缸体3的构成要素,但为了方便说明而被记载于图2。
[0040]气缸体主体30以直列设置的第一至第四气缸#1至M的缸孔32的气缸轴线朝上下方向的方式设置。如图2及图3所示,在气缸体主体30的上表面31设置有缸体侧水套33,该缸体侧水套33是围着所述四个缸孔32的环状的凹槽。该缸体侧水套33具有通过气缸体3的排气侧的排气侧流路34和通过气缸3的进气侧的进气侧流路35。
[0041]本实施方式中,从进气侧观察气缸体3时,第一气缸#1至第四气缸#4从左到右依次排列。在本实施方式的说明中,将这些第一至第四气缸#1至#4排列的气缸列中的第一气缸#1所处的一侧称作“一端侧”,将第四气缸#4所处的一
当前第1页1 2 3 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