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速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792428阅读:14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变速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以利用变速齿轮带起润滑油的方式进行润滑的变速器。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在对内燃机等的驱动力以及转速进行调整的车辆用变速器中,存在以利用变速齿轮带起润滑油的方式进行润滑的变速器。例如,在公开了具有储油容器的变速器的润滑机构的专利文献1所示的变速器中,利用储油容器接收由变速齿轮带起的润滑油,向其他变速齿轮的齿面、各个轴的内部供给润滑油。储油容器配置于变速齿轮的上方, 呈上方开口的筒管形状。进而,利用筒管的开口部接收借助变速齿轮的旋转被带起而飞散的润滑油,使所接收的润滑油流动到储油容器内,供给至各个部分。专利文献1 日本特开2007-170491号公报然而,在专利文献1所示的储油容器的筒管形状中,由于构成为利用变速齿轮的旋转带起的润滑油以相对于储油容器的长边方向正交的方式飞来,因此,通过储油容器的上方以及下方的润滑油的回收困难。由此,无法利用储油容器收集所需量的润滑油,由于无法充分供给,因此担心其他变速齿轮的齿面、各个轴的内部的润滑油不足。并且,由于因变速齿轮的旋转而被带起的润滑油的总量无法作为润滑用加以利用,因此,变速齿轮做无用功,进而变速器的动力损失,担心对车辆的驱动、油耗造成较大影响。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课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供给一种变速器,该变速器具备动力损失少并且高效的润滑结构,该润滑结构能够将所带起的润滑油无浪费地供给至各个润滑位置。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技术方案1所涉及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具备壳体;轴体,该轴体沿轴线方向被支承于所述壳体内;多个齿轮,该多个齿轮由所述轴体支承,且通过换档离合器而旋转地连结于所述轴体;大径齿轮,该大径齿轮是所述多个齿轮之一,其下部浸渍于润滑油中,并通过旋转将所述润滑油向上方带起,所述润滑油被收纳在形成于所述壳体内的下方部分的润滑油存积区域;以及液体收容器,该液体收容器收集所述被向上方带起的润滑油,并配置为沿着所述大径齿轮的旋转轴方向延伸以使该收集到的润滑油向润滑位置流动,所述液体收容器具有纵壁和导入部,该纵壁与所述被带起的润滑油中的在所述液体收容器的上方飞散的所述润滑油碰撞而使所述润滑油沿所述纵壁的表面流下,进而导入到所述液体收容器的收集部,该导入部使朝向所述液体收容器和所述大径齿轮之间飞散的所述润滑油在该润滑油的惯性力的作用下沿着所述导入部的表面流动,进而导入到所述液体收容器的收集部。在技术方案1的基础上,技术方案2所涉及的发明的特征在于,上述大径齿轮是上述多个齿轮中的在车辆行进时始终旋转的齿轮。在技术方案2的基础上,技术方案3所涉及的发明的特征在于,所述变速器是进一步具备以下部件的双离合器式自动变速器第一输入轴以及第二输入轴,该第一输入轴以及第二输入轴被同轴且可旋转地支承于所述壳体,并且同轴地配置有所述多个齿轮中的驱动侧的齿轮;第一输出轴以及第二输出轴,该第一输出轴以及第二输出轴分别与所述第一输入轴平行地配置于所述壳体,且分别将所述多个齿轮中的从动侧的齿轮支承为能够旋转;以及双离合器,该双离合器具有将原动机的旋转驱动力传递至所述第一输入轴的第一离合器、以及将所述旋转驱动力传递至所述第二输入轴的第二离合器,所述大径齿轮是始终旋转地连结于所述第一输出轴以及所述第二输出轴的差速器的齿圈。根据技术方案1所涉及的发明,在液体收容器设置有纵壁和导入部。纵壁通过在液体收容器的上方使朝向液体收容器与壳体之间飞散的润滑油与纵壁的壁面碰撞而沿着壁面流下,由此,将上述润滑油导入液体收容器的收集部。并且,导入部利用导入部的上表面阻挡朝向液体收容器与大径齿轮之间飞散的润滑油,利用润滑油自身所具有的惯性力使上述润滑油在上表面流动,进而导入液体收容器的收集部。如此,通过在液体收容器设置有纵壁和导入部,由此,由大径齿轮带起的润滑油无法通过液体收容器的上方以及下方,大多数被收集并导入至液体收容器的润滑油收集部。由此,由于利用大径齿轮带起的润滑油无浪费地利用于润滑用,因此,无需担心其他的变速齿轮的齿面、各个轴的内部发生润滑油不足,提高了可靠性。并且,由于能够高效地进行润滑油的循环,因此也大幅抑制了作为变速器的动力损失。根据技术方案2所涉及的发明,大径齿轮在车辆行进时始终旋转。由此,在车辆行进时,润滑油始终不间断地由大径齿轮带起。由此,由于在润滑位置、亦即其他变的速齿轮的齿面、各个轴的内部可靠地供给有润滑油,因此,不担心发生润滑油不足。根据技术方案3所涉及的发明,变速器是双离合器式自动变速器。对于该变速器, 在一方的输入轴通过离合器与内燃机连结的情况下,有时另一方的输入轴不会进行旋转驱动,但任何输出轴在车辆行进时会被任何输入轴驱动旋转。在此类双离合器式自动变速器中,由于在带起润滑油的大径齿轮应用始终旋转地连结于第一输出轴以及第二输出轴的差速器的齿圈,因此在车辆行进时,润滑油始终被带起,从而提高了变速器的润滑性。并且,一般来说,变速器中的差速器的齿圈在收纳于壳体的多个齿轮中直径较大, 并且大多位于下方。因此,通过采用差速器的齿圈作为大径齿轮,由此,能够高效地从形成于壳体的底部的润滑油存积区域带起润滑油。并且,差速器的齿圈作为变速器中的末端齿轮而构成。因此,施加于齿圈的搅拌阻力经由具有与换档位置对应的减速比的多个齿轮而向驱动源、亦即内燃机传递。由此,能够减少因施加于大径齿轮的搅拌阻力而作用于内燃机的动力阻力。


图1是从轴向观察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变速器1的图,且是示出液体收容器92 沿着图2中1-1线剖开后的剖面和一部分齿轮的结构图。图2是从图1中的A方向观察时的剖面示意图,且是剖开壳体10的变速箱体11 以及离合器壳体12而示意性地示出收纳于壳体10的滑动部、润滑油的图。图3是示出变速器1的整体结构的示意图。图4是液体收容器92的局部立体图。
图5是从轴向观察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变速器111时的图,且是示出液体收容器192沿着图6中的5-5线剖开后的剖面和一部分齿轮的结构图。图6是从图5中的B方向观察时的剖面示意图,且是剖开壳体10的变速箱体11 以及离合器壳体12而示意性地示出收纳于壳体10的滑动部、润滑油的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参照图1 图4对将本发明具体化了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变速器1进行说明。如图1 图3所示,变速器1为双离合器式自动变速器,在壳体10内具备作为轴体的第一输入轴21、第二输入轴22、第一输出轴31以及第二输出轴32。并且,在壳体10内, 具备双离合器40、各个变速级驱动齿轮51 57 (相当于本发明的“驱动侧的齿轮”)、末端减速驱动齿轮58、68、各个变速级从动齿轮61 67、后退齿轮70、齿圈80 (相当于本发明的“大径齿轮”)以及润滑机构90。末端减速驱动齿轮58、68、从动齿轮61 67以及后退齿轮70相当于本发明的“从动侧的齿轮”。如图2所示,壳体10具有变速箱体11和离合器壳体12。变速箱体11利用多个轴承支承各个轴,并且收纳用于对包含上述多个齿轮等的润滑位置进行润滑的润滑油。离合器壳体12具有与变速箱体11的端面对置的端面,利用螺栓紧固固定于变速箱体11。该离合器壳体12利用多个轴承支承各个轴,并且在内部收纳有双离合器40。第一输入轴21形成为中空轴状,由轴承支承为能够相对于变速箱体11旋转。并且,在第一输入轴21的外周面形成有用于支承轴承的部位和多个外齿花键。进而,在第一输入轴21直接形成有一档驱动齿轮51以及大径的三档驱动齿轮53。五档驱动齿轮55以及七档驱动齿轮57利用花键嵌合压入形成于第一输入轴21的外周面的外齿花键。并且, 第一输入轴21形成有与双离合器40的第一离合器41连结的连结部。第二输入轴22形成为中空轴状,经由多个轴承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于第一输入轴21的一部分的外周,并且由轴承支承为能够相对于离合器壳体12旋转。S卩,第二输入轴22以能够相对旋转的方式与第一输入轴21同心地配置于该第一输入轴21。并且,与第一输入轴21相同,在第二输入轴22的外周面形成有用于支承轴承的部位和多个外齿齿轮。 在第二输入轴22形成有二档驱动齿轮52以及大径的四档驱动齿轮M以及六档驱动齿轮 56。并且,第二输入轴22形成有与双离合器40的第二离合器42连结的连结部。第一输出轴31由轴承支承为能够相对于变速箱体11以及离合器壳体12旋转,在变速箱体11内与第一输入轴21平行地配置。并且,在第一输出轴31的外周面形成有末端减速驱动齿轮58,并且形成有用于支承轴承的部位和多个外齿花键。在第一输出轴31的外齿花键,利用花键嵌合压入有换档离合器101、103的各个轮毂201。末端减速驱动齿轮58 与差速器(差动机构)的齿圈80啮合。此外,在第一输出轴31形成有支承部,该支承部将一档从动齿轮61、三档从动齿轮63、四档从动齿轮64、后退齿轮70支承为能够空转。第二输出轴32由轴承支承为能够相对于变速箱体11以及离合器壳体12旋转, 在变速箱体11内与第一输入轴21平行地配置。并且,与第一输出轴31相同,在第二输出轴32的外周面形成有末端减速驱动齿轮68,并且形成有用于支承轴承的部位和多个外齿花键。在第二输出轴32的外齿花键,利用花键嵌合压入有换档离合器102、104的各个轮毂 201。末端减速驱动齿轮68与差速器的齿圈80啮合。此外,在第二输出轴32形成有支承部,该支承部将二档从动齿轮62、五档从动齿轮65、六档从动齿轮66、七档从动齿轮67支承为能够空转。在此,如图3所示,双离合器40具有将内燃机E/G(相当于本发明的“原动机”)的旋转驱动力传递至第一输入轴21的第一离合器41、和将内燃机E/G的驱动力传递至第二输入轴22的第二离合器42。该双离合器40在图2的右侧收纳于离合器壳体12,设置为与第一输入轴21以及第二输入轴22同心。第一离合器41与第一输入轴21的连结轴部连结,第二离合器42与第二输入轴22的连结轴部连结。进而,基于车辆的控制指令,通过使第一、 第二离合器41、42依次工作而切换其与内燃机E/G之间的连结,由此,能够对第一、第二输入轴21、22进行高速换档变更。后退齿轮70以能够空转的方式设置于形成在第一输出轴31上的后退齿轮70的支承部。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后退齿轮70始终与一体地形成于二档从动齿轮62的小径齿轮6 啮合。各个换档离合器101、102、103、104分别具备轮毂201和套筒202。轮毂201是形成有内齿花键以及外齿花键的中空圆盘状,利用花键嵌合压入第一输出轴31或者第二输出轴32的外齿花键。套筒202与轮毂201的外齿花键啮合,以使得该套筒202相对于轮毂 201能够沿轴向滑动,在滑动时,套筒202能够与变速级从动齿轮61 67或者后退齿轮70 的同步齿轮部啮合。即,由于套筒202沿轴向滑动,因此具有切换该套筒202与设置于变速级从动齿轮61 67以及后退齿轮70的省略图示的同步齿轮的啮合状态、非啮合状态,从而选择性地连结从动齿轮61 67或者后退齿轮70与第一输出轴31、第二输出轴32的作用。如图1所示,由于齿圈80与末端减速驱动齿轮58以及末端减速驱动齿轮68啮合, 因此,第一输出轴31以及第二输出轴32始终旋转连结。并且,齿圈80的直径比末端减速驱动齿轮58、68的直径大,并且齿数多。该齿圈80经由作为轴支承于壳体10的轴体的旋转轴80a以及差动机构(未图示)与驱动轮连结。即,差速器的齿圈80作为变速器中的末端齿轮而构成,是在车辆行进时始终旋转的齿轮。并且,齿圈80位于比其他齿轮靠下方的位置。进而,齿圈80的下部浸渍于积存在变速箱体11的底部的润滑油,能够带起润滑油。如图1所示,隔离板93在从变速器1的轴向观察的情况下为弓状,形成为遍及齿圈80的周缘部中的从润滑油存积区域91到润滑油存积区域91的外部的范围包围齿圈80 的周缘部。隔离板93通过包围齿圈80的周缘部而使因齿圈80旋转而带起的润滑油的带起油量、飞散方向稳定。该隔离板93以与齿圈80的周缘部的轴向剖面的形状大体一致的方式形成为二字型形状。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该隔离板93构成为因能够左右分离的截面呈L字状的二个侧片93L、93R的底部重合而截面呈二字型形状。左侧片93L利用省略图示的螺栓固定于变速箱体11。同样地,隔离板93的右侧片93R利用省略图示的螺栓固定于离合器壳体 12。进而,当离合器壳体12与变速箱体11抵接而利用螺栓紧固固定隔离板93时,二个侧片93L、93R从左右夹持齿圈80的两侧面,以与外周面对置的方式组装在一起。并且,隔离板93的下侧的端部设置于润滑油存积区域91。S卩,隔离板93的下部划分形成存积于变速箱体11内的润滑油和存积在齿圈80的周缘附近的润滑油。由此,设定由旋转的齿圈80搅拌的润滑油的油量。
6
润滑机构90具有润滑油存积区域91和液体收容器92。如图1、图2所示,润滑油存积区域91是在变速箱体11的底部存积润滑油的区域。该润滑油存积区域91能够利用齿圈80的旋转向齿圈80的上方带起所存积的润滑油。并且,利用齿圈80带起的润滑油在齿圈80的上部飞散,并被液体收容器92收集。液体收容器92是利用螺栓紧固固定于变速箱体11的上部的与变速箱体11分体的部件。如图2所示,液体收容器92具有设置于一端、且用于接收(收集)润滑油的收集部92a。并且,液体收容器92具有纵壁92d,该纵壁92d用于使向液体收容器92的上方飞散的润滑油与其表面碰撞而沿着表面流下,由此收集上述润滑油并将其导入收集部92a ; 以及导入部94,该导入部94用于在以其表面阻档向液体收容器92与齿圈80之间飞散的润滑油后,利用润滑油的飞散惯性力使该朝向液体收容器92与齿圈80之间飞散的润滑油沿着表面滑动而导入收集部92a。导入部94由具备两侧的侧壁94d的导入路94a、和不具备侧壁的舌部94b构成。此外,液体收容器92具有用于使所收集的润滑油流动而向各个润滑位置供给的流路92b、和形成于该液体收容器92的另一端、且用于将润滑油供给至各个输出轴31、32等的供给口 92c。另外,此处提及的润滑位置是指从外侧被供给润滑油而得到润滑的各个齿轮的齿面及各个换档离合器101 104、和从各个轴内被供给润滑油而得到润滑的各个齿轮的轴承、亦即支承部。液体收容器92配置为,沿着齿圈80的旋转轴方向延伸,以一端为起点向下方保持规定的角度。液体收容器92的流路92b形成为与齿圈80的旋转轴方向正交的截面呈二字型、且上方开口的筒管形状。液体收容器92的一端的端部形成有导入路94a,该导入路94a以流路92b保持截面为二字型的筒管形状的状态弯曲成直角并延伸规定量的方式构成导入部94。导入路94a 配置为,在使导入路9 的底壁Mc的上表面保持原样地延伸时,底壁Mc的上表面成为齿圈80的外周的近似切线。进而,导入路9 的两个侧壁94d之间的内侧的距离形成为与包围齿圈80的隔离板93的左侧片93L与右侧片93R之间的内侧的距离大体一致的宽度。并且,导入路9 的两个侧壁94d的端面Me与隔离板93的上侧的端部93a的端面93d抵接。导入路9 的底壁Mc从两个侧壁94d与隔离板93的端面93d抵接的位置朝向齿圈80的外周面延伸。进而,形成有舌部94b,该舌部94b延伸至确保底壁Mc的下表面与齿圈80的外周面之间的少量间隙的位置,且构成导入部94。如图4所示,收集部9 设置于L字的液体收容器92的弯曲部。由于收集部92a 是用于收集由齿圈80的旋转被带起而飞散的润滑油的部位,因此,该收集部9 配置于飞散的润滑油大概落下的位置。并且,在形成收集部92a的侧壁、且是在表面与由齿圈80的旋转被带起而飞散的润滑油的飞来方向正交的一侧的侧壁,立起设置有纵壁92d。纵壁92d通过使飞散的润滑油中的将要通过液体收容器92的上方的润滑油与纵壁92d的平面9 碰撞,沿着该平面92e 流下而导入收集部92a。纵壁92d延伸至变速箱体11的上方内壁附近。进而,在纵壁92d的平面92e的两侧设置有弯折部92f,该弯折部92f以其平面与飞散而来的润滑油平行的方式弯曲成直角。 并且,纵壁92d配置在能够覆盖由齿圈80的旋转被带起而向液体收容器92的上方飞散的润滑油的飞散范围那样的位置,并且,形成能够覆盖的规定尺寸。另外,在上述内容中,纵壁 92d也可以不与液体收容器92 —体地形成,而形成为分体部件。并且,纵壁92d的弯折部 92f是用于使飞散来的润滑油难以从纵壁92d的两端逸出的部件,即使在仅设置于两端中的单侧的情况下、或者两端都不设置的情况下,也可以期待得到相应的效果。并且,为了提高润滑油的流动性,优选在上述导入路94a的底壁94c的上表面、舌部94b的上表面、纵壁 92d的与飞散润滑油碰撞的平面9 实施基于具有低μ性质的例如特氟龙(注册商标)等的涂层。流路92b沿着齿圈80的旋转轴方向延伸,是用于使收集于收集部9 的润滑油流动而向变速器1的各个润滑位置供给的部件。在该流路92b上,为了以流下或者滴下的方式将适量的润滑油供给至各个齿轮的齿面、各个换档离合器101 104等各个润滑位置,在上述润滑位置的上方设置有多个流下口 92g (图4)。另外,为了可靠地从各个润滑位置的正上方供给润滑油,流路92b可以不设置为直线形状,也可以设置为为了与各个润滑位置的位置对应而经过变形的形状。供给口 92c形成于液体收容器92的另一端,被插入到与流入槽Ila连通的横孔。 液体收容器92通过使润滑油从供给口 92c流入与流入槽Ila连通的横孔,由此,经由流入槽Ila将润滑油供给至形成有贯通孔的第一输出轴31以及第二输出轴32的贯通孔。在此, 所谓流入槽Ila是用于使润滑油流入各个轴31、32等的贯通孔的油路,被设置在用于堵塞变速箱体11的与液体收容器92的另一端侧相同一侧的端面开口部的外罩lib。接下来,对上述实施方式的结构的动作、作用进行说明。当变速器1起动时,该实施方式的齿轮自动变速装置的控制装置根据加速器开度、发动机旋转速度、车速等汽车的工作状态使双离合器40的第一以及第二离合器41、42以及各个换档离合器101 104工作。在非工作状态下,同时解除双离合器40的第一以及第二离合器41、42,各个换档离合器 101 104位于中立位置。在停车状态下,如果使发动机E/G起动,将齿轮变速装置的变速杆(省略图示)设置于前进位置,则控制装置使换档离合器101所具有的套筒202滑动,与变速级从动齿轮61 的同步齿轮部啮合,使其它的各个离合器位于中立位置,形成第一档。如果加速器开度增大,发动机E/G超过规定的低旋转速度,则控制装置使双离合器40的第一离合器41的卡合力与加速器开度相应地缓缓增加,由此,驱动转矩从第一离合器41经由第一输入轴21、第一档齿轮组51、61、换档离合器101、第一输出轴31、末端减速驱动齿轮58而传递至差速器的齿圈80,汽车开始以第一档行进。如果加速器开度增大等,汽车的工作状态变为适合第二档行进的状态,则控制装置首先使换档离合器102所具有的套筒202滑动,在该套筒202与变速级从动齿轮62的同步齿轮部啮合而形成第二档之后,双离合器40切换至第二离合器42侧,切换至第二档行进,接下来使换档离合器101的套筒202脱离。由此,驱动转矩从第二离合器42经由第二输入轴22、第二档齿轮组52、62、换档离合器102、第二输出轴32、末端减速驱动齿轮68而传递至差速器的齿圈80,汽车以第二档行进。同样地,控制装置在第三档 第七档中依次选择与汽车的工作状态对应的变速级,并且交替选择第一离合器41和第二离合器42,进行适于该状态的变速级之下的行进。在使发动机E/G起动后的停车状态下,如果将齿轮变速装置的变速杆设置于后退
8位置,则控制装置检测到该情况,使换档离合器103所具有的套筒202滑动,与后退齿轮70 的同步齿轮部啮合,使其它的各个离合器位于中立位置,形成后退档。此时,后退齿轮70始终与一体地形成于变速级从动齿轮62的小径齿轮6 啮合。由此,驱动转矩从第二离合器 42经由第二输入轴22、第二档齿轮组52、62、62a、后退齿轮70、换档离合器103、第一输出轴 31、末端减速驱动齿轮58而传递至差速器的齿圈80,汽车开始后退。接下来,对润滑机构90的作用进行说明。如上所述,在汽车的变速器内部,特别是在需要润滑的前进时,差速器的齿圈80借助于变速器1的末端减速驱动齿轮58或者68始终旋转。因此,润滑油始终从构成在变速箱体11的底部存积有润滑油的润滑机构90的润滑油存积区域91被带起。由齿圈80的旋转而被带起的润滑油朝向齿圈80的外周切线方向飞散。但是,在齿圈80,以遍及从齿圈80的周缘部中的润滑油存积区域91到润滑油存积区域91的外部地包围齿圈80的周缘部的方式形成有隔离板93。由此,飞散的润滑油大多朝向隔离板93的上侧端部93a开口的方向、亦即配置有液体收容器92的方向飞散。液体收容器92呈上方开口的筒管形状。因此,飞散的润滑油中的规定比例的润滑油落下至形成于筒管形状的内部的收集部9 而被收集。并且,飞散至液体收容器92的上方的润滑油与设置于液体收容器92的纵壁92d 的平面9 碰撞,从平面9 上流下,被收集于设置在纵壁92d的下方的收集部92a。此外,朝向液体收容器92与齿圈80之间的方向飞散的润滑油由设置于液体收容器92的导入部94、亦即舌部94b以及导入路9 引导,被收集于收集部92a。即,朝向液体收容器92与齿圈80之间的方向飞散的润滑油大多被舌部94b和与舌部94b的上表面连续形成的导入路94a的底壁94c的上表面阻挡,通过各润滑油所具有的惯性力而在该上表面流动,向斜上方上升,从而被收集于收集部92a。其中,在本实施方式中,舌部94b以及导入路94a的底壁94c的上表面以润滑油在重力方向上朝向上方上升的方式形成表面。然而, 由于由大径的齿圈80的旋转被带起的润滑油的速度大,因而惯性力也大,因此,润滑油能够在重力方向上朝向上方充分上升,对此已经被发明人确认。进而,如此一来,由齿圈80的旋转被带起的润滑油的大部分被无浪费地收集于收集部92a。进而,被带起的润滑油基于重力而从收集部9 沿流路92b流下,适量的润滑油从设置于适当位置的流下口 92g流下或者滴下至各个齿轮的齿面、各个换档离合器等润滑位置,以此进行润滑。并且,润滑油从形成于液体收容器92的另一端的供给口 92c经由流入槽Ila供给至第一输出轴31以及第二输出轴32的贯通孔,由此,能够对构成各个齿轮的支承部的轴承进行充分的润滑。从上述说明明显可知,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在液体收容器92设置有纵壁92d和导入路94。由此,由于利用作为大径齿轮的齿圈80带起的润滑油无浪费地被液体收容器92 收集而利用于润滑用,因此,无需担心作为润滑位置的变速齿轮61 67等的齿面、各个轴 31、32等内部发生润滑油不足,提高了可靠性。并且,由于能够高效地进行润滑油的循环,因此,大幅抑制了作为变速器的动力损失。并且,变速器1是双离合器式的自动变速器。对于该变速器1,在一方的输入轴21 或22通过离合器41或者42与内燃机E/G连结的情况下,有时另一方的输入轴22或者21 不进行旋转驱动,但任何输出轴31、32在车辆行进时被任何输入轴21或者22驱动旋转。在此类双离合器式自动变速器1中,由于在带起润滑油的大径齿轮应用始终旋转地连结于第一输出轴31以及第二输出轴32的差速器的齿圈80,因此,润滑油在车辆行进时始终被带起。由此,由于能够稳定地将润滑油供给至液体收容器92,因此在变速器1的内部,能够高效地使润滑油循环。并且,一般来说,齿圈80在收纳于变速箱体11的多个齿轮当中直径较大,并且大多位于下方。因此,通过采用利用齿圈80带起润滑油的结构,由此,能够更加高效地从在变速箱体11的底部存积润滑油的润滑油存积区域91带起润滑油。并且,差速器的齿圈80作为变速器1中的末端齿轮而构成。因此,施加于齿圈80的搅拌阻力经由具有与换档位置对应的减速比的多个齿轮传递至驱动源、亦即内燃机E/G。由此,能够减少齿圈80的搅拌阻力对内燃机E/G的影响。接下来,参照图5、图6对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第二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之处主要在于,第一实施方式的变速器1为双离合器式自动变速器,相对于此,第二实施方式的变速器111的结构为手动式变速器。伴随与此,变速器111中的齿轮等的结构不同。由于其它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因此省略详细说明。并且,由于公知手动式的变速器111的工作原理,因此省略说明,以下仅对不同点进行说明。如图5、图6所示,手动式变速器、亦即变速器111在变速箱体11内具备作为轴体的输入轴123以及输出轴133、各个变速级驱动齿轮151 156、各个变速级从动齿轮161 166、末端减速驱动齿轮168、后退齿轮170、齿圈80 (相当于本发明的“大径齿轮”)、以及润滑机构190。在齿圈80设置有隔离板193。如图5所示,隔离板193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隔离板93相同,在从变速器111的轴向观察的情况下呈弓状,形成为遍及齿圈80的周缘部中的从润滑油存积区域91到润滑油存积区域91的外部的范围包围齿圈80的周缘部。输入轴123形成为轴状,由轴承支承为能够相对于变速箱体11旋转。并且,在输入轴123的外周面,直接形成有一档驱动齿轮151、二档驱动齿轮152、以及经由后退齿轮170 和省略图示的副轴齿轮而啮合的小径的齿轮157。并且,在输入轴123的外周面,形成有将各个齿轮支承为能够空转的支承部和多个外齿花键。各个换档离合器的各个轮毂利用花键嵌合压入输入轴123的外齿花键,在支承部以能够空转的方式支承有三档驱动齿轮153 六档驱动齿轮156。该输入轴123经由未图示的内燃机E/G的曲柄轴离合器而连结,将驱动力输入给变速器111。即,输入轴123相当于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输入轴21以及第二输入轴22。进而,在输入轴123的内部形成有贯通孔,该贯通孔供用于对润滑位置、亦即各个齿轮的支承部进行润滑的润滑油流动。输出轴133通过轴承支承为相对于变速箱体11以及离合器壳体12能够旋转,在变速箱体11内与输入轴123平行地配置。并且,在输出轴133的外周面直接形成有三档从动齿轮163 六档从动齿轮166以及末端减速驱动齿轮168。此外,在输出轴133的外周面形成有将各个齿轮支承为能够空转的支承部和多个外齿花键。进而,各个换档离合器的各个轮毂利用花键嵌合压入输出轴133的外齿花键,在支承部以能够空转的方式支承有一档从动齿轮161、二档从动齿轮162以及后退齿轮170。输出轴133旋转地连结于任意从动齿轮,借助形成于输出轴133的末端减速驱动齿轮168使差速器的齿圈80旋转,从变速器111输出驱动力。输出轴133相当于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输出轴31以及第二输出轴32。并且,在输出轴133的内部形成有供润滑油流动的贯通孔。进而,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通过使润滑油经由设置于堵塞变速箱体11的另一
10端侧开口部的外罩lib的流入槽Ila而流入,由此,润滑油被供给至输入轴123以及输出轴 133的贯通孔,对作为润滑位置的各个齿轮的支承部进行润滑。齿圈80因与末端减速驱动齿轮168啮合而始终旋转地连结于输出轴133。并且, 齿圈80的直径比末端减速驱动齿轮168大,并且齿数更多。即,差速器的齿圈80作为变速器中的末端齿轮而构成,是在车辆行进时始终旋转的齿轮。并且,齿圈80位于比其他齿轮更靠下方的位置。进而,齿圈80的下部浸渍在存积于变速箱体11的底部的润滑油,能够带起润滑油。润滑机构190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润滑机构90结构相同,具有润滑油存积区域91 和液体收容器192。如图5、图6所示,液体收容器192具有收集部192a(相当于第一实施方式的收集部92a),该收集部19 用于接收(收集)设置于一端的润滑油;纵壁192d (相当于第一实施方式的纵壁92d),该纵壁192d通过使飞散到液体收容器192的上方的润滑油与其表面碰撞而沿表面流下,由此进行收集并导入收集部19 ;以及导入部194(相当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导入部94),该导入部194利用其表面阻挡朝向液体收容器192与齿圈80之间飞散的润滑油,利用润滑油的飞散惯性力使该润滑油在表面滑动而进行收集,并导入收集部192a。导入部194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导入部94相同,由在两侧具备侧壁的导入路19 和不具备侧壁的舌部194b构成。并且,液体收容器192具有用于使所收集的润滑油向各个润滑位置流动的流路192b (相当于第一实施方式的流路92b)、以及形成于另一端的供给口 192c (相当于第一实施方式的供给口 92c)。供给口 192c如上所述,经由设置于变速箱体11 的外罩lib的流入槽Ila将润滑油供给至各个轴123、133等的内部,对作为润滑位置的各个齿轮的支承部进行润滑。在如上构成的变速器111中,润滑油始终由在车辆行进时始终旋转的差速器的齿圈80向齿圈80的上方带起。进而,由具有与润滑机构90同样功能的润滑机构190收集被带起的润滑油,通过使该润滑油高效地在变速箱体11内循环,由此,能够得到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另外,在第一以及第二实施方式中,在液体收容器92、192的各个导入部94、194, 也可以不设置导入路94a、194a,而是仅利用舌部94b、194b形成导入部94、194,由此也可以期待足够的效果。并且,在第一以及第二实施方式中,虽然在齿圈80设置有隔离板93、193,但也可以采用不设置隔离板93、193的结构。此时,只要删除液体收容器92、192的各个导入部94、 194的舌部94b、194b,使具备侧壁的导入路94a、19 延伸至齿圈80的外周跟前即可,由此,也能够期待相应的效果。本发明所涉及的具备能够有效地实施润滑油的收集以及循环的润滑机构的变速器适于在具有变速器构的各种车辆中使用。附图标记说明Kill 变速器;10 壳体;11 变速箱体;12 离合器壳体;21 第一输入轴;22 第二输入轴;31 第一输出轴;32 第二输出轴;40 双离合器;41 第一离合器;42 第二离合器;51 57、151 157 变速级驱动齿轮;58、68、168 末端减速驱动齿轮;61 67、161 166 变速级从动齿轮;62a 小径齿轮;70,170 后退齿轮;80 齿圈;90,190 润滑机构; 91 润滑油存积区域;92、192 液体收容器;92aU92a 收集部;92b、192b 流路;92c、192c 供给口 ;92d、192d 纵壁;94,194 导入部;94a、194a 导入路;94b、194b 舌部;94c 底部; 123 输入轴;133 输出轴。
权利要求
1.一种变速器,其特征在于,具备 壳体;轴体,该轴体沿轴线方向被支承于所述壳体内;多个齿轮,该多个齿轮由所述轴体支承,且通过换档离合器而旋转地连结于所述轴体;大径齿轮,该大径齿轮是所述多个齿轮之一,其下部浸渍于润滑油中,并通过旋转将所述润滑油向上方带起,所述润滑油被收纳在形成于所述壳体内的下方部分的润滑油存积区域;以及液体收容器,该液体收容器收集所述被向上方带起的润滑油,并配置为沿着所述大径齿轮的旋转轴方向延伸以使该收集到的润滑油向润滑位置流动, 所述液体收容器具有纵壁和导入部,该纵壁与所述被带起的润滑油中的在所述液体收容器的上方飞散的所述润滑油碰撞而使所述润滑油沿所述纵壁的表面流下,进而导入到所述液体收容器的收集部,该导入部使朝向所述液体收容器和所述大径齿轮之间飞散的所述润滑油在该润滑油的惯性力的作用下沿着所述导入部的表面流动,进而导入到所述液体收容器的收集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大径齿轮是所述多个齿轮中的在车辆行进时始终旋转的齿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变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变速器是进一步具备以下部件的双离合器式自动变速器 第一输入轴以及第二输入轴,该第一输入轴以及第二输入轴被同轴且可旋转地支承于所述壳体,并且同轴地配置有所述多个齿轮中的驱动侧的齿轮;第一输出轴以及第二输出轴,该第一输出轴以及第二输出轴分别与所述第一输入轴平行地配置于所述壳体,且分别将所述多个齿轮中的从动侧的齿轮支承为能够旋转;以及双离合器,该双离合器具有将原动机的旋转驱动力传递至所述第一输入轴的第一离合器、以及将所述旋转驱动力传递至所述第二输入轴的第二离合器,所述大径齿轮是始终旋转地连结于所述第一输出轴以及所述第二输出轴的差速器的齿圈。
全文摘要
提供一种变速器,该变速器具备能够高效地将被带起的润滑油供给至各个润滑位置、且动力损失较少的润滑结构。具备轴体,该轴体沿轴线方向被支承于壳体(10);多个齿轮,该多个齿轮由所述轴体支承,通过换档离合器而旋转地连结于所述轴体;大径齿轮(80),该大径齿轮(80)是多个齿轮中的一个,其下部浸渍于收纳于形成在壳体(10)内的下方部分的润滑油存积区域(91)的润滑油,该大径齿轮(80)旋转而向上方带起润滑油;以及液体收容器(92),该液体收容器(92)为了收集被带起的润滑油,并使该润滑油向润滑位置流动而配置为,沿着大径齿轮(80)的旋转轴方向延伸,液体收容器(92)设置有纵壁(92d),该纵壁(92d)使被带起而在液体收容器的上方飞散的润滑油与该纵壁(92d)碰撞,沿着表面流下,导入液体收容器的收集部;以及导入部(94),该导入部(94)利用惯性力使朝向液体收容器(92)与大径齿轮(80)之间飞散的润滑油在表面流动,导入收集部(92a)。
文档编号F16H3/093GK102459961SQ201080027678
公开日2012年5月16日 申请日期2010年6月17日 优先权日2009年6月23日
发明者加藤博之, 吉见拓也, 尾神史朗, 川本全基, 植松隼矢, 粥川宪雄 申请人:爱信Ai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