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减震器防尘盖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279589发布日期:2020-12-15 08:19阅读:140来源:国知局
一种减震器防尘盖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减震器的部件,尤其是涉及一种减震器防尘盖。



背景技术:

汽车减震器的作用是缓冲地面对车辆的振动,保证车辆行驶的平稳性和舒适性。其中,防尘盖是一个很重要的部件,其防止灰尘进入贮油筒内部。减震器在工作的时候会产生油气,由于防尘盖的侧壁面与减震器贮油筒在周向上严密贴紧,油气很难得到有效排放。油气冷却成液体后会附着于贮油筒的外表面,造成假性漏油,引发客户对产品质量的抱怨,增加不必要地检修人力成本。

中国专利文献(公告日:2004年06月16日,申请号:cn03232473.1,公告号:cn2620640)公开了一种减震器专用防尘盖。防尘罩体上端面设有轴孔,轴孔周围设有隆起的平面;在其周围的环形台阶与圈体间的交界处设置散热通孔,散热通孔为四个均布的方形孔;在防尘罩体的周围下缘设有螺纹连接口。由上述诸多结构构成的减震器专用防尘盖采用一体式整体冲压制成,其壁厚大体相同。该实用新型由设于其上的散热通孔可方便的将减震器内部产生的油气散发掉。但是由于该散热通孔开设的位置比较特殊,因此外部的粉尘很容易从该散热孔直接进入贮油筒内。

中国专利文献(公告日:2006年10月11日,申请号:cn200520014163.1,公告号:cn2826079)公开了一种防尘盖总成,通过在防尘盖顶端内部增设防尘垫来解决防尘盖将散热通孔直接设在防尘罩体上,容易使得灰尘通过通孔进入减震器内部的技术问题。但是该技术方案,需要另外装配防尘垫制作麻烦,而且增设了防尘垫,还会增加生产成本,使减震器的总体质量变重。同时该防尘盖的盖体结构复杂,不便于冲压制造,生产麻烦。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两个问题,其一是现有的一部分防尘盖因盖壁与贮油筒的外表面紧密贴合,使油气得不到有效散发而导致的假性漏油问题,其二是现有的另一部分防尘盖虽然能有效散发油气,但是结构复杂,制造麻烦的问题。而提供一种不仅能有效散发油气避免发生假性漏油并且结构简单,便于制造的减震器防尘盖。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减震器防尘盖,包含盖顶和盖壁,所述盖顶和盖壁为整体结构,所述的盖顶上开设有轴孔,所述盖壁的内壁面上设有盖壁凸筋,所述的盖壁上还开设有油气散发孔。设置盖壁凸筋后,盖壁的内壁面就不会与贮油筒的外表面紧密贴合,盖壁的内壁面与贮油筒的外表面之间就会形成间隙。因此油气能顺利的通过盖壁与贮油筒的外表面之间的间隙散发出去,避免假性漏油的发生,减少不必要的人工检修,大大的节约了人力成本,并且还能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感。当防尘盖盖在贮油筒的端部时,防尘盖内部的凸筋与贮油筒的外表面接触,防尘盖内部空间尺寸略小于贮油筒的外部尺寸,使防尘盖通过盖壁凸筋来实现过盈连接,从而使防尘盖连接在贮油筒的端部。通过过盈连接,不需要增设其特的连接结构,使该减震器防尘盖结构简单。盖壁凸筋能在冲压制造减震器防尘盖的时候一起被冲压出来,不需要其他额外的工序,所以制造也很方便。在减震器防尘盖的盖壁上设置油气散发孔后,油气从盖顶往下扩散的时候,碰到油气散发孔,就直接从油气散发孔散出,缩短油气从盖顶到散发点之间的距离,从而使油气更快的散发出去,避免因油气散发的路线过长而在盖壁内部冷却,附着在贮油筒的外壁面上。同时,减震器防尘盖开设油气散发孔后,防尘盖的整体重量变小,还有利于减轻整车质量。

作为优化,所述盖顶的内表面上设有盖顶凸筋。现有的防尘盖的盖顶与贮油筒内的油封紧密贴合,油气虽然能从油封上散发出来,但是很难顺利通过油封和盖顶之间的缝隙。通过优化后,在盖顶设置盖顶凸筋,使盖顶的内表面与油封表面之间形成能便于油气流通的空间。通过设置盖顶凸筋使油气更加容易地从减震器防尘盖盖顶处散发到盖壁处。

作为优化,所述的盖顶凸筋以轴孔为中心沿径向均布设置。通过以轴孔为中心,沿径向均布发散设置盖顶凸筋,使油气以最短的距离从轴孔处顺利通过盖顶到达盖顶的边缘。油气从轴孔处可以向四周散发出去,而不是特定的某个方向,也使得油气散发的更加快速,从而更加有效的散发油气。

作为优化,所述盖顶的横截面为圆形,所述盖壁呈横截面为圆环的管状结构,所述的轴孔开设在盖端的中心位置。上述结构的防尘盖是市面上常见的减震器防尘盖造型。

作为优化,所述的盖壁凸筋沿盖壁轴线方向设置。沿盖壁两端直线设置的盖壁凸筋,油气从盖顶到减震器防尘盖最下端所经过的路线最短,使油气从盖顶处直接笔直涌出防尘盖,从而使油气得到更有效地散发。沿盖壁轴线方向笔直设置的盖壁凸筋还方便冲压制造,在套减震器防尘盖的时候比设置其他结构的凸筋更加容易,上述所述的其他结构盖壁凸筋例如有螺旋形的盖壁凸筋、波浪线的盖壁凸筋、随机布设的盖壁凸筋等。

作为优化,所述的油气散发孔布设在同一径向平面上。在同一径向平面上设置油气散发孔,即减震器防尘盖的盖壁上同一母线上不会重叠设有油气散发孔,使减震器防尘盖的结构简单,不需要使用复杂的冲压模具,从而节约开模成本。

作为优化,所述油气散发孔为长边沿盖壁轴线方向设置的方形通孔。方形通孔结构的油气散发孔并且是沿盖壁轴线方向设置,该结构可以便于减震器防尘盖的冲压制造,制造更加方便。

作为优化,所述的油气散发孔和盖壁凸筋间隔设置。油气散发孔和盖壁凸筋相间设置能避免油气散发孔切断盖壁凸筋,减少油气散发孔对盖壁凸筋强度及抱紧力的影响。

作为优化,所述的油气散发孔沿周向均布设置。在减震器防尘盖的盖壁上均匀布设,可以使各个方向的油气都可以通过对应的油气散发孔散发出去,从而实现使油气得到更有效的散发。

作为优化,所述盖壁下端设有盖沿,所述的盖沿和盖壁为整体结构,所述的盖沿为向外扩张的喇叭状结构。向外扩张的喇叭状结构可以更加便于将减震器防尘盖套进贮油筒的油封端。使减震器防尘盖使用起来更加方便。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减震器防尘盖通过在盖壁上设置盖壁凸筋,盖壁的内壁面就不会与贮油筒的外表面紧密贴合,盖壁的内壁面与贮油筒的外表面之间就会形成间隙。因此油气能顺利的通过盖壁与贮油筒的外表面之间的间隙散发出去,避免假性漏油的发生,减少不必要的人工检修,大大的节约了人力成本,从而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感。当防尘盖盖在贮油筒的端部时,防尘盖内部的凸筋与贮油筒的外表面接触,防尘盖内部空间尺寸略小于贮油筒的外部尺寸,使防尘盖通过盖壁凸筋实现过盈连接方式连接在贮油筒的端部。通过过盈连接,不需要增设其特的连接结构,使该减震器防尘盖整体结构简单。在减震器防尘盖的盖壁上设置油气散发孔后,油气从盖顶往下扩散的时候,碰到油气散发孔,就直接从油气散发孔散出,缩短油气从盖顶到散发点之间的距离,从而使油气更快的散发出去,避免因油气散发的路线太长而在盖壁内部冷却,附着在贮油筒的外壁面上。同时,减震器防尘盖开设油气散发孔后,防尘盖的整体重量变小,还有利于减轻整车质量。经优化后,通过设置盖顶凸筋和油气散发孔沿周向均匀布设等结构来实现更加有效的散发油气。油气散发孔设置在同一径向平面上,孔的截面形状为方形并且长边沿盖壁轴线设置等结构来更好的实现使减震器防尘盖结构简单得目的,盖壁凸筋和方形油气散发孔都能在冲压制造减震器防尘盖的时候一起冲压出来,不需要其他额外的工序,所以制造也很方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一种减震器防尘盖的立体图;

图2为图1的仰视图;

图3为图2中a-a向的剖视图;

图4为图2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5为图3中c出的局部放大图;

图中:盖顶1;轴孔11;盖顶凸筋12;盖壁2;盖壁凸筋21;油气散发孔22;盖沿3。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至图4所示的一种减震器防尘盖,包含呈圆形的盖顶1和呈管状结构的盖壁2,盖顶1和盖壁2一体连接,盖顶1的中心开设有轴孔11,盖顶1的内表面上以轴孔11为中心,沿径向均布发散设有三条盖顶凸筋12。盖壁2的内壁面上沿圆周方向均匀设有六条沿盖壁2轴线方向的盖壁凸筋21,盖壁2的下端在同一径向平面上,沿圆周方向均匀开设有六个长边沿盖壁2轴线方向的方形油气散发孔22,上述油气散发孔22位于盖壁凸筋21之间。如图3和图5所示,盖壁2的下端还一体设有盖沿3,盖沿3为向外扩张的喇叭状结构。

盖沿3向外扩张的喇叭状结构可以更加便于将减震器防尘盖套进贮油筒的油封端。使减震器防尘盖使用起来更加方便。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减震器防尘盖通过在盖壁2上设置盖壁凸筋21,盖壁2的内壁面就不会与贮油筒的外表面紧密贴合,盖壁2的内壁面与贮油筒的外表面之间就会形成间隙。油气能顺利的通过盖壁2与贮油筒的外表面之间的间隙散发出去,避免假性漏油的发生,减少不必要的人工检修,大大的节约了人力成本,并且还能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感。当防尘盖盖在贮油筒的端部时,防尘盖内部的盖壁凸筋21与贮油筒的外表面接触,防尘盖内部空间尺寸略小于贮油筒的外部尺寸,使防尘盖通过盖壁凸筋21通过盈连接方式,连接在贮油筒的端部。通过过盈连接,不需要增设其特的连接结构,使该减震器防尘盖结构简单。盖壁凸筋21能在冲压制造减震器防尘盖的时候一起冲压出来,不需要其他额外的工序,所以制造也很方便。该减震器防尘盖还设有油气散发孔22,通过油气散发孔22,可以使油气到达散发点的距离更短,从而能更快的将油气散发出去。开设方形的油气散发孔22,结构简单,便于冲压制造。最后,开设油气散发孔22后,减震器防尘盖的总体重量会变小,还有利于减轻装备该减震器防尘盖的整车质量。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