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膜膜渣节能减重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460826阅读:688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膜渣处理设备,尤其涉及一种干膜膜渣节能减重设备。



背景技术:

光电板厂,面板,IC封装厂,IC载板厂,线路板厂商在制造线路板的过程中,往往会使用干膜,而干膜在后面通过去膜后则会产生膜渣。而膜渣因具有强碱性而作为危废品,不能随意丢弃,不然则会对土地造成严重的污染。所以业界往往是交由专门的环保处理厂商进行处理,按重量计费,成本较高。因为膜渣的含水率较高。仅靠自然晾晒难以有效降低水份,因为膜渣整体呈烂泥状,粘性较高,透水性较差,在自然晾晒过程中,表面容易结壳,导致内部水份无法挥发,所以水份的减少非常有限。现市面上出现一些初级的膜渣处理设备,但处理完之后的含水率依然很高75%以上,长时间放置会继续有水流出来,而且处理后的膜渣呈长条丝状,多角片状,烂糊胶状,PH值依然高达10-13,并不利于后续进一步的处理,而且处理产能只有500KG每天。目前膜渣在环保这块一直要使用焚烧或过滤压机,加酸中和的减量的做法,耗时又耗成本,故我司研发出节能设备,可大大降低使用成本,并可将非常湿之干膜膜渣,用离心高速旋转的方式,搭配烘烤设备,使之膜渣含水率降至30%,等于减重70%。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将含水率降至30%以下的干膜膜渣节能减重设备。

本发明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上述目的的:

一种干膜膜渣节能减重设备,包括依次相连的膜渣综合搅拌装置,离心除渣装置以及膜渣烘烤装置。

进一步,所述膜渣烘烤装置中还设有内部搅拌装置。

进一步,所述内部搅拌装置为螺带式搅拌装置。

进一步,所述膜渣综合搅拌装置至少包括一粗搅拌装置和一细搅拌装置,所述细搅拌装置连接于粗搅拌装置与离心除渣装置之间。

进一步,所述干膜膜渣节能减重设备还包括一上料系统,所述上料系统与膜渣综合搅拌装置相连。

进一步,所述离心除渣装置还设有废水回用管路与所述膜渣综合搅拌装置相连。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干膜膜渣节能减重设备能够将膜渣的含水率降至30%以下,PH值只有7.5-8之间,后续处理非常方便,而且处理产能能达到2吨每天。而且因烘干装置中还设有内部搅拌装置,所以处理后的膜渣呈颗粒细砂状,使得后续进一步的处理非常方便。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下列附图在此作为本发明的一部分用于理解本发明。附图中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及其描述,用来解释本发明的原理。

图1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的理解本发明,下面结合参考作为本发明的理想实施方式的示意图来描述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本发明的较佳实施方式详细描述如下,然而除了这些详细描述外,本发明还可以具有其他实施方式。而且,可以预期由于例如制造技术和/或容差所导致的所示形状的变化。因此,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不应当局限于在此所示的特定形状,而是包括由于例如制造导致的形状偏差。因此,图中显示的结构实质上是示意性的,它们的形状并不意图限制各结构的实际形状且并不意图限定本发明的范围。

请参见图1所示,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的干膜膜渣节能减重设备,包括依次相连的膜渣综合搅拌装置1,离心除渣装置2以及膜渣烘烤装置3。

其中,根据需要,本实施方式的干膜膜渣节能减重设备还包括一上料系统,所述上料系统与膜渣综合搅拌装置1相连,将干膜膜渣物料送入膜渣综合搅拌装置1进行搅拌处理。

所述膜渣综合搅拌装置1还设有酸液加注口和水加注口。因为所述干膜膜渣具有强碱性,且粘性较高,所以加入酸液进行中和,且同时可降低干膜膜渣的粘性,提高其流动性。而同时加入水,可进一步提高其流动性。为了更利于搅拌的进行以及搅拌效果更好,所述膜渣综合搅拌装置1至少包括相连的一粗搅拌装置和一细搅拌装置,所述粗搅拌装置与所述上料系统相连,所述细搅拌装置连接于粗搅拌装置与离心除渣装置2之间。

所述干膜膜渣在经过膜渣综合搅拌装置1搅拌之后,具有较好的流动性,然后送入所述离心除渣装置2进行渣水分离处理。所述离心除渣装置2通过离心高速旋转,将干膜膜渣的渣和水进行分离。所述离心除渣装置2还设有废水回用管路与所述膜渣综合搅拌装置1相连,分离出来的废水,通过废水回用管路送回膜渣综合搅拌装置1,而渣则送入膜渣烘烤装置3。

所述膜渣烘烤装置3对经过所述离心除渣装置2除去过废水的干膜膜渣进行烘干处理。而且所述膜渣烘烤装置3中还设有内部搅拌装置,所述内部搅拌装置为螺带式搅拌装置。这样,所述膜渣烘烤装置处理后的干膜膜渣为颗粒细砂状。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干膜膜渣节能减重设备能够将膜渣的含水率降至30%以下,PH值只有7.5-8之间,后续处理非常方便,而且处理产能能达到2吨每天。而且因烘干装置中还设有内部搅拌装置,所以处理后的膜渣呈颗粒细砂状,使得后续进一步的处理非常方便。

以上所述实施方式仅表达了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