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层式电连接器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192443阅读:15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多层式电连接器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多层式电连接器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连接器结构,尤其涉及一种多层式电连接器结构。
背景技术
人类为了满足让生活更为便利的需求,进面促进科技(如网路或电子资讯产品 等)迅速发展,便得电子资讯产品(如电脑等3C产品)广泛见于日常生活中,俨然成为生 活中不可或缺的发需品,其中,电子产品所使用的资料传输是利用设置连接器插座供传输 线的接头插接的方式,以达到传输资料的目的,举例而言(并非限制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 域)目前常用的传输规格有一种名为通用序列汇流排(Universal Serial Bus, USB),通 用序列汇流排(Universal Serial Bus,以下简称USB),所述USB是1994年,英特尔、康柏、 数字、IBM、微软、NEC、 Northern Telecom等7家世界著名通信公司联合成立了 USB协会 (USB-IF),初步设立USB介面规范。到目前为止,USB协会已经发布了 1. 0, 1. 1,2. 0等版本。 USB介面作为一种标准的输入/输出介面,已被广泛应用于众多电子设备设计中。 所述USBl. 0, 1. 1, 2. O版本分别支持下述三种传输速率低速模式(Low-Speed)的 传输速率为1. 5Mbps,多用于键盘和滑鼠;全速模式(Full-Speed)传输速率为12Mbps ;高 速模式(High-Speed)传输速率为480Mbps。 但是,随着电子工业的发展,使USB2.0的传输速率已经不能满足某些电子工业 的发展要求,例如,在传输音频或视频的情形下,为保证讯号传输的品质,传输速率往往高 达lG至2Gbps ;于是,因应资讯传输容量愈来愈大,USB介面规范目前已发展至3.0版本, USB3.0连接器所设的端子较先前的版本来得多,所以在相同的时间内传输更多的资料,一 般而言,USB3. 0传输速率可达4. 8 5Gbps。 由于USB3. 0连接器所设的端子较先前的版本来得多,若将3. 0插头接合于仅支 持USB2. 0的插座时,会因为USB3. 0插头的部分无法对应接触至USB2. 0插座的端子,导致 USB3. 0的传输速率无法发挥。 请参考图1、图2,现有技术中的一种插入式端子加接器结构,包括有绝缘本体1、 第一端子2及第二端子3,所述绝缘端子1具有主体部11、舌片12、第一端子槽13及第二端 子槽14,所述舌片12延伸形成于主体部的前端,所述第一端子槽13由主体部11的后端延 伸至舌片12的底部,所述第二端子槽14由主体部11的后端延伸至所述舌片12的前端,所 述第二端子槽14位于所述第一端子槽13的上方,所述第一端子2设于所述第一端子槽13 中,所述第二端子3设于所述第二端子槽14中,所述第二端子3的前端设有倒钩结构32,所 述倒钩结构32扣合于舌片12的前端,期望藉此结构能提供电连接器更多的讯号传输,且所 述第一端子2及第二端子3能同时由不同方向组装。 然而,现有技术揭示的第二端子3前端设有倒钩结构32,且所述倒钩结构32扣合 于舌片12前端的结构,不仅使所述第二端子3为了配合舌片12的前端而徒增长度,导致成 本骤增。且在组装时,由于所述倒钩结构32而无法使所述第一端子2及所述第二端子3同 步一次到位,原因是由于所述绝缘本体1前端插设所述第二端子3于第二端子槽14,无论以人工或者夹具夹持所述第二端子3的左右两侧,将受到所述绝缘本体1的干涉,而若夹持所 述第二端子3的上下两侧,则造成所述倒钩结构32闭合,亦即,所述第二端子3至少有局部 需要二次加工,方可完成使其插设于所述第二端子槽14且所述倒钩结构32扣合于舌片12 的前端;因此,有必要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来加以改善。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更好的克服上述第二端子至少有局部需要二次加工,方可完成使其插设于所 述第二端子槽且所述倒钩结构扣合于舌征的前端的缺陷,本实用新型利用对连接器部分组 件的结构设计改进,可提供电连接器更多的讯号传输,提供了一种多层式电连接器结构。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了一种多层式电连接器结 构,主要包括第一端子、第二端子和座体;所述座体主要包括本体和承置部,所述第一端 子、第二端子分别嵌设在所述本体,所述承置部设有凹下的第一容置槽和第二容置槽,所述 第一端子、第二端子分别设在所述第一容置槽、第二容置槽内,所述承置部远离所述本体的 一端设有凸起的齿部,所述齿部设有固定槽,所述第一端子设有接触部,所述接触部通过所 述固定槽固定在所述齿部。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是还包括壳体,所述座体卡合安装在所述壳体。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是所述壳体设有至少一个固定弹片,所述固定固定弹
片扣合所述座体。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是所述壳体设有至少一个扣孔,所述座体设有至少一 个凸缘,所述扣孔扣合所述凸缘。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是所述第一端子、第二端子的一侧分别延伸有一个第 一导接部、一个第二导接部。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是所述本体设有一个定位部固定所述第一导接部、第
二导接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的有益效果是可縮短工时,有利于自动化作 业,可大幅降低生产成本。


图1是现有技术连接器结构的立体分解图; 图2是图1的部分立体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局部分解示意图(一 ); 图5是图4的组合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局部分解示意图(二 ); 图7是图6的组合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组合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10是图4的另一视角的局部仰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结合图1至图 10,图中绝缘本体1 ;主体部11 ;舌片12 ;第一端子槽13 ;第二端子槽14 ;第一端子2 ;第 二端子3 ;倒钩结构32 ;多层式电连接器结构5堆叠式电连接器结构5 ;第一端子51 ;第一 固定部511 ;第一接触部512 ;第一导接部513 ;第二端子52 ;第二固定部521 ;第二接触部
522 ;第二导接部523 ;座体53 ;本体531 ;嵌入口 5311 ;定位部5312 ;承置部532 ;第一容 置槽5321 ;第二容置槽5322 ;齿部5323 ;固定槽53230 ;凸缘533 ;壳体54 ;弹片541 ;扣孔 542。 请参阅图3、图4、图6,且可配合参考图5、图7至图10,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多层 式电连接器结构5,主要包括第一端子51、第二端子52、座体53和壳体54。所述座体53 主要包括可供第一端子51、第二端子52嵌设的本体531,且所述本体531的一侧延伸有承 置部532,而所述承置部532的两端面则各设有一个第一容置槽5321、一个第二容置槽5322 来分别对应收容所述第一端子51、第二端子52的至少局部。 所述承置部532远离所述本体531的一端凸设有若干齿部5323,所述齿部5323朝 所述本体531方向凹设有至少一个固定槽53230,所述第一端子51主要包括一个第一固定 部511,所述第一固定部511朝一而折弯有一个第一接触部512,而所述第一固定部511朝 另一侧折弯延伸有一个第一导接部513,所述第二端子52主要包括一个第二固定部521 ,所 述第二固定部521朝另一侧折弯延伸有一个第二导接部523。 在一个可行的实施模式中,所述齿部5323内缘朝所述本体531方向凹设有所述固 定槽53230,所述第一端子51的第一接触部512可依所述固定槽53230所界定的路径进入 所述齿部5323,所述齿部5323可啮合所述第一接触部512,藉由所述固定槽53230提供所 述第一端子51的第一接触部512的固持力,以防止插拔使用时所述第一接触部512翘起, 使所述第一端子51更能稳定定位于所述承置部532,进而可让所述第一端子51的局部(例 如所述第一固定部511,但不以此为限)嵌设于所述本体531,更可使所述第一导接部513 的至少局部伸出于所述本体531外。 而所述第二端子52可由所述齿部5323的一侧或所述本体531的另一侧(未延伸 有所述承置部532)进入所述第二容置槽5322,进而可局部嵌设于所述本体531 (例如所 述第二固定部521,但不以此为限),更可使所述第二导接部523伸出于所述本体531外;此 外,所述本体531设的至少一个嵌入口 5311来分别提供所述第一导接部513、第二导接部 523嵌设,所述第一导接部513、第二导接部523可插接于一个电路板或藉由连接至少一条 导线来与外部电路连结(未显示于附图中)但不以此为限。 此外,所述壳体54可再设有至少一个固定弹片541或/及至少一个扣孔542来扣 合所述座体53或/及其所设的至少一个凸缘533,可藉此强化所述壳体54与所述座体53 的结合,而所述本体531亦可设至少一定位部5312,可藉以固定上述第一导接部513、第二 导接部523,防止前述第一导接部513、第二导接部523晃动;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可改善 已揭示的现有技术而具有以下优点 1、可减少生产时间本实用新型所述第一端子51的第一固定部511朝一侧折弯延 伸有所述第一接触部512配合所述齿部5323及其凹设的固定槽53230,可使所述第一端子 51的第一接触部512依所述固定槽53230所界定的路径进入所述齿部5323,藉由前述固定槽53230自然提供所述第一端子51的第一接触部512的固持力,除了无需如现有技术揭示 的倒钩结构32即可使前述第一端子51稳定定位于所述承置部532之外,更由于上述第一 接触部512不受前述齿部5323阻挡而为其所啮合,因此本实用新型第一端子51、第二端子 52可一次同时加以分别组设、定位于所述座体53,不仅可縮短工时,更有利于自动化作业。 2、降低生产成本本实用新型上述藉由前述固定槽53230除了提供所述第一端子 51固持力而具有防止插拔使用时所述第一接触部512翘起的功效外,相较于前面揭示的现 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可减少所述第一接触部512的长度,因此,可大幅降低生产成本。 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 认定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 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 为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一种多层式电连接器结构,主要包括第一端子、第二端子和座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座体主要包括本体和承置部,所述第一端子、第二端子分别嵌设在所述本体,所述承置部设有凹下的第一容置槽和第二容置槽,所述第一端子、第二端子分别设在所述第一容置槽、第二容置槽内,所述承置部远离所述本体的一端设有凸起的齿部,所述齿部设有固定槽,所述第一端子设有接触部,所述接触部通过所述固定槽固定在所述齿部。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层式电连接器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壳体,所述座体卡合安装在所述壳体。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层式电连接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设有至少一个固定弹片,所述固定固定弹片扣合所述座体。
4.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层式电连接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设有至少一个扣孔,所述座体设有至少一个凸缘,所述扣孔扣合所述凸缘。
5.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多层式电连接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子、第二端子的一侧分别延伸有一个第一导接部、一个第二导接部。
6.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多层式电连接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设有一个定位部固定所述第一导接部、第二导接部。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多层式电连接器结构。所述多层式电连接器结构主要包括第一端子、第二端子、座体、壳体;所述座体主要包括本体,所述第一端子和所述第二端子嵌设在所述本体上,所述本体侧面设有承置部,所述承置部设有第一容置槽、第二容置槽,所述第一端子、第二端子分别设在所述第一容置槽、第二容置槽内,所述承置部远离所述本体一端设有凸起的齿部,所述齿部设有固定槽,所述第一端子设有第一接触部,所述第一接触部通过所述固定槽安装到所述齿部内。所述多层式电连接器结构可缩短工时,有利于自动化作业,可大幅降低生产成本。
文档编号H01R13/46GK201440473SQ20092013128
公开日2010年4月21日 申请日期2009年4月30日 优先权日2009年4月30日
发明者张仁豪, 郭荣勋 申请人:信音电子(苏州)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