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984353阅读:11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电连接器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涉及一种电连接器结构,特别是指一种锁定机构与下壳体一体成型设置的电连接器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液晶显示器与系统主机板之间所使用的讯号传输接口,多采用具超高速、 低功耗及低电磁辐射特性的低电压差分信号接收器(LVDS ;LowVoltage Differential System)作为讯号传输接口,用以连结一软性排线至电路板上。传统的电连接器,其主要是利用一排线与设置于绝缘本体上的金属端子连接而成,该金属端子一端接触排线的接点,另一端则从绝缘本体一侧露出而与对接连接器接触导通;秉持着精益求精创作发明精神,特对目前普遍使用的电连接器提出新的设计改善。实际使用时,传统的电连接器存在部分缺点,由于这种电连接器大部分都采上述排线与金属端子结合的设计方式,排线必须经由金属端子导通再传递至电路板,才能形成电性连接,然而,此种设计因金属端子与排线间的连接方式是通过在线的排线中每一连接线皆需各自与一金属端子连接导通,如此一来往往造成组装困难,且合格率亦难掌控,而金属端子的使用也提升了制造成本,此外,除需藉由金属端子来电性导通排线与电路板连结, 也须要靠着金属端子来夹合固定排线,避免排线受力滑移脱落,在利用金属端子来夹合排线的设计时,须要多加考虑金属端子的位置及开口大小形状,以致于在整体电连接器的设计更加复杂。虽然经过改良,有人采取以电路板取代金属端子而与排线接触的技术,将排线的若干接点直接焊接于电路板上的导接端,形成电性连接,来减少机构中金属端子组件,但是,将接点焊接于电路板的导接部位时,由于接点彼此间的间距很小,焊接过程容易烧及周围绝缘部分,且在焊接精准度上亦不容易维持质量,而在整体机构的电讯传输上,经由排线与外壳搭接的方式,亦无法有效的免除电路板受到电磁波干扰的影响。由此可见,上述电连接器结构仍有诸多缺失,实非一完美的设计方案,而亟待加以改善。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电连接器结构存在的诸多缺陷和问题,提供一种新的电连接器结构。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电连接器结构,包括绝缘本体、下壳体、软性排线和上壳体,其特征在于a)绝缘本体上含有一承置部,承置部两侧分别设有插设部,承置部前端延伸设有对接部;b)下壳体上含有承置本体,承置本体上突出至少设有一个接地部,承置本体的两侧分别设有锁定机构,下壳体通过锁定机构插设于绝缘本体的插设部上,承置本体位于绝缘本体的承置部;据此可供与对接连接器之相互扣合固定与分离,C)软性排线组装于下壳体上,且至少一端外露有电性接触部,软性排线表面与下壳体的接地部相互接触;d)上壳体组装于软性排线上,将软性排线压制固定。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下壳体中承置本体后端至少设有一个弯折状的套合部。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述的锁定机构是由承置本体弯折延伸,使其形成一按压部,按压部的前端延伸设有一锁定部,锁定部上设有锁勾,锁定部与按压部相互连动, 承置本体两侧还分别设有凸刺;绝缘本体中插设部的一侧设有与下壳体锁定机构插设匹配的插设槽,而另侧设有与下壳体锁定机构锁定部的锁勾对应的锁定槽,插设部内侧与承置部相邻的位置上设有卡合槽,下壳体的凸刺容置于所述的卡合槽中;承置部后端至少设置一个凸出的定位部,定位部与下壳体后端的套合部卡合定位。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绝缘本体的承置部与对接部间还设有一突起的止挡部,软性排线的前缘与绝缘本体的止挡部相互止挡。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下壳体的承置本体设有朝上延伸的固定部,上壳体上设有与所述固定部对应的固定凹部,上壳体组装于绝缘本体上时,固定部置于固定凹部中使上壳体与下壳体相互卡合固定。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述的绝缘本体采用塑料材质制成。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绝缘本体的承置部为一平板状。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述的下壳体采用金属材质一体成型。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述的上壳体采用塑料材质制成。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与传统的电连接器相比,结构紧凑,安装方便,使用中电器连接性能较好;与焊接方式组装的电连接器相比,可以减小或避免电路板受到电磁波干扰的影响。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立体分解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上壳体立体分解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立体组合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另一角度的立体组合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作动前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作动后结构示意图。图中1、绝缘本体,11、承置部,12、插设部,121、插设槽,122、锁定槽,13、对接部, 14、止挡部,15、卡合槽,16、定位部,2、下壳体,21、锁定机构,211、锁定部,2111、锁勾,212、 按压部,22、承置本体,221、接地部,222、套合部,223、固定部,224、凸刺,3、软性排线,31、电性接触部,4、上壳体,41、固定凹部。
具体实施方式
附图非限制性地公开了本实用新型的具体结构,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地描述。由图1 图4可见,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包括绝缘本体1、下壳体2、软性排线 3和上壳体4,其中绝缘本体1的整体结构略呈扁平矩形体,绝缘本体1中央则凹设有一承置部11,该承置部11为一长条平板状,承置部11两侧分别设有插设部12,承置部11前端则延伸设有对接部13,通过对接部13可以与对接连接器(图中未显示)相互对接,该承置部11与对接部13间还突设一止挡部14,藉以止挡软性排线3。在插设部12 —侧系设有可供下壳体2锁定机构21插设固定之插设槽121,而另侧则设有可供下壳体2锁定机构21的锁定部211外露的锁定槽122,使得锁定机构21的锁定部211设置于对接部13两侧;插设部12内侧与承置部11相邻的位置上还设有卡合槽15, 使其与对下壳体2两侧的凸刺2 卡合固定;而承置部11后侧则设有凸出的定位部16,, 定位部16与下壳体2后端的套合部222卡合定位。下壳体2的整体结构系略呈扁平状,其中央位置为承置本体22,承置本体22的体积、长度相当于绝缘本体1之承置部11,承置本体22上至少设有一个突出的接地部221,使其可与软性排线3相互接触并将噪声排出达到接地功能,承置本体22后端则至少设有一个以上弯折的套合部222,两端则分别朝上延伸设有一可与上壳体4相互固定的固定部223, 两侧则分别设有一锁定机构21,通过锁定机构21可以实现与外设的对接连接器(图中未显示)相互扣合固定与分离,承置本体22两侧还分别设有凸刺224,使其得以卡合固定于绝缘本体1的卡合槽15内。所述的锁定机构21是由承置本体22弯折延伸,使其形成一按压部212,按压部 212的前端延伸设有一锁定部211,锁定部211上设有锁勾2111,锁定部211与按压部212 相互连动,承置本体22两侧还分别设有凸刺224 ;当使用者通过按压部212朝内按压时,进而将锁定部211带动,使其一起朝内移动,当使用者放开按压部212时,则锁定部211因为金属弹性而自动回弹,通过锁定部211上的锁勾2111达到与外设的对接连接器相互扣合与分离的效果。软性排线3的两端分别外露电性接触部31,进而可供与对接电连接器的电性导通,该软性排线3应该设置于下壳体2的承置本体22上,软性排线3的表面则可与下壳体2 的接地部221相互接触,软性排线3的前缘则与绝缘本体1的止挡部14相互止挡,通过止挡部14进而达到软性排线3限位之效。上壳体4的整体结构呈扁平矩形体,其长度与宽度均大致相当于绝缘本体1的承置部11,上壳体4自绝缘本体1的上方由上往下组装设置,使其得以将软性排线3压制固定。上壳体4上设有与下壳体2上固定部223对应的固定凹部41,上壳体4组装于绝缘本体1上时,固定部223置于固定凹部41中使上壳体4与下壳体2相互卡合固定。在本实施例中,绝缘本体1采用塑料材质所制成,下壳体2采用金属材质一体成型所制成,上壳体4采用塑料材质所制成。本实用新型的组装过程是先将下壳体2组装于绝缘本体1上,此时,下壳体2的承置本体22位于绝缘本体 1的承置部11上,而下壳体2的套合部222则将绝缘本体1定位部16包覆定位,下壳体2 两侧的锁定机构21则通过绝缘本体1两侧的插设槽121插设组装,其插设后锁定机构21锁定部211的锁勾2111则外露于绝缘本体1的锁定槽122中,使得锁勾2111设置于绝缘本体1的对接部13两侧,当下壳体2插设固定于绝缘本体1后,再将软性排线3置放于下壳体2的承置本体22上,此时软性排线3的一端与绝缘本体1的止挡部14相互止挡,进而达到定位之效,而后,再将上壳体4由上而下组装于绝缘本体1上,此时下壳体2的固定部 223则弯折固定于上壳体4的固定凹部41内,使得上壳体4可以紧紧压制软性排线3,进而达到固定之效;组装后软性排线3的电性接触部31则外露于绝缘本体1前端的对接部13, 使其得以与对接连接器相互电性连接。由图1、图5和图6可见,当使用者欲将本实施例与对接连接器相互对接前,下壳体2锁定机构21的锁勾2111外露于绝缘本体1的锁定槽122外(图5),而当使用者欲与对接连接器相互对接时,使用者首先朝内按压锁定机构21的按压部212,锁定部211与按压部212整体连动,进而将锁勾2111朝绝缘本体1的锁定槽122内移动缩入(图6),此时则可插入对接连接器中;当插设完成后,使用者再自锁定机构21的按压部212解除按压时的施力,此时锁定部211则透过其金属弹力回复,进而与对接连接器相互卡扣连接固定。上列详细说明只是针对本实用新型特定的实施例,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唯一限制,凡未脱离权利要求的基本精神所作的等效实施或变更,均应包含于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中。
权利要求1.一种电连接器结构,包括绝缘本体、下壳体、软性排线和上壳体,其特征在于a)绝缘本体上含有一承置部,承置部两侧分别设有插设部,承置部前端延伸设有对接部;b)下壳体上含有承置本体,承置本体上突出至少设有一个接地部,承置本体的两侧分别设有锁定机构,下壳体通过锁定机构插设于绝缘本体的插设部上,承置本体位于绝缘本体的承置部;c)软性排线组装于下壳体上,且至少一端外露有电性接触部,软性排线表面与下壳体的接地部相互接触;d)上壳体组装于软性排线上,将软性排线压制固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结构,其特征在于下壳体中承置本体后端至少设有一个弯折状的套合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锁定机构是由承置本体弯折延伸,使其形成一按压部,按压部的前端延伸设有一锁定部,锁定部上设有锁勾,锁定部与按压部相互连动,承置本体两侧还分别设有凸刺;绝缘本体中插设部的一侧设有与下壳体锁定机构插设匹配的插设槽,而另侧设有与下壳体锁定机构锁定部的锁勾对应的锁定槽,插设部内侧与承置部相邻的位置上设有卡合槽,下壳体的凸刺容置于所述的卡合槽中; 承置部后端至少设置一个凸出的定位部,定位部与下壳体后端的套合部卡合定位。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结构,其特征在于绝缘本体的承置部与对接部间还设有一突起的止挡部,软性排线的前缘与绝缘本体的止挡部相互止挡。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结构,其特征在于下壳体的承置本体设有朝上延伸的固定部,上壳体上设有与所述固定部对应的固定凹部,上壳体组装于绝缘本体上时,固定部置于固定凹部中使上壳体与下壳体相互卡合固定。
6.根据权利要求1 5之一所述的电连接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绝缘本体采用塑料材质制成。
7.根据权利要求1 5之一所述的电连接器结构,其特征在于绝缘本体的承置部为一平板状。
8.根据权利要求1 5之一所述的电连接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下壳体采用金属材质一体成型。
9.根据权利要求1 5之一所述的电连接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上壳体采用塑料材质制成。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连接器结构,包括绝缘本体、下壳体、软性排线和上壳体,其特征在于绝缘本体上含有一承置部,承置部两侧分别设有插设部,承置部前端延伸设有对接部;下壳体上含有承置本体,承置本体上突出至少设有一个接地部,承置本体的两侧分别设有锁定机构,下壳体通过锁定机构插设于绝缘本体的插设部上,承置本体位于绝缘本体的承置部;软性排线组装于下壳体上,且至少一端外露有电性接触部,软性排线表面与下壳体的接地部相互接触;上壳体组装于软性排线上,将软性排线压制固定。
文档编号H01R13/502GK202034527SQ20102067142
公开日2011年11月9日 申请日期2010年12月21日 优先权日2010年12月21日
发明者林乐尧 申请人:昆山前端电子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