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有机发光显示器件和有机发光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731019阅读:111来源:国知局
一种有机发光显示器件和有机发光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显示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有机发光显示器件和有机发光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有机发光显示oled器件是一种利用有机发光材料制成的、用直流电压驱动的薄膜发光器件,具有轻薄、大视角和省电等特性。而随着显示器件的商业化应用和发展,商业化产品对oled器件的像素精细度和出光效率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提高出光效率,现有oled器件多采用顶发光方式。如图1所示为现有技术提供的顶发光oled器件,其中该oled器件包括基板10、阳极11、空穴传输层12、发光层13、电子传输层14、阴极15和盖帽层16,光从器件顶部发出。顶发光oled器件的阴极15通常采用较薄的半透金属导电材料且阳极11采用全反射阳极,同时在阴极15上设置一层光输出耦合的盖帽层16,能够提高出光效率。现有盖帽层采用的是有机材料或者无机材料。盖帽层采用无机材料例如lif,存在折射率低和出光效率差的问题;盖帽层采用有机材料例如8-羟基喹啉铝(8-hydroxyquinolinealuminumsalt,alq3),虽然具有较高的折射率且出光效率高,但是光的视角色偏比较严重。技术实现要素: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有机发光显示器件和有机发光显示装置,以解决现有有机发光显示器件的出光效率差或色偏严重的问题。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有机发光显示器件,该有机发光显示器件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位于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之间的发光层;盖帽层,位于所述第二电极背离所述发光层的一侧表面上,所述盖帽层采用单层或多层叠加,所述盖帽层的至少一层膜层为复合层,所述复合层的组成材料包含有机材料以及金属掺杂物。第二方面,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有机发光显示装置,该有机发光显示装置包括如上所述的有机发光显示器件。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有机发光显示器件,盖帽层包括至少一层复合层,该复合层的组成材料包含有机材料以及金属掺杂物。本发明实施例中,复合层中包含有机材料,则盖帽层具有高的折射率和出光效率;复合层中还包含金属掺杂物,金属掺杂物自身具有良好的反射和折射特性,则掺入有机材料时不会导致盖帽层的折射率明显降低,从而不会影响盖帽层的出光效率,保证了盖帽层的高折射率和出光效率。本发明实施例中,从发光层出射的光线进入盖帽层后,盖帽层中的金属掺杂物会对光线进行反射和折射,使该部分光线的传播方向发生改变并向不同的方向散射出,因此观察者从各个角度上观看有机发光显示器件时,都可以看到被散射的光线,由此可减弱色偏现象。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做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现有技术提供的顶发光oled器件的示意图;图2a~图2b为现有技术提供的两种顶发光oled器件的示意图;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有机发光显示器的示意图;图4a~图4f是图3所述有机发光显示器件的多种局部结构示意图;图5a~图5d是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盖帽层的折射率曲线图、光吸收系数曲线图和透过率曲线图、以及有机发光显示器件的电压-电流图;图6a~图6c是本发明又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多种有机发光显示器件的示意图;图7是本发明又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有机发光显示器件的示意图;图8a~图8c是本发明再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多种有机发光显示器件的示意图;图9是本发明再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有机发光显示器件的示意图;图10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有机发光显示器件的制造方法的示意图;图11a~图11d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有机发光显示器件的制造方法的工艺流程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以下将参照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通过实施方式清楚、完整地描述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图1为现有技术提供的顶发光oled器件的示意图,图1所示顶发光oled器件为了增大光的透过率,其阴极采用较薄的半透金属导电材料,阴极厚度较薄会使其电阻很大。尤其对于较大尺寸的oled器件,oled器件中阴极电阻大,会导致阴极产生较大的电压降,进而使得显示亮度不均,容易造成oled器件损坏。为了改善有机发光显示器件显示亮度不均的问题,现有技术中提供了其他有机发光显示器件,该有机发光显示器件具有辅助电极,辅助电极是由电阻率较小的金属组成、厚度较厚以及方块电阻值在1ω左右,辅助电极与阴极电连接。在阴极和阳极上加电压后,基于阴极与辅助电极电连通使得经过阴极的电压降较小,从而使器件的显示亮度不均得到改善。辅助电极采用不透明金属导电材料,能够有效降低压降,然而会遮挡有机发光显示器件的光,因此辅助电极不能设置在发光层的正上方。本实施例中提供了两种有机发光显示器件,其辅助电极位于器件不同位置。图2a~图2b为现有技术提供的两种顶发光oled器件的示意图;如图2a所示,有机发光显示器件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有机发光显示基板20、上基板21和辅助电极22,其中上基板21可以是彩膜基板或薄膜封装层。上基板21和有机发光显示基板20在真空下压合,辅助电极22位于上基板21上,辅助电极22在隔垫物23的压力下和阴极24接触并形变。然而,该方案存在以下两个问题:①隔垫物23形变可能会导致辅助电极22断裂,存在辅助电极22和阴极24连接短路的危险,因此必须精确控制压合力度;②由于隔垫物23上辅助电极22和阴极24接触是面接触,因此存在接触不良的风险。如图2b所示,有机发光显示器件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有机发光显示基板20和辅助电极22,有机发光显示器件的辅助电极22位于阴极24的不发光区域。然而,该方案存在以下两个问题:①通过现有的曝光工艺,可以较容易实现辅助电极22的定位精度要求,但是oled器件对潮气和水汽非常敏感,无法兼容薄膜晶体管tft的刻蚀工序;②薄的阴极金属容易被过刻蚀。如图3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有机发光显示器的示意图。该有机发光显示器包括下基板100和上基板170,位于下基板100和上基板170之间的tft阵列、阳极110、r像素区域所对应的发光层130r、g像素区域所对应的发光层130g、b像素区域所对应的发光层130b、阴极120和盖帽层140。该有机发光显示器中阳极110和阴极120之间构成微腔结构。该有机发光显示器的发光机理是,以发红光为例,给r像素区域所对应的阳极110上施加正电压以及给阴极120上施加负电压,阳极110产生的空穴注入到与其对应的发光层130r中,阴极120产生的电子也注入到相应的发光层130r;注入到发光层130r中的电子和空穴复合产生激子,激子辐射跃迁使得发光层130r发红光。为了清楚描述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在下述实施例中仅以有机发光显示器的局部结构为例进行描述和说明。如图4a~图4c所示,图4a~图4c为图3所述有机发光显示器件的多种局部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提供的有机发光显示器件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电极110和第二电极120,位于第一电极110和第二电极120之间的发光层130;盖帽层140,位于第二电极120背离发光层130的一侧表面上,盖帽层140采用单层或多层叠加,盖帽层140的至少一层膜层为复合层141,复合层141的组成材料包含有机材料以及金属掺杂物。图4a示出了盖帽层140为单层膜层结构且该单层膜层为复合层141,图4b示出了盖帽层140为多层膜层叠加结构且其中一层膜层为复合层141,图4c示出了盖帽层140为多层膜层叠加结构且其中至少两层膜层为复合层141。在本实施例中可选有机发光显示器件为顶发光显示器件,光从第二电极120侧发出,第一电极110和第二电极120构成了有机发光显示器件的微腔结构,微腔结构具有微腔效应,能够提高有机发光显示器件的出光效率。该有机发光显示器件包括盖帽层140,盖帽层140能够用于调整微腔长度进而影响微腔效应。具体的在图3所示的有机发光显示器中盖帽层140实际形成在阴极120的背离下基板100的一侧表面上。为了便于描述,在本实施例中以图4a~图4c的结构为例进行盖帽层结构说明。本实施例中盖帽层140包括至少一层复合层141,该复合层141的组成材料包含有机材料以及金属掺杂物,有机材料为任何已知的应用于盖帽层140中的有机材料,例如:芳香族类的有机材料。盖帽层140的复合层141中包含有机材料,复合层141采用有机材料时使盖帽层140具有较高的折射率且出光效率高,而金属掺杂物自身具有良好的反射和折射特性,因此金属掺杂物掺入有机材料中时不会导致盖帽层140的折射率明显降低,从而不会影响盖帽层140的出光效率,保证了盖帽层140的高折射率和出光效率、以及保证了盖帽层140的透过率达到90%以上。当金属掺杂物掺入复合层141时,从发光层130出射的光线进入盖帽层140后,盖帽层140中的金属掺杂物会对光线进行反射和折射,使该部分光线的传播方向发生改变并向不同的方向散射出,因此有机发光显示器件出射的光线被散射向多个方向。相应的,观察者从各个角度上观看有机发光显示器件时,都可以看到被散射的光线,由此可减弱色偏现象。本实施例中盖帽层140保护第二电极120和发光层130免受外部湿气或氧的劣化,还在保证高折射率和出光效率的基础上,改善了有机发光显示器件的色偏现象。本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局部膜层结构如图4d所示的有机发光显示器件,该有机发光显示器件中盖帽层140的复合层141与第二电极120直接接触。本实施例中复合层141的组成材料包含有机材料以及金属掺杂物,金属掺杂物具有高的电导率,则金属掺杂物掺入有机材料中能够提高复合层141的导电性,而复合层141与第二电极120直接接触,则复合层141可以复用为第二电极120的辅助电极应用。当第二电极120通电后,电流流经复合层141和第二电极120,基于复合层141和第二电极120的厚度较厚使得电阻比较小,因此经过第二电极120的电流增大,使得第二电极120的电压降减小,从而改善了器件显示亮度不均的问题,提高了有机发光显示器件的显示亮度均匀性。因此盖帽层140在保证高折射率和出光效率的基础上,改善色偏现象和器件显示亮度不均的问题,提高了有机发光显示器件的显示亮度均匀性,且器件无需设置独立的辅助电极也能够实现有机发光显示器件的轻薄化。示例性的,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可选第一电极110的组成材料包含氧化铟锡ito或氧化铟锌izo,第二电极120的组成材料包含金属材料或金属合金材料。具体的第一电极110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银金属层、ito或izo、以及银金属层,即第一电极110为全反射阳极;第二电极120的金属膜层或金属合金膜层的厚度非常薄,因此能够体现出半透性能而使光线透出。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的组成材料有多种,包括但不限于以上示例,相关从业人员可根据产品所需自行选取形成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的组成材料,在本发明中不进行具体限制,例如在其他可选实施例中第二电极的组成材料包含镁银合金、银金属、银镱合金和银稀土金属合金中的任意一种。示例性的,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可选发光层130包含多个发光区域,所述多个发光区域发出至少一种颜色的光,或者所述多个发光区域均发出白光。当所述多个发光区域发出至少一种颜色的光时,发光层130的不同发光颜色所对应的发光区域所采用的有机发光材料不同。当所述多个发光区域均发出白光时,发光层130的不同发光颜色所对应的发光区域所采用的有机发光材料可以相同。当所述多个发光区域均发出白光时,有机发光显示器件的发光层130上还设置有与多个发光区域分别对应设置的多个彩色滤光膜,所述多个彩色滤光膜包含红色r滤光膜、绿色g滤光膜和蓝色b滤光膜中的至少一种。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本实施例中图示的结构仅为有机发光显示器件的局部结构,有机发光显示器件还包括其他结构,如薄膜晶体管阵列基板、彩膜基板或薄膜封装层等;当有机发光显示器件中设置有彩色滤光膜时,彩色滤光膜的制作位置有多种,例如直接制作在盖帽层上或制作在彩膜基板上等,在本发明中不对彩色滤光膜的制作位置进行具体限制。示例性的,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可选盖帽层140的光折射率大于或等于1.4,盖帽层140在波长400nm以上的光吸收系数小于或等于0.01。本实施例中掺杂有金属掺杂物的盖帽层140的光折射率大于或等于1.4,则光能很好的通过盖帽层140保证了盖帽层140具有高的出光效率,以及盖帽层140在波长400nm以上的光吸收系数小于或等于0.01,则光经过盖帽层140时的损耗较少,保证了盖帽层140的透过率达到90%。由此盖帽层140在能够保护第二电极120和发光层130免受外部湿气或氧的劣化的同时,具有提高出光效率和改善视角色偏的效果。在本实施例中可选金属掺杂物的组成材料包含ag、mg、yb、li中的一种或多种。ag、mg、yb、li等金属搀杂物具有较高的反射和折射性能,其中的一种或多种材料掺入有机材料中形成复合层141,不会明显降低盖帽层140的折射率,保证了盖帽层140的光折射率大于或等于1.4以及在波长400nm以上的光吸收系数也能够小于或等于0.01,保证了盖帽层140的透过率达到90%以及具有高的出光效率。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本发明中金属掺杂物包括但不限于以上示例,在保证盖帽层的光折射率大于或等于1.4以及在波长400nm以上的光吸收系数小于或等于0.01的基础上,任意一种金属掺杂物均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在此不再赘述。盖帽层采用有机材料能够具有较高的折射率使得盖帽层的出光效率较高,在本实施例中可选复合层141中有机材料的质量占比大于或等于10%且小于或等于90%,而金属掺杂物良好的反射和折射性能使其掺入有机材料时不会明显降低有机材料的折射率,则复合层141中包含的有机材料能够保证盖帽层具有高的折射率和出光效率。可选复合层141中有机材料在波长400nm至700nm的范围内折射率大于1.6,而金属掺杂物良好的反射和折射性能使其掺入有机材料时不会明显降低有机材料的折射率,则包含有有机材料的复合层141能够保证具有较高的折射率,相应的具有至少一层复合层141的盖帽层140的光折射率能够保证大于或等于1.4,保证了盖帽层140的透过率达到90%以及具有高的出光效率。示例性的,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参考附图4b所示可选盖帽层140的厚度h大于或等于50nm且小于或等于90nm。盖帽层140的厚度h过厚或过薄,可能会影响盖帽层140的光输出特性。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盖帽层的厚度不限于上述厚度范围,在实际生产中相关从业人员可根据产品所需自行设置盖帽层的厚度。本实施例提供的有机发光显示器件,盖帽层包括至少一层复合层,该复合层的组成材料包含有机材料以及金属掺杂物。本实施例中,复合层中包含有机材料,则盖帽层具有高的折射率和出光效率;复合层中还包含金属掺杂物,金属掺杂物自身具有良好的反射和折射特性,则金属掺杂物掺入有机材料时不会导致盖帽层的折射率明显降低,从而不会影响盖帽层的出光效率,保证了盖帽层的高折射率和出光效率。本发明实施例中,从发光层出射的光线进入盖帽层后,盖帽层中的金属掺杂物会对光线进行反射和折射,使该部分光线的传播方向发生改变并向不同的方向散射出,因此观察者从各个角度上观看有机发光显示器件时,都可以看到被散射的光线,由此可减弱色偏现象。示例性的,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有机发光显示器件,该有机发光显示器件的盖帽层为多层叠加结构,至少两层膜层为复合层。本实施例提供的有机发光显示器件与上述任意实施例的区别在于,至少两层所述复合层符合下述至少一种条件:1)至少两层所述复合层的有机材料不同;2)至少两层所述复合层的金属掺杂物不同;3)至少两层所述复合层的有机材料的质量占比不同。结合图3和图4c~图4f,本实施例提供的有机发光显示器件包括至少两层复合层141且至少两层复合层141符合上述至少一种条件。其中,如图4c所示至少两层复合层141不接触,或者,如图4e和图4f所示至少两层复合层141直接接触。不同有机材料的折射率可能不同,则形成的盖帽层140的折射率也可能不同,进而导致盖帽层140的出光效率也可能不同,因此盖帽层140包括至少两层复合层141且至少两层复合层141的有机材料不同时,能够在制造时灵活调整盖帽层140的折射率以得到所需的出光效率。不同金属掺杂物的折射率可能不同,则对光线散射的效果不同,因此盖帽层140包括至少两层复合层141且至少两层复合层141的金属掺杂物不同时,能够在制造时灵活调整盖帽层140的折射率和散射效果以得到所需的出光效率和改善色偏效果。不同有机材料的质量占比不同,所对应的复合层141的折射率等参数均不同,则盖帽层140的至少两层复合层141的有机材料的质量占比不同,能够调整盖帽层140的折射率和出光效率等参数。不同有机材料的质量占比不同,所对应的复合层141的导电性不同,则盖帽层140的至少两层复合层141的有机材料的质量占比不同,能够调整复合层141的导电性。示例性的,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有机发光显示器件,该有机发光显示器件中,可选复合层中的金属掺杂物为yb,具体的可选复合层中的金属掺杂物为yb时,复合层中金属掺杂物的质量占比小于或等于50%。为了清楚说明金属掺杂物和盖帽层的折射率及光吸收系数的关系,在本实施例中提供的多种盖帽层,盖帽层中的金属掺杂物的质量占比不同。图5a~图5c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四种盖帽层的折射率曲线图、光吸收系数曲线和透过率曲线图。其中,该四种盖帽层的层叠结构完全一致且以图3为例,其区别仅在于:第一盖帽层l1的复合层中有机材料的质量占比为80%,复合层中yb的质量占比为20%,即有机材料:yb=80:20;第二盖帽层l2的复合层中有机材料的质量占比为75%,复合层中yb的质量占比为25%,即有机材料:yb=75:25;第三盖帽层l3的复合层中有机材料的质量占比为50%,复合层中yb的质量占比为50%,即有机材料:yb=50:50;第四盖帽层l4的复合层中有机材料的质量占比为25%,复合层中yb的质量占比为75%,即有机材料:yb=25:75;现有盖帽层l5的盖帽层中有机材料的质量占比为100%。由图5a可知,第一盖帽层l1在波长300nm至800nm范围内的折射率大于或等于1.68;第二盖帽层l2在波长300nm至800nm范围内的折射率大于或等于1.66;第三盖帽层l3在波长300nm至800nm范围内的折射率大于或等于1.65;第四盖帽层l4在波长300nm至800nm范围内的折射率大于或等于1.61。现有盖帽层(有机材料100%)在波长300nm至800nm范围内的折射率大于或等于1.69,因此,与盖帽层常用的无机材料lif相比,折射率较高,因此,具有较高的出光效率。但是,由于有机材料的折射率较高,其造成有机发光显示器视角较小、色偏严重等。从图5a所示的测试结果可知,随着金属yb的质量占比增加,盖帽层的折射率逐渐降低。然而,盖帽层的折射率仅是略微降低,即,即使yb的质量占比为75%,盖帽层的折射率依然在大于1.6的范围内。综上所述,金属掺杂物的加入不会导致盖帽层的折射率明显降低,且,即使略微降低,其折射率已经可以保证较高的出光效率。由图5b可知,第一盖帽层l1在波长400nm时的光吸收系数约等于0.003;第二盖帽层l2在波长400nm时的光吸收系数约等于0.007;第三盖帽层l3在波长400nm时的光吸收系数约等于0.004;第四盖帽层l4在波长400nm时的光吸收系数约等于0.008。现有盖帽层(有机材料100%)在波长400nm时的光吸收系数约等于0.01,还由图5b可知,在波长400nm至500nm的范围内,第四盖帽层l4的光吸收系数远大于第一盖帽层l1、第二盖帽层l2和第三盖帽层l3的光吸收系数。结合现有盖帽层的光吸收系数,显然,yb的质量占比为20%时,盖帽层的光吸收系数最小。已知盖帽层的光吸收系数越小,光传播过程中的损耗越少,有机发光显示器件的出光效率越高,因此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l1~l4中,采用yb的质量占比超过50%的第四盖帽层l4的光吸收系数最大,相应的其所对应的有机发光显示器件的出光效率最低。虽然随着yb的加入会导致吸光系数增大,但是增大非常不明显,例如,吸光系数相差最大仅0.007,非常微小。因此,yb的加入对盖帽层的出光效率基本没有影响。由图5c可知,第一盖帽层l1在波长400nm以上时的透过率大于91%;第二盖帽层l2在波长400nm以上时的透过率大于91%;第三盖帽层l3在波长400nm以上时的透过率大于91%;第四盖帽层l4在波长400nm以上时的透过率大于94%。现有盖帽层的透过率通常达到90%以上,而本实施例中将yb掺入有机材料中,yb不仅未降低盖帽层的透过率,反而大幅提高了盖帽层的透过率,并且随着yb在复合层中的质量占比增加,盖帽层的透过率越高。如上所述,金属yb掺入有机材料后,只要保持一定浓度(小于50%),就可以保证盖帽层的光吸收系数小且折射率高,则金属掺杂物对光输出的影响小,甚至几乎没有对光吸收产生影响,相应的采用有机材料的盖帽层可以保证较高的折射率和出光效率。具体的,第四盖帽层l4的透过率虽然高于其他三种盖帽层但光吸收系数大于其他三种盖帽层且折射率低于其他三种盖帽层,而第四盖帽层l4在波长650nm以上的透过率与其他三种盖帽层差距较小,因此综合考虑有机发光显示器件的出光效率和透过率的情况下,优选复合层中的金属掺杂物为yb时,复合层中金属掺杂物的质量占比小于或等于50%,保证了有机发光显示器件的出光效率较高和透过率较高。为了清楚说明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本实施例还提供多种红色有机发光显示eod器件,该红色有机发光显示eod器件均包括阳极(ito)、电子传输层、阴极(mg:ag)、以及盖帽层。有机发光显示eod器件不包括发光层,是本
技术领域
常用来验证新设计的有机发光显示器件电学性能常用的结构。具体的,各个有机发光显示eod器件的区别仅在于:第一个有机发光显示eod器件q1的盖帽层的厚度为70nm,盖帽层由有机材料a和yb构成,有机材料a:yb=75:25;第二个有机发光显示eod器件q2的盖帽层包括一层复合层和一层阻隔层,复合层的厚度为30nm、由有机材料a和yb构成、以及有机材料a:yb=75:25,阻隔层的厚度为40nm且由有机材料a构成;第三个有机发光显示eod器件q3的盖帽层包括一层复合层和一层阻隔层,复合层的厚度为30nm、由有机材料a和yb构成、以及有机材料a:yb=75:25,阻隔层的厚度为40nm且由lif构成;第四个有机发光显示eod器件q4的盖帽层的厚度为70nm且由有机材料a构成;第五个有机发光显示eod器件q5的盖帽层的厚度为70nm且由lif构成。经过光学测试后,q1~q5的光学性能如下表所示,其中,frit为激光烧结玻璃粉封装技术,tfe为薄膜封装技术:封装形式出光效率(%)视角色偏@60°q1frit1080.045q2frit1050.043q3tfe950.045q4frit1000.065q5tfe850.067在此以q4所示的有机发光显示eod器件的出光效率为基准,即q4的出光效率表征为100%,则q1所示的有机发光显示eod器件的出光效率达到了q4的108%,q1的60°视角下的色偏为0.045;q2所示的有机发光显示eod器件的出光效率达到了q4的105%,q2的60°视角下的色偏为0.043;q3所示的有机发光显示eod器件的出光效率仅为q4的95%,q3的60°视角下的色偏为0.045;q5所示的有机发光显示eod器件的出光效率仅为q4的85%,q5的60°视角下的色偏为0.067。显而易见的,q1~q2所示的有机发光显示eod器件的出光效率高于q4且60°视角下的色偏低于q4;q3满足了薄膜封装需求但出光效率低于q4,且60°视角下的色偏低于q4;q5所示的有机发光显示eod器件满足了薄膜封装需求但出光效率低于q4,且60°视角下的色偏高于q4。为了清楚说明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本实施例还提供了两种有机发光显示器件,该两种有机发光显示eod器件均包括阳极(ito)、电子传输层(电子传输材料和liq)、阴极(mg:ag)、以及盖帽层。具体的,两个有机发光显示eod器件的区别仅在于:第一有机发光显示eod器件的盖帽层由有机材料a构成,有机材料a可以芳香族类化合物;第二有机发光显示eod器件的盖帽层由有机材料a和yb构成,有机材料a:yb=50:50。如图5d所示为两个有机发光显示eod器件的电压-电流密度曲线图(v-jcurve),其中电压(voltage)单位为v,电流密度(currentdensity)单位为ma/cm2。由图5d所示,采用纯的有机材料a作为盖帽层的第一有机发光显示eod器件,其阴极较薄,方阻很大,因此会导致阴极的电压降较大,显示亮度不均现象严重。采用yb掺入有机材料a作为盖帽层的第二有机发光显示eod器件,盖帽层的电导率增加,因此盖帽层可复用为辅助电极,进而增加了阴极的等效厚度,阴极方阻变小,能够使阴极的电压降较低,改善显示亮度不均的问题。显然,第二有机发光显示器件改善了显示亮度不均,提高显示效果。需要说明的是,图5d所示测试结果对应的有机发光显示eod器件中,盖帽层中的复合层与阴极直接接触。示例性的,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发明又一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有机发光显示器件,该有机发光显示器件与上述任意实施例的区别在于,如图6a所示可选盖帽层140为多层叠加结构,至少一层膜层为阻隔层142,阻隔层142的组成材料包括无机材料、有机材料、无机材料和有机材料的混合材料、无机材料和金属掺杂物的混合材料、无机材料和有机材料以及金属掺杂物的混合材料中的任意一种。具体的,盖帽层的组成材料通常包括无机材料和有机材料,因此本实施例中盖帽层140至少包括一层复合层141,剩余膜层则为阻隔层142。为了更清楚的描述本实施例提供的有机发光显示器件,在此仅以图4b为基础进行图示。如图6b所示可选盖帽层140至少包括一层复合层141和一层阻隔层142。如图6c所示可选盖帽层140至少包括两层复合层141和一层阻隔层142。当阻隔层142的组成材料包括无机材料、有机材料、无机材料和有机材料的混合材料、无机材料和金属掺杂物的混合材料、无机材料和有机材料以及金属掺杂物的混合材料中的任意一种时,盖帽层140能够通过无机材料改善有机发光显示器件的不同视角下的色偏现象,也能够通过有机材料提高折射率和出光效率,还能够通过金属掺杂物提高导电性,以及还能够阻隔外部水氧进入器件内部以保护第二电极120和发光层130免受外部湿气或氧的劣化。可选复合层141的厚度h1为30nm,阻隔层142的厚度h2为40nm。示例性的,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发明又一个实施例还提供了另一种有机发光显示器件,如图7所示该有机发光器件的发光层130包括多个发光区域,多个发光区域分别对应多个像素区域,多个像素区域包含m种发光颜色,m为大于或等于1的整数;盖帽层140包括多个盖帽区域,多个盖帽区域与多个像素区域分别对应设置,任意两种发光颜色的像素区域所对应的盖帽区域的厚度不同。为了更清楚的描述本实施例提供的有机发光显示器件,在此仅以图4b为基础进行图示。在本实施例中可选有机发光显示器件包括多个像素区域,所述多个像素区域包含r像素区域、g像素区域和b像素区域中的至少一种,如图7所示可选有机发光显示器件包括rgb三种像素区域。发光层120包括多个发光区域,盖帽层140包括多个盖帽区域,在此可以定义r像素区域所对应的发光区域和盖帽区域分别为第一发光区域和第一盖帽区域,g像素区域所对应的发光区域和盖帽区域分别为第二发光区域和第二盖帽区域,b像素区域所对应的发光区域和盖帽区域分别为第三发光区域和第三盖帽区域。在此盖帽层140可以用于调节微腔结构的长度(简称腔长),不同发光颜色的像素区域的腔长不同,则本实施例中任意两种发光颜色的像素区域所对应的盖帽区域的厚度不同。实际生产中,相关从业人员可根据产品所需自行设置第一盖帽区域、第二盖帽区域和第三盖帽区域的厚度,在本发明中不具体限制不同发光颜色的像素区域所对应的盖帽区域的厚度。在本实施例中可选第一发光区域的客体材料包含磷光材料;第二发光区域的客体材料包含磷光材料;第三发光区域的客体材料包含荧光材料。第一发光区域的客体材料和第二发光区域的客体材料均包含磷光材料,具有发光效率高且寿命长的优势。第三发光区域的客体材料包含荧光材料,具有寿命长的优势。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第一发光区域和/或第二发光区域的客体材料也可以包含荧光材料,第三发光区域的客体材料也可以包含磷光材料,相关从业人员可根据产品所需自行选取第一、第二和第三发光区域的客体材料,在本发明中不进行具体限制。第一、第二和第三发光区域中还分别包含主体材料,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第一发光区域的主体材料的三线态能级t1hr大于其客体材料的三线态能级t1dr;第二发光区域的主体材料的三线态能级t1hg大于其客体材料的三线态能级t1dg;第三发光区域的主体材料的三线态能级t1hb大于其客体材料的三线态能级t1db。发光区域中主体材料和客体材料的能级符合上述条件,则发光区域中主体材料的三线态激子能量能够向客体材料的三线态激子能量转移。此外发光区域中主体材料和客体材料还需要满足:主体材料的发射光谱和客体材料的吸收光谱要有一定的重叠。在上述条件满足的情况下,发光区域能够实现电致发光。示例性的,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发明再一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有机发光显示器件,该有机发光显示器件与上述任意实施例的区别在于,如图8a所示还包括:第一功能层150,第一功能层150位于发光层130和第二电极120之间,第一功能层150至少包括电子传输层,电子传输层在波长400nm至700nm的范围内折射率小于1.8。为了更清楚的描述本实施例的结构,在此以图4b所示有机发光显示器件为基础进行图示。本实施例中第一功能层150位于发光层130和第二电极120之间,第一功能层150至少包括电子传输层。第一功能层150用于增强第二电极120的电子注入和传输至发光层130的能力,因此能够提高载流子复合效率且平衡载流子的注入和传输。具体的,第一功能层150中电子传输层能够阻挡发光层130中的激子向第二电极120的方向跃迁,因此电子传输层能够将激子限定在发光层130中,从而提高发光层130的发光效率。在本实施例中,电子传输层在波长400nm至700nm的范围内折射率小于1.8,能够提高有机发光显示器件的出光效率。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其他可选实施例中第一功能层还可包括电子注入层和空穴阻挡层中的至少一种,则第一功能层不仅能够提高电子注入和传输能力,还能够使电子跃迁时所跨越的能级障碍最小。可选电子传输层的主体材料包含芳香族化合物;电子传输层采用单层或多层叠加,至少一层膜层为第一电子传输层以及第一电子传输层的组成材料包含客体掺杂物,客体掺杂物为金属或金属化合物。芳香族化合物具有较大的共轭平面,其接收电子能力较好,同时在一定正向偏压下又可以有效的传递电子,具有缺电子性、高光致发光量子效率、较好的热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等优势,采用芳香族化合物的电子传输层能够提高发光层的发光效率。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电子传输层的主体材料包括但不限于芳香族化合物,本发明中电子传输层的主体材料包括现有已知的任意一种电子传输材料。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电子传输层还包括客体掺杂物,客体掺杂物为金属或金属化合物,则金属或金属化合物能够提高第一电子传输层的电子迁移能力,进而有助于提高发光层的发光效率。可选第一电子传输层的主体材料包含芳香族化合物,第一电子传输层的客体掺杂物包含碱金属、碱土金属、稀土金属、碱金属化合物、碱土金属化合物和稀土金属化合物中的任意一种。芳香族化合物作为第一电子传输层的主体材料时,能够提高第一电子传输层的导电能力和电子注入效率,进而降低有机发光显示器件的驱动电压,提高发光层发光效率。碱金属、碱土金属、稀土金属、碱金属化合物、碱土金属化合物和稀土金属化合物均为具有很高的反应活性的活泼金属,活泼金属掺入第一电子传输层中,能够提高第一电子传输层的导电能力即提高电子注入和迁移能力,从而显著提高发光层的发光效率。本发明再一个实施例提供了另一种有机发光显示器件,该有机发光显示器件与上述任意实施例的区别在于,如图8b所示还包括:第二功能层160,第二功能层160位于第一电极110和发光层130之间,第二功能层160至少包括空穴传输层。本实施例中第二功能层160位于第一电极110和发光层130之间,第二功能层160至少包括空穴传输层。第二功能层160用于增强第一电极110的空穴注入和传输至发光层130的能力,因此能够提高载流子复合效率且平衡载流子的注入和传输。具体的,第二功能层160中空穴传输层能够阻挡发光层130中的激子向第一电极110的方向跃迁,则空穴传输层能够将激子限定在发光层130中,从而提高发光层130的发光效率。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其他可选实施例中第二功能层还可包括空穴注入层和电子阻挡层中的至少一种,则第二功能层不仅能够提高空穴注入和传输能力,还能够使空穴跃迁时所跨越的能级障碍最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本发明中空穴传输层的组成材料包括现有已知的任意一种空穴传输材料,在本发明中不进行具体限制。本发明再一个实施例提供了又一种有机发光显示器件,该有机发光显示器件与上述任意实施例的区别在于,如图8c所示还包括:第一功能层150和第二功能层160,第一功能层150位于发光层130和第二电极120之间,第一功能层150至少包括电子传输层,第二功能层160位于第一电极110和发光层130之间,第二功能层160至少包括空穴传输层。有机发光显示器件中设置有第一功能层150和第二功能层150,不仅能够提高电子和空穴的注入和输入能力,还能够降低电子和空穴跃迁时的势垒障碍。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第一功能层和第二功能层的结构和功能,在此不再赘述。本发明再一个实施例提供了再一种有机发光显示器件,该有机发光显示器件与上述任意实施例的区别在于,如图9所示还包括:第一基板100,位于第一电极110背离发光层130的一侧表面上,第一基板100为刚性基板或柔性基板。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基板100可选为柔性基板,并采用薄膜封装层进行器件封装,相应的有机发光显示器件为柔性有机发光显示器件,柔性有机发光显示器件具有低功耗和可弯曲等特性,适用于各种显示设备,尤其适用于可穿戴式显示设备。本实施例中可选柔性基板的材质为聚酰亚胺或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树脂,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柔性基板的材质包括但不限于以上材质,任意一种可作为柔性基板的材质均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第一基板包括但不限于柔性基板,在其他可选实施例中第一基板可选为刚性基板,并采用薄膜封装层或盖板封装进行器件封装,相应的提供了刚性有机发光显示器件,该类有机发光显示器件也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在本发明中不再赘述和说明。相关从业人员可以根据产品所需自行选取第一基板材质。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有机发光显示器件的制造方法,该制造方法应用于如上任意实施例所述的有机发光显示器件,如图10和图11a~图11d所示该制造方法包括:步骤210、如图11a所示在第一基板100上形成第一电极110。本实施例所示的第一基板100为预先制造好的阵列基板,设置有多个tft。在本实施例中可选第一基板100为柔性基板或刚性基板。在本实施例中可选第一电极110的组成材料包含ito或izo,第一电极110作为有机发光显示器件的全反射阳极。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第一电极的组成材料包括但不限于上述示例,相关从业人员可根据产品所需自行选取第一电极的组成材料。步骤220、如图11b所示在第一电极110上形成发光层,其中,发光层包括多个发光区域,所述多个发光区域分别对应多个像素区域,所述多个像素区域包含r像素区域、g像素区域和b像素区域中的至少一种。本实施例中可选所述多个像素区域包含r像素区域、g像素区域和b像素区域,则发光层包括r像素区域对应的第一发光区域130r、g像素区域对应的第二发光区域130b和b像素区域对应的第三发光区域130g。在本实施例中可选r像素区域所对应的第一发光区域130r的客体材料包含磷光材料,g像素区域所对应的第二发光区域130g的客体材料包含磷光材料;b像素区域所对应的第三发光区域130b的客体材料包含荧光材料。第一发光区域130r的组成材料还包括第一主体材料,第一主体材料可选为单种或多种主体材料形成,可选该主体材料为咔唑类化合物。第二发光区域130g的组成材料还包括第二主体材料,第二主体材料可选为单种或多种主体材料形成,可选该主体材料为咔唑类化合物。第三发光区域130b的组成材料还包括第三主体材料,第三主体材料可选为单种或多种主体材料形成,可选该主体材料为芳香族化合物。任意一种发光区域的组成材料包含多种主体材料时,可预先将多种主体材料混合之后再对混合主体材料进行蒸镀,或者直接将多种主体材料同时进行蒸镀。任意一种发光区域的组成材料包含多种客体材料时,可预先将多种客体材料混合之后再对混合客体材料进行蒸镀,或者直接将多种客体材料同时进行蒸镀。需要说明的是,有机发光显示器件包括多种发光颜色的像素区域时,需要依次分别蒸镀不同发光颜色的像素区域所对应的发光区域,例如可按照r像素区域、g像素区域和b像素区域的顺序依次形成第一发光区域130r、第二发光区域130g和第三发光区域130b。步骤230、如图11c所示在发光层130上形成第二电极120。在本实施例中可选第二电极130的组成材料包含金属或金属合金,例如镁银合金、银金属、银镱合金或银稀土金属合金,第二电极130作为有机发光显示器件的半透明阴极。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第二电极的组成材料包括但不限于上述示例,相关从业人员可根据产品所需自行选取第二电极的组成材料。步骤240、如图11d所示在第二电极120上形成盖帽层140,其中,盖帽层140采用单层或多层叠加,盖帽层140的至少一层膜层为复合层,复合层的组成材料包含有机材料以及金属掺杂物。本实施例中复合层的组成材料包含有机材料以及金属掺杂物,金属掺杂物具有较高的反射和折射性能,因此不会明显降低盖帽层的折射率,进而不会影响盖帽层的出光效率,以及金属掺杂物良好的反射和折射性能可以对进入盖帽层的光线进行折射和反射,进而使光线向不同方向散射,达到改善器件色偏的效果。此外,金属掺杂物具有高的电导率,则金属掺杂物掺入有机材料中能够提高复合层的导电性,复合层与第二电极直接接触可以增加第二电极的等效厚度,进而降低第二电极的电阻,因此复合层可以复用为第二电极的辅助电极应用。当第二电极120通电后,基于作为辅助电极的复合层141和第二电极120直接接触,经过第二电极120的电压降减小,从而改善了器件显示亮度不均的问题,提高了有机发光显示器件的显示亮度均匀性;无需设置独立的辅助电极,也能够实现有机发光显示器件的轻薄化。需要说明的是,第一电极110、发光层、第二电极120和盖帽层140可以采用热蒸镀法、或电子束沉积法、或分子束外延法、或气相外延法、或化学气相沉积法、或热阻丝蒸镀法形成,位于盖帽层140上的盖板170可以采用激光烧结玻璃粉封装形成。相关从业人员可根据产品、生产设备等工艺条件自行选取制造有机发光显示器件中各个膜层结构的工艺方法,在本发明中不进行具体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有机发光显示器还可以包括上基板等结构,在此不再赘述。本实施例提供的有机发光显示器件,盖帽层包括至少一层复合层,该复合层的组成材料包含有机材料以及金属掺杂物。本实施例中,复合层中包含有机材料,则盖帽层具有高的折射率和出光效率;复合层中还包含金属掺杂物,金属掺杂物自身具有良好的反射和折射特性,则金属掺杂物掺入有机材料时不会导致盖帽层的折射率明显降低,从而不会影响盖帽层的出光效率,保证了盖帽层的高折射率和出光效率。本发明实施例中,从发光层出射的光线进入盖帽层后,盖帽层中的金属掺杂物会对光线进行反射和折射,使该部分光线的传播方向发生改变并向不同的方向散射出,因此观察者从各个角度上观看有机发光显示器件时,都可以看到被散射的光线,由此可减弱色偏现象。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有机发光显示装置,该有机发光显示装置包括如上任意实施例所述的有机发光显示器件。该有机发光显示装置可以是顶发光结构,即发光层发出的光线通过第二电极的一侧表面射出。本实施例提供的有机发光显示装置,其发光层可以由彩色发光材料形成,例如r像素区域所对应的第一发光区域由红色发光材料形成,g像素区域所对应的第二发光区域由绿色发光材料形成,b像素区域所对应的第三发光区域由蓝色发光材料形成。但在其它实施例中还可选发光层由白色发光材料形成,以及有机发光显示装置还包括第一发光区域对应设置的红色滤光膜,则第一发光区域发出的白光经红色滤光膜后形成红光;第二发光区域对应设置的绿色滤光膜,则第二发光区域发出的白光经绿色滤光膜后形成绿光;第三发光区域对应设置的蓝色滤光膜,则第三发光区域发出的白光经蓝色滤光膜后形成蓝光。本实施例提供的有机发光显示装置,可应用在穿戴式智能手环中,也可应用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显示器领域。注意,上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及所运用技术原理。本领域技术人员会理解,本发明不限于这里所述的特定实施例,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能够进行各种明显的变化、重新调整和替代而不会脱离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虽然通过以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说明,但是本发明不仅仅限于以上实施例,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情况下,还可以包括更多其他等效实施例,而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范围决定。当前第1页12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