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的改良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122650阅读:222来源:国知局
电连接器的改良结构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为提供一种电连接器,特别是指一种满足大电流供应需求且避免噪声干扰的电连接器的改良结构。



背景技术:

按,通用串行总线(Universal Serial Bus,USB),因具有热插入的功能,使用最为广泛,且电子讯号传输的速度亦不断地提升,必须透过高速传输的接口,才可以满足大量的电子讯号传输速度,故电子讯号传输的接口亦不断的改良创新,如改变传输讯号的接口型态与数量,藉以提升高速传输电子讯号之速度,也因此将传输电子讯号的接口尺寸扩大了,却也成了占用空间、影响电路布局的缺失。

然而因各式电子产品的微型化,使内部之高速传输接口亦随之大幅缩小,使其导电金属导体数目增多且分布密集。而习用高频链接器由于其导电金属导体在空间排列的距离上相当近,因此讯号传输时势必会增加电容耦合的现象,进而增加讯号传输时的干扰状况,从而降低讯号传输的稳定性,并且高速传输接口和系统主板接口的电路阻抗必须相匹配,在满足这种条件的情形下才能有效降低干扰,使高速传输接口和系统主板接口间正确地进行讯号传输,否则高速传输接口和系统主板接口之间的讯号传输,将会产生讯号反射进而造成电子讯号之损失、变形和失真,导致带宽及电子讯号的质量达不到标准,而影响电子装置的正常运作。

此外,近年来可携式电子产品对于电力的需求量持续上升,但习用高频链接器的电流负荷量却仍然停留于固定值,系导致通电量不足或电力传输过于缓慢等情事。

如何解决上述习用的问题与缺失,即为本新型的申请人与从事此行业的相关厂商所亟欲研究改善的方向。



技术实现要素:

故,本实用新型的申请人有鉴于上述缺失,乃搜集相关资料,经由多方评估及考虑,并以从事于此行业累积之多年经验,经由不断试作及修改,始设计出此种满足大电流供应需求且避免噪声干扰的电连接器的改良结构的电连接器的改良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将接地端子、及电源端子的宽度、及厚度加大到特定大小,进而满足大电流的需求,且避免噪声干扰的情况。

为达上述目的,电连接器的改良结构包括有一屏蔽壳体,且屏蔽壳体内设有至少一绝缘胶体组,并绝缘胶体组上设有一上传输导体组,上传输导体组系包含有一上接地端子组、及一设于上接地端子组间的上电源端子组,而绝缘胶体组背离上传输导体组的侧处设有一下传输导体组,且下传输导体组包含有一下接地端子组、及一设于下接地端子组间的下电源端子组。

而上接地端子组、上电源端子组、下接地端子组、及下电源端子组一端处系分别界定为焊接部,且各焊接部的宽度介于0.35mm至0.45mm之间,并厚度介于0.1mm至0.2mm之间,而上接地端子组、上电源端子组、下接地端子组、及下电源端子组上各焊接部侧处系分别界定为延伸部,且各延伸部之宽度介于0.35mm至0.45mm之间,厚度介于0.1mm至0.2mm之间,而上接地端子组、上电源端子组、下接地端子组、及下电源端子组上,各延伸部背离各焊接部的侧处系分别界定为接触部,且各接触部之宽度介于0.285mm至0.295mm之间,并厚度介于0.1mm至0.2mm之间,藉此使各接地端子组及电源端子组的体积增加,使电流负荷量增加来满足大电流供应需求,同时得减少噪声干扰的问题,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针对习用高频链接器所存在的电流负荷量不足、及噪声干扰严重的问题点加以突破,达到满足大电流供应需求且避免噪声干扰的实用进步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新型较佳实施例的实施示意图。

图2为本新型较佳实施例的传输导体立体示意图一。

图3为本新型较佳实施例的传输导体立体示意图二。

图4为本新型较佳实施例的传输导体俯视示意图。

图5为本新型第四图的A-A线段剖面示意图。

图6为本新型较佳实施例的使用示意图。

其中:1、屏蔽壳体,2、绝缘胶体组,3、上传输导体组,31、上接地端子组,311、第一上接地端子,312、第二上接地端子,32、上电源端子组,321、第一上电源端子,322、第二上电源端子,33、第一上差分讯号端子组,34、上讯号端子组,35、第二上差分讯号端子组,4、下传输导体组,41、下接地端子组,411、第一下接地端子,412、第二下接地端子,42、下电源端子组,421、第一下电源端子,422、第二下电源端子,43、第一下差分讯号端子组,44、下讯号端子组,45、第二下差分讯号端子组,5、焊接部,6、延伸部,7、接触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为达成上述目的及功效,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手段及构造,兹绘图就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详加说明其特征与功能如下,俾利完全了解。

请参阅图1至图5所示,由图中可清楚看出本实施例中以电连接器为母座连接器,且符合通用串行总线(Universal Serial Bus,USB)3.1Type-C的规范作解说。

电连接器的改良结构主要包括有一屏蔽壳体1、至少一绝缘胶体组2、一上传输导体组3、及一下传输导体组4,而绝缘胶体组2设于屏蔽壳体1内,且上传输导体组3设于绝缘胶体组2上,并上传输导体组3包含有一上接地端子组31、及一设于上接地端子组31间的上电源端子组32,而下传输导体组4设于绝缘胶体组2背离上传输导体组3的侧处,且包含有一下接地端子组41、及一设于下接地端子组41间的下电源端子组42。

而上接地端子组31、上电源端子组32、下接地端子组41、及下电源端子组42一端处分别界定有焊接部5,且各焊接部的宽度介于0.35mm至0.45mm之间,其最佳宽度为0.4mm,并各焊接部的厚度介于0.1mm至0.2mm之间,其最佳厚度为0.15mm。

而上接地端子组31、上电源端子组32、下接地端子组41、及下电源端子组42上分别界定有延伸部6,且各延伸部6分别位于各焊接部5侧处,并各延伸部6的宽度介于0.35mm至0.45mm之间,其最佳宽度为0.4mm,各该延伸部6之厚度则介于0.1mm至0.2mm之间,其最佳厚度为0.15mm。

而上接地端子组31、上电源端子组32、下接地端子组41、及下电源端子组42上分别界定有接触部7,且各接触部7分别位于各延伸部6背离各焊接部5之侧处,并各接触部7之宽度介于0.285mm至0.295mm之间,其最佳宽度为0.29mm,各接触部7之厚度则介于0.1mm至0.2mm之间,其最佳厚度为0.15mm。

而上接地端子组31包含一第一上接地端子311、及一设于第一上接地端子311侧处的第二上接地端子312,且上电源端子组32包含一第一上电源端子321、及一设于第一上电源端子321侧处的第二上电源端子322,此外,上传输导体组3更包含一设于第一上接地端子311与第一上电源端子321间的第一上差分讯号端子组33、一设于第一上电源端子321与第二上电源端子322间的上讯号端子组34、及一设于第二上电源端子322与第二上接地端子312间之第二上差分讯号端子组35,并第一上差分讯号端子组33、上讯号端子组34、及第二上差分讯号端子组35之宽度和厚度系小上接地端子组31、及上电源端子组32。

而下接地端子组41包含一第一下接地端子411、及一设于第一下接地端子411侧处的第二下接地端子412,且下电源端子组42包含一第一下电源端子421、及一设于下电源端子侧处的第二下电源端子422,此外,下传输导体组4更包含一设于第一下接地端子411与第一下电源端子421间之第一下差分讯号端子组43、一设于第一下电源端子421与第二下电源端子422间的下讯号端子组44、及一设于第二下电源端子422与第二下接地端子412间的第二下差分讯号端子组45,并第一下差分讯号端子组43、下讯号端子组44、及第二下差分讯号端子组45的宽度和厚度系小下接地端子组41、及下电源端子组42。

故上传输导体组3的端子排列顺序依序为第一上接地端子311、第一上差分讯号端子组33(2PIN)、第一上电源端子321、上讯号端子组34(4PIN)、第二上电源端子322、第二上差分讯号端子组35(2PIN)、及第二上接地端子312,而下传输导体组4的端子排列顺序依序为第一下接地端子411、第一下差分讯号端子组43(2PIN)、第一下电源端子421、下讯号端子组44(4PIN)、第二下电源端子422、第二下差分讯号端子组45(2PIN)、及第二下接地端子412,另,上述仅为本新型其中的一实施态样,其态样不设限于此。

请同时配合参阅图1至图6所示,由图中可清楚看出当使用本实用新型时,本实用新型系供与公头连接器进行插接,且上传输导体组3的端子排列顺序依序为第一上接地端子311、第一上差分讯号端子组33、第一上电源端子321、上讯号端子组34、第二上电源端子322、第二上差分讯号端子组35、及第二上接地端子312,并下传输导体组4的端子排列顺序依序为第一下接地端子411、第一下差分讯号端子组43、第一下电源端子421、下讯号端子组44、第二下电源端子422、第二下差分讯号端子组45、及第二下接地端子412,藉此供与公头连接器之传输导体进行接触导通,其中,系因本实用新型特别将上接地端子组31(第一上接地端子311和第二上接地端子312)、上电源端子组32(第一上电源端子321和第二上电源端子322)、下接地端子组41(第一下接地端子411和第二下接地端子412)、及下电源端子组42(第一下电源端子421和第二下电源端子422)的宽度及厚度加大,使各焊接部5、各延伸部6、及各接触部7体积增加,藉此使上接地端子组31、上电源端子组32、下接地端子组41、及下电源端子组42之电流负荷量提升,以满足使用者的大电流供应需求,且避免噪声干扰增加。

是以,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器的改良结构为可改善习用的技术关键在于:藉由将上接地端子组31、上电源端子组32、下接地端子组41、及下电源端子组42的宽度、及厚度增加至合适尺寸,令本实用新型达到满足大电流供应需求且避免噪声干扰的实用进步性。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非因此即局限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故举凡运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图式内容所为的简易修饰及等效结构变化,均应同理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内,合予陈明。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