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配合端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081015阅读:246来源:国知局
压配合端子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一种通过压入到印制基板的通孔中而与施加于该通孔的内表面的导体电导通的压配合端子。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为了将设置于印制基板等基板的电路导体与连接器等对方侧构件电连接而使用连接端子。作为这样的连接端子,公知例如日本特开2004-127610号公报(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所谓压配合端子。这样的压配合端子在棒状配件的一端侧设置有具有弹性的压接部,而在棒状配件的另一端侧设置有与对方侧构件连接的连接部,通过将压接部压入并固定于基板的通孔,不需要钎焊就能够将该压配合端子与在通孔内露出的导体导通并固定于基板。

不过,如专利文献1也记载地,压配合端子是对金属板进行冲压冲裁加工而形成的。并且,在棒状配件的一端侧,在中央部分对贯通孔进行冲裁而形成一对拱形的压接部,通过使该一对压接部形成为能够在与轴向垂直的方向上弹性变形而赋予弹性。

然而,在连接端子之中,宽度尺寸或板厚尺寸小于1mm的极小的端子也较多。如果在这样的端子上形成上述结构的压接部,则加工的难度较高,成为导致制造成本增加的原因。并且,拱形的压接部由于两端部与端子连结,因此难以确保充分的挠曲量。因此,无法避免压接部向通孔插入的插入力提高,还存在压接部切削通孔的内表面而产生金属碎屑的可能性。

因此,本发明人先前在日本特开2013-149578号公报(专利文献2)中提出了一种压配合端子,其具有长条棒状的棒状配件和通过将与上述棒状配件分体的金属材料卷入并压接于棒状配件的一端侧而形成的压接部。由此,以分体形成的部件来构成棒状配件和压接部,因此压接部的制造自由度提高,即使在棒状配件的板厚尺寸较小的情况下,也能够有利于形成具有充分的弹性(挠曲量)的压接部。因此,能够实现压接部相对于通孔的插入力的降低,并且能够将压接部切实地压接于通孔。而且,也能够减少压接部切削通孔的内表面的不良情况。

但是,由于压接部通过使用与棒状配件分体的金属材料卷入并压接于棒状配件的一端侧而形成,因此在抑制部件个数、制造成本的增加这样的方面上还存在改良的余地,进一步改进的压配合端子的开发不断推进。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4-127610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3-149578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本发明以上述的情形为背景而完成,其解决课题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部件个数、制造成本的增加并确保压接部的挠曲量而实现压接部相对于通孔的插入力的降低的新结构的压配合端子。

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第一方式提供一种压配合端子,在棒状配件的一端侧设置有压入到印制基板的通孔中而与该通孔内表面的导体电导通的压接部,而在所述棒状配件的另一端侧设置有与对方侧构件连接的连接部,所述压配合端子的特征在于,在所述棒状配件的所述一端侧具有对表面的一部分进行锻压而设置的压溃部和由通过设置该压溃部而向外方突出的部位构成的所述压接部,所述压接部通过相对于所述通孔的接触压力而在所述棒状配件的周向上挠曲变形。

根据本方式,通过在棒状配件的一端侧对表面的一部分进行锻压来设置压溃部而向外方突出的部位来设置压接部,因此不需要如以往那样使用与棒状配件分体的配件来设置压接部,能够实现部件个数、制造成本的削减。尤其是仅通过利用锻压来设置压溃部就能够形成压接部,因此,假设在所要求的压配合端子的宽度尺寸较小的情况下,与形成贯通孔的情况相比,也能够容易地进行加工,能够抑制制造成本的提高等。

另外,压接部从棒状配件的表面向外方突出且呈单臂梁状,并且在被压入于通孔时通过其接触压力而在棒状配件的周向上挠曲变形,因此容易确保充分的挠曲量,能够确保所希望的弹性并实现压接部向通孔的插入力的降低。

而且,由于被压入于通孔时在棒状配件的周向上挠曲变形,因此预先防止压接部的压缩应力在与棒状配件的轴向正交的方向上彼此干涉,能够更切实地实现插入力的降低。

本发明的第二方式是,在上述第一方式所述的压配合端子中,所述棒状配件通过将金属方形线材切断成预定长度而构成,该金属方形线材在表面施加有镀层,另一方面,在所述棒状配件的至少一对相对面设置有一对所述压溃部,并且,在所述棒状配件的至少一对对角部设置有一对所述压接部。

根据本方式,能够通过将金属方形线材切断而容易地形成棒状配件。而且,能够通过从两侧对金属方形线材的一对相对面进行锻压而稳定地设置压溃部。极耳,由于在一对对角部设置有压接部,因此能够更有利于使压接部向外方突出。因此,能够降低制造成本并有利于形成本方式的压配合端子。

而且,在金属方形线材中,预先对表面实施镀敷,因此与以往那样进行冲压冲裁加工的情况相比,不需要对压接部的后镀敷加工,能够实现进一步的成本的降低。

本发明的第三方式是,在上述第一或第二方式所述的压配合端子中,在与所述棒状配件的轴向正交的方向的剖面中,所述压溃部包括第一斜边和比该第一斜边长的第二斜边而构成。

根据本方式,由于构成压溃部的第一斜边与第二斜边的长度不同,因此能够避免通过压溃部而向外方突出的压接部的沿突出方向延伸的中心轴与棒状配件的中心轴交叉。由此,在压接部被压入于通孔时,产生向周向按压压接部的分力,能够使压接部向周向挠曲变形。

本发明的第四方式是,在上述第一至第三方式中的任一方式所述的压配合端子中,所述压溃部的深度尺寸朝向所述棒状配件的轴向的两端侧而逐渐变小,另一方面,所述压接部的突出尺寸朝向所述棒状配件的轴向的两端侧而逐渐变小。

根据本方式,压溃部的深度尺寸在棒状配件的轴方向中央部分最深,且朝向两端侧而逐渐变小,因此通过压溃部而向外方突出形成的压接部的突出尺寸也朝向轴向两端侧逐渐变小,突出部的外表面构成为锥形状。由此,在将压配合端子插入到通孔时,能够顺畅地进行插入操作,能够实现插入作业性的提高。

本发明的第五方式是,在上述第一至第四方式中的任一方式所述的压配合端子中,所述棒状配件具有四边形剖面形状且在所述棒状配件的两对相对面设置有被锻压而成的所述压溃部,通过该压溃部而在所述棒状配件的两对对角位置分别形成有向外方突出且能够相对于所述棒状配件的周向挠曲变形的所述压接部。

根据本方式,在具有四边形剖面形状的棒状配件的两对相对面设置有被锻压而成的压溃部,由此在棒状配件的四个角部能够容易地设置能够相对于棒状配件的周向挠曲变形的4个压接部。由此,通过在周向上分隔开的4个压接部而压入固定于通孔,因此能够更切实地将压接部压接于通孔,并且能够进一步实现压接部相对于通孔的插入力的降低。

本发明的第六方式是,在上述第二方式所述的压配合端子中,所述金属方形线材由铜合金形成。

根据本方式,金属方形线材由铜合金形成。由此,能够有利于形成能够相对于棒状配件的周向挠曲变形的压接部。另外,作为铜合金,可列举出例如弹性优异的磷青铜或c194等。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由通过设置压溃部而向外方突出的部位来设置压接部,因此不需要如以往那样使用与棒状配件分体的配件来设置压接部,能够实现部件个数、制造成本的削减。而且,假设在所要求的压配合端子的宽度尺寸较小的情况下,与形成贯通孔的情况相比,也能够容易地进行加工,能够抑制制造成本的提高等。进而,压接部从棒状配件的表面向外方突出且呈单臂梁状,并且在被压入于通孔时通过其接触压力而在棒状配件的周向上挠曲变形,因此容易确保充分的挠曲量,能够确保所希望的弹性并实现压接部向通孔的插入力的降低。而且,由于在棒状配件的周向上挠曲变形,因此预先防止压接部的压缩应力在与棒状配件的轴向正交的方向上彼此干涉,能够更切实地实现插入力的降低。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作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压配合端子的立体图。

图2是图1的主视图。

图3是图1的iii-iii剖面的主要部分放大立体图,且是用于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制造方法的图((a)冲压时,(b)冲压后)。

图4是图2的iv-iv剖面的主要部分放大图,且是用于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制造方法的图((a)冲压时,(b)冲压后)。

图5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压配合端子立起设置于印制基板的状态的主视图。

图6是图5的vi-vi剖面的主要部分放大图。

图7是表示作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压配合端子的立体图。

图8是图7的主视图。

图9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压配合端子立起设置于印制基板的状态的主视图。

图10是图9的x-x剖面的主要部分放大图。

图11是表示作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压配合端子的主要部分放大剖视图,且是相当于图6、10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首先,图1及图2示出作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压配合端子10。压配合端子10是在棒状配件12的一端侧14形成有压接部16且在另一端侧18形成有连接部20的一体成型件。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长度方向及上下方向是指图2中的上下方向,宽度方向是指图2中的左右方向。而且,板厚方向是指与图2的纸面垂直的方向。

棒状配件12通过将金属方形线材22切断成预定长度而形成。金属方形线材22适当地采用具备能够通过形状加工而赋予弹性的程度的刚性的材料,例如形成为由弹性优异的磷青铜或c194等铜合金形成的以恒定的大致四边形剖面形状延伸的线材。而且,在金属方形线材22的外周上的表面遍及整面地施加有镀层24。镀层24是例如在铜或镍等的基底镀层上层叠镀敷锡等而形成的。

在从这样的金属方形线材22切下的棒状配件12的一端侧14形成有压接部16。压接部16由通过压溃部28而在棒状配件12的两对对角位置即4个角部30分别朝向外方突出的部位构成,该压溃部28通过锻压而形成在具有大致四边形剖面形状的棒状配件12的两对相对面26、26上。

如表示与棒状配件12的轴向正交的方向的剖面的图3及图4所示,在棒状配件12的一端侧14,通过将4个相同形状的冲头(模具)32同时按压于具有大致四边形剖面形状的棒状配件12的两对相对面26、26即4个相对面26并进行锻压而形成上述压接部16。更详细而言,如图3(a)及图4(a)所示,通过将冲头32按压于棒状配件12的4个相对面26,挤压到冲头32的两侧的部位被挤出到相邻的冲头32间的间隙34,由此形成压接部16。而且,冲头32构成为以向棒状配件12的相对面26按压的方向为轴呈左右非对称,因此压溃部28包含第一斜边36和比第一斜边36长的第二斜边38而构成(参照图3(b)及图4(b))。进而,如图1及图2所示,压溃部28形成为大致三棱锥状的凹处,压溃部28的深度尺寸朝向棒状配件12的轴向(上下方向)的两端侧而逐渐变小。另一方面,压接部16形成为大致穹顶状的突部,压接部16的突出尺寸朝向棒状配件12的轴向(上下方向)的两端侧而逐渐变小。

在棒状配件12的一端侧14,在比压接部16靠前端侧(图1、2中为下侧)处设置有朝向下方突出的插通部44。而且,在插通部44的前端缘部与以往使用的端子同样地形成有锥状的前端尖细部46。

另外,在棒状配件12中,在比压接部16靠长度方向(图2中为上下方向)的中央侧(图2中为上侧)处设置有一对基板抵接部48、48。一对基板抵接部48、48构成为,中央侧的宽度方向两侧部分在上端部连结于连接部20侧的状态下,由呈大致l字状地延伸且沿板厚方向贯通设置的一对狭缝50、50局部地从中央侧的宽度方向中央部分切开。并且,使该宽度方向两侧部分的下端侧以在板厚方向上彼此向相反方向突出的方式折起,由此构成一对基板抵接部48、48。

进而,在棒状配件12的另一端侧18形成有连接部20。而且,在连接部20的前端缘部与以往使用的端子同样地形成有锥状的后端尖细部52。

如图5所示,形成为这样的结构的压配合端子10从插通部44插入到印制基板54的通孔56。在此,压配合端子10的向通孔56的插入量通过使基板抵接部48、48抵接于印制基板54来规定。由此,压接部16被压入于通孔56,如图6所示,通过由该压入产生的相对于通孔56的接触压力,压接部16的前端面58以朝向棒状配件12的中心轴60的方式在按压轴61方向上被按压。构成压溃部28的第一斜边36与第二斜边38的长度不同,因此能避免通过压溃部28而朝向外方突出的压接部16的沿突出方向延伸的中心轴62a、62b与棒状配件12的中心轴60交叉。由此,如图6所示,通过上述按压而施加到压接部16的前端面58的按压力f可以分为将压接部16沿中心轴62a、62b方向压缩的压缩力fa和将压接部16向周向(图6中为逆时针方向)按压的旋转力fb。通过该旋转力fb,能够使压接部16在棒状配件12的周向上挠曲变形。而且,其结果是,通过压接部16的中心轴62a、62b方向及周向的弹性复原力,使得压接部16的前端面58压接于在通孔56的内表面上形成的作为导体的未图示的通孔镀层。由此,压配合端子10以使连接部20突出的状态固定于印制基板54,压接部16与通孔镀层电导通,并且在连接部20连接有未图示的连接器等对方侧构件。另外,隔着棒状配件12的中心轴60而相对的一对压接部16、16的压缩力fa的方向如图6的中心轴62a、62b所示地彼此不干涉,因此能够有助于插入力的降低。

根据这样的结构的压配合端子10,在棒状配件12的一端侧14,在棒状配件12的相对面26通过锻压而形成压溃部28,由此在棒状配件12的角部30突出设置压接部16。因此,不需要如以往那样使用与棒状配件12分体的配件来形成压接部16,因此能够实现部件个数、制造成本的削减。而且,仅通过在棒状配件12的相对面26通过锻压来形成压溃部28就能够形成压接部16,因此,假设在所要求的压配合端子10的宽度尺寸较小的情况下,与如以往那样形成贯通孔的情况相比,也能够容易地进行加工,能够抑制制造成本的升高等。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通过将金属方形线材22切断而容易地形成棒状配件12,并且能够通过从两侧对金属方形线材22的一对相对面26、26进行锻压而稳定地形成压溃部28。进而,由于在角部30设置有压接部16,因此能够更有利于使压接部16向外方突出。而且,由于在金属方形线材22的表面施加有镀层24,与如以往那样进行冲压冲裁加工的情况相比,不需要对压接部16的后镀敷加工,因此能够实现进一步的成本的降低。

另外,压接部16从棒状配件12的表面朝向外方呈单臂梁状地突出,在被压入通孔56时,通过其接触压力而在棒状配件12的周向上挠曲变形。因此,压接部16容易确保充分的挠曲量,因此能够确保所希望的弹性并实现压接部16向通孔56的插入力的降低。而且,通过使用从具有大致四边形剖面形状的金属方形线材22切下的棒状配件12并在相对面26锻压出压溃部28,能够容易地在棒状配件12的4个角部30设置能够相对于棒状配件12的周向挠曲变形的4个压接部16。因此,能够更切实地将压接部16压接于通孔56,并且能够进一步实现压接部16相对于通孔56的插入力的降低。

进而,压溃部28的深度尺寸朝向棒状配件12的轴向(上下方向)的两端侧而逐渐变小,由此,通过压溃部28而向外方突出形成的压接部16也形成为其突出尺寸朝向轴向两端侧而逐渐变小的大致穹顶状的突部。因此,在将压配合端子10插入到通孔56时,能够顺畅地进行插入操作,能够实现插入作业性的提高。

接下来,使用图7~10,详细叙述作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压配合端子64,不过,对于形成为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的构件及部位,在图中标注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标号,省略它们的详细说明。该压配合端子64例如由通过对在弹性优异的磷青铜或c194等铜合金等的表面上施加有锡等的镀层的金属板进行冲压冲裁加工而形成且整体上具有大致窄长条状的平板形状的棒状配件66构成,关于这一方面,本实施方式示出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实施方式。即,在本实施方式的压配合端子64中,在棒状配件66的一端侧14,由通过压溃部28而在棒状配件66的对角位置即2个角部30分别朝向外方突出的部位来形成压接部68,该压溃部28是通过对沿板厚方向(图8中的与纸面垂直的方向)相对的一对相对面26、26进行锻压而形成的。因此,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不需要如以往那样使用与棒状配件66分体的配件来形成压接部68,因此能够实现部件个数、制造成本的削减。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压配合端子64中,如图10所示,压接部68从棒状配件66的2个角部30朝向外方呈单臂梁状地突出形成。而且,关于压接部68,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构成压溃部28的第一斜边36与第二斜边38的长度不同,因此能避免压接部68的沿突出方向延伸的中心轴62a、62b与棒状配件66的中心轴60交叉。由此,压接部68在被压入于通孔56时,通过其接触压力而在棒状配件66的周向上挠曲变形。因此,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压接部68容易确保充分的挠曲量,因此能够确保所希望的弹性并实现压接部68向通孔56的插入力的降低。

进而,在本实施方式的压配合端子64中,如图7所示,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压溃部28的深度尺寸朝向棒状配件66的轴向(上下方向)的两端侧而逐渐变小,因此通过压溃部28而向外方突出形成的压接部68也形成为其突出尺寸朝向轴向两端侧而逐渐变小的大致穹顶状的突部。因此,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在将压配合端子64向通孔56插入时,能够顺畅地进行插入操作,能够实现插入作业性的提高。

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但是本发明不受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具体记载的任何限定。例如,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通过利用锻压在棒状配件12的两对相对面26、26形成的压溃部28而在棒状配件12的两对对角位置形成有压接部16,但是也可以通过利用锻压在棒状配件12的一对相对面26、26形成的压溃部28而仅在棒状配件12的一方的对角位置形成压接部16。

进而,如图11所示,在作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压配合端子70的长方形剖面的棒状配件72中,也可以是,在宽度较宽的一对相对面26a、26a上,在宽度方向的两端部将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大致相同形状的压溃部28、28以相对于棒状配件72的中心轴60呈点对称的方式设置,另一方面,在宽度较窄的一对相对面26b、26b上,在中央部将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大致相同形状的压溃部28以相对于棒状配件72的中心轴60呈点对称的方式设置。由此,在长方形剖面的棒状配件72中,能够有利于在四个角部形成细长地突出的压接部74,能够更有利于确保压接部74的弹性。

标号说明

10、64、70:压配合端子;12、66、72:棒状配件;14:一端侧;16、68、74:压接部;18:另一端侧;20:连接部;22:金属方形线材;24:镀层;26、26a、b:相对面;28:压溃部;30:角部;36:第一斜边;38:第二斜边;54:印制基板;56:通孔。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