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10170878阅读:354来源:国知局
电连接器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设及一种电连接器,尤其是指一种有效解决短路问题的电连接器。背 景技术
[0002] 如图1所示,现有的USBTypeC插座连接器A包括一绝缘本体B,所述绝缘本体B 包括一基部C和一舌板D、两排端子,设于所述绝缘本体B,两排所述端子包括至少一信号端 子,每一所述信号端子具有显露于所述舌板D上、下表面的一接触部E;W及一金属壳F框 设于所述绝缘本体B外。而USBTypeC插头连接器G包括一绝缘外壳H,所述绝缘外壳H 具有一对接部I,所述对接部I形成一对接腔J,两排导电端子K设于所述对接腔J的上下 表面;一屏蔽壳L包覆于所述绝缘外壳H外;两接地片M,分别设于所述对接部I前端的上、 下表面并位于所述绝缘外壳H和所述屏蔽壳L之间;每一所述接地片M包括延伸入对接腔 J内的多个弹片N。
[0003] 然而,当上述结构的插座连接器A与所述插头连接器H经过频繁的对接后,所述插 头连接器G的弹片N与所述插座连接器A的舌板D经过多次的碰撞,容易产生溃pin现象, 导致所述弹片N在所述对接腔J内向后移动。当所述弹片N溃pin后,所述插头连接器G 与所述插座连接器A对接时,所述弹片N容易接触到所述插座连接器A中的信号端子的接 触部E,从而导致所述插座连接器A发生短路现象。
[0004] 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新的电连接器,W克服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0005] 本实用新型的创作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通过在舌板设置一隔离部将插头连接器的 接地弹片与插座连接器的端子隔离开,从而防止短路的电连接器。
[0006]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一绝 缘本体,所述绝缘本体包括一基部及自所述基部向前延伸的一舌板,所述舌板包括一后段 和一前段,所述后段高于所述前段;多个端子,设于所述绝缘本体,每一所述端子包括显露 于所述前段的一对接部;所述前段靠近所述后段处设有一隔离部,所述隔离部高于所述对 接部且低于所述后段;W及一接触件,设于所述后段,对接时用W与一对接连接器的接地弹 片扣接,所述隔离部至少部分位于所述接地弹片的插接路径。
[0007] 进一步,所述隔离部为多个,分别设于每一所述对接部的两侧。
[0008] 进一步,所述隔离部为多个且连接为一体,包覆每一所述对接部靠近所述后段的 部分。
[0009] 进一步,所述前段靠近所述后段处的上、下表面均设有多个所述隔离部。
[0010] 进一步,所述电连接器进一步包括一屏蔽片至少部分位于所述舌板内,所述屏蔽 片包括突出所述舌板侧面的一扣持槽,所述扣持槽包括位于所述扣持槽前端的一第一凸出 部和位于所述扣持槽后端的一第二凸出部。
[0011] 进一步,所述隔离部向前延伸超过所述第二凸出部。
[0012] 进一步,所述电连接器进一步包括一金属壳框设于所述绝缘本体外,所述金属壳 包围所述舌板形成一插接腔。
[0013] 进一步,所述接触件包括设于所述后段的一接触部及自所述接触部延伸至所述基 部的一延伸部,所述延伸部设有一弹臂抵接于所述金属壳。
[0014] 进一步,所述延伸部的两侧分别设有一卡片,所述基部对应每一所述卡片处设有 一卡槽,所述卡片插置于所述卡槽内。
[0015] 进一步,多个所述端子包括一上排端子和一下排端子,所述上排端子与一上绝缘 体经一次嵌射成型为一上端子模组,所述下排端子与一下绝缘体经二次嵌射成型为一下端 子模组,所述上端子模组与所述下端子模组再经=次嵌射成型为一电连接器主体。
[0016] 进一步,多个所述端子包括一上排端子和一下排端子,所述上排端子与所述绝缘 本体一体成型,所述下排端子组装于所述绝缘本体。
[0017] 进一步,所述后段的前端设置一挡止部高于所述接触件,所述挡止部包括一导引 面位于所述隔离部与所述挡止部之间且高于所述隔离部。
[0018] 进一步,所述接地弹片的宽度大于所述对接部的宽度。
[0019] 进一步,所述接地弹片与所述对接部呈错位设置。
[0020]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通过在所述舌板的后段与前段交界处设置多个隔离 部,每一所述隔离部均高于所述对接部且低于所述后段,此外,至少部分的所述隔离部位于 所述接地弹片的插接路径。当所述对接连接器与所述电连接器经过频繁的对接后,使得所 述接地弹片与所述舌板经过多次的碰撞而产生溃pin现象,此时,所述隔离部将所述接地 弹片与所述对接部隔离开,防止所述接地弹片与所述对接部直接接触,造成所述电连接器 短路。
[0021] 【【附图说明】】
[0022] 图1为现有技术对接连接器和电连接器对接后的剖视图;
[0023] 图2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
[0024] 图3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部分立体分解图;
[00巧]图4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另一角度的部分立体分解图;
[0026] 图5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与对接连接器对接前的剖视图;
[0027] 图6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与对接连接器对接后的剖视图;
[0028] 图7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另一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
[0029] 图8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另一实施例的部分立体分解图;
[0030] 图9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另一实施例的另一角度的部分立体分解图。
[0031] 【具体实施方式】的附图标号说明:

阳〇33]【【具体实施方式】】
[0034] 为便于更好的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结构、特征W及功效等,现结合附图和具体 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003引如图2和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器100用W安装于一电路板巧图示),用W与一对接连接器200对接。所述电连接器100包括一绝缘本体1 ;多个端子(未标号),分 为上排端子2和下排端子3设于所述绝缘本体1 ;一屏蔽片6,设于所述绝缘本体1内并位 于所述上排端子2和所述下排端子3之间;一接触件(未标号),设于所述绝缘本体1 ;一金 属壳7,框设于所述绝缘本体1的外侧形成一插接腔70 ;W及一金属罩8,焊接固定于所述 金属壳7外。
[0036] 所述对接连接器200包括一绝缘壳9,所述绝缘壳9自前端凹设一对接腔90 ;两排 导电端子10设于所述绝缘壳9并位于所述对接腔90的上下表面;一遮蔽壳13,包覆于所 述绝缘壳9外;W及两接地件14,分别设于所述绝缘壳9的上、下表面且位于所述遮蔽壳13 与所述绝缘壳9之间,所述接地件14设有多个接地弹片140凸伸入所述对接腔90内。
[0037] 所述上排端子2和所述下排端子3分别包括12根端子,所述上排端子2和所述下 排端子3的排列顺序左、右相反,排列方式上、下对称,且传输讯号相同。所述上排端子2从 左到右的排列顺序依次为接地端子(GND) 21、高速发送差分信号端子对(TX1+、TX1-) 20、电 源端子(Vbus)、预留端子(CCl)、USB2. 0差分端子对值P1、Dnl)、预留端子(S脚1)、电源端子 (Vbus)、高速接收差分信号端子对(RX化、RX2-) 20、接地端子(GND) 21 ;所述下排端子3从 右到左的排列顺序依次为接地端子(GND) 31、高速接收差分信号端子对(TX2+、TX2-) 30、电 源端子(Vbus)、预留端子(CC2)、USB2. 0差分端子对值p2、Dn2)、预留端子(S脚2)、电源端子 (Vbus)、高速接收差分信号端子对(RX1+、RX1-) 30、接地端子(GND) 31,W使所述电连接器 100可实现正反插的功能。
[0038] 如图2至图6所示,所述绝缘本体1包括一基部11及自所述基部11向前凸伸的 一舌板12,所述舌板12包括一前段120和一后段121,所述后段121的高度高于所述前段 120。每一所述上排端子2与每一所述下排端子3分别包括向前延伸至所述前段120并显露 于所述前段120的一对接部20U301及向后延伸出所述基部11的一焊接部202、302。所述 前段120靠近所述后段121处的上、下表面分别设有多个隔离部122,多个所述隔离部122 分别设于每一所述对接部201、301的两侧,每一所述隔离部122均高于所述对接部201、301 且低于所述后段121 ;所述接地弹片140的宽度大于所述对接部20U301的宽部,且多个所 述接地弹片140与多个所述对接部20U301呈错位设置。此外,至少部分的所述隔离部122 位于所述接地弹片140的插接路径。当所述对接连接器200与所述电连接器100经过频繁 的对接后,所述接地弹片140与所述舌板12经过多次的碰撞而产生溃pin现象,从而使得 所述接地弹片140在所述对接腔90内向后移动;此时,所述隔离部122将所述接地弹片140 与所述信号端子20、30的对接部20U301隔离开,防止所述接地弹片140与所述信号端子 20、30的对接部201、301直接接触造成所述电连接器100短路。
[0039] 所述接触件设于所述后段121,包括一上接触件4和一下接触件5,所述上接触件 4设于所述后段121的上表面,所述下接触件5设于所述后段121的下表面;所述上接触件 4与所述下接触件5相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