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10182110阅读:347来源:国知局
电连接器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连接器,尤其涉及一种具有舌板和导电端子的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0002]随着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电连接器被广泛应用于电子产品中,以与外部设备交换信息、数据等。常见的电连接器一般由塑胶本体、固定于塑胶本体上的导电端子和遮蔽壳体构成。所述塑胶本体设有基部和自基部向前延伸形成的舌板,舌板上形成有若干收容导电端子的端子收容槽。所述导电端子具有延伸到舌板上以与对接连接器电性连接的接触部。所述接触部部分收容于所述端子收容槽内,并由端子收容槽的内底壁支撑。现有技术中,仅依靠端子收容槽头部高于端子收容槽内底壁的部分对导电端子的上下方向进行限位,端子收容槽的内底壁均呈水平平面状设置。但是,与基部连接的舌板后侧部分在成型时误差较大,该部分对应的端子收容槽的内底壁也会高于其他部分,从而使得安装入端子收容槽的接触部后侧向上突出,使得接触部上翘,进而影响与对接连接器的插接。
[0003]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改进的电连接器以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防止导电端子向上翘起的电连接器。
[0005]为实现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及固定于绝缘本体上的若干第一端子,所述绝缘本体具有基部和自基部向前延伸的舌板,所述舌板至少一侧表面沿舌板厚度方向凹设有端子收容槽,所述第一端子具有收容于端子收容槽内的第一对接部,所述端子收容槽具有沿舌板厚度方向与所述第一对接部相抵接的支撑面,所述支撑面后侧部分朝向基部方向倾斜延伸,即与所述支撑面后侧部分对应的端子收容槽朝向基部的凹陷深度逐渐增大。
[0006]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支撑面前侧部分朝向舌板自由端方向倾斜延伸,即与所述支撑面前侧部分对应的端子收容槽朝向舌板自由端的凹陷深度逐渐增大。
[0007]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对接部具有靠近基部设置的水平部和自水平部向前并朝向端子收容槽的支撑面倾斜延伸的倾斜部。
[0008]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绝缘本体包括沿舌板厚度方向安装固定在一起的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所述舌板和端子收容槽形成在第二本体上,所述第一端子固定在第一本体上并沿舌板厚度方向安装至所述端子收容槽,所述第一端子还具有固定在第一本体上的第一固定部和延伸出第一本体的第一焊脚。
[0009]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电连接器还包括镶埋固定在第二本体上的若干第二端子,所述第二端子至少包括有相邻设置的一个电源端子和一个接地端子,所述电源端子和接地端子分别具有自舌板背离第一本体的一侧表面向外暴露的第二对接部、镶埋固定于舌板后方的第二本体内的第二固定部和延伸出第二本体的第二焊脚。
[0010]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端子中也包括有电源端子和接地端子,所述电源端子和接地端子在第一端子中设置有两组并且位于第一端子中的两侧位置;所述第二端子中也包括有两组电源端子和接地端子,并且第二端子中电源端子和接地端子的第二对接部与第一端子中电源端子和接地端子的第一对接部沿舌板厚度方向对应设置。
[0011]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还分别包括有位于两组电源端子和接地端子之间的四根信号端子,并且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中的四根信号端子传输类型相同但在舌板两侧反向排列设置。
[0012]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二端子中电源端子和接地端子还分别设有镶埋于舌板内的基体部,所述基体部沿舌板厚度方向位于第一对接部和第二对接部之间。
[0013]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二端子中接地端子和电源端子的第二对接部自所述基体部上撕破成型。
[0014]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二端子中电源端子的基体部和第二对接部的整体宽度不小于该电源端子的第二对接部的1.5倍宽度,所述第二端子中接地端子的基体部和第二对接部的整体宽度不小于该接地端子的第二对接部的1.5倍宽度。
[0015]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将端子收容槽用以支撑导电端子的对接部的支撑面后侧部分向后倾斜延伸设计,即,预先将与所述支撑面后侧部分对应的端子收容槽设置为朝向基部的凹陷深度逐渐增大,由此可保证对接部后侧部分容置于端子收容槽后不会被顶起,有效防止翘pin,保证与对接连接器对接的顺畅性和稳定性。
【附图说明】
[0016]图1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立体图;
[0017]图2是图1中电连接器的去除遮蔽壳体的立体图;
[0018]图3是图2所示电连接器另一角度的视图;
[0019]图4是图2所示电连接器的部分分解图;
[0020]图5是图4所示电连接器另一角度的视图;
[0021]图6是图4中电连接器的进一步分解图;
[0022]图7是图6所示电连接器另一角度的视图;
[0023]图8是图2所示电连接器沿A-A线方向的剖视图;
[0024]图9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中第一端子的另一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图;
[0025]图10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采用图9所示第一端子时的剖视示意图,显示第一端子的对接部与端子收容槽的配合。
【具体实施方式】
[0026]以下将结合附图所示的各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但这些实施方式并不限制本实用新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根据这些实施方式所做出的结构、方法、或功能上的变换均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0027]请参照图1至图8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100的较佳实施方式。所述电连接器100包括绝缘本体1、固定于绝缘本体1上的若干导电端子2和遮盖绝缘本体1的遮蔽壳体4。
[0028]如图2、图3和图8所示,所述绝缘本体1具有基部11和自基部11向前延伸的舌板12。每一导电端子2具有固定于基部11内的固定部21、自固定部21向前延伸的对接部22以及自固定部21延伸出基部11的焊脚23。
[0029]结合图2至图7所示,具体地,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绝缘本体1包括沿舌板12厚度方向安装固定在一起的第一本体5和第二本体6。所述舌板12形成在第二本体6上,所述基部11由第一本体5和第二本体6共同形成。具体地,所述第一本体5形成基部11的上侧部分;所述第二本体6包括位于后侧并形成基部11的下侧部分的下基部61和位于前侧并形成所述舌板12的舌板部。
[0030]所述第一本体5和第二本体6的下基部61沿舌板12厚度方向的相对侧形成有供两者相互定位的凹槽51和定位柱611。所述第一本体5和第二本体6远离舌板12的一侧成台阶状配合设置。所述第二本体6的下基部61靠近舌板部的前部两侧形成有向上突伸的侧栏612,所述第一本体5的前侧收容于所述侧栏612之间。
[0031]结合图4和图8所示,所述舌板12的至少一侧表面沿舌板12厚度方向凹设有端子收容槽621。所述端子收容槽621具有沿舌板12厚度方向与所述导电端子2的对接部22相抵接的支撑面622。所述支撑面622前侧部分朝向舌板12自由端方向倾斜延伸,即与所述支撑面622前侧部分对应的端子收容槽621朝向舌板12自由端的凹陷深度逐渐增大。所述支撑面622后侧部分朝向基部11方向倾斜延伸,即与所述支撑面622后侧部分对应的端子收容槽621朝向基部11的凹陷深度逐渐增大。综合上述可知,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支撑面622整体大致呈拱形,使得所述支撑面622的制造精度降低,并且在制造精度较低的情况下,导电端子2的对接部22的前侧和后侧均不会被支撑面622顶起;同时,在与对接连接器插接时,导电端子2前端和后侧可被对接连接器抵持而有小幅度的朝向支撑面622方向变形,从而不会被抵持突伸出舌板12的前述至少一侧表面,有效防止翘pin,同时也不会与对接连接器产生干涉,保证与对接连接器对接的顺畅性和稳定性。
[0032]结合图2至图8所示,所述导电端子2至少包括若干固定在所述第一本体5上的第一端子24,所述第一端子24的对接部22称为第一对接部242,所述第一端子24的固定部21称为第一固定部241,所述第一端子24的焊脚23称为第一焊脚243。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固定部241镶埋固定于第一本体5内,所述第一对接部242向前突伸出第一本体5,所述第一焊脚243向后延伸出第一本体5。
[0033]因所述第一本体5沿舌板12厚度方向与第二本体6相结合设置,从而对应所述第一端子24的设置,所述第二本体6的舌板部、即所述舌板12朝向第一本体5的一侧表面形成有所述端子收容槽621,以收容所述第一端子24的第一对接部242。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对接部242呈水平延伸设置。
[0034]请参照图9和图10所述,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较佳实施例,将所述第一对接部242设置为具有靠近基部11设置的水平部2421和自水平部2421向前并朝向端子收容槽621的支撑面622倾斜延伸的倾斜部2422。通过将所述第一对接部242的前侧部分、即所述倾斜部2422呈朝向支撑面622方向倾斜延伸设置,可使得第一对接部242的前端抵持于支撑面622的前侧部分设置,又结合支撑面622前侧部分的倾斜设置,可使得第一对接部242的倾斜部2422前端只会向下倾斜设置,而不会向上翘起,有效避免翘pin现象发生,保证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100连接的顺畅性和稳定性。
[0035]结合图3至图8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导电端子2还包括有设置于第二本体6上的若干第二端子25。所述第二端子25的对接部22称为第二对接部252,并通过舌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