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的制造方法_2

文档序号:10182110阅读:来源:国知局
板12背离第一本体5的一侧表面向外暴露;所述第二端子25的固定部21称为第二固定部251,所述第二固定部251均镶埋固定于第二本体6中;所述第二端子25的焊脚23称为第二焊脚253,所述第二焊脚253向后延伸出第二本体6。
[0036]所述第一端子24和第二端子25中分别至少包括有一组相邻设置的一个电源端子P和一个接地端子g,以使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100可用于进行电流传输。进一步地,为使用方便,所述第一端子24和第二端子25中电源端子p和接地端子g的对接部22在舌板12的两侧表面上沿舌板12中心对称且反向排列设置,由此使得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100与对接连接器正反面插接时均可进行信号传输。相应地,所述遮蔽壳体4环绕于舌板12周围的插接部位呈椭圆型环状设置,以适应正反插功能。
[0037]进一步地,为增大电流传输面积,使得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100可进行大电流传输,镶埋成型于第二本体6中的所述第二端子25中电源端子p和接地端子g还分别设有镶埋于舌板12内的基体部254。所述基体部254沿舌板12厚度方向位于第一对接部242和第二对接部252之间。所述第二端子25中,接地端子g的第二对接部252自所述基体部254上撕破成型,所述基体部254上形成有与第二对接部252对应的下料孔2541 ;电源端子P的第二对接部252也可看做是自与之对应的基体部254上撕破成型。另外,所述第二端子25中电源端子p的基体部254和第二对接部252的整体宽度不小于该电源端子p的第二对接部252的1.5倍宽度,所述第二端子25中接地端子g的基体部254和第二对接部252的整体宽度不小于该接地端子g的第二对接部252的1.5倍宽度。此外,连接于第二端子25中电源端子P和接地端子g的所述基体部254和第二对接部252的第二固定部251也呈加宽设置,具体地,第二固定部251的靠近第二对接部252的前侧部分的宽度与基体部254后侧部分和第二对接部252的整体宽度相同,而第二对接部252的后侧部分逐渐变窄而与第二焊脚253相连接。
[0038]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端子24和第二端子25中分别设置有两组所述电源端子P和接地端子g。所述第二端子25中的电源端子p和接地端子g均设置有前述基体部254。另外,所述第一端子24和第二端子25中的两个接地端子g位于两侧,两个电源端子P相邻设置于接地端子g内侧;由此,结合前述正反插的设置说明,第二端子25中电源端子P和接地端子g的第二对接部252与第一端子24中电源端子p和接地端子g的第一对接部242沿舌板12厚度方向对应设置。所述接地端子g的基体部254上设置有向两侧突伸出舌板12的锁扣部2542,以用于与对接连接器相扣持。
[0039]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端子24和第二端子25还分别包括有位于两组电源端子p和接地端子g之间的四根信号端子,并且第一端子24和第二端子25中的四根信号端子传输类型相同但在舌板12两侧反向排列设置。四根所述信号端子包括有依次排布一 CC端子、一 D+端子、一 D-端子和一 SBU端子;其中的D+端子和D-端子主要用于传输USB2.0信号。该四根所述信号端子与标准的USB Type C插座连接器中位于中间的四根信号端子设置相同。
[0040]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100的导电端子2的设置主要是去除了标准的USB Type C插座连接器中用以传输高频信号的差分信号端子,使得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100仅用于传输电源信号和低频的USB 2.0信号,以适应一些低频信号传输设备(未图示)或仅需电流传输的需求;同时,在将所述差分信号端子去除后,将所述电源端子P和接地端子g的传输面积进行增大处理,使得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100可进行大电流传输;此外,在相较标准的USBType C插座连接器的导电端子数量减少后,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100中第一端子24和第二端子25的焊脚23设置在同一排,方便焊脚23的共面度设置和焊接。
[0041]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100中电源端子p、接地端子g和位于中间的四根信号端子的对接部22在舌板12上的位置设置和标准的USB Type C插座连接器中与之对应的导电端子的对接部位置设置一致,从而使得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100还可适用于与标准的USB Type C插头连接器(未图示)进行插接,适用性较广。
[0042]结合图1和图2所示,如前述,所述遮蔽壳体4环绕于舌板12周围的插接部位呈椭圆型环状设置,并具有与舌板12平行的顶壁41和底壁42。所述顶壁41和底壁42的前侧和后侧分别设有朝向舌板12方向突伸的凸包43,以与对接连接器相抵持,从而增强对接连接器的固定效果,保证信号的稳定传输。另外,所述底壁42前侧还设置有向外突伸的突起44,所述突起44可将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100的前端撑起,使得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100安装至一电路板(未图示)上时,电连接器100的前端翘起而使后侧重心向下,从而保证导电端子2的焊脚23与电路板的有效接触,进而保证焊接效果。
[0043]结合以上描述可知,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100通过将端子收容槽621用以支撑导电端子2的对接部22的支撑面622后侧部分向后倾斜延伸设计,即,预先将与所述支撑面622后侧部分对应的端子收容槽621设置为朝向基部11的凹陷深度逐渐增大,由此可保证对接部22后侧部分容置于端子收容槽621后不会被顶起,有效防止翘pin,保证与对接连接器对接的顺畅性和稳定性。
[0044]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0045]上文所列出的一系列的详细说明仅仅是针对本实用新型的可行性实施方式的具体说明,它们并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艺精神所作的等效实施方式或变更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主权项】
1.一种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及固定于绝缘本体上的若干第一端子,所述绝缘本体具有基部和自基部向前延伸的舌板,所述舌板至少一侧表面沿舌板厚度方向凹设有端子收容槽,所述第一端子具有收容于端子收容槽内的第一对接部,其特征在于:所述端子收容槽具有沿舌板厚度方向与所述第一对接部相抵接的支撑面,所述支撑面后侧部分朝向基部方向倾斜延伸,即与所述支撑面后侧部分对应的端子收容槽朝向基部的凹陷深度逐渐增大。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面前侧部分朝向舌板自由端方向倾斜延伸,即与所述支撑面前侧部分对应的端子收容槽朝向舌板自由端的凹陷深度逐渐增大。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对接部具有靠近基部设置的水平部和自水平部向前并朝向端子收容槽的支撑面倾斜延伸的倾斜部。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本体包括沿舌板厚度方向安装固定在一起的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所述舌板和端子收容槽形成在第二本体上,所述第一端子固定在第一本体上并沿舌板厚度方向安装至所述端子收容槽,所述第一端子还具有固定在第一本体上的第一固定部和延伸出第一本体的第一焊脚。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连接器还包括镶埋固定在第二本体上的若干第二端子,所述第二端子至少包括有相邻设置的一个电源端子和一个接地端子,所述电源端子和接地端子分别具有自舌板背离第一本体的一侧表面向外暴露的第二对接部、镶埋固定于舌板后方的第二本体内的第二固定部和延伸出第二本体的第二焊脚。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子中也包括有电源端子和接地端子,所述电源端子和接地端子在第一端子中设置有两组并且位于第一端子中的两侧位置;所述第二端子中也包括有两组电源端子和接地端子,并且第二端子中电源端子和接地端子的第二对接部与第一端子中电源端子和接地端子的第一对接部沿舌板厚度方向对应设置。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还分别包括有位于两组电源端子和接地端子之间的四根信号端子,并且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中的四根信号端子传输类型相同但在舌板两侧反向排列设置。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端子中电源端子和接地端子还分别设有镶埋于舌板内的基体部,所述基体部沿舌板厚度方向位于第一对接部和第二对接部之间。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端子中接地端子和电源端子的第二对接部自所述基体部上撕破成型。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端子中电源端子的基体部和第二对接部的整体宽度不小于该电源端子的第二对接部的1.5倍宽度,所述第二端子中接地端子的基体部和第二对接部的整体宽度不小于该接地端子的第二对接部的1.5倍宽度。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绝缘本体及固定于绝缘本体上的若干第一端子。所述绝缘本体具有基部和自基部向前延伸的舌板,所述舌板至少一侧表面沿舌板厚度方向凹设有端子收容槽。所述第一端子具有收容于端子收容槽内的第一对接部。所述端子收容槽具有沿舌板厚度方向与所述第一对接部相抵接的支撑面。所述支撑面后侧部分朝向基部方向倾斜延伸,即与所述支撑面后侧部分对应的端子收容槽朝向基部的凹陷深度逐渐增大。
【IPC分类】H01R13/02, H01R13/40
【公开号】CN205092348
【申请号】CN201520872465
【发明人】彭易平
【申请人】昆山全方位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6年3月16日
【申请日】2015年11月3日
当前第2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