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电致发光元件和使用所述有机电致发光元件的照明设备的制造方法_2

文档序号:9439737阅读:来源:国知局
也就是厚度加权平均折射率。
[0116] 在运一点上,加权平均发射波长被定义为通过对基于发射波长(发射光谱)的强 度的光谱的测量结果获得的光谱强度的积分计算的波长,并且由W下表达式(5)精确地表 /J、-O
[0117] [公式引
(5)
[0119] 在该表达式中,A指示波长(nm),并且P(A)指示对应波长的光谱强度。
[0120] 在下文中,描述了相移。有机化元件的发光层相对较薄,并且例如具有几百nm的 厚度,并且厚度非常接近光波长(在传播介质中的光波长),并且因此薄膜干设可W发生在 有机化元件内部。因此,有机层的厚度引起光发射内部的干设,并且因此大大增高或降低 发射光的强度。为了尽可能地增高发射光的强度,直接从发光层行进到露出光侧的光(直 射光)和从发光层朝向反射电极行进并且然后被该电极反射W朝向露出光侧行进的光(反 射光)被设置从而引起相长干设。当光被反射层反射时,在反射之前和反射之后的光线之 间存在相移n。鉴于此,在理想模型中,通过将被定义为在发光源和反射层的表面之间的 距离的厚度d乘W折射率n来计算的光学厚度(光学距离)被设置等于约光的波长A的 1/4 31的奇数倍。通过运样做,使从基底在前面方向上露出的光的分量的量最大化。该设计 是所谓的腔体设计。根据该方法,光在内部不被放大,但是由于改变了光的方向在由前面方 向例示的指定方向上的光被放大,在前面方向上光能够容易露出到外部。然而,实际上,光 的相移不等于n,并且示出了归因于在有机层和反射层的折射和消光的更复杂的变化。在 运种情况下用4表示光的相移。能够基于该相移4来设计有机化元件。 阳121] 关于在发光层E和光反射电极4之间的距离山在本说明书中,除非另行指示,在发 光层E的其厚度方向上的中屯、点和在光反射电极4的面向发光层E的表面上的点被用作参 考点。换言之,在更精确的定义中,距离d应当被理解为从光反射电极4的面向发光层E的 表面到发光层E的在其厚度方向上的中屯、的距离。光被反射为反射层的表面,并且因此能 够理解光反射电极4的表面被用作其参考点。至于发光层E,在严格的意义上,优选参考点 是电子和空穴的重组点。然而,重组点可W取决于元件的材料和特性而变化。另外,在许多 情况下,鉴于发光层E相对整个元件的比例,发光层E相对较厚。因此,发光层E的中屯、可 W被用作其参考点。注意,当能够确定重组点时,重组点能够被用作用于确定距离d的参考 点。例如,重组点不限于在厚度方向上的中屯、,并且能够是表面(面向光反射电极4的表面 或面向光透射电极3的表面)。
[0122] 在特定电极和发光层EW及多个发光层E之间可W提供贡献于对有机化元件的 操作的一个或多个合适的层。例如,运样的合适的层包括电荷传输层5和夹层6。图1至 图3示出了电荷传输层5和夹层6。电荷传输层5可W是用于注入并传输空穴或电子的层。 夹层6可W是用于产生电荷的层。在第一实施例至第=实施例中,夹层6存在于电荷传输 层5之间。注意,双极层可W存在于一个发光层E和另一发光层E之间。在运种情况下,不 需要提供夹层6,并且能够增大或减小在发光层E之间的距离。因此,能够容易地调节发光 层E的位置。
[0123] 如图1等所示,电荷传输层5被称为第一电荷传输层5曰、第二电荷传输层化、第S 电荷传输层5c和第四电荷传输层5山W到光反射电极4的距离的升序排列。第一电荷传输 层5a可W用作具有电子传输特性的层。第二电荷传输层化可W用作具有空穴传输特性的 层。第=电荷传输层5c可W用作具有电子传输特性的层。第四电荷传输层5d可W用作具 有空穴传输特性的层。注意,运样的电荷传输层5可W具有在其内部引起电荷转换的结构。
[0124] 此外,本说明书主要给出了对其中一个发光单元包括一个发光层E的元件的解 释。然而,一个发光单元可W包括两个或更多个发光层E的堆叠。当一个发光单元包括两 个或更多个发光层E的堆叠时,发光层E可W被直接堆叠。当一个发光单元包括两个或更 多个发光层E的堆叠时,极好地贡献于发光特性(即,极好的光外禪合效率和色差)的一个 或多个发光层E可W被设计为满足由W上表达式(2)和(3)定义的关系。注意,更优选所 有的发光层E满足W上表达式似和(3)。
[0125] 在第S实施例中,光外禪合层7被提供到基底I的与光扩散层2相反的表面。当 光外禪合层7被提供时,能够抑制在基底1和外部(大气)之间的交界面处的全反射,并且 能够增加露出到外部的光的量。
[0126] 注意,由D表示从发光层E到光透射电极3的面向基底1的表面的距离。用于确 定距离D的发光层E的位置的参考点可W与用于确定距离d的发光层E的位置的参考点相 同,并且可W是发光层E的在其厚度方向的中屯、。
[0127] [元件设计]
[0128] 参考有机化元件的设计模型,其被解释为前述关系是优选的。
[0129] 图4示出了有机化元件的设计模型。该设计模型被用于优化有机化元件。该有 机化元件包括基底1、光透射电极3、发光层E和光反射电极4。该有机化元件包括一个发 光层E,并且因此具有单个单元结构。另外,有机化元件包括电荷传输层5。然而,有机化 元件没有光扩散层2。发光层E的数量是一个,并且省略了光扩散层2,并且因此简化了有 机化元件。因此,能够在光外禪合效率方面优化设计。
[0130] 在设计有机化元件中,对等离子体损失的抑制能够被认为是用于改进光外禪合 效率的一个方法。 阳131] 能够参考图5来描述等离子体损失。图5示出了图示光外禪合效率对在发光源和 反射层之间的厚度的变化的曲线图。该曲线图示出了哪个模式引起光损失。模式I设及大 气,并且指示露出到外部(大气)的光的干设。额外地,模式II、模式III和模式IV分别设 及基底、薄膜和等离子体,并且指示约束在元件内部并不露出到外部的光。模式I示出干设 厚度变化的波形。当增大腔体的厚度时,第一顺序干设和第二顺序干设被确认。在对应于 第一顺序干设的厚度中,等离子体损失相对较大,并且因此总体上能够减少光外禪合效率。 运是因为当发光层和反射层之间的距离太短时,反射层吸收光。考虑到光的运种吸收可W 随着入射角度的增大而增大。因此,考虑到引起用于抑制等离子体损失的第二顺序或更大 顺序干设是优选的。归因于抑制等离子体损失的影响,能够期望对效率的改进。注意,在顺 序上大于第二干设(第二腔体)的干设(例如,第=顺序干设和第四顺序干设)可W引起 福射寿命的增加,并且运可W导致效率的降低。因此,干设的顺序优选为小的,并且例如,可 W使用第五顺序或更小的干设。
[0132] 在有机化元件的设计中,考虑了在光反射电极4 (反射层)和发光层E之间的距 离。在严格的意义上,针对发光层E的距离的参考点是发光重组发生的位置。然而,如上所 述,为了方便元件设计,参考点可W是厚度方向的中屯、或发光层E的表面。为了抑制等离子 体损失,优选增大在反射层和发光层E之间的距离。鉴于此,基于图4的有机化元件,确定 针对在发光层E和反射层之间的距离的优选条件。
[0133] 图4的模型设及用于发射单色光的单个单元元件。在运种情况下,加权平均发射 波长A为600nm。通过使用在发光层E和光反射电极4之间的距离d作为参数来分析哪个 模式存在从发光层E发射的光。
[0134] 图6是示出由发光层E产生的光的分布的变化与在发光层E和光反射电极4之 间的距离d的变化的曲线图。在图6中,由比率表示各自的模式的分布。从图6中显而易 见,确认当发光层E变得更接近光反射电极4时,等离子体损失变得更大。换言之,在距离 d相对较小的区域中,从发光层E露出的光与在金属表面上的等离子体组合,并且促进等离 子体模式,并且可W增加不贡献于光的分量。相反,应当理解当发光层E变得更远离光反射 电极4时,等离子体损失的影响逐渐减少。在运一点上,对于在发光层E和光反射电极4之 间的距离,考虑在波长和折射率之间的关系。如通过在曲线图的水平轴的下面图示的数值 示出的,当距离等于或大于约0.6倍的通过波长(A)除W折射率(n)获得的值(A/n)时, 等离子体损失的影响大大减小。在运种情况下,折射率被定义为填充在光反射电极4和发 光层E之间的空间的介质的平均折射率。甚至在波长和折射率不同于W上情况的另一情况 下,获得相同的影响。因此,确认由W上表达式(3)定义的关系是优选的。
[0135] 注意,等离子体模式尤其受从发光层E发射的光的广角分量(P极化分量)影响, 并且相反,最初露出到外部的窄角分量(到达大气的光)不引起对等离子体模式的实质影 响。鉴于此,为了通过抑制等离子体损失来增加光外禪合效率,先决条件是增加在基底模式 和薄膜模式中的光(具有宽的入射角并且趋向于被全反射的光)的量。因此,在实际有机 化元件中,有必要提供光扩散层2。通过提供光扩散层2,有效地运用抑制等离子体损失的 影响。光扩散层2能够引起在有机层和基底之间的交界面处的光线的角度的变化。光扩散 层2能够抑制在有机层和基底之间的交界面处被全反射的分量,并且因此能够增加在薄膜 模式中的光的量。
[0136] 注意,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W上方法是使在前面方向上露出的光的量最大化, 并且因此不考虑等离子体损失。因此,在一些情况下,可W减少露出光的量。
[0137] 在有机化元件的另一优化中,取决于视角(在U'V'坐标中的偏差)的色差被认 为是除了效率(光外禪合效率)之外的发光元件的特性之一。如图4所示,色差的偏差被 定义为在前面方向上露出的光和在角度0处露出的光之间的颜色的偏差。在有机化元 件中,直接从发光层E露出的光和由具有光反射特性的电极反射的光彼此干设,W引起在 特定露出方向上的光的增加和减少,并且因此光的分布的样式可W改变。到达光扩散层或 基底的光的分布的样式引起对效率和色差的直接影响。因此,在发光层E和针对每种发光 颜色的反射层之间的距离d是用于确定效率和色差的重要因子。鉴于此,在本设计中,主要 地,在光发射位置和反射层之间的距离被精确地控制W获得实现优选效率和色差的光的分 布的样式。
[0138] 具有多单元结构的有机化元件包括两个或更多个发光层E,并且因此视角特性 (对色差的偏差的抑制)是重要的。鉴于此,通过使用色差(Au'v')来确认具有多单元的 有机化元件的视角特性。AU'V'意味着偏离在相对于前方的视角等于或小于80度的范 围内的平均值的色度的U'V'坐标的量的均方根(Au' '化Av' (1/2)的最大值。在 运一点上,"~ "是表示乘法的符号。根据ElnergyStar的标准(ProgramRequirementsfor SolidStateLightingLuminaries,EligibilityCriteria-VersionI. 1,2008),在照明 质量方面优选Au'V'小于0. 007。
[0139] 首先,W实验方式制备具有多单元结构的有机化元件。该原型具有与在图I中图 示的第一实施例相同的层结构。运个的整个发射颜色是白色。白色发射对于照明使用等是 重要的。第一发光层El具有600nm的加权平均发射波长(A1)。第一发光层El的发射颜 色是澄色。第二发光层E2具有470nm的加权平均发射波长(A2)。第二发光层E2的发射 颜色是蓝色。填充第一发光层El和光反射电极4之间的空间的介质具有1. 80的平均折射 率(n)和0.0005的消光系数化)。运些折射率和消光系数是关于波长Al的平均值。填充 第二发光层E2和光反射电极4之间的空间的介质具有I. 80的平均折射率(n)和0. 0005 的消光系数化)。运些折射率和消光系数是关于波长A2的平均值。另外,光反射电极4由 Ag制成。光反射电极4具有关于波长A1的0. 119的折射率(n)和3. 51的消光系数化)。 另外,光反射电极4具有关于波长A2的0.135的折射率(n)和2. 66的消光系数化)。光 透射电极3是ITO的。光透射电极3用作阳极,并且光反射电极4用作阴极。基底1是玻 璃基底(折射率1.5)的。在该有机化元件中,为了利用很大程度地受等离子体损失的影 响的在对角线方向上行进的光,光扩散层2被提供在基底1和光透射电极3之间。通过添 加光扩散层2,改变光线的行进方向,并且因此能够增加W对角线方式露出的光的量。
[0140] 在运一点上,为了优化距离d,引入因子A。在本说明书中,关于与腔体的偏差,使 用由W下表达式化)定义的因子A。 阳141][公式9]
(6) 阳143] 因子A是表示在光学距离(nXd)方面与第一顺序干设的距离的距离偏差等于波 长的多少倍的数值。因子A被表示为指示与第一顺序干设的距离的距离偏差的因子。在稍 后描述的曲线图中,每个水平轴指示因子A。
[0144] 由W下表达式(7)表示定义第一顺序干设的条件的距离d。
[0145] [公式 10]
(7) 阳147] 在第一顺序干设中,A等于0。因此,在W上表达式中,当因子A等于0时,距离di 被定义为di(0)。W上表达式定义第一发光层El的距离di。然而,能够W类似的方式计算 第二发光层和后续发光层E的距离。
[014引通过使用距离di(A)和di(0)由W下表达式做表示因子A。 阳149][公式11]
巧) 阳151] 因此,如用于确定di(A)的表达式,获得W下表达式巧)。 阳152][公式12]
侈)
[0154] 类似地,如用于确定d2 (A)的表达式,获得W下表达式(10)。
[0155] [公式 13]
(10)
[0157] 相位差移位(1)能够被获得作为通过使用折射率和消光系数来自表达式(1)的常 数值。
[0158] W上元件的相位差移位4是4 (A1) = 0. 7JT和(6(A2) = 0. 58JT。
[0159] 关于因子A,在第一顺序干设中A等于0,并且在第二顺序干设中A等于0. 5,并且 在第=顺序干设中A等于1。总之,在第a个顺序干设中A等于0.SX(Q-I)。因此,能够 获得在因子A和距离d之间的关系。
[0160]在W上元件中,当第一发光层El被设计用于第一顺序干设时,当(61=0.731,入1 =600 和n= 1. 80 时,表达式(7)给出di(0) = 58nm。 阳16U 在W上元件中,当第一发光层El被设计用于第二顺序干设时,当(61=0.731,入1 =600,n= 1. 80 和A= 0. 5 时,表达式巧)给出di〇). 5) = 225nm。 阳162] 在W上元件中,当第二发光层E2被设计用于第二顺序干设时,当(62= 0. 58 ,入2 =470,n= 1. 80 和A= 0. 5 时,表达式(10)给出dz〇). 5) = 168nm。 阳163] 在W上元件中,当第二发光层E2被设计用于第S顺序干设时,当(62= 0. 58 ,入2 =470,n= 1. 80 和A= 1 时,表达式(10)给出dz(1) = 300nm。
[0164] 类似地,当第二发光层E2被设计用于第四顺序干设时,d2(l.W等于430皿。
[01化]如上所述,能够基于因子A来优化发光层E的位置。
[0166] 关于第二顺序干设和第S顺序干设通过扩展由W上表达式(2)定义的关系获得 的关系被示出如下。
[0167] 当1等于1时,针对第二顺序干设的第一发光层El的表达式给出W下表达式 (11)。 阳168][公式14]
01)
[0170] 当1等于2时,针对第S顺序干设的第二发光层E2的表达式给出W下表达式 (12)。 阳171][公式15]
(12)
[0173] 能够W类似的
当前第2页1 2 3 4 5 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