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嘧啶核苷类抗菌素与甲氧基丙烯酸酯类的杀菌组合物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文档序号:12041648阅读:391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农药技术领域,涉及含嘧啶核苷类抗菌素与甲氧基丙烯酸酯类的杀菌组合物在作物病害上的应用。技术背景嘧啶核苷类抗菌素(Agriculturalantiobiotic120)别名:农抗120、抗霉菌素120、120农用抗菌素。嘧啶核苷类抗菌素是一种广谱抗菌素,它对许多植物病原菌有强烈的抑制作用,对瓜类白粉病、花卉白粉病和小麦锈病防效较好。醚菌酯(Kresoxim-methyl)化学名称:甲基(E)-2-甲氧基亚氨基-2-[2-(0-甲苯氧基)苯基]醋酸盐,分子式:C18H19NO4。其是醌外抑制剂,通过阻碍细胞色素b与细胞色素c1的电子传递,抑制线粒体呼吸。选择性来源于植物体内酶的去酯化。具有保护性、治疗性、铲除性与长残效性,抑制孢子萌发。吡唑醚菌酯(Pyraclostrobin)化学名称:甲基(N)-[[1-(4-氯苯)吡唑-3基)-氧]-0-甲氧基]-N-甲氧氨基甲酸酯,分子式:C19H8ClN3O4。其是醌外抑制剂,通过作用于细胞色素复合物bc1阻碍电子传导,以抑制线粒体的呼吸作用,具有保护性、治疗性和跨层传导性。肟菌酯(Trifloxystrobin)化学名称:(2Z)-2-甲氧基亚氨基-2-[2-[[1-[3-(三氟甲基)苯基]亚乙基氨基]氧甲基]苯基]乙酸甲酯;三氟敏;肟草酯;肟菌脂;三1氟敏,分子式:C20H19F3N2O4。肟菌酯属于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它是具有杀菌活性的天然抗生素strobilurinA(strobilurintenacellus菌二级代谢物)的合成类似物。对子囊菌类、半知菌类、担子菌类和卵菌纲等真菌都有良好的活性。具有化学动力学特性的杀菌剂,它能被植物蜡质层强烈吸附,对植物表面提供优异的保护活性。它是一种呼吸抑制剂,通过锁住细胞色素b与c1之间的电子传递而阻止细胞ATP合成,从而抑制其线粒体呼吸而发挥抑菌作用。醚菌胺(Dimoxystrobin)化学名称:(E)-2-(甲氧基亚氨基)-N-甲基-2[a-(2,5-二甲苯氧基)-邻-甲苯基]乙酰胺,分子式:C19H22N2O3。其是醌外抑制剂,通过作用于细胞色素复合物bc1阻碍电子传导,以抑制线粒体的呼吸作用。具有保护性、治疗性和传导性,抑制孢子萌发与菌丝生长。

技术实现要素:
嘧啶核苷类抗菌素、醚菌酯、吡唑醚菌酯、肟菌酯、醚菌胺单剂长期使用可能带来抗性发生、药效下降等问题,本发明提出的杀菌组合物含有活性成分A与活性成分B,以及适量的表面活性剂和载体。含嘧啶核苷类抗菌素与甲氧基丙烯酸酯类的杀菌组合物,含有活性成分A和活性成分B,其特征在于:活性成分A与活性成分B重量比为1∶70~70∶1,所述的活性成分A选自嘧啶核苷类抗菌素,活性成分B选自醚菌酯、吡唑醚菌酯、肟菌酯、醚菌胺中之一种。活性成分A与活性成分B较优的重量比为1∶50~50∶1;活性成分A与活性成分B优选的重量比为1∶30~30∶1;更优选为嘧啶核苷类抗菌素与醚菌酯的重量比为1∶10~10∶1,嘧啶核苷类抗菌素与吡唑醚菌酯的重量比为1∶10~10∶1,嘧啶核苷类抗菌素与肟菌酯的重量比为1∶10~10∶1,嘧啶核苷类抗菌素与醚菌胺的重量比为1∶10~10∶1。所述的含嘧啶核苷类抗菌素与甲氧基丙烯酸酯类的杀菌组合物,其特征在于:组合物制成可湿性粉剂、水分散粒剂、悬浮剂、悬乳剂、水乳剂、微乳剂、微囊悬浮剂、微囊悬浮-悬浮剂。所述的含嘧啶核苷类抗菌素与甲氧基丙烯酸酯类的杀菌组合物用于防治作物的病害,所述的作物包括果树、蔬菜、粮食作物、茶树、观赏植物。所述的病害包括白粉病、炭疽病、纹枯病、枯萎病、锈病、黑斑病、疫病、霜霉病、黑星病、斑点落叶病、褐斑病、稻瘟病、稻曲病、轴腐病。本发明组合物中活性成分的含量取决于单独使用时的施用量,也取决于一种化合物与另一种化合物的混配比例以及增效作用程度,同时也与目标病害有关。通常组合物中活性成分的重量百分含量为总重量的1%~90%,较佳的为5%~80%。根据不同的制剂类型,活性成分含量范围有所不同。通常,液体制剂含有按重量计1%~60%的活性物质,较佳地为5%~50%;固体制剂含有按重量计5%~80%的活性物质,较佳地为10%~80%。本发明的杀菌组合物中至少含有一种表面活性剂,以利于施用时活性组分在水中的分散。表面活性剂含量为制剂总重量的2%~30%,余量为固体或液体稀释剂。本发明的杀菌组合物所选用的表面活性剂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的:可以选自分散剂、湿润剂、增稠剂或消泡剂中的一种或几种。根据不同剂型,制剂中还可以含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稳定剂、抗冻剂等。本发明的杀菌组合物可以由使用者在使用前经稀释或直接使用。其配制可由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的加工方法制备,即将活性成分与液体溶剂或固体载体混合后,再加入表面活性剂如分散剂、稳定剂、湿润剂、粘结剂、消泡剂等中的一种或几种。本发明的杀菌组合物,可以按需要加工成任何农药上可接受的剂型。其中优选剂型为可湿性粉剂、水分散粒剂、悬浮剂、悬乳剂、水乳剂、微乳剂、微囊悬浮剂、微囊悬浮-悬浮剂。组合物制成可湿性粉剂时包含如下组分及含量:活性成分A1%~70%、活性成分B1%~70%、分散剂1%~12%、湿润剂1%~8%、填料余量。组合物制成水分散粒剂时包括如下组分及含量:活性成分A1%~70%、活性成分B1%~70%、分散剂1%~12%、湿润剂1%~8%、崩解剂1%~10%、粘结剂0%~8%、填料余量。组合物制成悬浮剂时包括如下组分及含量:活性成分A1%~50%、活性成分B1%~50%、分散剂1%~10%、湿润剂1%~10%、消泡剂0.1%~2%、增稠剂0.05%~2%、抗冻剂0%~8%、去离子水加至100%。组合物制成悬乳剂时包括如下组分及含量:活性成分A0.5%~50%、活性成分B0.5%~50%、乳化剂1%~10%、分散剂1%~10%、溶剂0~20%、消泡剂0.1%~2%、增稠剂0.05%~2%、抗冻剂0%~8%、稳定剂0%~3%、去离子水加至100%。组合物制成水乳剂时包括如下组分及含量:活性成分A1%~50%、活性成分B1%~50%、溶剂1%~20%、乳化剂1%~12%、抗冻剂0%~8%、消泡剂0.1%~2%、增稠剂0.05%~2%、去离子水加至100%。组合物制成微乳剂时包括如下组分及含量:活性成分A1%~50%、活性成分B1%~50%、乳化剂1%~15%、溶剂1%~10%、抗冻剂0%~8%、稳定剂0%~3%、消泡剂0.1%~2%、去离子水加至100%。组合物制成微囊悬浮剂时包括如下组分及含量:活性成分A1%~50%、活性成分B1%~50%、高分子囊壁材料1%~10%、分散剂2%~10%、溶剂1%~10%、乳化剂1%~7%、pH调节剂0.1%~5%、消泡剂0.1%~2%、去离子水加至100%。组合物制成微囊悬浮-悬浮剂时包括如下组分及含量:活性成分A0.5%~50%、活性成分B0.5%~50%、高分子囊壁材料1%~12%、表面活性剂2%~15%、溶剂1%~15%、乳化剂1%~8%、消泡剂0.1%~2%、增稠剂0.05%~2%、pH调节剂0.1%~5%、去离子水加至100%。本发明的可湿性粉剂主要技术指标:本发明的水分散粒剂主要技术指标:本发明的悬浮剂主要技术指标:本发明的悬乳剂主要技术指标:本发明的微乳剂主要技术指标:本发明的水乳剂主要技术指标:本发明的微囊悬浮剂主要技术指标:本发明的微囊悬浮-悬浮剂主要技术指标:本发明的优点在于:(1)本发明组合物在一定范围内有很好的增效与持效作用,防效高于单剂;(2)农药用药量减少,降低农药在作物上的残留量,减轻环境污染;(3)扩大了杀菌谱,对多种病害如白粉病、炭疽病、纹枯病、枯萎病、锈病、黑斑病、疫病、霜霉病、黑星病、斑点落叶病、褐斑病、稻瘟病、稻曲病、轴腐病都有较高活性。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的说明,实施例中的百分比均为重量百分比,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应用实施例一实例160%嘧啶核苷类抗菌素·醚菌酯可湿性粉剂嘧啶核苷类抗菌素10%、醚菌酯50%、辛基酚聚氧乙烯基醚硫酸盐4%、无患子粉3%、轻质碳酸钙加至100%,混合物进行气流粉碎,制得60%嘧啶核苷类抗菌素·醚菌酯可湿性粉剂。实例240%嘧啶核苷类抗菌素·醚菌酯可湿性粉剂嘧啶核苷类抗菌素20%、醚菌酯20%、聚羧酸盐3.5%、十二烷基硫酸钠3.6%、高岭土加至100%,混合物进行气流粉碎,制得40%嘧啶核苷类抗菌素·醚菌酯可湿性粉剂。实例370%嘧啶核苷类抗菌素·醚菌酯水分散粒剂嘧啶核苷类抗菌素35%、醚菌酯35%、木质素磺酸盐4.5%、润湿渗透剂F3%、碳酸氢钠3.1%、轻质碳酸钙加至100%,混合制得70%嘧啶核苷类抗菌素·醚菌酯水分散粒剂。实例440%嘧啶核苷类抗菌素·醚菌酯水分散粒剂嘧啶核苷类抗菌素30%、醚菌酯10%、芳基酚聚氧乙烯丁二酸酯磺酸盐4%、十二烷基苯磺酸钠3.8%、尿素3%、凹凸棒土加至100%,混合制得40%嘧啶核苷类抗菌素·醚菌酯水分散粒剂。实例545%嘧啶核苷类抗菌素·醚菌酯悬浮剂嘧啶核苷类抗菌素30%、醚菌酯15%、烷基芳基聚氧乙烯醚4%、蚕沙3.7%、硅油0.1%、羟乙基纤维素0.12%、甘油1%、去离子水加至100%,混合制得45%嘧啶核苷类抗菌素·醚菌酯悬浮剂。实例630%嘧啶核苷类抗菌素·醚菌酯悬浮剂嘧啶核苷类抗菌素5%、醚菌酯25%、脂肪醇聚氧乙烯基醚4%、拉开粉BX3.7%、癸酸0.12%、硅酸铝镁0.12%、乙二醇1%、去离子水加至100%,混合制得30%嘧啶核苷类抗菌素·醚菌酯悬浮剂。实例711%嘧啶核苷类抗菌素·醚菌酯悬乳剂嘧啶核苷类抗菌素10%、醚菌酯1%、烷基苯磺酸钙盐3.2%、十二烷基苯磺酸钠3%、乙腈7%、壬基酚聚氧乙烯醚磷酸酯5%、硅酮类0.14%、瓜胶0.14%、丙二醇4%、去离子水加至100%,混合制得11%嘧啶核苷类抗菌素·醚菌酯悬乳剂。实例840%嘧啶核苷类抗菌素·醚菌酯微乳剂嘧啶核苷类抗菌素25%、醚菌酯15%、脂肪醇聚氧乙烯醚3%、N-辛基吡咯烷酮7%、丙二醇3%、硅油0.2%、去离子水补足100%,混合制得40%嘧啶核苷类抗菌素·醚菌酯微乳剂。实例922%嘧啶核苷类抗菌素·醚菌酯水乳剂嘧啶核苷类抗菌素2%、醚菌酯20%、烷基苯磺酸钙4%、三甲基环己烯酮4.5%、丙三醇5%、有机硅0.11%、瓜胶0.12%、去离子水补足100%,制得22%嘧啶核苷类抗菌素·醚菌酯水乳剂。实例1031%嘧啶核苷类抗菌素·醚菌酯微囊悬浮剂嘧啶核苷类抗菌素30%、醚菌酯1%、褐藻酸钠5%、脂肪酸聚氧乙烯酯4%、植物油7%、失水山梨醇脂肪酸酯聚氧乙烯醚4%、PH调节剂盐酸与氢氧化钠共计1.8%、硅酮类0.12%、去离子水加至100%,混合制得31%嘧啶核苷类抗菌素·醚菌酯微囊悬浮剂。实例1135.5%嘧啶核苷类抗菌素·醚菌酯微囊悬浮-悬浮剂嘧啶核苷类抗菌素0.5%、醚菌酯35%、无患子粉4%、木质素磺酸盐4%、聚异氰酸酯5%、聚乙烯醇0.15%、甲苯6%、苯乙基酚聚氧乙基聚丙烯基醚3.8%、硅酮类0.2%、PH调节剂柠檬酸与氢氧化钠共计1.9%、去离子水加至100%,混合制得35.5%嘧啶核苷类抗菌素·醚菌酯微囊悬浮-悬浮剂。将实例1-11中醚菌酯换为吡唑醚菌酯、肟菌酯、醚菌胺同样可制得新制剂。实例1275%嘧啶核苷类抗菌素·吡唑醚菌酯可湿性粉剂嘧啶核苷类抗菌素50%、吡唑醚菌酯25%、烷基酚聚氧乙烯嘧甲醛缩合物硫酸盐4%、润湿渗透剂F5%、高岭土加至100%,混合物进行气流粉碎,制得75%嘧啶核苷类抗菌素·吡唑醚菌酯可湿性粉剂。实例1350%嘧啶核苷类抗菌素·吡唑醚菌酯可湿性粉剂嘧啶核苷类抗菌素25%、吡唑醚菌酯25%、萘磺酸甲醛缩合物3%、十二烷基苯磺酸钠3%、凹凸棒土加至100%,混合物进行气流粉碎,制得50%嘧啶核苷类抗菌素·吡唑醚菌酯可湿性粉剂。实例1460%嘧啶核苷类抗菌素·吡唑醚菌酯水分散粒剂嘧啶核苷类抗菌素10%、吡唑醚菌酯50%、辛基酚聚氧乙烯基醚硫酸盐4%、皂角粉5%、硫酸铵3%、白炭黑加至100%,混合制得60%嘧啶核苷类抗菌素·吡唑醚菌酯水分散粒剂。实例1540%嘧啶核苷类抗菌素·吡唑醚菌酯水分散粒剂嘧啶核苷类抗菌素20%、吡唑醚菌酯20%、芳基酚聚氧乙烯丁二酸酯磺酸盐4.5%、拉开粉BX5%、葡萄糖3%、高岭土加至100%,混合制得40%嘧啶核苷类抗菌素·吡唑醚菌酯水分散粒剂。实例1640%嘧啶核苷类抗菌素·吡唑醚菌酯悬浮剂嘧啶核苷类抗菌素30%、吡唑醚菌酯10%、双(烷基)萘磺酸盐甲醛缩合物4%、十二烷基硫酸钠3%、硅酮类0.1%、阿拉伯胶0.1%、去离子水加至100%,混合制得40%嘧啶核苷类抗菌素·吡唑醚菌酯悬浮剂。实例1730%嘧啶核苷类抗菌素·吡唑醚菌酯悬浮剂嘧啶核苷类抗菌素25%、吡唑醚菌酯5%、木质素磺酸盐4%、茶枯5%、硅酮类0.1%、明胶0.12%、去离子水加至100%,混合制得30%嘧啶核苷类抗菌素·吡唑醚菌酯悬浮剂。实例1835.5%嘧啶核苷类抗菌素·吡唑醚菌酯悬乳剂嘧啶核苷类抗菌素35%、吡唑醚菌酯0.5%、萘磺酸甲醛缩合物钠盐4%、拉开粉BX4.1%、N,丙醇7%、苯基酚聚氧乙基醚磷酸酯5%、C8~10脂肪醇类0.1%、阿拉伯胶0.05%、丙三醇1.8%、去离子水加至100%,混合制得35.5%嘧啶核苷类抗菌素·吡唑醚菌酯悬乳剂。实例1922%嘧啶核苷类抗菌素·吡唑醚菌酯微乳剂嘧啶核苷类抗菌素20%、吡唑醚菌酯2%、蓖麻油聚氧乙烯醚3%、聚乙二醇4.1%、丙酮6%、癸酸0.15%、去离子水补足100%,制得22%嘧啶核苷类抗菌素·吡唑醚菌酯微乳剂。实例2035%嘧啶核苷类抗菌素·吡唑醚菌酯水乳剂嘧啶核苷类抗菌素30%、吡唑醚菌酯5%、烷基酚甲醛树脂聚氧乙基醚4%、乙二醇甲醚5%、甲基纤维素0.15%、丙二醇3%、硅油0.15%、去离子水补足100%,制得35%嘧啶核苷类抗菌素·吡唑醚菌酯水乳剂。实例2145%嘧啶核苷类抗菌素·吡唑醚菌酯微囊悬浮剂嘧啶核苷类抗菌素40%、吡唑醚菌酯5%、烷基酚聚氧乙烯嘧4%、多官能团酰基卤多胺4.5%、丁醚8%、烷基芳基聚氧乙烯聚氧丙烯醚5%、PH调节剂氢氧化钠与柠檬酸共计2.1%、有机硅0.14%、去离子水加至100%,混合制得45%嘧啶核苷类抗菌素·吡唑醚菌酯微囊悬浮剂。实例2211%嘧啶核苷类抗菌素·吡唑醚菌酯微囊悬浮-悬浮剂嘧啶核苷类抗菌素10%、吡唑醚菌酯1%、烷基芳基聚氧乙烯醚5%、茶枯5%、甲醛4%、羟甲基纤维素0.1%、丙醇3.5%、苯乙基酚甲醛树脂聚氧乙基醚4.5%、有机硅0.1%、PH调节剂氢氧化钠与盐酸共计2%、去离子水加至100%,混合制得11%嘧啶核苷类抗菌素·吡唑醚菌酯微囊悬浮-悬浮剂。将实例12-22中吡唑醚菌酯换为醚菌酯、肟菌酯、醚菌胺同样可制得新制剂。实例2380%嘧啶核苷类抗菌素·肟菌酯可湿性粉剂嘧啶核苷类抗菌素40%、肟菌酯40%、萘磺酸甲醛缩合物4%、皂角粉3%、膨润土加至100%,混合制得80%嘧啶核苷类抗菌素·肟菌酯可湿性粉剂。实例2460%嘧啶核苷类抗菌素·肟菌酯可湿性粉剂嘧啶核苷类抗菌素50%、肟菌酯10%、木质素磺酸盐5.1%、拉开粉BX3%、凹凸棒土加至100%,混合制得60%嘧啶核苷类抗菌素·肟菌酯可湿性粉剂。实例2550%嘧啶核苷类抗菌素·肟菌酯水分散粒剂嘧啶核苷类抗菌素40%、肟菌酯10%、烷基酚聚氧乙烯嘧甲醛缩合物硫酸盐4%、月桂醇硫酸钠4.5%、膨润土3%、高岭土加至100%,混合制得50%嘧啶核苷类抗菌素·肟菌酯水分散粒剂。实例2640%嘧啶核苷类抗菌素·肟菌酯水分散粒剂嘧啶核苷类抗菌素10%、肟菌酯30%、聚羧酸盐4%、茶枯3%、膨润土2%、轻质碳酸钙加至100%,混合制得40%嘧啶核苷类抗菌素·肟菌酯水分散粒剂。实例2750%嘧啶核苷类抗菌素·肟菌酯悬浮剂嘧啶核苷类抗菌素25%、肟菌酯25%、酯聚氧乙烯嘧3%、无患子粉4%、C8~10脂肪醇类0.1%、羟乙基纤维素0.15%、去离子水加至100%,混合制得50%嘧啶核苷类抗菌素·肟菌酯悬浮剂。实例2830%嘧啶核苷类抗菌素·肟菌酯悬浮剂嘧啶核苷类抗菌素20%、肟菌酯10%、烷基芳基聚氧乙烯醚5%、蚕沙4%、硅酮类0.1%、羟乙基纤维素0.15%、去离子水加至100%,混合制得30%嘧啶核苷类抗菌素·肟菌酯悬浮剂。实例2911%嘧啶核苷类抗菌素·肟菌酯悬乳剂嘧啶核苷类抗菌素1%、肟菌酯10%、萘磺酸甲醛缩合物钠盐3%、十二烷基硫酸钠4%、三甲基环己烯酮5%、烷基苯磺酸钙4%、硅油0.1%、明胶0.12%、乙二醇2.4%、去离子水加至100%,混合制得11%嘧啶核苷类抗菌素·肟菌酯悬乳剂。实例3040%嘧啶核苷类抗菌素·肟菌酯微乳剂嘧啶核苷类抗菌素35%、肟菌酯5%、烷基芳基聚氧丙烯聚氧乙烯醚5%、甘油4%、环己酮3%、C10~20饱和脂肪酸类0.1%、去离子水补足100%,制得40%嘧啶核苷类抗菌素·肟菌酯微乳剂。实例3122%嘧啶核苷类抗菌素·肟菌酯水乳剂嘧啶核苷类抗菌素20%、肟菌酯2%、苄基二甲基酚聚氧乙基醚4%、乙醇5%、海藻酸钠0.05%、甘油5%、C8~10脂肪醇类0.12%、去离子水补足100%,制得22%嘧啶核苷类抗菌素·肟菌酯水乳剂。实例3231%嘧啶核苷类抗菌素·肟菌酯微囊悬浮剂嘧啶核苷类抗菌素1%、肟菌酯30%、多官能团酰基卤二元醇4.5%、脂肪胺聚氧乙烯嘧4%、乙酸乙酯5%、C10~20饱和脂肪酸类0.05%、山梨醇酐单硬脂酸酯5%、PH调节剂山梨酸与氢氧化钠共计2.3%、去离子水加至100%,混合制得31%嘧啶核苷类抗菌素·肟菌酯微囊悬浮剂。实例3325.5%嘧啶核苷类抗菌素·肟菌酯微囊悬浮-悬浮剂嘧啶核苷类抗菌素25%、肟菌酯0.5%、聚羧酸盐4%、蚕沙3.6%、尿素5%、聚乙二醇0.06%、甲苯5%、苯乙基酚甲醛树脂聚氧乙基醚4%、硅油0.12%、PH调节剂盐酸与氢氧化钠共计2.5%、去离子水加至100%,混合制得25.5%嘧啶核苷类抗菌素·肟菌酯微囊悬浮-悬浮剂。将实例23-33中肟菌酯换为吡唑醚菌酯、醚菌酯、醚菌胺同样可制得新制剂。实例3450%嘧啶核苷类抗菌素·醚菌胺可湿性粉剂嘧啶核苷类抗菌素25%、醚菌胺25%、烷基酚聚氧乙烯嘧4.2%、皂角粉5%、硅藻土加至100%,混合制得50%嘧啶核苷类抗菌素·醚菌胺可湿性粉剂。实例3575%嘧啶核苷类抗菌素·醚菌胺水分散粒剂嘧啶核苷类抗菌素45%、醚菌胺30%、脂肪胺聚氧乙烯嘧4%、月桂醇硫酸钠4.5%、葡萄糖2%、膨润土加至100%,混合制得75%嘧啶核苷类抗菌素·醚菌胺水分散粒剂。实例3645%嘧啶核苷类抗菌素·醚菌胺悬浮剂嘧啶核苷类抗菌素30%、醚菌胺15%、酯聚氧乙烯嘧5%、蚕沙4%、C8~10脂肪醇类0.1%、三聚磷酸钠0.11%、去离子水加至100%,混合制得45%嘧啶核苷类抗菌素·醚菌胺悬浮剂。实例3725.5%嘧啶核苷类抗菌素·醚菌胺悬乳剂嘧啶核苷类抗菌素0.5%、醚菌胺25%、烷基萘磺酸盐5%、无患子粉4%、甲苯4%、壬基酚聚氧乙烯醚磷酸酯3.6%、C10~20饱和脂肪酸类0.1%、酚醛树脂0.12%、二甘醇2.4%、去离子水加至100%,混合制得25.5%嘧啶核苷类抗菌素·醚菌胺悬乳剂。实例3830%嘧啶核苷类抗菌素·醚菌胺微乳剂嘧啶核苷类抗菌素10%、醚菌胺20%、苯基酚聚氧乙基醚磷酸酯3.7%、丙醇3.8%、环己酮4%、C10~20饱和脂肪酸类0.12%、去离子水补足100%,制得30%嘧啶核苷类抗菌素·醚菌胺微乳剂。实例3925%嘧啶核苷类抗菌素·醚菌胺水乳剂嘧啶核苷类抗菌素10%、醚菌胺15%、海藻酸钠0.05%、甘油5%、C8~10脂肪醇类0.1%、苄基二甲基酚聚氧乙基醚5%、环己酮3%、植物油2%、去离子水补足100%,制得25%嘧啶核苷类抗菌素·醚菌胺水乳剂。将实例34-39中醚菌胺换为吡唑醚菌酯、醚菌酯、肟菌酯同样可制得新制剂。本发明实施例是采用室内毒力测定和田间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先通过室内毒力测定,明确两种药剂按一定比例复配后的增效比值(SR),SR<0.5为拮抗作用,0.5≤SR≤1.5为相加作用,SR>1.5为增效作用,在此基础上,再进行田间试验。试验方法:经预试确定各药剂有效抑制浓度范围后,药剂按有效成分含量分别设5个剂量处理,设清水对照。参照《农药室内生物测定试验准则杀菌剂》进行,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药剂对作物病菌的毒力。72h后用十字交叉法测量菌落直径,计算各处理净生长量、菌丝生长抑制率。净生长量(mm)=测量菌落直径-5将菌丝生长抑制率换算成机率值(y),药液浓度(μg/mL)转换成对数值(x),以最小二乘法求得毒力回归方程(y=a+bx),并由此计算出每种药剂的EC50值。同时根据Wadley法计算两药剂不同配比联合增效比值(SR),SR<0.5为拮抗作用,0.5≤SR≤1.5为相加作用,SR>1.5为增效作用。计算公式如下:其中:a、b分别为活性成分A与活性成分B在组合中所占的比例;A为嘧啶核苷类抗菌素;B选至醚菌酯、吡唑醚菌酯、肟菌酯、醚菌胺中之一种。应用实施例二:供试病害:苹果斑点落叶病。试验药剂均由陕西韦尔奇作物保护有限公司提供。试验设计:经过预备试验确定嘧啶核苷类抗菌素与醚菌酯原药及二者不同配比混剂的有效抑制浓度范围。毒力测定结果表1嘧啶核苷类抗菌素与醚菌酯复配对苹果斑点落叶病的毒力测定结果分析表由表1可知,嘧啶核苷类抗菌素与醚菌酯配比在1∶70~70∶1时,增效比值SR均大于1.5,说明两者在1∶70~70∶1范围内混配均表现出增效作用,当嘧啶核苷类抗菌素与醚菌酯的配比在1∶10~10∶1时,增效作用更为明显突出,尤其是当嘧啶核苷类抗菌素与醚菌酯重量比为1∶1时增效比值最大,增效作用最为明显。经申请人试验发现嘧啶核苷类抗菌素与醚菌酯的配比为10∶1、9∶1、8∶1、7∶1、6∶1、5∶1、4∶1、3∶1、2∶1、1∶1、1∶2、1∶3、1∶4、1∶5、1∶6、1∶7、1∶8、1∶9、1∶10时,嘧啶核苷类抗菌素与醚菌酯复配对白粉病、炭疽病、纹枯病、枯萎病、锈病、黑斑病、疫病、霜霉病、黑星病、斑点落叶病、褐斑病、稻瘟病、稻曲病、轴腐病的防治都有明显的增效作用,增效比值均在2.40以上。应用实施例三:供试病害:香蕉黑星病。试验药剂均由陕西韦尔奇作物保护有限公司提供。试验设计:经过预备试验确定嘧啶核苷类抗菌素与吡唑醚菌酯原药及二者不同配比混剂的有效抑制浓度范围。毒力测定结果表2嘧啶核苷类抗菌素与吡唑醚菌酯复配对香蕉黑星病的毒力测定结果分析表由表2可知,嘧啶核苷类抗菌素与吡唑醚菌酯配比在1∶70~70∶1时,增效比值SR均大于1.5,说明两者在1∶70~70∶1范围内混配均表现出增效作用,当嘧啶核苷类抗菌素与吡唑醚菌酯的配比在1∶10~10∶1时,增效作用更为明显突出,尤其是当嘧啶核苷类抗菌素与吡唑醚菌酯重量比为1∶1时增效比值最大,增效作用最为明显。经申请人试验发现嘧啶核苷类抗菌素与吡唑醚菌酯的配比为10∶1、9∶1、8∶1、7∶1、6∶1、5∶1、4∶1、3∶1、2∶1、1∶1、1∶2、1∶3、1∶4、1∶5、1∶6、1∶7、1∶8、1∶9、1∶10时,嘧啶核苷类抗菌素与吡唑醚菌酯复配对白粉病、炭疽病、纹枯病、枯萎病、锈病、黑斑病、疫病、霜霉病、黑星病、斑点落叶病、褐斑病、稻瘟病、稻曲病、轴腐病的防治都有明显的增效作用,增效比值均在2.20以上。应用实施例四:供试病害:黄瓜白粉病。试验药剂均由陕西韦尔奇作物保护有限公司提供。试验设计:经过预备试验确定嘧啶核苷类抗菌素与肟菌酯原药及二者不同配比混剂的有效抑制浓度范围。毒力测定结果表3嘧啶核苷类抗菌素与肟菌酯复配对黄瓜白粉病的毒力测定结果分析表由表3可知,嘧啶核苷类抗菌素与肟菌酯配比在1∶70~70∶1时,增效比值SR均大于1.5,说明两者在1∶70~70∶1范围内混配均表现出增效作用,当嘧啶核苷类抗菌素与肟菌酯的配比在1∶10~10∶1时,增效作用更为明显突出,尤其是当嘧啶核苷类抗菌素与肟菌酯重量比为1∶1时增效比值最大,增效作用最为明显。经申请人试验发现嘧啶核苷类抗菌素与肟菌酯的配比为10∶1、9∶1、8∶1、7∶1、6∶1、5∶1、4∶1、3∶1、2∶1、1∶1、1∶2、1∶3、1∶4、1∶5、1∶6、1∶7、1∶8、1∶9、1∶10时,嘧啶核苷类抗菌素与肟菌酯复配对白粉病、炭疽病、纹枯病、枯萎病、锈病、黑斑病、疫病、霜霉病、黑星病、斑点落叶病、褐斑病、稻瘟病、稻曲病、轴腐病的防治都有明显的增效作用,增效比值均在2.20以上。应用实施例五:供试病害:水稻纹枯病。试验药剂均由陕西韦尔奇作物保护有限公司提供。试验设计:经过预备试验确定嘧啶核苷类抗菌素与醚菌胺原药及二者不同配比混剂的有效抑制浓度范围。毒力测定结果表4嘧啶核苷类抗菌素与醚菌胺复配对水稻纹枯病的毒力测定结果分析表由表4可知,嘧啶核苷类抗菌素与醚菌胺配比在1∶70~70∶1时,增效比值SR均大于1.5,说明两者在1∶70~70∶1范围内混配均表现出增效作用,当嘧啶核苷类抗菌素与醚菌胺的配比在1∶10~10∶1时,增效作用更为明显突出,尤其是当嘧啶核苷类抗菌素与醚菌胺重量比为1∶1时增效比值最大,增效作用最为明显。经申请人试验发现嘧啶核苷类抗菌素与醚菌胺的配比为10∶1、9∶1、8∶1、7∶1、6∶1、5∶1、4∶1、3∶1、2∶1、1∶1、1∶2、1∶3、1∶4、1∶5、1∶6、1∶7、1∶8、1∶9、1∶10时,嘧啶核苷类抗菌素与醚菌胺复配对白粉病、炭疽病、纹枯病、枯萎病、锈病、黑斑病、疫病、霜霉病、黑星病、斑点落叶病、褐斑病、稻瘟病、稻曲病、轴腐病的防治都有明显的增效作用,增效比值均在2.30以上。应用实施例六嘧啶核苷类抗菌素与甲氧基丙烯酸酯类及其复配防治梨树黑星病药效试验本试验安排在陕西省咸阳市,试验药剂由陕西韦尔奇作物保护有限公司研发、提供,对照药剂4%嘧啶核苷类抗菌素水剂(市购)、30%醚菌酯可湿性粉剂(市购)、25%吡唑醚菌酯乳油(自配)、25%肟菌酯乳油(市购)、10%醚菌胺悬浮剂(自配)。药前调查梨树黑星病病情,于病情初期第一次施药,每7天施药一次,共施药3次。第三次施药后7天、14天、30天分别调查病情指数并计算防效。实验结果如下所示:表5嘧啶核苷类抗菌素与甲氧基丙烯酸酯类及其复配防治梨树黑星病药效试验由表5可以看出,嘧啶核苷类抗菌素与甲氧基丙烯酸酯类复配后能有效防治梨树黑星病,防治效果均优于单剂的防效,且防效期长。在试验用药范围内对标靶作物无不良影响。应用实施例七嘧啶核苷类抗菌素与甲氧基丙烯酸酯类及其复配防治小麦锈病药效试验本试验安排在山东省枣庄市台儿庄,试验药剂由陕西韦尔奇作物保护有限公司研发、提供,对照药剂4%嘧啶核苷类抗菌素水剂(市购)、30%醚菌酯可湿性粉剂(市购)、25%吡唑醚菌酯乳油(自配)、25%肟菌酯乳油(市购)、10%醚菌胺悬浮剂(自配)。药前调查小麦锈病病情,于病情初期第一次施药,每7天施药一次,共施药2次。第二次施药后7天、14天、30天分别调查病情指数并计算防效。实验结果如下所示:表6嘧啶核苷类抗菌素与甲氧基丙烯酸酯类及其复配防治小麦锈病药效试验由表6可以看出,嘧啶核苷类抗菌素与甲氧基丙烯酸酯类复配后能有效防治小麦锈病,防治效果均优于单剂的防效,且防效期长。在试验用药范围内对标靶作物无不良影响。应用实施例八嘧啶核苷类抗菌素与甲氧基丙烯酸酯类及其复配防治苹果斑点落叶病药效试验本试验安排在陕西省咸阳市,试验药剂由陕西韦尔奇作物保护有限公司研发、提供,对照药剂4%嘧啶核苷类抗菌素水剂(市购)、30%醚菌酯可湿性粉剂(市购)、25%吡唑醚菌酯乳油(自配)、25%肟菌酯乳油(市购)、10%醚菌胺悬浮剂(自配)。药前调查苹果斑点落叶病病情,于病情初期第一次施药,每7天施药一次,共施药3次。第三次施药后7天、14天、30天分别调查病情指数并计算防效。实验结果如下所示:表7嘧啶核苷类抗菌素与甲氧基丙烯酸酯类及其复配防治苹果斑点落叶病药效试验由表7可以看出,嘧啶核苷类抗菌素与甲氧基丙烯酸酯类复配后能有效防治苹果斑点落叶病,防治效果均优于单剂的防效,且防效期长。在试验用药范围内对标靶作物无不良影响。应用实施例九嘧啶核苷类抗菌素与甲氧基丙烯酸酯类及其复配防治草坪褐斑病药效试验本试验安排在陕西省西安市郊区,试验药剂由陕西韦尔奇作物保护有限公司研发、提供,对照药剂4%嘧啶核苷类抗菌素水剂(市购)、30%醚菌酯可湿性粉剂(市购)、25%吡唑醚菌酯乳油(自配)、25%肟菌酯乳油(市购)、10%醚菌胺悬浮剂(自配)。药前调查草坪褐斑病病情,于病情初期第一次施药,每7天施药一次,共施药2次。第二次施药后7天、14天、30天分别调查病情指数并计算防效。实验结果如下所示:表8嘧啶核苷类抗菌素与甲氧基丙烯酸酯类及其复配防治草坪褐斑病药效试验由表8可以看出,嘧啶核苷类抗菌素与甲氧基丙烯酸酯类复配后能有效防治草坪褐斑病,防治效果均优于单剂的防效,且防效期长。在试验用药范围内对标靶作物无不良影响。应用实施例十嘧啶核苷类抗菌素与甲氧基丙烯酸酯类及其复配防治水稻稻瘟病药效试验本试验安排在陕西省汉中市,试验药剂由陕西韦尔奇作物保护有限公司研发、提供,对照药剂4%嘧啶核苷类抗菌素水剂(市购)、30%醚菌酯可湿性粉剂(市购)、25%吡唑醚菌酯乳油(自配)、25%肟菌酯乳油(市购)、10%醚菌胺悬浮剂(自配)。药前调查水稻稻瘟病病情,于病情初期第一次施药,每7天施药一次,共施药2次。第二次施药后7天、14天、30天分别调查病情指数并计算防效。实验结果如下所示:表9嘧啶核苷类抗菌素与甲氧基丙烯酸酯类及其复配防治水稻稻瘟病药效试验由表9可以看出,嘧啶核苷类抗菌素与甲氧基丙烯酸酯类复配后能有效防治水稻稻瘟病,防治效果均优于单剂的防效,且防效期长。在试验用药范围内对标靶作物无不良影响。应用实施例十一嘧啶核苷类抗菌素与甲氧基丙烯酸酯类及其复配防治葡萄霜霉病药效试验本试验安排在陕西省渭南市郊区,试验药剂由陕西韦尔奇作物保护有限公司研发、提供,对照药剂4%嘧啶核苷类抗菌素水剂(市购)、30%醚菌酯可湿性粉剂(市购)、25%吡唑醚菌酯乳油(自配)、25%肟菌酯乳油(市购)、10%醚菌胺悬浮剂(自配)。药前调查葡萄霜霉病病情,于病情初期第一次施药,每7天施药一次,共施药2次。第二次施药后7天、14天、30天分别调查病情指数并计算防效。实验结果如下所示:表10嘧啶核苷类抗菌素与甲氧基丙烯酸酯类及其复配防治葡萄霜霉病药效试验由表10可以看出,嘧啶核苷类抗菌素与甲氧基丙烯酸酯类复配后能有效防治葡萄霜霉病,防治效果均优于单剂的防效,且防效期长。在试验用药范围内对标靶作物无不良影响。后经过在全国各地不同地方的试验得出,嘧啶核苷类抗菌素与醚菌酯、吡唑醚菌酯、肟菌酯、醚菌胺复配后对多种作物上的白粉病、炭疽病、纹枯病、枯萎病、锈病、黑斑病、疫病、霜霉病、黑星病、斑点落叶病、褐斑病、稻瘟病、稻曲病、轴腐病等常见病害的防效均在95%以上,优于单剂防效,增效作用明显。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