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食用菌自动化生产线及其生产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3989184阅读:676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食品加工技术领域,具体的,涉及一种食用菌自动化生产线及其生产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传统的食用菌是以家庭为主要生产单元,而生产设备大部分凭借手工操作才能完成,耗时耗力,生产效率低,不能适应食用菌规模生产。如配料时采用人工经验配料,配料精度低;装袋机需要人工套袋;现有的灭菌锅需要人工装料、出料,装锅后的培养基料固定不动,也会出现灭菌死角,灭菌不彻底问题;食用菌在接种时,一般在无菌接种室内由人工操作完成,人工剥皮,人工掰成颗粒,人工放入培养基料中。存在的问题是:劳动强度大,接种质量差,感染杂菌率高,生产效率低,无法保证生产出的食用菌品质。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传统食用菌生产劳动强度大、接种质量差、感染杂菌率高、生产效率低、无法保证生产出的食用菌品质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食用菌自动化生产方法,能极大地提高食用菌的生产效率,节约大量人工成本;同时,使食用菌生产过程能够标准化、统一化,生产出的食用菌能达到质优、高产、稳产的目的,显著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本发明提供一种食用菌自动化生产线,包括培养基搅拌机、自动装瓶机、自动灭菌锅、自动接种机、智能培菌室及智能出菇房,所述培养基搅拌机、所述自动装瓶机、所述自动灭菌锅、所述自动接种机、所述智能培菌室及所述智能出菇房依次相连。

在本发明提供的食用菌自动化生产线的一种较佳实施例中,所述智能培菌室及所述智能出菇房均包括智能控制装置、温湿度传感器、温度调节装置、湿度调节装置、光照装置、通风装置及多组并列间隔设置的层架式培养床,所述智能控制装置分别设于所述智能培菌室及所述智能出菇房外;所述温湿度传感器分别间隔设于所述智能培菌室及所述智能出菇房内;所述温度调节装置、所述湿度调节装置及所述通风装置分别设于所述智能培菌室及所述智能出菇房的顶部;所述光照装置分别设于所述层架式培养床的每层培养床上方;所述温湿度传感器、所述温度调节装置、所述湿度调节装置、所述光照装置及所述通风装置分别与所述智能控制装置相连接。

在本发明提供的食用菌自动化生产线的一种较佳实施例中,所述食用菌自动化生产线还包括自动搔菌机、自动补水机、自动翻瓶机、自动挖瓶机及高压清洗机,所述自动搔菌机的进口与所述智能培菌室的出口相连接,所述自动搔菌机的出口与所述自动补水机的入口相连接;所述自动补水机的出口与所述自动翻瓶机的入口相连接;所述自动翻瓶机的出口与所述智能出菇房的入口相连接;所述自动挖瓶机与所述智能出菇房相连接;所述高压清洗机与所述自动挖瓶机相连接。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食用菌自动化生产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培养基原料混合:将预处理好的各种培养基原材料按培养基配制步骤依次加入培养基搅拌机中混匀;

步骤二、培养基装瓶、灭菌:将混匀后的培养基原材料输送至自动装瓶机中进行自动装瓶;将完成自动装瓶的栽培瓶打孔、加盖后输送至自动灭菌锅进行灭菌;

步骤三、培养基冷却、接种:将灭菌完成后的栽培瓶输送至冷却房冷却至室温,再揭盖后输送至自动接种机进行接种;

步骤四、培菌管理:将完成接种的栽培瓶加盖后输送至培菌房中进行培养,根据不同食用菌的生长习性自动调节培菌房中的温湿度、二氧化碳浓度和/或光照强度,并维持温湿度、二氧化碳浓度恒定和/或控制光照强度及光照周期;

步骤五、出菇管理:将完成培菌的栽培瓶输送至自动出菇房中,根据不同食用菌的生长习性自动调节自动出菇房中的温湿度、二氧化碳浓度和/或光照强度,同时维持温湿度及二氧化碳浓度恒定和/或控制光照强度及光照周期;

步骤六、采收、包装:对完成出菇的栽培瓶进行采收、包装。

在本发明提供的食用菌自动化生产方法的一种较佳实施例中,所述步骤五还包括搔菌操作,所述搔菌操作为:将完成培菌的栽培瓶揭盖后输送至自动搔菌机,自动搔菌机把栽培瓶内菌种的中央压下,同时均匀搔掉周围的老菌种,栽培瓶中央保留一块呈圆丘型的老菌种,老菌种周围的环沟深度离瓶口1.5-1.8cm。

在本发明提供的食用菌自动化生产方法的一种较佳实施例中,所述步骤五中还包括补水操作,所述补水操作为:栽培瓶经自动搔菌机搔菌后输送至自动补水机进行补水,然后通过s型输送带输送至翻瓶机倒掉未吸收的水,再将栽培瓶输送至自动出菇房中。

在本发明提供的食用菌自动化生产方法的一种较佳实施例中,所述s型输送带采用硬塑材质的输送带。

在本发明提供的食用菌自动化生产方法的一种较佳实施例中,所述食用菌自动化生产方法还包括挖瓶清洗步骤,所述挖瓶清洗步骤为:将完成采收的栽培瓶输送至自动挖瓶机掏出菌渣,再输送至高压清洗机进行清洗,清洗完成后将栽培瓶输送至自动装瓶机处进行循环使用。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发明提供的食用菌自动化生产线及其生产方法具有以下有益效果:将传统食用菌生产机械进行组合并自动化控制,极大地提高了食用菌的生产效率,节约大量人工成本;同时,使食用菌生产过程能够标准化、统一化,生产出的食用菌能达到质优、高产、稳产的目的,显著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其中:

图1是本发明提供的食用菌自动化生产线的一较佳实施例的结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图1是本发明提供的食用菌自动化生产线的一较佳实施例的结构框图。所述食用菌自动化生产线1包括培养基搅拌机11、自动装瓶机12、自动灭菌锅13、自动接种机14、智能培菌室15、自动搔菌机16、自动补水机17、自动翻瓶机18、智能出菇房19、自动挖瓶机21及高压清洗机22,所述培养基搅拌机11、所述自动装瓶机12、所述自动灭菌锅13、所述自动接种机14、所述智能培菌室15、所述自动搔菌机16、所述自动补水机17、所述自动翻瓶机18、所述智能出菇房19、所述自动挖瓶机21及所述高压清洗机22依次相连。

所述智能培菌室15及所述智能出菇房19均包括智能控制装置、温湿度传感器、温度调节装置、湿度调节装置、光照装置、通风装置及多组并列间隔设置的层架式培养床,所述智能控制装置分别设于所述智能培菌室15及所述智能出菇房19外;所述温湿度传感器分别间隔设于所述智能培菌室15及所述智能出菇房19内;所述温度调节装置、所述湿度调节装置及所述通风装置分别设于所述智能培菌室15及所述智能出菇房19的顶部;所述光照装置分别设于所述层架式培养床的每层培养床上方;所述温湿度传感器、所述温度调节装置、所述湿度调节装置、所述光照装置及所述通风装置分别与所述智能控制装置相连接。

下面将结合具体菇类品种对所述食用菌生产线的自动化生产方法进行说明。

实施例1:海鲜菇的自动化生产

培养基原料混合:

将预处理好的各种海鲜菇培养基原材料按海鲜菇培养基配制步骤依次加入培养基搅拌机中混匀。

培养基装瓶、灭菌:

将混匀后的培养基原材料输送至自动装瓶机中进行自动装瓶,栽培瓶选用1100ml的聚乙烯塑料瓶,每瓶装培养基750g;

将完成自动装瓶的栽培瓶输送至自动打孔机进行打孔、加盖后装框,然后输送至自动灭菌锅进行灭菌,灭菌温度维持在121-125℃,灭菌4h。

培养基冷却、接种:

将灭菌完成后的栽培瓶输送至冷却房冷却至25℃,再揭盖后输送至自动接种机进行接种。

培菌管理:

将完成接种的栽培瓶加盖后输送至培菌房中进行培养,培菌房安装有层架式培养床及智能控制系统,通过智能控制系统将培菌房内的温度控制在25℃,湿度65%,进行暗室培养;培菌房培养的前30-40天,每天通风2-3次,每次30分钟,控制二氧化碳浓度在0.4%以下;培菌房培养的后40-50天,温度控制在23℃,每天通风3-4次,每次40分钟。

出菇管理:

海鲜菇的出菇管理阶段可以依次细分为搔菌、催蕾、生长管理三个阶段;

搔菌阶段:将完成培菌的栽培瓶揭盖后输送至自动搔菌机,自动搔菌机把栽培瓶内菌种的中央压下,同时均匀搔掉周围的老菌种,栽培瓶中央保留一块呈圆丘型的老菌种,老菌种周围的环沟深度离瓶口1.5-1.8cm;

栽培瓶经自动搔菌机搔菌后输送至自动补水机补水50ml,然后通过s型输送带输送至翻瓶机倒掉未吸收的水,再将栽培瓶输送至自动出菇房中的层架式培养床上;s型输送带采用硬塑材质的输送带,能在输送的同时产生较明显的抖动,以保证培养基在较短时间内充分吸收水分;

催蕾阶段:将完成补水的栽培瓶装框后输送至自动出菇房中的层架式培养床上,培菌房安装有层架式培养床及智能控制系统,通过智能控制系统将温度控制在14~16℃,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90%~95%,二氧化碳浓度小于0.15%;栽培瓶瓶口需覆盖潮湿的无纺布保湿;

先闭光培养5~7d,瓶口出现绒絮状菌丝、色泽变灰则转色完成即进入催蕾阶段;催蕾阶段菇房温度降至12~14℃,相对湿度控制在90%左右;室内光照度以偏暗为宜,菇蕾发生初期的光照度以10lx为宜,菇蕾发生后期可增强至50-100lx;

生长管理阶段:通过智能控制系统控制和调节菇房内的温度、湿度、空气、光照,使之尽可能满足海鲜菇子实体正常生长发育所需的环境条件;

温度管理:将海鲜菇出菇过程划分为3个阶段进行变温管理。第一个阶段是子实体形成阶段,温度应控制在14~16℃,时间约为10d,适宜的温度保证菇蕾顺利长大;第二阶段为抑制阶段,温度降低至10~12℃,时间约为10d,低温会使子实体生长缓慢,达到出菇整齐的目的;第三阶段为长菇阶段,此时将温度提高到16~18℃,使子实体快速生长,提高产量,时间约为4-5d;

湿度管理:在子实体形成阶段,栽培瓶应盖上湿润的无纺布,出菇房内用加湿器不停地加湿,湿度越高越好,以无纺布不滴水为宜;当子实体长到2cm左右时,揭开无纺布,降低湿度至90%,抑制弱小的子实体;当子实体长到6~8cm左右时,可以常开加湿器,保持栽培瓶外壁有细小的水珠;采收前1~2d加湿器间歇性工作,出菇房湿度维持在90%即可;

通风换气管理:二氧化碳的浓度对菇盖和菌柄的生长有着较大的影响,生产操作中一般采用通风换气来控制二氧化碳的浓度。子实体形成阶段,要加强通风(通风时可以揭开无纺布),尽可能降低二氧化碳的浓度,以防止营养生长过旺而形成菌被,导致子实体原基不能形成,严重影响产量;较高的二氧化碳浓度能减缓菌盖的生长而促进菌柄的生长,出菇管理的10~15d,可以通过减少通风次数,并配合降低温度、增强光照度等措施来达到菇柄整齐粗壮,菇盖大小适中的目的;长菇阶段,适当通风,防止菇柄徒长;

光照管理:海鲜菇的子实体具有较强的向光性。光照管理对海鲜菇的品质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每层培养床顶部都要配备可多档调控的灯带,以控制光照时间和光照强度。子实体形成前期,不宜进行光照;当菌盖长到豆粒大小时,开始提供光照,光照度300-500lx,每小时间歇光照15-20min;子实体生长至第10d时改为强光,光照度可设定为600-1000lx,以防止菌柄徒长,菌盖色泽变深,每小时间歇光照10-15min;当菇体长至7cm高时停止光照,直至采收;

采收、包装:

对完成出菇的栽培瓶进行采收、分类、包装;

挖瓶清洗:

将完成采收的栽培瓶输送至自动挖瓶机掏出菌渣,再输送至高压清洗机进行清洗,清洗完成后将栽培瓶输送至自动装瓶机处进行循环使用。

实施例2杏鲍菇的自动化生产

培养基原料混合:

将预处理好的各种海鲜菇培养基原材料按海鲜菇培养基配制步骤依次加入培养基搅拌机中混匀。

培养基装瓶、灭菌:

将混匀后的培养基原材料输送至自动装瓶机中进行自动装瓶,栽培瓶选用1100ml的聚乙烯塑料瓶,每瓶装培养基750g;

将完成自动装瓶的栽培瓶输送至自动打孔机进行打孔、加盖后装框,然后输送至自动灭菌锅进行灭菌,灭菌温度维持在121-125℃,灭菌4h。

培养基冷却、接种:

将灭菌完成后的栽培瓶输送至冷却房冷却至25℃,再揭盖后输送至自动接种机进行接种。

培菌管理:

将完成接种的栽培瓶加盖后输送至培菌房中进行培养,培菌房安装有层架式培养床及智能控制系统,培菌开始的前10天保持发菌温度在25℃左右;然后室温控制在20~22℃,保持中间10天;后期温度控制在24℃左右;空气温度在65%~70%之间,每天通风两次每次半小时,避光培养;一般培养25~30天,菌丝可长满整个栽培瓶;

出菇管理:

当菌丝长满菌袋后,再培养8~10天进行后熟,然后进行出菇管理;杏鲍菇的出菇管理阶段可以依次细分为搔菌、催蕾、疏蕾、生长管理四个阶段;

搔菌阶段:将完成培菌的栽培瓶揭盖后输送至自动搔菌机,自动搔菌机把栽培瓶内菌种的中央压下,同时均匀搔掉周围的老菌种,栽培瓶中央保留一块呈圆丘型的老菌种,老菌种周围的环沟深度离瓶口1.5-1.8cm;

栽培瓶经自动搔菌机搔菌后输送至自动补水机补水50ml,然后通过s型输送带输送至翻瓶机倒掉未吸收的水,再将栽培瓶输送至自动出菇房中的层架式培养床上;s型输送带采用硬塑材质的输送带,能在输送的同时产生较明显的抖动,以保证培养基在较短时间内充分吸收水分;

催蕾阶段:将完成补水的栽培瓶装框后输送至自动出菇房中的层架式培养床上,培菌房安装有层架式培养床及智能控制系统,通过智能控制系统将室内温度保持在12~16℃,湿度为85%-95%,瓶口用湿润无纺布覆盖,待菌丝完全扭结后,揭开无纺布,拿掉多余的老菌皮,二氧化碳浓度控制在0.1%以下,每天开灯光照8小时,光照强度光照度在500-800lx;同时保持空气新鲜,采用通风15分钟后停止1小时的方法循环通风;

疏蕾阶段:当杏鲍菇子实体长到3.5~5厘米开始疏蕾,将室内温度保持在14~16摄氏度,二氧化碳浓度保持在0.2%~0.3%,湿度保持在80%~90%,不需要光照;疏小留大,选择菇型最标准,菌盖、菌柄粗细一致的留下,每瓶根据市场要求留1-3个健硕的菇蕾;疏蕾后采用通风15分钟后停止1小时的方法循环通风;

生长管理阶段:疏蕾后将室内温度保持在14~16摄氏度,湿度90%左右,二氧化碳浓度控制在0.3%,保持散射光,以光照强度100~300lx光照时间8~12h;

采收、包装:

当杏鲍菇菌盖和菌柄直径相等或略大于菌柄直径时采收,采大留小,分次采完后分类、包装;

挖瓶清洗:

将完成采收的栽培瓶输送至自动挖瓶机掏出菌渣,再输送至高压清洗机进行清洗,清洗完成后将栽培瓶输送至自动装瓶机处进行循环使用。

实施例3茶树菇的自动化生产

培养基原料混合:

将预处理好的各种海鲜菇培养基原材料按海鲜菇培养基配制步骤依次加入培养基搅拌机中混匀。

培养基装瓶、灭菌:

将混匀后的培养基原材料输送至自动装瓶机中进行自动装瓶,栽培瓶选用1100ml的聚乙烯塑料瓶,每瓶装培养基750g;

将完成自动装瓶的栽培瓶输送至自动打孔机进行打孔、加盖后装框,然后输送至自动灭菌锅进行灭菌,灭菌温度维持在121-125℃,灭菌4h。

培养基冷却、接种:

将灭菌完成后的栽培瓶输送至冷却房冷却至25℃,再揭盖后输送至自动接种机进行接种。

培菌管理:

将完成接种的栽培瓶加盖后输送至培菌房中进行培养,培菌房安装有层架式培养床及智能控制系统,茶树菇培菌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发菌初期(1~15天),室温控制在27℃,采用通风5分钟后停止1小时的方法循环通风;发菌中期(15~40天),室温控制在20℃,可撬开瓶盖,轻轻盖在瓶口,采用通风15分钟后停止1小时的方法循环通风;发菌后期(40~60天),室温控制在23℃,采用通风8分钟后停止1小时的方法进行循环通风;整个培菌期间保持培菌室内相对湿度在70%,进行暗室培养;

第一茬菇出菇管理:

茶树菇培养50-60天,菌丝长满菌瓶,菌丝分泌色素吐黄水,菌瓶口表面菌丝带褐色,此过程称为转色。转色完成后,可进行出菇管理。茶树菇的出菇管理可分为转色催蕾、生长管理两个阶段;

转色催蕾阶段:每天采用变温、阶段性干湿差和间歇光照条件。每天控制温度在24℃保持16h,16℃保持8h;湿度80~85%保持20h,空气自然湿度4h,湿度变换可以结合通风控制;每小时光照15~20min,光照强度500~1000lx。

生长管理阶段:转色催蕾7~8天后,第一茬菇开始形成。采用恒温恒湿控制方式,温度20~22℃,相对湿度90%,光照强度50~300lx,光照时间每天8小时;采用通风30分钟后停止12小时的方法循环通风。

采收、包装:

当茶树菇菌盖颜色逐渐变淡,菌膜即将破裂而未破裂,及时采收;根据茶树菇的生长发育成熟程度,分级包装;

第二茬菇出菇管理:

采收完第一茬菇后,及时整理料面,摘除零星小菇、死菇和老菌丝块,挖掉出现霉斑的料面,每瓶补水20~50ml,保持空气湿度70%左右,暗室培养7~10天,直到菌瓶上菌根穴出发白时,再按转色催蕾、生长管理两个阶段进行出菇管理。

茶树菇工厂化瓶栽,一般可批量采摘4~6茬菇。

挖瓶清洗:

将完成采收的栽培瓶输送至自动挖瓶机掏出菌渣,再输送至高压清洗机进行清洗,清洗完成后将栽培瓶输送至自动装瓶机处进行循环使用。

本发明提供的食用菌自动化生产线1及其生产方法具有以下有益效果:将传统食用菌生产机械进行组合并自动化控制,极大地提高了食用菌的生产效率,节约大量人工成本;同时,使食用菌生产过程能够标准化、统一化,生产出的食用菌能达到质优、高产、稳产的目的,显著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它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