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子叶节法转基因精确划痕仪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84706阅读:18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大豆子叶节法转基因精确划痕仪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大豆子叶节法转基因划痕仪。
背景技术
农杆菌介导的大豆子叶节遗传转化法是大豆转基因的重要方法之一,大豆子叶节 法再生周期长,每一步都能精确操作是提高遗传转化效率的难点。建立大豆子叶节高效再 生体系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是如何准确的处理外植体。切割外植体必须符合以下要 求1.暴露分生组织细胞,即在分生组织处切割;2.尽量增加农杆菌与受伤分生组织的接 触面。以上两点是提高转基因丛生芽获得率的关键,只有切割到子叶节部位细胞分裂潜力 最强的分生组织细胞,才能诱导愈伤组织产生丛生芽;只有农杆菌接触并附着于受伤分生 组织细胞的细胞壁上,才能实现遗传转化。目前农杆菌介导的大豆子叶节遗传转化法中外 植体的处理都是随机划伤,既不能确保切割到分生组织细胞,也无法定量处理分生组织细 胞的量,同时,无用的划痕又增加了外植体褐化的程度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大豆子叶节法转基因精确划痕仪,以解决农杆菌介导的 大豆子叶节遗传转化法中外植体的处理都是随机划伤,既不能确保切割到分生组织细胞, 也无法定量处理分生组织细胞的量,同时,无用的划痕又增加了外植体褐化的程度问题。本发明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采取的技术方案是本发明的大豆子叶节法转基因精 确划痕仪由底座、支臂、支撑体、承载台、刀头、两个支撑座、两个支撑架、两个微移平台、两 个固定杆和三个微调节器组成;两个支撑架分别是第一支撑架和第二支撑架,两个微移平 台分别是第一微移平台和第二微移平台,三个微调节器分别是第一微调节器、第二微调节 器和第三微调节器,两个支承座分别是第一支承座和第二支承座,两个支撑架和两个支承 座均分别固装在底座的上端面上,第一支撑架上的两根平行设置的第一梁柱与第二支撑架 上的两根平行设置的第二梁柱在同一水平面上且二者垂直设置,第一微调节器的中心轴线 与第一支撑架上的该两根第一梁柱的中心轴线平行设置,第一微调节器通过第一支撑座支 撑,第一微调节器的测量端与第一微移平台相对应的侧端面连接,第一微移平台通过第一 支撑架支撑,第一微移平台与第一支撑架上的该两根第一梁柱滑动配合,通过微调节第一 微调节器使第一微移平台沿第一支撑架上的该两根第一梁柱微动;第二微调节器的中心轴 线与第二支撑架上的该两根第二梁柱的中心轴线平行设置,第二微调节器通过第二支撑座 支撑,第二微调节器的测量端与第二微移平台相对应的侧端面连接,第二微移平台通过第 二支撑架支撑,第二微移平台与第二支撑架上的该两根第二梁柱滑动配合,通过微调节第 二微调节器使第二微移平台在第二支撑架上的该两根第二梁柱上微动;第一微动平台的上 端面上固装有支撑体,承载台水平设置,承载台由连接柄和托盘组成,连接柄的一端与支撑 体可拆卸连接,连接柄的另一端与托盘固接,托盘设置在两个微移平台之间的空间内,托盘上设有用于承载大豆子叶的凹坑,凹坑的深度为2 3mm,连接柄的两侧各设置有一个与其铰 接的固定杆,第三微调节器垂直于底座设置,第三微调节器通过支臂与第二微移平台的上 端面固接,第三微调节器的测量端与刀头可拆卸连接,刀头用于切割置于凹坑内的大豆子 叶节。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的大豆子叶节法转基因精确划痕仪可以在大豆子叶 节转化的第一步做到精确定量切割大豆子叶节,即能够对大豆子叶节切割的深度、划痕数 目等进行精确控制(即能准确处理具有分生能力的细胞),又能在切割的同时完成农杆菌侵 染,使丛生芽诱导率达100 %,使农杆菌侵染率大大提高,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大豆子叶节法 遗传转化的效率。


图1是本发明的整体结构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具体实施方式
一结合图1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大豆子叶节法转基因精确 划痕仪 由底座1、支臂2、支撑体3、承载台、刀头4、两个支撑座、两个支撑架、两个微移平台、两个固 定杆5和三个微调节器组成;两个支撑架分别是第一支撑架6和第二支撑架7,两个微移平 台分别是第一微移平台8和第二微移平台9,三个微调节器分别是第一微调节器10、第二微 调节器11和第三微调节器12,两个支承座分别是第一支承座13和第二支承座14,两个支 撑架和两个支承座均分别固装在底座1的上端面上,第一支撑架6上的两根平行设置的第 一梁柱6-1与第二支撑架7上的两根平行设置的第二梁柱7-1在同一水平面上且二者垂直 设置,第一微调节器10的中心轴线与第一支撑架6上的该两根第一梁柱6-1的中心轴线平 行设置,第一微调节器10通过第一支撑座13支撑,第一微调节器10的测量端与第一微移 平台8相对应的侧端面连接,第一微移平台8通过第一支撑架6支撑,第一微移平台8与第 一支撑架6上的该两根第一梁柱6-1滑动配合,通过微调节第一微调节器10使第一微移平 台8沿第一支撑架6上的该两根第一梁柱6-1微动;第二微调节器11的中心轴线与第二 支撑架7上的该两根第二梁柱7-1的中心轴线平行设置,第二微调节器11通过第二支撑座 14支撑,第二微调节器11的测量端与第二微移平台9相对应的侧端面连接,第二微移平台 9通过第二支撑架7支撑,第二微移平台9与第二支撑架7上的该两根第二梁柱7-1滑动 配合,通过微调节第二微调节器11使第二微移平台9在第二支撑架7上的该两根第二梁柱 7-1上微动;第一微动平台8的上端面上固装有支撑体3,承载台15水平设置,承载台15由 连接柄15-1和托盘15-2组成,连接柄15-1的一端与支撑体3可拆卸连接,连接柄15_1的 另一端与托盘15-2固接,托盘15-2设置在两个微移平台之间的空间内,托盘15-2上设有 用于承载大豆子叶的凹坑15-3,凹坑15-3的深度为2 3mm,连接柄15_1的两侧各设置有一 个与其铰接的固定杆5,第三微调节器12垂直于底座1设置,第三微调节器12通过支臂2 与第二微移平台9的上端面固接,第三微调节器12的测量端与刀头4可拆卸连接(可以方 便的对刀头4进行消毒处理),刀头4用于切割置于凹坑15-3内的大豆子叶节。切割前,刀 头4需要灭菌处理。
具体实施方式
二 本实施方式的三个微调节器均为千分尺。可以微小调节第一微
权利要求
一种大豆子叶节法转基因精确划痕仪,其特征在于所述划痕仪由底座(1)、支臂(2)、支撑体(3)、承载台、刀头(4)、两个支撑座、两个支撑架、两个微移平台、两个固定杆(5)和三个微调节器组成;两个支撑架分别是第一支撑架(6)和第二支撑架(7),两个微移平台分别是第一微移平台(8)和第二微移平台(9),三个微调节器分别是第一微调节器(10)、第二微调节器(11)和第三微调节器(12),两个支承座分别是第一支承座(13)和第二支承座(14),两个支撑架和两个支承座均分别固装在底座(1)的上端面上,第一支撑架(6)上的两根平行设置的第一梁柱(6-1)与第二支撑架(7)上的两根平行设置的第二梁柱(7-1)在同一水平面上且二者垂直设置,第一微调节器(10)的中心轴线与第一支撑架(6)上的该两根第一梁柱(6-1)的中心轴线平行设置,第一微调节器(10)通过第一支撑座(13)支撑,第一微调节器(10)的测量端与第一微移平台(8)相对应的侧端面连接,第一微移平台(8)通过第一支撑架(6)支撑,第一微移平台(8)与第一支撑架(6)上的该两根第一梁柱(6-1)滑动配合,通过微调节第一微调节器(10)使第一微移平台(8)沿第一支撑架(6)上的该两根第一梁柱(6-1)微动;第二微调节器(11)的中心轴线与第二支撑架(7)上的该两根第二梁柱(7-1)的中心轴线平行设置,第二微调节器(11)通过第二支撑座(14)支撑,第二微调节器(11)的测量端与第二微移平台(9)相对应的侧端面连接,第二微移平台(9)通过第二支撑架(7)支撑,第二微移平台(9)与第二支撑架(7)上的该两根第二梁柱(7-1)滑动配合,通过微调节第二微调节器(11)使第二微移平台(9)在第二支撑架(7)上的该两根第二梁柱(7-1)上微动;第一微动平台(8)的上端面上固装有支撑体(3),承载台(15)水平设置,承载台(15)由连接柄(15-1)和托盘(15-2)组成,连接柄(15-1)的一端与支撑体(3)可拆卸连接,连接柄(15-1)的另一端与托盘(15-2)固接,托盘(15-2)设置在两个微移平台之间的空间内,托盘(15-2)上设有用于承载大豆子叶的凹坑(15-3),凹坑(15-3)的深度为2~3mm,连接柄(15-1)的两侧各设置有一个与其铰接的固定杆(5),第三微调节器(12)垂直于底座(1)设置,第三微调节器(12)通过支臂(2)与第二微移平台(9)的上端面固接,第三微调节器(12)的测量端与刀头(4)可拆卸连接,刀头(4)用于切割置于凹坑(15-3)内的大豆子叶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豆子叶节法转基因精确划痕仪,其特征在于三个微调节 器均为千分尺。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大豆子叶节法转基因精确划痕仪,其特征在于固定杆 (5)的下端面上设有锯齿(5-1)。
全文摘要
大豆子叶节法转基因精确划痕仪,它涉及一种大豆子叶节法转基因划痕仪。以解决农杆菌介导的大豆子叶节遗传转化法中外植体的处理都是随机划伤,无法确保切割到分生组织细胞和定量处理分生组织细胞的量的问题。第一支撑架上的两根第一梁柱与第二支撑架上的两根第二梁柱垂直设置,通过微调节第一微调节器使第一微移平台沿两根第一梁柱微动;通过微调节第二微调节器使第二微移平台在两根第二梁柱上微动;第一微动平台上固装有支撑体,连接柄的一端与支撑体连接,另一端与托盘固接,托盘上设有凹坑,连接柄与两个固定杆铰接,第三微调节器通过支臂与第二微移平台固接,第三微调节器的测量端与刀头可拆卸连接以便于灭菌处理。本发明用于大豆子叶节法转基因精确划痕。
文档编号C12M1/34GK101870948SQ201010227279
公开日2010年10月27日 申请日期2010年7月15日 优先权日2010年7月15日
发明者刘珊珊, 姜自芹, 李文滨, 王丕武, 马建 申请人:东北农业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