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超临界CO<sub>2</sub>萃取技术制备食品级天然异硫氰酸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26462阅读:32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应用超临界CO<sub>2</sub>萃取技术制备食品级天然异硫氰酸酯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应用超临界CO2萃取技术制备食品级天然异硫氰酸酯,属于生物化学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异硫氰酸酯来源主要有人工合成和天然产物提取两种途径。国外异硫氰酸酯人工合成高纯品价格昂贵。天然异硫氰酸酯广泛存在于十字花科蔬菜中,如羽衣甘蓝、孢子甘蓝、西兰花、园芹、芥兰和卷心菜等,是硫代葡萄糖苷在植物内源黑芥子酶作用下的降解产物。流行病学研究发现,异硫氰酸酯是有效的癌症抑制剂,如肝癌、食道癌、肺癌及肠道癌等。目前国内天然异硫氰酸酯产品较少,而且得率低。另外,萃取溶剂的残留问题还未能很好的解决,大大制约了异硫氰酸酯产品的进一步开发。目前天然异硫氰酸酯的生产多采用溶剂萃取法,所得产品得率低,溶剂残留大,不 利于其产品开发。超临界CO2萃取技术以其萃取能力强、分离方便、安全无污染、操作简便等优势被广泛用于药物、食品等天然产品的提取和纯化研究。西兰花种子中主要含有苄基异硫氰酸酯和萝卜硫素,均属于非极性或弱极性分子,符合超临界CO2萃取技术对化合物的要求。目前国内外在天然异硫氰酸酯方面的发明专利较少。中国专利CN1405316,报道了由日本山嵛菜、西洋山嵛菜、水芹等十字花科植物制备异硫氰酸酯类的方法。通过酶解,以高比率稳定地制备不含辣味成分的充分量的异硫氰酸酯类。中国专利CN101544995报道了以西兰花种子或新鲜的西兰花花球通过溶剂萃取和C18柱层析分离制备萝卜硫素的方法。中国专利CN1814671报道了以萝卜为原料,在制备萝卜红色素的过程中,通过溶剂萃取、阴离子交换色谱等方法制备异硫氰酸酯等化学防癌食品的方法。中国专利CN1307092报道了用CO2超临界萃取制备松花粉中脂肪类化合物的方法,所得产品品质好,成本低,不含残留有机溶剂。中国专利CN1456174报道了用CO2超临界萃取制备高原鼢鼠改善人体抗缺氧、抗疲劳的生物制剂的方法。中国专利CN1391942报道了采用CO2超临界萃取工艺,从刺乌头碱、牛黄、麝香等原料中制备紫杉醇针剂的技术。综上所述,在现有背景技术中,未涉及到应用超临界CO2萃取技术从西兰花种子中制备食品级天然异硫氰酸酯的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的是一种以西兰花种子为原料,经磨粉、除脂后,采用原料固有的黑芥子酶进行酶解,再冷冻干燥。然后进行超临界CO2萃取,其中萃取温度为45°C,萃取时间为90min,萃取压力为20Mpa,CO2流速为O. 5L/min,分离器I温度为30°C,分离器II温度为25°C,异硫氰酸酯提取率达到O. 513%。本发明异硫氰酸酯得率较传统溶剂萃取方法提高了 51. 8%,且解决了溶剂萃取所带来的溶剂残留问题。所得浸膏安全无毒,异硫氰酸酯含量高,可以作为食品、保健食品或医药产品配料。
具体实施例方式实施例I :食品级天然异硫氰酸酯制备称取500g西兰花种子,磨粉,加入石油醚浸泡,过夜,除脂。回收石油醚。将种子粉加入3倍体积、pH值为7. 2的O. 01mol/L磷酸盐缓冲液中进行酶解,于42°C水浴保温63min。然后将酶解液置于真空冷冻干燥箱中干燥。将干燥种子粉放入IL萃取缸中,设定萃取温度为45°C,萃取时间为90min,萃取压力为20Mpa,CO2流速为为O. 5L/min,分离器I温度为30°C,分离器II温度为25°C,萃取结束后取浸膏,包 装贮藏。
权利要求
1.应用超临界CO2萃取技术制备食品级天然异硫氰酸酯,其制备技术工艺为 (1)将西兰花种子磨粉,于石油醚中浸泡过夜,除脂; (2)除脂后的西兰花种子粉放入pH7.20.01mol/L的磷酸盐缓冲液中进行酶解,固液比为3,于42°C水浴锅中保温酶解63min,间歇搅拌; (3)将酶解后的浆液在真空冷冻干燥箱中进行干燥; (4)将干燥种子粉置于IL超临界CO2萃取缸中,设定萃取温度为45°C,萃取时间为90min,萃取压力为20Mpa,CO2流速为O. 5L/min,分离器I温度为30°C,分离器II温度为25 °C,得异硫氰酸酯浸膏。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是产品中异硫氰酸酯提取率不低于O. 513%。
3.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是浸膏中含有苄基异硫氰酸酯和萝卜硫素两种异硫氰酸酯。
全文摘要
应用超临界CO2萃取技术从西兰花种子中制备异硫氰酸酯的工艺,属于生物化学技术领域。其主要制备过程为西兰花种子经磨粉、除脂、酶解、冷冻干燥、超临界CO2萃取、分离,得异硫氰酸酯浸膏,其中富含苄基异硫氰酸酯和萝卜硫素。产品安全、无毒副作用,可作为食品、保健食品及药品的产品配料。本发明采用超临界CO2萃取技术代替传统的溶剂萃取工艺,所得浸膏中异硫氰酸酯得率为0.513%,较溶剂萃取法高出51.8%;且解决了萃取溶剂残留引起的产品安全问题。本发明可应用于各种普通食品、保健食品及医药产品的生产配料中,对提高食品的抗氧化、抗衰老以及肿瘤的防治具有良好的作用。
文档编号A23L1/29GK102871066SQ20111019298
公开日2013年1月16日 申请日期2011年7月11日 优先权日2011年7月11日
发明者袁海娜 申请人:浙江科技学院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