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高温下水果保鲜的保鲜剂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306603阅读:1089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农业技术领域,涉及一种保鲜剂,尤其涉及一种用于高温下水果保鲜的保鲜剂。



背景技术:

我国历年不重视果蔬采后处理。果蔬产量虽大,但由于较重视育种、采前栽培和防治病工作,忽视了采后处理和产地基础设施,未能解决果蔬的分选、分级、清洗、预冷及冷藏运输等问题,使水果在采后的流通过程中损失严重,果蔬每年损失率为25%~30%,约750亿元。据有关部门保守估计,果蔬采后的腐烂损耗几乎可以满足我国2亿人口的基本营养需求。我国果蔬产业还缺乏对市场经济的重视,造成资源的浪费。1998年贮藏的蒜薹市场疲软,损失惨重;1999年贮藏的苹果、鸭梨市场萧条,无人问津。造成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竞相抬价收购;采前栽培和采后贮藏脱节,使贮藏质量下降;贮藏种类单一。

因此,果蔬贮藏保鲜业还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状况,不仅给贮藏经营者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使种植果蔬的农户损失了经济利益,也严重影响了果蔬业的健康发展。由于观念上的差距,在培养贮藏保鲜技术、会经营管理的人才方面也较为薄弱。虽然我国有几十所大专院校设有食品方面的专业,但是培养懂技术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的步伐还是很小。

同时,在水果保鲜方面,主要还是冷藏保鲜,而对于保鲜剂的使用不足。而且,现有的保鲜剂也无法在高温(35℃)下实现水果的保鲜,且现有的保鲜剂往往含有有害物质,会对水果的质量和营养造成影响。

鉴于现有技术的上述技术缺陷,迫切需要研制一种新型的适用于水果保鲜的保鲜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提供一种用于高温下水果保鲜的保鲜剂,该保鲜剂在高温下(35℃)对圣女果等水果具有一定的保鲜作用,可以降低水果的水分散失,有效减缓腐烂程度,维持果实品质和营养。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用于高温下水果保鲜的保鲜剂,所述保鲜剂为由水和3,5-二硝基水杨酸组成的溶液,其特征是,所述溶液中3,5-二硝基水杨酸的浓度为1.5mmol/L~1.75mmol/L。

进一步地,其中,所述溶液中3,5-二硝基水杨酸的浓度为1.75mmol/L。

与现有的保鲜剂相比,本发明的用于高温下水果保鲜的保鲜剂具有如下有益技术效果:

1、在高温下(35℃)对圣女果等水果有一定的保鲜作用。

2、该保鲜剂可以降低水分的散失,有效减缓腐烂的程度。

3、该保鲜剂可以降低水分的散失,维持果实较好品质.

4、该保鲜剂可以有效地抑制果实组织电导率的上升,维持细胞膜的完整性,减少水分的蒸发以及VC的消耗等,很好地维持圣女果等水果的外观品质及营养价值。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实施例的内容不作为对本发明的保护范围的限制。

下面通过实验来证明本发明的用于高温下水果保鲜的保鲜剂的保鲜效果。

第1部分 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1.1.1实验材料

新鲜大小一致的圣女果(樱桃番茄)100个左右(市售)。

1.1.2实验试剂(药品)

⑴、3,5-二硝基水杨酸粉末

⑵、1%草酸溶液,2%草酸溶液

⑶、0.2%的2,6-二氯靛酚溶液

⑷、标准NAOH溶液

⑸、碳酸氢钠

⑹、维生素C

⑺、蒸馏水

⑻、酚酞指示剂(10g/L)。

1.1.3实验仪器

⑴、250D数显光照培养箱(保温箱规格)

⑵、电子天平(JY1002规格)

⑶、数显恒温水浴锅(HH4规格)

⑷、电导率仪(DDB-303A便捷式电导率仪)

⑸、碾磨和碾磨棒

⑹、酸碱滴定管

⑺、离心机。

1.1.4实验其他用品

⑴、试管

⑵、量筒(100ml)

⑶、大烧杯,小烧杯(500ml、100ml)

⑷、玻璃棒

⑸、分离管(5ml、2ml)

⑹、塑料袋若干

⑺、胶头滴管

⑻、电炉。

1.2方法

1.2.1圣女果的筛选

在市场选取大小一致没完全成熟的圣女果若干,清洗干净准备用3,5-二硝基水杨酸处理。

1.2.2不同3,5-二硝基水杨酸浓度溶液的配制

用电子天平分别称取0.0684g,0.0798g,0.0912g,0.1026g,0.1140g的3,5-二硝基水杨酸溶于250毫升烧杯中定容至200毫升。所制的DNS溶液的浓度分别是1.5mmol/L,1.75mmol/L,2.0mmol/L,2.25mmol/L,2.5mmol/L,以水为对照组。

1.2.3圣女果的处理

将圣女果分为12组,其中6组每组5个圣女果用于腐烂率和失重量的测量,另外6组每组15个用于可滴定酸含量、维生素含量及电导率的测量。后将圣女果装入浓度分别为1.5、1.75、2.0、2.25、2.5mmol/L的DNS以及盛有水的对照组中静置一个小时,之后晾干圣女果体表的溶液放入插孔能透风的塑料袋中,放入35℃的恒温培养箱中进行培养。其中实验组分别贴上标签A、B、C、D、E五组,便于实验数据的记录。

1.2.4圣女果腐烂率的测量

每天计数塑料袋中已腐烂的圣女果个数。腐烂率=(腐烂的个数/总个数)*100。

1.2.5圣女果失重量的测量

每天用电子称对盛有圣女果的插孔塑料袋的重量进行测量,并记录数据。

1.2.6圣女果中可滴定酸含量的测定

1.2.6.1样品提取液的制备

准确称取样品5克加入碾磨中进行碾磨,碾磨过程中加入10ml水,后将均浆加入5个2ml的离心管中,另外与一个装有水的2ml离心管进行离心15分钟,取上层清夜,准备进行滴定。

1.2.6.2配制浓度为0.1mol/L的NAOH溶液

1.2.6.3滴定过程

将上层清夜全部倒入试管中,根据预测的酸度,加入5到10滴的酚酞指示剂,用NAOH溶液进行滴定,至出现微红色30秒内不褪色为终点,记下消耗的体积。

1.2.6.4结果计算

根据消耗的NAOH溶液体积算出样品中的总酸含量,计算公式为:C=n/V=(C1*V1)/V

C1:NAOH的浓度;

V1:消耗的NAOH的体积;

V:样品溶液的体积。

1.2.7维生素含量的测定(采用2,6-二氯靛酚滴定法)

1.2.7.1原理:

还原型抗坏血酸还原染料2,6-二氯靛酚,该染料在酸性中呈红色,被还原后红色消失。还原型抗坏血酸还原2,6-二氯靛酚后,本身被氧化成脱氢抗坏血酸。在没有杂质干扰时,一定量的样品提取液还原标准2,6-二氯靛酚的量与样品中所含维生素C的量成正比。

1.2.7.2试剂

⑴、1%草酸溶液:称取10g草酸,加水至1000ml;

⑵、2%草酸溶液:称20g草酸,加水至1000ml;

⑶、维生素C标准液:准确称20mgVC溶于1%草酸中,并稀释至100ml,吸5ml于50ml容量瓶中,加入1%草酸至刻度,此溶液每毫升含有0.02mgVC;

⑷、0.02%2,6-二氯靛酚溶液:称取2,6-二氯靛酚50mg,溶于200ml含有52mg碳酸氢钠的热水中,冷却后,稀释至250ml,过滤于棕色瓶中,贮存于冰箱内,应用过程中每星期标定一次。

标定一:吸5ml已知浓度VC标液→加5ml1%草酸→用染料2,6-二氯靛酚滴定至溶液呈粉红色,在15秒不褪色为终点。

计算:每毫升2,6-二氯靛酚相当于维生素C的毫克数等于滴定度(T)

T=(C×V1)/V2

C-维生素C的浓度(mg/ml)

V1-维生素C的体积(ml)

V2-消耗2,6-二氯靛酚的体积(ml)

1.2.7.3操作方法

⑴、提取:称样5g→加2%草酸10ml→加入碾磨中进行碾磨→处理→离心机离心15分钟取上层清夜→颜色若深可加白陶土。

⑵、滴定:吸10ml样液→于三角瓶→用染料滴定至粉红色→15秒内不褪色。

计算:

VC(mg/100g)=(V×T)/W×100

V-消耗染料体积(ml)

T-1ml染料所能氧化维生素C的毫克数

W-滴定时所有滤液中含有样品的克数。

1.2.7.4注意事项

⑴、所有试剂的配制最好都用重蒸馏水;

⑵、滴定时,可同时吸二个样品。一个滴定,另一个作为观察颜色变化的参考;

⑶、样品进入实验室后,应浸泡在已知量的2%草酸液中,以防氧化,损失维生素C;

⑷、贮存过久的罐头食品,可能含有大量的低铁离子(Fe2+),要用8%的醋酸代替2%草酸。这时如用草酸,低铁离子可以还原2,6-二氯靛酚,使测定数字增高,使用醋酸可以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

⑸、整个操作过程中要迅速,避免还原型抗坏血酸被氧化;;

⑹、在处理各种样品时,如遇有泡沫产生,可加入数滴辛醇消除;

⑺、测定样液时,需做空白对照,样液滴定体积扣除空白体积。

1.2.8相对电导率的测量

取4克圣女果研磨,碾磨过程中逐渐加入10ml水,放入2ml离心管中另外一个装有水的离心管离心15分钟,取上层清液用用电导仪测量电导率,记录数据后把样液加热煮沸使细胞破坏,煮沸后于室温中自然冷却,冷却后再用电导仪测量电导率,相对电导率=煮沸前的电导率/煮沸后的电导率×100%

第2部分结果与分析

2.1腐烂率的测量与结果分析(第一天腐烂个数均为0个,腐烂率为0)

表2-1不同浓度DNS对圣女果腐烂率的影响

根据数据结果及表2-1可知:果实在贮藏过程中的腐烂与细胞膜的通透性改变有关,同时,也与圣女果自身的含水量高低有关。随着组织电导率的升高,果实细胞膜的通透性增加,失水量增加,果实的腐烂率也增加。DNS处理的果实腐烂率都明显低于对照,可能与DNS处理可以延缓果实的成熟衰老进程有关。样品中每组有5个圣女果,到第七天对照组中5个圣女果全部腐烂,各实验组腐烂个数均小于5个,表明DNS对圣女果有保鲜效果。浓度为1.75mmol/L的实验组腐烂个数最少,说明此浓度的DNS对圣女果的保鲜效果最好。

2.2失重量的测量数据与结果分析

表2-2不同浓度DNS对圣女果失重量的影响(单位:g)

根据表2-1可知:各实验组和对照组的重量各有减少,其中对照组的失重量最多,表明其中的圣女果腐烂的最快,即表明DNS处理后的圣女果腐烂较慢,有一定的保鲜效果。在实验组中,各组的每天的失重量各不相同,其中浓度为1.75mmol/L的一组失重的幅度较其他实验组较小。各组的总失重量不相同,浓度为1.75mmol/L的一组失重量最少,表明腐烂的最慢,即说明1.75mmol/L的DNS对圣女果的保鲜有最好的效果。

1.3可滴定酸含量的测定与结果分析

表2-3不同浓度DNS对圣女果可滴定酸含量的影响(单位:%)

从表2-3可得出,每个实验组和对照组每天消耗的NAOH各不相同,其中对照组消耗的NAOH相对较少,即表明对照组中的圣女果酸含量较少。而对于实验组,都是经过水杨酸处理过的,DNS有效的减缓了圣女果的腐烂,使得其中的酸含量减少缓慢,其中浓度为1.75mmol/L的实验组消耗的NAOH含量始终较多,表明其中的酸含量较多,即酸的减少量较少,表明其腐烂程度较其他组缓慢,从中得知其总酸含量减少的也为最少,所以能得出用浓度为1.75mmol/L的DNS对圣女果有最佳的保鲜效果。

1.4维生素C含量的测量与结果分析

表2-4不同浓度DNS对圣女果维生素含量的影响(单位:mg/100g)

由表2-4得出:各实验组的维生素含量都随着时间的迁移日益较少,但较对照组而言,维生素含量都略高于对照组,表明水杨酸对将少维生素的流失有着积极的作用。其中浓度为1.75mmol/L的实验组维生素含量较其他的实验组都多,且维生素减少的总含量也最少,可以表明用这一浓度的DNS处理圣女果有最好的保鲜效果,高于或低于1.75mmol/L的DNS都都能起到保鲜的效果,但不是最佳的浓度。

2.5相对电导率的测量与结果分析

表2-5不同浓度DNS对圣女果相对电导率的影响

由表2-5得知:对照组的圣女果果实后熟软化进程中,组织相对电导率呈持续上升变化,从而表明果实的细胞膜透性逐渐增加,果实趋于衰老。在对照组中,相对电导率的数值都高于实验组,说明未经DNS处理的果实的细胞膜透性增加的最快,即腐烂的最快,从而说明DNS对圣女果有良好的保鲜效果。在实验组的相对电导率数值相互比较中发现,浓度为1.75mmol/L的一组相对电导率大致都保持最低,说明其果实腐烂的最慢,圣女果衰老的最慢,所以说浓度为1.75mmol/L的DNS处理圣女果有最好的保鲜效果。

通过实验得出以下结论:

(1)、在高温下(35℃)外源DNS对圣女果有一定的保鲜作用。

(2)、外源DNS处理的圣女果果实腐烂率明显低于对照果实,表明其可以降低水分的散失,有效减缓腐烂的程度。

(3)、外源DNS处理的圣女果果实失重量明显低于对照果实,表明其可以降低水分的散失,维持果实较好品质。

(4)、外源DNS处理可以有效的抑制果实组织电导率的上升,维持细胞膜的完整性,减少水分的蒸发以及VC的消耗等,很好的维持了圣女果的外观品质及营养价值。

(5)、DNS处理圣女果的最佳浓度为1.75mmol/L,在此浓度下圣女果的腐烂率最低、失重量最少、VC消耗的最少及可滴定酸的消耗也最少。在高于此浓度或低于此浓度的DNS处理圣女果,都没有这样好的效果。

总的来看,各种浓度的3,5-二硝基水杨酸都对圣女果有一定的保鲜效果,但不同的浓度会有不同的保鲜效果。DNS有效减缓圣女果的衰老,保持细胞的通透性,延缓衰老,即电导率上升的比较缓慢。外源水杨酸对圣女果的保鲜还在于能有效抑制圣女果内可滴定酸和维生素的流失,延缓圣女果的腐烂。随着3,5-二硝基水杨酸浓度的不断增加,3,5-二硝基水杨酸对圣女果的保鲜效果越来越好,当3,5-二硝基水杨酸的浓度超越1.75mmol/L时保鲜效果反而不好,说明1.75mmol/L的3,5-二硝基水杨酸是对圣女果保鲜的最佳浓度。

本发明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本发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是属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列。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