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含血管抑制剂的抗癌药物组合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42373阅读:15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含血管抑制剂的抗癌药物组合物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抗癌药物组合物,属于药物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癌症的治疗主要包括手术、放疗及化疗等方法。其中手术治疗不仅不能清楚散在的瘤细胞,因此常复发或导致肿瘤细胞因手术刺激而扩散转移;放疗和传统的化疗不具选择性,难于肿瘤局部形成有效药物浓度或治疗剂量,效果差,毒性大,单纯提高药物或放射剂量又受到全身毒性反应的限制。参见孔庆忠等“瘤内放置顺铂加系统卡莫司汀治疗大鼠脑肿瘤”《外科肿瘤杂志》69期76-82页(1998年)(Kong Q et al.,J Surg Oncol.1998 Oct;69(2)76-82)。
抗肿瘤药物局部放置能够较好地克服以上缺陷,不仅能够明显提高肿瘤局部的药物浓度,而且可以显著降低全身毒性反应。大量体内外试验已显示出对实体肿瘤的治疗效果,参见孔庆忠等“瘤内放置顺铂加系统卡莫司汀治疗大鼠脑肿瘤”《外科肿瘤杂志》69期76-82页(1998年)(Kong Q et al.,J Surg Oncol.1998 Oct;69(2)76-82)和孔庆忠等“瘤内放置顺铂治愈大鼠原发脑肿瘤”《外科肿瘤杂志》64期268-273页(1997年)(Kong Q et al.,J Surg Oncol.1997 Oct;64268-273)。还可参见参见中国专利(ZL00111093.4;ZL96115937.5;申请号001111264,001111272)及美国发明专利(专利号6,376,525B1;5,651,986;5,626,862)。
然而,实体肿瘤由肿瘤细胞和肿瘤间质组成,其中肿瘤间质中的血管不仅为肿瘤细胞的生长提供了支架及必不可少的营养物质,还影响了化疗药物在肿瘤周围及肿瘤组织内的渗透和扩散(参见尼提等“细胞外间质的状况对实体肿瘤内药物运转的影响”《癌症研究》60期2497-503页(2000年)(Netti PA,Cancer Res.2000,60(9)2497-503)。不仅如此,肿瘤间质中的血管对常规化疗药物并不敏感,常导致肿瘤细胞对抗癌药物的耐受性的增强,其结果是治疗失败。
除此之外,低剂量的抗癌药物治疗不仅能够增加癌细胞的药物耐受性,而且还可促进其侵润性生长”,参见梁等“抗癌药物脉冲筛选后增加了人肺癌细胞的药物耐受性及体外侵润能力并伴有基因表达的改变”《国际癌症杂志》111期484-93页(2004年)(Liang Y,et al.,IntJ Cancer.2004;111(4)484-93)。
因此,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抗癌药物组合物,更具体而言,是抗实体肿瘤药物组合物,该药物组合物可有效地抑制或破坏肿瘤的血管并能抑制肿瘤的新生血管,同时能抑制肿瘤细胞,因而能够更好的治疗肿瘤,减少复发。

发明内容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抗癌药物组合物,更具体而言,是抗实体肿瘤药物组合物。除能抑制肿瘤生长外,还能增加肿瘤细胞对抗癌药物的敏感性。
本发明抗癌药物组合物包括抗癌有效成分和药用辅料,抗癌有效成分为血管抑制剂和抗癌药物,所述抗癌药物为具有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的药物,选自双氯乙胺类药物(bischloroethylamines)、紫杉醇类抗癌药物(taxanes)、抗肿瘤抗生素类药物或抗代谢类药物之一或组合。
血管抑制可有效地抑制或破坏肿瘤的血管并能抑制肿瘤的新生血管的形成,进而不仅使肿瘤细胞失去生长所需的支架及营养物质的来源,还促进了化疗药物在肿瘤周围及肿瘤组织内的渗透和扩散。
上述血管抑制剂选自下列之一或组合羧基氨基三唑(carboxyamidotriazole,CAT)、反应停(thalidomide,沙利度胺)、雷诺胺(linomlde,inhibitors of integrin)、恩基斯肽亭(angiostatin)、恩多斯肽亭(endostatin)、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受体抑制剂或酪胺酸激活酶抑制剂。
其中酪胺酸激活酶抑制剂选自下列之一或组合甲磺酸伊马替尼(Imatinib mesylate,又名格列卫,Glivec),4-[(4-甲基-1-哌嗪)甲基]-N-[4-甲基-3-[[4-(3-吡啶)-2-嘧啶]氨基]苯基]-苯胺甲磺酸盐(4-((Methyl-1-piperazinyl)methyl)-N-[4-methyl-3-[[4-(3-pyridinyl)-2-pyrimidinyl]amino]-phenyl]benzamide methanesulfonate,STI 571,CGP-57148B,STI-57lA,CGP 57148),5-[5-氟-2-氧-1,2-二氢吲哚-(3Z)-亚甲基]-2,4-二甲基-1H-吡咯-3-羧酸(2二乙氨乙基)酰胺(5-[5-Fluoro-2-oxo-1,2-dihydroindol-(3Z)-ylidenemethyl]-2,4-dimethyl-1H-pyrrole-3-carboxylic Acid(2-Diethylaminoethyl)amide,Sutent,SU11248,SU011248),3,3-二氯-5-(4-甲基磺酰基吡啶)-2-吲哚满酮(3,3-Dichloro-5-(4-methylpiperidinosulfonyl)-2-indolinone,DCM),3-[1-(3H-咪唑-4-yl)-甲-(Z)-亚内翁-5-甲氧-l,3-二氢-吲哚-2-吲哚满酮(3-[1-(3H-imidazol-4-yl)-meth-(Z)-ylidene]-5-methoxy-1,3-dihydro-indol-2-one,SU9516,SU9518),1H-吡咯-3-丙酸,2-[(1,2-二氢-2-氧-3H-吲哚-3-亚基)甲基]-4-甲基(SU6663,SU-5402,1H-Pyrrole-3-propanoic acid,2-[(1,2-dihydro-2-oxo-3H-indol-3-ylidene)methyl]-4-methyl),2H-吲哚-2-吲哚满酮(2H-Indol-2-one),3-((4,5-二甲基-1H-吡咯-2-基)亚甲基)-1,3-二氢-[CAS](3-((4,5-dimethyl-1H-pyrrol-2-yl)methylene)-1,3-dihydro-[CAS],SU5614,semaxanib,SU-011271,SU-011606,SU-11612),吡咯内酯吲哚满酮(pyrrolyllactone indolinones,SU6577),内酰胺吲哚满酮(pyrrolyllactam indolinones,SU6597),3-(4-二甲胺基-萘亚甲基-1-亚甲基)-1,3-二氢-吲哚-2-吲哚满酮(3-(4-Dimethylamino-naphthaleh-1-ylmethylene)-1,3-dihydro-indol-2-one,MAZ51),1,3-二氢-5,6-二甲氧基-3-[(4-羟苯基)亚甲基]-2H-吲哚-2-吲哚满酮(1,3-dihydro-5,6-dimethoxy-3-[(4-hydroxyphenyl)methylene]-2H-indol-2-indolinone,RPI-1),3-[5-甲基-2-(2-氧-1,2-二氢-吲哚-3-基)-1H-吡咯-3-甲基]-丙酸(3-[5-methyl-2-(2-oxo-1,2-dihydro-indol-3-ylidenemethyl)-1H-pyrrol-3-yl]-proprionic acid,SU10944),5-[(Z)-(5-氯-2-氧-1,2-二氢-3H-吲哚-3-亚甲基)甲基]-N-(2-(二乙胺基)乙基-1H-吡咯-3-羧酰胺(5-[(Z)-(5-chloro-2-oxo-1,2-dihydro-3H-indol-3-ylidene)methyl]-N-[2-(diethylamino)ethyl]-2,4-dimethyl-1 H-pyrrole-3-carboxamide,SU1l652),5-[(Z)-(5-氟-2-氧-1,2-二氢-3H-吲哚-3-亚基)甲基]-2,4-二甲基-N-(2-吡咯烷基-1-乙基)-1H-吡咯-3-羧酰胺(5-[(Z)-(5-fluoro-2-oxo-1,2-dihydro-3H-indol-3-ylidene)methyl]-2,4-dimethyl-N-(2-pyrrolidin-l-ylethyl)-1H-pyrrole-3-carboxamide),SU11654),5-[(Z)-(5-氯-2-氧-1,2-二氢-3H-吲哚-3-亚基)甲基]-2,4-二甲基-N-(2-吡咯烷基-1-乙基)-1吡咯-3-羧酰胺((5-[(Z)-(5-chloro-2-oxo-1,2-dihydro-3H-indol-3-ylidene)methyl]-2,4-dimethyl-N-(2-pyrrolidin-1-ylethyl)-1H-pyrr01e-3-carboxamide),SU11655),3-[[3-苯基-4(3H)-喹唑啉酮-2-甲基]巯基乙酸]亚肼基]-1H-2-吲哚满酮(3-[[(3-phenyl-4(3H)-quinazolinone-2-yl)mercaptoacetyl]hydrazono]-1H-2-indolinones,SU1 165),3-二(4-甲氧苯基)亚甲基-2-吲哚满酮(3-bis(4-methoxyphenyl)methylene-2-indolinone,TAS-301),3-[4-甲酰基哌嗪-4yl]-亚苄基]-2-吲哚满酮(3-[4-(1-formylpiperazin-4yl)-bcnzylidenyl]-2-indolinone,SU4984),3-([5-咪唑]2,1-亚甲基噻唑)-2-吲哚满酮(3-(5-imidazo)2,1-blthiazolylmethylene)-2-indolinone,IBMI),3-1(2,6-二甲基咪唑[2,1-Bj-噻唑-5-yl]亚甲基-5-甲氧基-2-吲哚满酮(3-1(2,6-dimethylimidazo[2,1-bJ-thiazol-5-yl]methylenel-5-methoxy-2-indolinone,DMM[,SU9518),咪唑[2,1-b]亚甲基噻唑-2-吲哚满酮(Imidazo[2,1-b]thiazolylmethylene-2-indolinones,ITI),亚甲基吲哚-2-吲哚满酮(indolylmethylene-2-indolinones,IMI),(2-氯吲哚)亚甲基-2-吲哚满酮(2-chloroindolyl)methylene-2-indolinone,CMI),亚芳基2-吲哚满酮(arylidene 2-indolinone,AI),1,3-二氢-5,6-二甲氧基-3-[(4-羟苯基)亚甲基]-2H-吲哚-2-吲哚满酮(1,3-dihydro-5,6-dimethoxy-3-[(4-hydroxyphenyl)methylene]-2H-indol-2-one),Cpd 1),3-(4-二甲胺基-亚苄基)-2-吲哚满酮(3-(4-dimethylamino-benzylidenyl)-2-indolinone,DMBI),5-氯-3-亚甲基吡啶-2-吲哚满酮(5-chloro-3-pyridylmethylene-2-indolinone,CPMI),3,3-二甲基吡啶-1-苯基-2-吲哚满酮(3,3-dipyridylmethyl-1-phenyl-2-indolinone,DPMPI),E-3-(2-氯-3-亚甲基吲哚)1,3-二氢吲哚-2-吲哚满酮(E-3-(2-chloro-3-indolylmethylene)1,3-dihydroindol-2-indolinone,CIDI),吉非替尼(Gefitinib,又称4-喹唑啉唑酮胺,N-(3-氯-4氟代苯基)-7-甲氧基-6-[3-4吗啉]丙氧基),4-Quinazolinamine,N-(3-chloro-4-fluorophenyl)-7-methoxy-6-[3-4-morpholin]propoxy),厄洛替尼(4-喹唑啉唑酮胺,N-(3-乙炔基)-6,7-双(2-甲氧基乙基)-一氢氯化物4-Quinazolinamine,N-(3-ethynylphenyl)-6,7-bis(2-methoxyethoxy)-monohydrochlo ride,Tarceva,OSI-774,erlotinib,CP-358774,OSI-774,R-1415),(苯酚,4-(4-(((1R)-1-苯乙基)氨基)-1H-吡咯并(2,3-d)嘧啶-6-基)(Phenol,4-(4-(((1R)-1-phenylethyl)amino)-1H-pyrrolo(2,3-d)pyrimidine-6-yl)-,PKI-166、CGP-59326、CGP-59326B、CGP-62706、CGP-74321、CGP-75166、CGP-76627),拉帕替尼(4-喹唑啉唑酮胺,N-[3-氯-4-[(3-氟代)甲氧基乙基]6-[5-[[2-[硫甲基]乙基]呋喃-2-基]]双(4-甲苯基硫酸盐)单水化合物],4-Quinazolinamine,N-[3-chloro-4-[(3-fluorobenzyl)methoxyphenyl]-6-[5-[[[2-[methylsulfonyl]ethyl]amino]methyl]furan-2-yl]]bis(4-methylbenzenesulfonate)monohydrate、lapatinibditosvlate、GW-2016、GW-572016、GW-572016F),
伏他拉尼(N-(4-氯苯基)-4-(吡啶-4-甲基)临苯二亚甲基-1-胺(N(4-chlorophenyl)-4(pyridin-4-ylmethyl)phtalazin-l-amine、vatalanib、PTK-787、PTK/ZK、Schering VEGF-TK1、Schering AG、ZK-222584)),培立替尼((2E)-N-[4-[(3-氯-4-氟代苯基)胺-3-氰-7-乙氧喹啉-6-基]-4-(二甲胺基)并-2-酰胺((2E)-N-[4-[(3-chloro-4-fluorophenyl)amino]-3-cyano-7-ethoxyquinoljn-6-yl]-4-(dimethy lamino)but-2-enamide、EKB-569、pelitinib)。
其它血管抑制剂参见国际专利(申请号WO 97/22596,WO 97/30035,WO 97/32856 and WO98/13354)。
以上血管抑制剂还包括它们的盐,如,但不限于,硫酸盐、磷酸盐、盐酸盐、乳糖酸盐、醋酸盐、天冬酸盐、硝酸盐、枸橼酸盐、嘌呤或嘧啶盐、琥珀酸盐及马来酸盐等。
上述血管抑制剂优选下列之一或组合羧基氨基三唑(CAT)、沙利度胺、雷诺胺、恩基斯肽亭、恩多斯肽亭、甲磺酸伊马替尼、5-[5-氟-2-氧-1,2-二氢吲哚-(3Z)-亚甲基]-2,4-二甲基-1H-吡咯-3-羧酸(2-二乙氨乙基)酰胺、3,3-二氯-5-(4-甲基磺酰基吡啶)-2-吲哚满酮(DCM)、3-[1-(3H-咪唑-4-yl)-甲-(Z)-亚内翁-5-甲氧-1,3-二氢-吲哚-2-吲哚满酮、1H-吡咯-3-丙酸,2-[(1,2-二氢-2-氧-3H-吲哚-3-亚基)甲基]-4-甲基、2H-吲哚-2-吲哚满酮、3-((4,5-二甲基-1H-吡咯-2-基)亚甲基)-1,3-二氢-[CAS]、吡咯内酯吲哚满酮、内酰胺吲哚满酮、3-(-二甲胺基-萘亚甲基-1-亚甲基)-1,3-二氢-吲哚-2-吲哚满酮、1,3-二氢-5,6-二甲氧基-3-[(4-羟苯基)亚甲基]-2H-吲哚-2-吲哚满酮、3-[5-甲基-2-(2-氧-1,2-二氢-吲哚-3-基)-1H-吡咯-3-甲基]-丙酸、5-[(Z)-(5-氯-2-氧-1,2-二氢-3H-吲哚-3-亚甲基)甲基]-N-(2-(二乙胺基)乙基-1H-吡咯-3-羧酰胺、5-[(Z)-(5-氟-2-氧-1,2-二氢-3H-吲哚-3-亚基)甲基]-2,4-二甲基N-(2-吡咯烷基-1-乙基)-1H-吡咯-3-羧酰胺、5-[(Z)-(5-氯-2-氧-1,2-二氢-3H-吲哚-3-亚基)甲基]-2,4-二甲基-N-(2-吡咯烷基-1-乙基)-1H-吡咯-3-羧酰胺、3-[[3-苯基-4(3H)-喹唑啉酮-2-甲基]巯基乙酸]亚肼基)-1H-2-吲哚满酮(SU1165)、3-二(4-甲氧苯基)亚甲基-2-吲哚满酮、3-[4-甲酰基哌嗪-4yl]-亚苄基]-2-吲哚满酮、3-([5-咪唑]2,1-亚甲基噻唑)-2-吲哚满酮、3-1(2,6-二甲基咪唑[2,1-Bj-噻唑-5-yl]亚甲基-5-甲氧基-2-吲哚满酮、咪唑[2,1-b]亚甲基噻唑-2-吲哚满酮、亚甲基吲哚-2-吲哚满酮、(2-氯吲哚)亚甲基-2-吲哚满酮、亚芳基2-吲哚满酮、1,3-二氢-5,6-二甲氧基-3-[(4-羟苯基)亚甲基]-2H-吲哚-2-吲哚满酮、3-(4-二甲胺基-亚苄基)-2-吲哚满酮、5-氯-3-亚甲基吡啶-2-吲哚满酮、3,3-二甲基吡啶-1-苯基-2-吲哚满酮、吉非替尼、厄洛替尼、苯酚,4-(4-(((1R)-1-苯乙基)氨基)-1H-吡咯并(2,3-d)嘧啶-6-基、拉帕替尼、伏塔拉尼、培立替尼或E-3-(2-氯-3-亚甲基吲哚)1,3-二氢吲哚-2-吲哚满酮。
上述血管抑制剂以羧基氨基三唑、反应停、雷诺胺、恩基斯肽亭、恩多斯肽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甲磺酸伊马替尼、5-[5-氟-2-氧-1,2-二氢吲哚-(3Z)-亚甲基]-2,4-二甲基-1H-吡咯-3-羧酸(2-二乙氨乙基)酰胺、3,3-二氯-5-(4-甲基磺酰基吡啶)-2-吲哚满酮(DCM)、3-[1-(3H-咪唑-4-yl)-甲-(Z)-亚内翁-5-甲氧-1,3-二氢-吲哚-2-吲哚满酮、1H-吡咯-3-丙酸,2-[(1,2-二氢-2-氧-3H-吲哚-3-亚基)甲基]-4-甲基、2H-吲哚-2-酮,3-((4,5-二甲基-1H-吡咯-2-基)亚甲基)-1,3-二氢-[CAS]、吉非替尼、厄洛替尼、苯酚,4-(4-(((1R)-1-苯乙基)氨基)-1H-吡咯并(2,3-d)嘧啶-6-基、拉帕替尼、伏塔拉尼或培立替尼为优选。以羧基氨基三唑、反应停、雷诺胺、甲磺酸伊马替尼、吉非替尼、厄洛替尼、拉帕替尼、伏塔拉尼或培立替尼为最优选。
上述双氯乙胺类药物选自下列之一或组合
瘤可宁(苯丁酸氮芥,chlorambucil)、环磷酰胺(Cyclophosphamide,CTX)、4H-过氧环磷酰胺(4H-CTX)、异环磷酰胺(Ifosfamide,匹服平)、三芥环磷酰胺、磺磷酰胺(Sufosfamide)、地磷酰胺(Defosfamide)、马磷酰胺(Mafosfamide)、培磷酰胺(Perfosfamide)、曲磷胺(Trofosfamide)、卡唑硫酰胺、美法仑(Melphalan)、美他法仑(Metamelfalan)、甲氧芳芥(Methoxymerphalan)、氮甲(Formylmerphalan)、六甲嘧胺(hexamethylmelamine)、阿美坦醌、胸腺五肽、氯米芬、来曲唑、斑蝥酸钠、斑蝥素(cantharidine)、斑蝥素钠、甲基斑蝥胺、羟基斑蝥素、去甲斑蝥素(Norcantharidin)、硫秋水仙、消旋苯丙氨酸氮芥、美才斯坤、二安三唑、甘露舒凡(Mannosulfan)、曲奥舒凡(Treosulfan)、利曲舒凡(Ritrosulfan)、英丙舒凡(Improsulfan)、麦磺磷芥、螺溴丙酰胺、甘露醇二磺酯、三嗪咪唑胺、恩普氨酯、依匹哌啶、丁烯醇亚胺、乙双吗啉、乙羟脲、乙亚胺、依托格鲁(乙环氧啶,Ethoglucid,Etoglucid)、益毛磷铵、双丙氧亚胺醌、哌泊溴烷(双溴丙基哌嗪,Pipobroman)、哌泊舒凡(哌酰硫烷,Piposulfan)、匹利垂克辛、必散特隆、瑞卓苏芳、琥钠环己酯、罗非昔布、落羽松二酮、三羟甲胺三嗪、乌拉坦、盐酸正定苯酰肼、正定苯酰肼、癌宁(triethylenemelamine)、环氧哌嗪(epoxypiperazine)、苯佐替哌(Benzodepa)、嘌嘧替哌(Pumitepa)、美妥替哌(Meturedepa)、阿扎替哌(Aza-TEPA)、乌瑞替哌(Uredepa)或上述药物的盐。
上述双氯乙胺类药物以瘤可宁、环磷酰胺、异环磷酰胺、美法仑、4H-过氧环磷酰胺、甲氧芳芥、六甲嘧胺、来曲唑、斑蝥素、去甲斑蝥素或阿扎替哌为优选。
上述双氯乙胺类药物的盐包括硫酸盐、磷酸盐、盐酸盐、乳糖酸盐、醋酸盐、天冬酸盐、硝酸盐、枸橼酸盐、嘌呤或嘧啶盐、琥珀酸盐或马来酸盐。
双氯乙胺类药物在组合物中的重量百分比从0.01%-99.99%,以1%-50%为佳,以5%-30%为最佳。
紫杉醇类抗癌药物选自下列之一或组合紫杉醇(Paclitaxel,taxol,泰素)、多烯紫杉醇(Docetaxel,紫杉特尔、多西他赛)以及紫杉醇的衍生物,如,但不限于,2’-羟基紫杉酚(paclitaxel-2’-hydroxy)、10-去乙酰浆果赤霉素III(10-deacetylbaccatin III,DAB)、14β-羟基-10-去乙酰浆果赤霉素III(14-OH-DAB)、9-二氢-13-浆果赤霉素III(DHB)、IDN5109、10-去乙酰紫杉酚(10-deacetyl taxol)、7-表-紫杉酚(7-epi-taxol)、浆果赤霉素、浆果赤霉素III(baccatin III)、浆果赤霉素V、云实紫杉(Taxus brevifolia)、加拿大紫杉(Taxus Canadensis)、浆果紫杉(Taxus baccata)以及中国紫杉(Taxus chinensis)、尖齿紫杉(Taxuscuspidata)、培植紫杉(Taxus X media cultivars)、云南紫杉Taxus yunnanensis)、佛罗里达紫杉(Taxusfloridana)或它们的盐。
上述紫杉醇类抗癌药物以紫杉醇、多烯紫杉醇(多西他赛)、2’-羟基紫杉酚、10-去乙酰浆果赤霉素III、14β-羟基-10-去乙酰浆果赤霉素III、9-二氢-13-浆果赤霉素III、10-去乙酰紫杉酚和7-表-紫杉酚为优选。
以上紫杉醇类抗癌药物在组合物中的重量百分比为1-50%。
抗肿瘤抗生素类药物选自下列之一或组合癌霉素、博来霉素(Bleomycin,平阳霉素、博来霉素A5)、(盐酸)博来霉素、佐尔博霉素、哌来霉素、硫酸哌来霉素、抗生素1588、波外定、克拉霉素(Clarithromycin)、阿克拉霉素(Aclacinomycin A、阿柔比星)、阿克拉霉素-B、盐酸阿可达佐、阿可达佐、克大霉素、乙酰克大霉素(乙酰贵田霉素)、阿佐霉素(含氮霉素)、道诺霉素(正定霉素,柔红霉素,daunomycin)、蛇形菌素(Diacetoxysciroenol)、盐酸阿霉素(多柔比星,doxorubicin,adriamycin)、三铁阿霉素、表阿霉素(epiadriamycin)或表柔比星(Epirubicin)、奥柔比星(valrubicin)、吡柔比星、7-O-甲基诺加-4’-表阿霉素(7-o-methylnogallol-4’-epiadriamycin)、二乙氧醋酰阿霉素、环霉素,丝裂霉素(Mitomycin)、丝裂霉素C(mitomycin C)、丝林霉素、放线菌素D(Dactinomycin)、放线菌素C、环孢菌素A、消癌菌素(carzinocidin)、嗜癌素(carzinophylin)、嗜癌霉素、瘤菌素、治癌菌素(carzinostatin,制癌菌素)、新制癌菌素(neocarzinostain)、重氮霉素(diazamycine)、大菌素(macrocin)、大菌霉素(macrocinomycin)、更生霉素、丙氨菌素、丙氨肽霉素、阿乐盖、新丝菌素(neothricin,neothramycin)、大分子霉素(macromomycin或macromycin)、新塞那霉素、诺卡菌素(nocardin)、诺卡菌红素(nocardorubin)、诺卡型霉素(noformicin)、诺加霉素(诺加拉霉素,nogalamycin or nogaromycin)、丝裂红素(mitochromine or mitocromine)、多粘菌素E(PolymyxinE)、吡利霉素(Pirlimycin)、地红霉素(Dirithromycin)、安曲霉素、恶溶菌素、达佐霉素、橄榄霉素、链黑霉素、链黑霉素甲酯、链脲霉素、培洛霉素、嘌罗霉素、司帕霉素、他利霉素、洛撒蒽醌、洛索蒽醌(Losoxantrone)、米托蒽醌(Mitoxantrone)、吡罗蒽醌(Piroxantrone)、替洛蒽醌(Teloxantrone)、羟硝氨糖环素、蒽霉素(氨茴霉素,安拉霉素)、甲基蒽霉素、艾菲地可宁、曲林菌素、(盐酸)卡米诺霉素、他利霉素、巨毛霉素、去甲柔毛霉素、氯脲霉素、色霉素A3、氯佐星(chlorozotocin)、去甲利福平、蒽环霉素-A、黑他七霉素、脱氧助间型霉素、嘌呤霉素、盐酸嘌呤霉素、雷查霉素、瑞必克霉素、桑霉素、抗癌霉素、西伯利亚霉素、他利霉素、米托佐罗、硒唑呋喃、斯潘格宁、盐酸锗螺胺、锗螺胺、螺妙斯定、抗癌锑。
上述抗肿瘤抗生素药物以博来霉素、道诺霉素、阿柔比星、阿霉素、表柔比星、吡柔比星、奥柔比星、丝裂霉素C、放线菌素D、洛索蒽醌、米托蒽醌、吡罗蒽醌、替洛蒽醌或氯佐星为优选。
以上抗肿瘤抗生素药物还包括其盐,如,但不限于,硫酸盐、磷酸盐、盐酸盐、乳糖酸盐、醋酸盐、天冬酸盐、硝酸盐、枸橼酸盐、嘌呤或嘧啶盐、琥珀酸盐或马来酸盐。
抗代谢类药物选自下列之一或组合包括,培美曲塞(Alimta)、培美曲塞二钠、鲁米曲塞、脱氧氟尿苷(Doxifloridine,氟铁龙)、5-脱氧氟尿苷、氟脲苷(fluridine)、丙硫氧嘧啶、氟尿嘧啶(Fluoracil,Fluracil)、丁基氟尿嘧啶、5-氟尿嘧啶(Fluorouracil,5-FU)、双喃氟啶、5-氟嘧啶醇、磺巯嘌呤钠、巯嘌呤(Mercaptopurine,乐疾宁、6-MP)、巯咪嘌呤、6-巯基嘌呤、6-氨基嘌呤盐酸盐、甘氨硫嘌呤、硫鸟嘌呤(thioguanine,6-TG)、硫乌嘌呤、溶癌呤、硫酸肼、卫康醇、亚丝醌、芬可洛宁、异优散酮、抑素、氯屈磷酸、氯屈磷酸二钠、环亮氨酸、地查枸林、甲黄酸地查枸林、白瑞夸尔、奥昔嘌醇、澳马利特、溴巴酸(钠)、百利德定、溴脲苷、氟脲己胺、叶酸、甲氨蝶呤(methotrexate,MTX),10-乙基去氮氨蝶呤(氨基扑发宁)、氟甲氨蝶呤、二氧甲氨蝶呤、5,10-双去氮四氢叶酸、甲满蝶呤、丁巯嘌呤、丁克他酰胺、胱氮杂乌苷、卡莫氟(Carmofur)、替加氟(Tegafur,喃氟啶、FT-207)、尿嘧啶替加氟、戊稀吲哚、硫若星、优福定(Tegafur-Uracil,UFT)、甲氧檗因、甲酰溶肉瘤素、氨(基)蝶呤(aminopterin)、氨蝶呤钠(Aminopterin Sodium)、8-氮鸟嘌呤(8-azaguanine)、二甲胺腺苷、(硝基)咪唑硫嘌呤(azathioprine)、尿嘧啶、巯甲脲嘧啶、重氮丝氨酸(azaserine)、雷替曲塞(Raltitrexed)、盐酸洛拉曲克、槐定碱、甲酰四氢叶酸、甲基四氢高叶酸、唑来磷酸、雷替曲占、替莫唑胺、比卡鲁胺、门冬酰胺酶(L-Asparaginase,左旋门冬酰胺)、左亚叶酸钙、亚叶酸钙(Calcium Levofolinate、甲酰四氢叶酸钙)、坤来斯巴、三嗪苯酰胺、曲麦克特、曲马多、氯巴比酸、5-重氮脲嘧啶、吡拉西坦、托泊替康、盐酸拓扑替康、ZD-9331、BHAC,SM108、阿糖胞苷(cytosine arabinoside、Cytarabine(Ara-C))、环胞苷(cyclotidine,Cyclocytidine)、羟基脲(Hydroxycarbamide,hydroxyurea)、羟基胍、5-氟尿嘧啶核苷、5-氟尿嘧啶脱氧核苷又称氟脲嘧啶脱氧核苷(floxuridine)、甘油柑碱、阿垒可散、HCFU、5’DFUR、TK-177、异恶唑醋酸、氨格鲁米特(乙苯胺哌啶酮,氨基导眠能,氨格鲁米特)、氨萘非特、氯胞苷、阿他美坦、氮杂胞苷(Azacitidine,5-氮杂胞苷,阿托胞苷,氮胞苷)、抗瘤氨酸(异芳芥,异位溶肉瘤素)、脱氧氮杂胞苷、右雷佐生(Dexrazoxane)、克雷斯托、克尼斯他酸、克拉利平、克拉利宾、加洛他滨(Galocitabine)、吉西他滨(Gemcitabine)、伊巴他滨(Ibacitabine)、依诺他滨(Enocitabine)、安西他滨(Ancitabine)、地西他滨(Decitabine)、氟西他滨(Flurocitabine)、卡培他滨(Capecitabine)、依诺他滨、咪唑他滨、克兰非鲁、卡拉酰胺、卡唑酰胺、卡巴萘醌、偶氮苯溴丙胺、姜黄素、姜黄素二酮、酮曲沙、三甲曲沙、斯泼古宁、去氧斯泼古宁、萘脲磷酸胺、氯化地特卡里、磷酸氟达那苷、氟苄噻酮、藤黄酸、戈舍瑞林、氮枸岭、海尼白瑞宁、肌苷二醛、氯苯氨啶、二溴甘露醇(Dibromomannitol,Mitobronitol)、二溴卫矛醇(Mitolactol)、柯替波斯地、益若蓝精、多潘(Chlorethylaminouracil,Dopan)、美洛格瑞、丙米腙、迷托醌、米托坦、法扎拉滨(Fazarabine)、氟达拉滨(fludarabine)、克拉屈滨(cladribine),戊糖苷(pentostatin)、苯来宁、苯来美特、磷嘧阿泽胺、匹毛尼唑、聚烯瑞尼酸、蝶酰天冬氨酸、蝶酰三谷氨酸、嘌米舌泊、利波腺苷、双曲秦、裂裥多糖、溴茴丙烯酸钠、氨偶氮苄、曲丁磺酯、三乙密胺、三亚胺醌、曲西瑞宾、磷酸曲西瑞宾、雷藤素甲、曲普瑞林、九布洛唑、优福定、维他命B-17、威麦宁、z-氮杂腺苷、扎西胞苷、依匹哌啶(Epipropidine)、阿莫诺期、阿多来新(Adozelesin)、阿克罗宁(Acronine)、阿拉诺新(Alanosine)、阿美蒽醌(Ametantrone)、阿那曲唑、阿那西戎、阿那昔酮(Anaxirone)、阿斯吲醒、阿西维辛(Acivicin)、阿替韦啶(Atevirdine)、艾多昔芬(idoxifene)、癌可萘、昂究吉宁、个鲁达卜辛、抗瘤酮、抗瘤酮A-10、阿沙芳、芦笋精、芥吲酸、白瑞夸尔(钠)、(盐酸)必桑郡、格拉司琼、托烷司琼、氮烯咪胺、恩丹西酮、胸腺素、曲马多、甲磺酸伊马替尼、双氯芬酸、沙利度胺、托氟杀星、托瑞米芬、安溴索、高乌甲素、耐普等因、胸腺肽、氟他胺、乙亚胺、胺苯、氧化新喹、N-甲基甲酰胺、牢可达唑、蒽甲硫脲、奥昔舒仑、氧化石蒜碱、泊芬撒尔、泊泽尼普定、戊必罗尔、螺氯丙醇、原白头翁素、佳代胞、雷替尼卜定、生索拉德、素道霉素、茄软酯碱、亚胺醌、斯替苯嘧啶、泰莫佐罗、台多西隆、硫奥里发新、硝氨丫啶或安丫啶。
上述抗代谢类药物以6-巯基嘌呤、5-氟尿嘧啶(5-FU)、培美曲塞、培美曲塞二钠、鲁米曲塞、脱氧氟尿苷、氟脲苷、巯嘌呤、硫鸟嘌呤、甲氨蝶呤、卡莫氟、替加氟、加洛他滨、伊巴他滨、依诺他滨、安西他滨、地西他滨、氟西他滨、依诺他滨、咪唑他滨、迷托醌、米托坦、阿糖胞苷、羟基脲、5-氟尿嘧啶核苷、卡培他滨、吉西他滨、氟达拉滨、雷替曲占、雷替曲塞、阿托胞苷、右雷佐生、克拉屈滨或戊糖苷为优选。抗代谢类药物可以分别在不同环节阻止DNA的合成,抑制细胞分裂增值,通过影响细胞周期和DNA合成而发挥作用。
本发明抗癌药物组合物中抗癌有效成分为一种或数种血管抑制剂和或一种或数种抗癌药的组合,抗癌有效成分优选组合如下(1)羧基氨基三唑、反应停、雷诺胺、恩基斯肽亭、恩多斯肽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甲磺酸伊马替尼、5-[5-氟-2-氧-1,2-二氢吲哚-(3Z)-亚甲基]-2,4-二甲基-1H-吡咯-3-羧酸(2-二乙氨乙基)酰胺、3,3-二氯-5-(4-甲基磺酰基吡啶)-2-吲哚满酮(DCM)、3-[1-(3H-咪唑-4-yl)-甲-(Z)-亚内翁-5-甲氧-1,3-二氢-吲哚-2-吲哚满酮、1H-吡咯-3-丙酸,2-[(1,2-二氢-2-氧-3H-吲哚-3-亚基)甲基]-4-甲基、2H-吲哚-2-酮,3-((4,5-二甲基-1H-吡咯-2-基)亚甲基)-1,3-二氢-[CAS]、吉非替尼、厄洛替尼、苯酚,4-(4-(((1R)-1-苯乙基)氨基)-1H-吡咯并(2,3-d)嘧啶-6-基、拉帕替尼、伏塔拉尼或培立替尼与瘤可宁、环磷酰胺、异环磷酰胺、美法仑、4H-过氧环磷酰胺、甲氧芳芥、六甲嘧胺、来曲唑、斑蝥素、去甲斑蝥素或阿扎替哌的组合;(2)羧基氨基三唑、反应停、雷诺胺、恩基斯肽亭、恩多斯肽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甲磺酸伊马替尼、5-[5-氟-2-氧-1,2-二氢吲哚-(3Z)-亚甲基]-2,4-二甲基-1H-吡咯-3-羧酸(2-二乙氨乙基)酰胺、3,3-二氯-5-(4-甲基磺酰基吡啶)-2-吲哚满酮(DCM)、3-[1-(3H-咪唑-4-yl)-甲-(Z)-亚内翁-5-甲氧-1,3-二氢-吲哚-2-吲哚满酮、1H-吡咯-3-丙酸,2-[(1,2-二氢-2-氧-3H-吲哚-3-亚基)甲基]-4-甲基、2H-吲哚-2-酮,3-((4,5-二甲基-1H-吡咯-2-基)亚甲基)-1,3-二氢-[CAS]、吉非替尼、厄洛替尼、苯酚,4-(4-(((1R)-1-苯乙基)氨基)-1H-吡咯并(2,3-d)嘧啶-6-基、拉帕替尼、伏塔拉尼或培立替尼与紫杉醇、多西他赛、2’-羟基紫杉酚、10-去乙酰浆果赤霉素III、14β-羟基-10-去乙酰浆果赤霉素III、9-二氢-13-浆果赤霉素III、10-去乙酰紫杉酚或7-表-紫杉酚的组合;(3)羧基氨基三唑、反应停、雷诺胺、恩基斯肽亭、恩多斯肽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甲磺酸伊马替尼、5-[5-氟-2-氧-1,2-二氢吲哚-(3Z)-亚甲基]-2,4-二甲基-1H-吡咯-3-羧酸(2-二乙氨乙基)酰胺、3,3-二氯-5-(4-甲基磺酰基吡啶)-2-吲哚满酮(DCM)、3-[1-(3H-咪唑-4-yl)-甲-(Z)-亚内翁-5-甲氧-1,3-二氢-吲哚-2-吲哚满酮、1H-吡咯-3-丙酸,2-[(1,2-二氢-2-氧-3H-吲哚-3-亚基)甲基]-4-甲基、2H-吲哚-2-酮,3-((4,5-二甲基-1H-吡咯-2-基)亚甲基)-1,3-二氢-[CAS]、吉非替尼、厄洛替尼、苯酚,4-(4-(((1R)-1-苯乙基)氨基)-1H-吡咯并(2,3-d)嘧啶-6-基、拉帕替尼、伏塔拉尼或培立替尼与博来霉素、道诺霉素、阿柔比星、阿霉素、表柔比星、吡柔比星、奥柔比星、丝裂霉素C、放线菌素D、洛索蒽醌、米托蒽醌、吡罗蒽醌、替洛蒽醌或氯佐星的组合;或(4)羧基氨基三唑、反应停、雷诺胺、恩基斯肽亭、恩多斯肽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甲磺酸伊马替尼、5-[5-氟-2-氧-1,2-二氢吲哚-(3Z)-亚甲基]-2,4-二甲基-1H-吡咯-3-羧酸(2-二乙氨乙基)酰胺、3,3-二氯-5-(4-甲基磺酰基吡啶)-2-吲哚满酮(DCM)、3-[1-(3H-咪唑-4-yl)-甲-(Z)-亚内翁-5-甲氧-1,3-二氢-吲哚-2-吲哚满酮、1H-吡咯-3-丙酸,2-[(1,2-二氢-2-氧-3H-吲哚-3-亚基)甲基]-4-甲基、2H-吲哚-2-酮,3-((4,5-二甲基-1H-吡咯-2-基)亚甲基)-1,3-二氢-[CAS]、吉非替尼、厄洛替尼、苯酚,4-(4-(((1R)-1-苯乙基)氨基)-1H-吡咯并(2,3-d)嘧啶-6-基、拉帕替尼、伏塔拉尼或培立替尼与6-巯基嘌呤、5-氟尿嘧啶(5-FU)、培美曲塞、培美曲塞二钠、鲁米曲塞、脱氧氟尿苷、氟脲苷、巯嘌呤、硫鸟嘌呤、甲氨蝶呤、卡莫氟、替加氟、加洛他滨、伊巴他滨、依诺他滨、安西他滨、地西他滨、氟西他滨、依诺他滨、咪唑他滨、迷托醌、米托坦、阿糖胞苷、羟基脲、5-氟尿嘧啶核苷、卡培他滨、吉西他滨、氟达拉滨、雷替曲占、雷替曲塞、阿托胞苷、右雷佐生、克拉屈滨或戊糖苷的组合。
血管抑制剂在组合物中重量百分比具体情况而定,可从0.01%-99%,以1%-70%为佳,以2%-40%为最佳。当血管抑制剂与抗癌药物联合应用时,二者的重量比可为1∶9到9∶1。抗癌药物在组合物中重量百分比1-50%。
本发明的药用辅料是可经酶、酸碱或组织液水解或降解的,包括下列之一或其组合(1)生物相容性多聚物,包括生物可降解的或生物不可降解的多聚物及其混合物或共聚物,(2)水溶性低分子化合物,或/和(3)用于实现针剂和缓释剂等药物剂型的合适的添加剂及赋型剂。
上述生物可降解的多聚物包括天然的和/或合成的多聚物。合成的多聚物如,但不限于,聚酐类、聚羟基酸、聚酯(polyesters)、聚酰胺(polyamides)、多肽(polypeptides)、聚交酯(polylactides)如聚乳酸(polylactic acid)、聚交酯与乙交酯共聚物(如乙醇酸和乳酸的共聚物(PLGA))、聚原酸酯(polyorthoesters)、聚磷腈(polyphosphazenes)、对羧苯基丙烷(p-CPP)、葵二酸(sebacic acid,SA)、聚苯丙生(对羧苯基丙烷(p-CPP)与葵二酸(SA)的共聚物),脂质体、聚乙二醇(polyglycolide)(羟基乙酸和乳酸的多聚体)、羧酸类(carboxylic acids),脂肪酸(fatty acids),磷脂(phospholipids),核酸(nucleic acids)、多聚氨基酸(polyamlnoacids)、氨基酸如苯丙氨酸(phenylalanine)、酪氨酸(tyrosine)、异亮(isoleucine)、多核苷酸(polynucleotides);天然的多聚物如,但不限于,蛋白质及多糖(polysaccharides),包括透明质酸(hyaluronic acid)、硫酸软骨素(chondroitin sulfate)、胶原蛋白、明胶、白蛋白等。其中,优选的多聚物为聚苯丙生、聚交酯、聚乙二醇或聚交酯与乙交酯共聚物(如乙醇酸和乳酸的共聚物(PLGA))。
上述聚酐类可选用,但不限于,芳香聚酐、脂肪族聚酐;其中芳香聚酐将解较慢,熔点高,有机溶剂中溶解度低,然而,芳香聚酐与脂肪族聚酐的共聚物却较为理想(美国专利4757128)。其中的代表物是聚苯丙生(对羧苯基丙烷(p-CPP)与葵二酸(SA)的共聚物),而对羧苯基丙烷为芳香聚酐,葵二酸则是一个芳香二酸与一个脂肪二酸的共聚物。可选用的其它芳香或脂肪族聚酐的共聚物在其它美国专利中已有详细描述(US4857311;4888176;4789724)。
上述聚羟基酸可选用,但不限于,聚乳酸(PLA)、聚乙醇酸(PGA)、聚乳酸(PLA)与聚乙醇酸的混合物、乙醇酸和乳酸的共聚物(PLGA)。以上聚羟基酸可单选或多选,当单选时,聚乳酸(PLA)的分子量可为,但不限于,5000-100,000,但以10,000-50,000为优选,以10,000-30,000为最优选;聚乙醇酸的分子量可为,但不限于,5000-100,000,但以10,000-50,000为优选,以10,000-20,000为最优选;乙醇酸和乳酸的共聚物(PLGA)的分子量可为,但不限于,1000-100,000,但以10,000-50,000为优选;以10,000-20,000为最优选;当多选时,以高分子多聚物或不同高分子多聚物组成的复合多聚物或共聚物为优选,以含不同分子量聚乳酸或葵二酸的复合多聚物或共聚物为最优选,如,但不限于,分子量为5000到10000的聚乳酸与分子量为20000到50000的聚乳酸混合、分子量为10000到20000的聚乳酸与分子量为30000到80000的PLGA混合、分子量为5000到10000的聚乳酸与葵二酸混合、分子量为30000到80000的PLGA与葵二酸混合。当PLA和PGA混合时,其含量重量百分比分别为0.1-99.9%和99.9-0.1%。组合物可通过直接扩散和/或降解的方式将有效成分释放出来。以上分子量峰值范围主要为GPC测得。
上述生物不可降解的多聚物包括,但不限于聚乙稀丙烯(polyvinyl propylene)、聚乙烯吡咯烷酮(polyvinylpyrrolidone,PVP)、有机硅聚合物、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Ethelene-vinyl acetate copolymer,EVAc)、聚丙烯腈(polyacrylonitriles),聚氨基甲酸酯(polyurethanes)、硅酮(silicone)及聚磷腈(polyphosphazenes)等。组合物可通过直接扩散的方式将有效成分释放出来。
为调节药物释放速度或改变本发明抗实体肿瘤药物组合物的其它特性,可以改变聚合物的单体成分或分子量、添加或调节药用辅料的组成及配比,添加水溶性低分子化合物,如, 但不限于,各种糖或盐等。其中糖可为,但不限于,木糖醇、低聚糖及甲壳素等,其中盐可为但不限于,钾盐或钠盐等。
本发明抗实体肿瘤药物组合物所用的药用辅料可为上述药用辅料中的任何一种或多种物质,但以水溶性高分子聚合物为主选,在各种高分子聚合物中,以聚乳酸、葵二酸、含聚乳酸或葵二酸的高分子多聚物的混合物或共聚物为首选,混合物和共聚物可选自,但不限于,PLA、PLGA、PLA与PLGA的混合物、葵二酸与芳香聚酐或脂肪族聚酐的混合物或共聚物。聚乳酸(PLA)与聚乙醇酸的的共混比例是10/90-90/10(重量),最好是25/75-75/25(重量)。共混的方法是任意的。乙醇酸和乳酸共聚时的含量分别为重量百分比10-90%和90-10%。芳香聚酐的代表物是对羧苯基丙烷(p-CPP),对羧苯基丙烷(p CPP)与葵二酸共聚时的含量分别为重量百分比10-60%和20-90%,共混重量比是10-40∶50-90,最好是重量比15-30∶65-85。
药用辅料在《药用辅料大全》(第123页,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年出版,罗明生和高天惠主编)中已有详细描述。另外,中国专利(申请号96115937.5;91109723.6;9710703.3;01803562.0)及美国发明专利(专利号5,651,986)也列举了某些药用辅料。包括充填剂、增溶剂、吸收促进剂、成膜剂、胶凝剂、制(或致)孔剂、赋型剂或阻止剂。以上药用辅料有的具有多重作用,因此有的同种物质被列为不同的类别。本发明抗实体肿瘤组合物可选用的支持物可为上述药用辅料中的任何一种或多种物质,并不完全根据其分类或定义来限制组合物的技术特征。
抗实体肿瘤药物组合物的有效成分可均匀地包装于整个药用辅料中,也可包装于载体支持物中心或其表面;可通过直接扩散或经多聚物降解的方式或如此两种方式将有效成分释放。除此之外,抗实体肿瘤组合物的有效成分也可均匀地包装于脂质体中,或以现有技术方法制成微球。
本发明的特点在于所用的药用辅料除高分子聚合物外,还含有上述任意一种或多种其它药用辅料。添加的药用辅料统称为添加剂。添加剂可根据其功能分为充填剂、致孔剂、赋型剂、分散剂、等渗剂、保存剂、阻止剂、增溶剂、吸收促进剂、成膜剂、胶凝剂等。
药用辅料还可为流质,如,但不限于芝麻油、混悬液、蒸馏水、生理冲液、以及半固态物质,如(但不限于)果冻、糊剂、软膏等,上述药用辅料适用于含或不含添加剂的组合物。
出于本发明抗实体肿瘤药物组合物可使常规化疗、免疫治疗、高热治疗、光化学治疗、电疗、生物治疗、激素治疗、磁疗、超声治疗、放疗及基因治疗等方法的作用效果加强。因此在局部缓慢释放的同时可与上述非手术疗法合用,从而使其抗癌效果进一步加强。
当与上述非手术疗法合用时,本发明抗实体肿瘤药物组合物可与非手术疗法同时应用,也可在非手术疗法实施前几天内应用,其目的在于尽可能增强肿瘤的敏感性。血管抑制剂对亚硝脲类抗癌药物有增效明显的作用,从而为根治各种人体及动物原发和转移实体肿瘤提供一种更有效的新的方法,具有非常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及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给药途径本发明抗实体肿瘤药物组合物可经各种途径应用,如经脉、动脉、皮下、肌肉、皮内、腔内、瘤内、瘤周等。给药途径取决于多种因素,为于肿瘤所在部位获有效浓度,药物可经其它多种途径给予,如选择性地动脉灌注,腔内灌注(intracavitary),腹腔(intraperitoneal)或胸腔(intrapleural)及椎管内给药。在多种途径中,以局部给药,如以选择性动脉、瘤内、瘤周注射或放置为主,以瘤内、瘤周或瘤腔缓慢释放的形式为优选,如可选用可种缓释泵及缓释胶囊或体内缓释植入剂。
当抗实体肿瘤药物组合物的有效成分为血管抑制剂时,该抗实体肿瘤药物组合物以局部给药为主, 如以选择性动脉、瘤内、瘤周注射或放置为主,以瘤内、瘤周或瘤腔缓慢释放的形式为优选,如缓释剂、植入剂或缓释植入剂。
给药剂量抗癌药物的用量取决于很多因素,如,但不限于,肿瘤体积、病人体重、给药方式、病情进展情况及治疗反应。但其原则是能够降低肿瘤细胞对DNA的修复能力,增加化疗等疗法的作用效果。血管抑制剂的有效剂量为1-800毫克/公斤体重,以10-500毫克/公斤体重为理想,以20-200毫克/公斤体重为最理想。血管抑制剂在组合物中所占的比例因具体情况而定,以1%-70%为佳,以2%-40%为最佳。
当局部应用时,其血中浓度维持在较低水平,而瘤内浓度维持在较高水平。
当血管抑制剂与抗癌药物联合应用时,二者的比例可为1∶9到9∶1,而抗癌药物的有效剂量为0.01-200毫克/公斤体重,以1-30毫克/公斤体重为理想,以2-20毫克/公斤体重为最理想。
本发明抗实体肿瘤药物组合物可以用于治疗人及动物可种肿瘤,包括实体肿瘤、血液及淋巴肿瘤等,但主要以制备治疗人的各种实体肿瘤的药物,包括起源于大脑、中枢神经系统、肾脏、肝、胆囊、头颈部、口腔、甲状腺、皮肤、黏膜、腺体、血管、骨组织、淋巴结、肺脏、食管、胃、乳腺、胰腺、眼睛、鼻咽部、子宫、卵巢、子宫内膜、子宫颈、前列腺、膀胱、结肠、直肠的原发或转移的癌或肉瘤或癌肉瘤。
本发明抗实体肿瘤药物组合物也可以用于制备治疗宠物及动物的上述各种实体肿瘤的药物,当用于治疗宠物及动物的各种实体肿瘤时。
本发明抗实体肿瘤药物组合物中还可加入其它药用成分,如,但不限于,抗菌素、止疼药、抗凝药、止血药等。以上药用成分可单选或多选,可加入到含或不含添加剂的组合物,其含量因具体需要而定。
将上述有效成分包装于药用辅料中,然后局部应用。该组合物可经各种途径给药,以局部给药,如选择性动脉注射和直接瘤体内注射为佳,其中又以局部缓慢释放为最佳。当局部应用时,本发明抗实体肿瘤组合物可直接置于原发或转移的实体肿瘤周围或瘤体内,也可直接置于原发或转移的实体肿瘤全部或部分切除后所形成的腔内。
本发明抗实体肿瘤药物组合物主要成份以生物可容性物质为支持物,故不引起异物反应。支持物体内放置后可降解吸收,故不再手术取出。因在肿瘤局部释放所含药物,从而选择性地提高并延长局部药物浓度,同时可降低由常规途径给药所造成的全身毒性反应。
本发明抗实体肿瘤药物组合物可制成多种剂型。如,但不限于,针剂、浑悬液、软膏、胶囊、缓释剂、植入剂、植入缓释剂等;呈各种形状,如,但不限于,颗粒样、片状、球形、块状、针状、棒状及膜状。在各种剂型中,以体内缓慢释放剂为主。上述剂型和形状适用于含或不含添加剂的组合物;可经各种途径给药,以动脉途径为佳,肿瘤体内直接放置为最佳。本发明的手选剂型为生物可容性、可降解吸收的植入缓释剂,可因不同临床需要而制成各种形状。其主要成份的包装方法和步骤在美国专利中(US5651986)已有详细描述,包括若干种制备缓释制剂的方法如,但不限于,(i)把载体支持物粉末与药物混合然后压制成植入剂,即所谓的混合法;(ii)把载体支持物熔化,与待包装的药物相混合,然后固体冷却,即所谓的熔融法;(iii)把载体支持物溶解于溶剂中,把待包装的药物溶解或分散于聚合物溶液中,然后蒸发溶剂,乾燥,即所谓的溶解法;(iv)喷雾干燥法;及(v)冷冻干燥法等。其中溶解法可用于微球的制造,其方法是任意的,抗癌药物组合物也可包装脂质体中。
其中溶解法可用于微球的制造,其方法是任意的,抗实体肿瘤药物组合物也可包装脂质体中。
本发明抗实体肿瘤药物组合物制备技术的特点在于将血管抑制剂和抗癌药物单独或联合包装于药用辅料中,按照比例将有效成份和药用辅料溶解,待充份混匀之后乾燥。待乾燥后立即成形并消毒分装。
以上血管抑制剂能够不同程度的抑制或降低肿瘤细胞血管再生的活性,本发明的体内外实验发现血管抑制剂对抗癌药物的明显增效作用。当二者联合局部应用,尤其是局部放置,不仅能够克服全身给药带来的毒性反应,而且解决了肿瘤局部药物浓度过低以及细胞对药物的敏感性问题。
通过如下试验和实施例对本发明抗实体肿瘤组合物的技术方作进一步的描述试验一、血管抑制剂及抗癌药物的体内抑瘤作用。
以大白鼠为试验对象,将2×105个肿瘤细胞皮下注射于其季肋部,待肿瘤生长14天后将其分为以下10组(见表1)。第一组为对照,第2到10组为治疗组,其中,第2组为甲磺酸伊马替尼(IMTN),第3到6组分别为瘤可宁、环磷酰胺、异环磷酰胺及美法仑。第7到10组分别为IMTN与瘤可宁、环磷酰胺、异环磷酰胺及美法仑的联合。除IMTN经瘤内放置外,瘤可宁、环磷酰胺、异环磷酰胺和美法仑均为腹腔给药。剂量计量除IMTI为100mg/g外均为5mg/kg。治疗后第30天测量肿瘤体积大小,比较治疗效果(见表1)。
表1
注甲磺酸伊马替尼(IMTN)为血管抑制剂,而瘤可宁、环磷酰胺、异环磷酰胺及美法仑均为双氯乙胺类抗癌药物。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血管抑制剂(第2组)及双氯乙胺类抗癌药物(第3到6组)单独应用均有明显抑瘤作用(P<0.05)。而联合应用(第7到10组)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P<0.001)。
试验二、血管抑制剂及抗癌药物的体内抑瘤作用。
以大白鼠为试验对象,将2×105个肿瘤细胞皮下注射于其季肋部,待肿瘤生长14天后将其分为以下10组(见表2)。第1组为对照,第2到10组为治疗组,其中,第2组为血管抑制剂反应停;第3到6组为抗癌药物。第7到10组分别为血管抑制剂反应停与不同抗癌药物的联合。除血管抑制剂反应停经瘤内放置外,紫杉醇、多西他赛、六甲嘧胺、来曲唑均为腹腔给药。剂量计量血管抑制剂反应停为200mg/kg外均为5mg/kg。治疗后第30天测量肿瘤体积大小,比较治疗效果(见表2)。
表2
注反应停为血管抑制剂,而紫杉醇和多西他赛为紫杉醇类抗癌药物的代表,六甲嘧胺和来曲唑为双氯乙胺类抗癌药物的代表。
试验三、局部应用血管抑制剂对抗生素类抗癌药物的增效作用。
以大白鼠为试验对象,将2×105个肿瘤细胞皮下注射于其季肋部,待肿瘤生长14天后将其分为以下10组(见表3)。第一组为对照,第2到10组为治疗组,其中,第2组为3,3-二氯-5-(4-甲基磺酰基吡啶)-2-吲哚满酮(DCM),第3到6组分别为阿柔比星、阿霉素、表柔比星和吡柔比星。第7到10组分别为DCM与阿柔比星、阿霉素、表柔比星或吡柔比星的联合。所有药物经均为瘤内放置,计量除血管抑制剂DCM为100mg/kg外均均为5mg/kg。治疗后第30天测量肿瘤体积大小,比较治疗效果(见表3)。
表3
注3,3-二氯-5-(4-甲基磺酰基吡啶)-2-吲哚满酮(DCM)为血管抑制剂,而阿柔比星、阿霉素、表柔比星和吡柔比星均为抗生素类抗癌药物。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血管抑制剂(第2组)及抗生素类抗癌药物(第3到6组)单独应用均有一定的抑瘤作用(P<0.05)。然而联合应用(第7到10组)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P<0.001)。
试验四、血管抑制剂及抗生素类抗癌药物的体内抑瘤作用。
以大白鼠为试验对象,将2×105个肿瘤细胞皮下注射于其季肋部,待肿瘤生长14天后将其分为以下10组(见表4)。第一组为对照,第2到10组为治疗组,其中,第2组为血管抑制剂3-[1-(3H-眯唑-4-yl)-甲-(Z)-亚内翁-5-甲氧-1,3-二氢-吲哚-2-吲哚满酮(SU9516),第3到6组分别为奥柔比星、丝裂霉素C、洛索蒽醌、米托蒽醌。第7到10组分别为SU9516与奥柔比星、丝裂霉素C、洛索蒽醌或米托蒽醌的联合。除SU9516经瘤内放置外,奥柔比星、丝裂霉素C、洛索蒽醌、米托蒽醌均为腹腔给药。剂量计量除SU9516为100mg/kg外均为5mg/kg。治疗后第30天测量肿瘤体积大小,比较治疗效果(见表4)。
表4
注SU9516是3-[1-(3H-咪唑-4-yl)-甲-(Z)-亚内翁-5-甲氧-1,3-二氢-吲哚-2-吲哚满酮为血管抑制剂,而奥柔比星、丝裂霉素C、洛索蒽醌和米托蒽醌均为抗生素类抗癌药物。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血管抑制剂(第2组)及抗生素类抗癌药物(第3到6组)单独应用均有明显抑瘤作用(P<0.05)。而联合应用(第7到10组)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P<0.001)。
试验五、血管抑制剂及抗代谢类抗癌药物的体内抑瘤作用。
以大白鼠为试验对象,将2×105个肿瘤细胞皮下注射于其季肋部,待肿瘤生长14天后将其分为以下10组(见表5)。第1组为对照,第2到10组为治疗组,其中,第2组为血管抑制剂1H-吡咯-3-丙酸,2-[(1,2-二氢-2-氧-3H-吲哚-3-亚基)甲基]-4-甲基(SU6663);第3到6组分别为抗代谢抗癌药物。第7到10组分别为血管抑制剂SU6663与不同抗代谢抗癌药物的联合。除血管抑制剂SU6663经瘤内放置外,5-FU、培美曲塞、鲁米曲塞和甲氨蝶呤均为腹腔给药。剂量计量血管抑制剂SU6663为200mg/kg外均为5mg/kg。治疗后第30天测量肿瘤体积大小,比较治疗效果(见表5)。
表5
注1H-吡咯-3-丙酸,2-[(1,2-二氢-2-氧-3H-吲哚-3-亚基)甲基]-4-甲基(SU6663)为血管抑制剂,而5-FU、培美曲塞、鲁米曲塞和甲氨蝶呤均为抗代谢类抗癌药物。
试验六、血管抑制剂及抗代谢类抗癌药物的体内抑瘤作用。
以大白鼠为试验对象,将2×105个肿瘤细胞皮下注射于其季肋部,待肿瘤生长14天后将其分为以下10组(见表6)。第1组为对照,第2到10组为治疗组,其中,第2组为血管抑制剂2H-吲哚-2-吲哚满酮或3-((4,5-二甲基-1H-吡咯-2-基)亚甲基)-1,3-二氢-[CAS](SU5614);第3到6组分别为抗代谢类抗癌药物。第7到10组分别为血管抑制剂SU5614与不同抗代谢类抗癌药物的联合。除血管抑制剂SU5614经瘤内放置外,卡莫氟、替加氟、吉西他滨和雷替曲塞均为腹腔给药。剂量计量血管抑制剂SU5614为200mg/kg外均为5mg/kg。治疗后第30天测量肿瘤体积大小,比较治疗效果(见表6)。
表6
注2H-吲哚-2-吲哚满酮或3-((4,5-二甲基-1H-吡咯-2-基)亚甲基)-1,3-二氢-[CAS](SU5614)为血管抑制剂,而卡莫氟、替加氟、吉西他滨和雷替曲塞均为抗代谢类抗癌药物。
类似增效作用还见于其它血管抑制剂与其它亚硝脲类抗癌药物的联合。以多种其它肿瘤细胞(包括脑肿瘤(CNS-1、C6、9L)、胃腺上皮癌(SA)、骨肿瘤(BC)、乳腺癌(BA)、甲状腺乳头状腺癌(PAT)、肝癌、胰腺癌、肾癌及食管癌等)为试验对象得出类似结果。
总之,实验结果表明本发明中的血管抑制剂对所列抗代谢类抗癌药物的增效作用。因此,本发明所述的抗癌复合物的有效成分为任意一种(或多种)血管抑制剂和任意一种(或多种)抗代谢类抗癌药物的联合或单独包装。含有以上有效成分的抗实体肿瘤药物组合物可制成任意剂型或形状,但以缓慢释放剂型为优选。
本发明抗实体肿瘤药物组合物的制备方法如下1.将称重的药用辅料放入容器中,加一定量的有机溶剂溶解均匀,有机溶剂的量不严格限定,以充分溶解为宜。
2.加入称重之抗癌有效成份重新摇匀。抗癌有效成份与药用辅料的用量比例因具体要求而定。
3.去除有机溶剂。真空干燥、喷雾或低温干燥法均可。
4.将干燥后的固体组合物根据需要制成各种形状。也可将辅料和抗癌有效成份混匀后直接成型。
5.分装后射线灭菌(射线剂量因体积而异)备用。也可用其它方法灭菌。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将80mg分子量峰值为15000-25000的聚乳酸(PLGA)放入容器中,加100毫升二氯甲烷,溶解混匀后,加入10mg伊马替尼和10mg美法仑,重新摇匀后真空干燥去除有机溶剂。将干燥后的固体组合物立即成形,分装后射线灭菌,得含10%伊马替尼和10%美法仑的抗实体肿瘤药物组合物。均为重量百分比。该抗实体肿瘤药物组合物在体外生理盐水中的释药时间为14-21天,在小鼠皮下的释药时间为25-45天。
实施例2.如实施例1所述,所不同的是抗癌有效成分为下列之一重量百分比为1-60%的羧基氨基三唑(CAT)、沙利度胺、雷诺胺、恩基斯肽亭、恩多斯肽亭、甲磺酸伊马替尼、5-[5-氟-2-氧-1,2-二氢吲哚-(3Z)-亚甲基]-2,4-二甲基-1H-吡咯-3-羧酸(2-二乙氨乙基)酰胺、3,3-二氯-5-(4-甲基磺酰基吡啶)-2-吲哚满酮(DCM)、3-[1-(3H-咪唑-4-yl)-甲-(Z)-亚内翁-5-甲氧-1,3-二氢-吲哚-2-吲哚满酮、1H-吡咯-3-丙酸,2-[(1,2-二氢-2-氧-3H-吲哚-3-亚基)甲基]-4-甲基、2H-吲哚-2-吲哚满酮、3-((4,5-二甲基-1H-吡咯-2-基)亚甲基)-1,3-二氢-[CAS]、吡咯内酯吲哚满酮、内酰胺吲哚满酮、3-(4-二甲胺基-萘亚甲基-1-亚甲基)-1,3-二氢-吲哚-2-吲哚满酮、1,3-二氢-5,6-二甲氧基-3-[(4-羟苯基)亚甲基)-2H-吲哚-2-吲哚满酮、3-[5-甲基-2-(2-氧-1,2-二氢-吲哚-3-基)-1H-吡咯-3-甲基]-丙酸、5-[(Z)-(5-氯-2-氧-1,2-二氢-3H-吲哚-3-亚甲基)甲基]-N-(2-(二乙胺基)乙基-1H-吡咯-3-羧酰胺、5-[(Z)-(5-氟-2-氧-1,2-二氢-3H-吲哚-3-亚基)甲基]-2,4-二甲基-N-(2-吡咯烷基-1-乙基)-1H-吡咯-3-羧酰胺、5-[(Z)-(5-氯-2-氧-1,2-二氢-3H-吲哚-3-亚基)甲基]-2,4-二甲基-N-(2-吡咯烷基-1-乙基)-1H-吡咯-3-羧酰胺、3-[[3-苯基-4(3H)-喹唑啉酮-2-甲基)巯基乙酸]亚肼基]-1H-2-吲哚满酮(SU1165)、3-二(4-甲氧苯基)亚甲基-2-吲哚满酮、3-[4-甲酰基哌嗪-4yl)-亚苄基]-2-吲哚满酮、3-([5-咪唑]2,1-亚甲基噻唑)-2-吲哚满酮、3-1(2,6-二甲基咪唑[2,1-Bj-噻唑-5-yl)亚甲基-5-甲氧基-2-吲哚满酮、咪唑[2,1-b]亚甲基噻唑-2-吲哚满酮、亚甲基吲哚-2-吲哚满酮、(2-氯吲哚)亚甲基-2-吲哚满酮、亚芳基2-吲哚满酮、1,3-二氢-5,6-二甲氧基-3-[(4-羟苯基)亚甲基)-2H-吲哚-2-吲哚满酮、3-(4-二甲胺基-亚苄基)-2-吲哚满酮、5-氯-3-亚甲基吡啶-2-吲哚满酮、3,3-二甲基吡啶-1-苯基-2-吲哚满酮、吉非替尼、厄洛替尼、苯酚,4-(4-(((1R)-1-苯乙基)氨基)-1H-吡咯并(2,3-d)嘧啶-6-基、拉帕替尼、伏塔拉尼、培立替尼或E-3-(2-氯-3-亚甲基吲哚)1,3-二氢吲哚-2-吲哚满酮与1-30%的瘤可宁、环磷酰胺、异环磷酰胺、美法仑、4H-过氧环磷酰胺、甲氧芳芥、六甲嘧胺、来曲唑、斑蝥素、去甲斑蝥素或阿扎替哌的组合。
实施例3.
将70mg分子量峰值为25000-35000的聚乳酸(PLGA)放入容器中,加入100毫升二氯甲烷溶解混匀后,加入20mg 5-[5-氟-2-氧-1,2-二氢吲哚-(3Z)-亚甲基]-2,4-二甲基-1H-吡咯-3-羧酸(2-二乙氨乙基)酰胺(SU11248)和10毫克紫杉醇,重新摇匀后真空干燥去除有机溶剂。将干燥后的固体组合物立即成形,分装后射线灭菌,得含20%SU11248和10%紫杉醇的抗实体肿瘤药物组合物。均为重量百分比。该抗实体肿瘤药物组合物在体外生理盐水中的释药时间为15-20天,在小鼠皮下的释药时间为30-40天。
实施例4. 如实施例3所述,所不同的是所含抗癌有效成分为1-50%的羧基氨基三唑、反应停、雷诺胺、恩基斯肽亭、恩多斯肽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甲磺酸伊马替尼、5-[5-氟-2-氧-1,2-二氢吲哚-(3Z)-亚甲基]-2,4-二甲基-1H-吡咯-3-羧酸(2-二乙氨乙基)酰胺、3,3-二氯-5-(4-甲基磺酰基吡啶)-2-吲哚满酮(DCM)、3[1-(3H-咪唑-4-yl)-甲-(Z)-亚内翁-5-甲氧-1,3-二氢-吲哚-2-吲哚满酮、1H-吡咯-3-丙酸,2-[1,2-二氢-2-氧-3H-吲哚-3-亚基)甲基]-4-甲基、2H-吲哚-2-酮,3-((4,5-二甲基-1H-吡咯-2-基)亚甲基)-1,3-二氢-[CAS]、吉非替尼、厄洛替尼、苯酚,4-(4-(((1R)-1-苯乙基)氨基)-1H-吡咯并(2,3-d)嘧啶-6-基、拉帕替尼、伏塔拉尼或培立替尼与1-50%紫杉醇、多西他赛、2’-羟基紫杉酚、10-去乙酰浆果赤霉素III、14β-羟基-10-去乙酰浆果赤霉素III、9-二氢-13-浆果赤霉素III、10-去乙酰紫杉酚或7-表-紫杉酚的组合。以上均为重量百分比。
实施例5.
将60mg聚苯丙生(对羧苯基丙烷∶葵二酸重量比为80∶20)共聚物放入容器中,加入100毫升二氯甲烷溶解混匀后,加入20mg反应停和20mg阿霉素,重新摇匀后真空干燥去除有机溶剂。将干燥后的固体组合物立即成形,分装后射线灭菌,得含20%反应停和20%阿霉素抗实体肿瘤药物组合物。均为重量百分比。该抗实体肿瘤药物组合物在体外生理盐水中的释药时间为15-20天,在小鼠皮下的释药时间为30-40天。
实施例6.如实施例5所述,所不同的是抗癌有效成分为重量百分比1-50%的羧基氨基三唑、反应停、雷诺胺、恩基斯肽亭、恩多斯肽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甲磺酸伊马替尼、5-[5-氟-2-氧-1,2-二氢吲哚-(3Z)-亚甲基]-2,4-二甲基-1H-吡咯3-羧酸(2-二乙氨乙基)酰胺、3,3-二氯-5-(4-甲基磺酰基吡啶)-2-吲哚满酮(DCM)、3-[1-(3H-咪唑-4-yl)-甲-(Z)-亚内翁-5-甲氧-1,3-二氢-吲哚-2-吲哚满酮、1H-吡咯-3-丙酸,2-[(1,2-二氢-2-氧-3H-吲哚-3-亚基)甲基]-4-甲基、2H-吲哚-2-酮,3-((4,5-二甲基-1H-吡咯-2-基)亚甲基)-1,3-二氢-[CAS]、吉非替尼、厄洛替尼、苯酚,4-(4-(((1R)-1-苯乙基)氨基)-1H-吡咯并(2,3-d)嘧啶-6-基、拉帕替尼、伏塔拉尼或培立替尼与1-50%博来霉素、道诺霉素、阿柔比星、阿霉素、表柔比星、吡柔比星、奥柔比星、丝裂霉素C、放线菌素D、洛索蒽醌、米托蒽醌、吡罗蒽醌、替洛蒽醌或氯佐星的组合。
实施例7.
将60mg聚苯丙生(对羧苯基丙烷∶葵二酸重量比为80∶20)共聚物放入容器中,加入100毫升二氯甲烷溶解混匀后,加入30mg甲磺酸伊马替尼和10毫克5-FU,重新摇匀后真空干燥去除有机溶剂。将干燥后的固体组合物立即成形,分装后射线灭菌,得含30%甲磺酸伊马替尼和10%5-FU抗实体肿瘤药物组合物。均为重量百分比。该抗实体肿瘤药物组合物在体外生理盐水中的释药时间为15-20天,在小鼠皮下的释药时间为30-40天。
实施例8.如实施例7所述,所不同的是抗癌有效成分为1-50%的羧基氨基三唑、反应停、雷诺胺、恩基斯肽亭、恩多斯肽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甲磺酸伊马替尼、5-[5-氟-2-氧-1,2-二氢吲哚(3Z)亚甲基]2,4-二甲基-1H-吡咯-3-羧酸(2-二乙氨乙基)酰胺、3,3-二氯-5-(4-甲基磺酰基吡啶)-2-吲哚满酮(DCM)、3[1-(3H-咪唑-4-yl)-甲-(Z)-亚内翁-5-甲氧-1,3-二氢-吲哚-2-吲哚满酮、1H-吡咯-3-丙酸,2-[(1,2-二氢-2-氧-3H-吲哚-3-亚基)甲基]-4-甲基、2H-吲哚-2-酮,3-((4,5-二甲基-1H-吡咯-2-基)亚甲基)-1,3-二氢-[CAS]、吉非替尼、厄洛替尼、苯酚,4-(4-(((1R)-1-苯乙基)氨基)-1H-吡咯并(2,3-d)嘧啶-6-基、拉帕替尼、伏塔拉尼或培立替尼与1-50%的6-巯基嘌呤、5-氟尿嘧啶(5-FU)、培美曲塞、培美曲塞二钠、鲁米曲塞、脱氧氟尿苷、氟脲苷、巯嘌呤、硫鸟嘌呤、甲氨蝶呤、卡莫氟、替加氟、加洛他滨、伊巴他滨、依诺他滨、安西他滨、地西他滨、氟西他滨、依诺他滨、咪唑他滨、迷托醌、米托坦、阿糖胞苷、羟基脲、5-氟尿嘧啶核苷、卡培他滨、吉西他滨、氟达拉滨、雷替曲占、雷替曲塞、阿托胞苷、右雷佐生、克拉屈滨或戊糖苷的组合。以上均为重量百分比。
实施例9.
将60mg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EVAc)放入容器中,加100毫升二氯甲烷,溶解混匀后,加入20mg甲磺酸伊马替尼和20mg丝裂霉素C,重新摇匀后真空干燥去除有机溶剂。将干燥后的固体组合物立即成形,分装后射线灭菌,得含20%甲磺酸伊马替尼和20%丝裂霉素C的抗实体肿瘤药物组合物。该抗实体肿瘤药物组合物在体外生理盐水中的释药时间为15-20天,在小鼠皮下的释药时间为30-40天。
实施例10.如实施例1、2或3所述,所不同的是所用药用辅料分别为下列之一a)分子量为5000-15000、10000-20000、20000-35000或30000-50000的聚乳酸(PLA);b)分子量为5000-15000、10000-20000、20000-35000或30000-50000的乙醇酸和乳酸的共聚物(PLGA);c)乙烯乙酸乙烯酯;d)重量比10∶90、20∶80、30∶70、40∶60、50∶50或60∶40的对羧苯基丙烷∶葵二酸共聚物(聚苯丙生);和e)木糖醇、低聚糖、甲壳素、钾盐、钠盐、蛋白质、多糖、透明质酸、硫酸软骨素、胶原蛋白、明胶或白蛋白。
实施例11.如实施例1或3所述,所不同的是含抗癌有效成分为(a)10-30%甲磺酸伊马替尼、厄洛替尼、或反应停与20%的瘤可宁、环磷酰胺、异环磷酰胺、美法仑、4H-过氧环磷酰胺、甲氧芳芥、六甲嘧胺、来曲唑、斑蝥素、去甲斑蝥素或阿扎替哌的组合;(b)10-30%甲磺酸伊马替尼、厄洛替尼、或反应停与20%的紫杉醇、多烯紫杉醇(多西他赛)或2’-羟基紫杉酚的组合;(c)10-30%甲磺酸伊马替尼、厄洛替尼、或反应停与20%的博来霉素、道诺霉素、阿柔比星、阿霉素、表柔比星、吡柔比星、奥柔比星、丝裂霉素C、放线菌素D、洛索蒽醌、米托蒽醌、吡罗蒽醌、替洛蒽醌或氯佐星的组合;或(d)10-30%甲磺酸伊马替尼、厄洛替尼、或反应停与20%的6-巯基嘌呤、5-氟尿嘧啶(5-FU)、培美曲塞、培美曲塞二钠、鲁米曲塞、脱氧氟尿苷、氟脲苷、巯嘌呤、硫鸟嘌呤、甲氨蝶呤、卡莫氟、替加氟、加洛他滨、伊巴他滨、依诺他滨、安西他滨、地西他滨、氟西他滨、依诺他滨、咪唑他滨、迷托醌、米托坦、阿糖胞苷、羟基脲、5-氟尿嘧啶核苷、卡培他滨、吉西他滨、氟达拉滨、雷替曲占、雷替曲塞、阿托胞苷、右雷佐生、克拉屈滨或戊糖苷的组合。以上均为重量百分比。
实施例12.如实施例1或3所述,所不同的是含抗癌有效成分为(a)10-30%瘤可宁、环磷酰胺、异环磷酰胺、美法仑、4H-过氧环磷酰胺、甲氧芳芥、六甲嘧胺、来曲唑、斑蝥素、去甲斑蝥素或阿扎替哌与10-30%的羧基氨基三唑、反应停、雷诺胺、甲磺酸伊马替尼、5-[5-氟-2-氧-1,2-二氢吲哚-(3Z)-亚甲基]-2,4-二甲基-1H-吡咯-3-羧酸(2-二乙氨乙基)酰胺、3,3二氯-5-(4-甲基磺酰基吡啶)-2-吲哚满酮(DCM)、3-[1-(3H-咪唑-4-yl)-甲-(Z)-亚内翁-5-甲氧-1,3-二氢-吲哚-2-吲哚满酮、1H-吡咯-3-丙酸,2-[(1,2-二氢-2-氧-3H-吲哚-3-亚基)甲基]-4-甲基、2H-吲哚-2-酮,3-((4,5-二甲基-1H-吡咯-2-基)亚甲基)-1,3-二氢-[CAS]、吉非替尼、厄洛替尼、苯酚,4-(4-(((1R)-1-苯乙基)氨基)-1H-吡咯并(2,3-d)嘧啶-6-基、拉帕替尼、伏塔拉尼或培立替尼的组合;(b)10-30%5-氟尿嘧啶、培美曲塞、培美曲塞二钠、鲁米曲塞、脱氧氟尿苷、氟脲苷、巯嘌呤、硫鸟嘌呤、甲氨蝶呤、卡莫氟、替加氟、加洛他滨、伊巴他滨、依诺他滨、安西他滨、地西他滨、氟西他滨、依诺他滨、咪唑他滨、迷托醌、米托坦、阿糖胞苷、羟基脲、5-氟尿嘧啶核苷、卡培他滨、吉西他滨、氟达拉滨、雷替曲占、雷替曲塞、阿托胞苷、右雷佐生、克拉屈滨或戊糖苷与10-30%的羧基氨基三唑、反应停、雷诺胺、甲磺酸伊马替尼、5-[5氟-2-氧-1,2-二氢吲哚-(3Z)-亚甲基]-2,4-二甲基-1H-吡咯-3-羧酸(2-二乙氨乙基)酰胺、3,3-二氯-5-(4-甲基磺酰基吡啶)-2-吲哚满酮(DCM)、3-[1-(3H-咪唑-4-yl)-甲-(Z)-亚内翁-5-甲氧-1,3-二氢-吲哚-2-吲哚满酮、1H-吡咯-3-丙酸,2-[(1,2-二氢-2-氧-3H-吲哚-3-亚基)甲基]-4-甲基、2H-吲哚-2-酮,3-((4,5-二甲基-1H-吡咯-2-基)亚甲基)-1,3-二氢-[CAS]、吉非替尼、厄洛替尼、苯酚,4-(4-(((1R)-1-苯乙基)氨基)-1H-吡咯并(2,3-d)嘧啶-6-基、拉帕替尼、伏塔拉尼或培立替尼的组合;(c)10-30%紫杉醇、多烯紫杉醇(多西他赛)或2’-羟基紫杉酚与10-30%的羧基氨基三唑、反应停、雷诺胺、甲磺酸伊马替尼、5-[5-氟-2-氧-1,2-二氢吲哚-(3Z)-亚甲基]-2,4-二甲基-1H-吡咯-3-羧酸(2-二乙氨乙基)酰胺、3,3-二氯-5-(4-甲基磺酰基吡啶)-2-吲哚满酮(DCM)、3-[1-(3H-咪唑-4-yl)-甲-(Z)-亚内翁-5-甲氧-1,3-二氢-吲哚-2-吲哚满酮、1H-吡咯-3-丙酸,2-[(1,2-二氢-2-氧-3H-吲哚-3-亚基)甲基]-4-甲基、2H-吲哚-2-酮,3-((4,5-二甲基-1H-吡咯-2-基)亚甲基)-1,3-二氢-[CAS]、吉非替尼、厄洛替尼、苯酚,4-(4-(((1R)-1-苯乙基)氨基)-1H-吡咯并(2,3-d)嘧啶-6-基、拉帕替尼、伏塔拉尼或培立替尼的组合;或(d)10-30%博来霉素、道诺霉素、阿柔比星、阿霉素、表柔比星、吡柔比星、奥柔比星、丝裂霉素C、放线菌素D、洛索蒽醌、米托蒽醌、吡罗蒽醌、替洛蒽醌或氯佐星与10-30%的羧基氨基三唑、反应停、雷诺胺、甲磺酸伊马替尼、5-[5-氟-2-氧-1,2-二氢吲哚-(3Z)-亚甲基]-2,4-二甲基-1H-吡咯-3-羧酸(2-二乙氨乙基)酰胺、3,3-二氯-5-(4-甲基磺酰基吡啶)-2-吲哚满酮(DCM)、3-[1-(3H-咪唑-4-yl)-甲-(Z)-亚内翁-5-甲氧-1,3-二氢-吲哚-2-吲哚满酮、1H-吡咯-3-丙酸,2-[(1,2-二氢-2-氧-3H-吲哚-3-亚基)甲基]-4-甲基、2H-吲哚-2-酮,3-((4,5-二甲基-1H-吡咯-2-基)亚甲基)-1,3-二氢-[CAS]、吉非替尼、厄洛替尼、苯酚,4-(4-(((1R)-1-苯乙基)氨基)-1H-吡咯并(2,3-d)嘧啶-6-基、拉帕替尼、伏塔拉尼或培立替尼的组合。以上均为重量百分比。
试验七、抗癌组合物对肿瘤血管的抑制作用以大白鼠为试验对象,将21×105个肿瘤细胞皮下注射于其季肋部,待肿瘤生长14天后将其分为10组。第一组为对照,第2到9组为治疗组,分别接受实施例11中提到的10种肿瘤药物组合物。所有药物经均为瘤内放置,药物组合物的量均为0.25mg。治疗后第10天取出肿瘤,经H.E.染色观察血管抑制情况,并计算对肿瘤血管的抑制率(%)。
结果表明,所试不同药物对肿瘤血管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抑制率在44%-80%之间。表明本发明所用的肿瘤血管抑制剂具有普遍意义。因此,本发明抗实体肿瘤组合物中的肿瘤血管抑制剂的选择为任意的。同样,抗癌药物及肿瘤血管抑制剂的联合也是任意的。
抗实体肿瘤组合物可用现有的方法制成各种剂型。以上实施例仅用于说明,而并非限制本发明的应用。
权利要求
1.一种抗癌药物组合物,包括抗癌有效成分和药用辅料,其特征在于抗癌有效成分为血管抑制剂与抗癌药物的组合,所述抗癌药物为具有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的药物,选自双氯乙胺类药物(bischloroethylamines)、紫杉醇类抗癌药物(taxanes)、抗肿瘤抗生素类药物或抗代谢类药物之一或组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之抗癌药物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血管抑制剂为羧基氨基三唑、沙利度胺、雷诺胺、恩基斯肽亭、恩多斯肽亭、甲磺酸伊马替尼、5-[5-氟-2-氧-1,2二氢吲哚-(3Z)-亚甲基]-2,4-二甲基-1H-吡咯-3-羧酸(2-二乙氨乙基)酰胺、3,3-二氯-5-(4-甲基磺酰基吡啶)-2-吲哚满酮(DCM)、3-[1-(3H-咪唑-4-yl)-甲-(Z)-亚内翁-5-甲氧-1,3-二氢-吲哚-2-吲哚满酮、1H-吡咯-3-丙酸,2-[(1,2-二氢-2-氧-3H-吲哚-3-亚基)甲基]-4-甲基、2H-吲哚-2-吲哚满酮、3-((4,5-二甲基-1H-吡咯-2-基)亚甲基)-1,3-二氢-[CAS]、吡咯内酯吲哚满酮、内酰胺吲哚满酮、3-(4-二甲胺基-萘亚甲基-1-亚甲基)-1,3-二氢-吲哚-2-吲哚满酮、1,3-二氢-5,6-二甲氧基-3-[(4-羟苯基)亚甲基)-2H-吲哚-2-吲哚满酮、3-[5-甲基-2-(2-氧-1,2-二氢-吲哚-3-基)-1H-吡咯-3-甲基]-丙酸、5-[(Z)-(5-氯-2-氧-1,2-二氢-3H-吲哚-3-亚甲基)甲基]-N-(2-(二乙胺基)乙基-1H-吡咯-3-羧酰胺、5-[(Z)-(5-氟-2-氧-1,2-二氢-3H-吲哚-3-亚基)甲基]-2,4-二甲基-N-(2-吡咯烷基-1-乙基)-1H-吡咯-3-羧酰胺、5-[(Z)-(5-氯-2-氧-1,2-二氢-3H-吲哚-3-亚基)甲基]-2,4-二甲基-N-(2-吡咯烷基-1-乙基)-1H-吡咯-3-羧酰胺、3-[[3-苯基-4(3H)-喹唑啉酮-2-甲基)巯基乙酸]亚肼基]-1H-2-吲哚满酮(SU1165)、3-二(4-甲氧苯基)亚甲基-2-吲哚满酮、3-[4-甲酰基哌嗪-4yl)-亚苄基]-2-吲哚满酮、3-([5-咪唑]2,1-亚甲基噻唑)-2-吲哚满酮、3-1(2,6-二甲基咪唑[2,1-Bj-噻唑-5-yl)亚甲基-5-甲氧基-2-吲哚满酮、咪唑[2,1-b]亚甲基噻唑-2-吲哚满酮、亚甲基吲哚-2-吲哚满酮、(2-氯吲哚)亚甲基-2-吲哚满酮、亚芳基2-吲哚满酮、1,3-二氢-5,6-二甲氧基-3-[(4-羟苯基)亚甲基)-2H-吲哚-2-吲哚满酮、3-(4-二甲胺基-亚苄基)-2-吲哚满酮、5-氯-3-亚甲基吡啶-2-吲哚满酮、3,3-二甲基吡啶-1-苯基-2-吲哚满酮、吉非替尼、厄洛替尼、苯酚,4-(4-(((1R)-1-苯乙基)氨基)-1H-吡咯并(2,3-d)嘧啶-6-基、拉帕替尼、伏塔拉尼、培立替尼和E-3-(2-氯-3-亚甲基吲哚)1,3-二氢吲哚-2-吲哚满酮中的一种或数种。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之抗癌药物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双氯乙胺类抗癌药物选自瘤可宁、环磷酰胺、异环磷酰胺、美法仑、4H-过氧环磷酰胺、甲氧芳芥、六甲嘧胺、来曲唑、斑蝥素、去甲斑蝥素或阿扎替哌。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之抗癌药物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紫杉醇类抗癌药物选自紫杉醇、多西他赛、2’-羟基紫杉酚、10-去乙酰浆果赤霉素III、14β-羟基-10-去乙酰浆果赤霉素III、9-二氢-13-浆果赤霉素III、10-去乙酰紫杉酚或7-表-紫杉酚。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之抗癌药物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抗肿瘤抗生素类药物选自博来霉素、道诺霉素、阿柔比星、阿霉素、表柔比星、吡柔比星、奥柔比星、丝裂霉素C、放线菌素D、洛索蒽醌、米托蒽醌、吡罗蒽醌、替洛蒽醌或氯佐星。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之抗癌药物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抗代谢类抗癌药物选自5-氟尿嘧啶、培美曲塞、培美曲塞二钠、鲁米曲塞、脱氧氟尿苷、氟脲苷、巯嘌呤、硫鸟嘌呤、甲氨蝶呤、卡莫氟、替加氟、加洛他滨、伊巴他滨、依诺他滨、安西他滨、地西他滨、氟西他滨、依诺他滨、咪唑他滨、迷托醌、米托坦、阿糖胞苷、羟基脲、5-氟尿嘧啶核苷、卡培他滨、吉西他滨、氟达拉滨、雷替曲占、雷替曲塞、阿托胞苷、右雷佐生、克拉屈滨或戊糖苷;以上均为重量百分比。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之抗癌药物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有效成分为下列之一(a)10-30%瘤可宁、环磷酰胺、异环磷酰胺、美法仑、4H-过氧环磷酰胺、甲氧芳芥、六甲嘧胺、来曲唑、斑蝥素、去甲斑蝥素或阿扎替哌与10-30%的羧基氨基三唑、反应停、雷诺胺、甲磺酸伊马替尼、5-[5-氟-2-氧-1,2-二氢吲哚-(3Z)-亚甲基]-2,4-二甲基-1H-吡咯-3-羧酸(2-二乙氨乙基)酰胺、3,3-二氯-5-(4-甲基磺酰基吡啶)-2-吲哚满酮(DCM)、3-[1-(3H-咪唑-4-yl)-甲-(Z)-亚内翁-5-甲氧-1,3-二氢-吲哚-2-吲哚满酮、1H-吡咯-3-丙酸,2-[(1,2-二氢-2-氧-3H-吲哚-3-亚基)甲基]-4-甲基、2H-吲哚-2-酮,3-((4,5-二甲基-1H-吡咯-2-基)亚甲基)-1,3-二氢-[CAS]、吉非替尼、厄洛替尼、苯酚,4-(4-(((1R)-1-苯乙基)氨基)-1H-吡咯并(2,3-d)嘧啶-6-基、拉帕替尼、伏塔拉尼或培立替尼的组合;(b)10-30%5-氟尿嘧啶、培美曲塞、培美曲塞二钠、鲁米曲塞、脱氧氟尿苷、氟脲苷、巯嘌呤、硫鸟嘌呤、甲氨蝶呤、卡莫氟、替加氟、加洛他滨、伊巴他滨、依诺他滨、安西他滨、地西他滨、氟西他滨、依诺他滨、咪唑他滨、迷托醌、米托坦、阿糖胞苷、羟基脲、5-氟尿嘧啶核苷、卡培他滨、吉西他滨、氟达拉滨、雷替曲占、雷替曲塞、阿托胞苷、右雷佐生、克拉屈滨或戊糖苷与10-30%的羧基氨基三唑、反应停、雷诺胺、甲磺酸伊马替尼、5-[5-氟-2-氧-1,2-二氢吲哚-(3Z)-亚甲基]-2,4-二甲基-1H-吡咯-3-羧酸(2-二乙氨乙基)酰胺、3,3-二氯-5-(4-甲基磺酰基吡啶)-2-吲哚满酮(DCM)、3-[1-(3H-咪唑-4-yl)-甲-(Z)-亚内翁-5-甲氧-1,3-二氢-吲哚-2-吲哚满酮、1H-吡咯-3-丙酸,2-[(1,2-二氢-2-氧-3H-吲哚-3-亚基)甲基]-4-甲基、2H-吲哚-2-酮,3-((4,5-二甲基-1H-吡咯-2-基)亚甲基)-1,3-二氢-[CAS]、吉非替尼、厄洛替尼、苯酚,4-(4-(((1R)-1-苯乙基)氨基)-1H-吡咯并(2,3-d)嘧啶-6-基、拉帕替尼、伏塔拉尼或培立替尼的组合;(c)10-30%紫杉醇、多烯紫杉醇(多西他赛)或2’-羟基紫杉酚与10-30%的羧基氨基三唑、反应停、雷诺胺、甲磺酸伊马替尼、5-[5-氟-2-氧-1,2-二氢吲哚-(3Z)-亚甲基]-2,4-二甲基-1H-吡咯-3-羧酸(2-二乙氨乙基)酰胺、3,3-二氯-5-(4-甲基磺酰基吡啶)-2-吲哚满酮(DCM)、3-[1-(3H-咪唑-4-yl)-甲-(Z)-亚内翁-5-甲氧-1,3-二氢-吲哚-2-吲哚满酮、1H-吡咯-3-丙酸,2-[(1,2-二氢-2-氧-3H-吲哚-3-亚基)甲基]-4-甲基、2H-吲哚-2-酮,3-((4,5-二甲基-1H-吡咯-2-基)亚甲基)-1,3-二氢-[CAS]、吉非替尼、厄洛替尼、苯酚,4-(4-(((1R)-1-苯乙基)氨基)-1H-吡咯并(2,3-d)嘧啶-6-基、拉帕替尼、伏塔拉尼或培立替尼的组合;或(d)10-30%博来霉素、道诺霉素、阿柔比星、阿霉素、表柔比星、吡柔比星、奥柔比星、丝裂霉素C、放线菌素D、洛索蒽醌、米托蒽醌、吡罗蒽醌、替洛蒽醌或氯佐星与10-30%的羧基氨基三唑、反应停、雷诺胺、甲磺酸伊马替尼、5-[5-氟-2-氧-1,2-二氢吲哚-(3Z)-亚甲基]-2,4-二甲基-1H-吡咯-3-羧酸(2-二乙氨乙基)酰胺、3,3-二氯-5-(4-甲基磺酰基吡啶)-2-吲哚满酮(DCM)、3-[1-(3H-咪唑-4-yl)-甲-(Z)-亚内翁-5-甲氧-1,3-二氢-吲哚-2-吲哚满酮、1H-吡咯-3-丙酸,2-[(1,2-二氢-2-氧-3H-吲哚-3-亚基)甲基]-4-甲基、2H-吲哚-2-酮,3-((4,5-二甲基-1H-吡咯-2-基)亚甲基)-1,3-二氢-[CAS]、吉非替尼、厄洛替尼、苯酚,4-(4-(((1R)-1-苯乙基)氨基)-1H-吡咯并(2,3-d)嘧啶-6-基、拉帕替尼、伏塔拉尼或培立替尼的组合;以上均为重量百分比。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之抗癌药物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药用辅料为生物可容性可降解吸收的高分子、糖或蛋白质中的一种或其组合;所述生物可容性可降解吸收的高分子选自聚乳酸、乙醇酸和乳酸的共聚物、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聚苯丙生、对羧苯基丙烷与葵二酸的共聚物以及其混合物。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之抗实体肿瘤药物组合物,其特征在于该抗癌组合物为针剂、浑悬液、软膏、胶囊、缓释剂、植入剂或植入缓释剂。
10.权利要求1所述之抗实体肿瘤药物组合物的应用,用于制备治疗起源于人及动物大脑、中枢神经系统、肾脏、肝、胆囊、头颈部、口腔、甲状腺、皮肤、粘膜、腺体、血管、骨组织、淋巴结、肺脏、食管、胃、乳腺、胰腺、眼睛、鼻咽部、子宫、卵巢、子宫内膜、子宫颈、前列腺、膀胱、结肠或直肠的原发或继发的癌、肉瘤或癌肉瘤的药物。
全文摘要
抗癌药物组合物,包括抗癌有效成分和药用辅料,抗癌有效成分主要包括血管抑制剂和抗癌药物,抗癌药物选自双氯乙胺类抗癌药物、紫杉醇类抗癌药物、抗肿瘤抗生素类药物和/或抗代谢类抗癌药物。血管抑制剂可有效地抑制或破坏肿瘤的血管并能抑制肿瘤的新生血管的形成,促进了化疗药物在肿瘤周围及肿瘤组织内的渗透和扩散,从而降低其对抗癌药物的耐受性;药用辅料主要为生物可容性可降解吸收的高分子多聚物,在其降解吸收的过程中能将抗癌药物缓慢释放于肿瘤局部,因此在明显降低其全身毒性反应的同时还可于肿瘤局部维持有效药物浓度。该组合物肿瘤局部放置不仅能够降低药物的全身毒性反应,同时还能选择性地提高肿瘤局部的药物浓度,增强化疗药物及放射治疗等非手术疗法的治疗效果。
文档编号A61P35/00GK1733304SQ20051004438
公开日2006年2月15日 申请日期2005年8月5日 优先权日2005年8月5日
发明者孔庆忠, 孙娟, 孔庆新 申请人:孔庆忠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