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道清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074831阅读:450来源:国知局
耳道清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耳鼻喉医疗器械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外耳道及中耳手术,术前准备非常重要。由于外耳道、中耳病变时,外耳道有分泌物或其它病变组织,因此,在了解病变的前提下,进行术前准备,对防止因牵拉、刺激病变组织导致出血或病变组织脱落(尤其 是恶性肿瘤)引起不良后果,尤为关键。因此,在术前准备中,耳道清理,是极其重要的一个部分。现有的耳道清理装置,主要包括冲洗方式和负压吸出方式。冲洗方式利用能够软化分泌物的药水对耳道进行冲洗;利用纯冲洗方式,对较小,粘度交底的分泌物效果较好,但是对于油性的分泌物或者较大的分泌物,效果不明显。负压吸出方式采用吸管将分泌物吸出,由于耳道可视效果差,操作起来费时费力。

对于耳道的清理,采用直接接触刮除的方式,清理效果好,但是容易造成外耳道损伤,并且现有操作器械在狭小的空间内不容易进行这种方式。如果将硬性的刮除器械,改成柔性的纤维束,并且在耳道内部揉动;通过冲洗方式将分泌物排出,这在本领域中,将起到非常好的作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存在的技术不足,提供一种耳道清理装置。使用时,能够通过脉冲水流带动弹性纤维束在耳道内揉动,不会损伤耳道,并且与耳道接触面积大,有利于分泌物的快速剥离;并且分泌物剥离后,能够被水流排出。装置整体清理效果好,对耳道损伤小,清理速度快。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耳道清理装置,包括:泵送总成、双管总成、封堵球囊、弹性纤维束总成;

所述泵送总成包括储液盒、安装在储液盒一侧的液体泵;液体泵的进水端与储液盒内仓底部通过吸液管连通;储液盒的内仓顶部设有封盖;

所述的双管总成包括位于外层的进液管、位于进液管内部的进气管;进液管与进气管均为塑料软管材质;进液管的下端与液体泵的出口连通;进液管的顶端密封,进液管的顶端侧壁开有与外界导通的出液口;所述的封堵球囊的形状为半球形,材质为弹性硅胶或者橡胶;封堵球囊的下端与进液管的顶端固定连接;进气管的顶端穿过进液管顶端与封堵球囊内腔连通;进气管的下部弯曲从进液管侧壁密封贯穿过去,且其末端与注气装置连通;

所述注气装置包括底部与进气管导通的活塞筒;活塞筒的内部滑动密封连接有活塞;活塞的后部转动连接有活塞杆,活塞杆的末端与螺帽固定连接,螺帽与活塞筒的上部螺纹连接;

所述的弹性纤维束总成包括均匀设置在进液管上部侧壁的多层弹性纤维束单元;每层弹性纤维束单元均由固定在进液管侧壁的一周弹性纤维束组成;每束弹性纤维束的上端与进液管侧壁固定,下端在进液管的径向向外倾斜;

所述储液盒的顶部固定有脉冲装置;所述的脉冲装置包括与进液管下部连通的支路管;支路管的末端连通有鼓室;鼓室的外口密封连接有橡胶振膜;橡胶振膜的外表面中部底座;底座上安装有偏心振动电机;偏心振动电机的振动方向垂直于橡胶振膜。

进一步优化本技术方案,一种耳道清理装置的进液管的下部套结有集液回收总成;集液回收总成包括集液环,集液环的内环设置有环形槽;环形槽的底部对接有密封硅胶环;集液环的底部连接有与环形槽连通的回收管。

进一步优化本技术方案,一种耳道清理装置的进液管的侧壁在下部均匀分布有长度刻线。

进一步优化本技术方案,一种耳道清理装置的进液管的外壁涂覆有聚四氟乙烯涂层。

本发明与耳道清理装置相比,其有益效果在于:

1、本技术方案采用脉冲液体冲冲和弹性纤维束揉动叠加的方式清理外耳道。在清理时,首先通过可以充气膨胀的封堵球囊,在外耳道深处将耳膜前方的耳道封闭,防止液体对耳膜造成冲击伤害。脉冲液体一方面能够发挥本身的冲洗效果,另一方面还能通过脉动液体驱动弹性纤维束弹性形变;当弹性纤维束弹性形变与复位的过程中,与耳道内壁产生反复揉动效果,这样液体冲刷叠加弹性纤维束的直接接触,清理效果要强于单独的冲洗和硬性材料刮除,同时对耳道的损伤也大大减小。

弹性纤维束单元在进液管外壁上均匀分布,其与耳道接触面积大,这样清理速度较快,并且在收到脉冲液体冲击时,在进液管长度方向上宏观表现出浪涌现象,对交大分泌物的推送效果明显。

进液管与进气管同心设置,占用的空间小,并且均采用软性塑料材质,这样送入耳道时能够适应耳道的形状,不会刮伤耳道内壁。

2、集液回收总成的密封硅胶环可以环绕贴合耳朵外围,使冲洗废液汇集到环形槽内,最终通过回收管流出。长度刻线能够帮助医务人员精确控制进液管伸入耳道内的长度,防止耳膜受损。聚四氟乙烯涂层具有极强的不粘性,可以减少油性分泌物的粘附。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去掉集液回收总成后剩余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双管总成顶部的放大示意图;

图4为封堵球囊充气后的状态示意图;

图5为注气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脉冲装置的去掉外壳后剩余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泵送总成;2、双管总成;3、封堵球囊;4、弹性纤维束总成;5、储液盒;6、液体泵;7、吸液管;8、封盖;9、进液管;10、进气管;11、出液口;12、注气装置;13、活塞筒;14、活塞;15、活塞杆;16、螺帽;17、弹性纤维束单元;18、弹性纤维束;19、脉冲装置;20、支路管;21、鼓室;22、橡胶振膜;23、底座;24、偏心振动电机;25、集液回收总成;26、集液环;27、环形槽;28、密封硅胶环;29、回收管;30、长度刻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如图1所示,一种耳道清理装置,包括:泵送总成1、双管总成2、封堵球囊3、弹性纤维束总成4;

如图2所示,泵送总成1包括储液盒5、安装在储液盒5一侧的液体泵6;液体泵6的进水端与储液盒5内仓底部通过吸液管7连通;储液盒5的内仓顶部设有封盖8;

如图3所示,双管总成2包括位于外层的进液管9、位于进液管9内部的进气管10;进液管9与进气管10均为塑料软管材质;进液管9的下端与液体泵6的出口连通;进液管9的顶端密封,进液管9的顶端侧壁开有与外界导通的出液口11;所述的封堵球囊3的形状为半球形,材质为弹性硅胶或者橡胶;封堵球囊3的下端与进液管10的顶端固定连接;进气管10的顶端穿过进液管9顶端与封堵球囊3内腔连通;进气管10的下部弯曲从进液管9侧壁密封贯穿过去,且其末端与注气装置12连通;进液管9的下部套结有集液回收总成25;集液回收总成25包括集液环26,集液环26的内环设置有环形槽27;环形槽27的底部对接有密封硅胶环28;集液环26的底部连接有与环形槽27连通的回收管29;进液管9的侧壁在下部均匀分布有长度刻线30;进液管9的外壁涂覆有聚四氟乙烯涂层。

如图5所示,注气装置12包括底部与进气管10导通的活塞筒13;活塞筒13的内部滑动密封连接有活塞14;活塞14的后部转动连接有活塞杆15,活塞杆15的末端与螺帽16固定连接,螺帽16与活塞筒13的上部螺纹连接;

如图3所示,弹性纤维束总成4包括均匀设置在进液管9上部侧壁的多层弹性纤维束单元17;每层弹性纤维束单元17均由固定在进液管9侧壁的一周弹性纤维束18组成;每束弹性纤维束18的上端与进液管9侧壁固定,下端在进液管9的径向向外倾斜;

储液盒5的顶部固定有脉冲装置19;所述的脉冲装置19包括与进液管9下部连通的支路管20;支路管20的末端连通有鼓室21;鼓室21的外口密封连接有橡胶振膜22;橡胶振膜22的外表面中部固定有底座23;底座23上安装有偏心振动电机24;偏心振动电机24的振动方向垂直于橡胶振膜22。

附图中,为了着重表达弹性纤维束的分布,将其大小比例相对显示的较大,为了着重双管总成的结构,也有意将其比例放大。在实际研发制造过程中,进液管9的直径设置在2mm±0.5mm的范围内,而进气管10的直径在0.6mm到0.8mm之间。弹性纤维束18的长度在3mm-5mm之间,其倾斜向下设置,倾角在10°至15°之间,所以,在实际操作时,双管总成2相比其他耳道清理装置,其直径细的多,并且本身为软质塑料材质,且外表固定弹性纤维束4,顶部固定没有充气的封堵球囊3,当伸入到耳道内时,本身阻力较小,与耳道接触柔和,不会将分泌物推送到耳道深处。弹性纤维束4本身具有弹性,当被液体浸泡后,其运动主要表现为在水流的冲击下上下摆动。

本实施例中,储液盒5内用以盛放冲洗耳道的液体,耳道清理前,可以向耳道内滴入一些植物油,比如橄榄油。分泌物软化后,将集液回收装置25套接到耳朵外部,回收管29处向下设置。然后根据患者自身的耳道深度(可以借助影像数据获得),慢慢将双管总成2的送入耳道,可以通过长度刻线30判读伸入深度。当到达预设深度后,旋转螺帽16,活塞杆15下推活塞14,将空气注入到封堵球囊3内,封堵球囊3充气膨胀,如图4所示,此时耳膜至封堵球囊3之间形成与外耳道隔绝的防水区。

本实施例的附图中,由于偏心振动电机24和液体泵6均为现有技术中较为成熟的电气配件,均采用直流供电即可,故本实施例以及附图中没有表达公开的供电电路。使用时,开启偏心振动电机24以及液体泵6,进液管9向耳道内注入冲洗液,而偏心振动电机24使得橡胶振膜22振动,在鼓室21形成液体脉冲,这样液体在耳道内流出时出现浪涌现象,而浪涌驱动弹性纤维束18在竖直方向上往复摆动,在摆动的过程中,接触到耳道内壁,对耳道内壁形成刮层揉搓效果,这样有利于分泌物的剥离。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