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中药缓释制剂及其制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2665598阅读:293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中药,具体涉及一种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中药缓释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糖尿病是一组由于胰岛素活性重度缺乏及升糖激素不适当升高,导致血糖过高,而引起糖、脂肪和蛋白质代谢紊乱,以致机体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调等多病因引起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终身性代谢性疾病。长期血糖增高,大血管、微血管受损并危及心、脑、肾、周围神经、眼睛、足等,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糖尿病并发症高达100多种,是目前已知并发症最多的一种疾病。糖尿病死亡者有一半以上是心脑血管所致,10%是肾病变所致。因糖尿病截肢的患者是非糖尿病的10~20倍。临床数据显示,糖尿病发病后10年左右,将有30%~40%的患者至少会发生一种并发症,且并发症一旦产生,药物治疗很难逆转,因此强调尽早预防糖尿病并发症。应用技术获得长作用的药物剂型的研究和实践已有40余年历史。特别是口服缓释和控释固体剂型的研究和开发已成为当今医药工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缓释制剂(SRP)通过延缓药物从该剂型中的释药速率,降低药物进入机体的吸收速率,从而起到更佳的治疗效果的制剂,与其相应的普通制剂比较,给药频率比普通制剂减少一半或者有所减少,且能显著增加患者的顺应性。目前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重要五黄养阴颗粒由西南地区地道药材黄连、红芪、地黄、姜黄和黄芩,通过将黄连、姜黄乙醇提取,药渣同红芪、地黄水提,黄芩单独醇提的方法制备而得,这些药材也是贵州、重庆当地少数民族尤其是苗族常用的苗药。黄连苗语为Wabgeleencnaemx(音译为王连茎)、红芪苗语为Douthxaok(音译为豆淆)、姜黄苗语为Vohhad(音译为窝哈)、地黄苗语为Hfeexdab(音译为肥嗒)、黄芩苗语为Hgeilghab(音译为额嘎),该颗粒剂属于普通剂型,而糖尿病属于需要长期用药的慢性病,为提高疗效,增加患者用药顺应性,发明人对改产品进行了改进。技术实现要素:为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中药缓释制剂及其制备方法。本发明是由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中药缓释滴丸,其特征在于:按照重量组份计算:由中药原料提取物、缓释材料和其它药学上可接受的辅料制成。优选地,本发明提供的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中药缓释滴丸,按照重量计算:中药原料提取物与缓释制剂配比为1:4~1:6缓释材料。本发明所述的中药缓释滴丸,其中药原料提取物,按重量份计,由黄连(苗语:王连茎)277份,红芪(苗语:豆淆)、地黄(苗语:肥嗒)、姜黄(苗语:窝哈)各833份,黄芩(苗语:额嘎)555份制成。本发明所述的中药缓释滴丸,所述缓释材料为硬脂酸、巴西棕榈蜡和聚乙二醇中的一种或几种的混合物。优选地,本发明所述的缓释滴丸的缓释材料为硬脂酸和聚乙二醇之比1:5的混合物。本发明所述的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中药缓释滴丸,所述的其它辅料可以是崩解剂、填充剂、粘合剂、润湿剂、润滑剂、助流剂、着色剂、芳香剂、甜味剂、表面活性剂和无机盐等辅料中的一种和几种的混合物。本发明所述的中药缓释滴丸,所述中药原料提取物制备工艺为:1)按配方取黄连、姜黄以60%乙醇为溶媒,浸泡60分钟,加热回流提取三次,第一次溶媒用量为药材重量的8~10倍,第一次提取60分钟,第二、三次溶媒用量为药材重量的5~6倍,第二、三次各提取50分钟,合并药液,滤过,回收乙醇,浓缩,滤过,稠膏加水加热溶解后,抽滤,滤液过大孔吸附树脂柱,先用水洗脱至糖的反应呈阴性,再用乙醇洗脱,回收乙醇,浓缩至相对密度在60℃时为1.10~1.25,真空干燥,粉碎,备用;2)按配方取红芪、地黄与黄连、姜黄药渣以水为溶媒,浸泡60分钟,加热回流提取二次,第一次溶媒用量为药材重量的8~10倍,第一次提取80分钟,第二次溶媒用重量为药材量的5~6倍,第二次提取60分钟,合并药液,滤过,静置24小时,滤过,浓缩至原体积的1/2,用无机陶瓷膜进行过滤,过滤速度为8~12L/h,收集滤液,浓缩至相对密度在60℃时为1.10~1.25,真空干燥,粉碎,备用;3)按配方取黄芩以60%乙醇为溶媒,第一次溶媒用量为药材重量的6-8倍,浸泡60分钟,加热回流提取,第一次120分钟,第二次溶媒用量为药材重量的5~6倍,加热回流提取,第二次100分钟,合并药液,滤过;回收乙醇,浓缩,稠膏加水加热溶解后,抽滤,滤液过大孔吸附树脂柱,先用水洗脱至糖的反应呈阴性,再用乙醇洗脱,回收乙醇,浓缩得提取物,浓缩至相对密度在60℃时为1.10~1.25,真空干燥,粉碎,与上述提取物合并混匀即得。本发明所述的中药缓释滴丸,所述滴丸剂的制备方法为:(1)称取缓释材料,在水浴加热条件下充分熔融混匀,加入中药原料提取物,在加热条件下不断搅拌30min,充分混合均匀;(2)启动滴丸机,预热30min,设置仪器中的料液温度、料灌底盘温度和冷凝温度或制冷温度,启动各温度的控制按钮,使其达到显示值;料液温度与底盘温度应保持一致;(3)启动滴丸机搅拌系统,控制搅拌速度,将熔融的药液通过加料口,进入滴丸机的料罐中,不断搅拌10min;(4)缓缓打开冷凝液液面调节旋钮,调节滴距为0.10~0.12cm;(5)待冷凝温度达4~8℃、药液温度80~90℃后,缓慢扭动滴罐上的滴头开关,调节滴速,并将药液以30~40滴/min的速度滴入冷凝液二甲基硅油中;(6)滴丸经制冷循环系统,到达出丸口,收集缓释滴丸;(7)用滤纸和医用纱布吸干缓释滴丸表面的冷凝液,即得本发明缓释滴丸。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本发明加入一定量的缓释材料以及其它药学上可接受的辅料组成,经科学设计而得。采用本发明所述的原材料及制备方法,制得的缓释剂稳定性好,避免了挥发性有效成分的流失,能减少服药次数、维持血药浓度平稳、延长有效成分的维持时间、降低副作用,还具有生物利用度高,疗效显著,减少服药次数及可提高病人的顺应性等优点。以下通过实验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实验例1、制备工艺的选择试验:考察本发明采用不同的缓释材料对制成的滴丸制剂释放度的影响。采用中国药典2010版二部附录CX第一法,以乙醇溶液500m1作为溶出介质,转速为50转/min,按照本法操作,分别在0.25h,0.75h,2h,3h,4h,5h,6h,8h,lOh取出溶液3m1(自动补液),立即经过0.22um微孔滤膜,取滤液4u1注入高效液相色谱仪进行测定,以滴丸中按油精释放度作为考察指标,计算并绘制曲线,结果如表1:表1缓释材料选择试验结果由表1显示:硬脂酸、硬脂酸和聚乙二醇之比1:5混合材料作为缓释阻滞剂,均符合要求。其中巴西棕榈蜡作为缓释阻滞剂制得滴丸剂,释放率较低,不应单独选用巴西棕榈蜡作缓释阻滞剂;其中硬脂酸和聚乙二醇之比1:5混合材料制得滴丸剂,开始时释药快,达到快速起效的目的,以后释药速率较为平稳,更能使血药浓度持久维系;因此本发明优选缓释阻滞剂为:硬脂酸和聚乙二醇之比1:5混合辅料。(2)缓释材料用量的选择试验:采用本发明工艺的制备方法,加入中药原料提取物与缓释材料配比对滴丸剂释放度的影响,结果如下表2:表2中药原料提取物与释材料配比选择试验结果表2显示:当配比为1:3时,阻滞力不够,释药速率过快,缓释效果不好;当配比为1:7时时,阻滞力偏大,释药速率过慢,难以维持理想的血药浓度。因此,本发明选中药原料提取物与缓释材料配比为1:4~1:6,优选1:5。实验例2:滴丸剂质量稳定性检验:对照组:对照组1、对照组2分别为专利CN200510057171.9公开的实施例1、配方3制备方法制备而得的;试验组:分别为本发明实施列1、实施例4、实施例7制成的滴丸。考察方式为:采用加速稳定性试验来测定滴丸制剂中盐酸小檗碱成分含量随储存时间的变化情况;其中第0个月为刚制备出来的滴丸进行的测定,第1个月为储存一个月后进行的测定,以此类推,进行试验的各实验组滴丸制剂均采用相同的储存方法。实验结果如下表3:表3盐酸小檗碱稳定性考察试验:由表3显示:两种不同工艺制得的滴丸制剂储存到第6个月,传统工艺制备滴丸剂按盐酸小檗碱含量平均下降为刚制备出来的滴丸制剂的73.8%,而本发明采用了缓释技术制备工艺制得的滴丸制剂中按盐酸小檗碱含量仍为刚制备出来的滴丸剂的94.1%。且下降趋势趋于平稳。据此说明了:采用本发明制得的滴丸剂质量稳定性好。实验例3:释放度考察实验:考察方式:将木发明制得滴丸与普通滴丸进行比较,考察其体外释放度情况,采用中国药典2010版二部附录CX第一法,以乙醇溶液500m1作为溶出介质,转速为按照本法操作,分别在0.25h,0.75h,2h,3h,4h,5h,6h取出溶液3m1(自动补液),立即经过0.22um微孔滤膜,取滤液4u1注入高效液相色谱仪进行测定,以盐酸小檗碱释放度作为考察指标,计算并绘制曲线,结果如下表4:表4释放度考察实验结果由表4显示:普通的滴丸释放速率很快,在2个小时内基本释放完毕,本发明制成的滴丸剂释药较为平稳缓慢,在10小时后才释药完毕,说明本发明制成的滴丸剂相对于普通滴丸剂,具有较好缓释作用。发明人对本发明制备而得的缓释滴丸进行了药效学实验,具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1.1.1一般资料全部采用贵州省中医院门诊或病房患者。观察48例,其中治疗组28例,对照组20例。治疗组男性11例,女性17例,平均年龄56.4±7.0岁,病程6.32±5.14年;对照组男性8例,女性12例,平均年龄60.1±6.93岁,病程8.20±4.25年。治疗前,两组患者在血糖,TC、TG、HDL-C、LDL-C等实验室指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具有可比性。1.1.2诊断标准病例符合2型糖尿病及高脂血症诊断标准。糖尿病诊断按照2005年《中国糖尿病指南》:糖尿病症状+任意时间血浆葡萄糖水平≥11.1mmol/l(200mg/dl)或空腹血浆葡萄糖(FPG)水平≥7.0mmol/l(126mg/dl)或OGTT试验中,2小时PG水平≥11.1mmol/l(200mg/dl);高脂血症诊断及分类标准参照1997年全国血脂异常诊断和治疗专题学术研讨会制定的《血脂异常防治建议》标准:血浆胆固醇(TC)>5.72mmol/L(220mg/dl),血浆甘油三酯(TG)>1.7mmol/L(150mg/dl),血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3.64mmol/L(140mg/dl),血浆高密度脂蛋白(HDL-C)<0.9mmol/L(35mg/dl)。中医证候标准:根据2002年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组织制定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十章第三节“中药新药治疗糖尿病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及第二章第四节“中药新药治疗高脂血症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结合临床,拟定本病“肝肾阴虚,痰瘀壅阻证”标准。主症:口渴多饮,形体肥胖,头晕沉重,腰膝酸软。次症:小便频数,肢麻沉重,胸闷胸痛,自汗盗汗。舌脉:舌质淡黯有瘀斑苔白,或舌胖、苔滑腻或少津,脉沉弱或细弦涩。以上主症必备3项,加次症2项,参照舌脉即可确诊。1.1.3纳入标准(1)符合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中医“肝肾阴虚,痰瘀壅阻证”辨证标准者。(2)年龄在30~70岁之间,性别不限。(3)仅有轻度微血管并发症(尿白蛋白排泄率<300mg/d,视网膜病变≤1期)。(4)确诊2型糖尿病3个月以上。(5)入组时使用降糖药物不超过2种,且未使用胰岛素治疗者。(6)知情同意,志愿受试,获得知情同意书过程符合GCP规定者。1.1.4排除标准(1)1型糖尿病、肝脏疾病、妊娠、药物等因素引起的血糖升高;(2)肾病综合征、甲状腺功能低下等其他引起高脂血症的疾病;(3)年龄在30岁以下或70岁以上;(4)近1月内或服药期间有糖尿病酮症、酮症酸中毒等严重急性并发症者;(5)合并有心脑血管、肝、肾、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精神病患者;恶性肿瘤患者(除非已手术切除,5年以上无复发);(6)空腹血糖≥18mmol/L或(和)餐后2小时血糖≥23mmol/L者;(7)正在服用可能影响血糖、血压、血脂等观察指标的其他药物者。(8)根据研究者的判断、具有降低入组可能性或使入组复杂化的其他情况,工作环境经常变动等易造成失访的情况。(9)正在参加其他药物临床研究的患者。1.2治疗方法两组治疗前2周停服一切调脂药物,均采用基础治疗。基础治疗参照亚洲-太平洋地区2型糖尿病政策组制订的《2型糖尿病实用目标与治疗》(第三版),进行饮食控制和运动疗法,基础用药二甲双胍,500mg,3次/日。二甲双胍由贵州省中医院西药房提供,500mg,1日3次,生产厂家:江苏昆山培力药品有限公司。治疗组:在基础治疗上加用本发明提供的实施例1,用法:1日1次。疗程4周。对照组:仅采用基础治疗(饮食、运动、二甲双胍),不加服中药。疗程4周。除试验用药外,观察期间禁止使用其它治疗本病的中药和西药及与本病治疗相关的其他治疗。1.3观察指标1.3.1血糖:采用静脉葡萄糖法测定。1.3.2空腹胰岛素(FIns):采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1.3.3评价胰岛素敏感指数(ISI):采用改良胰岛素敏感性指数型公式计算,即ISI=1/FINS·FPG。评价胰岛素抵抗(HOMA-IR)和β细胞功能(HOMA-βcell)采用稳态模式评估法公式:HOMA-IR=FINS×FPG/22.5,HOMA-βcell=20×FINS/(FPG-3.5)。1.3.4血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1.3.5治疗前后糖化血清蛋白测定: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1.4疗效标准根据2002年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组织制定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所制订的疗效标准判定。1.5统计学方法描述性统计:计数资料采用构成比或率表示,计量资料采用表示;统计推断:统计方法有参数检验和非参数检验,具体方法有卡方检验、配对t检验和成组样本的t检验等,统计软件采用SPSS13.0。2治疗结果2.1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表5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组别n治疗前治疗后实施例治疗组2826.4士5.816.1士4.6Δ#对照组2024.7士4.320.7士3.2Δ注:与治疗前比较ΔP<0.01,治疗后组间比较#P<0.01。由表5可见,治疗后,两组证候积分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改变(P<0.01),疗程结束后,实施例治疗组证候积分明显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2.2两组治疗前后血糖指标变化表6治疗前后两组血糖的指标变化(mmol/l)注:治疗前后组内比较#P<0.01,组间比较※P<0.01。由表6可见,治疗前后两组FBG、PBG(2h)血糖均有明显改善(P<0.01),组间比较治疗后,实施例治疗组降糖疗效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2.3两组患者糖化血清蛋白变化情况表7两组治疗前后糖化血清蛋白比较组别n治疗前治疗后治疗组28341.1士24.2163.4士34.9ΔΔ*对照组20341士47.6237士15.2Δ注:与治疗前比较ΔP<0.05,ΔΔP<0.01;组间比较※P<0.05。由表7可见,治疗前后两组糖化血清蛋白均有改善(P<0.01),组间比较治疗后,实施例治疗组降糖疗效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2.4两组治疗前后血脂变化表8两组治疗前后血脂变化比较注:与治疗前比较ΔP<0.01,ΔΔP<0.05;组间比较※P<0.05。由表8可见,实施例治疗组患者治疗后TC、TG、LDL-C水平下降,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HDL-C与治疗前比较升高(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后TC水平下降,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TG、LDL-C与治疗前比较均下降(P<0.05)、HDL-C改变未有明显差异。组间比较,治疗组TC和TG的改善均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2.5治疗前后两组空腹胰岛素及胰岛素抵抗相关指标的变化表9两组治疗前后胰岛功能相关指标比较注:与治疗前比较ΔP<0.05,ΔΔP<0.01;组间比较※P<0.05。由表9可见,治疗前后两组各相关指数均有不同程度改善(P<0.05~0.01),其中实施例治疗组ISI、Homa-IR、Homa-B的改善程度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改善(P<0.05~0.01),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2.6两组疗效比较表10两组的疗效比较注:P<0.05由表10可见,本发明提供的实施例治疗组共28例,其中显效10例,有效16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2.9%;对照组共20例,其中显效4例,有效11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75%。实验结果表明本发明提供的实施例具有更好的治疗糖尿病的作用,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1处方:黄连277g,红芪、地黄、姜黄各833g,黄芩555g中药原料提取物与释材料配比为1:4中药原料提取物的制备方法工艺:1)按配方取黄连、姜黄以60%乙醇为溶媒,浸泡60分钟,加热回流提取三次,第一次溶媒用量为药材重量的8倍,第一次提取60分钟,第二、三次溶媒用量为药材重量的5倍,第二、三次各提取50分钟,合并药液,滤过,回收乙醇,浓缩,滤过,稠膏加水加热溶解后,抽滤,滤液过大孔吸附树脂柱,先用水洗脱至糖的反应呈阴性,再用乙醇洗脱,回收乙醇,浓缩至相对密度在60℃时为1.10~1.25,真空干燥,粉碎,备用;2)按配方取红芪、地黄与黄连、姜黄药渣以水为溶媒,浸泡60分钟,加热回流提取二次,第一次溶媒用量为药材重量的8倍,第一次提取80分钟,第二次溶媒用重量为药材量的5倍,第二次提取60分钟,合并药液,滤过,静置24小时,滤过,浓缩至原体积的1/2,用无机陶瓷膜进行过滤,过滤速度为8L/h,收集滤液,浓缩至相对密度在60℃时为1.10~1.25,真空干燥,粉碎,备用;3)按配方取黄芩以60%乙醇为溶媒,第一次溶媒用量为药材重量的6倍,浸泡60分钟,加热回流提取,第一次I20分钟,第二次溶媒用量为药材重量的5~6倍,加热回流提取,第二次100分钟,合并药液,滤过;回收乙醇,浓缩,稠膏加水加热溶解后,抽滤,滤液过大孔吸附树脂柱,先用水洗脱至糖的反应呈阴性,再用乙醇洗脱,回收乙醇,浓缩得提取物,浓缩至相对密度在60℃时为1.10~1.25,真空干燥,粉碎,与上述提取物合并混匀即得。滴丸制备工艺(1)称取缓释材料,在水浴加热条件下充分熔融混匀,加入中药原料提取物,在加热条件下不断搅拌30min,充分混合均匀;(2)启动滴丸机,预热30min,设置仪器中的料液温度、料灌底盘温度和冷凝温度或制冷温度,启动各温度的控制按钮,使其达到显示值;料液温度与底盘温度应保持一致;(3)启动滴丸机搅拌系统,控制搅拌速度,将熔融的药液通过加料口,进入滴丸机的料罐中,不断搅拌10min;(4)缓缓打开冷凝液液面调节旋钮,调节滴距为0.10~0.12cm;(5)待冷凝温度达4~8℃、药液温度80~90℃后,缓慢扭动滴罐上的滴头开关,调节滴速,并将药液以30~40滴/min的速度滴入冷凝液二甲基硅油中;(6)滴丸经制冷循环系统,到达出丸口,收集缓释滴丸;(7)用滤纸和医用纱布吸干缓释滴丸表面的冷凝液,即得本发明缓释滴丸。实施例2处方:黄连277g,红芪、地黄、姜黄各833g,黄芩555g中药原料提取物与释材料配比为1:4中药原料提取物的制备方法:1)按配方取黄连、姜黄以60%乙醇为溶媒,浸泡60分钟,加热回流提取三次,第一次溶媒用量为药材重量的I0倍,第一次提取60分钟,第二、三次溶媒用量为药材重量的6倍,第二、三次各提取50分钟,合并药液,滤过,回收乙醇,浓缩,滤过,稠膏加水加热溶解后,抽滤,滤液过大孔吸附树脂柱,先用水洗脱至糖的反应呈阴性,再用乙醇洗脱,回收乙醇,浓缩至相对密度在60℃时为1.10~1.25,真空干燥,粉碎,备用;2)按配方取红芪、地黄与黄连、姜黄药渣以水为溶媒,浸泡60分钟,加热回流提取二次,第一次溶媒用量为药材重量的10倍,第一次提取80分钟,第二次溶媒用重量为药材量的6倍,第二次提取60分钟,合并药液,滤过,静置24小时,滤过,浓缩至原体积的1/2,用无机陶瓷膜进行过滤,过滤速度为12L/h,收集滤液,浓缩至相对密度在60℃时为1.10~1.25,真空干燥,粉碎,备用;3)按配方取黄芩以60%乙醇为溶媒,第一次溶媒用量为药材重量的6-8倍,浸泡60分钟,加热回流提取,第一次I20分钟,第二次溶媒用量为药材重量的6倍,加热回流提取,第二次100分钟,合并药液,滤过;回收乙醇,浓缩,稠膏加水加热溶解后,抽滤,滤液过大孔吸附树脂柱,先用水洗脱至糖的反应呈阴性,再用乙醇洗脱,回收乙醇,浓缩得提取物,浓缩至相对密度在60℃时为1.10~1.25,真空干燥,粉碎,与上述提取物合并混匀即得。制剂制备工艺(1)称取缓释材料,在水浴加热条件下充分熔融混匀,加入中药原料提取物,在加热条件下不断搅拌30min,充分混合均匀;(2)启动滴丸机,预热30min,设置仪器中的料液温度、料灌底盘温度和冷凝温度或制冷温度,启动各温度的控制按钮,使其达到显示值;料液温度与底盘温度应保持一致;(3)启动滴丸机搅拌系统,控制搅拌速度,将熔融的药液通过加料口,进入滴丸机的料罐中,不断搅拌10min;(4)缓缓打开冷凝液液面调节旋钮,调节滴距为0.10~0.12cm;(5)待冷凝温度达4~8℃、药液温度80~90℃后,缓慢扭动滴罐上的滴头开关,调节滴速,并将药液以30~40滴/min的速度滴入冷凝液二甲基硅油中;(6)滴丸经制冷循环系统,到达出丸口,收集缓释滴丸;(7)用滤纸和医用纱布吸干缓释滴丸表面的冷凝液,即得本发明缓释滴丸。实施例3处方:黄连277g,红芪、地黄、姜黄各833g,黄芩555g中药原料提取物与释材料配比为1:4中药原料提取物的制备方法:1)按配方取黄连、姜黄以60%乙醇为溶媒,浸泡60分钟,加热回流提取三次,第一次溶媒用量为药材重量的9倍,第一次提取60分钟,第二、三次溶媒用量为药材重量的5.5倍,第二、三次各提取50分钟,合并药液,滤过,回收乙醇,浓缩,滤过,稠膏加水加热溶解后,抽滤,滤液过大孔吸附树脂柱,先用水洗脱至糖的反应呈阴性,再用乙醇洗脱,回收乙醇,浓缩至相对密度在60℃时为1.10~1.25,真空干燥,粉碎,备用;2)按配方取红芪、地黄与黄连、姜黄药渣以水为溶媒,浸泡60分钟,加热回流提取二次,第一次溶媒用量为药材重量的9倍,第一次提取80分钟,第二次溶媒用重量为药材量的5.5倍,第二次提取60分钟,合并药液,滤过,静置24小时,滤过,浓缩至原体积的1/2,用无机陶瓷膜进行过滤,过滤速度为10L/h,收集滤液,浓缩至相对密度在60℃时为1.10~1.25,真空干燥,粉碎,备用;3)按配方取黄芩以60%乙醇为溶媒,第一次溶媒用量为药材重量的6-8倍,浸泡60分钟,加热回流提取,第一次I20分钟,第二次溶媒用量为药材重量的5.5倍,加热回流提取,第二次100分钟,合并药液,滤过;回收乙醇,浓缩,稠膏加水加热溶解后,抽滤,滤液过大孔吸附树脂柱,先用水洗脱至糖的反应呈阴性,再用乙醇洗脱,回收乙醇,浓缩得提取物,浓缩至相对密度在60℃时为1.10~1.25,真空干燥,粉碎,与上述提取物合并混匀即得。制剂制备工艺(1)称取缓释材料,在水浴加热条件下充分熔融混匀,加入中药原料提取物,在加热条件下不断搅拌30min,充分混合均匀;(2)启动滴丸机,预热30min,设置仪器中的料液温度、料灌底盘温度和冷凝温度或制冷温度,启动各温度的控制按钮,使其达到显示值;料液温度与底盘温度应保持一致;(3)启动滴丸机搅拌系统,控制搅拌速度,将熔融的药液通过加料口,进入滴丸机的料罐中,不断搅拌10min;(4)缓缓打开冷凝液液面调节旋钮,调节滴距为0.10~0.12cm;(5)待冷凝温度达4~8℃、药液温度80~90℃后,缓慢扭动滴罐上的滴头开关,调节滴速,并将药液以30~40滴/min的速度滴入冷凝液二甲基硅油中;(6)滴丸经制冷循环系统,到达出丸口,收集缓释滴丸;(7)用滤纸和医用纱布吸干缓释滴丸表面的冷凝液,即得本发明缓释滴丸。实施例4处方:黄连277g,红芪、地黄、姜黄各833g,黄芩555g中药原料提取物与释材料配比为1:5中药原料提取物的制备方法:按实施例1方法制备提取物。制剂制备工艺:按实施例1方法制备缓释滴丸。实施例5处方:黄连277g,红芪、地黄、姜黄各833g,黄芩555g中药原料提取物与释材料配比为1:5中药原料提取物的制备方法:按实施例2方法制备提取物。制剂制备工艺:按实施例2方法制备缓释滴丸。实施例6处方:黄连277g,红芪、地黄、姜黄各833g,黄芩555g中药原料提取物与释材料配比为1:5中药原料提取物的制备方法:按实施例3方法制备提取物。制剂制备工艺:按实施例3方法制备缓释滴丸。实施例7处方:黄连277g,红芪、地黄、姜黄各833g,黄芩555g中药原料提取物与释材料配比为1:6中药原料提取物的制备方法:按实施例1方法制备提取物。制剂制备工艺:按实施例1方法制备缓释滴丸。实施例8处方:黄连277g,红芪、地黄、姜黄各833g,黄芩555g中药原料提取物与释材料配比为1:6中药原料提取物的制备方法:按实施例2方法制备提取物。制剂制备工艺:按实施例2方法制备缓释滴丸。实施例9处方:黄连277g,红芪、地黄、姜黄各833g,黄芩555g中药原料提取物与释材料配比为1:6中药原料提取物的制备方法:按实施例3方法制备提取物。制剂制备工艺:按实施例3方法制备缓释滴丸。虽然,上文中已经用一般性说明、具体实施方式及试验,对本发明作了详尽的描述,但在本发明基础上,可以对之作出一些修改或改进,这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在不偏离本发明精神的基础上所做的这些修改或改进,均属于本发明要求保护的范围。当前第1页1 2 3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