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瓜提取物在制药中的应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749033发布日期:2018-06-22 09:52阅读:334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天然植物提取物在制药中的应用,具体涉及白云瓜提取物在制药领域中的新用途。



背景技术:

白云瓜,又名蓝色土瓜,为旋花科植物蓝花土瓜(Merremia yunnanensis)的块根,是中国的特有植物。白云瓜分布于中国大陆的云南、四川等地,生长于海拔1,400米至3,000米的地区,一般生于灌丛、山坡草丛以及草坡松林下,秋、冬季挖取块根,除去泥土,切片,晒干。本品始载于《滇南本草》,云:\"白云瓜,味甘甜,无毒。生金沙江边有水处。梗甚硬。绿青淡黑叶。开紫花。根下结瓜,生食令人不饥。\"。白云瓜具有化痰通络功效,主要用于中风不语;痰涎壅塞;半身不遂等症的治疗。

白云瓜经化学成分初步研究,主要含有黄酮类、皂苷类化合物,初步药效学表明,其醇提取物对离体的牛脑动脉条具有显著的舒张作用,可明显延长结扎颈总动脉后小鼠的存活时间,显著增加家兔颈动脉及脑血流量,对花生四烯酸抗血栓所致急性肺栓塞、呼吸窘迫和死亡有明显保护作用,但是目前还未见白云瓜提取物有关的药理及其用途报道。



技术实现要素:

白云瓜提取物在制药中的应用。

所述的白云瓜提取物在制药中的应用,其特征在于,制药中的应用为制备治疗脑血管疾病的药物中的应用。

所述的白云瓜提取物在制药中的应用,其特征在于,制药中的应用为制备治疗脑中风疾病的药物中的应用。

所述的白云瓜提取物由以下步骤制得:

(1)取清洁、干燥过的白云瓜地下部分进行粗粉碎;

(2)加入4-20倍量的溶剂热回流提取或煮提,所述溶剂为10%-95%乙醇或水,提取1-3次,每次提取1-3小时,合并提取液回收溶剂,得流浸膏或浸膏干粉。

为了更好地理解本发明的实质,下面将用白云瓜提取物的药理试验及结果来说明其在制药领域中的新用途。

一、动物药理试验:

1.白云瓜提取物对小鼠常压缺氧耐受性的影响(观察药物的抗脑耐氧和心肌缺氧的作用)

选取18~22g KM雄性小鼠,随机分组,分别为空白对照组、阳性药组和提取物组。除空白对照组给予等剂量的0.5%羧甲基纤维素钠溶液灌胃外,其余各组给予相应药物或提取物灌胃,每天1次,连续15d。于末次给药后1h,将各组小鼠放入缺氧瓶中,盖紧瓶塞,记录实验开始时间。观察各组小鼠活动情况、呼吸状况,准确记录其存活时间,并进行统计学检验。结果表明,与空白对照组和阳性药组比较,白云瓜提取物可显著延长常压缺氧条件下小鼠的存活时间(均P<0.01),高低剂量组延长率分别为29.63%和31.48%,稍优于对照组剂量组。

2.对颈总动脉结扎所致小鼠大脑缺血的影响(观察药物的抗脑缺血作用)

选取18~22g KM雄性小鼠,随机分组,分别为空白对照组、阳性药组和提取物组。除空白对照组给予等剂量的0.5%羧甲基纤维素钠溶液灌胃外,其余各组给予相应药物或提取物灌胃,每天1次,连续15d。于末次给药后1h,用3.5%水合氯醛10ml/kg.bw腹腔注射麻醉小鼠,颈部正中切口,分离双侧颈总动脉,对各组动物行双侧颈总动脉结扎术,观察小鼠的存活时间,并进行统计学检验。结果表明提取物高低组(2.3g/kg.bw、4.6g/kg.bw)均可显著延长结扎颈总动脉后小鼠的存活时间(P<0.05),延长率为48.12%和66.24%,优于阳性药益脉康片和血塞通分散片,提示白云瓜提取物具有抗颈总动脉结扎所致小鼠大脑缺血作用。

3.对胶原-肾上腺素诱发小鼠体内血栓形成的影响

选取18~22g KM雄性小鼠,随机分组,分别为空白对照组、阳性药组和提取物组。除空白对照组给予等剂量的0.5%羧甲基纤维素钠溶液灌胃外,其余各组给予相应药物或提取物灌胃,每天1次,连续15d。于末次给药后1h,各组小鼠尾静脉注射胶原蛋白-肾上腺素混合物诱导剂0.1mL(1mL诱导剂含I型胶原蛋白0.41mg,含盐酸异丙肾上腺素0.04mg),观察并记录5min内小鼠死亡数和15min内小鼠偏瘫的恢复数,各给药组取平均数与空白对照组比较,进行统计学检验。结果表明,与空白对照组比较,白云瓜提取物和阳性对照药血塞通分散片剂量组均可明显延长胶原-肾上腺素诱导体内血栓形成后小鼠的存活时间。

4、白云瓜提取物对线栓法致大鼠脑缺血再灌注的作用研究

建立线栓法致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通过神经功能评分、计算大脑含水量及脑梗死率,观察白云瓜提取物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并对血清及脑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MDA)的水平进行检测,初步研究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在本实验条件及所设计的剂量下,白云瓜对线栓法致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较好的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氧化损伤有关,结合神经功能、脑梗死率和脑组织中生化指标进行综合评价,白云瓜提取物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且优于阳性药血塞通分散片。

5.白云瓜提取物对小鼠微循环的影响

取白云瓜提取物以2.67g/kg、5.33g/kg(相当于生药11.30g/kg、22.56g/kg)的剂量连续灌胃给药7天,与溶媒对照组比较,白云瓜(根)提取物可明显改善小鼠耳廓毛细血管血液流态;可明显扩张小鼠耳廓毛细血管微动脉管径;具有改善微循环的作用。

二、急性毒性试验研究

白云瓜(根)水提取物小鼠灌胃急性毒性实验的给药剂量为19.04g/kg.bw,共死亡1只,死亡率为5%;16.18g/kg.bw剂量组,动物未出现死亡。给药后4小时之内出现毒性反应,主要表现为:腹泻,1天后毒性反应消失。对观察期死亡的动物进行大体解剖观察,死亡动物有肺部充血症状。给药后第7天16.18g/kg.bw组雌性小鼠体重增长较快,与溶媒对照组相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其余各剂量组小鼠体重持续增长,动物体重与溶媒对照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因未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不能确定肺部充血症状的具体原因。

本发明所述白云瓜提取物在制药中的应用,白云瓜提取物为以白云瓜药材地下部分为原料,采用水或乙醇加热提取得到的浸膏干粉或流浸膏,白云瓜提取物与空白对照组和阳性药组比较,可显著延长常压缺氧条件下小鼠的存活时间(均P<0.01),具有抗颈总动脉结扎所致小鼠大脑缺血作用,对线栓法致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较好的保护作用,可明显延长胶原-肾上腺素诱导体内血栓形成后小鼠的存活时间此外,白云瓜(根)提取物可明显改善小鼠耳廓毛细血管血液流态;可明显扩张小鼠耳廓毛细血管微动脉管径;具有改善微循环的作用。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1、白云瓜药材清洁、干燥后进行粗粉碎;

2、取上述粗粉碎药材加水煮提取2次,第一次加12倍量,第二次加8倍量,每次提取1小时,合并2次提取液;

3、提取液用膜过滤,滤液减压浓缩至比重为1.30(60℃),得白云瓜流浸膏,收率为33.6%;

4、取上述流浸膏加水溶解,再加入0.7%的山梨酸钾和5%的甘油,最后加水到规定量,使配制好的溶液每毫升含2克白云瓜药材,再用40%NaOH溶液调节pH值至6.5,混匀,灭菌,即得所需的用于治疗脑血管疾病的白云瓜口服液或合剂。

实施例2:

1、白云瓜药材清洁、干燥后进行粗粉碎;

2、取上述粗粉碎药材加入10%乙醇热回流提取2次,每次加6倍量溶剂,每次回流2小时,合并2次提取液回收乙醇;

3、回收乙醇后的浸膏加入药材2倍量的水,煮沸后冷至室温,用膜过滤,滤液减压浓缩至比重为1.29(60℃),备用。

4、取上述流浸膏加入适量的糖粉和糊精,混合均匀,制颗粒,60℃真空干燥,过筛整粒,包装,即得用于治疗脑血管疾病的白云瓜颗粒剂。

实施例3:

1、白云瓜药材清洁、干燥后进行粗粉碎;

2、取上述粗粉碎药材加入60%乙醇热回流提取3次,每次加4倍量溶剂,每次回流1小时,合并3次提取液回收乙醇;

3、回收乙醇后的浸膏加入药材2倍量的水,煮沸后冷至室温,用膜过滤,滤液减压浓缩至比重为1.30(60℃)以上后60℃真空干燥,粉碎,过80目筛,即得浸膏粉,收率为16.2%;

4、将重量百分比为50%的浸膏粉,50%的淀粉混合,置球磨机中研磨2小时,充分混匀,经干法制粒或一步制粒机制成粒度为过40目的颗粒,在干颗粒中加入颗粒重量0.8%%的硬脂酸镁,混匀后压制成片,包薄膜衣后,即得用于治疗脑血管疾病的白云瓜片剂。

实施例4

1、白云瓜药材清洁、干燥后进行粗粉碎;

2、取上述粗粉碎药材加入加20倍量95%乙醇热回流提取1次,回流时间3.0小时,提取液过滤、回收乙醇;

3、回收乙醇后的浸膏加入药材2倍量的水,煮沸后冷至室温,用膜过滤,滤液减压浓缩至比重为1.30(60℃)以上后60℃真空干燥,粉碎,过80目筛,即得浸膏粉,收率8.6%;

4、将重量百分比为50%的浸膏粉、30%的淀粉、20%的维晶纤维素混合,置球磨机中研磨2小时,过120目筛,充分混匀,干法制粒或一步制粒机制成粒度为40-80目的颗粒,干燥、检验合格后,填入1#空胶囊中,即得用于治疗脑血管疾病的白云瓜胶囊剂。

实施例5白云瓜对小鼠常压缺氧耐受性的影响

1.实验目的:观察药物的抗脑耐氧和心肌缺氧的作用

2.实验方法

选取18~22g KM雄性小鼠70只,随机分为5组,每组14只,分别为空白对照组、益脉康片组(250mg/kg.bw)、血塞通分散片组(300mg/kg.bw)、提取物低剂量组(2.3g/kg.bw)和提取物高剂量组(4.6g/kg.bw)。除空白对照组给予等剂量的0.5%羧甲基纤维素钠溶液灌胃外,其余各组给予相应药物灌胃,每天1次,连续15d。于末次给药后1h,将各组小鼠放入缺氧瓶(瓶内放钠石灰10g,用以吸收二氧化碳,钠石灰上垫有滤纸,用以吸收尿液)中,盖紧瓶塞,开始记录实验开始时间。观察各组小鼠活动情况、呼吸状况,准确记录其存活时间(从盖紧瓶塞到小鼠死亡时间),并进行统计学检验。

3、统计方法

实验结果以±SD(n)表示,n是每组动物数目。试验数据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进行“Independent-Samples T Test”检验,检验水准α=0.05。

4、实验结果(见下表1)

表1.提取物样品对小鼠常压缺氧耐受性的影响(±SD)

注:与空白对照组比较:*P<0.05,**P<0.01

实验结果表明,各组小鼠连续灌胃给药15d后,与空白对照组比较,益脉康和血塞通剂量组可显著延长常压缺氧条件下小鼠的存活时间(P<0.05或P<0.01),延长率分别为18.52%、25.31%;白云瓜提取物(2.3g/kg.bw和4.6g/kg.bw)剂量组亦可显著延长常压缺氧条件下小鼠的存活时间(均P<0.01),延长率分别为29.63%和31.48%。结果提示:白云瓜提取物可能具有明显的耐缺氧作用,优于对照组益脉康和血塞通剂量组。

实施例6提取物对颈总动脉结扎所致小鼠大脑缺血的影响

1.实验目的:观察提取物的抗脑缺血作用

2.实验方法

选取18~22g KM雄性小鼠70只,随机分为5组,每组15只,分别为空白对照组、益脉康片组(250mg/kg.bw)、血塞通分散片组(300mg/kg.bw)、提取物低剂量组(2.3g/kg.bw)和提取物高剂量组(4.6g/kg.bw)。除空白对照组给予等剂量的0.5%羧甲基纤维素钠溶液灌胃外,其余各组给予相应药物灌胃,每天1次,连续15d。于末次给药后1h,用3.5%水合氯醛10ml/kg.bw腹腔注射麻醉小鼠,颈部正中切口,分离双侧颈总动脉,对各组动物行双侧颈总动脉结扎术。观察小鼠的存活时间,并进行统计学检验。

3.统计方法

以±SD(n)表示,n是每组动物数目。试验数据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进行“Independent-Samples T Test”检验,检验水准α=0.05。

4.实验结果(见下表2)

表2.提取物对颈总动脉结扎所致小鼠大脑缺血的影响(±SD)

注:与空白对照组比较:*P<0.05

实验结果表明,各组小鼠连续灌胃给药15d后,与空白对照组比较,益脉康和血塞通组可显著延长结扎颈总动脉后小鼠的存活时间(均P<0.05),延长率分别为42.20%和39.12%;提取物高低组(2.3g/kg.bw、4.6g/kg.bw)均可显著延长结扎颈总动脉后小鼠的存活时间(P<0.05),延长率为48.12%和66.24%。结果提示:白云瓜提取物具有抗颈总动脉结扎所致小鼠大脑缺血作用。

实施例7对胶原-肾上腺素诱发小鼠体内血栓形成的影响

1.实验目的:观察药物的抗血栓作用。

2.实验方法

选取18~22g KM雄性小鼠70只,随机分为5组,每组15只,分别为空白对照组、阿司匹林肠溶片组(120mg/kg.bw)、血塞通分散片组(300mg/kg.bw)、提取物低剂量组(2.3g/kg.bw)、提取物高剂量组(4.6g/kg.bw)。除空白对照组给予等剂量的0.5%羧甲基纤维素钠溶液灌胃外,其余各组给予相应药物灌胃,每天1次,连续15d。于末次给药后1h,各组小鼠尾静脉注射胶原蛋白-肾上腺素混合物诱导剂0.1mL(1mL诱导剂含I型胶原蛋白0.41mg,含盐酸异丙肾上腺素0.04mg),观察并记录5min内小鼠死亡数和15min内小鼠偏瘫的恢复数,各给药组取平均数与空白对照组比较,进行统计学检验。各组超过5min未死亡或偏瘫恢复的小鼠存活时间以5min记录。

3.统计方法

实验结果以±SD(n)表示,n是每组动物数目。试验数据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进行“Independent-Samples T Test”检验,检验水准α=0.05。

4.实验结果(见下表3)

表3.提取物样品对胶原-肾上腺素诱发小鼠体内血栓形成的影响(±SD)

注:与空白对照组比较:*P<0.05,**P<0.01,***P<0.001

实验结果表明,各组小鼠连续灌胃给药15d后,与空白对照组比较,血塞通和阿司匹林剂量组可显著延长尾静脉注射胶原-肾上腺素诱导小鼠体内血栓形成后的存活时间(P<0.01或P<0.001),延长率分别为59.95%和67.86%;提取物(2.3g/kg.bw和4.6g/kg.bw)剂量组亦可显著延长尾静脉注射胶原-肾上腺素诱导小鼠体内血栓形成后的存活时间(P<0.05或P<0.01),延长率分别为48.28%和62.87%。与空白对照组比较,阳性对照药血塞通的偏瘫恢复率为42.86%,提取物高剂量组恢复率为40.0%,其余各给药组对偏瘫恢复率均无显著性影响。综合上述结果提示:白云瓜提取物可明显延长胶原-肾上腺素诱导体内血栓形成后小鼠的存活时间。

实施例8白云瓜提取物对线栓法致大鼠脑缺血再灌注的作用研究

1.实验目的:对白云瓜提取物的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作用进行研究,为其后续开发利用提供实验依据。

2.实验方法

2.1对线栓法致大鼠脑缺血再灌注的影响

2.1.1分组给药

选取180~220g SD雄性大鼠135只,按体重随机分为5组,模型对照组、白云瓜提取物样品低、高剂量组和血塞通分散片组(阳性药)每组30只,空白对照组15只。除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给予等剂量的纯水灌胃外,白云瓜浸膏各剂量组和血塞通组动物给予相应药物灌胃,每天1次,连续7d。

2.1.2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的建立

各组动物于末次给药后1h,使用3.5%水合氯醛麻醉后,仰卧于动物解剖板上,将颈部备皮乙醇消毒,沿颈部正中进行切口,暴露并钝性分离出右侧的颈总动脉(CCA)和迷走神经至分叉处,向上继续分离出颈内动脉(ICA)和颈外动脉(ECA),仔细分离避免损伤迷走神经,夹闭CCA近心端,分别在ECA距分叉处5mm处打两个手术死结,并从两个手术死结中间剪断ECA,拉起ECA使之与ICA呈一条直线,夹闭ICA,在ECA上距分叉处3mm处用眼科剪剪一个“V”形缺口,将线栓经缺口插入,将夹闭的ICA松开。将线栓插人ICA,线栓标记处到分叉处,停止继续插入,扎紧ECA上的缺口。缝合颈部切口,在缝合口上洒青霉素消毒。手术后2h将线栓轻轻拔出0.5cm左右,造成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空白对照组只分离颈总动脉不插线栓。各组手术结束后将大鼠放置于恒温清洁笼中卫生饲养,并于手术后2h、12h、24h和36h继续连续给药4次。

2.1.3评分与检测

1.手术后2h、12h、24h、36h和48h观察动物神经功能缺失症状并进行评分,大鼠神经功能损害程度评分标准表见表4,取评分>10分进行统计。

表4.大鼠神经功能损害程度评分标准表

2.48h评分后处死:①取血并分离血清,进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的检测。②动物取脑,部分大脑称量其湿重,使用1.5%TTC溶液对大脑进行染色,然后使用10%福尔马林固定,待大脑固定后进行拍照,计算脑梗死率,随后烘干大脑称量大脑干重;剩余大脑进行组织匀浆,并取上清进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的检测。

2.2统计方法

实验结果以±SD(n)表示,n是每组动物数目。试验数据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进行“Independent-Samples T Test”检验,检验水准α=0.05。

3实验结果

3.1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神经功能评分的影响

表5.白云瓜浸膏对线栓法致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神经功能评分的影响(±SD)

注:与模型对照组比较:*P<0.05、***P<0.001

实验结果表明(结果见表5):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各给药组及模型对照组手术后2h神经功能评分无明显差异,提示造模成功。各给药组连续给药7d、手术后连续给药4次后,与模型对照组比较,血塞通组、白云瓜提取物各剂量组手术后36h对线栓法致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神经功能评分有明显影响(P<0.05或P<0.001);手术后48h,由于模型对照组存活动物较少(3只),故无统计学意义。

3.2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脑含水量的影响

实验结果见表6

表6.线栓法致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脑含水量及脑梗死率的影响(±SD)

注:与模型对照组比较:*P<0.05、**P<0.01

实验结果表明(结果见表6):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与各给药组对线栓法致大鼠脑缺血损伤脑含水量及脑梗死率均显著升高,提示造模成功(P<0.05)。血塞通100mg/kg.bw剂量组连续给药7d、手术后连续给药4次后,与模型对照组比较,脑梗死率显著降低(P<0.05);白云瓜提取物1.8g/kg.bw和3.6g/kg.bw剂量组连续给药7d、手术后连续给药4次后,与模型对照组比较,脑梗死率均显著降低(P<0.05或<0.01)。

3.3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表7.对线栓法致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血液中生化指标的影响(±SD)

实验结果表明(结果见表7):各给药组连续给药7d、手术后连续给药4次后,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各给药组血清中SOD活性、MDA水平均无明显影响。

3.4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脑组织中生化指标的影响

表8.对线栓法致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脑组织中生化指标的影响(±SD)

注:与模型对照组比较,*P<0.05、**P<0.01、***P<0.001。

实验结果表明(结果见表8):各给药组连续给药7d、手术后连续给药4次后,与模型对照组比较,血塞通100mg/kg.bw剂量组脑组织中MDA水平显著降低(P<0.01);白云瓜提取物浸膏1.8g/kg.bw和3.6g/kg.bw剂量组脑组织中MDA水平显著降低(P<0.05或P<0.001),其中提取物高剂量组(3.6g/kg.bw)SOD活性显著升高(P<0.05)。

4.实验小结

在本研究中,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各给药组及模型对照组手术后2h神经功能评分有明显差异,提示造模成功。

与模型对照组比较,血塞通(100mg/kg.bw)剂量组手术后36h的神经功能评分显著降低,脑梗死率显著降低,MDA水平显著降低。

与模型对照组比较,提取物低剂量组(1.8g/kg.bw)手术后36h的神经功能评分显著降低,脑组织中MDA水平显著降低。

与模型对照组比较,提取物高剂量组(3.6g/kg.bw)手术后36h的神经功能评分显著降低,脑含水量及脑梗死率显著降低,脑组织中SOD活性显著升高,脑组织中MDA水平显著降低。

5.实验结论

在本实验条件及所设计的剂量下,白云瓜提取物对线栓法致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较好的地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氧化损伤有关,结合神经功能、脑梗死率和脑组织中生化指标进行综合评价,白云瓜提取物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稍优于阳性药血塞通分散片剂量组。

实施例9白云瓜提取物对小鼠耳廓微循环的影响

1.实验方法

取18~22g小鼠36只,雌雄各半,随机分成溶媒对照组、白云瓜提取物低、高剂量3个组,每组雌雄各6只。实验室温度保持在25±1℃。各组动物按剂量给药一次。以3.5%水合氯醛0.ml/10g腹腔注射麻醉动物,固定耳廓,置于放大50倍的微循环显微镜下,以合适的血管(界限清楚,特征明显动脉、静脉血管)为观察对象,分别采集给药前(为保证采集的图像质量,根据预实验,给药前图像于麻醉后5min采集,采集后立即给药)、给药后5min、10min、15min的图像,观测以下三个指标:①血液流态(与图像采集同时进行)(流态分5级:停滞为0分;粒流为1分,粒线流为2分,线粒流为3分,线流为4分);②微动脉管径(A3);③微静脉管径(V3)。观察并记录给药前后各项指标的变化情况,以判断药物对微循环的改善情况。(试验中为保证实验结果的客观性和减少人为误差,动物麻醉、耳廓固定,图像采集,血液流态评分、血管管径测量等容易影响实验结果的步骤,均由通过专业实验培训,技术熟练的人员进行操作)。

2.实验结果

表9白云瓜提取物对小鼠耳廓毛细血管血液流态的影响(n=12)

注:与溶媒对照组比:*P<0.05,**P<0.01,***P<0.001

实验结果表明(结果见表9):白云瓜提取物以2.67g/kg、5.33g/kg(相当于生药11.30g/kg、22.56g/kg)的剂量连续灌胃给药7天,与溶媒对照组比较,白云瓜提取物低剂量组在45min、60min可明显改善小鼠耳廓毛细血管血液流态,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5)。

表10白云瓜提取物对小鼠耳廓微静脉管径的影响(n=12)

注:与溶媒对照组比:*P<0.05,**P<0.01,***P<0.001

实验结果表明(结果见表10):白云瓜提取物以2.67g/kg、5.33g/kg(相当于生药11.30g/kg、22.56g/kg)的剂量连续灌胃给药7天,与溶媒对照组比较,白云瓜提取物在给药后45min、60min可明显扩张小鼠耳廓毛细血管微静脉管径,具有作用趋势,但与溶媒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表11白云瓜提取物对小鼠耳廓微动脉管径的影响(n=12)

注:与溶媒对照组比:*P<0.05,**P<0.01,***P<0.001

实验结果表明(结果见表11):白云瓜提取物以2.67g/kg、5.33g/kg(相当于生药11.30g/kg、22.56g/kg)的剂量连续灌胃给药7天,与溶媒对照组比较,白云瓜提取物在给药后30min、45min、60min可明显扩张小鼠耳廓毛细血管微动脉管径,具有显著性差异。

综上所述,白云瓜提取物以2.67g/kg、5.33g/kg(相当于生药11.30g/kg、22.56g/kg)的剂量连续灌胃给药7天,与溶媒对照组比较,白云瓜提取物可明显改善小鼠耳廓毛细血管血液流态;可明显扩张小鼠耳廓毛细血管微动脉管径;具有改善微循环的作用。

实施例10急性毒性试验

1.实验方法

1.1预实验

选择体重均一的动物28只,雌雄各14只,预设7个剂量组,每个剂量组4只,雌雄各2只。各组按40ml/kg.bw灌胃给药,观察动物一般症状及死亡情况。结果见表12。

表12白云瓜水提取物小鼠灌胃急性毒性预实验剂量及结果

结果38.75g/kg.bw、31.00g/kg.bw、24.80g/kg.bw剂量组动物各有1只死亡,其他各组无动物死亡,各给药组给药后未出现中毒症状。死亡动物解剖观察可见肺部充血。

1.2正式实验

1.2.1动物分组:将合格的动物称重,按性别和体重分群,随机分为3组,即溶媒对照组和不同剂量供试品组,每组雌雄各10只。

1.2.2识别方法:动物按本研究室“小动物个体标识法”进行标记,用3%苦味酸标记为黄色,即左前肢(1#)、左侧中部(2#)、左后肢(3#)、右前肢(4#)、右侧中部(5#)、右后肢(6#)、头部(7#)、背部(8#)、尾根部(9#)、无标识(10#)。

实验期间每个笼具挂笼卡标识,注明:动物种系、笼号、组别、剂量、性别、动物编号、观察起止时间。

1.3剂量设计依据

根据预实验结果,提取物设19.04g/kg.bw、16.18g/kg.bwg/kg.bw2个剂量。

1.4供试品配制方法

1.4.1用分析天平称取白云瓜水提取物11.900g,研磨均匀后加入少量纯水,用量筒配成25ml,充分混匀,此时药液浓度为0.476g/ml。

1.4.2用分析天平称取白云瓜水提取物10.115g,研磨均匀后加入少量纯水,用量筒配成25ml,充分混匀,此时药液浓度为0.405g/ml。

1.5给药方法及药量

1.5.1给药方法:按溶媒对照组、白云瓜水提取物19.04g/kg.bw、16.18g/kg.bw体重组的顺序给药,每次给药前将药液充分混匀。

1.5.2给药途径及给药量:按40ml/kg体重灌胃给药。

1.5.3给药频率及期限:单次给药。

1.6各种指标的检测方法和频率:

1.6.1一般情况:小鼠灌胃给予白云瓜水提取物后连续观察4小时,以后每天至少观察一次,共14天。主要观察动物饮食、外观、行为活动、分泌物、排泄物等是否异常,死亡情况,中毒反应症状及其起始时间、严重程度、持续时间、是否可逆及恢复时间等。

1.6.2体重:于给予供试品前及给予供试品后第3、7、14天称动物体重,观察动物体重变化。

1.6.3解剖观察:对观察期死亡动物和观察结束存活的动物进行解剖,肉眼观察心、肝、脾、肺、肾、肾上腺、胸腺、卵巢、子宫、精囊、前列腺、睾丸、胃、肠及胸腔、腹腔,观察各脏器、器官的体积、颜色、质地等有无异常。

2.统计方法

动物体重结果以x±SD表示,用SPSS16.0统计软件中的单因素方差分析法对体重进行数据统计。

3.实验结果与分析

3.1毒性反应

小鼠灌胃给予白云瓜水提取物后连续观察4小时,在4小时之内出现毒性反应,毒性反应主要表现为:腹泻;给药1天后毒性反应消失。对观察期死亡的动物进行大体解剖观察,死亡动物有肺部充血症状。观察期结束取剩余动物处死观察,未发现上述症状。

3.2死亡情况

19.04g/kg.bw剂量组给药后动物出现中毒症状,有1只动物死亡,死亡率为5%。16.18g/kg.bw剂量组给药后未出现中毒症状及死亡。各组动物死亡数见表14。各组动物死亡时间见表15。

表13白云瓜水提物小鼠灌胃给药急性毒性试验急性毒性症状及动物死亡情况

表14白云瓜水提取物小鼠灌胃急性毒性实验各组动物死亡数

表15白云瓜水提取物小鼠灌胃急性毒性实验各组动物死亡时间

3.3体重

给药后第7天16.18g/kg.bw组雌性小鼠体重增长较快,与溶媒对照组相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其余各剂量组小鼠体重持续增长,动物体重与溶媒对照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各组动物的体重见表16。

表16白云瓜水提取物小鼠灌胃急性毒性实验各组动物的体重

注:与溶媒对照组相比**P<0.01

3.4解剖观察

观察结束后脱颈椎处死的动物进行大体解剖观察,肉眼观察心、肝、脾、肺、肾、肾上腺、胸腺、卵巢、子宫、精囊、前列腺、睾丸、胃、肠及胸腔、腹腔,各组织和器官的体积、颜色、质地等,除部分小鼠肺充血外,均无肉眼所见异常。

4.评价与结论

本实验条件下,白云瓜水提取物小鼠灌胃急性毒性实验的给药剂量为19.04g/kg.bw,共死亡1只,死亡率为5%;16.18g/kg.bw剂量组,动物未出现死亡。

给药后4小时之内出现毒性反应,主要表现为:腹泻,1天后毒性反应消失。

对观察期死亡的动物进行大体解剖观察,死亡动物有肺部充血症状。

给药后第7天16.18g/kg.bw组雌性小鼠体重增长较快,与溶媒对照组相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其余各剂量组小鼠体重持续增长,动物体重与溶媒对照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因未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不能确定肺部充血症状的具体原因。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