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症微环境响应性纳米药物、其制备方法及应用

文档序号:10632561阅读:1093来源:国知局
炎症微环境响应性纳米药物、其制备方法及应用
【专利摘要】本发明请求保护一种炎症微环境响应性纳米药物、其制备方法及应用,由心血管疾病防治药物、炎症微环境响应性载体材料、磷脂和聚乙二醇?二硬脂酰磷脂酰乙醇胺组成,其中所述聚乙二醇?二硬脂酰磷脂酰乙醇胺与心血管疾病防治药物的质量比为0.1:1到10:1之间,聚乙二醇?二硬脂酰磷脂酰乙醇胺与炎症微环境响应性载体材料的质量比为0.02:1到2:1之间,聚乙二醇?二硬脂酰磷脂酰乙醇胺与磷脂为0.01:1到1:0.01之间,所述纳米药物的粒径在20到900nm之间。可以应用于制备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疾病、血管支架内再狭窄和腹主动脉瘤的预防和治疗药物中。本纳米药物对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疾病、血管支架内再狭窄和腹主动脉瘤有明显的防治作用。
【专利说明】
炎症微环境响应性纳米药物、其制备方法及应用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靶向炎症微环境的纳米药物,具体是一类通过响应于病灶局部炎症微 环境实现心血管疾病防治的靶向纳米药物的组成、制备方法及其在防治心血管疾病的应 用。
【背景技术】
[0002] 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居所有疾病首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且其发病率 和死亡率仍逐年攀升。我国目前心血管病患者已经超过2.7亿人,每年死于心脑血管疾病的 近300万人。而到2030年,我国心血管病患者将增加2130万,死亡人数将增加770万。动脉粥 样硬化(AS)是心肌梗死、中风、脑卒中等严重致命性心血管疾病的共同病理改变,因此它也 是导致全球范围内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不断上升的最常见因素;若能有效防治AS 势必会显著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造福人类健康。AS是一种进展缓慢的炎症 性疾病,其特征是脂质和纤维性成分在动脉壁内沉积引起管腔狭窄,甚至斑块破裂导致血 管阻塞。炎症反应在AS发生发展的不同阶段中均有重要作用。据统计,76%的致命性冠状动 脉病(比如急性心肌梗塞和冠状动脉性猝死)以及缺血性中风与AS斑块破裂相关。因此,不 稳定斑块的早期诊断和治疗一直是防治AS相关心血管疾病的研究焦点。根据AS发生发展不 同阶段的病理特征及其分子与细胞作用机制,通过药物治疗减小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或 提高其稳定性是防治此类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0003] 然而,目前AS防治药物口服或动脉内直接给药后,其血浆半衰期短,迅速从靶部位 消除,导致AS斑块部位药物难以维持最低有效治疗浓度,故治疗效果十分有限;若采用频繁 给药或提高给药剂量的方法则会引起毒副作用的显著增加。此外,由于AS是慢性炎症疾病, 其发病历程甚至长达几十年,在此过程中,AS病灶微环境动态改变,AS形成部位血管及AS斑 块内部的分子、细胞种类及其数量不断发生变化。因此,基于AS发病历程中局部炎症微环境 设计高效而安全的新型防治系统对于此类疾病的治疗意义巨大。
[0004] 基于纳米技术和医学交叉研究的纳米医学近年来迅猛发展,为重大疾病的诊疗提 供了新的机遇。研究表明纳米微粒在血管性疾病的早期诊断、预防、治疗及治疗效果评价等 方面也具有突出优势。主要体现在:1)提高药物在血液循环中的稳定性,延长药物半衰期; 2)通过特异性生物分子实现血管病灶部位特异性靶向,维持正常血流环境下的稳定结合 (比如保持与内皮细胞、血小板或内皮下不同基质蛋白的稳定结合),实现血管性疾病发生、 发展相关细胞(比如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的特异性胞内递送;3)提高病灶部位药物浓度, 减少药物在正常组织器官的分布,从而降低或避免了药物全身毒副作用或对正常器官的副 作用;4)降低给药剂量,降低临床治疗费用;5)以可控或刺激响应方式实现诊断试剂、影像 分子或治疗药物的病灶选择性传输。为此,美国、欧洲等心血管疾病高发病率国家近年来相 继组织建立了多学科交叉研究团队以推进纳米系统在心血管疾病诊断、预防与治疗中的应 用研究;其成效显著,个别诊断试剂已进入临床试验。可以预期,基于纳米技术的治疗性纳 米微粒将会为心血管疾病的治疗带来新希望。
[0005] 与实体瘤局部存在高渗漏性血管等病理特征相似,AS发生部位常伴随有血管通透 性的增加。内皮损伤是AS发生的关键病理生理因素,它会导致血管内皮对大分子和纳米微 粒的通透性显著增加;微脉管的渗透性和缺血诱导新生血管(或滋养管)的渗漏性进一步加 强了局部通透性。且AS慢性炎症的病理特点使病变血管局部通透性较正常血管的显著增加 在其发生、发展的整个过程持续存在。这些病理特征是纳米微粒系统被动靶向AS斑块部位 的前提和基础。此外,静脉注射后纳米微粒还可以被循环单核细胞及中性粒细胞等摄取或 与之结合,这些细胞之后迀移至AS炎症部位,从另一途径实现被动靶向。另一方面,AS发生 部位趋化分子、粘附分子表达水平明显增高,这些分子为纳米微粒的主动靶向提供了重要 靶标。通过将抗体、蛋白、多肽或其他配体分子结合于纳米粒表面,可以实现其主动靶向。近 年来研究表明,各种理化性能不同的纳米粒在AS的诊断与治疗中潜力巨大。量子点、金纳米 粒、娃纳米粒和磁性氧化铁纳米粒(Iron oxide NP)等广泛用于AS的非侵袭性造影中,涉及 光学成像、核磁共振造影、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术、计算机断 层扫描技术以及超声造影等现代医学成像技术。部分初步研究尚表明,载药治疗性纳米粒 可以通过被动或主动方式靶向AS斑块部位,减小斑块面积或提高斑块稳定性,从而有望降 低AS相关并发症的发病率;其中研究的纳米系统包括脂质体、纳米乳液、聚合物纳米粒、聚 合物胶束等,涉及高密度脂蛋白和低密度脂蛋白水平调节、抗炎、抗再狭窄、抗血管新生、抗 凝等治疗策略。
[0006] 毫无疑问,这些纳米诊疗系统的临床转化将会为心血管疾病的个体化治疗提供极 其重要的新工具和新手段。不过,尽管靶向纳米系统在AS等心血管疾病的诊断与治疗中的 应用前景极其美好,并有望推进个体化治疗策略的快速发展,但该领域的研究在国内外均 处于初步阶段。尤其是在靶向治疗AS方面,目前仍然缺乏同时具备良好生物相容性、可调降 解周期、可控药物释放和病灶微环境靶向性等诸多生物理化特性的纳米药物。

【发明内容】

[0007]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炎症微环境响应性纳米药物的组成及其制备 方法;另一目的是以动脉粥样硬化和颈动脉损失后再狭窄为模型,验证其在防治心血管疾 病中的作用。
[0008]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炎症微环境响应性纳米药物由心 血管疾病防治药物、炎症微环境响应性载体材料、磷脂和聚乙二醇-二硬脂酰磷脂酰乙醇胺 组成,其中所述聚乙二醇-二硬脂酰磷脂酰乙醇胺与心血管疾病防治药物的质量比为0.1:1 到10:1之间,聚乙二醇-二硬脂酰磷脂酰乙醇胺与炎症微环境响应性载体材料的质量比为 0.02:1到2:1之间,聚乙二醇-二硬脂酰磷脂酰乙醇胺与磷脂为0.01:1到1:0.01之间,所述 纳米药物的粒径在20到900nm之间。
[0009] 上述心血管疾病防治药物选自雷帕霉素、坦罗莫司、依维莫司、地磷莫司、佐他莫 司、紫杉醇、多西紫杉醇、阿霉素、洛伐他汀、辛伐他汀、普伐他汀、美伐他汀、氟伐他汀、阿托 伐他汀、西立伐他汀、罗伐他汀或匹伐他汀。
[0010] 上述炎症微环境响应性载体材料缩醛化α-环糊精衍生物、缩醛化β-环糊精衍生 物、缩醛化γ -环糊精衍生物、缩醛化环糊精聚合物、缩醛化葡聚糖、4-羟甲基苯硼酸频哪醇 酯修饰的环糊精衍生物、4-羟甲基苯硼酸频哪醇酯修饰的β-环糊精衍生物、4-羟甲基苯 硼酸频哪醇酯修饰的γ -环糊精衍生物、4-羟甲基苯硼酸频哪醇酯修饰的葡聚糖或4-羟甲 基苯硼酸频哪醇酯修饰的环糊精聚合物。具体地,缩醛化环糊精聚合物和4-羟甲基苯硼酸 频哪醇酯修饰的环糊精聚合物中的环糊精聚合物选自α-环糊精聚合物、β-环糊精聚合物或 γ-环糊精聚合物。
[0011] 上述述磷脂选自卵磷脂、二硬脂酰磷脂酰乙醇胺、二肉豆蔻酰磷脂酰胆碱、1,2_二 油酰基磷脂酰胆碱或二硬脂酰磷脂酰胆碱。
[0012] -种炎症微环境响应性纳米药物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首先将磷脂和聚乙 二醇-二硬脂酰基磷脂酰乙醇胺溶于水中得到水相,将炎症微环境响应性载体材料与心血 管疾病防治药物溶于有机溶剂中得到有机相;然后将有机相缓慢滴加于预加热后的水相 中,滴加完成后,在20_80°C下磁力搅拌l_24h以挥发除去有机溶剂,通过离心分离,用去离 子水洗涤,冷冻干燥后即可得到纳米药物。
[0013] 在以上制备方法中,所述聚乙二醇-二硬脂酰磷脂酰乙醇胺中聚乙二醇的分子量 为1000Da、2000Da、5000Da或lOOOODa。
[0014] 在以上制备方法中,所述有机溶剂选自甲醇、乙醇、乙腈、四氢呋喃、二甲基甲酰 胺、二甲基乙酰胺、二甲基亚砜、N-甲基吡咯烷酮或其任意两两混合的溶剂。
[0015] 在以上制备方法中,所述聚乙二醇-二硬脂酰磷脂酰乙醇胺在水相中的浓度为 0.01 -100mg/mL;所述水相和有机相的体积比为10:1到1:10之间。
[0016] 实现本发明的另一目是以动脉粥样硬化和颈动脉损失后再狭窄为模型,验证本发 明的药物在防治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具体可以是炎症微环境响应性纳米药物在制备预防 或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疾病的药物、预防或治疗动血管支架内再狭窄的药物和预防或治 疗腹主动脉瘤的药物中的应用。其中所述纳米药物的给药方式包括口服、静脉注射、皮下注 射、肌肉注射,及以上方式之任意组合。
[0017] 本发明所具有的有益技术效果如下:
[0018] (1)本发明所使用的炎症微环境响应性载体材料的合成工艺相对简单、易于规模 化制备、且成本较低;合成所需的原材料和溶剂均有市售产品,其价格相对低廉,故易于实 现所述纳米药物的产业化。
[0019] (2)本发明所选用的响应性载体材料、磷脂和聚乙二醇-二硬脂酰基磷脂酰乙醇胺 均有较好的体内外生物相容性,且其水解或代谢产物基本无毒,因此保证了最终纳米药物 的体内安全性。
[0020] (3)本发明采用的纳米沉淀/自组装法简单易行、易于放大,且使用的水溶性溶剂 容易去除,保证了最终纳米药物应用的安全性。
[0021] (4)本发明所制备的纳米药物的大小可以通过制备工艺参数来调控。
[0022] (5)本发明所采用的纳米药物的制备方法能够实现心血管疾病防治药物的有效负 载。
[0023] (6)本发明所制备的纳米药物能够响应于炎症性病灶局部的微酸性和高活性氧微 环境而释放其中的小分子药物。
[0024] (7)本发明所制备的纳米药物局部或静脉注射给药后,易于在炎症性病灶部位靶 向富集。
[0025] (8)本发明所制备的纳米药物对动脉粥样硬化和颈动脉再狭窄的治疗效果明显优 于游离药物和对照的非响应性纳米药物。
【附图说明】
[0026] 图1为不同纳米药物的透射电镜图;图中:A,紫杉醇/缩醛化β-CD纳米药物;B,多西 紫杉醇/缩醛化β-CD纳米药物;C,雷帕霉素/缩醛化β-CD纳米药物;D,雷帕霉素/4-羟甲基苯 硼酸频哪醇酯修饰的环糊精衍生物纳米药物;E,多西紫杉醇/4-羟甲基苯硼酸频哪醇酯 修饰的β-环糊精衍生物纳米药物。
[0027] 图2为不同纳米药物的响应性释放行为;图中:Α,雷帕霉素/缩醛化β-CD纳米药物 (RAP/Ac-bCD NPs)的pH响应性释放曲线;Β,雷帕霉素/4-羟甲基苯硼酸频哪醇酯修饰的β-环糊精衍生物纳米药物(RAP/Ox-bCD NPs)的活性氧响应性释放曲线。
[0028] 图3为缩醛化β-CD纳米靶向富集于小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部位。
[0029]图4为负载雷帕霉素(RAP)的微酸性pH响应性纳米药物(RAP/Ac-bCD NPs)与活性 氧响应性纳米药物(RAP/Ox-bCD NPs)有效抑制小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与发展,其效 果优于对照的非响应性纳米药物(RAP/PLGA NPs)。
[0030] 图5为基于缩醛化β-环糊精的微酸性pH敏感性纳米粒(Ac-bCD)靶向富集于大鼠颈 动脉球囊损失部位。
[0031] 图6为负载雷帕霉素(RAP)的微酸性pH响应性纳米药物(RAP/Ac-b⑶NP)与活性氧 响应性纳米药物(RAP/Ox-bCD NP)有效抑制大鼠颈动脉球囊损失后的再狭窄,其效果优于 对照游离药物(Free RAP)和对照非响应性纳米药物(RAP/PLGA NP)。
【具体实施方式】
[0032]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的
【发明内容】
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应理解,本发 明的实施例只用于说明本发明而非限制本发明,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思想的情况下,根据 本领域普通技术知识和惯用手段,做出的各种替换和变更,均应包括在本发明的范围内。 [0033]下面结合非限定性的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详细说明。本发明可控制纳米药物的粒径 在20nm到900nm之间。
[0034] 实施例1
[0035]首先将0.5mg卵磷脂和10mg聚乙二醇-二硬脂酰磷脂酰乙醇胺(其中聚乙二醇的分 子量为2000Da)在60°C恒温磁力搅拌条件下溶解于5mL双蒸水中。将50mg的缩醛化α-环糊精 衍生物和l〇mg的雷帕霉素溶于lmL甲醇中。然后在搅拌下,将有机相缓慢滴加于水相之中 (lmL/min)。滴加完成后,60°C继续搅拌lh以挥发去除有机溶剂。通过离心分离,用去离子水 洗涤,冷冻干燥后即可得到本发明所述的微酸性pH响应性纳米药物。纳米药物的粒径在20-100nm之间。
[0036] 实施例2
[0037]首先将lmg二硬脂酰磷脂酰乙醇胺和15mg聚乙二醇-二硬脂酰磷脂酰乙醇胺(其中 聚乙二醇的分子量为l〇〇〇Da)在60 °C恒温磁力搅拌条件下溶解于5mL双蒸水中。将40mg的缩 醛化β-环糊精衍生物和l〇mg的坦罗莫司溶于lmL乙醇中。然后在搅拌下,将有机相缓慢滴加 于水相之中(lmL/min)。滴加完成后,40°C继续搅拌3h以挥发去除有机溶剂。通过离心分离, 用去离子水洗涤,冷冻干燥后即可得到本发明所述的微酸性pH响应性纳米药物。纳米药物 的粒径在150-250nm之间。
[0038] 实施例3
[0039]首先将lmg二肉豆蔻酰磷脂酰胆碱和20mg聚乙二醇-二硬脂酰磷脂酰乙醇胺(其中 聚乙二醇的分子量为5000Da)在60°C恒温磁力搅拌条件下溶解于5mL双蒸水中。将10mg的缩 醛化γ -环糊精衍生物和2mg的依维莫司溶于0.5mL乙腈中。然后在搅拌下,将有机相缓慢滴 加于水相之中(lmL/min)。滴加完成后,70°C继续搅拌2h以挥发去除有机溶剂。通过离心分 离,用去离子水洗涤,冷冻干燥后即可得到本发明所述的微酸性pH响应性纳米药物。纳米药 物的粒径在160-300nm之间。
[0040] 实施例4
[0041] 首先将2mg 1,2-二油酰基磷脂酰胆碱和10mg聚乙二醇-二硬脂酰磷脂酰乙醇胺 (其中聚乙二醇的分子量为lOOOODa)在60°C恒温磁力搅拌条件下溶解于2mL双蒸水中。将 100mg的缩醛化α-环糊精聚合物和1 〇mg的地磷莫司溶于1 〇mL四氢呋喃中。然后在搅拌下,将 有机相缓慢滴加于水相之中(lmL/min)。滴加完成后,60°C继续搅拌8h以挥发去除有机溶 剂。通过离心分离,用去离子水洗涤,冷冻干燥后即可得到本发明所述的微酸性pH响应性纳 米药物。纳米药物的粒径在100-300nm之间。
[0042] 实施例5
[0043]首先将5mg二硬脂酰磷脂酰胆碱和20mg聚乙二醇-二硬脂酰磷脂酰乙醇胺(其中聚 乙二醇的分子量为5000Da)在60°C恒温磁力搅拌条件下溶解于10mL双蒸水中。将200mg的缩 醛化β-环糊精聚合物和l〇mg的佐他莫司溶于5mL二甲基甲酰胺中。然后在搅拌下,将有机相 缓慢滴加于水相之中(lmL/min)。滴加完成后,20°C继续搅拌10h以挥发去除有机溶剂。通过 离心分离,用去离子水洗涤,冷冻干燥后即可得到本发明所述的微酸性pH响应性纳米药物。 纳米药物的粒径在150_300nm之间。
[0044] 实施例6
[0045]首先将2mg二硬脂酰磷脂酰乙醇胺和10mg聚乙二醇-二硬脂酰磷脂酰乙醇胺(其中 聚乙二醇的分子量为2000Da)在60°C恒温磁力搅拌条件下溶解于5mL双蒸水中。将40mg的缩 醛化γ -环糊精聚合物和8mg的紫杉醇溶于5mL二甲基乙酰胺中。然后在搅拌下,将有机相缓 慢滴加于水相之中(lmL/min)。滴加完成后,50°C继续搅拌16h以挥发去除有机溶剂。通过离 心分离,用去离子水洗涤,冷冻干燥后即可得到本发明所述的微酸性pH响应性纳米药物。纳 米药物的粒径在120_300nm之间。
[0046] 实施例7
[0047]首先将lmg卵磷脂和50mg聚乙二醇-二硬脂酰磷脂酰乙醇胺(其中聚乙二醇的分子 量为2000Da)在60°C恒温磁力搅拌条件下溶解于5mL双蒸水中。将200mg的缩醛化葡聚糖和 20mg的多西紫杉醇溶于5mL二甲基亚砜中。然后在搅拌下,将有机相缓慢滴加于水相之中 (lmL/min)。滴加完成后,60°C继续搅拌15h以挥发去除有机溶剂。通过离心分离,用去离子 水洗涤,冷冻干燥后即可得到本发明所述的微酸性pH响应性纳米药物。纳米药物的粒径在 200-400nm之间。
[0048] 实施例8
[0049]首先将lmg卵磷脂和10mg聚乙二醇-二硬脂酰磷脂酰乙醇胺(其中聚乙二醇的分子 量为2000Da)在60°C恒温磁力搅拌条件下溶解于2mL双蒸水中。将50mg的缩醛化α-环糊精和 lOmg的阿霉素溶于3mL N-甲基吡咯烷酮中。然后在搅拌下,将有机相缓慢滴加于水相之中 (lmL/min)。滴加完成后,50°C继续搅拌20h以挥发去除有机溶剂。通过离心分离,用去离子 水洗涤,冷冻干燥后即可得到本发明所述的微酸性pH响应性纳米药物。纳米药物的粒径在 100-300nm之间。
[0050] 实施例9
[0051]首先将2mg卵磷脂和15mg聚乙二醇-二硬脂酰磷脂酰乙醇胺(其中聚乙二醇的分子 量为2000Da)在60°C恒温磁力搅拌条件下溶解于1.5mL双蒸水中。将50mg的4-羟甲基苯硼酸 频哪醇酯修饰的环糊精衍生物和5mg的洛伐他汀溶于3mL甲醇/N-甲基吡咯烷酮混合溶剂 中。然后在搅拌下,将有机相缓慢滴加于水相之中(lmL/min)。滴加完成后,30°C继续搅拌 24h以挥发去除有机溶剂。通过离心分离,用去离子水洗涤,冷冻干燥后即可得到本发明所 述的活性氧响应性纳米药物。纳米药物的粒径在400_600nm之间。
[0052] 实施例10
[0053]首先将2mg卵磷脂和lOmg聚乙二醇-二硬脂酰磷脂酰乙醇胺(其中聚乙二醇的分子 量为2000Da)在60°C恒温磁力搅拌条件下溶解于1.5mL双蒸水中。将50mg的4-羟甲基苯硼酸 频哪醇酯修饰的环糊精衍生物和5mg的辛伐他汀溶于4mL甲醇/二甲基亚砜混合溶剂中。 然后在搅拌下,将有机相缓慢滴加于水相之中(lmL/min)。滴加完成后,50°C继续搅拌5h以 挥发去除有机溶剂。通过离心分离,用去离子水洗涤,冷冻干燥后即可得到本发明所述的活 性氧响应性纳米药物。纳米药物的粒径在400_900nm之间。
[0054] 实施例11
[0055]首先将lmg二硬脂酰磷脂酰乙醇胺和lOmg聚乙二醇-二硬脂酰磷脂酰乙醇胺(其中 聚乙二醇的分子量为2000Da)在60°C恒温磁力搅拌条件下溶解于lmL双蒸水中。将30mg的4-羟甲基苯硼酸频哪醇酯修饰的γ -环糊精衍生物和3mg的普伐他汀溶于3mL甲醇/二甲基甲 酰胺混合溶剂中。然后在搅拌下,将有机相缓慢滴加于水相之中(lmL/min)。滴加完成后,60 °(:继续搅拌8h以挥发去除有机溶剂。通过离心分离,用去离子水洗涤,冷冻干燥后即可得到 本发明所述的活性氧响应性纳米药物。纳米药物的粒径在50_200nm之间。
[0056] 实施例12
[0057]首先将2mg二硬脂酰磷脂酰乙醇胺和12mg聚乙二醇-二硬脂酰磷脂酰乙醇胺(其中 聚乙二醇的分子量为2000Da)在60°C恒温磁力搅拌条件下溶解于2mL双蒸水中。将60mg的4-羟甲基苯硼酸频哪醇酯修饰的α-环糊精聚合物和5mg的美伐他汀溶于5mL甲醇/二甲基乙酰 胺混合溶剂中。然后在搅拌下,将有机相缓慢滴加于水相之中(lmL/min)。滴加完成后,65°C 继续搅拌l〇h以挥发去除有机溶剂。通过离心分离,用去离子水洗涤,冷冻干燥后即可得到 本发明所述的活性氧响应性纳米药物。纳米药物的粒径在l〇〇 -300nm之间。
[0058] 实施例13
[0059]首先将2mg卵磷脂和15mg聚乙二醇-二硬脂酰磷脂酰乙醇胺(其中聚乙二醇的分子 量为2000Da)在60°C恒温磁力搅拌条件下溶解于2mL双蒸水中。将50mg的4-羟甲基苯硼酸频 哪醇酯修饰的环糊精聚合物和5mg的氟伐他汀溶于4mL甲醇/乙醇混合溶剂中。然后在搅 拌下,将有机相缓慢滴加于水相之中(lmL/min)。滴加完成后,40°C继续搅拌8h以挥发去除 有机溶剂。通过离心分离,用去离子水洗涤,冷冻干燥后即可得到本发明所述的活性氧响应 性纳米药物。纳米药物的粒径在100_300nm之间。
[0060] 实施例14
[0061] 首先将lmg卵磷脂和5mg聚乙二醇-二硬脂酰磷脂酰乙醇胺(其中聚乙二醇的分子 量为2000Da)在60°C恒温磁力搅拌条件下溶解于2mL双蒸水中。将30mg的4-羟甲基苯硼酸频 哪醇酯修饰的γ -环糊精聚合物和3mg的阿托伐他汀溶于3mL甲醇/乙腈混合溶剂中。然后在 搅拌下,将有机相缓慢滴加于水相之中(lmL/min)。滴加完成后,50°C继续搅拌4h以挥发去 除有机溶剂。通过离心分离,用去离子水洗涤,冷冻干燥后即可得到本发明所述的活性氧响 应性纳米药物。纳米药物的粒径在100_280nm之间。
[0062] 实施例15
[0063]首先将0.5mg卵磷脂和5mg聚乙二醇-二硬脂酰磷脂酰乙醇胺(其中聚乙二醇的分 子量为2000Da)在60°C恒温磁力搅拌条件下溶解于2mL双蒸水中。将100mg的4-羟甲基苯硼 酸频哪醇酯修饰的葡聚糖和l〇mg的罗伐他汀溶于5mL甲醇/四氢呋喃混合溶剂中。然后在搅 拌下,将有机相缓慢滴加于水相之中(lmL/min)。滴加完成后,65°C继续搅拌3h以挥发去除 有机溶剂。通过离心分离,用去离子水洗涤,冷冻干燥后即可得到本发明所述的活性氧响应 性纳米药物。纳米药物的粒径在100_290nm之间。
[0064] 实施例16
[0065]首先将lmg卵磷脂和8mg聚乙二醇-二硬脂酰磷脂酰乙醇胺(其中聚乙二醇的分子 量为2000Da)在60°C恒温磁力搅拌条件下溶解于2mL双蒸水中。将50mg的4-羟甲基苯硼酸频 哪醇酯修饰的环糊精衍生物和l〇mg的匹伐他汀溶于4mL甲醇/二甲基亚砜混合溶剂中。然 后在搅拌下,将有机相缓慢滴加于水相之中(lmL/min)。滴加完成后,60°C继续搅拌8h以挥 发去除有机溶剂。通过离心分离,用去离子水洗涤,冷冻干燥后即可得到本发明所述的活性 氧响应性纳米药物。纳米药物的粒径在100-31 Onm之间。
[0066] 实施例16
[0067]首先将lmg卵磷脂和10mg聚乙二醇-二硬脂酰磷脂酰乙醇胺(其中聚乙二醇的分子 量为2000Da)在60°C恒温磁力搅拌条件下溶解于2mL双蒸水中。将50mg的4-羟甲基苯硼酸频 哪醇酯修饰的环糊精衍生物和l〇mg的雷帕霉素溶于4mL甲醇/二甲基亚砜混合溶剂中。然 后在搅拌下,将有机相缓慢滴加于水相之中(lmL/min)。滴加完成后,80°C继续搅拌3h以挥 发去除有机溶剂。通过离心分离,用去离子水洗涤,冷冻干燥后即可得到本发明所述的活性 氧响应性纳米药物。纳米药物的粒径在60_200nm之间。
[0068] 实施例17
[0069]首先将lmg卵磷脂和lOOmg聚乙二醇-二硬脂酰磷脂酰乙醇胺(其中聚乙二醇的分 子量为2000Da)在60°C恒温磁力搅拌条件下溶解于lmL双蒸水中。将50mg的缩醛化β-环糊精 衍生物和l〇mg的西立伐他汀溶于10mL甲醇中。然后在搅拌下,将有机相缓慢滴加于水相之 中(lmL/min)。滴加完成后,65°C继续搅拌8h以挥发去除有机溶剂。通过离心分离,用去离子 水洗涤,冷冻干燥后即可得到本发明所述的微酸性pH响应性纳米药物。纳米药物的粒径在 100-300nm之间。
[0070] 实施例18
[0071]首先将lOOmg二硬脂酰磷脂酰胆碱和lmg聚乙二醇-二硬脂酰磷脂酰乙醇胺(其中 聚乙二醇的分子量为2000Da)在60°C恒温磁力搅拌条件下溶解于100mL双蒸水中。将50mg的 缩醛化β-环糊精衍生物和l〇mg的紫杉醇溶于10mL乙腈中。然后在搅拌下,将有机相缓慢滴 加于水相之中(lmL/min)。滴加完成后,60°C继续搅拌5h以挥发去除有机溶剂。通过离心分 离,用去离子水洗涤,冷冻干燥后即可得到本发明所述的微酸性pH响应性纳米药物。纳米药 物的粒径在100-350nm之间。
[0072]以上制备的纳米药物,通过图1到图6进行了验证实验。
[0073] 图1为采用上述方法制备的不同纳米药物的透射电镜图。A为紫杉醇/缩醛化β_环 糊精纳米药物。Β,多西紫杉醇/缩醛化β-环糊精纳米药物。C,雷帕霉素/缩醛化β-环糊精纳 米药物。D,雷帕霉素/4-羟甲基苯硼酸频哪醇酯修饰的β-环糊精衍生物纳米药物。Ε,多西紫 杉醇/4-羟甲基苯硼酸频哪醇酯修饰的β_环糊精衍生物纳米药物。
[0074] 图2为不同纳米药物的炎症微环境响应性体外释放行为。Α为雷帕霉素/缩醛化β-环糊精纳米药物(RAP/Ac-bCD NPs)在不同pH的介质中的释放曲线。Β为雷帕霉素/4-羟甲基 苯硼酸频哪醇酯修饰的环糊精衍生物纳米药物(RAP/Ox-bCD NPs)在含有不同过氧化氢 的介质中的释放曲线。该结果表明所制备的纳米药物具有炎症微环境响应性。
[0075] 图3为离体荧光成像结果,表明缩醛化β-环糊精纳米粒可靶向富集于载脂蛋白E缺 陷小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部位,证明缩醛化β-环糊精纳米粒具有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靶向 性。
[0076] 图4为油红0染色的载脂蛋白Ε缺陷小鼠主动脉组织的图片,结果表明负载雷帕霉 素(RAP)的微酸性pH响应性纳米药物(RAP/Ac-bCD NPs,即雷帕霉素/缩醛化β-环糊精纳米 药物)与活性氧响应性纳米药物(RAP/Ox-bCD NPs,即雷帕霉素/4-羟甲基苯硼酸频哪醇酯 修饰的β-环糊精衍生物纳米药物)可以有效抑制小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与发展,其 效果优于对照的非响应性纳米药物(RAP/PLGA NPs)。
[0077] 图5为大鼠颈动脉组织的离体荧光成像结果,表明基于缩醛化β-环糊精的微酸性 pH敏感性纳米粒(Ac-bCD)可靶向富集于大鼠颈动脉球囊损失部位,故基于缩醛化β-环糊精 的微酸性pH敏感性的纳米粒具有主动脉血管损伤组织靶向性。
[0078]图6为大鼠颈动脉损伤组织的H&E染色病理切片图,结果表明负载雷帕霉素(RAP) 的微酸性pH响应性纳米药物(RAP/Ac-bCD NP,即雷帕霉素/缩醛化β-环糊精纳米药物)与活 性氧响应性纳米药物(RAP/Ox-bCD ΝΡ,即雷帕霉素/4-羟甲基苯硼酸频哪醇酯修饰的β-环 糊精衍生物纳米药物)能够有效抑制大鼠颈动脉球囊损失后的再狭窄,其效果优于对照游 离雷帕霉素 (Free RAP)和对照非响应性纳米药物(RAP/PLGA ΝΡ,即雷帕霉素/聚(丙交酯-共-乙交酯)纳米药物)。
[0079]本发明所述的心血管疾病防治药物是对心血管疾病发挥治疗作用的一大类活性 物质。在上述实施例中,所采用的药物为雷帕霉素、坦罗莫司、依维莫司、地磷莫司、佐他莫 司、紫杉醇、多西紫杉醇、阿霉素、洛伐他汀、辛伐他汀、普伐他汀、美伐他汀、氟伐他汀、阿托 伐他汀、西立伐他汀、罗伐他汀、匹伐他汀。但是这些药物并不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本领 域普通技术人员可选择合适的心血管疾病防治药物。
[0080] 主要参考文献
[0081] [l]J.Sanz,Z.A.Fayad,Imaging of atherosclerot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 Nature,451(2008)953-957.
[0082] [2]ff.H.Organization,World Health Statistics 2008[EB/0L].[2008-05-20].
[0083] http://www.who.int/whosis/whostat/EN_ffHS08_Full.pdf,(2008).
[0084] [3]E.Falk,Pathogenesis of atherosclerosis,J.Am.Coll.Cardiol.,47(2006) C7-12.
[0085] [4]C.K.Glass,J.L.ffitztum,Atherosclerosis : the road ahead, Cel1,104 (2001)503-516.
[0086] [ 5 ] R · W · Moreadi th,D · Co 11 en,Cl inical deve lopment of PEGy lated recombinant staphylokinase(PEG-Sak)for bolus thrombolytic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dv.Drug Deliv.Rev.,55(2003)1337-1345.
[0087] [6]J.D.Pandian,V.Padma,P. Vi jaya,et al., Stroke and thrombolysi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Int.J.Stroke,2(2007)17-26.
[0088] [7]P·Libby,P·M·Ridker,G·K·Hansson,Progress and chal1enges in translating the biology of atherosclerosis,Nature,473(2011)317-325.
[0089] [8]I.F.Charo,R.Taub,Anti-inflammatory therapeutics for the treatment of atherosclerosis,Nat.Rev.Drug Discov.,10(2011)365-376.
[0090] [9]B.Y.S.Kim,J.T.Rutka,ff.C.ff. Chan, Current concepts nanomedicine , N.Engl.J.Med.,363(2010)2434-2443.
[0091] [10]Z.L.Cheng,A.A.Zaki,J.Z.Hui ,et al·Multifunctional nanoparticles: cost versus benefit of adding targeting and imaging capabilities,Science,338 (2012)903-910.
[0092] [lljM.E.DaviSjZ.ChenjD.M.Shin,Nanoparticle therapeutics:an emerging treatment modality for cancer,Nat.Rev.Drug Discov.,7(2008)771-782.
[0093] [12]G.S .van Bochove,L.E.Paulis,D.Segers,et al.,Contrast enhancement by differently sized paramagnetic MRI contrast agents in mice with two phenotypes of atherosclerotic plaque,Contrast Media Mol.Imaging,6(2011)35-45.
[0094] [ 1 3 ] U . FlogcL Z . D i ng , H . Har dung , e t al.,In vivo monitoring of inflammation after cardiac and cerebral ischemia by fluorine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Circulation,118(2008)140-148.
[0095] [14]M.E.Lobatto,V.Fuster,Z.A.Fayad,et al·,Perspectives and opportunities for nanomedicine in the management of atherosclerosis, Nat.Rev.Drug Discov.,10(2011)835-852.
[0096] [15]K.Douma,L.Prinzen,D.ff.Slaaf,et al· ,Nanoparticles for optical molecular imaging of atherosclerosis,Small,5(2009)544-557·
[0097] [16]A.S.Gupta,Nanomedicine approaches in vascular disease:a review, Nanomedicine:NBM,7(2011)763-779.
[0098] [17]M.E.Lobatto,Z. A. Fayad,S.Silvera,et al.,Multimodal clinical imaging to longitudinally assess a nanomedical anti-inflammatory treatment in experimental atherosclerosis,Mol.Pharmaceutics,7(2010)2020-2029.
[0099] [18]Ν·Μ·Iverson,N.M.Plourde,S.M.Sparks,et al·,Dual use of amphiphilic macromolecules as cholesterol efflux triggers and inhibitors of macrophage athero-inflammation,Biomaterials,32(2011)8319-8327.
[0100] [ 1 9 ] G · Y · Lee,J · Η · K im,G · T · Oh,e t a 1 ·,Mo 1 e cu 1 ar tar ge t ing of atherosclerotic plaques by a stabilin-2-specific peptide ligand, J.Control.Release,155(2011)211-217.
[0101] [20]E.R.Tavares,F.R.FreitasJJ.D.Diament Jet al.,Reduction of atherosclerotic lesions in rabbits treated with etoposide associated with cholesterol-rich nanoemulsions,Int.J.Nanomedicine,6(2011)2297-2304.
[0102] [21]J.M. Chan ,L.F. Zhang ,R. Tong ,et al., Spatiotemporal controlled delivery of nanoparticles to injured vasculature,PNAS,107(2010)2213-2218.
[0103] [22]S.Katsuki,T.Matoba,S.Nakashiro,et al·,Nanoparticle-mediated delivery of pitavastatin inhibits atherosclerotic plaque destabilization/ rupture in mice by regulating the recruitment of inflammatory monocytes, Circulation,129(2014)896-906.
[0104] [23]F.K.Swirski,M.Nahrendorf,Leukocyte behavior in atherosclerosis , myocardial infarction,and heart failure,Science,339(2013)161-166·
[0105] [24]D.E.Bloom,E.T.Cafiero,E.Jane-Llopis,et al.,The global economic burden of noncommunicable diseasesjgeneva^Oll,pp.World Economic Forum.
[0106] [25]M·Naghavi,P.Libby,E.Falk,et al·,From vulnerable plaque to vulnerable patient-a call for new definitions and risk assessment strategies: part I,Circulation,108(2003)1664-1672.
[0107] [26]M·Naghavi,P·Libby,E·Falk,et al. ,From vulnerable plaque to vulnerable patient-a call for new definitions and risk assessment strategies: part II'Circulation,108(2003)1772-1778.
[0108] [27]P.Dutta,G.Courties,Y.Wei ,et al.,Myocardial infarction accelerates atherosclerosis, Nature,487(2013)325-329.
[0109] [28]A.J.Sinusas,F.Bengel,M.Nahrendorf,et al·,Multimodality cardiovascular molecular imaging,part I,Circ.Cardiovase.Imaging,1(2008)244-256.
[0110] [29]R.P.Choudhury,V.Fuster,Z.A.Fayad,Molecular,cellular and functional imaging of atherothrombosis,Nat.Rev.Drug Discov.,3(2004)913-925.
[0111] [30]D.R.J.0wen,A.C.Lindsay,R.P.Choudhury,et al·,Imaging of atherosclerosis,Annu.Rev.Med.,62(2011)25-40.
[0112] [31]R.P.Choudhury,E.A.Fisher,Molecular imaging in atherosclerosis , thrombosis,and vascular inflammation,Arterioscler.Thromb.Vase.Biol.,29(2009) 983-991.
[0113] [32]J.R.McCarthy,R.Weissleder,Multifunctional magnetic nanoparticles for targeted imaging and therapy,Adv.Drug Deliv.Rev.,60(2008)1241-1251.
[0114] [33]S.A.ffickline,A.M.Neubauer,P.M.ffinter,et al.,Molecular imaging and therapy of atherosclerosis with targeted nanoparticles,J.Magn.Reson. Imaging, 25(2007)667-680.
[0115] [34]G.M.Lanza,X.Yu,P.M.ffinter,et al.,Targeted antiproliferative drug delivery to 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s with a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nanoparticle contrast agent implications for rational therapy of restenosis, Circulation,106(2002)2842-2847.
[0116] [35]D.Peters,M.Kastantin,V.R.Kotamraju,et al.,Targeting atherosclerosis by using modular multifunctional micelles,PNAS,106(2009)9815-9819.
[0117] [36]D.R.Lewis,K.Kamisoglu,A.ff.York,et al.,Polymer-based therapeutics: nanoassemblies and nanoparticles for management of atherosclerosis,WIREs Nanomed.Nanobiotechnol.,3(2011)400-420.
[0118] [37]J.R.McCarthy,E.KorngoId,R.Weissleder,et al.,A Light-activated theranostic nanoagent for targeted macrophage ablation in inflammatory atherosclerosis, Small,6(2010)2041-2049.
[0119] [38]J.M. Chan ,L.F. Zhang ,R. Tong ,et al., Spatiotemporal controlled delivery of nanoparticles to injured vasculature,PNAS,107(2010)2213-2218.
[0120] [39]D.B.Buxton,Nanotechnology research support at the National Heart, Lung,and Blood Institute,Circ.Res.,109(2011)250-254.
【主权项】
1. 炎症微环境响应性纳米药物,其特征在于:由心血管疾病防治药物、炎症微环境响应 性载体材料、磷脂和聚乙二醇-二硬脂酰磷脂酰乙醇胺组成,其中所述聚乙二醇-二硬脂酰 磷脂酰乙醇胺与心血管疾病防治药物的质量比为0.1:1到10:1之间,聚乙二醇-二硬脂酰磷 脂酰乙醇胺与炎症微环境响应性载体材料的质量比为0.02:1到2:1之间,聚乙二醇-二硬脂 酰磷脂酰乙醇胺与磷脂为0.01:1到1:0.01之间,所述纳米药物的粒径在20到900nm之间。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炎症微环境响应性纳米药物,其特征在于:所述心血管疾病防治 药物选自雷帕霉素、坦罗莫司、依维莫司、地磷莫司、佐他莫司、紫杉醇、多西紫杉醇、阿霉 素、洛伐他汀、辛伐他汀、普伐他汀、美伐他汀、氟伐他汀、阿托伐他汀、西立伐他汀、罗伐他 汀或匹伐他汀。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炎症微环境响应性纳米药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炎症微环境响应 性载体材料选自缩醛化α-环糊精衍生物、缩醛化β-环糊精衍生物、缩醛化γ-环糊精衍生 物、缩醛化环糊精聚合物、缩醛化葡聚糖、4-羟甲基苯硼酸频哪醇酯修饰的α-环糊精衍生 物、4-羟甲基苯硼酸频哪醇酯修饰的β-环糊精衍生物、4-羟甲基苯硼酸频哪醇酯修饰的γ-环糊精衍生物、4-羟甲基苯硼酸频哪醇酯修饰的葡聚糖或4-羟甲基苯硼酸频哪醇酯修饰的 环糊精聚合物。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炎症微环境响应性纳米药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缩醛化环糊精聚 合物和4-羟甲基苯硼酸频哪醇酯修饰的环糊精聚合物中的环糊精聚合物选自α-环糊精聚 合物、β-环糊精聚合物或γ -环糊精聚合物。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炎症微环境响应性纳米药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磷脂选自卵磷 月旨、二硬脂酰磷脂酰乙醇胺、二肉豆蔻酰磷脂酰胆碱、1,2_二油酰基磷脂酰胆碱或二硬脂酰 磷脂酰胆碱。6. -种权利要求1到5所述炎症微环境响应性纳米药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是包括以下 步骤:首先将磷脂和聚乙二醇-二硬脂酰基磷脂酰乙醇胺溶于水中得到水相,将炎症微环境 响应性载体材料与心血管疾病防治药物溶于有机溶剂中得到有机相;然后将有机相缓慢滴 加于预加热后的水相中,滴加完成后,在20-80°C下磁力搅拌l-24h以挥发除去有机溶剂,通 过离心分离,用去离子水洗涤,冷冻干燥后即可得到纳米药物。7.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炎症微环境响应性纳米药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聚乙 二醇-二硬脂酰磷脂酰乙醇胺中聚乙二醇的分子量为l〇〇〇Da、2000Da、5000Da或lOOOODa。8.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炎症微环境响应性纳米药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有机 溶剂选自甲醇、乙醇、乙腈、四氢呋喃、二甲基甲酰胺、二甲基乙酰胺、二甲基亚砜、N-甲基吡 咯烷酮或其任意两两混合的溶剂。9.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炎症微环境响应性纳米药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聚乙 二醇-二硬脂酰磷脂酰乙醇胺在水相中的浓度为〇. Ol-lOOmg/mL;所述水相和有机相的体积 比为10:1到1:10之间。10. 权利要求1到5所述炎症微环境响应性纳米药物,应用于制备预防或治疗动脉粥样 硬化相关疾病的药物、预防或治疗动血管支架内再狭窄的药物和预防或治疗腹主动脉瘤的 药物中的应用。
【文档编号】A61K31/704GK105997940SQ201610311946
【公开日】2016年10月12日
【申请日】2016年5月11日
【发明人】张建祥, 胡厚源, 窦寅, 冯世斌, 李晓辉, 张相军
【申请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