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用门锁装置的制造方法_2

文档序号:8783100阅读:来源:国知局
构110以及锁定机构120分别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闩锁机构”以及“锁定机构”。对于上述闩锁机构110以及锁定机构120的更具体的构造,例如可以参照日本特开2013-167145号公报所公开的门锁装置的构造。
[0034]如图2所示,锁定机构120具备内侧打开杆121、外侧打开杆(省略图示)以及活动杆122。内侧打开杆121经由内侧打开缆线Wl而连接于设置在车门DR的内侧车门把手121a。因此,内侧打开杆121通过内侧车门把手121a的操作来进行旋转动作。外侧打开杆连接于设置在车门DR的外侧车门把手(省略图示)。因此,外侧打开杆通过外侧车门把手的操作来进行旋转动作。活动杆122经由锁定缆线W2而连接于设置在车门DR的门锁把手122a。因此,活动杆122通过门锁把手122a以及锁芯(省略图示)的操作来进行旋转动作。
[0035]内侧打开缆线Wl以及锁定缆线W2均是内缆线能够移动地插入中空构造的外缆线的内侧的控制缆线。在内侧打开缆线Wl中,从外缆线的端部露出的内缆线卡定于内侧打开杆121,同样地,在锁定缆线W2中,从外缆线的端部露出的内缆线卡定于活动杆122。上述内侧打开缆线Wl以及锁定缆线W2均通过架设保持在设置于外壳101的立起设置壁106与设置在保护部件130的两个立起设置壁136、137,从而组装于外壳101。内侧打开缆线Wl穿过设置于保护部件130的开口部(图1中的缆线导出开口部130a)而向保护部件130外导出,同样地,锁定缆线W2穿过设置于保护部件130的开口部(图1中的缆线导出开口部130b)而向保护部件130外导出。
[0036]如图2以及图3所示,保护部件130具备第一罩部131以及第二罩部141。第一罩部131具备上述立起设置壁136、137。该第一罩部131在将缆线W1、W2架设于立起设置壁136、137之前安装于外壳101。该第一罩部131经由两个铰接部150、150连结于第二罩部141。在该情况下,铰接部150、150是设置于均由树脂材料构成的第一罩部131与第二罩部141之间的薄壁部分,构成为利用该薄壁部分的柔软性来产生铰接功能的、所谓的“组合铰接(integral hinge)”。因此,操作者能够在把持第二罩部141的状态下,使该第二罩部141相对于第一罩部131以铰接部150、150 (铰接线150a)为中心转动。
[0037]对保护部件130而言,第一罩部131、第二罩部141以及铰接部150、150由树脂材料一体成型。由此能够简化保护部件130的构造。另外,在该保护部件130中,利用从第一罩部131的立起设置壁136突出的突出壁136a和从第二罩部141的立起设置壁148分别突出的两个突出壁148a、148a来包围上述缆线导出开口部130a、130b。在该情况下,能够通过突出壁136a与突出壁148a、148a的配合来阻止欲流入缆线导出开口部130a、130b的水流。
[0038]在保护部件130的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二罩部141设定于沿第一罩部131的延伸面水平状地延伸的规定的展开位置(图2以及图3所示的位置)。在第二罩部141位于展开位置的情况下,形成第二罩部141相对于第一罩部131大致展开180°的状态。通常,在保护部件130树脂成型后一次也未在铰接部150、150折弯的初始状态下,第二罩部141位于上述展开位置。
[0039]在保护部件130的另一实施方式中,第二罩部141设定于从车内侧完全覆盖第一罩部131的立起设置壁136、137的关闭位置(图1所示的位置)。在该关闭位置下,第一罩部131的罩内表面与第二罩部141的罩内表面处于相互对置的状态。另外,当然也能够将第二罩部141设定在展开位置与关闭位置之间的任意位置。因此,在第一罩部131安装于外壳101且缆线Wl、W2架设于立起设置壁136、137之前,能够将第二罩部141设定在展开位置。然后,在缆线W1、W2架设于立起设置壁136、137之后,能够使第二罩部141以铰接部150、150为中心从展开位置转动至关闭位置。
[0040]立起设置壁136构成为保护部件130中向外面露出的外壁。由此,欲从车辆前方浸入保护部件130内的水流被立起设置壁136阻止。与此相对地,立起设置壁137构成为设置于保护部件130的内部的内壁。由此,欲从车辆前方浸入保护部件130内且进一步朝向外壳101流动的水流被立起设置壁137阻止。即,欲朝向外壳101流动的水流被两个立起设置壁136、137在两个阶段阻止。
[0041]如图4所示,立起设置壁136构成为朝向外壳101的安装面(图4中为车内侧构成部件1lb的安装面1lc)延伸突出的板状的延伸突出片。该立起设置壁136的延伸突出前端部136b具有以板厚随着朝向前端而逐渐较小的方式倾斜的倾斜面136c,该倾斜面136c呈沿着安装面1lc的形状。在该情况下,立起设置壁136的倾斜面136c构成为与安装面1lc面接触的抵接面。例如,在外壳101的安装面1lc为平坦面的情况下,能够使立起设置壁136的倾斜面136c为仿照该平坦面的平坦面,在外壳101的安装面1lc为弯曲面的情况下,能够使立起设置壁136的倾斜面136c为仿照该弯曲面的弯曲面。通过该面接触构造,在设置于保护部件130的第一罩部131的立起设置壁136与外壳101的安装面之间能够获得较高的水密封效果。特别是,通过在立起设置壁136的延伸突出前端部136b设置倾斜面136c,即便立起设置壁136的板厚恒定也能够增加延伸突出前端部136b与安装面1lc的抵接面积,有利于提高水密封效果。这里所言及的立起设置壁136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延伸突出片”,该立起设置壁136的倾斜面136c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倾斜面”以及“抵接面”。
[0042]另外,立起设置壁136在保护部件130安装到外壳101的状态下,以沿着相对于第一基准线LI而呈预先决定的角度Θ的第二基准线L2延伸的方式进行角度设定。在该情况下,第一基准线LI典型地规定为在搭载门锁装置的车辆设置于平地的状态下沿铅垂方向延伸的线。角度Θ优选设定为:即便在搭载门锁装置的车辆在坡道行驶等时倾斜的情况下,第二基准线L2也达不到在水平方向上延伸的位置的值(典型为15?20度的范围内的值)。由此,能够使立起设置壁136与外壳101以锐角的方式抵接,从而不论搭载门锁装置的车辆的行驶状况如何都能够使水沿立起设置壁136的表面流下。其结果是,能够防止在立起设置壁136的倾斜面136c与安装面1lc面接触的部位形成水洼而使水从该部位浸入。
[0043]此外,对立起设置壁136的延伸突出前端部136b而言,也可以取代图4所示的构造而采用图5所示的构造。图5中的设置于立起设置壁136的延伸突出前端部136b的倾斜面136c构成为以按压于外壳101的安装面1lc而挠曲变形的状态与该安装面1lc面接触的抵接面。为了实现该目的,在立起设置壁136中,优选,与其他部位相比使延伸突出前端部136b薄壁化,以便倾斜面136c容易挠曲变形。在该情况下,与图4所示的结构相同,也能够通过简单的构造在立起设置壁136与外壳101的安装面之间获得较高的水密封效果。特别是,通过保护部件130的倾斜面136c挠曲变形而导致倾斜面136c对外壳101的安装面1lc的按压力增大,因此有利于提高水密封效果。另外,还能够增加立起设置壁136的延伸突出前端部136b与安装面1lc的抵接面积。
[0044]保护部件130的第一罩部131安装于外壳101。为了实现该目的,特别是参照图6,在第一罩部131设置有能够使该第一罩部131卡定于外壳101的卡定机构(卡定爪132、卡定凹部(卡定狭缝)138、139)。卡定爪132具有能够与外壳101的凸部102中朝向车辆下方(外壳下方)Z2延伸突出的延伸突出区域103卡合的爪形状。卡定凹部138设置于第一罩部131的立起设置壁136,构成为能够与外壳101的凸部102中朝向车辆前方(外壳前方)X1延伸突出的延伸突出区域104卡合的凹部。卡定凹部139设置于第一罩部131的立起设置壁137,构成为能够与外壳101的凸部102的延伸突出区域104卡合的凹部。
当前第2页1 2 3 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