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用门锁装置的制造方法_3

文档序号:8783100阅读:来源:国知局
[0045]因此,通过保护部件130的第一罩部131的上述卡定机构,在第一罩部131安装于外壳101的状态下,参照图6,卡定爪132与外壳101的延伸突出区域103卡合,且卡定凹部138、139分别与外壳101的延伸突出区域104卡合。此外,在该图6中,为了方便,示出除去第二罩部141的状态的保护部件130。另外,第一罩部131构成为在第二罩部141设定于关闭位置时与该第二罩部141卡合。为了实现该目的,在第一罩部131设置有能够与第二罩部141的开口部(图3中的开口部144)卡合的卡合突起135。该卡合突起135具有利用材料的弹性嵌入开口部144的构造、即具有所谓的“扣合构造”。
[0046]另一方面,如图7所示,在第二罩部141设置有能够使该第二罩部141卡定于外壳101的卡定机构(卡定爪142、卡定凹部(卡定狭缝)149)。此外,在该图7中,为了方便,示出除去第一罩部131的状态的保护部件130。卡定爪142具有能够与外壳101的凸部102中朝向车辆后方(外壳后方)X2延伸突出的区域(图2中的延伸突出区域105)卡合的爪形状。卡定凹部149设置于第二罩部141的立起设置壁148,与第一罩部131的卡定凹部138,139相同,构成为能够与外壳101的凸部102的延伸突出区域104卡合的凹部。
[0047]因此,通过保护部件130的第二罩部141的上述卡定机构,在第二罩部141设定于关闭位置的状态下,参照图8,卡定爪142与外壳101 (图2中的延伸突出区域105)卡合,且卡定凹部149与外壳101的延伸突出区域104卡合。而且,如上所述,第一罩部131的卡合突起135嵌入第二罩部141的开口部144。
[0048]稍后对详细内容进行叙述,但如图8所示,在该第二罩部141的罩表面设置有干涉壁145、对置壁146以及水引导狭缝147。干涉壁145通过朝向车辆左方(外壳左方)Yl突出的凸部沿车辆上下方向(外壳上下方向)Z1、Z2呈连续状延伸而形成。对置壁146通过朝向车辆左方(外壳左方)Yl突出的凸部沿车辆前后方向(外壳前后方向)X1、X2呈连续状延伸而形成。水引导狭缝147形成于干涉壁145与对置壁146的边界部分。
[0049]在具有上述结构的保护部件130中,为了防止收纳于外壳101的构成要素冻结、生锈,需要防止水向开口形成于该保护部件130的开口部浸入的构造。对此,如图8所示,第二罩部141的开口部144相比上述缆线导出开口部130a、130b设置于外壳上方,是相对于在外壳101的外壳表面流下的水欲优先实现浸水保护的部位。因此,本实施方式的门锁装置100具备至少以该开口部144为浸水保护对象的水引导构造。
[0050]该水引导构造实现以躲避开口形成于保护部件130的开口部144的方式引导水的功能。为了实现该目的,该水引导构造具备:在外壳上下方向上相互分离地配置于外壳101的外壳表面(车内侧构成部件1lb的侧面)的两个水引导肋107、108 ;和设置于保护部件130的第二罩部141的干涉壁145。
[0051]水引导肋107在比开口部144在靠上方的位置,沿外壳前后方向X1、X2呈长条状立起设置于车内侧构成部件1lb的侧面。该水引导肋107实现将侵入车门内的水沿该肋上表面向比开口部144更靠上方的预先确定的水引导区域107a引导的功能。
[0052]水引导肋108在比水引导肋107更靠下方的位置,沿外壳前后方向X1、X2呈长条状立起设置在车内侧构成部件1lb的侧面。该水引导肋108实现将侵入车门内的水沿该肋上表面向比开口部144更靠下方的预先确定的水引导区域108a引导的功能。
[0053]干涉壁145夹装在水引导肋107的水引导区域107a与开口部144之间,且沿外壳上下方向Z1、Z2夹装在水引导肋108的水引导区域108a与开口部144之间。因此,该干涉壁145实现与从各水引导区域107a、108a朝向开口部144的水流干涉的功能。因此,能够通过干涉壁145拦截并妨碍从各水引导区域107a、108a朝向开口部144的水流,从而水难以浸入开口部144。另外,干涉壁145构成为与水引导肋107以及水引导肋108双方对置并呈长条状延伸,将引导至水引导区域107a的水进一步引导至汇合区域107b。
[0054]在该情况下,汇合区域107b在比开口部144更靠外壳下方的位置,位于水引导肋108的肋上表面,且在外壳前后方向X1、X2上,比水引导区域107a更远离开口部144。因此,能够将利用水引导肋107引导至汇合区域107b的水进一步通过干涉壁145向远离开口部144的方向引导,并能够使上述水与利用水引导肋108引导至汇合区域107b的水汇合。其结果是,能够遍及从保护部件130的开口部144的上方区域至下方区域的范围形成水难以朝向开口部144流动的专用引导路径,从而能够提高对开口部144的浸水防止效果。
[0055]通过具有上述结构的水引导构造,能够形成图9所示的水的引导流。具体地进行说明,侵入车门内的水因重力而在向箭头fl所示的方向流动之后到达水引导肋107的肋上表面。或者,侵入车门内的水因重力而在向箭头f2所示的方向流动之后到达水引导肋108的肋上表面。
[0056]在水引导肋107,水沿肋上表面向箭头f3所示的方向流动而被引导至水引导区域107a。在水引导区域107a,因朝向开口部144的水流与干涉壁145干涉,从而该水流方向改变,沿干涉壁145趋向汇合区域107b朝箭头f4所表的方向被引导。此时,优选干涉壁145为将引导至水引导区域107a的水进一步向远离开口部144的方向引导的弯曲形状。由此,能够使引导至水引导区域107a的水更远离开口部144。其结果是,能够进一步提高对开口部144的浸水防止效果。
[0057]水引导肋108嵌入水引导狭缝147。该水引导狭缝147具有在其与水引导肋108之间形成有间隙的狭缝宽度。因此,被水引导肋108朝箭头f5所示的方向引导的水在与沿干涉壁145引导至汇合区域107b的水汇合之后,通过水引导肋108与水引导狭缝147之间的间隙而被引导至水引导区域108a。然后,引导至水引导区域108a的水因重力而沿箭头f6所示的方向朝对浸水的影响较小的排水区域109流下。
[0058]如图10所示,第二罩部141的干涉壁145在外壳后方X2侧具备前端部145a,该前端部145a具有板厚朝向外壳后方X2逐渐减小的锥形状。在该情况下,干涉壁145的前端部145a构成为与水引导肋107的水引导区域107a对置。因此,通过该锥形状,流至干涉壁145的前端部145a的水(参照图10中的箭头)难以滞留在水引导区域107a与前端部145a之间的区域145b。
[0059]如图11所示,第二罩部141的对置壁146优选构成为对置配置于水引导肋108的下方,且沿水引导肋108的肋下表面呈长条状延伸。该对置壁146构成为在水引导肋108的立起设置高度方向上的壁高度在接近肋下表面的接近区域146a低于水引导肋108的立起设置高度,且随着趋向朝下方远离接近区域146a的分离区域146b而逐渐减小,并在分离区域146b超过水引导肋108的立起设置高度d。本结构典型地能够通过使对置壁146的板厚从接近区域146a至分离区域146b逐渐增加来实现。
[0060]根据本结构,越过水引导肋108而向车辆下方(外壳下方)Z2流下的水(参照图11中的箭头)沿对置壁146流动。此时,在对置壁146中,接近区域146a的壁高度相对较低,因此易于越过水引导肋108的肋下表面与对置壁146的接近区域146a的边界而向下引导水。其结果是,能够阻止水从水引导肋108的肋下表面与对置壁146的接近区域146a的边界浸入。即,该对置壁146具有使脱离水引导肋108本来的引导路径而流动的水顺利地流下而不浸入外壳101侧的功能。此外,优选该对置壁146构成为在其接近区域146a与水引导肋108的肋下表面抵接。在该情况下,能够更可靠地阻止水从水引导肋108的肋下表面与对置壁146的接近区域146a的边界浸入。
[0061]此外,在不发生或难以
当前第3页1 2 3 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