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排放液体的液体排放装置和方法

文档序号:2483904阅读:12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用于排放液体的液体排放装置和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包括多个端头的液体排放,,该端头具有并行排列成行 的包括喷嘴的液体排放器;本发明还涉及一种通别顿具有并行排列成行的包括喷嘴的液体排放器的多个端头来排放液体的方法。更具体地说,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为每个液体排放器单独地设置微滴| 并且使得每个液体排放器能够皿当方向排放微商的技术。
背景技术
已知的液体排放器的一种,是喷墨打印机。已知的喷墨打印机有两种类 塾1)串行打印机,其中当记录介质沿供给方向移动时端头船己录介质的宽度方向移动荆每微滴排放到记录介质之上;2)行式打印机,其中跨越记录介质的 宽度来布置行式端头,并且当从行式端头将微滴排放到记录介质上时只有记录 介质沿垂直于记录介质的宽度方向的方向移动(例如特许公开号为2002—36522 的曰本未审查专利申请案)。当根据上述已知技术来构成行式端头时,液体排放器的数目大于串行打印 术几的端头的数目。因此,对于行式端头来说,就存在每个液体排放器的排放特 性变化很大的问题。当串行打印机的液体排放器的排放特性变化至IJ一定程度时,可以覆盖字点 以便填充己在字点行中已形成的空间。在这种方式下,可以将排放特性的变化 咸少到最小。正相反,行式打印机的端头并不移动,因此一旦一个区域已被记录,那么 将不肯^I31覆盖该字点来重新记录。因此,行式打印机具有每个液体排放器的 特性在液体排放器的排歹仿向上变化的问题,导致产生不均匀条纹。换句话说,当每个液体排放器的特性变化时,并不能为此得到补偿。 发明内容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补偿^液体排放器在其排放特性上的变化并藉此减 少不均匀条纹的数目及改善打印质量。本发明通过下列方式来实JIi^目的。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是一种具有端头的液体排放装置,该端头具有多个并行 排列成行的包括喷嘴的液体排放器,该體包括多个加热元件,在液体室中 并行排列成行并且齡加热元件串联连接,舰供给每个加热元件能量的不同 使液体颜少两个不同的轨迹方向进行排放,以舰其是否运《预排放进行单 独设置;主控制单元,构^每个液体排放器上,以用于控制来自于喷嘴的微 滴的排放;第二控制单元,构鹏齡液体排放器之上以用于控制微商的排放, 以便使微滴沿着至少一个不同于由主控制单元所控制的液体排放器排放的微滴 的轨迹的轨迹;以及第二控制执行单元,用于单独地设置是否运fi^个液体排 放器的第二控制单元。在本发明的第一方面中,第二控制执行单元单独地设置是否使用用于^ 液体排放器的第二控制单元。当一液体排放器所排放的墨滴的车 不同于其它 液体排放器所排放的墨滴的轨迹时,糊顿第二控制单元。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是一种具有端头的液体排放装置,该端头具有多个并行 排列成行的包括喷嘴的液体排放器,该装置包括多个加热元件,在液体室中 并行排列成行并且齡加热元件串联连接,通过供给每个加热元件能量的不同 使液体从至少两个不同的轨迹方向进行排放;排放方向改变单元,用于在该行中至少两个不同的方向上改变从每个液体排放器的喷嘴所排放的微滴的轨迹;以及参考方向设置单元,用于将由排放方向改变单元所控制的液体排放器排放 的微滴的车mt—设置为参考方向。在第二方面中,*液体排放器都具有排放方向改变单元并且可以沿着行 中至少两个不同的方向排放墨滴。 参考方向设置单元为*液体排放器选择参考轨迹。 本发明的第三方面是一种具有端头的液体排放装置,端头具有多个并行排列成行的包括喷嘴的液体排放器,该,包括多个加热元件,在液体室中并行排列成行并且每个加热元件串联连接,fflil供^^h加热元件能量的不同使液体AAS少两个不同的轨迹方向进行排放;排放方向改变单元,用于在该行中 至少两个不同的方向上改变从*液体排放器的喷嘴所排放的微滴的轨迹;以及排放角度设置单元,用于设置由齡液体排放器的排放方向改变单元所控制 的液体排放器所排放的針微滴的排放角度。在第三方面中,#液体排放 具有排放方向改变单元并且可以沿着行 中至少两个不同的轨迹排放墨滴。排放角度设置单元为每个液体排放器设定墨滴的排放角度。 在本发明的第四方面是一种具有端头的液体排放装置,该端头具有多个并 行排列成行的包括喷嘴的液体排放器,其特征在于,该装置包括多个加热元 件,在液体室中并行排列成行并且齡加热元件串联连接,3!31供给針加热 元件能量的不同使液体从至少两个不同的轨迹方向进行排放;排放方向改变单 元,用于在该行中至少两个不同的方向上改变从^液体排放器的喷嘴所排放 的微滴的轨迹;排放角度设置单元,用于设置由齡液体排放器的排放方向改变单元控制的液体排放器所排放的針微滴的排放角度;以及参考方向设置单元,用于选择由排放方向改变单元控制的液体排放器所排放微滴的车爐之一作为参考方向。在本发明的第五方面是一种用于用液体排放器从喷嘴排放液体的方法,液体排放器形鹏并行排列成行的多个端头上,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步骤 将多个加热元件在液体室中并行排列成行并且每个加热元件串联连接,通过供 给每个加热元件能量的不同使液体从至少两个不同的轨迹方向进行排放,以及 对其是否运行该排放进行单独设置;对从每个液体排放器的喷嘴进行的微滴排 放执行主控制;对从每个液体排放器沿一行中至少一个不同于主控制的轨迹的 flj^所进行的微滴排放执行第二控制;以及为針液体排放^ 角定是否确定了 it斗亍第二控制单元。在本发明的第六方面是一种用于用液体排放器从喷嘴排放液体的方法,液体排放器形成在并行排列成纟于的多个端头上,其^寺征在于,该方法包括步骤由第二控制在预定的方向上从至少两个不同的轨迹中选择从每个液体排放器的喷嘴所排放的微滴的车tt;以^^择mf爐中的一个fl^作为参考车爐。在本发明的第七方面是一种用于用液体排放器从喷嘴排放液体的方法,液体排放器形成在并行排列成行的多个端头上,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步骤由第二控制在预定的方向上从至少两个不同的轨迹中选择从每个液体排放器的喷嘴所排放的微滴的车爐;以及为^h液体排放器独立地设置微商的排放角度。 在本发明的第八方面是一种用于用液体排放器从喷嘴排放液体的方法,液体排放器形成在并行排列成行的多个端头上,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步骤由第二控制在预定的方向上从至少两个不同的轨迹中选择从每个液体排放器的喷嘴所排放的微滴的轨迹;选择所选择的轨迹中的一个IW作为参考轨迹;以及为針液体排放器独立地设置微滴的排放角度。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具有液体排放器的喷墨打印机端头的分解透视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具体实施例的行式端头的平面亂 图3是详细说明端头的热产生电阻器的平面图和侧视音舰图; 图4是表明^热产生电阻器的墨汁气泡产生时间的差异和墨滴排放角度 之间的关系的曲线图;图5说明墨滴轨迹的偏转幅度;图6说明由主控制单元、第二控制单元以及第二控制执行单元补偿的墨滴 的瞢落位置;图7说明由排放方向改变单元和排放角度设置单元补偿的墨滴的着落位置;图8A和犯说明排放方向调节器的实施例;图9说明由排放方向改变单元、排放角度,单元以及参考方向设置单元 补偿后的墨滴的着落位置;图10说明邻近的液体排放器将墨滴排放至湘同像素上,其中该液体排放器 可以在偶数的方向上排放墨滴;图ii说明液体排放器将墨滴以对称车爐排放到左边和右边,并u:接排放到下边,其中该液体排放器可以在奇数的方向上排放墨滴;图12说明当液体排放皿两个方向上排放微滴时(当可以在偶数的方向上 排放微滴),液体排放器根据排放信号謝亍在打印纸上构成像素的处衝图13说明当液体排放皿三个方向上排放微滴时(当可以在奇数的方向上 排方idt滴时),液体排放器根据排放信号进行在打印纸上构成像素的处理;图14是说明已着落在一个像素区域中的不同着落位置之一中的墨滴的平 面图;图15说明当i,^fjf率提高单元时的墨滴的轨迹;图16说明具有排方文方向改变单元和结合了第二排放控制单元的参考方向设置单元的液体排放器;图17说明具有排放方向改变单元、排放角度设置单元以及结合了第二排放 控制单元的参考方向设置单元的液体排放器;图18说明具有排放方向改变单元和结合了第一排放控制单元的参考方向 设置单元的液体排放器;图19说明具有排放方向改变单元和结合了第一排放控制单元和第二排放 控制单元的参考方向设置单元的液体排放器;图20说明具有排放方向改变单元和结合了^f,率提高单元的参考方向设 置单元的液体排放器;图21说明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排方娥制电路;以及图22A和22B是展示在极性改变开关和第一排方娥制开关的导通和关断状 态下,字点的着落位置在喷嘴排列方向上的变化的图表。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将参考附图来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在本说明书中,术语"微 滴"指的是在下文中描述的液体排放器的喷嘴18所排放的极少量(例如,几皮 升)的液体。术语"字点"指的是已经落在诸如打印纸的记录介质上的墨滴。 术语"像素"指的是图像的最小单元。术语"像素区域"指的是构成像素的区 域。在一个像素区域中,着落预定数目(也就是,无、 一个或多个)的微滴以 构成三种,的像素无字点构成的像素(色调l); 一字点构成的像素(色调 2);或者多个字点构成的像素(色调3或更多)。换句话说, 一个像素区域具有 特点、 一个字点,或者多个字点。该像素在记录介质上排列而构成图像。对应于像素的字点不总是落入该像素区域内而是可能会落入该像素区域的 外边。(端头的结构)图1是一喷墨打印机(下面称为"打印机")的端头11的懒 透视图,该 喷墨打印机包括根据本发明的液体排放装置。在图1中说明的端头11包括多个并行排列成行的液湘睹文器。齡液体排 放M包括装有要排放的墨水的墨室12、热产生电阻器13 (根据本发明,其等 同于气泡产生器或发热元件)以及带有喷嘴18 (根据本发明,其等同于喷嘴构^#料)的喷嘴板17;该热产生电阻器布置在墨室12的内部并M51提供能量 在墨室12所装有的液体中产生气泡,而喷嘴18用于当M51热产生电阻器13而产生气泡时排放墨室12所装有的液体。更具体地说,端头ll的结构如下所述。在图1中,虽然喷嘴板17结合在阻挡层16 :t_h,但以与阻挡层16分开的 形式示出了喷嘴板17。在端头11之上的衬底14包括硅半导^M底15和通过在半导体衬底15的 表面上的沉积而构成的热产生电阻器13。热产生电阻器13经由构成在半导術寸 底15上的导体(图中未示出)电连接于外部电路。举例而言,阻挡层16 ^ffl过在半导体衬底15的具有热产生电阻器13的整 个表面上堆叠感光性的环化橡胶抗蚀剂或者可光致固化的干膜抗蚀剂,然后经 由光刻法处理去除不必要的部分而构成的。喷嘴板17包括多个喷嘴18,并且例如禾,镍电铸制成。喷嘴板17布置在 阻挡层16 U以便喷嘴18与相对的热产生电阻器13对准。墨室12由围绕热产生电阻器13的衬底14、阻挡层16以及喷嘴板17来限 定。更具体地说,如附图所示,衬底14起至嚜室12底壁的作用,而阻挡层16 起到墨室12侧壁的作用,以及喷嘴板17起到墨室12顶壁的作用。在这种方式 下,如图1所示,墨室12在其右前表面中具有开口。这些开口和墨7Xil道(图 中未示出)彼此相通。Jlit端头11之一通常具有大约为几打到几百单元的墨室12和布置在各自 墨室12中的热产生电阻器13。打印机控制器控制^h热产生电阻器13。在这 种方式下,装在对应于受控的热产生电阻器13的墨室12中的墨水经由与墨室 12相对的喷嘴18排放。更具体地说,是^ffl连接端头U的墨7K槽(图中未示出)所放出的墨水来 場病墨室12的。如,热产生电阻器13施加一短时间(例如1至3微秒)的 脉冲电流,将M地加热热产生电阻器13。结果,在墨水与热产生电阻器13 接触的地方形成气态墨水气泡。当墨水气泡膨胀时,将会排放出预定数量的墨 水(或者换句话说,墨水汽化)。这样,与上述喷嘴18的排放量相等的墨水从 喷嘴18排放作为墨滴。该墨滴落在打印纸上而构成一字点(也就是,像素)。在该实施例中,行式端头是M:使多个端头11排列成一行(沿着喷嘴18 的排列方向或者打印介质的宽度方向)而形成的。图2是说明行式端头10的具体实施例的平面图。图2画出了四个端头11 (N-l, N, N+l和N+2)。为了构 成行式端头IO,将不包括喷嘴板17的端头11串raP列,这种不包括喷嘴板17 的端头ll被称作端头芯片。从而,具有在对应于构成在每个端头芯片之上的液体排放器的位置处构成 的喷嘴18的一个喷嘴板17被加载于端头芯片的上部之上而构成行式端头10。邻近的端头11被交替地布置在喷嘴板17上在墨水fflit两侧上,该墨水通 道^&f页定方向延伸。在墨7JCilit—侧上的端头11与墨7Xm道另一侧上的端头11 相沐以致它们的喷嘴18彼此相对。更具体地说,如图2所示,行式端头10 的墨ZK通道布置在将相邻于第N-1个和第N+1个端头11的喷嘴18的,和相 邻于第N和第N+2端头11的喷嘴18的边缘连接起来的线路之间。如在图2所包括的部分A的详图中所示那样,排列端头11以致位于邻近端 头11每边上的喷嘴18之间的间距都相等。?奂句话说,在第N个端头11右边的 喷嘴18之一与在第N+l个端头11左边的喷嘴18之一之间的距离等于喷嘴18 之间的间距。(排放方向改变单元,或主控制单元和第二控制单元) 端头11具有排放方向改变单元,或主控制单元和第二控制单元。 根据该实施例,排放方向改变单元在该行中至少两个不同的方向(沿喷嘴 18排列的方向)上改变从喷嘴18排放出的墨滴的轨迹。更具体地说,排放方向改变单元包括主控制单元和第二控制单元,主控制 单元构成在旨液体排放器上,用于控制液体排放器的喷嘴18排放微滴;而第 二控伟'俾元构鹏針液体排放器上,用于控制液体排放器沿着除主控制单元 的轨迹以外的至少一个轨迹排放微滴。根据该实施例的排放方向改变单元(主 控制单元和第二控制单元)的结构如下文中所述。图3是详细示出了端头11的液糊傲器的平面图和侧向剖视图。图3平面 图中的虚线 喷嘴18。如图3所示,根据该实施例,齡端头11的針墨室12中都含有一个热产 生电阻器13。热产生电阻器13由并行排列的两个部分组成。热产生电阻器13 的两个部分排列在一行上(其为喷嘴18的排列方向,也就是图3中的左边和右 边)。当将一个热产生电阻器13纵向地分成两个部分时,每个部分的长度保持相同而宽度变为未分开的热产生电阻器13的长度的一半。因此,已分开的热产生 电阻器13的电阻M分开的热产生电阻器13的电阻的两倍。由于热产生电阻器13的^部分的电阻^分开的热产生电阻器13的电阻的两倍,因itbM3!串ra产生电阻器13的两个部分,电阻将会为未分开的热产生电阻器13的电 阻的四倍。为了使容纳在墨室12中的墨水沸腾,必须提供一恒定数量的电流来加热热 产生电阻器13。墨7jC沸腾时所产生的能量使墨水被排出。如果是小电阻,夷卩么 将需要大量的电流。如果热产生电阻器13的电阻为大电阻,那么仅仅提供少量 的电流就可以使墨水沸腾。以这种方式,可以减少用于提供电流的晶体管的尺寸并且可以节省空间。 3MM^热产生电阻器13的厚度来增加电阻是可能的。但是,由于为构成热产 生电阻器13而选择的材料招贩(耐用性)上有限制,因此热产生电阻器13 的厚度不能M^至lJ小于一预定厚度的厚度。因此,将热产生电阻器13分成两个 部分来增加电阻而不是减少其厚度。当将具有两个部分的热产生电阻器13容纳在墨室12之一时,并且当将每 ^分设置为具有相同气泡产生时间,也就是热产生电阻器13的多个部分之一 的^^达到墨7K沸点M^所需要的时间时,两个部分之上的墨水同时沸腾并且 沿着喷嘴18的中心轴方向排放墨滴。与之相反,当热产生电阻器13的两个部分的气泡产生时间不同时,墨7K将 不会在两个部分之上同时沸腾。因此,墨滴的IW将偏移喷嘴18的中心轴。结 果使墨滴的轨迹发生偏离。以这种方式,墨滴将会落入与气泡产生时间没有差 异的情况下所排放墨滴的着落位置偏移的位置处。图4A和图4B歸出了根据该实施例的热产生电阻器13的^^分产生 墨水气泡的时间EK与已排放墨滴轨迹的角度之间的关系的曲线图。描绘在曲 线图上的数值是计算机模拟的结果。在该曲线图中,X方向(请注意这是一个 纵轴0x而不是该曲线图的横轴)为喷嘴18的排列方向他就是热产生电阻器 13的两,分并行排列的方向),以及Y方向(请注意这是纵轴ey而不是该曲 线图的纵轴)为垂直于X方向(或者打印纸供给方向)的方向。X和Y轴方向 都,从0度开始的偏转度,零度表示没有偏转。图4C示出了热产生电阻器13的两个部分在产生墨7乂气泡时所产生的时间,的观测值。7j^平轴^偏转电流,其大小是热产生电阻器13之一的两个部 分之间的电流差值的二分之一。垂直轴表示由墨滴排放角度(X轴方向)表示 的墨滴着落位置的偏转幅度(其中喷嘴18至U^^落位置之间的距离大约为2毫米)。在图4C中,热产生电阻器13之一的主电流为80毫安。将偏转电流施力口 于部分热产生电阻器13中之一上以便使墨滴的轨迹偏转。当排列在喷嘴18排列方向上的热产生电阻器13的两个部分之间在气泡产 生上存在时间延迟时,将不在垂直于喷嘴18的排列方向的方向上排放墨滴。在 喷嘴18排列方向上的墨滴排放角度ex将随^泡产生过程中时间延迟的变大 而变大。该实施例利用该特性,M改变供应到热产生电阻器13的两部分中的^ 部分上的电流量,以致在热产生电阻器13的两个部分之间出现气泡产生方面的 时间延迟,使得能够在多个方向上排放墨滴。同样,如果热产生电阻器13的两个部分由于制造误差的原因而导致电阻不 同,夷卩么将在热产生电阻器13的两个部分之间出现时间延迟。因此,墨滴的轨 迹将不在沿着垂直于喷嘴18排歹仿向的方向,并且墨滴的着落位置将偏离所期 望的位置。M改变供应到热产生电阻器13两部分中的^部分上的电流量以 致在热产生电阻器13的两^P分之间出现气泡产生时间方面的延迟,墨滴的轨 迹将垂直于喷嘴18的排列方向。在下文中,将描述已排放墨滴的執迹和在墨滴轨迹上的偏转幅度。图5说 明已排放墨滴i的车 偏转幅度。如图5所示,当将墨滴i垂直地排放至跟版表 面时,墨滴i的f爐如图5中虚线箭头所示那样并不偏转。另一方面,当墨滴! 的轨郷巨垂直于喷嘴18的排列方向的方向偏转e角时(图5中的Z1或Z2), 已偏转墨滴i的瞢落位置M下歹忪式来确定AL=Hxtane。因此,当墨滴i距垂直于喷嘴18的排列方向的方向上偏转e角时,墨滴!的着落位置将会位移AL。喷嘴18的顶端到打印纸P之间的距离H对普通喷墨打印机大约为1到2 毫米。在下文中,假定距离H大体上保持2毫米的恒量。距离H必须大体上保持恒量的原因是因为如驟巨离H发生变化,那么墨滴 i的着落位置将移动。换句话说,当将墨滴i从喷嘴18垂直i翻敏至附印纸P表面上时,即使距离H发生一定数量的变化,但是墨滴1的着落位置也不会改 变。另一方面,当墨滴i的排放车爐发生偏转时,如上所述,墨滴i的着落位置 ^^随着距离H的变化而移动。当端头11的^Df率为60dpi时,相邻喷嘴18之间的距离为25.40 X 1,000/600=42.3麟。(第二控制执行单元)除上述主控制单元和第二控制单^t外,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端头 11还包括第二控制执行单元。第二控制执行单元确定^^i祸防文器是否要运行第二控制单元。图6说明由主控制单元、第二控制单元以麟二控制执行单元补偿的墨滴 的着落位置。附图的上部是说明端头11的^液体排放器的前视图。箭头表示 4顿主控制单元和第二控制单元从針液体排放器排放的墨滴的每个轨迹。粗 体箭头表示已选择的轨迹。附图的下部是说明已经从每个液体排放器排放且已 、,记录介质上的墨滴的平面图。(在下文中,也以同样的方式给出附图)。在图6中,当只顿主控制单元时,那么从齡液体排放器可简单地排放 墨滴。或者,当除了主控制单元之外还要使用第二控制单元,那么可以沿着除 了由主控制单元所确定的劫ite外的轨迹排放墨滴。更具体地说,可以在主控 伟U单元所确定f爐的左右两侧都增加三个另外的车腿。换句话说,主控制单元 确定一个轨迹而第二控制单元确定六个轨迹。从而每个液体排放器可以沿着总 共七个轨迹排放墨滴。原则上,当从^液糊敏器直接向下排放墨滴(大体上垂直于打印纸P) 时,那么就不必使用第二控制单元而仅仅必须使用主控制单元。然而,当只4顿主控制单元且当/A^有的液体排放器排放墨滴时,如果有 液体排放器沿着与其它液体排放器相比偏转的轨迹排放墨滴,那么就必须4顿 主控制单元和第二控制单元两者来调整该液体排放器。为了做到这一点,例如首先ffl3i只使用主控制单元,从所有的液体排放器 排放墨滴,这样可以打印出观赋图案。然后可以4顿扫描器来扫描打印结果。 通iM测扫描结果,就可以检测出与其它液体排放器相比其排放墨滴的轨迹的 偏转舰了预定量的液体排放器。此外,如果检测到沿着偏转f爐排放墨滴的 排放器,那么就必须确定偏转量。然后可以控制第二控制单元以便根据偏转量来改变墨滴的轨迹。图6说明了一实例,其中液体排放器A和B沿着与其它液体排放器相比偏 转的车诚排放墨滴。在这种情況下,除了液体排放器A和B,其它液体排放器 只使用主控制单元并且只选择在七个可能轨迹中的中央的那个轨迹。与之相反, 液体排放器A和B《顿主控制单元和第二控制单元两者以排放墨滴。例如,液 体排放器A髓附图中/A^边数第三轨迹排放墨滴,而液体排放器B髓从附 图中左边,六$鹏瞰墨滴。如上所述,对于沿着大体上与已设计的f诚相同的轨翻歐墨滴的液体排 放器而言,只4顿主控审'j单元。与之相反,对于沿着偏离了已设计的轨迹的轨 迹排放墨滴的液体排放器而言,使用第二控制单元来改变从液体排放器排放的 墨滴的轨迹。以这种方式,对已偏转轨 行调整以便使其尽可能的与已设计 的车爐平行。因此,如图6所示,从每一液体排放器所排放的墨滴的着落位置之间的距 离可被基本恒定地保持在一个预定方向上。 (参考方向设置单元)根据本发明的端头ll的第二实施例,除了±3^敞方向改变单元之外还包 括参考方向设置单元。该参考方向设置单元在由排放方向改变单元为每个排放器所设置的多个轨 迹中选择一1^九迹作为参考轨迹。与以上所述类似,如图6所示,排放方向改变单元为#^液体排放器设置 了墨滴的七个不同的轨迹。起初,参考方向设置单元将七4^tt中的中央的轨迹^a为参考轨迹。与以上所述类似,首先打印测试图案以检测是否有排放轨迹的偏转幅度超 过了预定幅度的液体排放器。然后,如果检测到偏转的液体排放器,那么可以 根据1 的偏转来改变参考轨迹。例如,图6中的液体排放器A和B的排放车 的偏转幅度超过了预定幅度。 在这种情况下,对于t夜i辅坊文器A,如果将附图中左边数第三车tt设置为参考 车爐,那么就可以补偿排放轨迹的偏转。与之类似,对于液体排放器B,如果 将附图中左边数第六个车爐设置为参考车爐,那么就可以补偿排放轨迹的偏转。在图6中,是将最靠近垂直于打印纸P的表面的方向的车/1 为参考1 的。但是,参考IW并不限于此。例如,如果许多液体排放器使它们的排放车tt偏转到附图的右边,那么对 于液体排放器A来说,可以将在七个车爐中央的车腿體为参考车爐。另外, 对于其它液,傲器来说,或者例如对于在液体排放器A左边的液体排放器来 说,可以将左边鄉七个车tt (或者最右边的车爐)设置为参考车腿。以这种方式,虽然不会导致任何问题,但是針液体排放器的参考车爐将 不是最靠近垂直于打印纸P的表面的方向的轨迹。 (排放角度设置单元)根据本发明的端头ll的第三实施例,除了±^#放方向改变单元之外还包 括排放角度设置单元。排放角度體单元用于为針液体排放器设置由排放方向改变单元所选择 排放墨滴的车tt角度。图7说明其中由排放方向改变单元和排放角度设置单元补偿墨滴的着落位 置的具体实施例。針液体排放 能够沿着如上述实施例所描述的七个轨迹排放墨滴。此外,齡液体排放髓職够沿着在七个车tt中央的那个轨迹(AASi数第四个轨迹)排放墨滴。在该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除了液体排放器A和B排放器之外,其它液 体排放器都^大体上垂直于打印纸P表面的车tt排放墨滴。液体排放器A具 有向右偏转了 a度的轨迹,而液糊敬器B具有向左偏转了 3度的轨迹。在这种情况下,液体排放器A的排放角度體单元将齡排放范围向左移 动a度。此外,液体排放器B的排放角度设置单元^^h排放范围向右移动3 度。以这种方式,墨滴着落位置的位移将不会太明显。图8A和图8B说明排放角度设置单元的另一具体实施例。如图8A所示, 針液体排放翻阿以沿着多4^爐排放墨滴。同样,当选择了中间的车爐时, 所有的液体排放M旨,与打印纸P表面垂直地排放墨滴。附图中最左的執迹和最右的轨迹之间的预定角为Y度。液体排放器A的设 计角为a (>y)度而液糊欧夂器B的预定角为P (勺)度。由于与其它液体排放器相比,液体排放器A和B具有不同的最大排放角, 所以液体排放器A的最大排放角可以从角a^^到角Y。同样,液体排放器B的最大排放角可以从角度P增加到角Y。如图8B所示,以这种方式将包括液体排放器A和B在内的所有液体排放器的最大排放角都设置为角Y。如上所述,鹏调整最大排放角,可以在一僧宽范围内补偿墨滴的车爐, 该较宽范围是与没有调整最大排放角的情况下相比较而言的。根据本发明的端头11的第四实施例除了上述排放方向改变单元还包括排放 角度,单元和参考方向设置单元。换句话说,排放角度设置单元为齡液体排放器设置墨滴排放角度,而参 考方向设置单元在多个f鹏中选择一个墨滴车爐作为参考轨迹。图9说明其中由排放方向改变单元、排放角度體单元和参考方向设置单元补偿墨滴^^落位置的具体实施例。f顿排放方向改变单元,图9中的齡液体排放器都育,沿着七个辛M排放墨滴。在附图中,七个lttt中的最左边的執迹和最右边的轨迹t间的角为Y 度。在图9中,除了液体排放器A和B之外,其它液体排放器都没有fti可偏转 的车tt。因此,除了液糊敞器A和B之外,其它液体排放器的排放角度设置 单元都保持最大排放角度y度,并且参考方向i體单碰择齡液体排放器的 七个车tt中的中央flj恋(从附图左边数第四个郞恋)作为参考轨迹。另一方面,液体排放器A的排放角度设置单元将最大排放角度设置为a (<Y)度并且参考方向设置单元将从附图左边数第三个轨迹设置为参考轨迹。 以这种方式,从液体排放器A和B排放出的墨滴的着落位置的间距可以跟从其 它液糊傲翻撖出的墨滴着落健的间距相一致。液体排放器B的排放角度设置单元将最大排放角设置为e (>y)度并且参 考方向设置单元将附图左边数第5个$ ^择为参考轨迹。以这种方式,与液 体排放^H似,从液体排放器A和B排放出的墨滴的着落位置的间距可以跟从 其它液体排放器排放出的墨滴着落健的间距相一致。如上所述,可以傲照其它液体排放器改变液体排放器A和B的排放角度, 来补偿从液体排放器A和B排出的墨滴的着落位置的位移。 (第一排鹏制单元)在该实施例中,端头11具有排放方向改变单元te控制单元以及第二控制单元、参考方向设置单元和排放角度设置单元,该端头ll用于如下文中描述的那样应用第一排方ids制单元来控制墨滴排放。第一排方爐制单元控制墨滴的排放以致至少两个彼此相邻的液体排放器使 用排放方向改变单元来沿着不同的车爐排放墨滴,以便通过分别控制这些墨滴 使其落入相同的像素行或像素区鹏构成像素行或像素区域。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排放控制单元的第一具体实施例iM:— J位控制信号(其中J是正整数)来改变*喷嘴18在2;方向上(偶数个方向)所排放的墨滴的排放车爐。沿着2J车A^—排放的并且彼此着落相距最远的两个墨滴之间的距离大约为相邻两个喷嘴18之间的距离的(2^-1)倍。每个喷嘴18都沿着2J轨迹 之一排放墨滴。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排放控制单元的第二具体实施例通过-一 J+l位控制信号 (其中J是正整数)来改变針喷嘴18在2^+l方向上(奇数个方向)所排放的 墨滴的排放f爐。分别沿着(2M) lttt—排放的并且彼此着落相距最远的两 个墨滴之间的距离大约为相邻两个喷嘴18之间的距离的2:倍。每个喷嘴18都 (2J+1)车Afc—排方文墨滴。例如,在i^第一实施例中,如果J=2并且〈顿J位控制信号,那么墨滴 车tt的数量为2^ (其为偶数)。彼此着落相距最远的两个墨滴之间的距离大约 为两个相邻喷嘴18之间的距离的(f-l) =3倍。根据该实施例,如果端头11的分辨率为600点每英寸(dpO,那么两个相 邻喷嘴18之间的距离为42.3微沐。因此,当通过第一排放控制单元偏转了墨水 排放IW时,彼此着落最远的两个墨点之间的距离为423微米的3倍,也就是 126.9 。从而,偏转角e为tan26 =126.9/2,000=0.0635,所以 9=1.8 (deg)。在战第二实施例中,如果J二2,且^顿J+1位控制信号,那么墨滴车tt 的数量为2+1=5 (其为奇数)。彼此着落相距最远的两个墨滴之间的距离大约为 两个相邻喷嘴18之间的距离的2"倍。图10说明了当4顿1位控制信号(J=l)时,根据以上所述的墨滴排放轨 迹的具体瞎况。在该实施例中,可以对針液体排放器的排放轨舰行设置以 懒AW称。彼此相离最远的两个墨滴的着落位置的距离为两个相邻喷嘴18之间距离 的1倍,也就是"-I)倍。如图IO所示,可以从两个相邻液体排放器的喷嘴 18将墨滴排放到相同的像素区域上。更具体地说,如图10所示,如果两个相邻喷嘴18之间的距离为X,那么两个相邻像素区域之间的距离为(2:-1) XX (对 于图10所说明的例子,由于J-1所以(2:-1) XX二X)。 在这种情況下,墨滴的着落位置在喷嘴18之间。图11说明当{顿2位控制信号(J+l=2)时,根据以上所述的墨滴排放车爐 的具体瞎况。在该实施例中,可以对針液体排放器的排放轨 行设置以便 使其具有奇数的轨迹。换句话说,在第一实施例中,可以对*液体排放器的 排放车AM行设置以使其具有偶数的对称轨迹,而对于第二实施例,通M"第 一实施例的控制信号的位数加1,使喷嘴18可以在垂直于打印纸表面的方向上 排放墨滴。更具体地说,根据第二实施例的液体排放器可以在奇数的方向上排 放墨滴,其包括^tf尔轨迹(图ll中的轨迹a和c)和垂直轨迹(图ll中的轨迹 b)。在图ll所说明的例子中,J=l并且因此控制信号为J+l=2位。可用轨迹的 数量为(2:+1) =3,其为^W数。分别沿着(2^+1)轨ifc—排放的并且彼此着 落相距最远的两个墨滴之间的距离(图11中的X)大约为两个相邻喷嘴18之 间的距离的2〗=2倍。当排放墨滴时,选择(2;+1) =3车 的中一个。以这种方式,如图11所示,除了喷嘴N正下方的像素区域之外,还可以将 墨滴排放至U像素区域N-l和N+1上。墨滴的着落位置定位在喷嘴18的对面。如以上所述,^#、于控制信号,至少两WP近的液体排放器(喷嘴18)都 育^刻各墨滴排放到相同的像素区域之上。特别地,如图10和图11所示,如果 液体排放驗排歹仿向上的排歹,距为X,那么从針液糊敞器排放的微滴 的着落位置可以由下列公式确定士(l/2xX)xi3 (其中P为正整数)。在这种情况下,着落位置为相对于液体排放器的中心的位置并且与液体排 方文器的排列方向对准。图12说明第一排放控制单元(其微多沿着偶数的轨迹排放墨滴)的第一实 施例。该

了一种用于当使用J=l位控制信号时构成像素(具有两个排放墨滴的轨迹)的方法。
图12说明了i!31处理并行发超U端头11的排放信号刺細液体排放M
打印纸上构成像素的过程。该排放信号对应于一个图像信号。
在图12中,用于像素N的排放信号为色调3,用于像素N+l的为色调1, 而用于像素N+2的为色调(tone) 2。
在周期a或b内将用于每W象素的排放信号发超顿定的液体排放器。然 后在周期a或b内从*液糊敞器排放墨滴。周期a和b对应于时隙a和b。 在*周期a和b期间,在一个像素区域内构成多个相应于由排放信号命令的 色调的字点(dot)。例如,在周期a内,将用于像素N的排放信号发送到液体 排放器N-1并且将用于像素N+2的排放信号发懇U液体排放器N+1。
液体排放器N-1沿着偏转的轨迹a将墨滴排放出来并且使其落在相应于打 印纸上的像素N的健中。液体排放器N+1髓偏转的轨迹a将墨滴排放出来 并且使其雜相应于打印纸上的像素N+2的位置中。以这种方式,相应于色调2的墨滴在时隙a内眷,相应于打印纸上的每 个像素的区域中。由于由排放信^令的像素N+2的色调为色调2,所以像素 N+2形成为色调2。在时隙b期间重复类似的过程。
结果,由两个字点构成像素N,这个数量为相应于色调3的字点的数量。
按照上述过程,任何色调的像素决不会M31相同的液体排放M相应于该 像素的像素区域内的一行中排放两次墨滴而构成。因此,以这种方式,可以减 少每个液体排放器发生变化的影响。此外,例如,即使液体排放器所排出的一 个墨滴的墨7K数量不够,也可以减少由字点构成的每个j象素在大小上的变化。
在其中由第M点线和第M+l点线上的一个或多个字点构成的像素为线性 排歹啲情况下,雌的是控制两个不同的液糊敬器用于排方條M像素行和第 M+l像素行的第一墨滴。
以这种方式,例如,当像素由一个字点构成时(当像素为色调2时), 相同液体排放器而构成的像素并不排列在同一行上。此外,当像素由少量的像 素构成时,M使用相同的液体排放器用于排放第一字点而构成的像素并不排 列在同一行上。
例如,可能会有这样一种情况,即由一个墨滴构成的像素排歹赃同一行上 并且用于排放墨滴的液体排放器由于堵塞而未能排放墨滴。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仅有一个液体排放器用于排放墨滴,那么一旦液体排放器发生故障,像素行 将不包括像素。然而,ffi31应用战排放方法,可以避免发生这种故障。除了id^排放器方法之外,还可以使用在其中随lte择液体排放器的方法。用于排放第M像素行和第M+l像素行的第一墨滴的液体排放器应该总是不同 的液体排放器。图13说明第一排放控制单元(其育,歸奇数的车爐排放墨滴)的第二实施例。该

了一种用于当J=l并且使用J+l=2位控制信号时构成像素(具有三个用于排放墨滴的车爐)的方法。图13所示的像素构成过程与图12相同,因此省略不述。跟第一具体实施 例一样,第二实施例也应用第一排方鹏制单元以控制至少两个相邻液体排放器 的墨滴排放,以便构成像素4亍或f象素。 (第二排方娥制单元)在该实施例中,端头11具有战的排放方向改变单元或主控制单元和第二 控制单元、参考方向设置单元和排放角度设置单元,该端头ll用于ffiil应用如 下文所描述的第二排放控制单元来控制墨滴的排放。第二排放控制单元为針从液体排放翻坊文的墨滴在像素区域中的预定方 向上选 落位置(或者更准确地说是目标位置)。着落^S是在M (其中M 是大于或等于2的 )个不同的着落位置中,雌择的,其中至少一部膽落 区域包括在像素区域中。然后,第二排放控制单元控制墨滴的排放以便使它们 ^M选择的着落位置中。特别地,在该实施例中,第二排方娥审惮元在不同的M铺落位置中随机 地(也就是不规则地或无序地)选 落位置。可以应用许多不同的方法随机 选##落位置。例如,Mf顿一个随机数产生电路,可以在M个不同的着落 位置中选择一个着落位置。在该实施例中,M僧制體以液体排放器(喷嘴18)的排列间距的约1/M 的间距重叠地排列。图14是已着M^每个像素区域中的M个不同着落位置中的一个或更多位 置中的墨滴的平面图。比较已知的着落位置(图中左边)和根据该实施例的着 落位置(图中右边)。在图14中,被虚线正方形包围的区域为像素区域。被圆 包围的区域为己经着落在像素区域中的墨滴(或字点)。在己知的打印技术中,当排放命令为l他就是色调2)时,墨滴着落在像 素区域中以便大部分的墨滴适合在像素区域之内(在图14中的上部图,墨滴由 正方形中的内切圆 )。相反,对于该实施例,排放墨滴以便使其着落在喷嘴18的排列方向上的M ^W落4立置之一中。图14中的上部图说明已着,一个像素区域中的M=8个 着落位置之一中的墨滴(数字M包括其中没有墨滴落在着落位置盼瞎况,因此 在图中,说明了七个实际的着落位置)。(在图中,用实心线所画的圆恭示已落 在着落位置的墨滴,而用虚线画的圆,其它可能的着落位置)。图14中的上 部图说明了其中排放命令为1的实例。在该实施例中,墨滴已经,所选择的 着落位置上,该着落位置为从图中左边,二^W落位置。当排放命令为2时,贝IJ将两个墨滴交叠地排方妇湘同的像素区域。在图14 中的实例中,由于考虑了打印纸的输送方向,因此第二墨滴在图中向下位移一 个标度(scale)。在已知方法中,当排放命令为2时,贝ij第二个墨滴会像第一个墨滴(也就 是不向左或向右位移的墨滴) 一样落在相同的行上。相反,在该实施例中,如上所述,第一个墨滴落在随1皿择的位置中,然 后第二个墨滴也^不4^m—个墨滴而选择的位置中。图14的中间

已经落在像素区域中以致它的水平宽度完全适于进入像素区域内的第二个墨 滴。排放命令为3的情况与排放命令为2盼瞎况同样相同。在已知方法中,三 个墨滴在水平方向上没有任何位移地落入一个像素区域中。另一方面,对于根 据该具体实施例的方法,三个墨滴中的每一个都落在与其它位置不相关地选择 的位置中。M5i如上^t也排放墨滴,ffi)i用重叠字点形成像素行可以防止在打印的图像中由于液体排放器的特性变化而弓l起的条纹的产生并且可以最小化该变化所 带来的影响。换句话说,墨滴(字点)的着落位置变得随机。结果,字点的排列在微见 上是不均匀的但在宏观上是均匀的和各向同性的。从而最小化了液体排放器的 特性变化所带来的影响。以这种方式,可以最小化排放墨滴的每个液糊瞰器的特性变化。在不使墨滴的着落位置随机化的情况下,以规则图案地排列字点以产生图像。在这种 情况下,图案中的中断会被容易地看到。特别地,字点和线的颜色的阴影由字 点和背景(没有用字点覆盖的打印纸部分)的面积比tt现,并且由于这个原 因,剩余背:SM规律,贝俘点图案中的中断就变得越容易被看见。与此相反,通过不规律地且随机地布置字点,字点排列的小中断将不会被 注意到。在包括多个行式端头10的、为^行式端头10提供不同的有色墨水的彩 色行式端头的情况下,##有以下附加效果。对于彩色喷墨打印机来说,因为必须防止波纹图案的产生,所以当ilil交 叠多个墨滴(字点)而构成像素时,需要墨滴的更准确的着落位置。如果如该 具体实施例所描述的那样随机地布置墨滴并且仅仅原色发生移位,那么波纹图 案就不会出现。因此可以防止由波纹图案所弓l起的图像质量的下降。对于重复地在主扫描方向驱动端头的串行打印机来说,波纹图案不是那么 显著的问题。然而,波纹图案对于行式打印机来说是个问题。通过将墨滴排放 到随机的着落位置中,波纹图案将不太可能发生,从而可以容易生产行式喷墨 打印机。此外,通过将墨滴排放到随机的着落位置中,即使排放到打印纸上的墨滴 的总数量相同,但是墨滴落入的区顿每变得很宽。由于这个原因,可以减少墨 滴变干所需时间的长度。特别地,对于行式打印机来说,由于打印鹏较决(也 就是用于打印所需的时间较短),所以效果显著。 (分辨率增加单元)在该实施例中,端头11具有排放方向改变单元或主控制单元和第二控制单元、参考方向體单元以及排放角度设置单元,该端头11通过应用^f摔增加单元来增加^fjf率,如下文所述。^fj摔增加单元控制上述排放方向改变单元以便每个液体排放器在预定方向上将墨滴排放到多于2个的不同区域上。相对于当像素由仅仅在一个区域中排放墨滴的液体排放器构成时的情况,以这种方式,可以增力口像素的数目。例如,当相邻喷嘴18之间的距离为42.3 时,那么端头ll的物理(结 构上的)^fjf率为600点每英寸(dpO。aiifOT,^i摔增加单元,每个喷嘴18都可以在预定方向上将墨滴排放到两个区域之上。结果,具有1200点每英寸(dP1)分辨率的打印成为可能。 對跟也,如果針喷嘴18縱预定方向上将墨滴排放到三个区域之上,那么具有1800点每英寸(dpi) ^!)摔的打印同样是可能的。图15详细说明S51J顿^l)f雜加单元从液体排放器排放的墨滴的ltt。 如图15所示,例如,齡液体排放器之间的距离为X,并且齡液体排放器沿 着一行(喷嘴18的排列方向)排放墨滴以便使墨滴m具有相同间隔的三个区 域中。更具体地说,例如,控制由第N液体排放器沿着图右边的辛A^所排放的 墨滴的着落位置和由第N+l液体排放《着图左边的轨迹所排放的墨滴的着落 位置之间的距离,使其等于X/3。如上所述,齡液体排放驗P个不同的方向上排放墨滴并且多个排放墨 滴在预定方向上等间隔地落在打印纸上。以这种方式,可以执行具有一分辨率 的打印,该^ff率为端头ll的物理(结构上的)分辨率的P倍。如上所述,第一排放控制单元、第二排放控制单元以及分辨率增加单元可 以如下所列的那样与排放方向改变单元、参考方向设置单元和排放角度设置单 元结合在一起。(1) 排放方向改变单元和参考方向體单元与第一排方爐制单元结合。(2) 排放方向改变单元和参考方向设置单元与第二排方娥制单元结合。(3) 排放方向改变单元和参考方向體单元与第一排方娥制单元和第二排 放控制单元结合。(4) 排放方向改变单元和参考方向设置单元与^f摔增加单元结合。(5 )排放方向改变单元和参考方向设置单元与第一排方ffi制单元和^fJf率 增加单元结合。(6) 排放方向改变单元和参考方向设置单元与第二排方爐制单元和^fjf率 增加单元结合。(7) 排放方向改变单元和参考方向设置单元与第一排方鹏制单元、第二排 方爐制单元和^P率增加单元结合。(8) 排放方向改变单元和排放角度设置单元与第一排方娥制单元结合。(9) 抖撖方向改变单元和排放角度设置单元与第二排方娥制单元结合。(10) 排放方向改变单元和排放角度设置单元与第一排放控制单元和第二 排放控制单元结合。(11 )排放方向改变单元和排放角度设置单元与分辨寧曾加单元结合。(12) 排放方向改变单元和排放角度设置单元与第一排放控制单元和^ff 率增加单元结合。(13) 排放方向改变单元和排方文角度设置单元与第二排放控制单元和分辨 率增加单元结合。(14) 排放方向改变单元和排放角度设置单元与第一排放控制单元和第二 排方文控制单元结合。(15) 排放方向改变单元、排放角度设置单元和参考方向设置单元与第一排方,制单元结合。(16) 排放方向改变单元、排方文角度设置单元和参考方向设置单元与第二排方,制单元结合。(17) 排放方向改变单元、排放角度设置单元和参考方向设置单元与第一 排方爐制单元和第二排方鹏制单元结合。(18) 排放方向改变单元、排放角度设置单元和参考方向设置单元与分辨 率增加单元结合。(19) 排放方向改变单元、排放角度设置单元和参考方向设置单元与第一 排放控制单元和分辨率增加单元结合。(20) 排放方向改变单元、排放角度设置单元和参考方向设置单元与第二 排方,制单元和^f,率增加单元结合。(21) 排放方向改变单元、排放角度设置单元和参考方向设置单元与第一 排方文控制单元、第二排方,制单元以及^f,率增加单元结合。在下文中将详细描^h述的一些结合。图16说明以上结合中的(2),其中排放方向改变单元和参考方向设置单元 与第二控制单元结合。在图16中,与图6类似,^h液体排放W育嫩ffi^顿排放方向改变单 元沿着七个不同的车爐排放墨滴。财卜,将轨迹中的一个轨迹i體为每个液体 排方夂器的参考轨迹。通过使用第二排放控制单元,将墨滴的着落位置随机地分 配到WM象素行的相同的像素列上。图17说明以上组合(16),其中排放方向改变单元、排放角度设置单元和 参考方向设置单元与第二排放控制单元结合。在图17中,与图9类似,^液体排放器都育嫩4M排放方向改变单元沿 着七个不同的车腿排放墨滴。此外,在七个轨迹中的最左的| 和最右的轨迹 之间构成的角(即最大偏转角)设置为Y度。排放角度设置单元将液体排放器A和B的最大偏转角度分别皿为(X和P度。此外,参考方向设置单元将液体排放器A和B的参考ia分别设置为左数第三个IW和第五^fL迹。除了液体排放器A和B之外的其它液体排放器的参 考车爐为左麟四个舰。 :{顿第二排方爐制单元,将墨滴的着落位置随机地分配至晦个像素行 的^S象素列上。图18说明以上结合(1),其中排放方向改变单元和参考方向设置单元与第 一排方,制单元结合。在图18中,液,防文器A将墨滴排放到位于第一像素行的第二列的像素 区域上(也就是,液体排放器A正下方的第三列上的像素区域左边的像素区域)。 接着,在第二行中,将墨滴排放到液体排放器A正下方的第三列中的像素区域 上。接着,在第三行,将墨滴排放到第四歹iJ上的像素区域上(也就是,液体排 放器A正下方的第三列上的像素区域右边的像素区域)。在第四纟亍中,以与第一 行的排放方式相同的方式排放墨滴。以这种方式,每个液体排放器都将墨滴排 放至湘邻于液体排放器正下方的像素列的像素列上。图19说明以上结合(3),其中排放方向改变单元和参考方向M单元与第 一排Sffi制单元和第二排放控制单元相结合。换句话说,具有这种结合的液体排放器用与图18所用方式相同的方式排放墨滴,但是除此之外,在相同的像素区域中随mj&分配墨滴的着落位置。图20说明以上结合(4),其中排放方向改变单元和参考方向^S单元与分 辨率增加单元结合。换句话说,對以于图6,排放方向改变单元使得每个液体排放器能够沿着 多个| 排方夂墨滴,以及参考方向设置单元选择flife—作为参考轨迹。不像 其它的液糊敞器,液体排放器A和B的参考ftt并不是多^f九迹中央的那个 车爐。舰使液体排放器能够将墨滴排方烦j除了在该液体排放器正下方的像素列的左边和右边上的像素列之外的该液体排放器正下方的像素列上,分辨率增加 单元将每个液体排放器的^^率增加到三倍于端头11的结构分辨率。 在下文中^鄉述实现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排方鹏制电路。 在该实施例中,第二控制单元使用排放控制电路将能量供应给热产生电阻 器13。该能量不同于由主控制单元供应给热产生电阻器13的能量。以这种方式, 排放控制电路控制液体排放器,使其沿着不同于主控制单元所控制的轨迹的轨 翻,滴。更具体地说,第二控制单元包括具有开关元件的电路(在下文中该电路为 电流镜电路),开关元件连接在布置在墨室12中的热产生电阻器13的两个串联部分之间。借助通过电路使电流流A^流出热产生电阻器13的两个部分之间的 连接,可以控制供应到热产生电阻器13的針部分上的电流。以这种方式,由该电s維制的液体排放器所排放的墨滴的轨迹不同于由主控制电路控制的液体 排放器所排放的墨滴的车爐。图21说明根据该实施例的排方,制电路50。排放控制电路50的^电阻器Rh-A和Rh-B为容纳在墨室12内部的热产 生电阻器13的两个部分。电阻器Rh-A和Rh-B串联连接。热产生电阻器13的 ^分的电阻大体上相同。因此,M:将相同的电流供应到热产生电阻器13的每个部分上,可以没有任何偏转地从喷嘴18排放出墨滴(在图5中虛箭头表 示的方向上)。电流镜电路(以下称为"CM电路")连接在热产生电阻器13的两个串联 连接的部分之间。借助MilCM电路使电流流A^流出热产生电阻器13的两个 部分之间的连接,供应纟^^部分的电流不同。该差异使得喷嘴18 (即液体排 放器)育旨够^在喷嘴18的排列方向上(也就是,沿着喷嘴18的行方向)的 多个车爐排放墨滴。连接电源Vh以便将电压供应给电阻器Rh-A和Rh-B。排方鹏制电路50具 有M1到M19的晶体管。在图21中,写在每个M1到M19晶体管下面圆括号 内的数字"XN (其中N4、 2、 4、 8,或50)"表示并躯件的数目。例如, "XI"(写在晶体管M16和M19下面括号内)表示晶体管具有一个标准元件。 同理,"X2"表示晶体管具有与并联的两个标准元件等效的元件。同样地,"X N"标晶体管具有与并联的N个元件等效的元件。晶体管M1作为开关元件,起至U导通或切断供应给电阻器Rh-A和Rh-B的 电流的作用。晶体管M1的漏极与电阻器Rh-B串联。当将"0"输入排放输入 开关F时,晶体管M1导通并且将电流供应给电阻器Rh-A和Rh-B。在该具体 实施例中,为了方便该电路的IC设计起见,排放输入开关F为负逻辑,并且仅 当驱动晶体管Ml时(也就是仅当排放墨滴时),才输入"0"。当将"0"输入 到排放输入开关F时,N0R门X1的输入值为(0, 0)。因此,输出为l,从而 晶体管M1导通。在该实施例中,为了从喷嘴18排放墨滴,排放输入开关F只导通(输入"0") 1.5微秒(1/64),然后将电流从电源Vh (约为9V)供应给电阻器Rh-A和Rh-B。 排放输入开关F切断(输入"r)的时间为94.5微妙(63/64)。在该时间期间, 将墨水供应给已排放墨滴的液体排放器的墨室12。极性改变开关Dpx和Dpy是用于确定是否髓喷嘴18的排列方向(7K平 方向)向左偏转或向右偏转要被排放的墨滴的车爐的开关。第一排放控制开关D4、 D5和D6以麟二排方爐制开关Dl 、 D2和D3是 用于确定墨滴| 的偏转幅度的幵关。每一对晶体管M2和M4以及晶体管M12和M13作为由晶体管M3和M5 组成的CM电路的运算放大器(一种开关元件)。更具体说,晶体管对M2和 M4以及晶体管对M12和M13将电流供应给电阻器Rh-A和Rh-B之间的连接, 或者从电阻器Rh-A和Rh-B之间的连接接收电流。晶体管M7、 M9和Mil以及晶体管M14、 M15和M16的组合作为用于 CM电路的恒流电源使用。晶体管M7、 M9和M11的漏极连接至晶体管M2和 M4的源和背栅(backgate)。类似地,晶体管M14、 M15和M16的漏极连接至 晶体管M12和M13的源和背栅(backgate)。在作为恒流电源元件的晶体管中,晶体管M7的容量为"X8",晶体管M9 的容量为"X4",而晶体管Mll的容量为"X2"。 i^H个晶体管M7、 M9和 Mil串联构成一组电流源元件。类似地,晶体管M14的容量为"X4",晶体管M15的容量为"X2",而 晶体管M16的容量为"X1"。 ^H个晶体管M14、 M15和M16串联构成一组 电流源元件。作为电流源元4牛的晶体管M7、 M9和M11以及晶体管M14、 M15和M16连接至具有相同电流容量的晶体管(也就是,分别是晶体管M6、 M8和M10 以及晶体管M17、 M18和M19)。第一排放控制开关D6、 D5和D4分别连接至 晶体管M6、 M8和M10,以及第二排放控制开关D3、 D2和D1分别连接至晶 体管M17、 M18和M19。因此,例如,导通第一排方娥制开关D6并且将适当的电压(Vx)施加到 幅度控制端Z和之间的连接,将导通晶体管M6荆每由电压Vx弓胞的电流 供应给晶体管M7。因此,M^制第一排放控制开关D4到D6以及第二排放控制开关D1到 D3的导通和关断状态,可以控制晶体管M6到Mll以及晶体管M14到M19的 导通和关断状态。因为用于晶体管M7、 M9和M11以及晶体管M14、 M15和M16的串联连 接元件的数目不同,按图21中的圆括号内所表示的相应比例分别将电流从晶体 管M2供应给晶体管M7、 M9和M11以及从晶体管M12供应给晶体管M14、 M15和M16。由于晶体管M7、 M9和M11的比例分别为"X8"、 "X4"和"X2",因 此它们的漏极电流Id比为8:4:2。 由于晶体管M14、 M15和M16的比 例分别为"X4"、 "X2"和"X1",因此它们的漏极电流Id比为4:2:1。参考图21来描述排方娥制电路50的第一排方娥制开关D4到D6的电流的 流动。首先,当排放输入开关F输出"0"(也就是排放输入开关F导通)并且极 性改变开关Dpx输出"0",贝帷送数值(0, 0)到或非(NOR)门XI,然后 输出"1"来导通晶体管M1。同理,传送数值(0, 0)到或非门X2,然后输出 "1"以导通晶体管M2。在上翻敏输入开关F的输入为"0"和极性改 变开关Dpx的输;V为"0"的情况下,排放输入开关F将输出"0"并且从极性 转变开关Dpx接收"0"的非门X4将输出"1"。结果,数值(1, 0)被传送到 或非门X3。因此或非门X3输出"0",并且晶体管M4关断。在此情況下,由于晶体管M2导通,因此电流从晶体管M3流出并流入晶 体管M2中,但是由于晶体管M4关断,因此电流并不从晶体管M5流出并流入 到晶体管M4中。由于CM电路的特性,当没有电流供应给晶体管M5时,则 同样没有电流供应给晶体管M3 。如果由电源Vh施加电压,则由于晶体管M3和M5关断而不将电流供应给晶体管M3和M5。因此,电流不再舰M3和M5,从而齡电流将会提供该 电阻器Rh-A。由于晶体管M2导通,因此供应给电阻器Rh-A的电流进一步地 流入晶体管M2和电阻器Rh-B中。以这种方式,可以进一步地将电流^f共超过 晶体管M2。在这种情況下,当第一排放控制开关D4、 D5禾口D6关断,贝极有 电流供应给晶体管M7、 M9和M11。因此,没有电流供应给晶体管M2。因此, 完全供应给电阻器Rh-A的电流将供应给电阻器Rh-B。财卜,供应给电阻器Rh-B 的电流在箭过导通的晶体管M1之后流到地线。反之,当第一排方鹏制开关D4到D6中的至少一个是导通的,那么相应于 导通的第一排放控制开关D4到D6的晶体管M6、 M8或M10导通。连接相应 晶体管M6、 M8和M10之一的晶体管M7、 M9和Mil之一同样导通。结果,例如,当第一排放控制开关D6导通,己经流过电阻器Rh-A的电流 流入晶体管M2和电阻器Rh-B。然后已经流过晶体管M2的电流经由晶体管 M7和M6流Ai也线。换句话说,假如排放输入开关F输出"0"并且极性改变开关Dpx输出"0", 当第一排放控制幵关D4到D6中的至少一个是导通的,则电流不会流入晶体管 M3和M5而是,地被供应给电阻器Rh-A。然后电流^As^体管M2和电阻 器Rh-B中。因此,供应给电阻器Rh-A和Rh-B的电流I为I(Rh-A) >I(Rh-B)(请注意 表达式1(Rh-A)表示供应会^(Rh-A)的电流I,而皿式I(Rh-B ),供应纟^(Rh-B) 的电流I)。另一方面,当排放输入开关F输出"0"并且极性改变开关Dpx输出"1" 时,输A^非门X1的值为(0, 0),与战情况相同,然后输出"l"从而将晶 体管M1导通。数值(1, 0)被传送到或非门X2,然后输出"0"以关断晶体管M2。财卜, 数值(0, 0)被传送到或非门X3,然后输出"1"以导通晶体管M4。由于CM 电路的特性,当将电流供应给晶体管M5时,那么电流也将供应给晶体管M3。当从电源Vh施加电压时,电流供应给电阻器Rh-A和晶体管M3和M5。 流过电阻器Rh-A的电流被整个供应给电阻器Rh-B (由于晶体管M2关断,从 而流出电阻器Rh-A的电流不会流入晶体管M2)。由于晶体管M2关断,因此^B1晶体管M3的电流被^h地供应给电阻器Rh-B。从而,电阻器Rh-B除了接收已流过电阻器Rh-A的电流还要接收已流过晶 体管M3的电流。结果,供应给电阻器Rh-A和Rh-B的电流I为I(Rh-AM(Rh-B)。在,情况下,对于要被供应给晶体管M5的电流,将不得不导通晶体管 M4。如上所述,当将"0"输入至鹏睹M入开关F并将"1"输入到极性改变开 关Dpx时,晶体管M4导通。对于要被供应给晶体管M4的电流,将不得不导通晶体管M7、 M9和M11 中的至少一个。因此,类似于其中将"0"输入到排放输入开关F并且将"0" 至懒入极性改变开关Dpx那样,将不得不导通第一排放控制开关D4到D6中的 至少一个。换句话说,当第一排放控制开关D4到D6都关断时,对于当将"0" 输入排放输入开关F和将"1"输入极性改变开关Dpx以及将"0"输入排放输 入开关F和将"O"输入极性改变开关Dpx的两种情况,输出都相同。因此,供 应给电阻器Rh-A的电流被旨地供应给Rh-B。如果电阻器Rh-A和Rh-B的电 阻i體大体上相同,则将不带任何偏转地排放墨滴。如上所述,同过导通排放输入开关F和S31控制极性改变单元Dpx以及第 一排方娥制开关D4到D6的导通和关断状态,电流将流入或流出电阻器Rh-A 和Rh-B之间的连接。由于作为电流源的齡晶体管M7、 M9和M11的容量不同,所以晶体管 M2和M4供应的电流可以通ffi制第一排方,制开关D4到D6的导通和关断 状态来改变。换句话说,通过控制第一排放控制开关D4到D6的导通和关断状 态,可以改变供应给电阻器Rh-A和Rh-B的电流值。因此,通过将适当的电压Vx施加于幅度控制端Z和地线之间的连接并且 独^ttk^作极性改变开关Dpx和第一排放控制开关D4、 D5和D6,可以在喷嘴 18的排列方向上在多个步骤中改变^^液体排放器所排放的墨滴的着落位置。当保持供应给晶体管M7和M6、晶体管M9和M8以及晶体管Mll和MIO 的漏极电流比为8:4:2时,M31改魏加于幅度改变端Z上的电压,对于針步 骤都可以改变墨滴轨迹的偏转幅度。图22A和22B是表示极性改变开关Dpx和第一排放控制开关D4到D6的 导通和关断状态以及字点(墨滴)的着落位置在喷嘴18的排列方向上的变化的 图表。当将第一排方爐制开关D4的输入设置为"0",并且 当输入值(Dpx、 D6、 D5、 D4)是(0、 0、 0、 0)或者是(1、 0、 0、 0)时, 字点的轨迹没有偏转并且着落位置为喷嘴18的正下方。这对应于以上所述。当将第一排方爐制开关D4的输入设置为"0"时,液体排放器可以由来自极 性改变开关Dpx和第一排方娥制开关D5和D6的三个^^控制。以这种方式, 可以使字点逐步地^包括未偏转位置的七4^落位置。这就意味着可以从奇 数的劫迹中选择墨滴的轨迹,例如图ll所示。如果不是将第一排方,制开关D4的输入值设置为"0",而^1过以相同 于第一排方娥制开关D5和D6的方式选择"0"或"1"作为输入值,可以从15 个不同轨迹而不是七个 中选择墨滴的 。反之,如图22B所示,当将第一排放控制开关D4的输入值设置为"1"时, 可以使字点逐步地落在八个着落位置。以这种方式,通过将每四个着落位置布 置在零偏转位置的左边和右边,可以将八个着落位置对称地排列。换句话说,当第一排方,制开关D4的输入值设置为"1"时,不存在位于 喷嘴18正下方的着落位置。这就意味着可以从偶数的轨迹中(不包括其中墨滴 落在喷嘴正下方的轨迹)选择墨滴的轨迹,例如,如图10所示。以上所述涉麟一排放控制开关D4到D6。也可以用相同的方式控制第二 排鹏制开关D1到D3。在图21中,第二排放控制开关D1、 D2和D3分另湘应于第一排方娥制开 关D4、 D5和D6。连接到第二排放控制开关Dl到D3的晶体管M12和M13 相应于第一排放控制开关D4到D6的晶体管M2和M4。极性改变开关Dpy相 应于极性改变开关Dpx。作为电流源元件的晶体管M14到M19相应于晶体管 M6到M11。作为第二排方id^制开关Dl到D3的电流源元件的每个晶体管M14到M19 中的容量与第一排方爐制开关D4到D6的晶体管M6到Mll不同。对作为第二 排方鹏制开关D1到D3的电流源元件的晶体管M14到M19进行體,使其容 量为第一排方爐制开关D4到D6的晶体管M6到Mll的容量的一半。其它设置 对于所有的晶体管都相同。因此,类似于以上描述,M31以期控制第二排放控制开关D1到D3和极性 改变开关Dpy的导通和截止状态,可以改变供应到电阻器Rh-A和Rh-B的电流。由控制第二排放控制开关D1到D3所导致的电流变化小于由第一排方娥制开关D4到D6所导致的变化。因此,由第二控制开关Dl到D3控制的墨滴的 着落位置的间距变化小于由第一排放控制开关D4到D6控制的墨滴的着落位置 的间距变化。第二排放控制开关Dl到D3和极性改变单元Dpy主要用于第二排放控制 单元。因此,如图22B中的图表所指出的那样控制它们是可能的。在图22A和 22B中,极性改变开关Dpx和第一排放控制开关D4、 D5和D6分别相应于极 性改变开关Dpy和第二排方鹏制开关Dl、 D2禾口D3。在该情況下,期望将第二 排方爐帝岍关D1的输入值设置为"1"(当然,其完全允许傲照图22A中的图 表来控制开关)。图21所说明的排放控制电路50的同一幅度控制端Z用于第一排方娥制开 关D4到D6和第二排方娥制开关Dl到D3两者。因此, 一旦经考虑确定了施 加于幅度控制端Z的电压Vx,也京爐过电压Vx确定了例如第二排放控制开关 Dl到D3的控制,其排放的墨滴的着落位置由第一排方爐制开关D4到D6控制。这样,在由第一排方鹏制开关D4到D6和第二排放控制开关Dl到D3所 控制的排放之间就粒了一种关系。从而,通过确定第一麟二排放控伟岍关 的排方娥制(也就是墨滴着落位置的间距),确定了其它开关的排放控制(也就 是墨滴落入位置的间距)。这样,可以简化墨滴排放的控制。不同于上述结构,用于第一排方娥制开关D4到D6和第二排放控制开关 Dl到D3的两个幅度控制端Z可以被独立地布置。这样,可以增加墨滴车爐(着 落位置)的数目。齡液体排放M具有图21戶;fi兑明的排放控制电路50。因此,可以如上 述那样控制齢液体排放器。如果晶体管被包括在该电路中时,漏极、源极和其它部分则需要八根导线。 由于这个原因,当布置一个具有八根线的大晶体管而不是布置分别具有八根线 的小晶体管时,晶体管需要的总面积更小。从而,ffil布置一个具有如图21所 示的"X8"容量的CM电路(一对晶体管M3和M5)就可以简化整个电路。这样,每个具有排方鹏制电路50的液体排放WW以布置在端头11上。 此外,即使分辨率为600点每英寸(dpi)(也就是即使液体排放器的间距大约为42.3 ),也可以布置排放控制电路50。从而,舰为針液体排放驗置排放控制电路50以及ii51独立地控制用于齡液体排放器的齡开关的导通和关断状态,可以运行排放方向改变单元 或主控制单元和第二控制单元。当运行主控制单元和第二控制单元时,第二控 制执行单元在其存储器中存储是否要运fi^个液体排放器的第二控串峰元,以 及当运行第二控制单元时的每个开关的导通或关断状态。类似地,当如果运行 排放方向改变单元和参考方向设置单元两者时,或者换句话说,如果确定了每 个液体排放器的参考方向,贝何以将每个液体排放器的每个开关的导通或关断>1^态存储在存储器中。iiil改变施加于幅度控制端Z上的电压Vx,可以改变*步骤的轨迹幅度 (也就是排放角度)。从而,当排放角度设置单^ii行时,可以将施加于每个液 体排放器的幅度控制端Z的电压Vx调整到设置所期望的排放角度。可将电压 Vx的值存储在存储器中。M31控制第一排放控制开关D4到D6的导通和关断状态,运行第一排放控 制单元。通过控制第二排放控制开关D1到D3的导通和关断状态,运行第二排 方鹏制单元。图21中的第一排放控制开关D4到D6也可以用作^f辛率增加单元。当第 一排放控制开关D4到D6也用作分辨率增加单元时,所希望的是将每个第一排 方娥制开关D4到D6的输出改变为"0"或"1",以便从15个不同的轨迹中选 择墨滴的车爐。换句话说,例如如图15所示,当分辨率增加三倍时,如图11 所示,当液体排放翻撖墨滴以使其驗由相邻液体排放器构成的像素列上时, 必须从至少九个不同的轨迹中选择墨滴執迹。当然,第一排放控制开关D4到D6禾瞎二排方鹏帝岍关Dl到D3可以并 fi^^接并且排放控制开关、极性改变开关以及用于分辨率增加单元的晶体管可 以独立地构成。以上已经描述了根据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然而,本发明并不限制于此, 而且下列所描述的各种具体实施例同样是可行的。(1) J位控制信号的位数并不限制于以上实施例所指出的位数,并且任何 位 以用于本发明。(2) 在战具体实施例中,M改变供应给热产生电阻器13的两个部分中的每个部分的电流,在其两部分的每个部分的墨水沸腾(气泡产生)时间上产 生时间延迟。本发明的热产生电阻器可以有两个部分,这两个部分并行排列并 且具有相同的电阻,并且可以在不同的时间选择上将电流供应给每个部分。例 如,热产生电阻器的两个部分可以分别具有彼此^^运行的开关。通过在不同 的时间选择上导通每一个开关,可以在热产生电阻器的两个部分的气泡产生时 间上产生时间延迟。此外,在改变电流的电流值的同时,在将电流供应给热产 生电阻器的^部分的时间选择上产生时间延迟。(3) 在说实施例中,热产生电阻器13的两^P分中的針部分并行排 列在一个墨室12的内部。将热产生电阻器13分成两个部分的原因是两个部分 具有足够的耐用性并且可以简化电路的结构,这是^j^周知的。然而,本发明 并不限制于此,而且可以将热产生电阻器(能量产生元件)分成三个部分或更 多的部分,并且这些部分可以并行排列在一个墨室中。(4) 在战实施例中,热产生电阻器13作为气泡产生单元働P热元fH吏用。然而,本发明的气泡产生单元働n热元件不^^、须为电阻器。此外,除了加热元件还可以使用能量产生单元。例如,可以使用静电能产生元件或压电能 产生元件。静电能产生元件由隔膜(diaphragm)和两个布置在隔膜较低近上的电极所 组成,其中在隔膜和电极之间插入空气层。在两个电极之间施加电压以使隔膜 向下弯曲。然后,将电压值减少到零以释放静电力。当隔膜恢复到原始位置时 所产生的弹力用于排放墨滴。在这种情况下,例如为了在^激发元件所产生的能量中产生差异,可以 在两个激发元件之间产生时间延迟或者当隔膜恢复到原始位置时(当电压减少 到零并且释放了静电力时),将不同的电压施加于^h麟元件上。用于压电式打印机的激发元件M51堆叠隔膜和在其两边具有电极的压电 元件而构成的。当将电压施加于压电元件两边上的电极上,则会由于压电效应 而在隔膜中产生弯矩。结果,使隔膜弯曲并变形。当发生变形时排放墨滴。在这种情况下,与上述l^[以,为了在由^h皿元件所产生的能量上产生 差异,可以在两个激发元件之间产生时间延迟或者将不同的电压施加于每个激 发元件上。(5) 在战具体实施例中,墨滴是沿着喷嘴18的排列方向排放的。这是因为热产生电阻器13的两个部分并行排列在喷嘴18的排列方向上。喷嘴18的 排列方向和墨滴的偏转方向不必是相同方向。即使方向稍微不同,效果大体上 与喷嘴18的排列方向和墨滴的偏转方向相同时的效果相同。(6) 当通ait行第二排放控制单元将墨滴随抛也排方妙j一个像素区域中的 M,落位置上时,M可以是任何数字,假定其是大于或等于2的正整数。因 此,M并不限制于上述实施例所指出的数字。(7)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二排方鹏第!J单元,随t/U也改变墨滴的着制立置 以便使墨滴的中心落入像素区域内部。然而,本发明并不限制于此,墨滴的着 落位置可以分散到lti:述具体实施例更宽的范围,只要至少一部分墨滴落在像 素区域内部。(8) 根据本发明具体实施例的第二排放控制单元,使用随机数产生电路以 用于随机ite择墨滴的着落位置。任何方法都可以用于确定墨滴的着落位置, 只要着落位置不具有规则图案。ltW卜,例如M^Z用平方取中(middle square)法或者同余法,或者m使用移位寄存器也可以产生随机数。也可以通过重复数值的预定组合^^择它们,从而代替随机;tttM落位置。(9) 在战实施例中,端头ll用于打印机。然而,根据本发明的端头ll 的应用并不限制于打印机,它还可以用于各种液体排放装置。例如端头可用于 排放包括DNA的溶翻于检测生物标本的装置。根据本发明,即{蝶些液体排放 着不同的轨迹(不同排放角度)排放 微滴,也可以补偿i^fl迹,结果条纹变得不是很明显。
权利要求
1、一种具有端头的液体排放装置,该端头具有多个并行排列成行的包括喷嘴的液体排放器,其特征在于,该装置包括多个加热元件,在液体室中并行排列成行并且每个加热元件串联连接,通过供给每个加热元件能量的不同使液体从至少两个不同的轨迹方向进行排放;排放方向改变单元,用于在该行中至少两个不同的方向上改变从每个液体排放器的喷嘴所排放的微滴的轨迹;以及参考方向设置单元,用于选择由排放方向改变单元控制的液体排放器所排放微滴的轨迹之一作为参考方向。
2、 一种具有端头的液体排放體,该端头具有多个并行排列成行的包括喷 嘴的液体排放器,其特征在于,该^S包括多个加热元件,在液体室中并行排列成行并且每个加热元件串联连接,通 过供乡饰个加热元件能量的不同使液体AS少两个不同的车tt方向进行排放;排放方向改变单元,用于在该行中至少两个不同的方向上改变从W^液体 排放器的喷嘴所排放的微滴的车爐;以及排放角度设置单元,用于为由針液体排放器的排放方向改变单元控制的 液体排放器所排放的*微滴选择排放角度。
3、 一种具有端头的液体排放體,该端头具有多个并行排列成行的包括喷 嘴的液体排放器,其特征在于,该,包括多个加热元件,在液体室中并行排列成行并且針加热元件串联连接,通过供会魏个加热元件能量的不同使液体/AS少两个不同的轨迹方向謝亍排放;排放方向改变单元,用于在该行中至少两个不同的方向上改变从^液体排放器的喷嘴所排放的微商的车爐;排放角度i^S单元,用于^S由旨液体排放器的排放方向改变单元控制 的液体排放器所排放的^^微滴的排放角度;以及参考方向體单元,用于选择由排放方向改变单元控制的液体排放器所排放微商的车;ttt—作为参考方向。
4、 根据权利要求1-3之一的液体排放體,进一步包括 排放控制单元,用于3131排放方向改变单元雜制墨滴的排放,以便ffi31从至少两个相邻液体排放器排放微滴来构成像素列或像素,其中至少两个相邻 液体排放器沿着不同的轨迹排放微滴,以便通过,同一像素列上来构成像素 列,或者通过落在同一像素区域上来构成像素。
5、 根据禾又利要求1-3之一的液体排放^g,进一步包括 排放控制单元,用于M排放方向改变单元来控制微滴的排放以便微滴落入像素区域中的着落位置,其中该着落位置为排列在像素区域中的预定方向上的大于或等于2的M整数个不同着落位置中的一个,并且该M M落位置中 的每一个的至少一部分被包括在像素区域中。
6、 根据权利要求l-3之一的液体排放體,进一步包括第一排放控制单元,用于S31排放方向改变单元来控制墨滴的排放,以便 通过/AM少两个相邻液体排放器排放微滴来构成像素列或像素,其中至少两个 相邻液体排放器沿着不同的轨迹排放微滴,以便M31落在同一像素列上来构成像素列,或^M:落在同一像素区域上来构成像素;以及第二排放控制单元,用于M31排放方向改变单元雜制微滴的排放以便微滴落入像素区域中的着落位置,其中该着落位置为排列在像素区域中的预定方向上的大于或等于2的M整数个不同着落位置中的一个,并且该M 4^落位 置中的每一个的至少一部分被包括在像素区域中。
7、 根据权利要求1-3之一的液体排放體,进一步包括^ff率增加单元,用于M控制每个液体排放器所排放的微滴以便微滴在 预定方向上落入至少两个不同位置中来增加像素数目,藉此使像素的数目相对于由4Th液体排放器所排放的微滴落入一个位置所形成的像素的数目而言有所增加。
8、 根据丰又利要求1-3之一的液体排放^g,进一步包括 辛 加单元,用于通过控制每个液体排放器所排放的微滴以便微滴在预定方向上落入至少两个不同位置中来增加像素数目,藉此使像素的数目相对 于由 ^液体排放器所排放的微滴落入一个位置所形成的像素的数目而言有所 增加,以及排放控制单元,用于ilffl敏方向改变单元總制墨滴的排放以便iM:从 至少两个相邻液体排放器排放微滴来构成像素列或像素,其中iAM少两个相邻 液体排放器沿着不同的轨迹排放每个微滴以便M:落在同一像素列上来构成像素列,或者舰驗同一像素区fe:Ui来构成像素。
9、 根据权利要求1-3之一的液体排放^S,进一步包括^ff揭加单元,用于m^制每个液体排放器所排放的微滴以便微滴在预定方向上落入至少两个不同位置中来增加像素数目,藉此使像素的数目相对 于由^液体排放器所排放的微滴落入一个位置所形成的像素的数目而言有所 增加,以及排方文控制单元,用于《:排方文方向改变单元 制微滴的排放以便微滴落 入像素区域中的着落位置中,其中该着落位置为排列在像素区域中的预定方向上的大于或等于2的M M个不同着落位置中的一个,并且该M ^#落位置中的每一个的至少一部分被包括在像素区域中。
10、 根据权利要求1-3之一的液体排放装置,进一步包括辛雜加单元,用于ffiil^制每个液体排放器所排放的微商以便微滴在 预定方向上落入至少两个不同位置中来增加像素数目,藉此使像素的数目相对 于由*液体排放器所排放的微滴落入一个位置所形成的像素的数目而言有所增加;以及第一排放控制单元,用于Mil排放方向改变单元来控制墨滴的排放以便通 过从至少两个相邻液体排放器排放微滴来构成像素列或像素,其中至少两个相 邻液体排放器沿着不同的轨迹排放齡微滴以便ilil落在同一像素歹iJ上来构成 像素列,或者通过落在同一像素区域上来构成像氣第二排放控制单元,用于3M:排放方向改变单元来控制微滴的排放以便微滴落入像素区域中的着落位置中,其中该着落位置为排列在像素区域中的预定方向上的大于或等于2的M整数个不同着落位置中的一个,并且该M #落 位置中的每一个的至少一部分被包括在像素区域中。
11、 根据权利要求1-3之一的液体排放體,该驢具有多个液体排放器, 该液体排放器包括容纳液体的液体室、布置在液体室内部的气泡产生单元,以及具有喷嘴的喷嘴构件,该气泡产生单元M:供给能量在容纳在液体室中的液体中产生气泡,喷嘴构件随着气泡产生单元产生气泡而排放容纳在液体室中的 液体,其中排放方向改变单元包括主控制单元和第二控制单元,主控制单元M将能量供给气泡产生单元来控制从喷嘴排放微滴,第二控审'惮元控制微滴的轨迹,该微滴Mil将具有第二值的育遣供应给气泡产生单元而排放的,该第二 值不同于由主控制单元供应给气泡产生单元的能量的第一值,使得该微滴的轨 迹不同于由主控制单元控制的微滴的 0
12、 根据权利要求l-3之一的液体排放錢,该装置具有多个液体排放器, 该液体排放器包括容纳液体的液体室、布置在液体室内部的加热元件,以及具 有喷嘴的喷嘴构件,该加热元件M供给能量在容纳在液体室中的液体中产生 气 包,喷嘴构件随着气泡产生单元产生气泡而排放容纳在液体室中的液体,其 中排放方向改变单元包括具有开关元件的电路,开关元件连接到加热元件之 间的串联连接,并且该排放方向改变单元通过控制供给加热元件的电流来控制从喷嘴排放的微滴的车M,对供给加热元件的电流的控制是M31该电路将电流 供给加热元件之间的连接,或者ffl5^人加热元件之间的连接接收电流来实现的, 使得在预定方向上可以选择至少两个不同的郞还。
13、 一种用于用液体排方文^l从喷嘴排方文液体的方法,'液体排放器形成在并 行排列成行的多个端头上,其特征在于,该方 跑括步骤由第二控制在预定的方向上从至少两个不同的车爐中选择从每个液体排放 器的喷嘴所排放的微滴的车爐;以及选择鄉迹中的一个,乍为参考轨迹。
14、 一种用于用液体排方文器从喷嘴排放液体的方法,液体排放器形成在并 行排列成行的多个端头上,其特征在于,该方跑括步骤由第二控制在预定的方向上从至少两个不同的轨迹中选择从每个液体排放 器的喷嘴所排放的微滴的f爐;以及为^h液体排放翻te地设置微滴的排放角度。
15、 一种用于用液体排放器从喷嘴排放液体的方法,液体排放器形成在并行排列成行的多个端头上,其特征在于,该方飽括步骤由第二控制在预定的方向上从至少两个不同的轨迹中选择从每个液体排放 器的喷嘴所排放的微滴的车爐;选择所选择的執迹中的一个轨迹作为参考轨迹;以及 为齡液糊敞翻te地设置微滴的排放角度。
全文摘要
一种具有端头的液体排放装置,该端头具有并行排列成行的包括喷嘴的液体排放器。每个液体排放器具有主控制单元和第二控制单元以及第二控制执行单元,主控制单元用于从液体排放器的喷嘴排放墨滴,第二控制单元用于控制微滴的排放以致沿着至少一个不同于由主控制单元控制的液体排放器所排放微滴的轨迹的轨迹排放微滴,第二控制执行单元用于独立地设置是否运行每个液体排放器的第二控制单元。由第二控制单元控制的液体排放器沿着与其它液体排放器所排放的墨滴相比较而言不同的轨迹排放墨滴。
文档编号B41J2/01GK101254694SQ20081008659
公开日2008年9月3日 申请日期2004年2月27日 优先权日2003年2月27日
发明者桑原宗市, 池本雄一郎, 牛滨五轮男, 竹中一康 申请人:索尼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