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压合装置及具有该压合装置的冲压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26417阅读:202来源:国知局
一种压合装置及具有该压合装置的冲压设备的制造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制造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压合装置。此外,本实用新型还涉及一种包括上述压合装置的冲压设备。



背景技术:

冲压件的自压合翻边工序为将工序件该处形状由L形压合成U形。

传统制造过程中,一般主要靠钳工调试来完成,由于压合边比较短,且前翻边工序有回弹等因素,容易出现压合边压不上、鼓包等缺陷,严重影响冲压件的外观质量,导致调试过程反复,调试合格制件困难,以导致其制造、调试周期较长,制造成本提高。

综上所述,如何提供一种用于为冲压件制作翻边的装置,是目前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压合装置,该压合装置能够准确制造冲压件的翻边,保证制作结构准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包括上述压合装置的冲压设备。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压合装置,包括能够相对运动以配合压动待加工件的上模和下模,所述上模和所述下模中的一者用于放置待加工件,另一者的压合刃口面为倒L形刃口面,所述倒L形刃口面用于压动所述待加工件的直立边,以将所述直立边弯折成翻边。

优选地,还包括压件器,所述下模包括用于支撑所述待加工件的凸模,所述压件器用于与所述凸模配合夹紧所述待加工件。

优选地,还包括上模座,所述上模座设置有所述上模,所述压件器通过弹性元件连接于所述上模座,且自然状态下,所述压件器底面与所述凸模的距离小于所述上模与所述凸模的距离,所述底面为朝向所述凸模的面,以便所述上模和所述下模相向移动时,所述压件器先于所述上模接触所述待加工件。

优选地,还包括下模座,所述下模通过螺钉固定于所述下模座,和/或所述上模通过螺钉固定于所述上模座。

优选地,所述倒L形刃口面包括竖直面和水平面,所述竖直面与所述水平面之间设置有弧面倒角。

优选地,所述倒L形刃口面的竖直面与所述下模的侧面具有水平方向的第一间隙,所述侧面为所述下模的竖直轮廓上靠近所述竖直面的侧面,所述第一间隙的范围为0.1mm至1mm。

优选地,所述上模与所述压件器相向而设的两个侧面之间具有水平方向上的第二间隙,所述第二间隙的范围为0.5mm至2mm。

一种冲压设备,包括上述任意一项所述的压合装置。

本申请所提供的压合装置中通过设置倒L形刃口面,并使倒L形刃口面压动L形待加工件的直立边,倒L形刃口面使得待加工件的直立边向下弯折,从而实现将L形待加工件弯折成U形件的目的。本申请所提供的压合装置通过下模固定待加工件,并通过具有倒L形刃口面的上模将待加工件的直立边进行弯折,可以实现对待加工件的加工制造,节约了工时和人工成本,缩短了模具的生产周期,并且保证了加工得到的产品质量较高。

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包括上述压合装置的冲压设备,该冲压设备操作简便,对工件的压合效果好,生产周期较短,且产品质量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压合装置的具体实施例的正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压合装置的具体实施例的局部正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压合装置的制作完成的零件图。

上图1-3中:

1为凹模、2为凸模、3为压件器、4为待加工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的核心是提供一种压合装置,该压合装置能够准确制造冲压件的翻边,保证制作结构准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核心是提供一种包括上述压合装置的冲压设备。

请参考图1至图3,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压合装置的具体实施例的正视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压合装置的具体实施例的局部正视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压合装置的制作完成的零件图。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压合装置,主要用于将待加工件的边缘加工得到弯折边。上述压合装置包括下模和上模两个部分,上模和下模能够相对运动以配合压动待加工件4,上模和下模中的一者用于放置待加工件4,另一者的压合刃口面为倒L形刃口面,倒L形刃口面朝向上模和下模中放置待加工件4一者,倒L形刃口面用于压动待加工件4的直立边以将直立边弯折成翻边。

需要说明的是,在一种可靠的实施例中,下模用于承载和放置待加工件4,相对应的,上模为移动部件,且设置有压合刃口面,该压合刃口面为倒L形,上模下压的过程中,能够利用自身的倒L形刃口面对工件进行弯折翻边,以形成工件上的翻边。需要说明的是,上述上模和下模存在位置的区别,但并非一定为上下设置,也可以为左右设置等其他情况,另外,上述上模和下模的结构和作用也可以互换。

可选的,下模上可以设置用于装卡待加工件4的装置,该装置具体可以为卡接件或者其他固定装置。

以上模为移动件为例,上模的压合刃口面为倒L形刃口面,待加工件4为L形件,压合装置需要将L形件压合呈U形,压合刃口面通过压在待加工件4的直立边上,并与待加工件4形成一定的挤压力,实现将待加工件4压合成目标形状的目的。

需要说明的是,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上模设置在下模的上方,使用时上模向下移动,也就是朝向下模的方向移动。可选的,上模与下模的位置关系可以不是上述情况中的上下关系,但需要保证上模的移动方向是向下模所在的方向移动。

本申请所提供的压合装置中通过设置倒L形刃口面,并使倒L形刃口面压动L形待加工件4的直立边,倒L形刃口面使得待加工件4的直立边向下弯折,从而实现将L形待加工件4弯折成U形件的目的。

本申请所提供的压合装置通过固定待加工件4,并用具有倒L形刃口面的上模或下模将待加工件4的直立边进行弯折,可以实现对待加工件的加工制造,节约了工时和人工成本,缩短了模具的生产周期,并且保证了加工得到的产品质量较高。

可选的,前文中提到的用于装卡待加工件4的装置可以为夹紧件,例如卡子、夹子等,也可以为螺栓,通过穿过待加工件并拧紧,以实现对待机工件的定位夹紧。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之上,还包括压件器3,下模包括用于支撑所述待加工件的凸模2,压件器3用于与凸模2配合夹紧待加工件。

其中,凸模2用于支撑待加工件4,压件器3用于与凸模2夹紧待加工件4,压件器3的结构较为多样,可以为卡装装置等。

可选的,压件器3可以设置在多个位置上。

在上述任意一个实施例的基础之上,为了提高压合装置的自动化能力,也为了进一步提升压合装置的操作便捷性,装置中还包括上模座,上模座设置有上模,压件器3通过弹性元件连接于上模座,且自然状态下,压件器3的底面与凸模2的距离小于上模与凸模2的距离,其中,底面为压件器3上朝向凸模2的面,以便上模和下模相向移动时,压件器3先于上模接触待加工件。

压件器3可以具体设置在上模或者上模座上,并通过上模座的下移实现压件器3的移动对待加工件4的固定。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压件器3通过弹性元件连接于设置有上模的上模座上,且自然状态下,压件器3底面与凸模2的距离小于上模与凸模2的距离,能够在二者相向移动的过程中,压件器3先于上模接触待加工件,也就是说,对待加工件的定位操作先于弯折操作。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上模即为图1中的凹模1。压件器3与上模座通过弹性元件连接,弹性元件的弹性回复力方向沿上模的移动方向,自然状态下的压件器3低于凹模1,当上模座向下移动时,压件器3首先与待加工件4接触,上模座继续向下移动,弹性元件受压形变,并由于待加工件4的自身重力和弹性元件的弹性恢复力,压件器3对待加工件4施加压力,并将待加工件4固定在凸模2上。然后,凹模1继续向下移动,最终与待加工件4接触,压动待加工件4的直立边。

本实施例中,通过将压件器3设置在上模座上可以提升压合装置的自动化能力。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之上,上模、下模均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实现与上模座、下模座的固定,其中一种较为可靠的实施例中,还包括下模座,下模通过螺钉固定于设置下模座,和/或上模通过螺钉固定于上模座。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待加工件4的直立边与待加工件4的其他边之间的角度可以为90度或者小于90度。

可选的,凸模2可以设置在下模座上,或者设置在其他的固定位置。

在上述任意一个实施例的基础之上,倒L形刃口面包括竖直面和水平面,竖直面与水平面之间设置有弧面倒角。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待加工件4的直立边可能与其他边存在90度的角度关系,为了避免倒L形刃口面将直立边弯折至其他方向,可以在倒L形刃口面上设置弧面倒角,具体地,倒L形刃口面包括竖直面和水平面,二者的连接处设置弧面倒角,使得倒L形刃口面的竖直面贴合上述直立边向下竖直移动时,弧面倒角首先接触直立边,对直立边施加具有预设导向的压力,直立边会向弧面倒角的内侧弯折移动,移动过程中直立边的顶部始终与倒L形刃口面接触,直立边的顶部最终被倒L形刃口面的水平面施压弯折,形成目标的U形弯折件。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过程中以将L形待加工件加工成U形弯折件为例,但并不是仅能实现上述操作,例如可以将直板件加工成L形弯折件,过程和上述方式类似,仅在工件的设置方向上存在差异。

在上述任意一个实施例的基础之上,倒L形刃口面的竖直面与下模的侧面具有水平方向的第一间隙,侧面为下模的竖直轮廓上靠近竖直面的侧面,第一间隙的范围为0.1mm至1mm。

需要说明的是,待加工件4的压合过程中,上述第一间隙可以避免将待加工件的弯折角压合成90度的折角或压合成死角,并且避免因操作的误差使得上模与下模之间产生操作上的干涉。优选的,上述第一间隙可以为0.5mm。

在上述任意一个实施例的基础之上,上模与压件器3相向而设的两个侧面之间具有水平方向上的第二间隙,第二间隙的范围为0.5mm至2mm。第二间隙可以避免上模与压件器3之间产生因操作误差带来的干涉和碰撞,并最大程度上的保证了压件器3对产品的固定作用。

除了上述实施例所提供的压合装置,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包括上述实施例公开的压合装置的冲压设备,该冲压设备包括压合装置和驱动压合装置移动的驱动装置,该冲压设备的其他各部分的结构请参考现有技术,本文不再赘述。

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冲压设备及其压合装置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