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料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220919阅读:1553来源:国知局
取料装置的制造方法

本发明涉及机械加工辅助设备的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取料装置。



背景技术:

在料盒的生产过程中,为节省料盒占用空间,一般将料盒叠放于狭窄的置料架内。由于置料架与料盒之间的间隙较小,手工取放料盒不方便。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手工取放料盒不方便的问题,提供一种取料装置。

一种取料装置,用于取放料盒,其特征在于,所述取料装置包括:

支撑组件;

移动件,与所述支撑组件连接;及

连杆组件,包括第一连杆和抵持件,所述第一连杆与所述移动件固定连接,所述抵持件分别与所述第一连杆和所述支撑组件连接;当所述移动件沿所述第一连杆的延伸方向的正向移动时,所述第一连杆能够带动所述抵持件收拢,以使所述抵持件收容于所述料盒的边槽内;当所述移动件沿所述第一连杆的延伸方向的反向移动时,所述第一连杆能够带动所述抵持件张开,以使所述抵持件与所述料盒的盒底抵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连杆组件还包括第二连杆,所述第二连杆分别与所述第一连杆和所述抵持件转动连接;当所述移动件沿所述第一连杆的延伸方向的正向移动时,所述第一连杆能够带动所述第二连杆摆动,所述第二连杆能够带动所述抵持件摆动,以使所述抵持件收容于所述料盒的边槽内;当所述移动件沿所述第一连杆的延伸方向的反向移动时,所述第一连杆能够带动所述第二连杆摆动,所述第二连杆能够带动所述抵持件摆动,以使所述抵持件与所述料盒的盒底抵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支撑组件包括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第二连接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连接件与所述移动件滑动连接,所述第二连接件与所述抵持件转动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连接件包括底板和盖板,所述底板和所述盖板固定连接;所述底板上开设有限位孔,所述限位孔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一连杆的延伸方向相同,所述第一连杆穿设于所述限位孔内。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件包括本体和挡止部,所述本体与所述挡止部一体成型;所述本体与所述移动件滑动连接,当所述移动件沿所述第一连杆的延伸方向的反向移动时,所述挡止部能够和所述移动件抵接,以限制所述移动件的移动范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取料装置还包括弹性件,所述弹性件分别与所述本体和所述移动件连接,所述弹性件用于所述移动件的回位。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弹性件为弹簧,所述弹簧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一连杆的延伸方向相同,所述弹簧的一端与所述本体连接,所述弹簧的另一端与所述移动件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取料装置还包括辅助件,所述辅助件与所述第二连接件固定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连接件上开设有腰型孔,所述辅助件通过所述腰型孔与所述第二连接件固定连接;所述腰型孔用于调节所述辅助件与所述第一连接件之间的距离。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连杆组件还包括第一螺母和第二螺母,所述第一螺母套设于所述第一连杆上,所述第一螺母与所述第一连杆螺接以压紧所述移动件;所述第二螺母套设于所述第一连杆上,所述第二螺母与所述第一连杆螺接以压紧所述第一螺母。

上述取料装置,移动件能够带动第一连杆移动,且当移动件沿第一连杆的延伸方向的正向移动时,第一连杆能够带动抵持件收拢,抵持件即可收容于料盒的边槽内,使得抵持件能够穿过料盒的边槽。抵持件穿过边槽后,移动件沿第一连杆的延伸方向的反向移动,第一连杆能够带动抵持件张开,抵持件即可与料盒的盒底抵接。抵持件抵接料盒的盒底后,提升支撑组件,即可将料盒从置料架内取出。当置料架内放置有多个料盒时,只需使料盒的边槽对齐,将取料装置的抵持件插入边槽内,并使抵持件与料盒的盒底抵接,提升支撑组件,即可一次取出多个料盒,从而能够提高料盒取放的效率。上述取料装置,结构简单,操作容易,能够方便地将料盒从置料架内取出,并可提高料盒取放的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一实施例中取料装置的立体图;

图2为图1所示取料装置的爆炸图;

图3为图2所示取料装置的a处放大示意图;

图4为图2所示取料装置的b处放大示意图;

图5为图1所示取料装置的右视图;

图6为图5所示取料装置沿c-c处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发明,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发明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发明的较佳的实施例。但是,本发明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发明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发明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发明。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参考图1,在一实施例中,取料装置10用于取放料盒(未图示),该取料装置10包括支撑组件100、移动件200和连杆组件300。移动件200与支撑组件100连接,连杆组件300包括第一连杆310和抵持件320,第一连杆310与移动件200固定连接,抵持件320分别与第一连杆310和支撑组件100连接。在图1所示实施例中,以竖直向上的方向为正向,当移动件200沿第一连杆310的延伸方向的正向移动时,第一连杆310能够带动抵持件320向第一连杆310的方向收拢,以使抵持件320收容于料盒的边槽内。当移动件200沿第一连杆310的延伸方向的反向移动时,第一连杆310能够带动抵持件320向远离第一连杆310的方向张开,以使抵持件320与料盒的盒底抵接。

同时参考图2和图3,在一实施例中,连杆组件300还包括第二连杆330,第二连杆330分别与第一连杆310和抵持件320转动连接。当移动件200沿第一连杆310的延伸方向的正向移动时,第一连杆310能够带动第二连杆330摆动,第二连杆330能够带动抵持件320摆动,以使抵持件320收容于料盒的边槽内。当移动件200沿第一连杆310的延伸方向的反向移动时,第一连杆310能够带动第二连杆330摆动,第二连杆330能够带动抵持件320摆动,以使抵持件320与料盒的盒底抵接。在一实施例中,连杆组件300还可以包括转轴340和轴套350,轴套350与支撑组件100固定连接,转轴340与轴套350转动连接。在一实施例中,轴套350与支撑组件100采用过盈配合的方式固定连接为一体,从而有利于简化轴套350与支撑组件100的连接结构。在一实施例中,抵持件320大致呈矩形条状,抵持件320的一端与转轴340采用过盈配合的方式固定连接为一体,抵持件320的另一端能够凸出于支撑组件100外。在一实施例中,第二连杆330大致呈矩形条状,第二连杆330的一端与第一连杆310转动连接,第二连杆330的另一端连接于抵持件320的中部附近并与第二连杆330转动连接,从而使得抵持件320能够在第一连杆310和第二连杆330的带动下绕转轴340摆动。在其他实施方式中,转轴340可以与支撑组件100固定连接,抵持件320套设于转轴340上并与转轴340转动连接,同样可以实现抵持件320绕转轴340的摆动,此处不再赘述。

可以理解的是,还可以采用其他结构实现抵持件320的收拢与张开。例如,可以在抵持件320上开设梯形槽,并使梯形槽的槽底与水平面呈倾斜状,以便通过梯形槽,将第一连杆310的上下运动转化为抵持件320的水平运动,同样能够实现抵持件320的收拢或张开。又如,可以在抵持件320和第一连杆310的连接部位设置橡胶等可变形的结构件,当第一连杆310向上移动拉伸橡胶时,橡胶横向尺寸减小,使得抵持件320向靠近第一连杆310的方向收拢;当第一连杆310向下压缩橡胶时,橡胶的横向尺寸增大,抵持件320向远离第一连杆310的方向张开,同样实现了抵持件320的张开和收拢。

上述取料装置10,移动件200能够带动第一连杆310移动,且当移动件200沿第一连杆310的延伸方向的正向移动时,第一连杆310能够带动抵持件320收拢,抵持件320即可收容于料盒的边槽内,使得抵持件320能够穿过料盒的边槽。抵持件320穿过边槽后,移动件200沿第一连杆310的延伸方向的反向移动,第一连杆310能够带动抵持件320张开,抵持件320即可与料盒的盒底抵接。抵持件320抵接料盒的盒底后,提升支撑组件100,即可将料盒从置料架(未图示)内取出。当置料架内放置有多个料盒时,只需使料盒的边槽对齐,将取料装置10的抵持件320插入边槽内,并使抵持件320与料盒的盒底抵接,提升支撑组件100,即可一次取出多个料盒,从而能够提高料盒取放的效率。上述取料装置10,结构简单,操作容易,能够方便地将料盒从置料架内取出,并可提高料盒取放的效率。

同时参考图4,在一实施例中,连杆组件300还可以包括第一螺母360和第二螺母370,第一螺母360套设于第一连杆310上,第一螺母360与第一连杆310螺接以压紧移动件200。第二螺母370套设于第一连杆310上,第二螺母370与第一连杆310螺接以压紧第一螺母360。通过设置双螺母结构,有利于移动件200与第一连杆310的稳固连接,可以防止第一连杆310在多次上下移动后与移动件200的连接部位发生松动。

参考图2,在一实施例中,支撑组件100包括第一连接件110和第二连接件120,第一连接件110和第二连接件120固定连接。第一连接件110与移动件200滑动连接,第二连接件120与抵持件320转动连接。具体地,在一实施例中,第一连接件110大致呈矩形块状,第一连接件110内开设有滑槽111,移动件200可滑动地收容于第一连接件110内,且移动件200能够在滑槽111内沿第一连杆310的延伸方向上下滑动。在一实施例中,第一连接件110包括本体113和挡止部115,本体113与挡止部115一体成型,从而有利于第一连接件110的加工制造。滑槽111开设于本体113上,挡止部115位于本体113的下方。本体113通过滑槽111与移动件200滑动连接。挡止部115的作用在于,当移动件200沿第一连杆310的延伸方向的反向移动时,挡止部115能够和移动件200抵接,以限制移动件200的移动范围,且挡止部115还能够防止移动件200向下滑动时脱离滑槽111。

在一实施例中,第二连接件120包括底板121和盖板123,底板121和盖板123固定连接。底板121上开设有限位孔125,限位孔125的延伸方向与第一连杆310的延伸方向相同,第一连杆310穿设于限位孔125内。第一限位孔125的作用在于,其能够对第一连杆310的上下移动起到限位作用,防止第一连杆310移动过程中弯折程度过大。盖板123与底板121的配合,有利于第一连杆310、抵持件320与第二连接件120的组装,且有利于限位孔125的加工。在一实施例中,底板121和盖板123上均开设有限位槽(图未标),底板121与盖板123组装后,底板121和盖板123上的限位槽能够对准并围设成限位孔125。在一实施例中,盖板123盖设于抵持件320的外侧,因而有利于抵持件320与底板121的组装。

参考图2,在一实施例中,取料装置10还可以包括辅助件400,辅助件400与第二连接件120固定连接。辅助件400的作用在于,当抵持件320与料盒的盒底抵接时,向上提升辅助件400,即可使得料盒连同取料装置10一起上移,从而可以将料盒从置料架内取出。辅助件400的作用还在于,其通过与第二连接件120固定连接,可以提升第二连接件120的结构强度,有利于第二连接件120的受力。

在一实施例中,第二连接件120上开设有腰型孔127,辅助件400通过腰型孔127与第二连接件120固定连接。腰型孔127用于调节辅助件400与第一连接件110之间的距离。具体地,在一实施例中,辅助件400采用螺纹连接的方式与第一连接件110固定连接。螺纹连接采用的可以是螺钉,也可以是螺栓。以螺栓连接为例,螺栓穿过腰型孔127并压紧腰型孔127的孔壁,即可将辅助件400固定连接于第二连接件120上。松开螺栓,辅助件400即可沿腰型孔127上下移动,从而可以调整辅助件400与第一连接件110之间的距离。在一实施例中,采用了手工提升取料装置10的方式从置料架内取出料盒,通过调整辅助件400与第一连接件110之间的距离,有利于人手对辅助件400的握持。在一实施例中,料盒的厚度发生了变化,通过调整辅助件400与第一连接件110之间的距离,有利于调整辅助件400与料盒的上端面之间的操作空间,从而可以适应料盒厚度的改变,提高取料装置10的通用性。

参考图5和图6,在一实施例中,取料装置10还包括弹性件500,弹性件500分别与本体113和移动件200连接,弹性件500用于移动件200的回位。具体地,在一实施例中,弹性件500为弹簧,弹簧的延伸方向与第一连杆310的延伸方向相同,弹簧的一端与本体113连接,弹簧的另一端与移动件200连接。在图6所示实施例中,对移动件200施加向上的推力,使得移动件200向上移动,弹簧被压缩,产生回复力,且第一连杆310向上移动,带动抵持件320向第一连杆310的方向靠拢;撤除对移动件200的推力,移动件200在弹簧的回复力作用下将向下移动,进而使得第一连杆310向下移动,弹簧即可实现移动件200的回位,并使得抵持件320张开。进一步,在一实施例中,第一连接件110上开设有第一安装孔117,移动件200上开设有第二安装孔210,第一安装孔117和第二安装孔210能够相互对准,以使弹簧能够收容于第一安装孔117和第二安装孔210内。在图6所示实施例中,弹簧的数量为两个,弹簧的上端收容于第一安装孔117内并与第一连接件110抵接,弹簧的下端收容于第二安装孔210内并与第二连接件120抵接。在一实施例中,两个弹簧分别安装于移动件200的中央区域附近,从而有利于移动件200受力均匀。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弹簧的数量可以为两个以上,其作用不变,此处不再赘述。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