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防错功能的驱动键压装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96084阅读:246来源:国知局
具有防错功能的驱动键压装装置的制造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具有防错功能的驱动键压装装置,属于压装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在工业生产过程中,针对诸如驱动键等小物件进行装配时,一般都是采用人工使用橡胶锤等半柔性锤体进行个装,装配效率低且装配一致性差,严重的话将影响产品后续装配或使用,因此有必要对此工艺进行改制。

随着现代工业技术的不断发展,装配工装或装置越来越多,为装配过程中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且降低了劳动强度,产品一致性好,鉴于此,本实用新型将提供一种具有防错功能的驱动键压装装置,用于对驱动键的安装提供便利。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具有防错功能的驱动键压装装置,其结构紧凑,操作便利,降低了对驱动键的压装错误率,提高压装精准性及产品质量稳定性,压装一致性好。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一种具有防错功能的驱动键压装装置,其包括有底座及其上的第一定位板,该第一定位板上具有压力桩头,该压力桩头下部连接有可将待压装驱动键压入待压装物件内的压杆;所述底座上具有可支撑并定位待压装物件的定位部,其特征在于:所述压杆中部具有可与所述第一定位板相对固定的调节盘,该调节盘具有中心孔,所述压杆可贯穿通过该中心孔并满足对其下方的待压装驱动键、待压装物件之间的压装压力需求,并在该调节盘外圆周上具有连通至所述中心孔的调节孔,该调节孔至少为两对,且每对调节孔位置相对并具有同一中心轴线;在任意一对调节孔上具有红外线发射端、红外线接收端,且该红外线发射端、红外线接收端正对设置,该红外线发射端、红外线接收端外接有智能警报器。

进一步的,所述压杆上部具有筒状结构,所述压力桩头下部伸至该筒状结构内,并通过一销柱与所述筒状结构壁上的竖直长孔限位配合形成定位连接,在该压力桩头端部与筒状结构内底之间具有第一弹性件。

进一步的,所述调节孔数量为两对,其均匀设置于所述调节盘上。

进一步的,所述一对调节孔由所述外圆周至中心孔依次设置有调节螺钉、第二弹性件及钢珠,其中,所述钢珠活动定位于邻近所述中心孔的所述调节孔端口位置上且部分凸显于所述中心孔内。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结构紧凑,操作便利,通过压杆及其上的调节盘,通过调节盘内的红外线发射端、红外线接收端实施监控压杆的工作,并可通过智能警报器进行警报处理,以降低了对驱动键的压装错误率,提高压装精准性及产品质量稳定性,压装一致性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图;

图2是图1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及附图来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一种如图1、图2所述具有防错功能的驱动键压装装置,其包括有底座1及其上的第一定位板,该第一定位板上具有压力桩头6,该压力桩头6下部连接有可将待压装驱动键压入待压装物件内的压杆7;底座1上具有可支撑并定位待压装物件的定位部11,压杆7中部具有可与第一定位板相对固定的调节盘12,该调节盘12具有中心孔,压杆7可贯穿通过该中心孔并满足对其下方的待压装驱动键、待压装物件之间的压装压力需求,并在该调节盘12外圆周上具有连通至中心孔的调节孔,该调节孔至少为两对,且每对调节孔位置相对并具有同一中心轴线;在任意一对调节孔上具有红外线发射端19、红外线接收端20,且该红外线发射端19、红外线接收端20正对设置,该红外线发射端19、红外线接收端20外接有智能警报器(未图示)。

本实用新型结构紧凑,操作便利,通过压杆7及其上的调节盘12,通过调节盘12内的红外线发射端19、红外线接收端20实施监控压杆的工作,将智能警报器设计为带智能控制端的警报器,即红外线发射端19、红外线发射端20之间的等时间隔信号中断即满足一次压装作业,当等时无间隔信号中断即表示系统故障或未形成正确压装需求,此时智能警报器进行警报处理,再由操作人员进行相应调整处理,以降低了对驱动键的压装错误率,提高压装精准性及产品质量稳定性,压装一致性好。至于待压装驱动键、待压装物件之间的压装压力需求,即压杆下降致使待压装驱动键恰好压入至待压装物件内。

具体地,压杆7上部具有筒状结构,压力桩头6下部伸至该筒状结构内,并通过一销柱9与筒状结构壁上的竖直长孔8限位配合形成定位连接,在该压力桩头6端部与筒状结构内底之间具有第一弹性件10。

调节孔数量为两对,其均匀设置于调节盘12上,除了调节孔用于红外线发射端19、红外线接收端20定位外,还在一对调节孔由外圆周至中心孔依次设置有调节螺钉15、第二弹性件14及钢珠13,其中,钢珠13活动定位于邻近中心孔的调节孔端口位置上且部分凸显于所述中心孔内。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技术方案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原理以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适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原理;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在具体实施方式以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