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钢管除锈领域,尤其是公开了一种可调式钢管内壁除锈装置。
背景技术:
在施工过程中,由于管材保护管理不善导致钢管锈蚀的情况时有发生,需要对钢管除锈。但是,对于直径小于800mm的钢管,内壁除锈工作难度极大。在现有的人工除锈装置中,一般为抛丸除锈,但设备重量大,使用不够灵活。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体积小,使用方便的可调式钢管内壁除锈装置。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可调式钢管内壁除锈装置,包括支撑杆和一个或多个钢丝刷,所述支撑杆和每个钢丝刷均通过连接机构连接;所述支撑杆一端与动力装置连接,所述支撑杆在动力装置的驱动下转动并带动一个或多个钢丝刷紧贴钢管内壁转动。从而将钢管内壁的铁锈去除。
进一步的,所述支撑杆另一端连接有用于吸附落下的铁锈的棒状永磁体。可以回收刷下的铁销或铁锈。
优选的,所述连接机构包括套装在所述支撑杆上的螺母套筒、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所述螺母套筒包括内套筒和套在内套筒外侧的外套筒,所述内套筒与支撑杆之间采用螺纹连接,所述内套筒与外套筒之间通过凹凸槽承插连接,可以自由转动但不能拔出;所述第一连接杆一端与所述螺母套筒的外套筒铰接,另一端与钢丝刷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杆一端与所述支撑杆铰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接杆铰接。采用本方案,通过转动内套筒,可带动所述外套筒在支撑杆上沿轴线方向移动,进而调节连接机构与支撑杆之间张开的角度,从而适应不同的内径的钢管。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连接杆与所述钢丝刷可拆卸连接;所述钢丝刷背面设置有梯形卡子,所述第一连接杆与所述钢丝刷连接的一端设置有与梯形卡子相适应的梯形卡槽,梯形卡子可卡入梯形卡槽内。钢丝刷损坏后可更换。优选的,所述梯形卡槽采用聚丁烯梯形卡槽。
优选的,所述支撑杆通过多段连接杆插接而成,每段连接杆一端设有六边形凸起,另一端设有六边形凹槽。通过插接,可适应不同长度的钢管除锈工作。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有以下有益效果:
体积小,使用方便。与现有技术相比,通过连接机构以及多段连接杆的设置,本实用新型可适用于不同内径以及长度的钢管除锈。钢丝刷损坏后可更换。
附图说明
图1是一种可调式钢管内壁除锈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2是螺母套筒结构示意图;
图3是梯形卡槽和梯形卡子结构示意图;
图4是一段连接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如图1所示为一种可调式钢管内壁除锈装置,包括支撑杆4和三个钢丝刷8,其中一个钢丝刷8图1中未显示;支撑杆4和每个钢丝刷8均通过连接机构6连接,支撑杆4一端与动力装置1连接,支撑杆4另一端连接有棒状永磁体9。连接机构6包括套装在支撑杆4上的螺母套筒63、第一连接杆61和第二连接杆62。动力装置1包括保护壳体和设置与壳体内的电机。
如图1-2所示,螺母套筒63包括内套筒631和套在内套筒631外侧上半部的外套筒632,内套筒631与支撑杆4之间采用螺纹连接,内套筒631与外套筒632之间通过凹凸槽承插连接,可以自由转动但不能拔出;第一连接杆61一端与螺母套筒63的外套筒632铰接,另一端与钢丝刷8可拆卸连接;第二连接杆62一端与所述支撑杆4铰接,另一端与第一连接杆61中部铰接。
如图3所示,第一连接杆61与钢丝刷8可拆卸连接;钢丝刷8背面设置有梯形卡子81,第一连接杆61与钢丝刷8连接的一端设置有与梯形卡子81相适应的梯形卡槽82,梯形卡子81可卡入梯形卡槽82内。
如图4所示,支撑杆4通过多段连接杆41插接而成,每段连接杆41一端设有六边形凸起,另一端设有六边形凹槽。
进行除锈前,根据钢管的内径,通过拧内套筒631带动外套筒632在支撑杆4上沿轴线方向移动,进而调节连接机构6与支撑杆4之间张开的角度,从而适应不同的内径的钢管。根据钢管的长度,选取数目合适的连接杆41插接成支撑杆4。启动后,操作者手持保护壳体,支撑杆4在动力装置1的驱动下转动并带动3个钢丝刷8紧贴钢管内壁转动。从而将钢管内壁的铁锈去除。除锈完成后,通过棒状永磁体9将落下的铁锈和铁销吸走。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