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低碳高铬钢RH脱碳过程控温保铬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5886504发布日期:2018-11-09 19:01阅读:1085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炼钢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超低碳高铬钢rh脱碳过程控温保铬方法。

背景技术

钢铁企业在组织生产高铬合金钢时,一般选择采用不锈钢冶炼工艺路线,即eaf+aod或vod法,主要是eaf+aod,该工艺路线短,投资成本低,专业化生产不锈钢的钢铁企业多采用该工艺路线。另一种冶炼方法为eaf+转炉(mrp,k-obm或ld-ob)+vod法,该工艺由于有vod,可以更容易冶炼超低碳、氮不锈钢。

据此,在冶炼cr含量≥5%的高铬钢时,可以参考不锈钢的冶炼工艺组织生产。但对于大多数非生产不锈钢企业,主要以bof→lf/rh→cc工艺路线生产为主,rh真空炉实现高合金、超低碳冶炼较为困难,一方面因为若在深脱碳前将cr控制到位,由于cr含量高,rh深脱碳阶段易出现cr的严重氧化,cr合金损耗大;另一方面若在深脱碳后加入铬铁,则由于铬铁加入量大,钢水温降大,对钢水温度控制较为困难,通过提高rh进站钢水温度难以满足冶炼需求,rh处理过程需大量加铝吹氧升温,rh进站温度过高或冶炼过程温度补偿过大均对会造成耐材损坏加重;此外,由于铬合金加入量大,带来严重回碳问题,均难以实现超低碳、高铬钢的冶炼。

鉴于上述问题,一般以bof→lf/rh→cc工艺路线为主的钢铁企业基本不生产超低碳、高铬合金钢或其它高合金钢,因此,对于c含量低于0.015%、cr含量大于5%的超低碳高合金钢少有报道。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开发适用于bof→lf/rh→cc工艺路线生产超低碳、高合金钢的rh真空冶炼工艺方法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经济价值。为实现超低碳高铬钢的冶炼提供一种稳定的rh脱碳方法。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工艺稳定、操作便捷,同时实现控温、脱碳、保铬等目标的超低碳高铬合金钢的rh冶炼工艺方法。rh进站控制钢水中含有一定量的si、mn元素,cr元素含量达到产品目标成分,钢包放置到rh处理位后开始处理,rh吹氧脱碳过程不加铝吹氧升温,但保持钢水温度满足处理需求,rh吹氧脱碳结束c含量达到目标成分,与rh进站相比钢水中si、mn氧化损耗量低于15%,cr元素含量降低小于0.5%。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超低碳高铬钢rh脱碳过程控温保铬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rh进站钢水温度为1605-1625℃,钢水中含有如下质量百分比化学成分:si0.05%-0.5%、mn0.5%-2.0%、cr5%-%15%、c0.1%-0.35%,钢包到位后抽真空至压力降至100mbar以下;

s2一次吹氧150-200nm3,吹氧结束,循环2-5min,再定氧、测温、取样测c,根据c含量确定吹氧量,重复步骤s2,直至c含量降至0.1%以下;

s3抽真空至压力为5~20mbar;

s4一次吹氧100-150nm3,吹氧结束,循环2-5min,再定氧、测温、取样测c,根据c含量确定吹氧量,重复步骤s4,直至c含量降至0.05%以下;

s5抽真空至压力小于2mbar;

s6一次吹氧小于100nm3,吹氧结束,循环1-3min,再定氧、测温、取样测c,根据c含量确定吹氧量,重复步骤s6,直至c含量降至0.005%以下;

s7rh脱碳结束。

优选的,在上述超低碳高铬钢rh脱碳过程控温保铬方法中,步骤s7rh脱碳结束后,加金属锰、低碳硅铁、微碳铬铁脱氧合金化,同时向渣面加入适量改质剂,调整炉渣成分,然后净循环处理8min,破空、出钢。

优选的,在上述超低碳高铬钢rh脱碳过程控温保铬方法中,步骤s2-s6,rh吹氧脱碳过程间隔3-5min采用定氧探头定氧、测温,确保钢水氧含量在0.035%以下,吹氧脱碳过程钢水温度稳定在1610-1635℃。

优选的,在上述超低碳高铬钢rh脱碳过程控温保铬方法中,所获得钢的化学成分质量百分比计包括:0<c≤0.012%、5%≤cr≤15%、0.05%≤si≤0.5%、0.5%≤mn≤2%。

本发明的优点在于:

(1)开发了rh脱碳过程降温与适量合金元素氧化升温相平衡的脱碳、控温工艺模式。

(2)rh进站温度低,减轻了转炉终点控温压力或lf升温电力消耗及处理时间,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3)rh处理过程不需加铝吹氧升温,有效控制al2o3夹杂,改善了钢水浇铸性。

(4)开发出rh进站即存在大量合金元素,且c含量高的钢水,冶炼超低碳高合金钢的rh处理工艺模式。

(5)实现了rh深脱碳过程脱碳、保铬、控温同时进行,大幅提高了rh处理效率。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超低碳高铬钢rh脱碳过程控温保铬方法,其通过转炉终点高温出钢,控制转炉终点的c、cr含量,出钢时添加适量的si、mn、cr合金,同时添加石灰和造渣剂调渣并控制氧势,转炉出钢结束将钢水运至lf处理,将钢水温度、cr含量、炉渣成分调整到位后,再运至rh进行处理,rh真空脱碳过程通过控制吹氧制度、真空度实现脱碳保铬,后加入超低碳钢专用合金进行脱氧及合金化,同时向钢包顶渣中加入调渣剂,对渣中氧化铬进行还原,然后进行净循环处理,rh破空、出钢。

冶炼工艺的原理如下:

rh真空炉冶炼超低碳高铬钢时,由于进站钢水碳含量较高,一般在0.1%-0.35%,明显高于低合金含量的超低碳高,如硅钢、if钢等,该类钢种rh进站碳含量在0.03%-0.05%。超低碳高铬钢rh脱碳时间较长,钢水循环处理过程中温降大,且后期补加合金量相对较大,均会带来较大的温降。若通过提高rh进站钢水温度来弥补处理过程温降,考虑rh真空槽耐材工作安全问题,rh进站钢水温度一般需低于1650℃,难以弥补rh处理过程温降损失。一般可通过吹氧加铝升温,来保持冶炼过程温度,从而有利于脱碳保铬,同时满足rh处理后期合金调整、净循环处理及连铸浇注需求。但该方法需大量吹氧加铝升温,消耗过大,同时产生大量al2o3,影响钢水洁净度及连铸浇注性能。此外,由于钢水cr含量较高,rh处理后期,c含量较低,吹入的氧易将cr氧化,不利于cr元素收得率的提高。为了提高rh处理过程脱碳、控温、保铬效果,与常规方法相比,本发明在rh脱碳期根据c、o、si、mn、cr在不同真空度条件下的反应规律,制定了与真空度变化相匹配的rh吹氧模式,通过控制枪位、吹氧流量、吹氧时间及吹氧间隔等控制钢水氧含量,在确保rh脱碳效果的条件下减少cr的氧化,并进一步利用si、mn元素的氧化反应放热,补充rh脱碳温度损失,保持钢水温度,同时降低cr元素的氧化。实现了超低碳高铬钢rh脱碳过程控温保铬的冶炼工艺。

本发明通过下列实施例作进一步说明:根据下述实施例,可以更好地理解本发明。然而,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容易理解,实施例所描述的具体的物料比、工艺条件及其结果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不应当也不会限制权利要求书中所详细描述的本发明。

实施例1

1)rh进站钢水温度1615℃,si含量0.5%、mn含量1.5%、cr含量15%、c含量0.35%,钢包到位后开通三级泵抽真空,真空室压力降至在100mbar以下时,开始吹氧,一次吹氧150-200nm3,吹氧结束,然后循环2-5min,再定氧、测温、取样测碳,根据碳含量确定吹氧量,重复此操作,直至c含量降至0.1%以下。

2)当c含量达到0.1%以下时,即开四级真空泵,将真空室压力降至5~20mbar时,一次吹氧100-150nm3,吹氧结束,然后循环2-5min,再定氧、测温、取样测碳,根据碳含量确定吹氧量,重复此操作,直至c含量降至0.05%以下。

3)当c含量达到0.05%以下时,即开五级真空泵,将真空室压力降至2mbar以下,一次吹氧小于100nm3,吹氧结束循环1-3min,再定氧、测温、取样测碳,根据碳含量确定吹氧量,重复此操作,rh脱碳结束时,c含量0.0025%,si含量0.43%、mn含量1.32%、cr含量14.69%,温度1635℃。rh脱碳结束与rh进站相比,si损耗14%,mn损耗量12%,cr含量降低0.31%。

4)rh脱碳结束后加金属锰、低碳硅铁、微碳铬铁等脱氧合金化,同时向渣面加入适量改质剂,调整炉渣成分,然后净循环处理8min,破空、出钢。

该炉次rh出钢成分:c含量0.0086%、cr含量14.95%、si含量0.52%,mn含量1.48%。

实施例2

1)rh进站钢水温度1625℃,si含量0.05%、mn含量1.98%、cr含量5%、c含量0.25%,钢包到位后开通三级泵抽真空,真空室压力降至在100mbar以下时,开始吹氧,一次吹氧150-200nm3,吹氧结束,然后循环2-5min,再定氧、测温、取样测碳,根据碳含量确定吹氧量,重复此操作,直至c含量降至0.1%以下。

2)当c含量达到0.1%以下时,即开四级真空泵,将真空室压力降至5~20mbar时,一次吹氧100-150nm3,吹氧结束,然后循环2-5min,再定氧、测温、取样测碳,根据碳含量确定吹氧量,重复此操作,直至c含量降至0.05%以下。

3)当c含量达到0.05%以下时,即开五级真空泵,将真空室压力降至2mbar以下,一次吹氧小于100nm3,吹氧结束循环1-3min,再定氧、测温、取样测碳,根据碳含量确定吹氧量,重复此操作,rh脱碳结束时,c含量0.0022%,si含量0.043%、mn含量1.83%、cr含量4.78%,温度1626℃。rh脱碳结束与rh进站相比,si损耗14%,mn损耗量7.5%,cr含量降低0.22%。

4)rh脱碳结束后加金属锰、低碳硅铁、微碳铬铁等脱氧合金化,同时向渣面加入适量改质剂,调整炉渣成分,然后净循环处理8min,破空、出钢。

该炉次rh出钢成分:c含量0.0118%、cr含量5.10%、si含量0.052%,mn含量1.95%。

实施例3

1)rh进站钢水温度1605℃,si含量0.45%、mn含量0.51%、cr含量10%、c含量0.11%,钢包到位后开通三级泵抽真空,真空室压力降至在100mbar以下时,开始吹氧,一次吹氧150-200nm3,吹氧结束,然后循环2-5min,再定氧、测温、取样测碳,根据碳含量确定吹氧量,重复此操作,直至c含量降至0.1%以下。

2)当c含量达到0.1%以下时,即开四级真空泵,将真空室压力降至5~20mbar时,一次吹氧100-150nm3,吹氧结束,然后循环2-5min,再定氧、测温、取样测碳,根据碳含量确定吹氧量,重复此操作,直至c含量降至0.05%以下。

3)当c含量达到0.05%以下时,即开五级真空泵,将真空室压力降至2mbar以下,一次吹氧小于100nm3,吹氧结束循环1-3min,再定氧、测温、取样测碳,根据碳含量确定吹氧量,重复此操作,rh脱碳结束时,c含量0.0021%,si含量0.39%、mn含量0.44%、cr含量9.51%,温度1610℃。rh脱碳结束与rh进站相比,si损耗13%,mn损耗量14%,cr含量降低0.49%。

4)rh脱碳结束后加金属锰、低碳硅铁、微碳铬铁等脱氧合金化,同时向渣面加入适量改质剂,调整炉渣成分,然后净循环处理8min,破空、出钢。

该炉次rh出钢成分:c含量0.0078%、cr含量10.1%、si含量0.43%,mn含量0.55%。

实施例1-3中,rh吹氧脱碳过程间隔3-5min采用定氧探头定氧、测温,确保钢水氧含量在0.035%以下,吹氧脱碳过程钢水温度稳定在1610-1635℃。

本实施方式只是对本专利的示例性说明而并不限定它的保护范围,本领域人员还可以对其进行局部改变,只要没有超出本专利的精神实质,都视为对本专利的等同替换,都在本专利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