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属于陶瓷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自动浸釉装置。
背景技术:
陶瓷装饰制作过程中需要在坯体表面上一层釉料,现有的做法是人工将坯体浸在釉料池中,让坯体吸一层釉,然后取出。这样不仅浪费人工、速度慢,而且,由于每人的操作手不一致,浸釉时间不统一,坯体吸釉浆的厚度不均匀,导致色泽差异,影响品质,还很容易使得釉料沾染在人的身体和衣物上。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自动浸釉装置,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使用方便,能够自动对坯料上釉,防止釉料沾染在人的身体和衣物,不会产生釉缕,也可防止下凹的部位浸涂不上釉料,不仅节省了人工,还提升了质量。
为达到上述技术效果,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自动浸釉装置,包括放坯座,放坯座,放坯座连接有横杆,横杆轴连接有伸缩装置,横杆上固定有转向导轴,转向导轴穿过有转向固定件。
进一步的改进,所述放坯座包括坯放置座,坯放置座的上方设有夹坯气缸,夹坯气缸的伸缩杆上固定有弹性坯口塞。
进一步的改进,所述弹性坯口塞为弹性气垫或气球。
进一步的改进,所述坯放置座固定有两个放置坯体的竖向筋条。
进一步的改进,所述放坯座上设有限位杆。
进一步的改进,所述伸缩装置为传动气缸,传动气缸通过导向连接板与横杆轴连接;导向连接板两端分别连接有导向件,导向件套设在固定柱上。
进一步的改进,所述固定柱之间设有固定杆,固定杆连接有竖杆,转向固定件固定在竖杆上。
进一步的改进,所述导向件为直线轴承。
进一步的改进,所述转向固定件包括转向固定环或两个转向固定杆。
进一步的改进,所述自动浸釉装置包括机座,机座上固定有伸缩装置和电气控制箱。
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使用方便,能够自动对坯料上釉,防止釉料沾染在人的身体和衣物,不会产生釉缕,也可防止下凹的部位浸涂不上釉料,不仅节省了人工,还提升了质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背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坯放置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转向固定杆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以下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并且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具体说明。
如图1-3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自动浸釉装置,包括放坯座1,放坯座1,放坯座1连接有横杆2,横杆2轴连接有伸缩装置3,横杆2上固定有转向导轴4,转向导轴4穿过有转向固定件5。
本实用新型的运行过程如下:放坯座1用于固定坯料,伸缩装置3带动放坯座1上下运动。上下运动时转向导轴4受转向固定件5的限制,进行转动,从而带动横杆2和放坯座1转动,这样使得放坯座1向下运动进入釉桶21,使坯体14上釉时,坯体14侧向翻转为横向放置;放坯座1向上运动脱离釉桶21时,向上翻转,使坯体14正向翻转为正立放置。这样不仅缩短了上下运行的行程,而且不会产生釉缕,防止坯体14底部或其它凹下部位浸涂不上釉料。
放坯座1包括坯放置座6,坯放置座6上方设有夹坯气缸7,夹坯气缸7的伸缩杆上固定有弹性坯口塞8。这样通过夹坯气缸7将坯料固定,且堵住坯体的口部。弹性坯口塞8具有弹性,可以防止刚性接触对破坏坯料,以及防止坯内进釉,产生内色脏、成为次品。
弹性坯口塞8为弹性气垫或气球。
如图4所示,坯放置座6固定有两个放置坯体14的竖向筋条13,这样减少坯体14与坯放置座6的接触面积,使得坯料上釉更加完全。
放坯座1上设有限位杆12,进一步固定坯料。
伸缩装置3为传动气缸,传动气缸通过导向连接板9与横杆2轴连接;导向连接板9两端分别连接有导向件10,导向件10套设在固定柱11上。这样使得伸缩装置3的行程更加稳定。
固定柱11之间设有固定杆19,固定杆19连接有竖杆20,转向固定件5固定在竖杆20上。
导向件10为直线轴承。
图1所示,转向固定件5包括转向固定环15或如图5所示,转向固定件5包括两个转向固定杆16。
自动涂釉装置包括机座17,机座17上固定有伸缩装置3和电气控制箱18。
上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导向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设计构思并不局限于此,凡利用此构思对本实用新型进行非实质性的改动,均应属于侵犯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