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酸钠断料成型工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461490阅读:45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硅酸钠断料成型工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硅酸盐的生产工艺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硅酸钠的一种成型工艺。
现有的制备硅酸钠的工艺,是先将硅砂和纯碱按一定比例混合,于熔炉中使其熔融,再将该熔融物经水淬、分离,得到颗粒状含水硅酸钠。用这种方法制取硅酸钠,在将熔融物进行水淬时,易发生炸裂,操作不安全,且需使用大量的水,制取每吨硅酸钠约需用水5m3,造成水资源的浪费和环境污染。用该法制得的硅酸钠成品易粘连结块,不便于储存和运输。现检索出的专利号为89103043的中国发明专利说明书和申请号为88103273.5的中国发明专利申请公开说明书,提及了九水偏硅酸钠和硅酸钠的制取方法,但均未涉及硅酸钠的成型工艺。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硅酸钠的断料成型工艺,这种工艺不需要进行水淬操作,生成的硅酸钠成品可具有特定的形状和大小,不易发生结块粘连。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先将硅砂和纯碱按一定比例混合,投入高温炉中加热至熔融状,然后将该熔融物间断流入成型模具中冷却,得到固体硅酸钠,再将该固体硅酸钠置于控温装置中逐渐控温冷却,即得到硅酸钠成品。
在进行控温冷却之前,其固体硅酸钠的温度应不低于450℃,控温冷却的时间应为2-3个小时。
在制取硅酸钠的过程中,若将生成的固态硅酸钠由高温骤然冷却至自然温度,则产品不易成型,易炸裂、易结块粘连。本发明根据硅酸钠的特性,将固态硅酸钠由高温经控温装置逐渐冷却至自然温度,从而得到稳定的硅酸钠成品。本发明提供的硅酸钠成型工艺,由于省去了水淬步骤,每生产一吨硅酸钠仅需用水0.2m3,既能使操作安全,又节省了水资源,减少了环境污染,降低了生产成本。用该法制得的硅酸钠成品不含结晶水,不易结块粘连,有利于产品的储存、运输和深加工。
下表为用本发明制得的硅酸钠与现有方法制得的硅酸钠,其主要技术指标对比表
实施例1.将硅砂和纯碱按1∶0.7的比例混合后投入高温炉中使其熔融,然后将该生成物间断流入圆柱形模具中冷却成型,得到固体硅酸钠,至该固体硅酸钠的温度降至500℃时再将其置于控温炉中逐渐控温冷却2小时,使其在控温条件下逐渐冷却至自然温度,即得到硅酸钠成品。
实施例2.将硅砂和纯碱按1∶0.65的比例混合后,投入高温炉中使其熔融,然后将该生成物间断流入块形模具中冷却成型,得到固体硅酸钠,至该固体硅酸钠的温度降至700℃时,再将其置于控温炉中逐渐控温冷却2.5小时,使其温度在控温条件下逐渐冷却至自然温度,即得到硅酸钠成品。
实施例3.将硅砂和纯碱按10.6的比例混合后投入高温炉中使其熔融,然后将该生成物间断流入圆柱形模具中冷却成型,得到固体硅酸钠,至该固体硅酸钠的温度降至600℃时,再将其置于控温炉中逐渐控温冷却3个小时,使其在控温条件下逐渐冷却至自然温度,即得到硅酸钠成品。
权利要求
1.一种硅酸钠断料成型工艺,其特征在于先将硅砂和纯碱按一定比例混合,投入高温炉中加热至熔融状,然后将该熔融物间断流入成型模具中冷却,得到固体硅酸钠,再将该固体硅酸钠置于控温装置中逐渐控温冷却,即得到硅酸钠成品。
2.权利要求1所述的工艺,其特征是在进行控温冷却之前,其固体硅酸钠的温度应不低于450℃。
3.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工艺,其特征是控温冷却的时间为2-3小时。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硅酸钠断料成型工艺。该工艺是将硅砂与纯碱按一定比例混合后加热至熔融,然后将其断料成型,再经冷却,最后得到成品。本发明较现有技术相比省去了水淬工艺,不但使操作安全,还可节省大量的水资源,减少了环境污染,降低了生产成本。用本发明制得的硅酸钠不含水份,不易粘连成块,并可选用不同的模具将其制作成需要的形状,便于储存、运输和产品的深加工。
文档编号C01B33/32GK1110251SQ9411054
公开日1995年10月18日 申请日期1994年4月16日 优先权日1994年4月16日
发明者杨万民, 陈本荣 申请人:昌乐县泡花碱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