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收转移式汽车碰撞保护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834617阅读:17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吸收转移式汽车碰撞保护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保护汽车碰撞伤害的吸收转移式汽车碰撞保护装置。
技术背景现有的汽车碰撞防护技术主要靠优化汽车前部结构,通过使汽车碰撞后,汽车前部合理的变形来尽量保护架乘人员,这主要为汽车设计和制造商采用。由于这是以牺牲汽车变形为代价的,同时汽车的变形也会造成人员受伤,尤其在汽车速度超过碰撞法规的实验车速(50公里/小时)时,汽车和架乘人员受到的伤害将极大地增加。而实际汽车高速行驶速度都超过法规实验速度,所以汽车制造商的这种方法实际上是不能有效保护汽车和乘员的安全的。另外,在现在的有关专利文献中有电磁排斥法、连杆缓冲法、弹簧缓冲法等多种碰撞防护装置,虽从理论上说具有一定的先进性,但实用性差,难以得到普及应用。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汽车碰撞防护装置存在的上述不足,设计了一种吸收转移式汽车碰撞保护装置,通过设计能量吸收装置,并将整个装置的受力支撑点放在汽车尾部,使汽车被碰撞后的结果不是前脸损坏变形,而是首先被能量吸收装置吸收,未被吸收的能量则导致汽车后移,从而减少了对汽车和人员的伤害。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吸收转移式汽车碰撞保护装置,具有防护架、传力杆和能量吸收装置,其特征在于防护架位于汽车前部,其受力面与汽车前沿本体保持一个间隙;防护架连接传力杆,传力杆连接汽车中部的能量吸收装置,能量吸收装置的基座一端通过传力杆与汽车尾部的车体承力件接触。
所述的整个装置与整车采用吊挂方式安装,吊耳固定与车体上,传力杆穿过吊耳。
所述的能量吸收装置由弹簧、滑筒和基座构成,弹簧装于滑筒和基座之间,滑筒套在基座上,滑筒与传力杆连为一体,基座通过传力杆与车体承力件接触。
本装置的优点是采用能量吸收装置的受力支撑点在汽车尾部,即使当碰撞力大于能量吸收弹簧最大弹力时,多余的碰撞力也是通过基座和传力杆传递到汽车尾部的车体承力件上,由于防护架与汽车前沿留有间隙,所以汽车前部不会受损。而汽车后部的车体承力杆具有足够的强度,所以,碰撞力传到车体承力件上的结果是使汽车向后移动,而不是损坏汽车。因此,该装置巧妙而有效地解决了汽车碰撞安全问题,对于保护社会财富和人们生命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图1是吸收转移式汽车碰撞保护装置结构示意图;图2是吸收转移式汽车碰撞保护装置与整车安装的示意图;图3是吸收转移式汽车碰撞保护装置悬挂支撑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1、图2和图3,本装置由防护架1、传力杆2、能量吸收装置、车体承力件6及吊耳7构成。该装置在整车上的安装如图2所示,防护架1位于汽车车体8前部,其受力面与汽车前沿本体保持一个间隙,用作压缩能量吸收弹簧所需的空间,及汽车尾部变形余量。该装置的能量吸收装置位于车体中部,其基座5一端通过传力杆2与汽车尾部的车体承力件6接触。车体承力件6与汽车后拉力钩基座连为一体,以确保承力功能。整个装置与整车的安装采用吊挂方式,其目的是确保只向汽车尾部的车体承力件6传递汽车碰撞力,而不会将碰撞力传递到汽车其他部分。
吊挂支撑的结构如图3所示,吊耳7安装在车体8上,传力杆2穿过吊耳7,可在吊耳孔内纵向滑动。
能量吸收装置的结构在图1中有显示,由弹簧4、滑筒3和基座5构成,其中,弹簧4装于滑筒3和基座5之间,滑筒3套在基座5上,滑筒3及传力杆、防护架1通过发兰、焊接等机械方式连为一体,车体约束的作用是防止滑筒3及传力杆2、防护架1在汽车行驶时向前窜动。基座5一端与车体承力件6连接。
为了使结构更加有效可靠,本装置可在车体上对称安装两套。
权利要求1.吸收转移式汽车碰撞保护装置,具有防护架、传力杆和能量吸收装置,其特征在于防护架位于汽车前部,其受力面与汽车前沿本体保持一个间隙;防护架连接传力杆,传力杆连接汽车中部的能量吸收装置,能量吸收装置的基座一端与汽车尾部的车体承力件接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收转移式汽车碰撞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整个装置与整车采用吊挂方式安装,吊耳固定与车体上,传力杆穿过吊耳。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吸收转移式汽车碰撞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能量吸收装置由弹簧、滑筒和基座构成,弹簧装于滑筒和基座之间,滑筒套在基座上,滑筒与传力杆连为一体,基座通过传力杆与车体承力件接触。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吸收转移式汽车碰撞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本装置在车体上对称安装两套。
专利摘要吸收转移式汽车碰撞保护装置,它具有防护架、传力杆和能量吸收装置。防护架位于汽车前部,其受力面与汽车前沿本体保持一个间隙;防护架连接传力杆,传力杆连接汽车中部的能量吸收装置,能量吸收装置的基座一端通过传力杆与汽车尾部的车体承力件接触。整个装置与整车采用吊挂方式安装。本装置的优点是采用能量吸收装置的受力支撑点在汽车尾部,即使当碰撞力大于能量吸收弹簧最大弹力时,多余的碰撞力也是通过基座和传力杆传递到汽车尾部的车体承力件上,所以,碰撞力传到车体承力件上的结果是使汽车向后移动,而不是损坏汽车。因此,该装置巧妙而有效地解决了汽车碰撞安全问题,对于保护社会财富和人们生命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文档编号B60R19/02GK2563030SQ0227603
公开日2003年7月30日 申请日期2002年8月6日 优先权日2002年8月6日
发明者刘崇元, 何平 申请人:长安汽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