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dc无内胎车轮轮辋用的新型型钢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968023阅读:14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15°dc无内胎车轮轮辋用的新型型钢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15°DC无内胎车轮轮辋结构。
背景技术
轮辋是无内胎车轮受力最大并与轮胎紧密配合的关键部位,也是无内胎车轮的主要易损件。现有15°DC无内胎车轮轮辋,是用平板经多次滚型加工而成;平板在滚制过程中因受设备、模具、工艺及材料性能等因素影响,必然造成轮辋体厚薄不等,尤其是轮辋体的各转弯受力部位明显变薄。其后果是在车轮行驶过程中,轮辋体的各转弯受力部位极容易产生变形和断裂,轻则引起轮胎跑气,重则整个车轮报废,造成安全事故。其次,平板滚型所用的专用设备价位高且投资大,生产效率又低,加工成本居高不下。况且,该轮辋与轮辐的装配位置远离轮缘部位,增加了轮辐的高度,既造成了轮辐不必要的材料浪费,又增大了轮辐的加工难度。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克服上述缺陷,采用钢坯轧制工艺,提供一种加强型的15°DC无内胎车轮轮辋用的新型型钢。
本实用新型的方案是采用钢坯热轧工艺制造15°DC无内胎车轮轮辋用的新型型钢;在确保15°DC无内胎车轮轮辋型钢与轮胎配合面的轮廓形状和尺寸符合国家标准的情况下,在轮辋型钢非轮胎配合面的各转弯受力部位的截面上相应增加厚度或凸块,特别是要在弧形腿与胎圈座的连接转弯受力部位的截面上形成向外凸起的凸块;在非受力的部位相应减薄了截面的厚度;同时,在原装配轮辐位置的另一侧,新增一个接近轮缘、且与原轮辐装配面平行的轮辐装配面。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1)、本实用新型加工轮辋使用的是通用设备,比用平板滚型加工15°DC轮辋所用的专用设备投资小;车轮轮辋的加工工艺简单,生产周期短,生产成本低;生产效率高,便于组织大批量生产。
(2)、本实用新型非轮胎配合面的各转弯受力部位的截面上,增加了相应的厚度或凸块,从而增强了轮辋的强度,轮辋在受力状态下不易出现变形、断裂现象;轮辋与轮胎的封闭性好,不跑气、漏气。
(3)、本实用新型新增的装配轮辐的位置靠近轮缘部位,降低了轮辐高度,既节省轮辐用材又提高轮辐生产效率,从而降低了轮辐的生产成本。
(4)、减薄了本实用新型非轮胎配合面上的非受力部位的截面厚度,从而减轻了轮辋的重量。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断面剖视图。
图中1、2、3、4、5、6均是本实用新型非轮胎配合面的转弯受力部位;7是本实用新型新增的轮辐装配位置,8是原轮辋的轮辐装配位置。9、12是型钢的弧形腿,10、11是型钢的胎圈座,13、14是轮缘。
图中本实用新型截面的上表面为型钢与轮胎配合面,下表面为型钢非轮胎配合面。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是采用钢坯热轧工艺制造的实施例1在钢坯轧制15°DC无内胎车轮轮辋型钢之时,在型钢非轮胎配合面,弧形腿(12)与胎圈座(11)、弧形腿(9)与胎圈座(10)的转弯受力部位(1)、(6)的截面上增加了向外凸起的半圆形凸块,转弯受力部位(2)、(3)、(4)、(5)的截面上相应增加了厚度,在转弯受力部位(6)的左侧增加一个与原轮辐装配面(8)平行的轮辐装配面(7),在非受力的部位相应减薄了截面的厚度。
权利要求1.15°DC无内胎车轮轮辋用的新型型钢,是采用钢坯轧制而成的,其特征在于在轮辋型钢非轮胎配合面,弧形腿与胎圈座连接转弯受力部位的截面上增加了向外凸起的凸块,其余各转弯受力部位的截面上相应增加了一定的厚度和凸块;在非受力的部位相应减薄了截面的厚度;在原装配轮辐位置的另一侧,新增一个接近轮缘、且与原轮辐装配面平行的轮辐装配面。
2.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15°DC无内胎车轮轮辋用的新型型钢,其特征在于在轮辋型钢非轮胎配合面,弧形腿与胎圈座连接转弯受力部位的截面上增加的向外凸起的凸块的截面形状设定为半圆状、月牙状。
3.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15°DC无内胎车轮轮辋用的新型型钢,其特征在于在轮辋型钢非轮胎配合面,新增的轮辐装配面与弧形腿连接转弯部位为半圆形。
专利摘要15°DC无内胎车轮轮辋用的新型型钢,涉及车轮轮辋结构,采用钢坯轧制而成。其结构是在15°DC无内胎车轮轮辋的非轮胎配合面的各转弯受力部位的截面上,相应增加了厚度或凸块,特别是在弧形腿与胎圈座连接转弯受力部位的截面上增加了向外凸起的凸块;在非受力的部位相应减薄了截面的厚度;在原装配轮辐位置的另一侧,新增一个接近轮缘、且与原轮辐装配面平行的轮辐装配面。本实用新型除有效增强轮辋强度、提高轮辋生产效率外,还较大地降低加工轮辐的生产成本。
文档编号B60B21/02GK2741803SQ200420118268
公开日2005年11月23日 申请日期2004年10月27日 优先权日2004年10月27日
发明者赖建辉 申请人:赖建辉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