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的收纳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904533阅读:9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车辆的收纳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在车室内与副驾驶席相对设置的车辆的收纳装置。
背景技术
车辆的收纳装置例如是设在副驾驶席的前方的手套箱。有的手套箱具有如下结构箱的左右的侧面以与车辆的前门大 致并行的方式配置在副驾驶席的前方的仪表板内,并分别形成弯曲 面,通过在弯曲面上安装肋,从而能够吸收冲击(例如,参照专利 文献1。)。另外,在手套箱结构中,前表面壁配置在副驾驶席的前方的仪 表板中,该前表面壁由箱的基壁和安装在基壁座椅侧的表面板构成 中空结构,在中空部内设有格子状的第一冲击吸收机构,因此能够 提高冲击的吸收性能(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专利文献l:日本特开平8-2333号公报(第3页、图l)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9-86318号公报(第4页、图3) 然而,在专利文献1的手套箱中,需要左右的侧面变形并被压 溃的进深,在进深变小的情况下,无法得到期待的效果。尤其是在 采用使仪表板包围着乘坐者弯曲的内饰的情况下,由于驾驶席和副 驾驶席之间的仪表板的中央部突出,所以无法确保门附近的左边的 侧面的进深。也就是说,存在着在中央部附近的右边的侧面难以吸 收沖击的问题。假设也可以使左边的侧面的形状与右边的侧面的形状不同,但 是结构会变复杂。在专利文献2的手套箱结构中,需要使前表面壁具有能够在前表面壁的中空部内配置格子状的第 一 沖击吸收机构的厚度,但是根 据条件的不同,若要确保收纳容量就无法确保前表面壁的厚度。例 如,在采用使仪表板包围着乘坐者弯曲的内饰的情况下,由于驾驶 席和副驾驶席之间的仪表板的中央部突出而门附近的进深变小,所 以前表面壁的中空部变薄,结果是,存在第一沖击吸收机构的变形 量变小,难以吸收沖击的问题。假设也可以增厚(增宽)中央部附近的中空部的厚度,但是第 一沖击吸收机构的厚度设定等结构会变得复杂。发明内容本发明的课题是提供一种即使在收纳的进深不够深的情况下也 能够进一 步吸收沖击且吸收沖击的结构简单的车辆的收纳装置。第 一 方面的发明是一种车辆的收纳装置,该车辆的收纳装置配 置在仪表板中,并具有通过设于下部的支点轴部而转动的盖部,其 特征在于,该车辆的收纳装置包括向盖部的背面侧突出并支承着支 点轴部的突出部,在突出部上形成有容许变形部,容许变形部在有 规定的载荷作用时发生变形。第二方面的发明的特征在于,支点轴部形成于突出部的前端, 容许变形部是在突出部的中央朝上方以V字形刻入而成的结构。第三方面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容许变形部形成在盖部的左右两 端中的车辆前后方向位置位于后方的那一端。发明的效果在第一方面的发明中,由于收納装置包括向盖部的背面侧突出 并支承着支点轴部的突出部,突出部上形成有容许变形部,容许变 形部在有规定的载荷作用时发生变形,因此,当由于作用在车辆的 前面的沖击而盖部被推入车室内并与副驾驶席的乘坐者的腿部发生 干涉时,容许变形部成为起点并与突出部一起发生变形,以吸收作 用在腿部的沖击。此时,与突出部的上方的盖部相连的侧部也发生变形以吸收沖击。其结果是具有如下优点对于从车辆的前面作用的冲击,即使在收纳的进深不够深的情况下也能够进一步吸收冲击。 在第二方面的发明中,由于支点轴部形成于突出部的前端,容 许变形部是在突出部的中央朝上方以V字形刻入而成的结构,因此, 即使在载荷从下方向着上方作用的情况下,也能够可靠地使容许变 形部发生变形。在第三方面的发明中,由于容许变形部形成在盖部的左右两端 中的车辆前后方向位置位于后方的那一端,因此,即使在输入载荷 分散的情况下也能够有效地吸收沖击。


图1是本发明的车辆的收纳装置的简要说明图。图2是车辆的收纳装置的左侧视图。图3是图2的3箭头方向视图,是收纳装置的俯视图。图4是车辆的收纳装置的右侧视图。图5是收纳装置的立体图。图6是收纳装置的分解图。图7是图6的7箭头方向视图。图8是图6的8箭头方向视图。图9是图8的9部分的细节图。图10是图6的IO箭头方向视图。图11是说明收纳装置的冲击吸收机构的图。符号说明U-…收纳装置(手套箱)13— —副驾驶席14- -仪表板 16…-盖部21- …驾驶席22— —中央部31——右端( 一端)32——左端(另一端) 36…-铰链机构 37——下部47— —第一支点轴部48- …第二支点轴部 61——突出部 81—一容许变形部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附图对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最佳方式进行说明。图l(a)、 (b)是本发明的车辆的收纳装置的简要说明图,(a) 是前座椅的立体图,(b)是表示收纳装置在打开状态下的立体图。收纳装置ll是设在车辆12的副驾驶席13处的手套箱,该收纳 装置11配置在副驾驶席13侧的仪表板14的开口部15中,通过将 盖部16向乘坐者M近前拉出而打开,从而能够收纳物品。17是将 发动机支承在仪表板14的前方的前车身。仪表板14以包围乘坐者M的方式弯曲,也就是说,通过使副驾 驶席13与驾驶席21之间的中央部22朝着车室23的中央(箭头al 的方向)突出形成而弯曲。另外,仪表板14弯曲并与配置在车室23 的中央的中央操控台24相连,中央部22附近与例如副驾驶席13的 座椅26接近(距离Yl),左端部27与座椅26远离(距离Y2〉Y1)。 并且,盖部16以与仪表板14的弯曲一致的弯曲来形成,例如,从 盖部16的一端(右端)31到座椅26的距离为Ybl,从盖部16的另 一端(左端)32到座椅26的距离为Yb2 (Yb2〉Ybl),盖部16的 一端31也靠近乘坐者M。距离Ybl、 Yb2是以座椅26的座垫33为基准的,但基准也可 以是座椅26以外的部件。换言之,盖部16的在与车宽方向(X轴 方向)垂直的前后方向(Y轴方向)上的长度在一端31和另一端32 是不同的。图2是车辆的收纳装置的左侧视图。
图3是图2的3箭头方向视图,是收纳装置的俯视图。
图4是车辆的收纳装置的右侧视图。 一并参照图l进行说明。
具体地说,收纳装置11包括铰链机构36,该4交链机构36安 装在仪表板14的开口部15的开口下部35;盖部16,铰链机构36 设在该盖部16的下部37;箱体部38,该箱体部38与盖部16相连; 以及卡片夹41,该卡片夹41设于盖部16的内表面。
如前所述,图3所示的盖部16到副驾驶席13、乘坐者M的腿 K的距离不等。并且,与箱体部38的左侧部42相比,右侧部43的 进深(Y轴方向的长度)大。
铰链机构36由将盖部16的一端31连接在仪表板14上的第一 铰链机构45和将盖部16的另一端32连接在仪表板14上的第二铰 链机构46组成。并且,第一铰链机构45的第一支点轴部47与第二 铰链机构46的第二支点轴部48同心,第一支点轴部47和第二支点 轴部48是将箱体部38拉出时的转动支点。
箱体部38由左侧部42、右侧部43、前侧部51、与前侧部51相 对的后侧部52、以及底部53组成。
图5是收纳装置的立体图。
图6是收纳装置的分解图。
盖部16还包括前侧部51、与前侧部51 —体地卡定的内饰盖板 55、以及由这些前侧部51和内饰盖板55形成的中空部56,在内饰 盖板55的内饰盖下部57上形成有突出部61,铰链机构36连接在突 出部61上。
突出部61由连接第一铰链机构45的第一突出部62和连接第二 铰链部46的第二突出部63组成。
图7是图6的7箭头方向视图,是箱体部的主视图。 一并参照 图5进行说明。
前侧部51具有与底部53相比向箱体部38的外侧延伸的下部延 长部65,在下部延长部65上形成有使形成于一端31上的第一突出部62通过的第一通过部66,并形成有使形成于另一端32上的第二 突出部63通过的第二通过部67。
图8是图6的8箭头方向视图,是收纳装置所具有的突出部的 侧视图。
图9是图8的9部分的细节图,是容许变形部的侧视图。
图10是图6的IO箭头方向视图,是收纳装置所具有的铰链机 构和突出部的立体图。
第一铰链机构45是在第一支点轴部47上转动自由地嵌合第一 转动部件73的机构,该第一支点轴部47形成于第一突出部62的第 一突出下部71的第一突出前端72上。
第二铰链机构46是在第二支点轴部48上转动自由地嵌合第二 转动部件77的机构,该第二支点轴部48形成于第二突出部63的第 二突出下部75的第二突出前端76上。
第一突出部62是从内饰盖板55的背面侧向着仪表板14内延伸 的结构且截面形状形成为方柱形状的结构,设伸出长度为L1,在第 —突出下部71的中央(约L的50%的位置)形成有容许变形部81。
容许变形部81是朝上方以V字形刻入而成的部位,并且V的 角度为6 ,使从第一突出下部71到变形的起点82的距离H2比从第 一突出下部71到第一支点轴47的距离Hl大。
第二突出部63是从内饰盖板55的背面侧向着仪表板14内以方 柱形状延伸的部件,设伸出长度为L2,由于L2〈L1,所以长度L2 比第一突出部62的长度短。
也就是说,与仪表板14的弯曲相对应地,第一突出部62比第 二突出部63长,且长出的量是与副驾驶席13的座椅26的距离、或 与乘坐者M的距离的差。
距离的差相当于例如图l的"Y2-Yl"或"Yb2-Ybl"。
下面,对本发明的车辆的收纳装置的作用进行说明。
图11 (a) 、 (b)是说明收纳装置的冲击吸收机构的图。(a) 表示形成有容许变形部81的第一突出部62, (b)表示盖部16和箱体部38。 一并参照图1进行说明。
在车辆12在受到正面冲击的情况下,伴随着前车身17的损伤, 仪表板14如箭头bl所示被推入车室23内,从而收纳装置11与仪 表板14一起到达乘坐在副驾驶席13的座椅26上的乘坐者M。并且, 当乘坐者M的右腿(单侧腿)Km与被推入的收纳装置11的盖部16 发生干涉时,由于在第一突出部62上作用有载荷,因此作用在容许 变形部81的起点82上的力(应力)变大(应力集中),于是从容 许变形部81开始发生变形而吸收沖击,同时,向着第一支点轴47 的上方(箭头b2的方向)变形而弯曲,从而在第一突出部62变短 的同时,根据沖击的条件,箱体部38与第一突出部62的变形相对 应地也被压溃。其结果是,对于从车辆12的前面作用的沖击,即使 在收纳的进深不够深的情况下,也能够进一步吸收沖击。
本发明的车辆的收纳装置11尤其对于配置在乘坐者M的腿部位 置附近的手套箱和配置在仪表板14的下表面侧的手套箱有效。
另外,在乘坐者M的右腿(单侧腿)Km与盖部16发生干涉之 后,若吸收干涉的沖击而第一突出部62变短,则盖部16的一端31 与另一端32的距离的差变小,盖部16与座椅26大致平行,因此在 冲击更大的情况下,变为平行的盖部16在双腿处被继续大致均等地 推压,即使是弯曲了的盖部16,也能够将作用在腿部上的冲击分散 在左右。
也就是说,在输入载荷分散的情况下也能够有效地吸收冲击。 另外,作为本发明的车辆的收纳装置,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采用
了手套箱,但也可以采用手套箱以外的部件。
第一突出部62的截面形状是方柱形状,但不限于方柱形状。
容许变形部81是V字形的,但不限于V字形。还可以形成为 例如3字形或锯齿状的。
第二突出部63也可以具有容许变形部81。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的车辆的收纳装置适合应用于设在副驾驶席的前方的手套箱。
权利要求
1.一种车辆的收纳装置,该车辆的收纳装置配置在仪表板中,并具有通过设置于下部的支点轴部而转动的盖部,其特征在于,该车辆的收纳装置包括向上述盖部的背面侧突出并支承着上述支点轴部的突出部,在该突出部上形成有容许变形部,该容许变形部在有规定的载荷作用时发生变形。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收纳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支点轴部形成于上述突出部的前端,上述容许变形部是在上述突出部的中央朝上方以V字形刻入而 成的结构。
3. 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的收纳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容许变形部形成在上述盖部的左右两端中的车辆前后方向位置位于后方的那一端。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辆的收纳装置,其即使在收纳的进深不够深的情况下也能够进一步吸收冲击,并且吸收冲击的结构简单。车辆的收纳装置(11)配置在仪表板中,并具有通过设于下部(37)的铰链机构(36)的支点轴部(47,48)而转动的盖部(16)。车辆的收纳装置(11)包括从盖部(16)的下部(37)向背面侧突出并支承着铰链机构(36)的突出部(61),在突出部(61)上形成有容许变形部(81),该容许变形部(81)在有规定的载荷作用时发生变形。
文档编号B60R7/06GK101402335SQ200810215149
公开日2009年4月8日 申请日期2008年9月3日 优先权日2007年10月4日
发明者上冈寿和, 松井充 申请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