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悬挂系统的轴衬套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924430阅读:16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车辆悬挂系统的轴衬套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 型涉及一种车辆悬挂系统,具体涉及一种车辆悬挂系统的悬架组件,更 具体涉及一种车辆悬挂系统的轴衬套。
背景技术
舒适性是车辆最重要的使用性能之一。舒适性与车身的固有振动特性有关,而车 身的固有振动特性又与悬挂系统的特性相关,因此,车辆悬挂系统是保证车辆舒适性的重 要部件。同时,车辆悬挂系统作为车架(或车身)与车轴(或车轮)之间作连接的传力机 件,又是保证汽车行驶安全的重要部件。现有车辆的每个悬挂系统包括一对横向间隔开的悬架组件,每个悬架组件具有一 尾梁或悬架摆臂,而尾梁悬架摆臂在其前端和后端之间为基本上硬的构造而没有任何关 节、枢轴点或类似物,从而尾梁悬架摆臂结构自身不会明显偏斜。而悬架组件的这类的硬的 悬架摆臂或尾梁,在悬架摆臂或尾梁的中部到与其前端相对的后端刚性地连接到枢轴,而 该枢轴连接到车架悬挂支架。安装在尾梁或悬架摆臂中的枢轴在使用时受到垂直、水平、轴 向和扭转方向上的力的作用,因此要求这些枢轴能承受这些力,包括减震和缓冲不协调的 车轮加载,并且通过改变自身在不同方向的硬度来调节这些不同方向的力传递到车辆,使 车辆在行驶中更加平稳舒适并且使得这些轴承具有长期的使用寿命。现有车辆中,尾梁或悬架摆臂到悬挂支架的枢轴连接通过轴衬套而实现,现有的 轴衬套只是包括弹性的外衬套,该弹性外衬套围绕着中心钢套即芯子模塑并黏附地连接到 其上。其中,中心钢套即芯子实质上不易弯曲,而弹性外衬套有某种趋于缓冲垂直力、水平 力和扭力的回弹性,尤其是有某种趋于缓冲滚动引起的力和不协调的轮加载的回弹性。通 常,外衬套由橡胶材料制成。虽然外衬套已被制成很坚硬,并且围绕轴向套筒部分具有相同 级别的硬度和回弹性。但是这限制了外衬套的效用,因为根据使用时载荷作用于外衬套法 线方向,外衬套围绕枢轴以不同角度定位的部分处的硬度和回弹性要求可能有些变化。如 果外衬套在使用时承受沉重的载荷,那么它通常要有高级别的硬度,这种硬度使得它对于 适当的载荷缓冲来说过于坚硬,但如果将外衬套制成在使用时对于沿不同方向作用于它的 载荷范围具有折衷级别的硬度和回弹性,那么无疑它的性能就受到了限制。为了针对使用时从不同方向作用于枢轴的不同级别力而改变外衬套的硬度,现有 的做法是将外衬套开设凹孔,凹孔通常为弓形、在轴向套筒垂直方向的上下两侧。这使得在 大体垂直方向上加载情形下的外衬套的硬度变软了,同时保持车辆的大体纵向方向即车辆 行使方向上有更大的硬度,用以在滚动和不协调轮加载的情形下使车辆更加舒适。但是,沿 该大体纵向方向即车辆行使方向提供的硬度是有限的,不足以令人满意地应对逐渐增加的 加载条件,而只有某些车辆在这些条件下才能运行。为解决纵向方向的硬度问题,美国专利US7252298B2公开了一种枢轴承,如图1所 示,该枢轴承包括一外壳13’,一压缩并粘接在外壳13’中的有回弹性的外衬套12’,和一在 外衬套12’中的刚性内部芯子11’。外衬套具有砂眼121’,当安装枢轴承以供使用时,砂眼设于该内部芯子11’竖直方向的上下两侧。外衬套12’中设有增硬部件14’,增强部件14’ 在砂眼121’间相对侧之间延伸。当枢轴承用于车辆拖曳臂悬吊中时,砂眼121’在枢轴承有 大体垂直负载时,增加衬套的柔性。增硬部件14’增强水平方向即纵向方向或车辆行使方 向的外衬套的硬度以提高车辆动力和降低震动,但由于其增硬部件14’的边伸入砂眼121’ 的相对端部,因此在车辆行驶过程中,增硬部件14’很容易与外衬套12’之间发生断裂。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车辆悬挂系统的悬挂轴衬套,可增加 纵向方向即车辆行驶方向的刚度,减低车辆在行驶过程中的振动,使车辆更加平稳乘坐更 加舒适。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车辆悬挂系统的轴衬套,包括刚性的轴向芯子和套设在该芯子外周的圆截面 的有回弹性的外衬套,该外衬套在该芯子的竖直方向的上下两侧均对应设置有凹孔,该芯 子包括芯子本体以及在该芯子本体的水平方向的前后两侧对应设置的增强部,所述增强部 包括与所述芯子本体水平方向前后两侧连接的连接板以及沿所述连接板顶部向两侧延伸 出的弧形支撑部。在上述的车辆悬挂系统的轴衬套中,所述增强部是由所述芯子本体一体地向外延 伸出的,也可以是由材料硬度相当的其他材料制成且与所述芯子本体焊接或镶嵌成一体 的。在上述的车辆悬挂系统的轴衬套中,所述增强部上设有至少一开孔,所述开孔可 设于所述连接板上,也可设于所述弧形支撑部上。在上述的车辆悬挂系统的轴衬套中,所述芯子本体在轴向上的长度大于或等于车 辆悬挂系统的悬挂摆臂的钢套在轴向上的长度,所述芯子本体在轴向上的长度大于所述外 衬套在轴向上的长度。在上述的车辆悬挂系统的轴衬套中,所述轴衬套与车辆悬挂系统的悬挂摆臂钢套 过盈配合。或,所述外衬套外侧还设置有外壳,所述轴衬套与该外壳过盈配合。在上述的车辆悬挂系统的轴衬套中,所述支撑部的弧顶朝向所述芯子本体的水平 方向,所述支撑部截面呈圆弧状并与所述芯子本体的弧度相对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技术效果在于1、本实用新型由于在芯子本体水平方向前后两侧即车辆行驶方向设置向外的增 强部,增加了纵向方向即车辆行驶方向的刚度,增强了车辆在行驶过程中的牵引能力,减少 了车辆在行驶或转向过程中产生的侧向力,增加了车辆的平稳性。2、由于本实用新型的轴衬套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同硬度的材料组成,该两种 材料的接触面做成不规则形状增大了其接触面积以及粘合力,使该两种材料在承受侧向力 时不容易脱落。

为更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为实现预定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本实用新 型结合以下的附图详细说明其目的、特征及特点。通过附图的说明,将可对实用新型的内容有深入且具体的了解,然而附图仅提供参考及说明用,并非用来对本实用新型加以限制。图1是现有技术美国专利US 7252298B2中枢轴承即轴衬套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包括本实用新型的车辆悬挂系统的轴衬套的悬挂摆臂总成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车辆悬挂系统的轴衬套第一实施例的内部芯子结构的端部 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车辆悬挂系统的 轴衬套第一实施例的内部芯子结构的立体 示意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车辆悬挂系统的轴衬套第二实施例的内部芯子结构的立体 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通过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详细描述,将使本实用新型的 技术方案及其他有益效果显而易见。如图2所示,车辆悬挂系统包括悬架摆臂3,在其一端有安装空气弹簧的底座4。悬 挂摆臂3焊接在轴套5上面,而轴套5则焊接于轴管6上。悬挂摆臂3的另一端是一个圆 形的钢套2,其内部需要安装用于其缓冲作用的轴衬套1。在以往的设计中,轴衬套1 一般 由外部材料为橡胶的外衬套和内部为圆形的钢管即芯子组成,一般在橡胶外衬套上对应芯 子的竖直方向的上下两侧对应设置有两个凹孔。[实施例1]参见图2至图4所示,本实施例为本实用新型的车辆悬挂系统的衬套的第一种实 施例。如图3、图4所示,本实施例的轴衬套1包括刚性的轴向芯子11和套设在该芯子 11外周的圆截面的有回弹性的外衬套12两个部分。其中,外部衬套12 —般为橡胶、聚氨 酯或者可比类似的柔性材料制成,其对应于芯子11竖直方向的上下两侧位置开有两个凹 孔121,用以增加在竖直方向的柔度,增加车辆的舒适度,凹孔121可为相对的笑脸形状或 相反的哭脸形状(如图3、图4所示)。如图3所示,芯子11包括芯子本体111及所述芯子本体111水平方向前后两侧即 车辆行驶方向设置的增强部112和113,而增强部112包括与芯子本体111水平方向后侧 连接的连接板1121以及沿该连接板1121顶部两侧延伸出的呈弧形的支撑部1122,增强部 113包括与芯子本体111水平方向前侧连接的连接板1131以及沿该连接板1131顶部两侧 延伸出的呈弧形支撑部1132。在本实施例中,支撑部1122、1132截面呈圆弧状并与芯子本 体111的弧度对应,优选的方案是增强部112、113与芯子本体111 一体成型。但不限于此, 支撑部1122、1132的截面还可以是半椭圆形等其它形状,只要使芯子11与外衬套12的接 触面不规则即可。支撑部1122、1132的弧顶方向朝向芯子本体111的水平方向即车辆行驶 方向,用以增强水平方向的外衬套的硬度以提高车辆动力和降低震动。芯子本体111 一般为比外部衬套12刚度和强度高的材料做成,一般为尼龙、钢铁、 铸铁或铸钢等材料。增强部112、113可以为与芯子本体111相同或不同材料组成,可以是 芯子本体111的延伸或由材料硬度相当的其他材料制成且与芯子本体111焊接或镶嵌制成 一体,即增强部112、113可以是与芯子本体111 一起铸造成型或镶嵌、焊接在一起的。[0031]由于本实用新型的轴衬套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同硬度的材料组成,该两种材 料的接触面做成不规则形状增大了其接触面积以及粘合力,使该两种材料在承受侧向力时 不容易断裂或脱落。此外,芯子本体111的轴向长度大于或等于钢套2的长度,而芯子本体111在轴向 上的长度大于外衬套12的长度,形成对称的伸出部分114,用于轴向和倾斜加载情形下轴 衬套的顺从。该伸出部分114从外衬套12的相对轴向端对称地伸出,这样使外衬套12与 钢套2之间形成倾斜,使轴衬套1在加载变形情况下能与钢套2自身进行适应性调整顺从。[实施例2] 参见图5所示,本实施例为本实用新型的车辆悬挂系统的轴衬套的第二种实施 例,本实施例的轴衬套结构与第一实施例大致相同,在此省略不述,稍有不同的是如图5所示,连接板1121及1131开设开孔1122和1132,开孔1122和1132可以 为1个甚至多个,用于减重,当然开孔也可开设于支撑部1122、1132上,只要起到减重作用 即可。此外,还可在圆管形的芯子本体111上直接加焊如图5所示的增强部112和113, 形成芯子11。以上实施例中,轴衬套1可直接装配到悬挂摆臂的钢套内,轴衬套与悬挂摆臂钢 套为过盈配合。此外,还可以在外衬套12外增加一个外壳(图中未示),轴衬套1可粘接到 和/或模制到外壳中,轴衬套1与外壳为过盈配合。本实用新型的轴衬套,由于在芯子本体水平方向两侧即车辆行驶方向设置向外的 增强部,增加了纵向方向即车辆行驶方向的刚度,增强了车辆在行驶过程中的牵引能力,减 少了车辆在行驶或转向过程中产生的侧向力,增加了车辆的平稳性。此外,由于本实用新型的轴衬套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同硬度的材料组成,该 两种材料的接触面做成不规则形状增大了其接触面积以及粘合力,使该两种材料在承受侧 向力时不容易脱落。上述内容,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案,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主要构思和精神,可以十分方便地进行相应的变通 或修改,故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书所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权利要求一种车辆悬挂系统的轴衬套,包括刚性的轴向芯子和套设在该芯子外周的圆截面的有回弹性的外衬套,该外衬套在该芯子的竖直方向的上下两侧均对应设置有凹孔,其特征在于,该芯子包括芯子本体以及在该芯子本体的水平方向的前后两侧对应设置的增强部,所述增强部包括与所述芯子本体水平方向前后两侧连接的连接板以及沿所述连接板顶部向两侧延伸出的弧形支撑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悬挂系统的轴衬套,其特征在于,所述增强部是由所述 芯子本体一体地向外延伸出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悬挂系统的轴衬套,其特征在于,所述增强部是由材料 硬度相当的其他材料制成且与所述芯子本体焊接或镶嵌成一体的。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车辆悬挂系统的轴衬套,其特征在于,所述增强部上设有 至少一开孔。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悬挂系统的轴衬套,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孔设于所述连 接板上。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悬挂系统的轴衬套,其特征在于,所述芯子本体在轴向 上的长度大于或等于车辆悬挂系统的悬挂摆臂的钢套在轴向上的长度,所述芯子本体在轴 向上的长度大于所述外衬套在轴向上的长度。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悬挂系统的轴衬套,其特征在于,所述轴衬套与车辆悬 挂系统的悬挂摆臂钢套过盈配合。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悬挂系统的轴衬套,其特征在于,所述外衬套外侧还设 置有外壳,所述轴衬套与该外壳过盈配合。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悬挂系统的轴衬套,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部的弧顶朝 向所述芯子本体的水平方向。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悬挂系统的轴衬套,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部截面呈圆 弧状并与所述芯子本体的弧度相对应。
专利摘要一种车辆悬挂系统的轴衬套,包括刚性的轴向芯子和套设在该芯子外周的圆截面的有回弹性的外衬套,该外衬套在该芯子的竖直方向的上下两侧均对应设置有凹孔,该芯子包括芯子本体以及在该芯子本体的水平方向的前后两侧对应设置的增强部,所述增强部包括与所述芯子本体水平方向前后两侧连接的连接板以及沿所述连接板顶部向两侧延伸出的弧形支撑部。本实用新型由于在芯子本体水平方向前后两侧设置向外的增强部,增加了纵向方向即车辆行驶方向的刚度。此外,由于本实用新型的轴衬套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同硬度的材料组成,该两种材料的接触面做成不规则形状增大了其接触面积以及粘合力,使该两种材料在承受侧向力时不容易脱落。
文档编号B60G9/00GK201694011SQ20102022333
公开日2011年1月5日 申请日期2010年6月7日 优先权日2010年6月7日
发明者林划, 王宪增, 陈国安 申请人:中集车辆(集团)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