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板臂、踏板臂的制造装置以及踏板臂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3935223阅读:30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踏板臂、踏板臂的制造装置以及踏板臂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踏板臂、踏板臂的制造装置以及踏板臂的制造方法,特别是涉及将平板弯曲成筒状而成的踏板臂、踏板臂的制造装置以及踏板臂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近些年,对于汽车等车辆中的制动踏板等的踏板臂有着如下的各种彼此相反的要求要求结构简便,同时充分地确保必要的强度,还要提高形状的设计自由度。在上述状况下,专利文献1公开了形成得扁平的管状汽车用制动踏板主体的制造方法,并提出了如下方案得到截头圆锥形管,并将其弯曲成预定的形状,然后使其至少一部分形成得扁平。专利文献1 日本特开平2001-287629号公报然而,在专利文献1中,对用于以形状精度良好的方式制造管状的汽车用制动踏板主体的具体结构并未有任何的公开,在实现批量生产时能够稳定地维持较高的形状精度的简便结构方面存在研究的余地。此外,管状的汽车用制动踏板主体大多需要固定用于与其他部件连接的轴环,在该情况下,将轴环焊接固定于管状的汽车用制动踏板主体本来就是繁杂的且存在着影响强度和形状精度的倾向,因此也存在如下要求实现不采用焊接进行固定的简便结构。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经过上述的研究而做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踏板臂、踏板臂的制造装置以及踏板臂的制造方法,能够实现这样的简便结构能够充分地确保必要的强度且提高形状的设计自由度,同时,能够在批量生产时稳定地维持较高的形状精度。另外,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踏板臂、踏板臂的制造装置以及踏板臂的制造方法,能够实现这样的简便结构 不使用焊接就能够将轴环固定于踏板臂。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第一方面中的踏板臂具备臂主体部,所述臂主体部是通过将板状部件弯曲而形成的筒状部件,所述板状部件具有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脚踏部, 所述脚踏部设于所述臂主体部;以及转动部,所述转动部设于所述臂主体部,其中,所述臂主体部具有在第一方向上对置的第一壁部和第二壁部、以及在与所述第一方向不同的第二方向上对置的第三壁部和第四壁部,所述第一壁部和所述第二壁部中的一方具有所述板状部件的所述第一端部和所述第二端部抵接的抵接部,所述第三壁部和所述第四壁部对应地具有第一弯曲部和第二弯曲部,所述第一弯曲部和第二弯曲部分别在所述臂主体部的延伸方向上彼此以相同的曲率平行地弯曲,在所述第一弯曲部和所述第二弯曲部对应地形成有第一凹壁部和第二凹壁部,所述第一凹壁部和第二凹壁部分别向内侧凸出且至少一部分相互抵接。此外,在上述第一方面的基础上,本发明的第二方面形成为,所述第一凹壁部具有夹着所述第一弯曲部延伸的平坦部,所述第二凹壁部具有夹着所述第二弯曲部延伸的平坦部。此外,在上述第一方面或第二方面的基础上,本发明的第三方面形成为,所述第一凹壁部和所述第二凹壁部分别具有加强筋部且利用所述加强筋部相互抵接。此外,在上述第一方面或第二方面的基础上,本发明的第四方面形成为,所述第一凹壁部和所述第二凹壁部彼此整体上抵接。此外,在上述第一至第四方面的任一方面的基础上,本发明的第五方面形成为,所述第三壁部和所述第四壁部对应地具有第三弯曲部和第四弯曲部,所述第三弯曲部和第四弯曲部分别在所述臂主体部的延伸方向上彼此向与所述第一弯曲部和所述第二弯曲部相反的方向以相同的曲率平行地弯曲,在所述第三弯曲部和所述第四弯曲部对应地形成有第三凹壁部和第四凹壁部,所述第三凹壁部和第四凹壁部分别向内侧凸出且至少一部分相互抵接。此外,在上述第一至第五方面的任一方面的基础上,本发明的第六方面形成为,该踏板臂还包括轴环,所述轴环利用第一凸部固定设置于所述臂主体部,所述第一凸部是所述轴环变形并向径向扩径而形成的。此外,在上述第六方面的基础上,本发明的第七方面形成为,所述轴环还具有一对凸缘部,该轴环利用所述第一凸部和所述一对凸缘部固定设置于所述第三壁部和所述第四壁部。此外,在上述第六方面的基础上,本发明的第八方面形成为,所述轴环还具有使所述轴环变形并向径向扩径而成的第二凸部,该轴环利用所述第一凸部和所述第二凸部固定设置于所述第三壁部和所述第四壁部。此外,在上述第六方面的基础上,本发明的第九方面形成为,所述轴环还具有向径向按压所述轴环的按压部,该轴环利用所述第一凸部和所述按压部固定设置于所述第三壁部和所述第四壁部。此外,在本发明的第十方面的踏板臂的制造装置中,踏板臂具备臂主体部,所述臂主体部是通过将板状部件弯曲而形成的筒状部件,所述板状部件具有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脚踏部,所述脚踏部设于所述臂主体部;以及转动部,所述转动部设于所述臂主体部, 其中,该踏板臂的制造装置具备以下的模具构造在所述筒状部件中,以在第一壁部和第二壁部中的一方配设所述板状部件的所述第一端部和所述第二端部的抵接部的方式,形成在第一方向上对置的所述第一壁部和所述第二壁部的模具构造;以及在所述筒状部件中,形成在与所述第一方向不同的第二方向上对置的第三壁部和第四壁部的模具构造,所述第三壁部和所述第四壁部具有一对弯曲部,该一对弯曲部分别在所述臂主体部的延伸方向上彼此以相同的曲率平行地弯曲且至少一部分相互抵接。此外,本发明的第十一方面中的踏板臂的制造方法具备以下工序通过将具有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的板状部件弯曲而形成筒状部件即臂主体部的工序;在所述臂主体部设置脚踏部的工序;以及在所述臂主体部设置转动部的工序,在形成所述臂主体部的工序中, 在所述筒状部件中,以在第一壁部和第二壁部中的一方配设所述板状部件的所述第一端部和所述第二端部的抵接部的方式形成在第一方向上对置的所述第一壁部和所述第二壁部, 然后,形成在与所述第一方向不同的第二方向上对置的第三壁部和第四壁部,且使所述第三壁部和所述第四壁部具有一对弯曲部,该一对弯曲部分别在所述臂主体部的延伸方向上彼此以相同的曲率平行地弯曲且至少一部分相互抵接。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的结构,臂主体部具有在第一方向对置的第一壁部和第二壁部、以及在与第一方向不同的第二方向对置的第三壁部和第四壁部,第一壁部和第二壁部中的一方具有板状部件的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抵接的抵接部,第三壁部和第四壁部对应地具有第一弯曲部和第二弯曲部,所述第一弯曲部和第二弯曲部分别在臂主体部的延伸方向上彼此以相同的曲率平行地弯曲,在第一弯曲部和第二弯曲部对应地形成有第一凹壁部和第二凹壁部,所述第一凹壁部和第二凹壁部分别向内侧凸出且至少一部分相互抵接,由此,在形成弯曲部时,能够一边使用于形成弯曲部的部分彼此抵接而定位一边成形臂主体部,能够实现如下的简便结构的踏板臂充分地确保必要的强度且也提高了形状的设计自由度,同时在批量生产时稳定地维持较高的形状精度。此外,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的结构,第一凹壁部具有夹着第一弯曲部延伸的平坦部,第二凹壁部具有夹着第二弯曲部延伸的平坦部,因此,在形成弯曲部时也能够保持与弯曲部相邻的平坦部,能够实现在批量生产时更为稳定地维持较高的形状精度的简便结构的踏板臂。此外,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的结构,第一凹壁部和第二凹壁部分别具有加强筋部且利用加强筋部相互抵接,因此,在形成弯曲部时,能够一边使用于形成弯曲部的部分彼此抵接而简便且可靠地进行定位,一边成形臂主体部,能够实现在提高了强度的同时在批量生产时更为稳定地维持较高的形状精度的简便结构的踏板臂。此外,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面的结构,第一凹壁部和第二凹壁部彼此整体上抵接, 因此,在形成弯曲部时,能够一边使用于形成弯曲部的部分彼此抵接而更可靠地定位一边成形臂主体部,能够实现在提高了强度的同时在批量生产时更为稳定地维持较高的形状精度的简便结构的踏板臂。此外,根据本发明的第五方面的结构,第三弯曲部和第四弯曲部对应地具有第三弯曲部和第四弯曲部,所述第三弯曲部和第四弯曲部分别在臂主体部的延伸方向上彼此向与第一弯曲部和第二弯曲部相反的方向以相同的曲率平行地弯曲,在第三弯曲部和第四弯曲部对应地形成有第三凹壁部和第四凹壁部,所述第三凹壁部和第四凹壁部分别向内侧凸出且至少一部分相互抵接,因此,能够实现这样的踏板臂具有在批量生产时稳定地维持较高的形状精度的简便结构且具有多个弯曲部。此外,根据本发明的第六方面的结构,利用使轴环变形并向径向扩径而成的第一凸部将该轴环防脱地固定设置于臂主体部,由此,能够实现不采用焊接而将轴环固定于踏板臂的简便结构的踏板臂。此外,根据本发明的第七方面的结构,轴环利用第一凸部和一对凸缘部固定设置于第三壁部和第四壁部,由此,即使是在第三壁部与第四壁部之间的距离较宽的情况下,也能够实现不采用焊接而将轴环可靠地固定于踏板臂的简便结构的踏板臂。此外,根据本发明的第八方面的结构,轴环利用第一凸部和第二凸部防脱地固定设置于第三壁部和第四壁部,由此,即使是在第三壁部与第四壁部之间的距离较宽的情况下,也能够利用更为简便的结构实现不采用焊接而将轴环可靠地固定于踏板臂的结构的踏板臂。此外,根据本发明的第九方面的结构,轴环利用第一凸部和按压部在被按压的同时防脱地固定设置于第三壁部和第四壁部,由此,即使是在第三壁部与第四壁部之间的距离较宽的情况下,也能够利用更为简便的结构实现不采用焊接而将轴环可靠地固定于踏板臂的结构的踏板臂。此外,根据本发明的第十和第十一方面的结构,能够制造如下的简便结构的踏板臂充分地确保必要的强度且也提高了形状的设计自由度,同时在批量生产时稳定地维持较高的形状精度。


图1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中的踏板臂的侧视图。图2是本实施方式中的踏板臂的主视图,是沿图1的箭头X方向的视图。图3A是本实施方式中的踏板臂的放大剖视图,示出沿图2的A-A线的放大剖视图。图:3B是本实施方式中的踏板臂的放大剖视图,示出沿图2的B-B线的放大剖视图。图4是示出用于将本实施方式中的踏板臂的臂主体部形成为筒状部件的预备工序的剖视图,示出沿图5的D-D线的剖视图。图5是沿图4的C-C线的剖视图。图6是示出接着图4和图5所示的工序执行的用于将臂主体部形成为筒状部件的工序的剖视图,示出沿图7的F-F线的剖视图。图7是沿图6的E-E线的剖视图。图8是示出用于使通过图6和图7所示的工序得到的筒状部件弯曲的工序的剖视图。图9是沿图8的G-G线的放大剖视图。图10是通过图8和图9所示的工序得到的筒状部件的侧视图。图11是对图10所示的筒状部件实施最终加工而得到的本实施方式中的踏板臂的臂主体部的侧视图。图12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中的踏板臂的主视图。图13A是本实施方式中的踏板臂的放大剖视图,示出沿图12的H-H线的放大剖视图。图1 是本实施方式中的踏板臂的放大剖视图,示出沿图12的I-I线的放大剖视图。图14是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中的踏板臂的主视图。图15A是本实施方式中的踏板臂的放大剖视图,示出沿图14的J-J线的放大剖视图。图15B是本实施方式中的踏板臂的放大剖视图,示出沿图14的K-K线的放大剖视图。图16是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中的踏板臂的局部侧视图。图17A是本实施方式中的踏板臂的放大剖视图,示出沿图16的L-L线的放大剖视图。
图17B是本实施方式中的踏板臂的放大剖视图,是示出对图17A的轴环进行成形的工序的放大剖视图。图18是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中的踏板臂的放大剖视图,在位置关系上与图17A 相当。图19A至图19D是依次示出对本实施方式中的踏板臂的轴环进行成形的各工序的踏板臂的放大剖视图。图20是图19A的局部放大图。图21是图19B的局部放大图。图22是图19C的局部放大图。图23是本发明的第六实施方式中的踏板臂的放大剖视图,在位置关系上与图17A 相当。图24是示出对本实施方式中的踏板臂的轴环进行成形的工序的放大剖视图,其工序顺序与图20对应。图25是示出对本实施方式中的踏板臂的轴环进行成形的工序的放大剖视图,其工序顺序与图21对应。图26是示出对本实施方式中的踏板臂的轴环进行成形的工序的放大剖视图,其工序顺序与图22对应。标号说明1、200、300、400、500、600 踏板臂;10,210,310 臂主体部;12、312 后壁部;14、 314 前壁部;16,216,316 左壁部;16a,316a 下方壁部;16b 上方壁部;16R、216R、316R 弯曲部;16w、216w、316w 壁面;18,218,318 右壁部;18a,318a 下方壁部;18b 上方壁部; 18R、218R、318R 弯曲部;18w.218w.318w 壁面;20,320 下方端部;22 上方端部;22a 孔; 26,226,326 凹壁部 J6a、226a、3^a 后壁部;26b、226b、326b 前壁部;26c,226c,326c 下方斜壁部;26d、2^d 上方斜壁部;26t、2^t、326t 底壁部;26R、2^R、326R 弯曲部; 28,228,328 凹壁部 J8a、228a、3^a 后壁部;28b、228b、328b 前壁部;28c,228c,328c 下方斜壁部J8d、228d 上方斜壁部;28t,228t,328t 底壁部;28R.228R.328R ^曲部; 30 脚踏部;40 转动部;50 第一上模;50a、70a、80a、90Sl、90S2、100Sl、100S2 凹部;60 第一下模;60a、92、102 凸部;70 第二上模;80 第二下模;80b 引导部;90 第三上模; 90R、92R、100R、102R 弯曲部;92a、92b、102a、102b 壁部;92c、92d、102c、102d 斜壁部; 92t、102t 顶壁部;100 第三下模;400a、400b、500a、500b、600a、600b 孔;410,510,610 轴环;412,414 凸缘;416、446、516、626 主体部;416a、510a、510b、610a 凸部;418,518, 618 贯通孔;440,570,620 预备成形体;444、512、514、550c、560g、561g、562g、572、574、 612、614、622、624 端部;444a、446a、420、430 凹部;450,550 下模;460,560 上模;550a、 560a 支承部;550b、560e、561e、562e、563e 冲头;560b,560c 座部;560d 弹性部件; 560h、561h、562h 上方端部;563f、614a 锥形部;572a、574a、622a、624a 大径孔部;576、 616 主体部;576a,576b,626a,626b 内侧端部。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适当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各实施方式中的踏板臂、踏板臂的制造装置以及踏板臂的制造方法详细地进行说明。另外,图中,X轴、y轴和Z轴构成三轴直角坐标系。此外,y轴的方向为左右方向,Z轴的方向为上下方向。此外,对于模具结构,为了便于说明而将y轴的方向作为上下方向。(第一实施方式)首先,参照图1 图3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中的踏板臂详细地进行说明。图1是本实施方式中的踏板臂的侧视图。图2是本实施方式中的踏板臂的主视图,是沿图1的箭头X方向的视图。此外,图3是本实施方式中的踏板臂的放大剖视图,图 3A示出沿图2的A-A线的放大剖视图,图:3B示出沿图2的B-B线的放大剖视图。如图1至图3所示,沿ζ轴方向延伸的踏板臂1典型地应用于汽车等车辆的制动臂,该踏板臂1具备通过将板状部件弯曲成筒状而形成的筒状部件即臂主体部10 ;固定设置于臂主体部10的下方端部20的脚踏部30 ;以及转动部40,该转动部40以穿过孔2 的方式固定设置,所述孔2 设于臂主体部10的上方端部22,并且该踏板臂1如中心轴线C 所示地向χ轴的正方向弯曲,并且向y轴的正方向弯曲。另外,臂主体部10、脚踏部30以及转动部40典型地为铁或铝等金属制成。具体来说,臂主体部10具有各自的与中心轴线C垂直的剖面形状弯曲成向外侧凸出的圆弧状的、在X轴方向对置的后壁部12和前壁部14,以及在y轴方向对置的左壁部 16和右壁部18。后壁部12和前壁部14经由左壁部16和右壁部18连接,前壁部14具有构成臂主体部10的板状部件的两端部彼此抵接的抵接部PA。左壁部16具有分别为平坦部的下方壁部16a和上方壁部16b,下方壁部16a和上方壁部16b经由弯曲部16R连接,该弯曲部16R在臂主体部10延伸的ζ轴方向上以向y轴的负方向凸出的方式弯曲。此外,右壁部18具有分别为平坦部的下方壁部18a和上方壁部18b,下方壁部18a和上方壁部18b经由弯曲部18R连接,该弯曲部18R在臂主体部10延伸的ζ轴方向上以向y轴的负方向凸出的方式弯曲。此外,左壁部16还具有使左壁部16的壁面16w的一部分向y轴的正方向凹陷设置而成的凹壁部26。所述凹壁部沈具有底壁部^t,该底壁部26t与左壁部16的壁面16w 平行并且夹着弯曲部26R而具有平坦部;后壁部^a,该后壁部26a在底壁部^t的χ轴的正方向侧从底壁部26t向y轴的负方向立起设置;前壁部^b,该前壁部26b在底壁部26t 的χ轴的负方向侧从底壁部26t向y轴的负方向立起设置;下方斜壁部^c,该下方斜壁部 26c在底壁部^t的ζ轴的负方向侧从底壁部^t向与x-y平面交叉的方向倾斜地立起设置;以及上方斜壁部沈山该上方斜壁部26d在底壁部^t的ζ轴的正方向侧从底壁部26t 向与x-y平面交叉的方向倾斜地立起设置。此外,凹壁部26的底壁部26t延伸至作为平坦部的下方壁部16a的位置,后壁部26a和前壁部26b在下方斜壁部^c的位置处从下方斜壁部26c立起设置,并且下方斜壁部26c将底壁部26t连接于下方壁部16a。同样,凹壁部 26的底壁部26t延伸至作为平坦部的上方壁部16b的位置,后壁部26a和前壁部26b在上方斜壁部^d的位置处从上方斜壁部26d立起设置,并且上方斜壁部26d将底壁部26t连接于上方壁部16b。另一方面,右壁部18还具有使右壁部18的壁面18w的一部分向y轴的负方向凹陷设置的凹壁部28。所述凹壁部28具有底壁部^t,该底壁部28t与右壁部18的壁面18w 平行并且夹着弯曲部28R而具有平坦部;后壁部^a,该后壁部28a在底壁部^t的χ轴的正方向侧从底壁部^t向y轴的正方向立起设置;前壁部^b,该前壁部28b在底壁部28t 的χ轴的负方向侧从底壁部^t向7轴的正方向立起设置;下方斜壁部^c,该下方斜壁部 28c在底壁部^t的ζ轴的负方向侧从底壁部^t向与x-y平面交叉的方向倾斜地立起设置;以及上方斜壁部观山该上方斜壁部28d在底壁部^t的ζ轴的正方向侧从底壁部28t 向与x-y平面交叉的方向倾斜地立起设置。此外,凹壁部28的底壁部28t延伸至作为平坦部的下方壁部18a,后壁部28a和前壁部28b在下方斜壁部^c的位置处从下方斜壁部28c 立起设置,并且下方斜壁部28c将底壁部28t连接于下方壁部18a。同样,凹壁部28的底壁部28t延伸至作为平坦部的上方壁部18b,后壁部28a和前壁部28b在上方斜壁部28d的位置处从上方斜壁部28d立起设置,并且上方斜壁部28d将底壁部28t连接于上方壁部18b。在此,在左壁部16的凹壁部沈的底壁部26t形成有使该底壁部^t的一部分进一步向y轴的正方向凹陷设置而成的弯曲加强筋(bead)bl,另一方面,在右壁部18的凹壁部观的底壁部28t形成有使该底壁部^t的一部分进一步向y轴的负方向凹陷设置而成的弯曲加强筋1^2。详细来说,左壁部16的凹壁部沈的底壁部^t与右壁部18的凹壁部 28的底壁部28t通过各自的弯曲加强筋bl和弯曲加强筋1^2彼此抵接,并且底壁部26t和底壁部28t各自的除弯曲加强筋bl和弯曲加强筋1^2以外的余下部分并不彼此抵接而是离开实质上恒定的距离。此外,左壁部16的弯曲部16R的圆角(曲(f )R的上下两端的圆角边界线(R止i 線)的位置处于与弯曲加强筋bl的上下两端实质一致的位置或者处于落入弯曲加强筋bl的上下两端的范围的位置(上端的圆角边界线的位置位于比弯曲加强筋 bl的上端靠下方的位置,下端的圆角边界线的位置位于比弯曲加强筋bl的下端靠上方的位置)。同样,右壁部18的弯曲部18R的圆角R的上下两端的圆角边界线的位置处于与弯曲加强筋的上下两端实质一致的位置或者处于落入弯曲加强筋1^2的上下两端的范围的位置(上端的圆角边界线的位置位于比弯曲加强筋1^2的上端靠下方的位置,下端的圆角边界线的位置位于比弯曲加强筋1^2的下端靠上方的位置)。进而,左壁部16的弯曲部16R、左壁部16的凹壁部沈的底壁部^t的弯曲部26R 和弯曲加强筋bl、右壁部18的凹壁部观的底壁部^t的弯曲部28R和弯曲加强筋1^2、以及右壁部18的弯曲部18R彼此平行,且弯曲部16R的曲率R1、弯曲部^R的曲率R2、弯曲加强筋bl的曲率、弯曲加强筋1^2的曲率、弯曲部^R的曲率R3、以及弯曲部18R的曲率R4相等。在将上述结构的踏板臂1作为制动系统的踏板臂装配于车辆中的情况下,随着驾驶者对脚踏部30进行踏下操作,踏板臂1以转动部40为转动轴转动,能够产生期望的制动动作。接着,进一步参照图4至图11对使用制造装置制造上述结构的踏板臂1的制造方法详细地进行说明。图4是示出用于将本实施方式中的踏板臂的臂主体部形成为筒状部件的预备工序的剖视图,示出沿图5的D-D线的剖视图,图5是沿图4的C-C线的剖视图。图6是示出接着图4和图5所示的工序执行的用于将臂主体部形成为筒状部件的工序的剖视图,示出沿图7的F-F线的剖视图,图7是沿图6的E-E线的剖视图。图8是示出用于使通过图6 和图7所示的工序得到的筒状部件弯曲的工序的剖视图,图9是沿图8的G-G线的放大剖视图。图10是通过图8和图9所示的工序得到的筒状部件的侧视图。此外,图11是对图10所示的筒状部件实施最终加工而得到的本实施方式中的踏板臂的臂主体部的侧视图。首先,要制造踏板臂1,如图4和图5所示,在具有凹部50a的第一上模50和具有凸部60a的第一下模60之间保持铁或铝等金属的平板,同时使第一上模50向第一下模60 下降而与第一下模60抵接,通过在第一上模50的凹部50a和第一下模60的凸部60a之间按压所述平板,从而得到以向ζ轴的正方向凸出的方式弯曲的第一加工物PO。在此,第一加工物PO的两端部PE、PE彼此分离而并不抵接。接着,如图6和图7所示,在具有凹部70a的第二上模70的凹部70a和除了凹部 80a还具备引导部80b的第二下模80之间保持第一加工物P0,同时使第二上模70朝向第二下模80下降,其中所述引导部80b具有以朝向ζ轴的正方向倾斜的方式扩张的倾斜面。 在此,第一加工物PO的两端部PE、PE 一边由第二下模80的引导部80b引导而与该引导部 80b滑动接触,一边被收纳到第二下模80的凹部80a中,进而在该状态下,在第二上模70的凹部70a和第二下模80的凹部80a之间按压第一加工物P0,同时,使第二上模70与第二下模80抵接,从而得到筒状的第二加工物Pl。在此,第二加工物Pl的两端部PE、PE彼此抵接而形成抵接部PA。接着,如图8和图9所示,在第三上模90和第三下模100之间保持第二加工物Pl, 同时,使第三上模90朝向第三下模100下降。在此,第三上模90除了具有模主体部90m分别凹进而成的凹部90S1和凹部90S2 之外,还具有比凹部90S1和凹部90S2向下方凸出的凸部92,凹部90S1和凹部90S2夹着凸部92且在χ轴的正方向侧和负方向侧分别留有凹部90S3、90S3,同时彼此连接。上述各凹部90S3以其最深部构成弯曲部90R。同样,第三下模100除了具有模主体部IOOm分别凹进而成的凹部100S1和凹部 100S2之外,还具有比凹部100S1和凹部100S2向上方凸出的凸部102,凹部100S1和凹部 100S2夹着凸部102且在χ轴的正方向侧和负方向侧分别留有凹部100S3、100S3,同时彼此连接。上述各凹部100S3以其最深部的形状构成弯曲部100R。此外,凹部90S1、凹部90S2和凹部90S3距离第三上模90与第三下模100的接合面的深度、即距离中心轴线C的深度分别相等,凹部100S1、凹部100S2和凹部100S3距离第三上模90与第三下模100的接合面的深度、即距离中心轴线C的深度分别相等。S卩,第三上模90的凹部90S1和第三下模100的凹部100S1在使第三上模90与第三下模100抵接的状态下构成腔室,在该腔室的与中心轴线C垂直的剖面形状中,具有呈圆弧状地弯曲并在X轴的方向对置的一对内壁部、和分别连接上述一对内壁部之间并对置的作为平坦部的一对内壁部,从而协同作用而形成如下部分臂主体部10中的、用于构成左壁部16的下方壁部16a、右壁部18的下方壁部18a以及位于与它们对应的位置的后壁部 12和前壁部14的部分。同样,第三上模90的凹部90S2和第三下模100的凹部100S2在使第三上模90与第三下模100抵接的状态下构成腔室,在该腔室的与中心轴线C垂直的剖面形状中,具有呈圆弧状地弯曲并在X轴的方向对置的一对内壁部、和分别连接上述一对内壁部之间并对置的作为平坦部的一对内壁部,从而协同作用而形成如下部分臂主体部10中的、用于构成左壁部16的上方壁部16b、右壁部18的上方壁部18b以及位于与它们对应的位置的后壁部 12和前壁部14的部分。
此外,第三上模90的凸部92具有顶壁部92t,该顶壁部92t夹着弯曲部92R而具有平坦部;壁部92a,该壁部9 在顶壁部92t的χ轴的正方向侧从顶壁部92t向y轴的正方向立起设置;壁部92b,该壁部92b在顶壁部92t的χ轴的负方向侧从顶壁部92t向y 轴的正方向立起设置;斜壁部92c,该斜壁部92c在顶壁部92t的ζ轴的负方向侧从顶壁部 92t向与x_y平面交叉的方向倾斜地立起设置;以及斜壁部92d,该斜壁部92d在顶壁部92t 的ζ轴的正方向侧从顶壁部92t向与x_y平面交叉的方向倾斜地立起设置。此外,在顶壁部92t中,斜壁部92c侧的部分和斜壁部92d侧的部分分别对应,并经由斜壁部92c和斜壁部92d连接于凹部90S1和凹部90S2。同样,第三下模100的凸部102具有顶壁部102t,该顶壁部102t夹着弯曲部102R 而具有平坦部;壁部102a,该壁部10 在顶壁部102t的χ轴的正方向侧从顶壁部102t向 y轴的负方向立起设置;壁部102b,该壁部102b在顶壁部102t的χ轴的负方向侧从顶壁部 102t向y轴的负方向立起设置;斜壁部102c,该斜壁部102c在顶壁部102t的ζ轴的负方向侧从顶壁部102t向与x_y平面交叉的方向倾斜地立起设置;以及斜壁部102d,该斜壁部 102d在顶壁部102t的ζ轴的正方向侧从顶壁部102t向与x_y平面交叉的方向倾斜地立起设置。此外,在顶壁部102t中,斜壁部102c侧的部分和斜壁部102d侧的部分分别对应,并经由斜壁部102c和斜壁部102d连接于凹部100S1和凹部100S2。在此,在第三上模90的凸部92形成有使该凸部92的顶壁部92t进一步向下方凸出设置而成的弯曲凸部pl,在第三下模100的凸部102形成使该凸部102的顶壁部102t进一步向上方凸出设置而成的弯曲凸部P2。S卩,在使第三上模90与第三下模100抵接的状态下,第三上模90的具有弯曲凸部 Pl的凸部92和第三下模100的具有弯曲凸部p2的凸部102协同作用而形成如下部分臂主体部10中的、用于构成左壁部16的具有弯曲加强筋bl的凹壁部沈以及右壁部18的具有弯曲加强筋的凹壁部观的部分。另一方面,夹着凸部92的凹部90S3、90S3和夹着凸部102的凹部100S3、100S3协同作用而形成如下部分臂主体部10中的、用于构成凹壁部 26的周围的左壁部16和凹壁部28的周围的右壁部18以及位于与凹壁部沈和凹壁部28 对应的位置的后壁部12和前壁部14的部分。因而,在第三上模90和第三下模100之间保持第二加工物Pl的同时使第三上模 90朝向第三下模100下降,并一边以预定的按压力按压第二加工物Pl —边使第三上模90 与第三下模100抵接,在该状态下,得到具有以向y轴的负方向凸出的方式弯曲的弯曲部的筒状的第三加工物P2。所述第三加工物P2的侧视图如图10所示,不过为了便于说明,将臂主体部10中构成凹壁部沈的部分表示为凹壁部沈’、后壁部^a’、前壁部^b’、下方斜壁部^c'、上方斜壁部沈d,、底壁部^t'以及弯曲加强筋bl,。在此,第三上模90的凹部90S3的弯曲部90R、第三上模90的凸部92的弯曲部92R 和弯曲凸部Pl、第三下模100的凸部102的弯曲部102R和弯曲凸部p2、以及第三下模100 的凹部100S3的弯曲部100R彼此平行,且弯曲部90R的曲率R4、弯曲部92R的曲率R3、弯曲加强筋bl的曲率、弯曲加强筋1^2的曲率、弯曲部102R的曲率R2、以及弯曲部100R的曲率Rl相等。因而,在使用第三上模90和第三下模100由具有抵接部PA的筒状的第二加工物Pl得到具有弯曲部的筒状的第三加工物P2时,沿中心轴线C的部件的流动是顺畅的,不会产生多余的变形等来形成弯曲部,并且抵接部PA也与所述弯曲部平行地弯曲并延伸且实质上并不分离。进而,由于形成于第三上模90的凸部92的弯曲加强筋bl和形成于第三下模100 的凸部102的弯曲加强筋Μ抵接,因此能够一边对弯曲部进行定位一边使部件弯曲,从而在维持部件的流动顺畅的状态下准确地形成弯曲部。而且,使用第三上模90的凸部92的顶壁部92t和第三下模100的凸部102的顶壁部102t对弯曲部的周围进行保持,因此在维持部件的流动顺畅的状态下可靠且准确地形成弯曲部,所述顶壁部92t夹着弯曲部92R而具有平坦部,所述顶壁部102t夹着弯曲部102R而具有平坦部。接着,如图11所示,使用省略图示的模具和夹具,使第三加工物P2以向χ轴的负方向凸出的方式弯曲,得到臂主体部10,进而将脚踏部30和转动部40固定于所述臂主体部 10,得到图1等所示的踏板臂1。在此,由于在第三加工物P2形成有臂主体部10中的用于构成左壁部16的凹壁部 26和右壁部18的凹壁部28的凹壁部,因此在使第三加工物P2以向χ轴的负方向凸出的方式弯曲时,所述凹壁部作为部件变形时的退避部发挥功能,不会发生臂主体部10的抵接部 PA分离等多余的变形。以上,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结构,臂主体部具有在第一方向对置的第一壁部和第二壁部、以及在与第一方向不同的第二方向对置的第三壁部和第四壁部,第一壁部和第二壁部中的一方具有板状部件的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抵接的抵接部,第三壁部和第四壁部对应地具有第一弯曲部和第二弯曲部,所述第一弯曲部和第二弯曲部分别在臂主体部的延伸方向上彼此以相同的曲率平行地弯曲,在第一弯曲部和第二弯曲部对应地形成有第一凹壁部和第二凹壁部,所述第一凹壁部和第二凹壁部分别向内侧凸出且至少一部分相互抵接,由此,在形成弯曲部时,能够一边使用于形成弯曲部的部分彼此抵接而定位一边成形臂主体部,能够实现如下的简便结构的踏板臂充分地确保必要的强度且也提高了形状的设计自由度,同时在批量生产时稳定地维持较高的形状精度。此外,第一凹壁部具有夹着第一弯曲部延伸的平坦部,第二凹壁部具有夹着第二弯曲部延伸的平坦部,因此在形成弯曲部时也能够保持与弯曲部相邻的平坦部,能够实现在批量生产时更为稳定地维持较高的形状精度的简便结构的踏板臂。此外,第一凹壁部和第二凹壁部分别具有加强筋部且利用加强筋部彼此抵接,因此在形成弯曲部时能够一边使用于形成弯曲部的部分彼此抵接而简便且可靠地进行定位, 一边成形臂主体部,能够实现在提高了强度的同时在批量生产时更为稳定地维持较高的形状精度的简便结构的踏板臂。(第二实施方式)接下来,主要参照图12和图13对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中的踏板臂详细地进行说明。图12是本实施方式中的踏板臂的主视图。此外,图13是本实施方式中的踏板臂的放大剖视图,图13A示出沿图12的H-H线的放大剖视图,图1 示出沿图12的I-I线的放大剖视图。本实施方式中的踏板臂200相对于第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的主要不同点在于凹壁部226、228的结构不同,其余的结构是相同的。因而,在本实施方式中,着眼于所述不同点进行说明,对于同样的结构标以相同的符号并适当地简化或省略说明。
如图12和图13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踏板臂200中,臂主体部210具有在y轴方向对置的左壁部216和右壁部218,左壁部216具有使左壁部216的壁面16w的一部分向 y轴的正方向凹陷设置而成的凹壁部226,另一方面,右壁部218具有使右壁部218的壁面 18w的一部分向y轴的负方向凹陷设置而成的凹壁部228。具体来说,左壁部216的凹壁部2 具有底壁部226t,该底壁部226t与左壁部 216的壁面16w平行并且夹着弯曲部226R而具有平坦部;后壁部226a,该后壁部226a在底壁部226t的χ轴的正方向侧从底壁部226t向y轴的负方向立起设置;前壁部226b,该前壁部226b在底壁部226t的χ轴的负方向侧从底壁部226t向y轴的负方向立起设置;下方斜壁部226c,该下方斜壁部226c在底壁部226t的ζ轴的负方向侧从底壁部226t向与χ-y 平面交叉的方向倾斜地立起设置;以及上方斜壁部2^d,该上方斜壁部226d在底壁部226t 的ζ轴的正方向侧从底壁部226t向与x_y平面交叉的方向倾斜地立起设置。此外,凹壁部 226的底壁部226t延伸至作为平坦部的下方壁部16a的位置,后壁部226a和前壁部226b 在下方斜壁部226c的位置处从下方斜壁部226c立起设置,并且下方斜壁部226c将底壁部 226t连接于下方壁部16a。所述结构在上方壁部16b侧也是同样的。另一方面,右壁部218的凹壁部2 具有底壁部228t,该底壁部228t与右壁部 218的壁面18w平行并且夹着弯曲部228R而具有平坦部;后壁部228a,该后壁部228a在底壁部228t的χ轴的正方向侧从底壁部228t向y轴的正方向立起设置;前壁部228b,该前壁部228b在底壁部228t的χ轴的负方向侧从底壁部228t向y轴的正方向立起设置;下方斜壁部228c,该下方斜壁部228c在底壁部228t的ζ轴的负方向侧从底壁部228t向与χ-y 平面交叉的方向倾斜地立起设置;以及上方斜壁部2^d,该上方斜壁部228d在底壁部228t 的ζ轴的正方向侧从底壁部228t向与x_y平面交叉的方向倾斜地立起设置。此外,凹壁部 228的底壁部228t延伸至作为平坦部的下方壁部18a,后壁部228a和前壁部228b在下方斜壁部228c的位置处从下方斜壁部228c立起设置,并且下方斜壁部228c将底壁部228t 连接于下方壁部18a。所述结构在上方壁部18b侧也是同样的。在此,左壁部216的凹壁部226的底壁部226t和右壁部218的凹壁部228的底壁部228t彼此实质上不分离而整体抵接。此外,左壁部216的弯曲部16R、左壁部216的凹壁部226的底壁部226t的弯曲部2^R、右壁部218的凹壁部228的底壁部228t的弯曲部2^R、以及右壁部218的弯曲部 18R彼此平行,且弯曲部16R的曲率R1、弯曲部226R的曲率R2、弯曲部228R的曲率R3、以及弯曲部18R的曲率R4相等。在制造上述结构的踏板臂200时,如在第一实施方式中说明的那样,在得到筒状的加工物后,以图8所示的模具组合得到具有以向y轴的负方向凸出的方式弯曲的弯曲部的筒状的加工物,然而由于左壁部216的凹壁部2 的底壁部226t与右壁部218的凹壁部 228的底壁部228t彼此抵接而实质上不分离,因此在加工时形成更为可靠地保持弯曲部及其周围的状态,由此,在维持部件的流动顺畅的状态下,更为准确地形成弯曲部。此外,由于左壁部216的凹壁部2 和右壁部218的凹壁部228的各自深度更大,因此也能够提高所制造的踏板臂200的强度。以上,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结构,第一凹壁部和第二凹壁部彼此整体上抵接,因此在形成弯曲部时能够一边使用于形成弯曲部的部分彼此抵接而更为可靠地进行定位,一边成形臂主体部,能够实现在提高了强度的同时在批量生产时更为稳定地维持较高的形状精度的简便结构的踏板臂。(第三实施方式)接下来,主要参照图14和图15对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中的踏板臂详细地进行说明。图14是本实施方式中的踏板臂的主视图。此外,图15是本实施方式中的踏板臂的放大剖视图,图15A示出沿图14的J-J线的放大剖视图,图15B示出沿图14的K-K线的放大剖视图。本实施方式中的踏板臂300相对于第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的主要不同点在于,臂主体部310在更靠下方还具有弯曲部,其余的结构是相同的。因而,在本实施方式中,着眼于所述不同点进行说明,对于同样的结构标以相同的符号并适当地简化或省略说明。如图14和图15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踏板臂300中,臂主体部310具有在y轴方向对置的左壁部316和右壁部318。具体来说,左壁部316具有分别作为平坦部的相互平行的下方壁部316a和上方壁部16b,下方壁部316a和上方壁部16b经由上方的弯曲部16R以及下方的弯曲部316R连接, 该下方的弯曲部316R以在臂主体部310延伸的ζ轴方向上向y轴的正方向凸出的方式弯曲。此外,右壁部318具有分别作为平坦部的相互平行的下方壁部318a和上方壁部18b,下方壁部318a和上方壁部18b经由上方的弯曲部18R以及弯曲部318R连接,该弯曲部318R 以在臂主体部310延伸的ζ轴方向上向y轴的正方向凸出的方式弯曲。此外,左壁部316还具有使左壁部316的壁面316w的一部分向y轴的正方向凹陷设置而成的凹壁部326,另一方面,右壁部318还具有使右壁部318的壁面318w的一部分向 y轴的负方向凹陷设置而成的凹壁部328。更为详细地来说,左壁部316的凹壁部3 具有与上方的弯曲部26R不同的下方的弯曲部326R。S卩,所述凹壁部3 具有底壁部326t,该底壁部326t与左壁部316的壁面316w平行并且夹着弯曲部26R和弯曲部326R而具有平坦部;后壁部3^a,该后壁部326a 在底壁部326t的χ轴的正方向侧从底壁部326t向y轴的负方向立起设置;前壁部326b, 该前壁部326b在底壁部326t的χ轴的负方向侧从底壁部326t向y轴的负方向立起设置; 下方斜壁部326c,该下方斜壁部326c在底壁部326t的ζ轴的负方向侧从底壁部326t向与x_y平面交叉的方向倾斜地立起设置;以及上方斜壁部26d,该上方斜壁部26d在底壁部 326t的ζ轴的正方向侧从底壁部326t向与x-y平面交叉的方向倾斜地立起设置。此外,凹壁部326的底壁部326t延伸至作为平坦部的上方壁部16b的位置且延伸至作为平坦部的下方壁部316a的位置,后壁部326a和前壁部326b在下方斜壁部326c的位置处从下方斜壁部326c立起设置,并且下方斜壁部326c将底壁部326t连接于下方壁部316a。另一方面,右壁部318的凹壁部3 具有与上方的弯曲部28R不同的下方的弯曲部328R。即,所述右壁部318的凹壁部3 具有底壁部328t,该底壁部328t与右壁部318 的壁面318w平行并且夹着弯曲部28R和弯曲部328R而具有平坦部;后壁部3^a,该后壁部328a在底壁部328t的χ轴的正方向侧从底壁部328t向y轴的正方向立起设置;前壁部328b,该前壁部328b在底壁部328t的χ轴的负方向侧从底壁部328t向y轴的正方向立起设置;下方斜壁部328c,该下方斜壁部328c在底壁部328t的ζ轴的负方向侧从底壁部328t向与χ-y平面交叉的方向倾斜地立起设置;以及上方斜壁部观山该上方斜壁部观(1在底壁部328t的ζ轴的正方向侧从底壁部328t向与x-y平面交叉的方向倾斜地立起设置。 此外,凹壁部328的底壁部328t延伸至作为平坦部的上方壁部18b的位置且延伸至作为平坦部的下方壁部318a,后壁部328a和前壁部328b在下方斜壁部328c的位置处从下方斜壁部328c立起设置,并且下方斜壁部328c将底壁部328t连接于下方壁部318a。在此,在左壁部316的凹壁部326的底壁部326t形成有使该底壁部326t的一部分进一步向y轴的正方向凹陷设置而成的弯曲加强筋b3,另一方面,在右壁部318的凹壁部328的底壁部328t形成有使该底壁部328t的一部分进一步向y轴的负方向凹陷设置而成的弯曲加强筋b4。详细来说,左壁部316的凹壁部326的底壁部326t与右壁部318的凹壁部3 的底壁部328t通过各自的弯曲加强筋b3和弯曲加强筋b4彼此抵接,并且底壁部326t和底壁部328t各自的除弯曲加强筋b3和弯曲加强筋b4以外的余下部分并不彼此抵接而是离开实质上恒定的距离。此外,左壁部316的弯曲部316R的圆角R的上下两端的圆角边界线的位置处于与弯曲加强筋b3的上下两端实质一致的位置或者处于落入弯曲加强筋b3的上下两端的范围的位置(上端的圆角边界线的位置位于比弯曲加强筋b3的上端靠下方的位置,下端的圆角边界线的位置位于比弯曲加强筋b3的下端靠上方的位置)。同样,右壁部318的弯曲部318R的圆角R的上下两端的圆角边界线的位置处于与弯曲加强筋 b4的上下两端实质一致的位置或者处于落入弯曲加强筋b4的上下两端的范围的位置(上端的圆角边界线的位置位于比弯曲加强筋b4的上端靠下方的位置,下端的圆角边界线的位置位于比弯曲加强筋b4的下端靠上方的位置)。进而,虽然相对于左壁部316的上方的弯曲部16R、左壁部316的凹壁部326的底壁部326t的上方的弯曲部^R和弯曲加强筋bl、右壁部318的凹壁部328的底壁部328t 的上方的弯曲部^R和弯曲加强筋1^2、以及右壁部318的上方的弯曲部18R反向弯曲,不过左壁部316的下方的弯曲部316R、左壁部316的凹壁部3 的底壁部326t的下方的弯曲部 326R和弯曲加强筋b3、右壁部318的凹壁部328的底壁部328t的下方的弯曲部328R和弯曲加强筋b4、以及右壁部318的下方的弯曲部318R彼此平行,弯曲部316R的曲率R1、弯曲部326R的曲率R2、弯曲加强筋b3的曲率、弯曲加强筋b4的曲率、弯曲部328R的曲率R3、 以及弯曲部318R的曲率R4相等。在此,将所有的这些曲率的大小设定为全部相等,但也可以根据需要,使上方的各部分的曲率的大小与下方的各部分的曲率的大小不同。在制造上述结构的踏板臂300时,如在第一实施方式中所说明的那样,在得到筒状的加工物后,以图8所示的模具组合得到具有以向y轴的负方向凸出的方式弯曲的上方的弯曲部和以向y轴的正方向凸出的方式弯曲的下方的弯曲部的筒状的加工物,然而由于同时形成以向y轴的负方向凸出的方式弯曲的上方的弯曲部和以向y轴的正方向凸出的方式弯曲的下方的弯曲部,因此沿中心轴线C的部件的流动是顺畅的,不会产生多余的变形等而形成弯曲部,并且抵接部PA实质上也不会分离。此外,由于在臂主体部310形成有多个弯曲部,因此能够以良好的形状精度得到形状自由度高的踏板臂300。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踏板臂300中,也可以像第二实施方式中的凹壁部那样,使左壁部316的凹壁部3 和右壁部318的凹壁部3 彼此抵接而实质上不分离。以上,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结构,第三弯曲部和第四弯曲部对应地具有第三弯曲部和第四弯曲部,所述第三弯曲部和第四弯曲部分别在臂主体部的延伸方向上彼此向与第一弯曲部和第二弯曲部相反的方向以相同的曲率平行地弯曲,在第三弯曲部和第四弯曲部对应地形成有第三凹壁部和第四凹壁部,所述第三凹壁部和第四凹壁部分别向内侧凸出且至少一部分彼此抵接,由此,能够实现具有在批量生产时更为稳定地维持较高的形状精度的简便结构而且具有多个弯曲部的踏板臂。(第四实施方式)接下来,主要参照图16和图17对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中的踏板臂详细地进行说明。图16是本实施方式中的踏板臂的局部侧视图。此外,图17是本实施方式中的踏板臂的放大剖视图,图17A示出沿图16的L-L线的放大剖视图,图17B是示出对图17A的轴环进行成形的工序的放大剖视图。本实施方式中的踏板臂400相对于第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的主要不同点在于还具有轴环(collar) 410,该轴环410与使制动器的液压系统工作的推杆连接,其余的结构是相同的。因而,在本实施方式中,着眼于所述不同点进行说明,对于同样的结构标以相同的符号并适当地简化或省略说明。如图16和图17A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踏板臂400中的轴环410在踏板臂400的上方端部22处固定设置于左壁部16的孔400a和右壁部18的孔400b,该轴环410具有凸缘412,其与左壁部16的外壁面抵接;凸缘414,其与右壁部18的外壁面抵接;以及筒状的主体部416,凸缘412和凸缘414形成在该主体部416的y轴方向的两端,主体部416具有贯通孔418,还具有向与y轴正交的径向凸出的凸部416a,所述贯通孔418沿y轴方向贯通主体部416的内部。在此,从原理方面来说,由于所述轴环410具有向径向凸出的凸部416a,因此,首先,当左壁部16与右壁部18的间隔相对较窄的情况下,不必设置凸缘412和凸缘414,通过仅使凸部416a与左壁部16的内壁面和右壁部18的内壁面抵接,就能够将轴环410防脱地固定于踏板臂400以使其不会从左壁部16的孔400a和右壁部18的孔400b沿y轴方向脱出。进而,当左壁部16与右壁部18的间隔相对较宽的情况下,通过再附加地设置凸缘412 和凸缘414,能够使凸部416a、凸缘412和凸缘414协同作用,将轴环410防脱地固定于踏板臂400以使其不会从左壁部16的孔400a和右壁部18的孔400b沿y轴方向脱出。在将上述结构的轴环410固定于踏板臂400时,首先如图17B所示,将筒状的预备成形体440在凸缘412与下模450抵接同时端部444与上模460抵接的状态下收纳并保持于下模450与上模460之间,该筒状的预备成形体400除了在y轴的负方向侧端部设置有凸缘412之外,还设置有遍及y轴的正方向侧的端部444的外周面的整周从外周面沿径向凹陷的凹部44 ,并且设置有遍及在主体部446的内部形成的贯通孔418的内周面的整周从内周面沿径向凹陷的凹部446a。接着,如图17B所示,当朝向下模450以载荷f按压上模460时,在预备成形体440 中,端部444以遍及其外周面的整周从外周面沿径向凹陷而成的凹部44 为起点,如箭头 Ml所示地倾倒而形成凸缘414,同时与右壁部18的外壁面抵接,并且,主体部446以遍及贯通孔418的内周面的整周从内周面沿径向凹陷而成的凹部446a为起点,如箭头M2所示地扩径而形成凸部416a。进而,此时,y轴的负方向侧端部的凸缘412持续与左壁部16的外壁面抵接。
接着,在维持所述按压状态预定时间后,当解除按压状态而使上模460从下模450 上升时,形成轴环410,并且凸部416a、凸缘412和凸缘414协同作用,将轴环410固定于踏板臂400。在此,也可以不设置凸缘412和凸缘414,在将轴环410固定于踏板臂400时,在将仅设有凹部446a的预备成形体同样地收纳保持于下模450和上模460之间后,朝向下模 450以预定载荷按压上模460即可,所述凹部446a是遍及在主体部446的内部形成的贯通孔418的内周面的整周从内周面沿径向凹陷而成的凹部。S卩,本实施方式中的踏板臂400的轴环410不仅能够应用于筒状的踏板臂400,只要是存在分别具有孔的一对对置的板状部件,该轴环410就能够以连接这一对板状部件的方式延伸并固定,因此应用的扩展性高。以上,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结构,利用轴环变形并沿径向扩径而形成的第一凸部,将该轴环防脱地固定设置于臂主体部,由此,能够实现不使用焊接而将轴环固定于踏板臂的简便结构的踏板臂。特别地,利用第一凸部和一对凸缘部,将轴环固定设置于第三壁部和第四壁部,由此,即使是在第三壁部和第四壁部之间的距离较宽的情况下,也能够实现不使用焊接而将轴环可靠地固定于踏板臂的简便结构的踏板臂。(第五实施方式)接着,主要参照图18至图22详细地说明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中的踏板臂。图18是本实施方式中的踏板臂的放大剖视图,在位置关系上与图17A相当。此外, 图19是示出对本实施方式中的踏板臂的轴环进行成形的工序的剖视图,图19A 图19D依次示出各工序,图20是图19A的局部放大图,图21是图19B的局部放大图,图22是图19C 的局部放大图。本实施方式中的踏板臂500相对于第四实施方式的结构的主要不同点在于轴环 510的结构不同,其余的结构是相同的。因而,在本实施方式中,着眼于所述不同点进行说明,对于同样的结构标以相同的符号并适当地简化或省略说明。如图18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踏板臂500中的轴环510在踏板臂500的上方端部22 处具备筒状的主体部516,该主体部516具有y轴的负方向侧的端部512以及y轴的正方向侧的端部514,主体部516具有贯通孔518,并且具有分别向与y轴正交的径向凸出的一对凸部510a和凸部510b,所述贯通孔518沿y轴的方向贯通主体部516的内部。在此,所述轴环510在主体部516的y轴的负方向侧和y轴的正方向侧具有向径向凸出的一对凸部510a和凸部510b,因此,通过使凸部510a和凸部510b与对应的左壁部 16的内壁面和右壁部18的内壁面抵接,能够将轴环510防脱地固定于踏板臂500以使轴环510不会从左壁部16的孔500a和右壁部18的孔500b沿y轴方向脱出。此外,所述结构通过适当设定凸部510a和凸部510b的间隔,能够与左壁部16和右壁部18之间的间隔的宽窄无关地进行应用。在将上述结构的轴环510固定于踏板臂500时,首先如图19A和图20所示,将筒状的预备成形体570收纳保持于下模550与上模560之间,并朝向下模550以载荷f按压上模560。在此,下模550具有从支承部550a向y轴的正方向凸出的冲头550b,另一方面,上模560具有冲头560e,在固定于支承部560a的座部560b和与该座部560b对置的座部 560c之间夹有弹性部件560d的状态下,该冲头560e贯通座部560b、弹性部件560d以及座部560c而从支承部560a向y轴的负方向凸出。此外,预备成形体570具备在y轴的负方向侧具有大径孔部57 的端部572 ;在 y轴的正方向侧具有大径孔部57 的端部574 ;以及在内部具有贯通孔518的主体部576, 预备成形体570在被收纳保持于下模550和上模560之间的状态下使下模550的冲头550b 处于如下状态使冲头^Ob的大径部进入预备成形体570的大径孔部57 ,并且使冲头 550b的末端的小径部进入预备成形体570的贯通孔518,同时使冲头550b的大径部的端部 550c与预备成形体570的大径孔部57 的内侧端部576a分离,另一方面,上模560的冲头 560e成为如下状态使该冲头560e的大径部进入预备成形体570的大径孔部57 ,并且使冲头560e的末端的小径部进入预备成形体570的贯通孔518,同时使冲头560e的大径部的端部560g与预备成形体570的大径孔部57 的内侧端部576b抵接。进而,在所述状态下,当朝向下模550以载荷f按压上模560时,上模560在压缩弹性部件560d的同时,用冲头560e的大径部的端部560g按压预备成形体570的大径孔部 574a的内侧端部576b,并且用冲头560e的上方端部560h按压预备成形体570的y轴的正方向侧的端部574,因此,下模550的冲头550b的大径部的端部550c与预备成形体570的大径孔部57 的内侧端部576a分离的部分的周围处的预备成形体570的壁部的应力增大,如图20中的箭头M3所示,预备成形体570的壁部扩径,如图19B和图21所示,成为下模550的冲头550b的大径部的端部550c与预备成形体570的大径孔部57 的内侧端部 576a抵接的状态,另一方面,在预备成形体570形成y轴的负方向侧的凸部510a。接着,在维持所述按压状态预定时间后,解除按压状态而使上模560从下模550上升,将上模560的冲头560e更换为其他冲头561e,如图19C和图22所示,一边将形成有凸部510a的预备成形体570收纳保持在下模550与上模560之间,一边再次将上模560朝向下模阳0以载荷f按压。在此,维持下模550的冲头550b的大径部的端部550c与预备成形体570的大径孔部57 的内侧端部576a抵接的状态,另一方面,使上模560的冲头561e成为这样的状态使冲头561e的大径部进入预备成形体570的大径孔部57 ,并且使冲头561e的末端的小径部进入预备成形体570的贯通孔518,同时使冲头561e的大径部的端部561g与预备成形体570的大径孔部57 的内侧端部576b分离。进而,在所述状态下,当将上模560朝向下模550以载荷f按压时,上模560在压缩弹性部件560d的同时,用冲头561e的上方端部561h按压预备成形体570的y轴的正方向侧的端部574,因此,上模560的冲头561e的大径部的端部561g与预备成形体570的大径孔部57 的内侧端部576b分离的部分的周围处的预备成形体570的壁部的应力增大, 如图22中的箭头M4所示,预备成形体570的壁部扩径,从而如图18和图19D所示,除了 y 轴的负方向侧的凸部510a外,还形成y轴的正方向侧的凸部510b。进而,此时,凸部510a 和凸部510b与对应的左壁部16的内壁面和右壁部18的内壁面抵接。进而,在维持所述按压状态预定时间后,当解除按压状态使上模560从下模550上升时,形成轴环510,并且通过凸部510a和凸部510b与对应的左壁部16的内壁面和右壁部 18的内壁面抵接,从而将轴环510固定于踏板臂500。
以上,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结构,轴环利用第一凸部和第二凸部防脱地固定设置于第三壁部和第四壁部,由此,即使是在第三壁部与第四壁部之间的距离较宽的情况下,也能够以简便的结构实现不采用焊接而将轴环可靠地固定于踏板臂的结构的踏板臂。(第六实施方式)接着,主要参照图23至图沈详细地说明本发明的第六实施方式的踏板臂。图23是本实施方式中的踏板臂的放大剖视图,在位置关系上与图17A相当。图对是示出对本实施方式中的踏板臂的轴环进行成形的工序的放大剖视图,其工序顺序与图20 对应。图25是示出对本实施方式中的踏板臂的轴环进行成形的工序的放大剖视图,其工序顺序与图21对应。此外,图沈是示出对本实施方式中的踏板臂的轴环进行成形的工序的放大剖视图,其工序顺序与图22对应。本实施方式中的踏板臂600相对于第五实施方式的结构的主要不同点在于,轴环 610在y轴的正方向侧的端部614具有作为按压部的锥形部614b,其余的结构是相同的。因而,在本实施方式中,着眼于所述不同点进行说明,对于同样的结构标以相同的符号并适当地简化或省略说明。如图23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踏板臂600中的轴环610在踏板臂600的上方端部22 具备筒状的主体部616,该主体部616具有y轴的负方向侧的端部612和y轴的正方向侧的端部614,主体部616具有贯通孔618,并且具有向与y轴正交的径向凸出的凸部610a以及作为沿径向按压的按压部的锥形部614a,所述贯通孔618沿y轴方向贯通主体部616的内部。在此,所述轴环610在主体部616的y轴的负方向侧具有向径向凸出的凸部610a, 且在主体部616的y轴的正方向侧的端部6M具有作为按压右壁部18的孔600b的部分的按压部的锥形部614a,因此,通过使凸部610a与左壁部16的内壁面抵接,同时使锥形部 614a按压于右壁部18的孔600b的部分,能够将轴环610防脱地固定于踏板臂600以使该轴环610不会从左壁部16的孔600a和右壁部18的孔600b向y轴方向脱出。此外,所述结构通过适当设定凸部610s与锥形部61 的间隔,能够与左壁部16和右壁部18的间隔的宽窄无关地进行应用。在将上述结构的轴环610固定于踏板臂600时,首先如图M所示,在下模550和上模560之间收纳保持筒状的预备成形体620,同时朝向下模550以载荷f按压上模560。在此,下模550与第五实施方式中的下模相同,上模560也与第五实施方式中的上模相同,不过向y轴的负方向凸出的冲头56 具有不与预备成形体620的y轴的正方向侧的端部624的锥状的大径孔部62 干涉的形状。此外,预备成形体620具备在y轴的负方向侧具有大径孔部62 的端部622 ;在 y轴的正方向侧具有孔径向1轴的正方向扩大的锥状的大径孔部62 的端部624 ;以及内部具有贯通孔628的主体部626。并且,在预备成形体620收纳保持于下模550与上模560 之间的状态下,使下模550的冲头550b成为如下状态使冲头550b的大径部进入预备成形体620的大径孔部62加,并且使冲头550b的末端的小径部进入预备成形体620的贯通孔 628,同时使冲头550b的大径部的端部550c与预备成形体620的大径孔部62 的内侧端部626a分离,另一方面,使上模560的冲头56 成为如下状态使冲头56 的大径部无干涉地进入预备成形体620的大径孔部62 ,并且使冲头56 的末端的小径部进入预备成形体620的贯通孔628,同时使冲头56 的大径部的端部562g与预备成形体620的大径孔部 62 的内侧端部626b抵接。并且,当在所述状态下朝向下模550以载荷f按压上模560时,上模560用冲头 562e的大径部的端部562g按压预备成形体620的大径孔部62 的内侧端部626b,并且用冲头56 的上方端部56 按压预备成形体620的y轴的正方向侧的端部624,因此,下模 550的冲头550b的大径部的端部550c与预备成形体620的大径孔部62 的内侧端部626a 分离的部分的周围处的预备成形体620的壁部的应力增大,如图M中的箭头M5所示,预备成形体620的壁部扩径,如图25所示,成为使下模550的冲头550b的大径部的端部550c 与预备成形体620的大径孔部62 的内侧端部626a抵接的状态,另一方面,在预备成形体 620形成y轴的负方向侧的凸部610a。接着,在维持所述按压状态预定时间后,解除按压状态而使上模560从下模550上升,将上模560的冲头56 更换为其他冲头56 ,如图沈所示,一边将形成有凸部610a的预备成形体620收纳保持在下模550与上模560之间,一边再次朝向下模550以载荷f按压上模560。所述上模560的冲头56 的大径部具有锥状的锥形部563f,该锥形部563f 与预备成形体620的大径孔部62 相比,直径朝向y轴的正方向进一步扩大。在此,维持下模550的冲头550b的大径部的端部550c与预备成形体620的大径孔部62 的内侧端部626a抵接的状态,另一方面,使上模560的冲头56 的大径部进入预备成形体620的大径孔部62 ,并且使冲头56 的末端的小径部进入预备成形体620的贯通孔628,同时使冲头56 的大径部的锥形部563f的外壁面按压于预备成形体620的大径孔部62 的内壁面。进而,在所述状态下,当将上模560朝向下模550持续按压时,由于上模560的冲头56 的大径部的锥形部563f持续按压预备成形体620的大径孔部62 的内壁面,因此如图沈中的箭头M5所示,预备成形体620的大径孔部62 的内壁面扩径,从而如图23所示,除了 y轴的负方向侧的凸部610a之外,还形成y轴的正方向侧的锥形部6Ha。进而, 此时,凸部510a与对应的左壁部16的内壁面抵接,另一方面,锥形部61 作为按压右壁部 18的孔600b的部分的按压部发挥功能。进而,在维持所述按压状态预定时间后,当解除按压状态而使上模560从下模550 上升时,形成轴环610,并且凸部610a与对应的左壁部16的内壁面抵接,且锥形部61 按压右壁部18的孔600b的部分,由此将轴环610固定于踏板臂600。在此,由于凸部610a与对应的左壁部16的内壁面抵接,因此,轴环610以防止向 y轴的负方向脱出的方式被固定,锥形部61 按压右壁部18的孔600b的部分,因此,轴环 610在其径向被按压而固定,同时能够防止向y轴的正方向脱出。以上,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结构,轴环利用第一凸部和按压部在被按压的同时防脱地固定设置于第三壁部和第四壁部,由此,即使是在第三壁部与第四壁部之间的距离较宽的情况下,也能够利用更为简便的结构实现不采用焊接而将轴环可靠地固定于踏板臂的结构的踏板臂。另外,以上的各实施方式中的踏板臂是以制动踏板臂为例进行说明的,然而当然也能够广泛地应用于车辆等移动体中的臂状的操作部件。此外,从第四实施方式至第六实施方式中的踏板臂的轴环不仅能够应用于第一实施方式的踏板臂,当然也能够应用于第二实施方式和第三实施方式的踏板臂。此外,从第四实施方式至第六实施方式中的踏板臂的轴环并不限于与使制动器的液压系统工作的推杆连接,当然也能够应用于转动部等的轴环。此外,所述轴环当然能够广泛地应用于作为车辆等移动体的筒状或箱状的、具有一对对置壁部的中空状的臂部件的操作部件。此外,本发明的部件的形状、配置、个数等并不由上述实施方式限定,当然能够将其构成要素适当地置换为起到相同的作用效果的构成要素等,在不脱离发明的主旨的范围能够适当地变更。工业上的可利用性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的踏板臂、踏板臂的制造装置以及踏板臂的制造方法,能够提供如下的简便结构的踏板臂能够充分确保必要的强度且提高形状的设计自由度,同时, 能够在批量生产时稳定地维持较高的形状精度,因此,根据其通用普遍的性能,期待其能够广泛地应用于作为车辆等的移动体的中空状的臂部件的操作部件的领域。
权利要求
1.一种踏板臂,该踏板臂具备臂主体部,所述臂主体部是通过将板状部件弯曲而形成的筒状部件,所述板状部件具有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脚踏部,所述脚踏部设于所述臂主体部;以及转动部,所述转动部设于所述臂主体部,其中,所述臂主体部具有在第一方向上对置的第一壁部和第二壁部、以及在与所述第一方向不同的第二方向上对置的第三壁部和第四壁部,所述第一壁部和所述第二壁部中的一方具有所述板状部件的所述第一端部和所述第二端部抵接的抵接部,所述第三壁部和所述第四壁部对应地具有第一弯曲部和第二弯曲部,所述第一弯曲部和第二弯曲部分别在所述臂主体部的延伸方向上彼此以相同的曲率平行地弯曲,在所述第一弯曲部和所述第二弯曲部对应地形成有第一凹壁部和第二凹壁部, 所述第一凹壁部和第二凹壁部分别向内侧凸出且至少一部分相互抵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踏板臂,其中,所述第一凹壁部具有夹着所述第一弯曲部延伸的平坦部,所述第二凹壁部具有夹着所述第二弯曲部延伸的平坦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踏板臂,其中,所述第一凹壁部和所述第二凹壁部分别具有加强筋部且利用所述加强筋部相互抵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踏板臂,其中,所述第一凹壁部和所述第二凹壁部彼此整体上抵接。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踏板臂,其中,所述第三壁部和所述第四壁部对应地具有第三弯曲部和第四弯曲部,所述第三弯曲部和第四弯曲部分别在所述臂主体部的延伸方向上彼此向与所述第一弯曲部和所述第二弯曲部相反的方向以相同的曲率平行地弯曲,在所述第三弯曲部和所述第四弯曲部对应地形成有第三凹壁部和第四凹壁部,所述第三凹壁部和第四凹壁部分别向内侧凸出且至少一部分相互抵接。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踏板臂,其中,该踏板臂还包括轴环,所述轴环利用第一凸部固定设置于所述臂主体部,所述第一凸部是所述轴环变形并向径向扩径而形成的。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踏板臂,其中,所述轴环还具有一对凸缘部,该轴环利用所述第一凸部和所述一对凸缘部固定设置于所述第三壁部和所述第四壁部。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踏板臂,其中,所述轴环还具有使所述轴环变形并向径向扩径而成的第二凸部,该轴环利用所述第一凸部和所述第二凸部固定设置于所述第三壁部和所述第四壁部。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踏板臂,其中,所述轴环还具有向径向按压所述轴环的按压部,该轴环利用所述第一凸部和所述按压部固定设置于所述第三壁部和所述第四壁部。
10.一种踏板臂的制造装置,该踏板臂具备臂主体部,所述臂主体部是通过将板状部件弯曲而形成的筒状部件,所述板状部件具有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脚踏部,所述脚踏部设于所述臂主体部;以及转动部,所述转动部设于所述臂主体部,其中,该踏板臂的制造装置具备以下的模具构造在所述筒状部件中,以在第一壁部和第二壁部中的一方配设所述板状部件的所述第一端部和所述第二端部的抵接部的方式,形成在第一方向上对置的所述第一壁部和所述第二壁部的模具构造;以及在所述筒状部件中,形成在与所述第一方向不同的第二方向上对置的第三壁部和第四壁部的模具构造,所述第三壁部和所述第四壁部具有一对弯曲部,该一对弯曲部分别在所述臂主体部的延伸方向上彼此以相同的曲率平行地弯曲且至少一部分相互抵接。
11. 一种踏板臂的制造方法,该踏板臂的制造方法具备以下工序通过将具有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的板状部件弯曲而形成筒状部件即臂主体部的工序;在所述臂主体部设置脚踏部的工序;以及在所述臂主体部设置转动部的工序,其中,在形成所述臂主体部的工序中,在所述筒状部件中,以在第一壁部和第二壁部中的一方配设所述板状部件的所述第一端部和所述第二端部的抵接部的方式形成在第一方向上对置的所述第一壁部和所述第二壁部,然后,形成在与所述第一方向不同的第二方向上对置的第三壁部和第四壁部,且使所述第三壁部和所述第四壁部具有一对弯曲部,该一对弯曲部分别在所述臂主体部的延伸方向上彼此以相同的曲率平行地弯曲且至少一部分相互抵接。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踏板臂、踏板臂的制造装置及踏板臂的制造方法,实现这样的简便结构充分地确保必要的强度且提高形状的设计自由度,同时,在批量生产时稳定地维持较高的形状精度。臂主体部(10)具有在第一方向对置的第一壁部(12)和第二壁部(14)及在与第一方向不同的第二方向对置的第三壁部(16)和第四壁部(18),第一壁部和第二壁部中的一方具有板状部件的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抵接的抵接部(PA),第三壁部和第四壁部对应地具有第一弯曲部(16R、26R)和第二弯曲部(18R、28R),第一和第二弯曲部分别沿臂主体部的延伸方向弯曲且彼此以相同的曲率平行地弯曲,并且对应地具有第一凹壁部(26)和第二凹壁部(28),第一和第二凹壁部分别向内侧凸出。
文档编号B60T7/06GK102233869SQ20111009798
公开日2011年11月9日 申请日期2011年4月19日 优先权日2010年4月20日
发明者井上修一, 伊豆透, 松村隆规, 长堀胜美 申请人:株式会社F.泰克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