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座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851628阅读:8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车辆座椅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座椅,所述车辆座椅设置有框架构件、能够与车室结构接合的接合部分和能够保持带构件的保持部分。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的一个这样的车辆座椅设置有座垫和座椅靠背(见日本专利申请公开No. 2001-314272 (JP 2001-314272 A))。座椅靠背以可升高的方式连接到座垫。座椅靠背具有框架构件、接合部分和保持部分。框架构件一般是矩形的框架形构件,且包括当竖立时形成上部的上管、形成下部的下管和连接管。框架构件由高度刚性的金属制成。连接管将上管连接到下管,且可布置在座椅靠背的中心内和两侧上。而且,接合部分是形成为在座椅的厚度方向上凹陷的部分,且当座椅靠背竖立时可布置在框架构件的上部的一侧上。在现有技术中,杆构件设置在车室结构上且在座椅宽度方向上延伸。通过在座椅靠背被升高的 同时将杆构件装配到接合部分中,座椅靠背能够由车室结构支撑。例如儿童座椅的物体可附接到车辆座椅的乘坐侧。条构件(带构件)附接到)L童座椅的上部,且可附接到座椅靠背的后表面上的保持部分。在现有技术中,在儿童座椅布置在座椅的乘坐侧上之后,条构件从座椅靠背的肩部(即,框架构件的上部的另一侧)延伸到座椅靠背的后表面,且固定到保持部分。框架构件的上部的另一侧是框架构件的上部的其上未设置接合部分的侧。在此,对于以上所述的座椅结构,当车辆发生碰撞时,在条构件张紧等时,应力可施加到框架构件。即,当张力施加在条构件上时,应力(即弯曲应力)因此在虚拟对角线上施加到竖立的座椅靠背的框架构件,所述虚拟对角线将座椅靠背的上部的一侧与座椅靠背的下部的另一侧连接。此时,对于现有技术,可最大程度地防止框架构件由于以上所述的应力弯曲,因为整个框架构件由高度刚性的金属制成。

发明内容
对于此类座椅结构,从车辆的燃料经济性和降低制造成本等方面考虑,需要使得座椅尽可能轻。然而,对于现有技术的结构,整个框架构件高度地刚性且沉重,因此这对于使车辆座椅更轻是不合适的结构。当然,轻质材料也可用于框架构件,但在此情况中,将不能获得框架构件的期望的刚性。考虑到前述问题,本发明因此提供了一种车辆座椅,其中框架构件制得更轻,同时最大可能程度地维持了框架构件的刚性。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涉及一种包括座垫和座椅靠背的车辆座椅。座椅靠背包括框架构件,所述框架构件是框架形的且形成座椅框架;接合部分,所述接合部分与车室结构接合;保持部分,所述保持部分保持带构件;以及倾角调整轴。座椅靠背通过座椅靠背的下部的倾角调整轴以可升高的方式连接到座垫。通过在座椅靠背被升高的同时使设置在座椅靠背的上部的一侧上的接合部分与车室结构接合,座椅靠背由车室结构支撑。而且,在从座椅靠背的上部延伸到座椅靠背的后表面的同时,带构件由保持部分保持,带构件在另一个构件布置在座椅靠背的乘坐侧上时接收另一个构件的重量。此外,在此方面中,响应于从带构件接收的张力,应力(即,弯曲应力)在虚拟对角线上施加到竖立的座椅靠背的框架构件,所述虚拟对角线将座椅靠背的上部的一侧与座椅靠背的下部的另一侧连接。利用此类座椅结构,希望能够在最大可能程度地维持刚性的同时降低框架构件的重量。而且,在此方面中,框架构件通过将第一构件连接到第二构件形成,且第一构件和第二构件中的一个构件具有与虚拟对角线相交的部分(即,弯曲应力施加到其上的部分)。这里,在此方面中,与不同于该一个构件的另一个构件相比,该一个构件刚性更高,并且该另一个构件比该一个构件轻。使得该一个构件(即弯曲应力施加到其上的部分)以此方式高度地具有刚性使得能够最大可能程度地维持框架构件的刚性。而且,使该另一个构件(即弯曲应力未施加到其上的部分)比该一个构件轻使得能够降低整个框架构件的重量。以上所述的方面中的车辆座椅也可使得框架构件包括第一框架部分,所述第一框架部分与接合部分相邻;以及第二框架部分,所述第二框架部分比第一框架部分窄,并且 第一框架部分通过将第一构件连接到第二构件形成。对于具有此结构的车辆座椅,在最大可能程度地维持刚性的同时,相对大的第一框架部分制得更轻,因此车辆座椅的重量能够被降低。根据本发明的此方面的车辆座椅使得在最大可能程度地维持刚性的同时,框架构件能够制得更轻。而且,车辆座椅的重量能够被降低。


下文中将参考附图描述本发明的示例实施例的特征、优点以及技术和工业意义,其中类似的附图标记指示了类似的元件,且其中图I是根据本发明的示例实施例的车辆座椅的透明透视图;图2是框架构件的前视图;图3是框架构件的示意性前视图;和图4是根据示例实施例的修改示例的框架构件的示意性前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在下文中将参考图I至图4描述本发明的示例实施例。在附图中,视情况而定,附图标记F指示了相对于车辆座椅的向前方向,附图标记B指示了相对于车辆座椅的向后或向后部方向,附图标记UP指示了相对于车辆座椅的向上方向,且附图标记DW指示了相对于车辆座椅的向下方向。图I中的车辆座椅2具有第一座椅部分2A和第二座椅部分2B,且能够使多名乘员就座。第一座椅部分2A是相对宽(大)的部分,且具有多个不同的座椅结构构件(座垫4a和4b,座椅靠背6a和6b以及头枕8a和Sb)。而且,第二座椅部分2B是相对窄(小)的部分,且仅具有每个座椅结构构件的一个(座垫4c、座椅靠背6c和头枕8c)。座椅靠背6a至6c能够相对于座垫4a至4c升高和倾斜,且包括多个框架构件6F、接合部分28和保持部分22 (见图I和图2)(在下文中,当能够便于理解时,这些构件和部分将以单数指出)。而且,儿童座椅10能够布置在座椅靠背6a至6c的乘坐侧上。儿童座椅10是另一个构件的一个示例。也在此示例实施例中,通过在座椅靠背6a至6c被升高的同时使接合部分28与车室结构14接合,座椅靠背6a至6c由车室结构14支撑。而且,在儿童座椅10已经布置在座椅靠背6a至6c的乘坐侧上之后,从儿童座椅10延伸的条构件12附接到保持部分22。条构件12是带构件的一个示例。对于此类座椅结构,从车辆燃料经济性和降低制造成本等方面考虑,需要使得座椅尽可能轻。然而,使用以上所述的结构,由于施加在条构件12上的张力,应力在虚拟对角线DL上施加到竖立的座椅靠背6a至6c的框架构件6F,所述虚拟对角线DL将座椅靠背6a至6c的上部的一侧与座椅靠背6a至6c的下部的另一侧连接(见图I和图2)。因此,对于此示例实施例的座椅结构,希望能够使得在最大可能程度地维持刚性的同时框架构件6F更轻。因此,在此示例实施例中,在通过下面描述的结构最大可能程度地维持刚性的同时,框架构件6F制得更轻。儿童座椅10 (另一个构件的示例)可布置在座椅的乘坐侧上,且包括条构件12 (带构件的一个示例)(见图I)。条构件12是接收儿童座椅10的重量的带构件。此示例实施例的条构件12由纤维制成,且附接到儿童座椅10的上部。未示出的大致J形的树脂构件可设置在条构件12的端部上(见图2)。 车室结构14是与车辆座椅2相邻的结构,且具有撞销16 (见图2)。例如,车室结构14是车辆驾驶室壁表面或轮罩。撞销16是从车室结构14朝向车辆座椅2(即座椅靠背6a)延伸的杆构件,且当座椅靠背6a竖立时所述撞销16能够面向座椅靠背6a的后表面。在此示例实施例中,通过在座椅靠背6a至6c被升高的同时保持撞销16与接合部分28接合(即接合在其内),竖立的座椅靠背6a至6c能够由车室结构14支撑。框架构件6F形成座椅框架,且包括第一框架部分6Fa、第二框架部分6Fb和倾角调整轴(R1、R2和R3)(见图2和图3)。第一框架部分6Fa是大致矩形的构件,且形成座椅靠背6a和6b的框架。第一框架部分6Fa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长度是宽的。例如,如果车辆驾驶室的宽度尺寸为100,则第一框架部分6Fa的宽度尺寸大致为60。而且,第二框架部分6Fb是大致正方形的构件,且形成座椅靠背6c的框架。第二框架部分6Fb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长度比第一框架部分6Fa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长度窄。在此示例实施例中,在最大可能程度地维持刚性的同时,仅(大的)第一框架部分6Fa制得更轻(有助于降低车辆座椅2的重量)。第二框架部分6Fb具有与第一框架部分6Fa大致相同的基本结构。因此,相应的结构将通过相应的附图标记指示,且将省略对于此结构的详细描述。倾角调整轴是在座椅宽度方向上延伸的杆构件,并且是当座椅靠背6a至6c倾斜和升高时的旋转中心。在此示例实施例中,可在座椅靠背6a至6c的下部上设置多个倾角调整轴(即,第一轴部分R1、第二轴部分R2和第三轴部分R3)。此时,第一轴部分Rl附接到第一框架部分6Fa的下部的一侧,且第二轴部分R2附接到第二框架部分6Fb的下部的另一侦U。第三轴部分R3附接为在第一框架部分6Fa的下部的另一侧和第二框架部分6Fb的下部的一侧之间延伸。第一框架部分6Fa具有面板20a、管30a(即,第一构件31和第二构件32)、保持部分22和接合部分28。面板20a是成形为跟随座椅靠背6a和6b的外形的平的(通常矩形的)板构件,且由金属或树脂制成。在此示例实施例中的面板20a具有多个肋RI和多个孔HO。多个肋RI是在面板20a的厚度方向上延伸出的突出部分(加强部分),且当竖立的座椅靠背6a至6c竖立时在座椅的垂直方向上延伸。而且,多个孔HO是沿每个肋RI形成的通孔,且设置为减轻面板20a的重量(为方便起见,附图标记仅指示图2中的一些孔。)保持部分22是能够保持条构件12的部分,且包括窗部分24和保持部分26。窗部分24是通过面板20a的开口(一般地为正方形)。保持部分26是在座椅的宽度方向上横越窗部分24的杆构件。在此示例实施例中,一对保持部分22形成在面板20a的上部上(SP对应于座椅靠背6a和6b的后表面的位置中)。条构件12的端部能够通过这些保持部分22的任一个(即保持部分26)保持。接合部分28是能够与车室结构14接合的部分,且包括凹陷部分28a和支撑支架28b。此示例实施例的接合部分28可设置在面板20a的上部的一侧(即座椅靠背6a侧)上。凹陷部分28a是设置在面板20a的上部的一侧上的切出部分(通常侧向为U形),且可在座椅宽度方向上打孔。而且,支撑支架28b是布置在面板20a的乘坐侧上的板形构件,且跨过凹陷部分28a的上方和下方地附接。在此示例实施例中,撞销I 6在座椅靠背6a至6c被升高且撞销16与凹陷部分28a接合(即接合到其内)的同时抵靠支撑支架28b。作为结果,通过保持撞销16与凹陷部分28a的接合,竖立的座椅靠背6a至6c能够由车室结构14支 撑。管30a是大致矩形(中空)管构件,其具有将稍后描述的多个角部(Cl至C4)和部分(即,第一构件31和第二构件32)(见图2和图3)。第一角部Cl是形成管30a的上部的一侧上的顶点的角部,且第二角部C2是形成管30a的上部的另一侧上的顶点的角部。而且,第三角部C3是形成管30a的下部的一侧上的顶点的角部,且第四角部C4是形成管30a的下部的另一侧上的顶点的角部。而且,第一角部Cl布置为与接合部分28相邻,且空间C4布置为与第三轴部分R3相邻且在与第一角部Cl相对的位置中。管30a可通过焊接等固定到面板20a的乘坐侧。作为张力施加在条构件12上的结果,应力在虚拟对角线DL上施加到管30a,所述虚拟对角线DL将座椅靠背6a和6b的上部(即接合部分28)的一侧与座椅靠背6a和6b的下部(即第三轴部分R3)的另一侧连接。第一构件31形成管30a的(在下侧上的)一部分,且具有与虚拟对角线DL相交的部分。此示例实施例的第一构件31是形成第一角部Cl、第三角部C3和第四角部C4的部分,且形成大致反L形形状(当从前方观察时)。而且,第一构件31具有与将接合部分28与第三轴部分R3连接的虚拟对角线DL相交的部分(弯曲应力施加到其上的部分)。与第二构件32 (将稍后描述)相比,第一构件31刚性更高,且可由多种高度刚性的金属中的任何金属制成。例如,在此示例实施例中,第一构件31可利用高度刚性的钢管(JIS钢管标准STKM17A, Φ28, 2. O ;重量1200至1300g/m,杨氏模量190至210GPa)制成。在此,如果第一构件31和第二构件32利用相同材料的钢管制成,则可通过使得第一构件31的厚度尺寸(平均厚度)大于(即厚于)第二构件32的厚度尺寸而增加刚性,或通过使得第一构件31的直径尺寸(即,截面面积)大于第二构件32的直径尺寸等而增加刚性。而且,通过在第一构件31的内侧上设置肋结构等,第一构件31可以制造为具有比第二构件32大的结构刚性。第二构件32形成管30a的另一个部分(上侧),且可连接到第一构件31。此示例实施例的第一构件31是形成第二角部C2的部分,且是管30a的非第一构件31的另一个部分(通常侧向为L形)。第二构件32比第一构件31轻,且可由多种轻金属中的任何金属形成。例如,在此示例实施例中,第二构件32可利用轻质钢管(JIS钢管标准STKM13A,Φ28,t 1.2 ;重量700至800g/m,杨氏模量:190至21OGPa)形成。
在此示例实施例中,管30a通过将第一构件31和第二构件32连接在一起制成。将这些构件连接的方法例如在第一构件31和第二构件32为相同直径的管时可以是模锻。例如,第一构件31的端部被模锻且直径减小。然后,第一构件31的端部插入到第二构件32内。然后,连接部分CN被焊接,因此使得第一构件31和第二构件32被连接在一起。参考图I至图3,儿童座椅10布置在座椅靠背6b的乘坐侧上。然后,条构件12的从儿童座椅10延伸的一端从座椅靠背6b的上部延伸到座椅靠背6b的后表面,且在此处附接到保持部分22。利用此类型的座椅结构,例如当车辆发生碰撞等时,竖立的座椅靠背6a和6b可从条构件12接收张力。此时,应力(即弯曲应力)在虚拟对角线DL上施加到竖立的座椅靠背6a和6b的第一框架部分6Fa,所述虚拟对角线DL将座椅靠背6a和6b的上部(即接合部分28)的一侧与座椅靠背6a和6b的下部(即,第三轴部分R3)的另一侧连接。此时,在此示例实施例中,作为弯曲应力施加到其上的部分的第一构件31是高度刚性的,且将因此由于外力而最小地变形(即,框架构件6F的刚性能够最大可能程度地被维持)。而且,第二构件32比第一构件31轻,因此第一框架部分6Fa的重量可降低。因此, 根据此示例实施例,第一框架部分6Fa可在最大可能程度地维持刚性的同时制得更轻。此夕卜,利用此示例实施例,相对大的第一框架部分6Fa可在最大可能程度地维持刚性的同时制得更轻,且因此有助于使得车辆座椅2更轻。下面,将描述以上所述的示例实施例的修改示例。在此修改示例中,第二构件32A形成管30a的上侧,且第一构件31A形成管30a的下侧(见图4)。此修改示例的第二构件32A (当从前方观察时通常为L形)是形成第一角部Cl、第二角部C2和第四角部C4的部分。而且,在此修改示例中,第二构件32A具有与将接合部分28与第三轴部分R3连接的虚拟对角线DL相交的部分。而且,与第一构件31A相比,第二构件32A刚性更高,且例如可利用高度刚性的钢管制成。而且,第一构件31A是形成第三角部C3的部分,且是管30a的非第二构件32A的另一个部分(具有大致反L形)。第一构件31A比第二构件32A轻,且例如可利用轻质钢管制成。还是在此修改示例中,与第一构件31A相比,作为弯曲应力施加到其上的部分的第二构件32A刚性更高,且因此将由于外力而最小地变形(即,框架6F的刚性能够最大可能程度地维持)。而且,作为弯曲应力不施加到其上的部分的第一构件31A比第二构件32A轻,因此第一框架部分6Fa的重量可降低。根据此示例实施例的车辆座椅2不限制于以上所述的示例实施例。即,多种其它的示例实施例也是可能的。(I)在以上所述的示例实施例中,儿童座椅10作为另一个构件的一个示例给出,但乘员也可以是另一个构件的一个示例。在此情况中,安全带用作带形构件。(2)在以上所述的示例实施例中,描述了保持部分22、接合部分28和第三轴部分R3的结构,但不意图于限制这些部分的数量和位置等。(3)还是在以上所述的示例实施例中,描述了框架构件6F (即,第一框架部分6Fa和第二框架部分6Fb)的形状,但此构件的形状可根据车辆座椅的结构合适地修改。而且,第一框架部分6Fa可以划分为三个或更多的部分。在此情况中,可形成一个或多个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中的每一个。(4)还是在以上所述的示例实施例中,描述了设置有第一座椅部分2A和第二座椅部分2B的车辆座椅2 (即,多个乘员可就坐在其上的座椅),但车辆座椅2的结构不限制于此。例如,车辆座椅也可以仅具有第一座椅部分。而且,车辆座椅可仅具有第二座椅部分,且示例实施例的结构可应用于此座椅部分。
权利要求
1.一种车辆座椅,包括 座垫(4a、4b);以及 座椅靠背(6a、6b),所述座椅靠背(6a、6b)包括 框架构件(6F),所述框架构件(6F)形成座椅框架; 接合部分(28),所述接合部分(28)设置在所述座椅靠背(6a、6b)的上部的一侧,且与车室结构(14)接合; 保持部分(22),所述保持部分(22)保持带构件(12),其中所述带构件(12)接收被布置在所述座椅靠背(6a、6b)的就座侧的物体(10)的重量;以及 倾角调整轴(R1、R2),所述倾角调整轴(R1、R2)以所述座椅靠背(6a、6b)能被升高的方式将所述座垫(4a、4b)与所述座椅靠背(6a、6b)的下部连接, 其中 通过在所述座椅靠背(6a、6b)被升高的同时使所述接合部分(28)与所述车室结构(14)接合,所述座椅靠背(6a、6b)由所述车室结构(14)支撑; 所述带构件(12)被构造成在从所述座椅靠背(6a、6b)的上部延伸到所述座椅靠背(6a、6b)的后表面的同时由所述保持部分(22)保持; 响应于从所述带构件(12)接收到的张力,应力在虚拟对角线(DL)上被施加到竖立的座椅靠背(6a、6b)的所述框架构件(6F),所述虚拟对角线(DL)将所述座椅靠背(6a、6b)的上部的所述一侧与所述座椅靠背(6a、6b)的下部的另一侧连接;并且 所述车辆座椅的特征在于所述框架构件(6F)由相互连接的第一构件(31)和第二构件(32)形成,并且,所述第一构件(31)和所述第二构件(32)中的一个构件与所述虚拟对角线(DL)相交,并且,与不同于所述一个构件的另一个构件相比,所述一个构件刚性更高,并且,所述另一个构件比所述一个构件轻。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车辆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构件(6F)包括第一框架部分(6Fa),所述第一框架部分(6Fa)与所述接合部分(28)相邻;以及第二框架部分(6Fb),所述第二框架部分(6Fb)比所述第一框架部分(6Fa)窄,并且所述第一框架部分(6Fa)由所述第一构件(31)和所述第二构件(32)形成。
3.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车辆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构件(6F)由金属制成。
4.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车辆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一个构件具有肋(RI)。
5.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车辆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一个构件的平均厚度比所述另一个构件的平均厚度厚。
6.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车辆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一个构件的截面面积比所述另一个构件的截面面积大。
7.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车辆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带构件(12)是座椅安全带。
8.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车辆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物体是儿童座椅(10)。
9.根据权利要求I至8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车辆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构件(6F)的所述一个构件同时与所述虚拟对角线(DL)的所述座椅靠背的上部的一侧和所述座椅靠背(6a、6b)的下部的另一侧相交。
10.一种车辆座椅,包括 座垫(4a、4b);以及座椅靠背(6a、6b), 其中,所述座椅靠背(6a、6b)包括框架构件(6F);接合部分(28),所述接合部分(28)设置在所述座椅靠背(6a、6b)的上部的一侧,且与车室结构(14)接合;保持部分(22),所述保持部分(22)保持带构件(12);以及倾角调整轴(Rl、R2), 其中,通过使所述接合部分(28 )与所述车室结构(14 )接合,所述座椅靠背(6a、6b )由所述车室结构(14)支撑, 所述车辆座椅的特征在于所述框架构件(6F)形成座椅框架,并且其中,所述框架构件(6F)包括第一构件(31)和第二构件(32),并且,所述框架构件(6F)通过将所述第一构件(31)连接到所述第二构件(32)而形成,并且,所述第一构件(31)和所述第二构件(32)中的一个构件具有与虚拟对角线(DL)相交的部分,所述虚拟对角线(DL)将所述座椅靠背(6a、6b)的上部的一侧与所述座椅靠背(6a、6b)的下部的另一侧连接,并且,与所述第一构件(31)和所述第二构件(32)中的另一个构件相比,所述一个构件 刚性更高,并且,所述另一个构件比所述一个构件轻。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车辆座椅。在构造为使得响应于从带构件(12)接收的张力而在虚拟对角线(DL)上将应力施加到竖立的座椅靠背的第一框架部分(6Fa)的车辆座椅中,其中,所述虚拟对角线(DL)将座椅靠背的上部的一侧与座椅靠背的下部的另一侧连接,第一框架部分(6Fa)通过将第一构件(31)连接到第二构件(32)形成,且第一构件(31)和第二构件(32)中的一个构件具有与虚拟对角线(DL)相交的部分。与不同于该一个构件的另一个构件相比,该一个构件刚性更高,且该另一个构件比该一个构件轻。
文档编号B60N2/16GK102815243SQ20121018911
公开日2012年12月12日 申请日期2012年6月8日 优先权日2011年6月8日
发明者前田俊彦 申请人:丰田纺织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