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定杆连杆结构及汽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877740阅读:845来源:国知局
稳定杆连杆结构及汽车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稳定杆连杆结构及汽车,所述稳定杆连杆结构包括:连杆轴;设置于所述连杆轴两端的连杆头,设有第一容置部,连杆头两端分别具有沿内周侧的第一锥形面;设置于所述连杆头的第一容置部中的衬套,设有沿第二容置部,衬套的中部为圆柱体,从圆柱体的两端向外设有沿外周侧的第二锥形面,所述衬套的第二锥形面与连杆头的第一锥形面贴合;设置于连杆头的第二容置部中的第一连接芯子及第二连接芯子。本实用新型的稳定杆连杆结构及汽车通过采用具有内向的第一锥形面的连杆头、具有外向的第二锥形面的衬套,具有占用空间小、重量小、结构简单、成本低的优点。
【专利说明】稳定杆连杆结构及汽车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稳定杆连杆结构及汽车。
【背景技术】
[0002]横向稳定杆是汽车悬架中的一种辅助弹性元件,作用是防止车身在转弯时发生过大的横向侧倾,防止汽车横向倾翻和改善平顺性。横向稳定杆的两端通过稳定杆连杆分别固定在左右悬架上。当车身只作垂直运动时,两侧悬架变形相同,横向稳定杆不起作用;当车身侧倾时,两侧悬架跳动不一致,横向稳定杆发生扭转,杆身的弹力成为继续侧倾的阻力,起到横向稳定的作用。
[0003]如图1所示,稳定杆连杆结构连接横向稳定杆与左悬架或右悬架,现有的稳定杆连杆结构包括球销1、防尘罩2、卡圈3、稳定杆连杆主体4、球座5、盖板6,其中稳定杆连杆主体4的两端通过球座5、球销I与左悬架或右悬架连接。这种稳定杆连杆结构的占用空间大、重量大、结构复杂、研发和测试周期长、成本高。
实用新型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占用空间小、重量小、结构简单、成本低的稳定杆连杆结构及汽车,用以解决现有的稳定杆连杆结构占用空间大、重量大、结构复杂、研发和测试周期长、成本高的问题。
[000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稳定杆连杆结构,包括:连杆轴;分别设置于所述连杆轴两端的两个连杆头,设有沿轴向、中空的第一容置部,所述连杆头两端分别具有沿内周侧的第一锥形面,形成凹陷的圆台状的第一凹陷部,所述第一凹陷部从开口处向内侧的半径逐渐减小;分别设置于所述两个连杆头的第一容置部中的两个衬套,所述衬套设有沿轴向、中空的第二容置部,所述衬套的中部为圆柱体,所述衬套从圆柱体的两端分别向外设有沿外周侧的第二锥形面,形成突出的圆台状的抵挡部,所述抵挡部从圆柱体的两端向所述衬套的两端的半径逐渐增大,所述衬套的第二锥形面与连杆头的第一锥形面贴合;分别设置于所述两个连杆头的第二容置部中的第一连接芯子及第二连接芯子,所述第一连接芯子连接外部的横向稳定杆,所述第二连接芯子连接外部的左悬架或右悬架。
[0006]优选地,所述衬套的抵挡部靠近所述衬套两端的位置分别设有沿外周侧的第三锥形面,形成圆台状的减重部,所述减重部从所述抵挡部的一端的端面向所述衬套的端面的半径逐渐增大。
[0007]优选地,所述第一连接芯子或第二连接芯子包括圆柱形的连接部及圆柱形的配合部,所述连接部与横向稳定杆、左悬架或右悬架连接,所述配合部插入到所述衬套的第二容置部中。
[0008]优选地,所述连接部的半径小于配合部的半径。
[0009]优选地,所述第一连接芯子或第二连接芯子的配合部远离连接部的一端向外突出,形成环状的止挡部。[0010]优选地,所述第一连接芯子或第二连接芯子的配合部设有沿轴向、中空的第二凹陷部。
[0011]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汽车,具有上述的稳定杆连杆结构。
[0012]本实用新型的稳定杆连杆结构及汽车通过采用具有内向的第一锥形面的连杆头、具有外向的第二锥形面的衬套,具有占用空间小、重量小、结构简单、成本低的优点。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3]图1表示现有的稳定杆连杆结构的示意图;
[0014]图2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稳定杆连杆结构的立体示意图;
[0015]图3表示图2中的衬套的示意图;
[0016]图4表不图2中的一个连杆头的剖面不意图;
[0017]图5表示图2中的第二芯子的剖视图;
[0018]图6表示图2中的衬套、连杆头及第二芯子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0020]请参考图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稳定杆连杆结构及具有稳定杆连杆结构的汽车。
[0021]本实用新型的稳定杆连杆结构包括连杆轴10、两个连杆头20、两个衬套30、第一连接芯子40及第二连接芯子50。
[0022]两个连杆头20设置于连杆轴10的两端,连杆头20中空。两个衬套30分别位于两个连杆头中。衬套中空,第一连接芯子40及第二连接芯子50分别位于两个衬套30中。其中第一连接芯子40连接汽车的横向稳定杆(图未示),第二连接芯子50连接汽车的左悬架(图未示)或右悬架(图未示)。
[0023]请参考图3及图4,连杆头20设有沿轴向的、中空的第一容置部51。连杆头20的两端具有沿内周侧的第一锥形面22,使得连杆头20的端面向内凹陷形成圆台状的第一凹陷部24 (图3中的阴影部分),第一凹陷部24从开口处向内侧的半径逐渐减小。
[0024]衬套30插入到连杆头20的第一容置部51中。衬套30两端的端面半径大于中部的半径,使得衬套30的形状呈葫芦状。衬套30设有沿轴向的、中空的第二容置部52。
[0025]衬套30的中部为具有一定长度的圆柱体,衬套30从圆柱体的两端面分别向外设有沿外周侧的第二锥形面32,使得衬套30的中部向衬套40两端的端面方向突出形成圆台状的抵挡部34,抵挡部34从衬套30的中部向两端方向的半径逐渐增大。
[0026]优选地,在衬套30的抵挡部34靠近衬套30两端端面的位置分别设有沿外周侧的第三锥形面36,使得衬套30的抵挡部34远离中部的一端的端面向衬套30的端面形成圆台状的减重部38,减重部38从抵挡部34的一端的端面向衬套30的端面方向的半径逐渐增大。减重部38起到减重、降低成本的作用。
[0027]衬套30的第二锥形面32与连杆头20的第一锥形面22贴合,如此防止了衬套30从连杆头20拉脱,有效地提高了衬套30与连杆头20连接的可靠性,且结构简单,制造工艺要求低,成本较低,占用空间小。
[0028]请参考图5及图6,第一连接芯子40包括圆柱形的连接部42及圆柱形的配合部44。连接部42用于与横向稳定杆连接,配合部44插入到衬套30的第二容置部52中。其中连接部42的半径小于配合部44的半径。同理,第二连接芯子50具有与第一连接芯子40相同或类似的结构。
[0029]第一连接芯子40及第二连接芯子50的配合部44远离连接部42的一端的圆周外侧向外突出,形成环状的止挡部46。当第一连接芯子40及第二连接芯子50插入分别到衬套30的第二容置部52中时,止挡部46抵住衬套30 —端的端面,起到定位限位的作用,防止第一连接芯子40及第二连接芯子50分别从衬套30中脱出。
[0030]优选地,第一连接芯子40及第二连接芯子50的配合部44设有沿轴向的、中空的第二凹陷部48,第二凹陷部48起到减重、降低成本的作用。
[0031]本实用新型的稳定杆连杆结构及汽车通过采用具有内向的第一锥形面22的连杆头20、具有外向的第二锥形面32的衬套30,以替代现有的球销连接结构,具有占用空间小、重量小、结构简单、成本低的优点。
[0032]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
1.一种稳定杆连杆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稳定杆连杆结构包括: 连杆轴; 分别设置于所述连杆轴两端的两个连杆头,设有沿轴向、中空的第一容置部,所述连杆头两端分别具有沿内周侧的第一锥形面,形成凹陷的圆台状的第一凹陷部,所述第一凹陷部从开口处向内侧的半径逐渐减小; 分别设置于所述两个连杆头的第一容置部中的两个衬套,所述衬套设有沿轴向、中空的第二容置部,所述衬套的中部为圆柱体,所述衬套从圆柱体的两端分别向外设有沿外周侧的第二锥形面,形成突出的圆台状的抵挡部,所述抵挡部从圆柱体的两端向所述衬套的两端的半径逐渐增大,所述衬套的第二锥形面与连杆头的第一锥形面贴合; 分别设置于所述两个连杆头的第二容置部中的第一连接芯子及第二连接芯子,所述第一连接芯子连接外部的横向稳定杆,所述第二连接芯子连接外部的左悬架或右悬架。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稳定杆连杆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衬套的抵挡部靠近所述衬套两端的位置分别设有沿外周侧的第三锥形面,形成圆台状的减重部,所述减重部从所述抵挡部的一端的端面向所述衬套的端面的半径逐渐增大。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稳定杆连杆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芯子或第二连接芯子包括圆柱形的连接部及圆柱形的配合部,所述连接部与横向稳定杆、左悬架或右悬架连接,所述配合部插入到所述衬套的第二容置部中。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稳定杆连杆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的半径小于配合部的半径。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稳定杆连杆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芯子或第二连接芯子的配合部远离连接部的一端向外突出,形成环状的止挡部。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稳定杆连杆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芯子或第二连接芯子的配合部设有沿轴向、中空的第二凹陷部。
7.一种汽车,其特征在于,具有如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稳定杆连杆结构。
【文档编号】B60G21/055GK203713469SQ201320778812
【公开日】2014年7月16日 申请日期:2013年12月2日 优先权日:2013年12月2日
【发明者】魏国祯, 席玉岭, 曹广雷, 路小路, 王炜强 申请人: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