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及其动力总成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548317发布日期:2019-12-31 14:11阅读:132来源:国知局
汽车及其动力总成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领域,具体提供一种汽车及其动力总成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电动汽车被越来越多的用户所接受和使用。由于电动汽车的起步较晚,目前还存在一些技术问题有待解决。

动力总成一般通过悬置与电动汽车的车身固定到一起,具体地,使悬置的一端与动力总成相连接,使悬置的另一端与汽车的车身固定到一起。但是现有的电动汽车往往由于悬置布置得不合理,使得动力总成在电动汽车行驶的过程中往往容易发生晃动,产生噪音,影响驾乘人员的舒适性。

相应地,本领域需要一种新的汽车及其动力总成装置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问题,即为了解决现有电动汽车的动力总成容易晃动产生噪音影响驾乘人员舒适性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汽车的动力总成装置,所述动力总成装置包括动力总成以及与所述动力总成固定连接或一体制成的第一前悬置、第二前悬置、第一后悬置和第二后悬置,所述第一前悬置和所述第二前悬置分别设置在所述动力总成的前侧;所述第一后悬置和所述第二后悬置分别设置在所述动力总成的后侧。

在上述动力总成装置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前悬置的一端与所述动力总成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前悬置的另一端设置成与所述汽车的车身或副车架枢转连接。

在上述动力总成装置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二前悬置的一端与所述动力总成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前悬置的另一端设置成与所述汽车的车身或副车架枢转连接。

在上述动力总成装置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后悬置的一端与所述动力总成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后悬置的另一端设置成与所述汽车的车身或副车架固定连接。

在上述动力总成装置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二后悬置的一端与所述动力总成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后悬置的另一端设置成与所述汽车的车身或副车架固定连接。

在上述动力总成装置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前悬置、所述第二前悬置、所述第一后悬置和所述第二后悬置分别通过螺栓与所述动力总成固定连接到一起。

在上述动力总成装置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动力总成包括固定连接到一起或一体制成的驱动电机和减速器,所述第一前悬置和所述第一后悬置与所述驱动电机的壳体固定连接,并且分别设置在所述驱动电机的前后两侧;所述第二前悬置和所述第二后悬置与所述减速器的壳体固定连接,并且分别设置在所述减速器的前后两侧。

在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汽车的动力总成装置,所述动力总成装置包括:

动力总成,其包括固定连接到一起的驱动电机和减速器;

第一前悬置,其一端与所述驱动电机的壳体固定连接,另一端设置成与所述汽车的副车架枢转连接;

第二前悬置,其一端与所述减速器的壳体固定连接,另一端设置成与所述汽车的副车架枢转连接;

第一后悬置,其一端与所述驱动电机的壳体固定连接,另一端设置成与所述汽车的车身固定连接;

第二后悬置,其一端与所述驱动电机的壳体固定连接,另一端设置成与所述汽车的车身固定连接;

其中,所述第一前悬置和所述第二前悬置分别设置在所述动力总成的前侧,所述第一后悬置和所述第二后悬置分别设置在所述动力总成的后侧。

在又一方面,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汽车,包括固定连接到一起的车身和副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汽车还包括上述优选技术方案中任一项所述的动力总成装置,并且所述动力总成装置呈前倾姿态设置。

在上述汽车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汽车是电动汽车。

在又一方面,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汽车,所述汽车包括:

车身;

副车架,其与所述车身固定连接;

第一前悬置,其一端与所述副车架相连接,另一端设置成与动力总成相连接;

第二前悬置,其一端与所述副车架相连接,另一端设置成与动力总成相连接;

第一后悬置,其一端与所述车身相连接,另一端设置成与所述动力总成相连接;

第二后悬置,其一端与所述车身相连接,另一端设置成与所述动力总成相连接;

其中,所述第一前悬置和所述第二前悬置分别设置在所述动力总成的前侧,所述第一后悬置和所述第二后悬置分别设置在所述动力总成的后侧。

在上述汽车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前悬置的所述一端和所述第二前悬置的所述一端分别与所述副车架枢转连接。

在上述汽车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后悬置的所述一端和所述第二后悬置的所述一端分别与所述车身固定连接。

在上述汽车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动力总成包括固定连接到一起的驱动电机和减速器,所述第一前悬置的所述另一端和所述第一后悬置的所述另一端分别与所述驱动电机的壳体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前悬置的所述另一端和所述第二后悬置的所述另一端分别与所述减速器的壳体固定连接。

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技术方案中,通过第一前悬置、第二前悬置、第一后悬置和第二后悬置四个悬置从前后两侧将动力总成固定到车身上,有效地防止了动力总成在电动汽车行驶的过程中发生晃动,从而避免了因此产生的噪音,提高了驾乘人员的舒适性。

优选地,驱动总成包括固定连接到一起的驱动电机和减速器。第一前悬置的一端与所述驱动电机的壳体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汽车的副车架枢转连接;第二前悬置的一端与所述减速器的壳体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汽车的副车架枢转连接;第一后悬置的一端与所述驱动电机的壳体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汽车的车身固定连接;第二后悬置的一端与所述驱动电机的壳体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汽车的车身固定连接。

进一步优选地,在安装好的状态下,动力总成装置呈前倾姿态。以便在动力总成的下方布置转向机,以及在电动汽车发生碰撞时避免动力总成与动力电池发生碰撞。

方案1、一种汽车的动力总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总成装置包括动力总成以及与所述动力总成固定连接或一体制成的第一前悬置、第二前悬置、第一后悬置和第二后悬置,

所述第一前悬置和所述第二前悬置分别设置在所述动力总成的前侧;

所述第一后悬置和所述第二后悬置分别设置在所述动力总成的后侧。

方案2、根据方案1所述的动力总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前悬置的一端与所述动力总成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前悬置的另一端设置成与所述汽车的车身或副车架枢转连接。

方案3、根据方案1所述的动力总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前悬置的一端与所述动力总成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前悬置的另一端设置成与所述汽车的车身或副车架枢转连接。

方案4、根据方案1所述的动力总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后悬置的一端与所述动力总成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后悬置的另一端设置成与所述汽车的车身或副车架固定连接。

方案5、根据方案1所述的动力总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后悬置的一端与所述动力总成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后悬置的另一端设置成与所述汽车的车身或副车架固定连接。

方案6、根据方案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动力总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前悬置、所述第二前悬置、所述第一后悬置和所述第二后悬置分别通过螺栓与所述动力总成固定连接到一起。

方案7、根据方案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动力总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总成包括固定连接到一起或一体制成的驱动电机和减速器,

所述第一前悬置和所述第一后悬置与所述驱动电机的壳体固定连接,并且分别设置在所述驱动电机的前后两侧;

所述第二前悬置和所述第二后悬置与所述减速器的壳体固定连接,并且分别设置在所述减速器的前后两侧。

方案8、一种汽车的动力总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总成装置包括:

动力总成,其包括固定连接到一起的驱动电机和减速器;

第一前悬置,其一端与所述驱动电机的壳体固定连接,另一端设置成与所述汽车的副车架枢转连接;

第二前悬置,其一端与所述减速器的壳体固定连接,另一端设置成与所述汽车的副车架枢转连接;

第一后悬置,其一端与所述驱动电机的壳体固定连接,另一端设置成与所述汽车的车身固定连接;

第二后悬置,其一端与所述减速器的壳体固定连接,另一端设置成与所述汽车的车身固定连接;

其中,所述第一前悬置和所述第二前悬置分别设置在所述动力总成的前侧,所述第一后悬置和所述第二后悬置分别设置在所述动力总成的后侧。

方案9、一种汽车,包括固定连接到一起的车身和副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汽车还包括方案1至7中任一项或方案8所述的动力总成装置,并且所述动力总成装置设置成相对于所述汽车的副车架呈前倾姿态。

方案10、根据方案9所述的汽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汽车是电动汽车。

方案11、一种汽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汽车包括:

车身;

副车架,其与所述车身固定连接;

第一前悬置,其一端与所述副车架相连接,另一端设置成与动力总成相连接;

第二前悬置,其一端与所述副车架相连接,另一端设置成与动力总成相连接;

第一后悬置,其一端与所述车身相连接,另一端设置成与所述动力总成相连接;

第二后悬置,其一端与所述车身相连接,另一端设置成与所述动力总成相连接;

其中,所述第一前悬置和所述第二前悬置分别设置在所述动力总成的前侧,所述第一后悬置和所述第二后悬置分别设置在所述动力总成的后侧。

方案12、根据方案11所述的汽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前悬置的所述一端和所述第二前悬置的所述一端分别与所述副车架枢转连接。

方案13、根据方案11所述的汽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后悬置的所述一端和所述第二后悬置的所述一端分别与所述车身固定连接。

方案14、根据方案11所述的汽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总成包括固定连接到一起的驱动电机和减速器,所述第一前悬置的所述另一端和所述第一后悬置的所述另一端分别与所述驱动电机的壳体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前悬置的所述另一端和所述第二后悬置的所述另一端分别与所述减速器的壳体固定连接。

附图说明

下面参照附图来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汽车的局部俯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汽车的局部侧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汽车在前端发生碰撞时的结构变化图。

附图标记列表:

1、动力总成;11、驱动电机;12、减速器;2、第一前悬置;3、第二前悬置;4、第一后悬置;5、第二后悬置;6、副车架;61、固定板;62、第一衬套;63、第二衬套;64、第一安装孔;65、第二安装孔;7、车身;8、动力电池。

具体实施方式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的是,本节实施方式仅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原理,并非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例如,虽然本实用新型是以电动汽车为例来对动力总成装置进行介绍说明的,但是本实用新型的动力总成装置还可以应用到燃油汽车上,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需要对其作出调整,以便适应具体的应用场合,调整后的技术方案仍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方向或位置关系的术语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这仅仅是为了便于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述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此外,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可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动力总成装置主要包括动力总成1以及与动力总成1固定连接或一体制成的第一前悬置2、第二前悬置3、第一后悬置4和第二后悬置5。其中,第一前悬置2和第二前悬置3设置在动力总成1的前侧(图1中动力总成1的上侧,图2中动力总成1的左侧),第一后悬置4和第二后悬置5设置在动力总成1的后侧(图1中动力总成1的下侧,图2中动力总成1的右侧)。

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是,第一前悬置2和第二前悬置3既可以设置在动力总成1的正前侧(水平方向上的前侧),也可以是动力总成1的上前方(前侧偏上的位置)或下前方(前侧偏下的位置)。第一后悬置4和第二后悬置5既可以设置在动力总成1的正后侧(水平方向上的后侧),也可以是动力总成1的上后方(后侧偏上的位置)或下后方(后侧偏下的位置)。

继续参阅图1和图2,本实用新型的动力总成1包括固定到一起的驱动电机11和减速器12。或者,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可以根据需要,使驱动电机11和减速器12一体制成。

继续参阅图1和图2,第一前悬置2的一端与驱动电机11的壳体固定连接,第一前悬置2的另一端与汽车的副车架6枢转连接。具体地,第一前悬置2的一端上设置有通孔,驱动电机11的壳体上设置有螺栓孔。螺栓(图中未标示)穿过第一前悬置2上的通孔之后,与驱动电机11壳体上的螺栓孔匹配并拧紧到一起,将第一前悬置2和驱动电机11固定到一起。第一前悬置2的另一端上设置有销轴孔(图中未标示),副车架6上设置有用于固定第一前悬置2的固定板61,每一个固定板61上都设置有一个与所述销轴孔对准的通孔(图中未示出)。销轴或螺栓穿过所述通孔和所述销轴孔之后两端被分别固定,从而将第一前悬置2与副车架6枢转地连接到一起。

此外,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可以根据需要,使第一前悬置2与驱动电机11采用任意可行的连接方式固定到一起,例如枢转连接、焊接、熔接等,或者使第一前悬置2与驱动电机11的壳体一体制成。本领域技术人员还可以根据需要,使第一前悬置2与副车架6采用任意可行的连接方式固定到一起,例如枢转连接、焊接、熔接等,或者使第一前悬置2与副车架6一体制成。

继续参阅图1和图2,第二前悬置3的一端与减速器12的壳体固定连接,第二前悬置3的另一端与汽车的副车架6枢转连接。具体地,第二前悬置3的一端上设置有通孔,减速器12的壳体上设置有螺栓孔。螺栓(图中未标示)穿过第二前悬置3上的通孔之后,与减速器12壳体上的螺栓孔匹配并拧紧到一起,将第二前悬置3和减速器12固定到一起。第二前悬置3的另一端上设置有销轴孔(图中未标示),副车架6上设置有用于固定第二前悬置3的固定板61,每一个固定板61上都设置有一个与所述销轴孔对准的通孔(图中未示出)。销轴或螺栓穿过所述通孔和所述销轴孔之后两端被分别固定,从而将使第二前悬置3与副车架6枢转地连接到一起。

此外,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可以根据需要,使第二前悬置3与减速器12采用任意可行的连接方式固定到一起,例如枢转连接、焊接、熔接等,或者使第二前悬置3与减速器12的壳体一体制成。本领域技术人员还可以根据需要,使第二前悬置3与副车架6采用任意可行的连接方式固定到一起,例如枢转连接、焊接、熔接等,或者使第二前悬置3与副车架6一体制成。

如图1至图3所示,第一后悬置4的一端与驱动电机11的壳体固定连接,第一后悬置4的另一端与汽车的车身7固定连接。具体地,第一后悬置4的两端上分别设置有通孔,驱动电机11的壳体和车身7上分别设置有螺栓孔。螺栓(图中未标示)穿过第一后悬置4上的通孔之后,与驱动电机11壳体上的螺栓孔匹配并拧紧到一起,将第一后悬置4和驱动电机11固定到一起;与车身7上的螺栓孔匹配并拧紧到一起,将第一后悬置4和车身7固定到一起。

此外,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可以根据需要,使第一后悬置4与驱动电机11采用任意可行的连接方式固定到一起,例如枢转连接、焊接、熔接等,或者使第一后悬置4与驱动电机11的壳体一体制成。本领域技术人员还可以根据需要,使第一后悬置4与车身7采用任意可行的连接方式固定到一起,例如枢转连接、焊接、熔接等,或者使第一后悬置4与车身7一体制成。

继续参阅图1至图3,第二后悬置5的一端与减速器12的壳体固定连接,第二后悬置5的另一端与汽车的车身7固定连接。具体地,第二后悬置5的两端上分别设置有通孔,减速器12的壳体和车身7上分别设置有螺栓孔。螺栓(图中未标示)穿过第二后悬置5上的通孔之后,与减速器12壳体上的螺栓孔匹配并拧紧到一起,将第二后悬置5和减速器12固定到一起;与车身7上的螺栓孔匹配并拧紧到一起,将第二后悬置5和车身7固定到一起。

此外,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可以根据需要,使第二后悬置5与减速器12采用任意可行的连接方式固定到一起,例如枢转连接、焊接、熔接等,或者使第二后悬置5与减速器12的壳体一体制成。本领域技术人员还可以根据需要,使第二后悬置5与车身7采用任意可行的连接方式固定到一起,例如枢转连接、焊接、熔接等,或者使第二后悬置5与车身7一体制成。

如图1所示,副车架6的下侧设置有第一衬套62和第二衬套63,副车架6的上侧设置有第一安装孔64和第二安装孔65。螺栓穿过第一衬套62和第二衬套63之后与车身7固定拧紧到一起。螺栓穿过第一安装孔64和第二安装孔65之后与车身7固定拧紧到一起,使副车架6和车身7刚性连接到一起。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是,副车架6与车身7之间借助第一安装孔64和第二安装孔65形成的刚性连接,能够提高整车的刚度,使汽车具有优越的操作稳定性;副车架6与车身7之间借助第一衬套62和第二衬套63形成的连接,能够使汽车借助第一衬套62和第二衬套63有效过滤由于路面不平传递到车身的震动,提高了车辆的平顺舒适性。

如图3所示,在安装好的状态下,动力总成装置相对于副车架6呈前倾姿态。该前倾姿态能够使动力总成装置在电动汽车发生碰撞时能够发生如图3所示的位移变化,具体如下:

当电动汽车的前端发生碰撞时,动力总成1向后上方移动,避免了动力总成1与动力电池8发生碰撞的危险。

继续参阅图1和图2,将第一前悬置2、第二前悬置3、第一后悬置4和第二后悬置5设置成前后分布的情形,能够增加第一前悬置2与第一后悬置4之间的前后距离,以及增加第二前悬置3与第二后悬置5之间的前后距离。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是,在杠杆原理的作用下,第一前悬置2与第一后悬置4之间前后距离的增大,以及第二前悬置3与第二后悬置5之间前后距离的增大,能够使第一前悬置2、第二前悬置3、第一后悬置4和第二后悬置5在动力总成1输出相同扭矩的情况下,降低自身承受的载荷,同时也减小了副车架6和车身7上用于固定悬置(2、3、4、5)的安装点所承受的载荷,从而降低了悬置(2、3、4、5)传递到车身7的振动,提高了驾乘人员的舒适性。

继续参阅图1和图2,第一前悬置2和第二前悬置3的长度要大于第一后悬置4和第二后悬置5的长度,以便将动力总成1支撑在空中,并抬高,从而在动力总成1的下方安装转向机。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动力总成装置不仅能够防止动力总成1在电动汽车行驶的过程中发生晃动,还能够允许在动力总成1的下方安装转向机,还避免了动力总成1在电动汽车发生碰撞时与动力电池8发生碰撞,以及降低了悬置(2、3、4、5)在动力总成1输出同样扭矩时所承受的载荷。

至此,已经结合附图所示的优选实施方式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显然不局限于这些具体实施方式。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的前提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相关技术特征作出等同的更改或替换,这些更改或替换之后的技术方案都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