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员保护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948563阅读:30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乘员保护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车辆乘员保护装置。
目前国内外用于乘员保护方面的装置有两种,一种是利用与座椅连接的安全带来约束乘员,防止乘员撞向转向盘、仪表盘、挡风玻璃等。另一种是在乘员前方设置气垫,在撞车时气垫迅速鼓起,从而达到保护乘员这一目的,其结构是由传感器、气体发生器、气垫三部分组成。上述两种装置虽然能发挥部分保护作用,但终因在撞车时,乘员靠近转向盘、仪表盘、挡风玻璃、操纵杆、脚踏板等,不能完全摆脱对乘员的伤害。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在撞车的瞬间,使乘员迅速离开前方危险空间的乘员保护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采取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它包括有座椅和安全带,特别是它还包括有杠杆传动机构、座椅后移机构和导向架。座椅后移机构固定在座椅的下方,它可以采用弹簧筒式后移装置,也可以采用活塞式后移装置,活塞式后移装置可利用火药产生的高压气体或利用车内储存的高压气体为动力。座椅后移机构通过其轮子22装在导向架上。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如下,当发生撞车时,杠杆机构受到撞击力,通过杠杆击发座椅机构动作,使座椅后移,加之与使用安全带相结合,使乘员迅速离开前方的危险空间。
下面将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述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座椅后移机构及导向架俯视图;图3为图2的A-A剖面图;图4为弹壳、击针式活塞后移装置结构示意图5为采用车内高压气体作为动力的座椅后移机构示意图;图6为座椅正常位置示意图;图7为撞车时座椅后移后示意图;在
图1中,杠杆传动机构由保险杆1、活塞杆2、活塞筒3、顶杆4、双臂杠杆5、一端带滑轮18的滑杆6组成。保险杆1与活塞杆2为焊接连接。双臂杠杆5通过转轴17固定,双臂杠杆一端与顶杆4相接触,另一端通过其曲面与滑杆6的滑轮18相接触。滑杆6的一端与安装在导向架上的前卡锁8相接触。
图1中的座椅后移机构是由前端盖7、弹簧筒9、弹簧11、弹簧定向环10,以及弹簧予调件组成。前端盖7固定在车箱板上,弹簧筒9下侧面有两个卡锁面,分别与前后卡锁8、15相配合,在前卡锁8卡入前卡锁面时,弹簧11被压缩,弹簧筒9前部套入前端盖7的水平园柱体部分。弹簧11的前端装有弹簧定向环10,弹簧11的后端装有弹簧予调件,弹簧予调件由调整螺杆14和轴承13组成。
图1-3中所示导向架是由导轨23、保护网24、前卡锁8、后卡锁15组成,导轨前后两端装有缓冲胶块16,前卡锁8由轴19固定,其后端底部装有弹簧20,后卡锁15由轴21固定,其前端底部装有弹簧20,保护网24安装在导轨23后端,其倾斜角度与座椅靠背相一致。
图1所示的乘员保护装置的工作过程如下平时前卡锁8在弹簧20的作用下,卡住弹簧筒9下面的前卡锁面,弹簧11被压缩,座椅12位于前方(如图6所示)。当发生撞车时,保险杠1和活塞杆2后移,险保杠1的后端面压顶杆4向后运动,迫使双臂型杠杆5沿轴17转动,滑杆6顶端的滑轮18沿双臂杠杆5的曲面滚动并向后移,它迫使前卡锁8绕轴19顺时针转动,压缩弹簧20,从而放开弹簧筒9,此时乘员靠惯性前冲,锁紧安全带,之后弹簧11伸张,推座椅12向后运动,轮子22沿轨道23滚动,弹簧筒9下部的后卡锁面滑过后卡锁15,后轮22挤压缓冲胶块16,座椅12减速并静止,稍往前移即被后卡锁15卡住,座椅12位于图7所示位置。从而避免了因转向盘、仪表盘等造成的伤害。座椅复位时,只要在搬动后卡锁15的同时向前推动座椅12至前卡锁8卡住弹簧筒9即可。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实施例。它是采用火药作动力替代弹簧。它的座椅后移机构是由装有弹壳28,击针27和击针簧42的活塞杆26、活塞筒30组成,活塞杆26前端套有紧塞垫29和卡环43,弹壳28前端为消焰器35,击针27的动作是由上卡锁25,上滑杆31和前卡锁8控制的,上卡锁25由轴33固定,其一端在弹簧34的作用下卡住击针27,另一端与竖直放置的上滑杆31相接触,上滑杆31的下端通过其滑轮32与前卡锁8的前端上斜面相接触,在活塞筒30的底部有一放气孔44,用于在座椅后座到位时排放高压气体。活塞筒30的下侧面有两个卡锁面。
其工作原理如下平时上卡锁25卡住击针27,击针簧42呈压缩状态,前卡锁8卡住活塞筒30,座椅12位于前方。当发生撞车时,经保险杆1、活塞杆2、顶杆4、双臂杠杆5、滑杆6的相互作用,滑杆6推动前卡锁8绕轴19转动,此时产生两个动作,一个是前卡锁8压缩底部的弹簧20,从而放开活塞筒30,二是前卡锁8前部上端的曲面向上顶滑杆31上的滑轮32,使其向上,上卡锁25在上滑杆31的作用下绕轴33转动,压缩弹簧34,进而放开击针27,击针簧42伸张,击针27撞击弹壳28底火,引燃火药产生高压气体,经消焰气35喷出,进入活塞29前方,推动活塞筒30向后运动,其后动作同上。
图5为第三个实施例。它是采用车内储存的高压气体为动力替代弹簧。它的座椅后移机构是由装有进气控制阀的空心活塞杆39和活塞筒38组成。空心活塞杆39下端与车箱板固定并与车内的储气筒相通,空心活塞杆39前端套有胶皮碗40。进气控制阀装在空心活塞杆39的颈部,它是由阀体37,弹簧36组成的,阀体37的下端通过其滑轮41与前端上斜面相接触,在活塞筒38的下侧面有两个卡锁面。
其工作原理如下平时前卡锁8在弹簧20的作用下,卡住活塞筒38下面的前卡锁面,座椅12位于前方,阀体37在弹簧36的作用下使管路呈关闭状态。当发生撞车时,经保险1、活塞杆2、顶杆4、双臂杠杆5、滑杆6的相互作用,滑杆6推动前卡锁8绕轴19转动,此时产生两个动作,一是卡锁8压缩底部的弹簧20,放开活塞筒38;二是前卡锁8前部上端的曲面推阀体37上的滑轮41,使阀体37向上的运动压缩弹簧36,接通管路,此时储气筒内的高压气体进入活塞杆39底部的进气口,经活塞杆39的内腔进入活塞前方,推动活塞筒向后运动。之后动作同实施例1。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结构简单、安全可靠,在发生撞车时能使乘员迅速脱离前方的危险空间,从而有效地防止了对乘员的伤害。
权利要求1.一种乘员保护装置,它包括有座椅和安全带,其特征在于它还包括有杠杆传动机构,踪椅后移机构和导向架,座椅后移机构固定在座椅的下方,它可以采用弹簧筒式后移装置,也可以采用活塞式后移装置,活塞式后移装置可利用火药产生的高压气体或者利用车内储存的高压气体为动力,座椅后移机构通过其轮子22装在导向架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乘员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杠杆传动机构由保险杆1、活塞杆2、活塞筒3、顶杆4、双臂杠杆5、一端带滑轮18的滑杆6组成,保险杆1与活塞杆2为焊接连接,双臂杠杆5通过转轴17固定,双臂杠杆一端与顶杆4相接触,另一端通过其曲面与滑杆6的滑轮18相接触,滑杆6的另一端与装在导向架上的前卡锁8相接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乘员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当座椅后移机构为弹簧筒式装置时,它是由前端盖7、弹簧筒9、弹簧11、弹簧定向环10,以及弹簧予调件组成,前端盖7固定在车箱板上,弹簧筒9下侧面有两个卡锁面,分别与前后卡锁8、15相配合,在前卡锁8卡入卡锁面时,弹簧11被压缩,弹簧筒9前部套入前端盖7的水平园柱体部分,弹簧11的前端装有弹簧定向环10,弹簧11的后端装有弹簧予调件,弹簧予调件由调整螺杆14和轴承13组成。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乘员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当活塞式后移装置的动力为火药产生的高压气体时,其座椅后移机构是由装有弹壳28、击针27和击针簧42的活塞杆26、活塞筒30组成,活塞杆26前端套有紧塞垫29和卡环43,弹壳28前端为消焰器35,击针27的动作是由上卡锁25、上滑杆31和前卡销8控制的,上卡锁25由轴33固定,其一端在弹簧34的作用下卡住击针27,另一端与竖直放直的上滑杆31相接触,上滑杆31的下端通过其滑轮32与前卡锁8的前端上斜面相接触,在活塞筒30的底部有一放气孔44,活塞筒30的下侧面有两个卡锁面。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乘员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当活塞式后移装置的动力为车内储存的高压气体时,其座椅后移机构是由装有进气控制阀的空心活塞杆39和活塞筒38组成,空心活塞杆39下端与车箱板固定并与车内的储气筒相通,空心活塞杆39前端套有胶皮碗40,进气控制阀装在空心活塞杆的颈部,它是由阀体37、弹簧36组成,阀体37的下端通过其滑轮41与前卡锁8的前端上斜面相接触,在活塞筒38的下侧面有两个卡锁面。
6.根据权利要求1或3或4或5所述的乘员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导向架是由导轨23、保护网24、前卡锁8、后卡锁15组成,导轨前后两端装有缓冲胶块16,前卡锁8由轴19固定,其后端底部装有弹簧20,后卡锁15由轴21固定,其前端底部装有弹簧20,保护网24安装在导轨23后端,其倾斜角度与座椅靠背相一致。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车辆乘员保护装置。它是由杠杆传动机构、座椅后移机构和导向架组成。座椅后移机构的动力可以采用弹簧,也可以采用车内高压气体,或者火药引燃后产生的高压气体。当发生撞车时,杠杆传动机构击发座椅后移机构动作,配合使用安全带使乘员迅速离开前方危险空间。它具有结构简单、安全可靠等优点。
文档编号B60R21/02GK2048831SQ8920629
公开日1989年12月6日 申请日期1989年4月28日 优先权日1989年4月28日
发明者胡齐甲 申请人:胡齐甲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