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行车用聚氨酯不充气轮胎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952188阅读:94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自行车用聚氨酯不充气轮胎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以聚氨酯制作的不充气轮胎,特别涉及自行车用的采用聚氨酯制作的不充气轮胎。
在现有技术中自行车轮胎广泛地采用充气轮胎。这种轮胎的缺点是内胎易被扎破而漏气,气门芯等部件也经常因老化而漏气。虽然市面上曾出现过童车用的实心轮胎,但其弹性不够,骑车者感觉不舒适。近年来虽对不充气轮胎作过某些改进,如中国实用新型申请号为90219090.3所公开的实心自行车轮胎的内环两侧均匀分布着若干小孔,并有二个高强度蝇索圈贯穿各孔以保证安全,尽管车胎弹性得到一定的改善,但终究回弹性仍较低,两个蝇索也易被磨断,骑车者仍感不适,故这种轮胎至今还未被推广。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高回弹性能的、同轮紧密固着的、遇水不溶胀的、重量轻的聚氨酯不充气轮胎,骑行时同充气胎一样轻快舒适,又能不充气,永不补胎的轮胎。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案是1、轮胎是由不同硬度和厚度的胎面层、弹力层、基础层、粘合剂和轮辋底座所组成,在基础层处设有大小孔洞,大孔洞的底部是在弹力层与基础层界面处,小孔洞是埋于基础层中。
2、轮胎是由硬度、厚度各异的胎面层、弹力层和基础层这三层所构成,这与上述中国实用新型申请号90219090.3是根本不同的,胎面层的邵氏硬度为50-65,厚度为总厚度的7-12%,弹力层的邵氏硬度为65-75,厚度为总厚度的30-40%基础层的邵氏硬度为75-90,厚度为总厚度的48-64%3.轮胎的内环两侧具有两种孔径和深度不同的孔洞,大小孔是按大小相同与位置相错排列的,更有效地分散承受压力,和提高弹性。
4.轮胎主体两侧呈腰弧型,使下面的附图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详细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不充气轮胎局部外形图,其中1是轮胎内环,2是大孔洞,3是小孔洞,图2是A向向视图,其中1是轮胎内环,2是大孔洞,3是小孔洞图3是其横截面图(B-B),其中2是大孔洞,3是小孔洞,4是胎面层,5是弹力层,6是胎身,7是腰弧型外缘,8是基础层,9是粘合剂层,10是轮辋底座。

图1和图2中可以看出轮胎内环两侧均匀分布有大、小相间的孔洞,大孔外部直径为5-8mm,内部直径大于外部直径2-5mm,小孔外部直径为2-4mm,内部直径大于外部直径5-9mm,大小孔均略呈园锥形孔洞,大、小孔洞的内部直径均大于孔洞外部直径。 大小孔洞均匀地相间排列是有利于受力的分散,可以增加骑行时的滑行和减震性能,一般要比孔洞大小一样样的要提高滑行和减震性能20%以上。孔洞的存在,会使轮胎在骑骑行时造成良好的可压缩性和可伸张性提高了弹性,孔洞的中心线大体与轮胎几何中心平面相平行,一般是孔洞的底部距胎横截面的几何中心2-12mm,孔洞略呈园锥形便于封住空气增加弹性。这些措施大大地改善和提高了只有一种孔洞直径的弹性,使骑行时达到与充气胎一样轻快舒适。从图3可以看出本不充气轮胎的胎身主体两侧呈腰弧型,其上下两端点距胎横截面的几何中心8-25mm,高差15-30mm,这就可以既能减轻胎自重,又增加胎口钳制作用与反弹力性能,可使轮胎牢牢地紧固在轮辋上,不会脱落。又可看出大孔底部是在弹力层与基础层界面上,以获得更高的弹性,小孔洞埋于基础层,以获得更高的平滑性。至于车胎是由胎面层,弹力层和层础所构成的,间时对胎面层的邵氏硬度要求为50-65,厚度为轮胎总厚的7-12%,使其具有较好的冲击弹性和较高的耐磨性能,弹力层的邵氏硬度为65-75,厚度为轮胎总厚度的30-40%,使其具有适中硬度和弹性的缓冲过渡层,基础层的邵氏硬度为75-90,厚度为轮胎总厚度的48-64%,使其具有稍高硬度,强度和弹性模量,这样能适适应轮形状达到紧密贴合,防止因胎圈扩大而造成轮胎松动而脱圈,这种结构即从里到外层,其弹性逐渐增加,硬度逐渐降低,满足了使用环境与条件的需要,并具有足够的承载负荷。当将轮胎装上轮辋,涂上聚氨酯粘合剂,就可保证与轮辋密密牢固地结合。
本不充气轮胎的特性及优点是轮胎的特性数据为扯断强度(GB519)≥10MP,扯断伸长率(GB528)≥200%,阿克隆磨耗量(GB1689)≤0·25Cm3/1·6Km,邵氏硬度A型(GB531)≥50%,脆性温度(GB1682-82)≤-60℃,回弹性(GB1681-82)≥50%,最大载荷≥1·20KN。用该轮胎代替现行充气胎,其抗磨损能力高出300%,承载能力高出70%抗热抗寒能力优胜10%,使用寿命延长200%,比中国专利 CN2074257U回弹性能高出10~25%。不仅抗刺扎、而撕裂、不脱圈、不松动、防爆安全可靠,而且回弹性、滑行性、承载能力、耐磨损、抗老化等性能高,使用寿命比充气胎长2~3倍,骑行时同充气胎一样轻快舒适,又能永不充气、永不补胎。轮胎与轮辋紧密的牢固着,不会脱落,十分安全。
权利要求1.一种不充气的自行车轮胎,其特征在于(1)轮胎是由最上面的胎面层4,第二层的弹力层5;第三层的基础层8,第四层的粘合剂层9和底层轮辋底座10所组成;(2)胎身6两侧呈腰弧型;(3)轮胎的两环两侧具有两种孔径和深度不同的孔洞,大孔洞2和小孔洞3是按大小相同与位置相错排列的;(4)大孔洞2的底部是在弹力层5与基础层8的界面处,小孔洞3是埋于基础层中。
专利摘要一种由高弹性特殊的聚氨酯制造的不充气自行车轮胎,其内环两侧均匀相间地分布着大小不同的孔洞,胎身是由不同硬度和厚度的胎面层,弹力层基础层所组成,轮胎主体两侧呈腰弧形,骑行时同充气胎一样轻快舒适,永不充气和补胎。轮胎与轮辋能十分紧密地牢固着,不会脱落,十分安全可靠。
文档编号B60C7/00GK2194279SQ9222976
公开日1995年4月12日 申请日期1992年8月8日 优先权日1992年8月8日
发明者朱吉如 申请人:朱吉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